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熬垂盗日期: ;o o s ;s | g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涨垂鏊日期:塑堕:堕 导师签名蕴1 7 期:z e o x , _ - 说文解字,谐声,的音韵关系及i :古声母的讨论中立楗坚 中文提要 上古音在汉语史乃至整个汉藏语系的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前人不断 地探索中,上古音的研究材料日益丰富,诸如先秦韵文、重文异读、说文谐声、 汉语方言、域外对音等;相应地,研究方法也p t 臻完善,由韵脚归纳法到谐声推演法, 到域外对音法,到历史比较法等。 本文以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为基本材料,运用统计学中的“几遇率”,对说 文谐声关系所反映出的上古声母做了细致地探讨。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人们对谐声字音韵关系的认识历程以及高 本汉、李方桂、董同铄、潘悟云等学者利用谐声关系研究上古音的实践情况。 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据我们制作的说文谐声表,统计出三张数据表:说文 谐声字声母间的频率统计表;说文声母( 各系、组间) 谐声几遇表;说文各声 母间谐声几遇表。然后依据这三张表所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来探讨上古汉语的单声母、 复辅音声母。从讨论中可以看出,谐声关系的几遏率很高的那些声类如果归纳一下, 大致就是黄侃的十九纽。此外,文中还就谐声关系所反映出来的上古汉语的形态做了 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字:说文解字;谐声:上古单声母:复辅音 作者:张亚蓉 指导老师:张玉来( 教授) 堡! 塑里墅璺! ! 坐! 鲤苎苎! 苎堕! ! 坐竺竺蝗! 型虫! ! ! 竺塑竺竺苎查壁唑坐竺! ! 型 一垒竺! 竺生 t h e p i c t o p h o n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 r e l a t i o no f s h u o w e n f i e z ia n d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n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p h o n o l o g y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p h o n o l o g yp l a y sa l l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 a l s oi nt h es t u d yo fs i n o t i b e t a np h y l u m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t h e m a t e r i a l so nt h e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p h o n o l o g yb e c o m em o r ea n dm o r e ,s u c ha st h ev e r s ei n q i nd y n a s t y ,t h ep h o n e t i cc o m p o u n dc h a r a c t e r si ns h u o w e n f i e z ie t c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t l y , w e a l s oh a v em o r ea n dm o r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s u c ha sh i s t o r i c a lc o m p a r i s o nm e t h o da n ds o 0 n b a s e do i lt h ep i c t o p h o n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i ns h u o w e n j i e z i ,t h ep a p e ru s es t a t i s t i c a lm e t h o d t oc h e c kt h er e l a t i o n sa m o n gt h ep i c t o p h o n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et h ei n i t i a l c o n s o n a n ts y s