(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审视——以卢梭教育思想为视角.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审视——以卢梭教育思想为视角.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审视——以卢梭教育思想为视角.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审视——以卢梭教育思想为视角.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审视——以卢梭教育思想为视角.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审视——以卢梭教育思想为视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 硕士 论文中美高校图书馆信 息服务比较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 硕 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在划“”) 中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比较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 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本论 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 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 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i 摘 要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社会对高素质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给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 带来积极变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通过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调查显示, 信息素养标准中的技能和知识在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重视,但是却忽视了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究其原因,可以从文化层面、教学层面、知识技能层面三个方面 进行解释。文化层面:信息技术加快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 带来的问题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永恒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教学层面:信息素养理论 过度强调应用信息技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不能够量化测量的信息道德素养境地尴 尬,只能淡出教师的讲台;知识技能层面: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调查中可以发现, 课程内容中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可以有效地结合在一块,但是信息道德素养却只能单 独的孤立为一两节课程。本文以一种反思批判的精神,利用了卢梭的对德行、教育、天性 的观点审视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指导性的设计。 本文主要通过对卢梭整体教育思想的研究提出教育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一、教育应 当尊重人的自然发展;二、如何处理技术发展带来的道德困境;三、自然的教育、人的教 育和事物的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四、人在发展过程中的能力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对信息 素养能力的重新审视。通过这几个问题分别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目标、道德教育、教育的要 素以及信息素养能力这几个概念。接着通过调查问卷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信 息道德素养方面进行了调查,表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道德素养现象严 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环境和信息环境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了重新的 解读与认识。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是通过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中对德行问题的研究发现以 及其自然教育思想为依托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信息素养中道德素养部分教学的 失衡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让教师和学生真正的意识到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也是提高学生整 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课程概念与发展出发探讨了技术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信 息技术发展状况与社会根源,随后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信息技术课程中道德素养 的缺失问题。并通过介绍卢梭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对信息文化、信息课程、信息素养进行 了认识,进一步对教学目标内容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关键词:卢梭教育思想;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道德素养;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ii look 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goal and content by rousseaus education thought abstract since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society needs more and more person with high quality information ability. g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to the positive change also inevitable caused some problems.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now in the course of the inform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andard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and knowledge, but negle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oral emotions. investigate its reason form three sides, from the cultural, the teaching, knowledge skill these three aspects to explain. cultural leve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ed up the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and other various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of the contradiction this kind of problem between the eternal is inevitable; teaching level: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ory excessive emphasis on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he actual problem solving skills, and cannot quantify the measurement of information moral accomplishment is its embarrassing situation, can only faded out of the teachers platform; knowledge skill level: form the survey of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the course content, the course of computer knowledge and computer skills can be effectively combined in a piece, but information moral accomplishment of isolation separate to one