t e mi nt h e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 t h ep a p e ri sc o m p o s e do ft w op a r t s ,t h e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e si n d e t a i lt h ep r o c e s st h a t p e o p l ek n o wa b o u tt h el i n g e r i n gc h a r mo fp h o n e t i cc o m p o u n dc h a r a c t e r s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 o nt h e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b ys c h o l a r sl i k ek a r l g r e n ,b ,l if a n g g u i ,d o n gt o n g h ea n dp a n w u y u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m a i n l ye x p l o r e st h es i n g l ei m f i a lc o n s o n a n ta n dc o m p o u n di n i t i a l c o n s o n a n ti n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a t i s t i c sf r o ms h u o w e n j i e z i a l s o , t h ep a p e r m a k e sat r i 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f o r mo f t h e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p h o n o l o g y k e yw o r d s :s h u o w e n j i e z i :t h ep i c t o p h o n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s i n g l e i n i t i a l c o n s o n a n to n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p h o n o l o g y ;c o m p o u n d i n i t i a l c o n s o n a n t o w r i t t e n b y :z h a n gy a r o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z h a n gy u l a i ( p r o f e s s o r ) 详细论文摘要 古音的研究在汉语音韵史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汉语史的源头。 早在汉代就有学者关注,历代研究不断,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期间宋人郑 庠、徐蒇已小有发现;明人陈第、焦螗、方以智等多有贡献,陈第更提出了“盖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 不免乖刺而不入”的重要历史语言学思想;清人的上古音研究盛极一时,大家辈 出,顾炎武、江永、段玉裁、孔广森、朱骏声、江有诰、章太炎、黄季刚等都是 佼佼者,他们把传统语文学的古音研究推向了高峰。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学传入我 国以后,上古音的研究进入了语言学的范畴,无论在材料运用、研究目的方面, 还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高本汉、赵元任、李方 桂、罗常培、陆志韦、王力、郑张尚芳等人是代表人物。 运用谐声关系可以让我们对上古音的结构形态做出丰富的想象。谐声字的音 韵关系应用到古音研究很早就有人实践了。从宋代开始就有人利用谐声系统来考 订上古汉语的声类、韵类;明人桑绍良在其青郊杂著中也有阐述,“按六书 之内而谐声之字最多,然所谐非一端,自近及远,凡五等。”书中把谐声现象分 为五类;清人运用谐声字来研究上古音韵则达到了高潮,如顾炎武、江永、段玉 裁、孔广森等学者。清代数量众多的谐声表也是谐声研究过程的重要成果。谐声 关系在上古音研究中的作用是无容质疑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就前人对谐声的运用 中的不足之处多加注意。 从谐声表看,谐声字问的音韵关系虽然主体上看是以相关性为主流特征,但 是毕竟还有相当数量的谐声关系从中古音的角度看相差极远,并非声音和谐。谐 声关系也仅仅在上古韵部的划分和声母的参证方面取得了共识,谐声关系的可靠 性仍然受到许多人的质疑。纵观谐声字音韵关系的认知过程,学者们所作提出的 看法无非就是两种类型:一,谐声表现严格的音韵关系;二,谐声表现不严格的 语音关系,有些甚至是没有关系。持谐声表现不严格的语音关系的学者就会强调 谐声关系并非是严密的同音体系。从说文解字记录的谐声字来看,其反映的 音韵关系的主流应当是相同或相近的关系,那些异常的谐声关系未必不是古音的 曲折反映,只是我们努力的还不够。 段玉裁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但这主要针对韵母而言的,意思 是凡主谐字相同的谐声字,其韵母必定相同或相近,它们就可以归纳为一个韵部。 但却未提及声类。直到高本汉才开始系统地利用形声字来研究上古声类系统。但 是,主谐字与被谐字之间到底遵循怎么样的音韵关系,它们之间必须保持发音部 位、方法全同,还是仅仅相近? 这都需要我们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否则在上古汉 语的研究中就会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文中还对几位学者就谐声关系的认识实践 做了详细介绍。 文中采用概率公式计算各声类可能发生的谐声几遇率,并以此推断各声类间 的疏密关系。从原始谐声系列分析的基础工作做起,把每个系列的谐声字都进行 了中古音韵地位的分析,并制作了说文解字谐声表。文中的三张数据表就是 建立在说文解字谐声表基础之上的。根据此三表,我们重点分析了说文解 字所表现出的上古汉语单声母、复声母问题。根据谐声表的统训+ ,从中古声类 角度看,说文谐声关系所反映的单声母上的谐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同位互谐,因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而互相谐声。 第二:同式互谐,因发音方法相同或相近而互相谐声。 第三:喻世长称之为“曲折通谐”就是因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有某些近似而 可以谐声的意思。 然而还有一些谐声关系不合上述三种条件,我们称之为异常谐声。异常谐声 的数量虽然不占主流,但绝对数字并不少,而且在某些声类之间表现的异常活跃,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解决这些异常谐声关系,前辈学者作了许多设想。 这些设想凝聚了众多探索者的心血。有影响的是“一字多音”说和复辅音说。复 辅音问题十分复杂,文中谈到的只是一些现象,如何解释仍然不易着手,各家构 拟的系统大都不能系统整齐,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论文最后还就谐声现象所表现的“形态说”做了介绍,但我们认为异常谐声 关系即使表现形态变化,也应当是部分的,绝对不会像有的学者所推想的那样普 遍。 说史酬宁谐声7 的音韵关东殷l :古声母的讨论 j 寿 引言 上古音在汉语史以至汉藏语系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对汉语的历史、对 汉臧语系各语言的源流及其间关系有一个清楚的的认识,我们就得对上古音系有个 较科学的了解。早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就说:“古语与今殊别”,但他当时的目的主要 是为了定一个标准音,并没有想到考订古音。在颜氏之后致力于古音研究的学者也不 在少数。如吴械、陈第等学者。 清朝是上古音研究的繁荣时期,名家辈出,著述甚丰。顾炎武、江永、段玉裁、 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人,都在上古音这研究领域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清 儒研究古音,大多精力主要集中在先秦韵语的整理上,至于谐声假借等材料,只用作 古韵语的佐证,因此他们的成就也就多局限于古韵分部。利用谐声研究古音成就最大 的是段玉裁。段氏以为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在古韵里同属一部,并提出了“凡同声者必 同部”的著名论断。但在声母方面段氏却没有过多涉及。总之,清儒们在上古声母的 研究上,成就远在韵母之下。究其原因,与材料的运用有一定的关系。他们最熟悉的 韵语,在声母研究方面自然是用处不大,至于谐声、假借、异文等材料,一来由于受 人注意较晚,二来又一直没有经过系统的收集与整理,所以其价值也就未被清儒发现, 其作用也就未得到发挥。 直到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利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手段对谐声字进行系统地整理, 并用来研究上古汉语声母,上古声母的大致轮廓才被勾勒出来。但高氏所用材料的时 代性存在很大的问题,据他自己说他所用的1 2 0 0 0 个谐声字是从康熙字典中选出 的。