or two courses. this paper takes a kind of spirit of the criticism, the use of virtue, and education to rousseau, human nature, and look at the vi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problems, the teaching goal and content of guiding the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whole education thought of rousseau puts forward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problems: a, education should respect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b, how to deal with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moral dilemma; c, natural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of the thin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ow the development ability, as well as to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of reviewing. through these questions to the education goal deep understanding,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of key element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these concepts. then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to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information ethics in literacy survey shows that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knowledge skills light moral accomplishment is serious, fac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information iii environment 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goal and the content of the new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is mainly through the rousseau “discourse on the sciences and arts “ of the virtues study found that its natu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in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moral accomplishment in part of the unbalance of teaching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let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really consciousnes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is the main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per and mean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cep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ocial source, then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ourse of the lack of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rousseau aspects of the information culture, the information cour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further to the teaching goal content read to understand. key words: rousseaus education though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formation literacy; moral accomplishment; course objectives; course content iv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 一、研究内容 . 2 二、研究方法 . 2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3 一、研究现状 . 3 二、研究意义 . 4 第四节 研究基本思路与框架 . 4 一、 研究思路 . 4 二、研究框架 . 5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 6 第一节 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分析 . 6 一、技术 . 6 (一)实用主义对技术的理解 . 6 (二)存在主义的技术之思 . 7 二、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 . 7 (一)信息技术 . 7 (二)信息技术课程 . 8 三、信息素养 . 9 第二节 卢梭教育思想简介 . 11 一、卢梭对教育目的与内容的认识 . 11 二、卢梭对知识教育的认识 . 12 三、自我完善的能力 . 13 第三章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与困惑研究 . 16 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 . 16 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分析 . 16 v (一)从信息技术与人文关怀角度看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 16 (二)从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发展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 16 二、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社会根源分析 . 17 (一)后现代主义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 17 (二)技术的发展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最直接的动力 . 18 (三)社会需求改变与学校教育 . 19 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困惑及原因 . 20 一、初中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分析 . 20 二、问卷结果分析 . 21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 . 23 (一)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的社会道德危机及原因 . 23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小学生发展的状况分析 . 24 四、技术发展带来的道德问题之惑与解 . 25 第四章 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审视 . 27 第一节 卢梭教育思想对信息素养的审视 . 27 第二节 信息文化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 28 一、信息文化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 28 二、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 29 第三节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计 . 30 一、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审视 . 30 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介绍分析 . 30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 32 第五章 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审视 . 36 第一节 技术如何促进学习 . 36 一、从技术中学习 . 36 二、用技术学习 . 36 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 . 37 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再认识 . 37 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介绍 . 37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介绍 . 