因此,高氏拟测的上古汉语系统包括声母就值得怀疑。但是高氏研究本身的实践 价值是不容抹煞的。他让我们看到谐声字在上古声母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汉字中谐声 字数量多,而且系统性强,可靠性高。 说文解字收录了从周秦到汉长达九百多年的文字,其中谐声字占据全文的 8 0 p a 上,其数量足以反映上古音的全貌。因此,本文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 基本材料,对其所表现出的谐声关系进行穷尽式的统计,然后再根据我们统计出的数 据表来分析探讨上古声母。 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f :古声母的讨论壹、说文解f 的谐声关系 壹、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 ( 一) 谐声宇音韵关系的认识历程 上古音的研究在汉语音韵史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汉语史的源头。早 在汉代就有学者关注,历代都有研究,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期间宋人郑庠、徐 蒇已小有发现;明人陈第、焦弦、方以智等多有贡献,陈第更提出了“菱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 入”的重要历史语言学思想;清人的上古音研究盛极一时,大家辈出,顾炎武、江 永、段玉裁、孔广森、朱骏声、江有诰、章太炎、黄季刚等都是佼佼者,他们把传统 语文学的古音研究推向了高峰。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学传入我国以后,上古音的研究进 入了语言学的范畴,无论在材料运用、研究目的方面,还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方面, 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高本汉、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陆志韦、王力、郑张尚 芳等人是代表人物。 在上古音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材料很多,有谐声、韵文、经籍异文、古书通 假、读若、声训等等,但其中价值最大的是谐声字。我们之所以说谐声字价值最大, 是因为它数量多,形态多样,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谐声字又称形声字,两个名称 都是汉代出现的。作为六书当中的一种,两者所指对象相同,只不过古代不同的书里 用了不同的名称,故有“形声”、“谐声”、“象声”等叫法而已。中古以来研究古音 的人主要采用“谐声”一词,它表达了一个包含了声符的合体字跟声符之间在读音上 的内在含义声音和谐。 一个声符和包含有该声符的一组合体字习惯上称为一个谐声系列。这些谐声系列 往往在读音上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性质,在音韵关系上也表现出音类( 声类、韵 类) 的相关性,人们习惯上把谐声表现出来的音韵关系称为谐声关系。比如: 力( 采璇) :肋( 水德) 勒( 东德) 防( 柬德) 扔( 柬德) j 力( 乘德) 句( 见侯) :趵( 见虞) 拘( 见虞) 狗( 见厚) 苟( 见厚) 枸( 见厚) 佝( 溪侯) 笱( 见厚) 钧( 见侯) 殉( 见厚) 峋( 群麇) 锥( 见侯) 青( 见厚) 端( 见侯) 鞫( 见侯) 晌( 晓遇) 慷第:毛诗古哥考第7 负中华书局1 9 8 8 年。 说义解一黹声。一的杼韵关系发j :古声母的讨论壹、说文解字的请声关系 辟( 帮昔) :劈( 滂锡) 僻( 滂昔) 譬( 滂宾) 甓( 柏锡) 蹦( 北昔) 壁( 帮锡) 臂( 帮真) 避( 啦真) 璧( 帮昔) 襞( 帮昔) 嬖( 奔f 霉) 黎( 帮锡) 膊( 滂昔) 薜( 辩蜜) 孽( 帮蜜) 蘖( 滂 銎) 檗( 斋f 套) 童( 定粜) :渣( 定柬) 僮( 澄辚) 植( 定柬) 檀( 澄江) 撞( 澄江) 缱( 章锺) 董( 端董) 釜( 定柬) 疃( 透缓) 懂( 定柬) 责( 觚骞) :稽( 精真) 帻( j i 芏窭) 碛( 清营) 嫱( 驻窭) 渍( j 跫真) 簧( 鞋签) 喷( 驻套) 缋( 精锡) 柔( 明遇) :鞣( 明遇) 臊( 明遇) 煤( 日有) 螵( 明遇) 鞣( 日有) 镖( 明遇) 昏( 晓魂) :婚( 晓魂) 指( 明燕) 嘲( 晓魂) 缗( 明照) 耀( 明奠) 注:音韵地位为广韵音 从以上例子来看,音类相关是组谐声系列表现出的最基本的规律。除了这些规 律性的特征之外,有些谐声系列似乎音类相关的特性不足,但这些特殊的谐声关系对 于上古汉语声类、韵类的考订也会有所启发。例如,依据端、知两组字在中古有规律 的分布条件和它们常常互相谐声的例证,我们可以推定这两组字在上古同出一源。姬 眈( 定) :枕( 章) 耽( 端) 黜( 端) 沈( 澄) 缡( 澄) 驾( 澄) :搐( 端) 壤( 端) 帱( 定) 带( 端) :滞( 澄) 登( 端) :楗( 澄) 橙( 澄) 奠( 端) :酆( 澄) 还有一些谐声现象也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如: 泷( 明) :辔( 来) 录( 来) :剥( 帮) 京( 见) :鲸( 来) 惊( 群) 黥( 群) 霖( 来) :禁( 兄) 郴( 徽) 赖( 来) :獭( 透) 蝴( 透) 这样的谐声关系可以让我们对上古音的结构形态作出丰富的想象。 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应用到古音研究很早就有人实践了。从宋代开始就有人利用谐 声系统来考订上古汉语的声类、韵类。那时的学者注意到形声字的声符与古声类及韵 说义斛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青、说义斛。一的许声关系 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徐葳在为吴械韵补所作的序言中谈到从同一声符得声的 一个系列具有相同的声韵关系:“殊不知音韵之正,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 如霾为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由其以狸得声;浼为每罪切,而当为美辨切者,由 其以免得声;有为云九切,而贿,瘠,洧,鲔皆以有得声,则当为羽轨切矣 又如服之为房六切,其见于诗者几十又六,皆当为蒲北切,而无与房六切叶者 以是类推之,虽毋以它书为证可也。” 明人桑绍良在其青郊杂著中也有阐述,“按六书之内而谐声之字最多,然所 谐非一端,自近及远,凡五等。” 2 1 书中把谐卢现象分为五类:第一类盖即本字而谐, 如蝾谐柬,枝谐支之类;第二类是盖依本韵之字而谐,即同韵部的字互相谐声,如港 谐巷,轻谐至之类;第三类是古韵通押的字互谐,如江谐工,箴谐成之类,书中谓之 “字类始判而韵不相远”1 3 】;第四类为“盖韵已有辨,然其本各有关涉,非邈然不相 干者,亦当取而谐之”1 4 ,如倩谐青之类:第五类声韵皆不相同,但“盖一气始分稍 有分别,亦不嫌於谐也 ,l5 。这体现了他对谐声的深入观察。 清人运用谐声字来研究上古音韵则达到了高潮。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唐韵正上平声卷之二五支中有“凡从支从氏从是从兄从 此从卑从魇从雨从知从危之属皆入此”及“凡从多从为从麻从垂从皮从月奇从义从罢 从离从也从差从腭之属皆从此”【6 】。这是依据谐声偏旁来离析支韵。在上平声卷之 四中,对麻韵的离析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凡从麻从差从禺从加从沙从坐从迥之属 皆入此。,i7 l 顾炎武还用谐声的方法来调整个别字的归属,如第十部“侵”下:“收入 东韵风枫字”;“梵”下:“蓝入东韵沉梵字”等。在卷八“尚”字下注,“今此字 两收于四纸三十四果部中,说文卮从岢声,读若捶击之捶,则知斋与垂谐声也”【8 j 由此可见,顾炎武已经开始比较系统地运用谐声来研究上古音了。 江永在他的四声切韵表凡例中对谐声现象已具初步认识,“醉、翠等字皆从 卒”;“熨、蔚从尉,沸费从弗”:“赓从袋,花从伐”;“碱、喊皆从威也”;“啐、停、 【1 1 吴械:韵补序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 瑚桑绍盘:青郊杂著) 四库全书存目,经部,第2 1 6 - - 4 9 8 页,齐鲁书社,1 9 9 7 年。 p 1 桑绍良:青郊杂著四库全书存目,经部第2 1 6 - - 4 9 8 页,齐鲁书社,1 9 9 7 年。 h 】橥龋良:青郊杂著 四库垒书存日,经部第2 1 6 - - 4 9 8 页,齐鲁书社,1 9 9 7 年。 l ”桑绍良:青郊杂著) 四库垒书存日经部第2 1 6 - - 4 9 8 砸齐鲁拈礼,1 9 9 7 年。 1 6 1 颁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上平声卷之二第2 3 9 页中华书局,1 9 8 2 年。 1 7 1 顾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上平声卷之l 四,第2 6 2 页,中华书局1 9 8 2 年。 颐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 上平声卷之八第3 3 2 页,中华书局,1 9 8 2 马:。 4 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壹、t 说文解字的请声关系 碎皆从卒”;“睽,固同从癸”;“寂,馓,激檄皆从敫”等【l 】。他认为从同一声符的 一系列谐声字具有相同的音韵性质。 在这一方面贡献突出的要算段玉裁。他对谐声所表现出的音韵关系已有了系统性 的认识。他认为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在古韵里同属一部,并提出了著名的“凡同声者必 同部”的法则。