37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介绍 . 38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 40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44 vi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44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44 参考文献 . 46 附 录 . 48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文化慢慢地以一种大众文化的方式逐入到我们的生产和 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它文化借着这种新的表征方式不断更新和发展本身的文化,然后融入 到信息文化中,使得信息文化越来越多元和丰富,成为了不同文化的一种联系方式和表征 方式。教育最早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开始走向信息化的道路,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不仅仅 是一系列的新概念,更是社会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带来的需求变革。社会对人才素养结构的 需求受到社会信息化的影响发生了变化,给教育的目的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信息技术课 程教学中,高调的推崇信息素养中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对信息道德素养教育的忽视是当 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发展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其对社会的影响是 全面和深刻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人们了解和适应信息文化的重要途径,带给教育的就不 仅是一种技术教育,更是一种接触文化、适应文化、表征文化的文化教育。信息技术在教 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育的变革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随着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的信息化,改 变了社会原有的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从而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受到技 术发展带来困惑的挑战诞生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恰恰就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 中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和变革的反思,各种原先固有的理论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下不断的被 打破重组融合。人们对人文和技术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技术发展与人的矛盾 就凸现出来。这一点卢梭是有先见之明的,他在论科学与艺术是否繁荣道德中指出了 科学与艺术存在的诟病,他认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人们更容易看重实利而忽视德行,容易 让人们陷入研究理论的泥潭而忽视实践;艺术的繁荣让人们崇尚形式而忽视现实生活。卢 梭在教育上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卢梭在爱弥儿中论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这种通过尊重人的天性发展的教育在卢梭看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信息化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不断深入,信息素养开始被教育者重视,并作为了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人的一种基本能力素养,人们更多的关注利 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者更容易忽视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由 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还未得到切实的解决,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 问题,让人们应接不暇。反本文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思技术发展带给人们的困惑,并 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困惑进行审视。 2 第二节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一、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和困 惑的研究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反思。其中第三个方面是以前两方面的研究为 基础的。 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通过其著作爱弥儿 、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 以及论科学与艺术是否繁荣道德再结合滕大春先生的著作以及一些学术论文对卢梭教 育思想中的“天性” 、 “自然” 、 “德行”以及“能力”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困惑以及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通过横向和纵向上两个方面进 行分析:纵向上介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分别从人文关怀、教学大纲两 个方面进行论述;横向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文化发 展中的作用进行对比研究,概念方面主要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展开分析,并且从个人和社会 两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发展作用方面的研究主要以信息文化、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课程之间的联系为视角。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审视研究主要通过卢梭对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宏观认识与 指导,再通过“天性” 、 “自然” 、 “德行”和“能力”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 进行微观上的把握。都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通过反思指出 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出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原则以期能够为现实的 教学提供指导。 二、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文献分析法:搜集、查阅、整理与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与教学论、信 息技术发展、卢梭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相关专著以及相关的文献。通过梳理、分析文献资 料,对卢梭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调查研究法: 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对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信息道德素养方面进行 调查研究。 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内容方面的分析与本文通过 卢梭教育思想对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审视展开对比,并分析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 3 容的指导原则和建议。 第三节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一、研究现状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检索词截止到 2012 年 1 月共检索 到 3236 条记录,其中硕博论文 521 条,硕士论文 513 条。这些硕博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 类:一类是从信息技术课程宏观角度把握的;一类是从信息技术课程微观角度进行深入阐 述的。从信息技术课程宏观角度把握的论文主要研究课程价值和课程文化,该类角度的论 文数量较少,例如,刘向永的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 、李利的文化视野中的信息技 术课程研究等等。从微观角度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部分都是从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课程评价等某一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的,例如,杨彬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态度的差异 研究 、张璐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建设研究等。从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 入手进行深入的剖析,这部分论文也占了一部分。还有一类论文是根据地区的差异,研究 某一地区信息技术课程的状况以及问题的, 这一类有从宏观把握的, 有从微观深入分析的, 例如,詹俊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等。 国内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著述非常丰富,在中国期刊网以“卢梭”为关键词进行 主题检索,检索到 3636 条相关记录,再从检索记录中以“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 索介绍卢梭教育思想的有 731 篇,其中介绍卢梭教育思想的硕士论文有 58 篇。以“卢梭” 和“德行”或“道德”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论文 491 条,其中关于道德教育的文章共 133 篇,其中硕博论文 58 篇。总体来说对卢梭教育思想研究范围较广,但是能够全面介 绍卢梭教育思想的文章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从卢梭教育思想的某一点作为切入点进行论 述。因为卢梭自然教育提出的时代特性,与其政治思想紧密相连,所以半数的论文都是在 其政治哲学的方面结合其他几位哲学家(康德、杜威等人)的思想进行讨论教育的政治意 义和现实意义,例如,王伟的法国哲学视野下的洪堡的教育思想研究就从卢梭和康德 还有费希特三人哲学思想入手探讨了当时法国的教育思想。专著方面,国内能够宏观把握 卢梭教育思想的研究专著比较少。滕大春先生的卢梭教育思想述评从卢梭教育思想的 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论述。另外吴式颖、任钟印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六卷第四章也用很长的篇幅专门论述卢梭及其教育思想。他们建议把教育思想研究范围 拓展到政治、哲学、文化等领域。 4 二、研究意义二、研究意义 美国学者杜威在明日之学校里,开宗明义便引证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警句,阐 述了教育是自然发展的含义。杜威随即说; “我们现在努力追求教育进步,其要点已被卢 梭一语道破。他认为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 力得以生长。卢梭以后的教育改革家无不注重从这个观念出发,去进行种种研究。 ” 卢梭 是 18 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一般都认为是他开启了现代教育的大门。其中最重要的就 是他的“自然教育” ,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卢梭作为开启现代主义之门的思想家与 信息技术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似乎格格不入,很难找到入手之处。当我们反观信息技术的发 展带来的一些列的社会问题以及给教育带来的问题,不难从其著作论科学与艺术找到 一丝线索,卢梭在文中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道德问题。反思当前我们社会由于技 术的飞速发展引发的道德危机正是切合了卢梭的观点。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 带来的问题同时也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与技术支持,在后现代主义不断对事物反 思与批判的今天,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卢梭自然教育哲学中对人性的把握找到解决问题之 道。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后现代主义看待卢梭教育思想以及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困 惑。通过卢梭教育哲学这一视角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重新审视,以期能够梳理当前信息技 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答案。 第四节第四节 研究基本思路与框架研究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一、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小学信息素养进行调查,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 一些问题。作为本文的研究问题,以此为出发点讨论了信息技术课程相关概念以及发展状 况和原因。再通过本文既定的视角,对卢梭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讨论。确定通过卢梭教育 思想入手的三个方面:天性、德行以及能力。 随后在对信息文化、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中,对信息技术 课程进行了定位。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文化与素养之间的桥梁,要考虑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 两个层面。通过前面卢梭教育思想的认识对信息素养进行重新解释,并且分析了当前我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有效地审 视。在对当前内容进行分析和技术在学习与教学的讨论后,提出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的设计原则。 (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9 5 最后对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与后续的研究工作做了总结。研究框架如下。 二、研究框架二、研究框架 概念理解 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及其根源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存在 问题 信息文化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卢梭教育思想对教育 目的与内容的再认识 对信息素养的再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 的审视以及设计 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 系 图 1-1 论文的结构框架图 6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第一节 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分析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分析 一、技术一、技术 通常我们认为,技术包括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 技能。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 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指出了现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社会性、多元 性。广义上讲,技术是人类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技术的解释都可以归纳为下面两种观点:技术是达到目的的手 段;技术是人的行动。从中可以看出,经验、方法和手段等只有当被人意识到并为了某种 目的而使用的时候才被称作技术。海德格尔的这两种观点尽管正确,但是却都未谈技术的 本质。本文通过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两种视角探讨技术的本质。 (一)实用主义对技术的理解(一)实用主义对技术的理解 实用主义在哲学上代表着一种经验主义态度。实用主义对于技术不去看事物最初的状 态及其原则或者功能,而是看在使用了技术之后的效果和事实。美国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实用主义技术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将自然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引入到对技术的 分析中,把技术看成是制造人工物的过程,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 而是代表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客观物质和创造物的方法手段) ,人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经 验的世界,不管是有形的人工物还是无形的人工物都是技术。实用主义者不去讨论技术本 质,而是从技术的功能主义角度理解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现实意义。在实用主义者来不管技 术的本质是什么(在他们看来讨论技术的本质没有任何意义) ,技术所能带来的结果对于 人来说才是有现实意义的。实用主义学者看重技术带来的效果与功能,事物在没有发挥任 何作用或者产生任何效果之前不会被当做技术。因此,实用主义学者回避了技术本质这个 问题,在他们看来技术就是能够带来效果与功能的手段、方法和技能。