在六书音韵表古谐声说一节中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丽必 同部。同声必同部,明乎此,而部分音变平入之相配,四声之今古不同皆可得矣。” 2 1 在“古十七部谐声表”的开头部分又说“六书之有谐声,文字之所以日滋也。考周 秦有韵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喷而不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 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要其始则同谐声必同部也,三百篇及周秦之文备矣。” 口j 按段玉裁的观点,我们以诗卫风氓为例,诗中“蚩,丝,谋,丘,期,媒” 等字为同一韵部,可由此推知凡以“之、丝、某、其、丘”为声符的字,如“寺,时, 诗,特:兹,孳,滋;基,箕,期,旗,骐,媒,煤;邱,蚯”等字也都在同一韵部。 孔广森在诗声类序中谈到:“窃取李登声类之名以名是编,盖文字虽多, 类其偏旁不过数百,而偏旁之见于诗者,固已十举八九,苟不知推偏旁以谐众声, 虽遍列六经诸子之韵语,而字终不能尽也。”1 4 】这表明孔氏也已经认识到了利用谐声 来分析上古声类、韵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也知道诗经、楚辞等这些作为研究上古音的主要的韵文材料,入韵字 的数量并不多,加上其他估计中的入韵字,也只有两千出头,只占上古字总数的- - , j , 部分。但如果我们运用谐声偏旁类推的办法即声符分析就可阻使大部分字得以归 入各韵部。 清代数量众多的谐声表也是谐声研究的重要成果: 严可均著说文声类分上、下两篇,此书“以声为经,以形为纬”,其体例于 每类首,列该类与广韵相应的韵目,韭注明与某类对转,后列各谐声偏旁统领的 谐声字、省声字及谐声字又作谐声偏旁者的字。全文凡列字九千三百余,补百余,删 三十。又称同谐声偏旁之字为“纽”,共9 3 8 纽。 江有诰的谐声表为其音学十书之五,是依段氏( 玉裁) 十七部谐声表而 i 江永:心声切韵表凡例第2 4 - 2 7 贝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 1 2 段乐裁:六书音韵表古谐声说,第1 7 页,中华书局,1 9 8 3 年。 1 3 段五戴:六书音韵表古谐声说,第17 页,中华书局1 9 8 3 年。 1 1 扎广森:诗声类序第2 页,中毕书问1 9 8 3 年。 5 说史解字谐声宁的皆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蚩、说义解。:柏精声关系 作,以古韵为主,段氏表中没有的字则以汉韵及说文中的形声字为准绳加以补出。 正文按廿一部分列,每部先写明相当于中古韵部之何部,再列谐声偏旁及音读。共收 谐声偏旁1 1 3 9 个。 姚文田的说文声系,实为一部说文解字谐声措,其中收有谐声偏旁1 1 0 9 个( 称为“母”) ,从原始谐声偏旁中衍生出的谐声字称为“子”,全书按说文原 书顺序列“母”,始一终亥,“子”则附于母之后。并依说文分十四卷,各分上下, 其正文以“母”为首,下列谐声字,次列以“子”为声的字。收字皆出自说文, 凡大徐新附或大徐本没有收入的字则根据其他版本补充,亚均有注明。 苗夔说文声读表与姚文田的说文声系性质基本相同,也是一部说文 谐声表,只是两书的排序依据不同,姚书按谐声偏旁在说文中的顺序排列,而苗 书则按声读排列。书中收有谐声偏旁8 9 5 个。 江沅的说文解字音均表正文依段氏分十七部,每部注明包括“陆韵”( 实广 韵) 部内列谐声偏旁及形声字,每字下著说文所属篇部、说文释义,以及小 注。收谐声偏旁1 2 8 4 个。 陈立说文谐声孽生述中正文每部排列谐声偏旁,统领各谐声字,亦依一般谐 声偏旁体例,每字下注明在说文中所属何部,非形声字或省声字均加注明,收入 谐声偏旁1 2 3 3 个。 这些谐声表基本上都以说文为材料,归纳出基本的声首以及谐声系列。虽然 他们在具体声首数目或韵部归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蓝不影响他们对整个谐声关 系的理解从同一谐声偏旁的谐声系列,在声韵关系上具有相近的性质。比如“去” 和“私”两声首,有的学者认为它们两者都从“厶”得卢,有的学者却以“去”、“私”、 “厶”分立为三个独立的声首。这些分歧对上古汉语声类的划分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它只会影响到声首数目的多少。但是,另一种分歧,则会影响到音类的归纳,如“音”, 主张从“否”得声的就归之部,主张从“豆”得声的就归候部。因此,我们在利用这 些谐声关系来研究上古汉语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认识上的不同。这样爿请保证研究 的客观性。 全匝运用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并以语言学的观点来研究上古音则是2 0 世纪现代语 言学传入中国之后的事了。高本汉、李方桂、陆志韦、王力、董嗣貅、喻世长、郑张 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 壹、说文解+ ,的谐声关系 尚芳、潘悟云等都有重要贡献。李方桂在其上古音研究中讲到,“使我们可以得 到上古声母消息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谐声字的研究”【l l 。董同毹也认为,谐声字是研 究古声母的主要资料,他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数量多,占所有古代文字的十之八九, 足为全盘性的观察之用。前人引用的假借、异文、读如,相形之下,就只有补充的价 值了。第二,容易汇集,而且本身问题极少,不像假借字的可靠性往往发生问题,也 不像读如等时代有时不易确定。第三,就声母的观点整理谐声字,也可以发现若干条 例,显示哪些字常常谐声,哪些字很少或根本不谐声,和我们就韵母的立场整理古代 韵语与谐声一样1 2 。 喻世长也谈到如何利用谐声来研究上古声母系统。他说:“无数的声母互谐关系, 象一张由横直斜线交错织成的网网的每一个结就是一个或几个谐声字,任何连 接两个结的线就是一种谐声关系。”1 3 他认为只要借助切韵的读音,根据同 级谐声字及不同级谐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声母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研究它们的语音 性质,再运用比较语言学的一般原理,就可以得出一个假定性的上古声母系统。 除了这些在古音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学者外,一些国外的汉学家在这一方 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影响较大的就属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了。他的谐声理论 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影响了国内许多学者。“谐声的部分跟全字不必完全同音” 是他对谐声系列最基本的认识。 谐声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音类相关的可靠性我们可以通过其它资料来验证,比如: 我们可以通过系联诗经韵脚字来加以证实,诗经的韵脚字所反映出来的先秦 语音系统和谐声系列往往相吻合。同韵部的字大多与谐声字的声符关系密切,举例 来看:豳风东山三章中间有一段:“祷鸣於垤,婿欺於室,灌抒穹窒,我征聿至。” 这一段押的是质部韵,韵脚字是“垤,室,室,至”,它们都是从同一声旁得声,都 从“至”声符。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来互相验证,说文中存在很多端组和 知组、章组互相谐声的例子。如,刀( 端) :召( 澄) 昭( 章) 貂( 端) 苕( 定) 沼 ( 章) 蛔( 端) 榴( 禅) :大( 透) 挛( 透) 泰( 透) 孰( 章) 翡( 知) ; 眈( 定) l 1 李方杜:卜古青研究,第1 0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 1 2 1 莆m 繇:汉语肯韵学,第2 8 6 页,中华书局2 0 0 1 年。 1 3 1 喻世妊:用谐声关系拟测卜古声母系统音韵学 i j 究( 旃一辑) 中华书局1 9 8 4 年 说文解字谐声牛的卉韵关系及j :古声母的讨论寺、说文斛一的谐卢关系 枕( 章) 耽( 端) 鼽( 端) 沈( 澄) 勰( 澄) 等等。这种谐声关系和钱大听在其十 驾斋养新绿中指出的“齿音古多为舌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互相印证。他认为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微、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 端、透、定无异。”【l 】就此,他还选了说文中很多例子说明这种现象,如冲读若 动,古音中如得,古音陟如得,古音直如特,古音竹如笃等。可见,综合运用各种语 料,可以更好的为谐声系统服务。 谐声关系在上古音研究中的作用是无容质疑的。但是前人在对谐声的运用中仍存 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对谐声字的断定存在错误。这其中包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因 为缺乏对字形结构的正确认识,如“遣”当为从定从隹,会意字,非从阉得声:“忘” 本为象形字,象车轭形,蓝非是许慎所说的从“乙”得声;有的则是由于受后世读音 的干扰,而误判声符,如“茸”应从“耳”声,非从“聪”省声;还有的可能是因为 字形传写讹误所致如“诉”,本应从言厣声,但因篆形传写失误,导致有些学者认 为其从言斥声。这种错误认识早在明代就有人认识到了。