但是,实证主义对 技术的理解容易让研究者忽视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以及技术本身的存在就带来 的影响(例如,武器的存在即使没有产生任何后果或者没有使用,但是其存在就已经对周 围的人产生了影响) 。按照实用主义者的观点就更容易引发关于技术负面效应的争论。 实用主义学者意识到了技术的负面效应以及对技术进行控制的必要性,科学技术本身 作为一种工具,它对其自身的外部应用毫不关心(就像武器在不同的人的手里发挥的效果 可能截然不同,可是作为武器本身来说并不会因为后果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使用代价) , 最终的问题在于使用技术的人具有怎样的意图。实用主义者试图通过对人的控制实现技术 引导经验以避免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7 (二)存在主义的技术之思(二)存在主义的技术之思 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存在哲学”研究的基本课 题是“人的存在”的问题,讨论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揭示一切 事物的存在的结构和意义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存在主义哲学把一切哲学问题都归结为 从属于人的存在问题,技术也不例外。雅斯贝斯给技术的定义是 “为了产生有用的物体 和效果而利用物质和自然力的活动。只有一切有计划的能导致规则和机械重复的过程,才 与我们所谓的技术相仿。 ” 雅斯贝斯在技术的定义中指出了现代技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三 个基本要素:自然科学、发明精神和劳动组织。 雅斯贝斯批判实证主义对技术的理解,认为现代技术下的人们变得崇尚实证主义,导 致人们在对知识的追求的同时不再要求沉思的意义,太多的强调客观性而忽视了人的感 情。雅斯贝斯将现代人的生活视为机器统治的生活,并指出了人与技术的矛盾:一方面, 人是一切技术的发起者和最终决策者, 是人发明了技术和决定如何使用技术的; 另一方面, 正是技术对运行过程的条件要求人必须适应这些条件,为了达到高度的技术完善,人必须 使自己服从技术运行的要求。因此,个体的自我在现代技术中被技术运行条件所取代,人 的思想也渐渐地被技术左右。雅斯贝斯指出技术有理解和力量两个基本特征。理解是人们 对技术和技术活动的认识;力量是制作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相比较实用主义技术重视技术 效果的观点,存在主义更加重视人的存在与技术的关系。 二、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二、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 (一)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 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可以以“信息”与“技术”两个概念为基础进行理解。信息用来 传递和描述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的状态。信息具有主观和客观两重性,信息的客观性表 现为信息是客观事物作为载体被不同的人们进行获取并理解的;信息的主观性反应在信息 是人认识世界的客观依据,是人对信息的加工的过程。信息的主观和客观两重性使信息具 有了物的属性和人的属性。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认别两种方式。直接认别是 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信息,间接认别是通过各种测试手段识别的信息。通过前文对技术的 讨论可以知道,信息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技术。 信息技术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 依托而产生的。这一时期信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信息大爆炸,每 18 个月的时 间信息总量就翻一倍,几乎超过了人类历史所有的信息总量。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实实在在 的信息海洋。之前人们收集信息很简单,通过科学实验或者亲身经历的经验就可以获得想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17 8 要的信息,而现在由于信息的膨胀对信息的获取方法和鉴别手段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 仅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准确的寻找到需要的信息,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 以方便我们解决问题。所以信息本身作为一种技术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或者说超出了 人们的掌握,技术与人的矛盾在这里就凸现出来了,人们采用技术本身来解决这一技术发 展带来的矛盾。因此,信息技术也是属于技术哲学的范畴。 技术在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就是充当着载体和媒介的角色。因此,从信息论的角度 上讲,信息技术的本质仍然是信息,技术在这里只不过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和媒介。从技术 哲学角度上讲,信息技术的本质是技术,是人们认识信息的工具。不管这两种角度对信息 技术如何理解,最终的目的都是隐含在信息技术背后的人。信息论的角度讲信息技术承载 的信息只有被人们认识到才会彰显出它的价值;从技术哲学角度上信息技术作为认识信息 的工具或者手段,如果人不去用那么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从下图阐述可以看出信息与技术 都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双重属性,所以信息技术也具有主客观双重属性。 图 2-1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结构图 信息技术我们也可以从主观属性和客观属性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信息技术的主性是指 人作为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动的主体,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倾 向,并且信息技术对人的影响也会形成的人的内化的一种品质或素养。信息技术的客观性 是信息技术作为物的属性,它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和媒介,人们可以通过它来认识和了解信 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的价值体现在它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 (二)信息技术课程(二)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实施的全部培养 内容与培养计划等,包括学校课程、社会课程等一切影响人发展的培养计划都是课程。而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具体设置的培养内容和培养计划。学校课程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学的范围、排序和进程、 信息 主观性(人的属性) 客观性(物的属性) 技术 信息技术 9 教学方法和计划等)都包含在内。而狭义的课程指的就是学科(教学科目) 。 对信息技术课程也可以通过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主观方面的课程就是指培养学 生主观能动的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意识以及信息价值观等,具体包括情感、道德、 方法等方面的课程。 客观方面的课程是技术方面的课程, 是信息技术本身以及其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是指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充分利用和扩展学生的信息器官功能的 各种培养内容和培养计划等。狭义上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是指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三、信息素养三、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起源于图书馆检索,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信息需求的增长带来的 信息检索方面的问题。1974年信息素养由保罗泽库斯基(paul zurkowski)正式提出。他 从知识层面、意识层面和技术层面三个方面来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笔者在本文从从技 术视野、社会学视野和文化视野三个方面来看信息素养。 一、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被众多学者 看做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其内涵包括了从信息获取与处理到信息发布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体现出来的能力特性。 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界定为确定需要信息、 检索并获取信息、 评价获取的信息以及有效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我国学者也有这样的观点“信息处理能力是 指恰当的选择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