青郊杂著中记载,“悉至 理所寓外此,而后有谓之谐声者,若忝谐天,代谐弋之类,皆不识文义者,忘自制作 或传久至伪,无能考证,然尔非谐声之本者也。分犹有别,若谐气则天下无不谐 之字,奚用声韵为哉” 2 1 。对上古音类的正确认识必须建立在对谐声的正确认识 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影响到我们构拟上古音的准确度。 其次,对自己所占用的分析材料和研究对象之间的时间界限没有正确的认识。高 本汉表现的较为明显。他有关谐声的论述所依据的材料,依他自己说,是从康熙字 典中挑选出来的1 2 0 0 0 个字,有许多字是汉以后产生的。郑张尚芳在上古音系 里所列出的1 8 0 0 0 多字的上古音韵地位,也值得我们怀疑。他说有些字虽然是后起的, 但这个词可能是很古的。想法虽然很好,但证据难找。最早的字书说文才有九干 多字,这样选取的谐声字材料,势必会影响到他的结论。潘悟云和郑张尚芳构拟古音 则主要是以中古切韵的谐声字做为定音基础。切韵是代表六世纪文学语言的 个语音系统,它和代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的上古音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别。 最后,就是材料与方法的运用上存在矛盾,有些学者只是就文献中的一些个别谐 1 1 1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第1 0 8 1 2 】藁绍良:青郊杂著i j t l 库全书存臼。 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经部,第2 1 6 - - 4 9 8 页,齐鲁书杜,1 9 9 7 年。 8 说文解1 请声字的哥韵关系及上古声母的讨论青、说文解字的请声关系 声现象进行列举解释,韭没有成系统的、穷尽式的分析谐声所表现出的音韵关系。即 便有的学者对谐声材料做了系统的整理,但却没有就谐声所反映出的音韵关系做深入 分析。清人的谐声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二) 谐声关系的本质 谐声字在上古音研究中的意义已如上节各家所论。然而,谐声字问的音韵关系虽 然主体上看是以相关性为主流特征,但是毕竟还有相当数量的谐声关系从中古音的角 度看相差极远,并非声音和谐。谐声关系也仅仅在上古韵部的划分和声母的参证方面 取得了共识,谐声关系的可靠性仍然受到许多人的质疑。纵观谐声字音韵关系的认知 过程,学者们所作提出的看法无非就是两种类型:一,谐声表现严格的音韵关系;二, 谐声表现不严格的语音关系。有些甚至是没有关系。 持谐声表现严格的音韵关系的学者就会强调谐声关系是严密的同音体系。如潘悟 云就否定“音近互谐”这一原则,从异读入手论证“互相谐声的两个字,必须完全同 音。如果不同音,一定要是语音上形态相关。”【l j 持谐声表现不严格的语音关系的学者就会强调谐声关系并非是严密的同音体系。 如洪波就说:“说文里的谐声字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造字者不是语音专家,更 没有受过现代的语音学训练,若说古人造字之时必得选一个声母相同的字或至少是发 音部位相同的字来做主谐字,未免太苛求古人了。再说,从高本汉以来大多数学者都 承认上古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可以互谐( 鼻音声母除外) 。可是从音感上看,发音部位 相同的音听起来并不一定就相似。比如人们承认上古喉擦音( 晓母) 与舌根塞音( 见、 溪、群母) 可以互谐,而在音感上喉擦音与舌根塞音是很不相同的。此外,发音部位 相同的不送气音与送气音、清音与浊音也都有明显的音感差别,既然承认这些有明显 音感差别的音可以互谐,那么发音部位不同的音就一定不可以互谐吗? ”【2 1 我们认为,由于汉字的谐声系统是近千年的累积,其语音关系会受到历史音交等 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从说文的谐声平面有时会让我们看走了眼,在一层迷雾的掩 盖下找不到谐声系列的确切的语音关系。 汉字是内部系统性极强的文字体系。汉字的产生及成型是很早的,甲骨文已经是 潘悟i :汉语协史爵韵学,第13 7 贝,卜海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 洪波:关于说义形声宁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j ,1 9 9 9 年,第二期。 9 说史解字谐声字的音韵芙系成i :古声母的讨论 矗、说文解l 的谐声关系 功能较完备的文字。金文、大小篆、隶书都直接脱胎于甲骨文。近四千年来,汉字体 系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改变。无非是画的意味在消失,但表意的本质没有改变。 汉字的产生区域也是明晰而确定的,大致发源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连成一 片的所谓中原地区,亦即“诸夏”的范围内。虽然,春秋战国时代楚及吴越地区也有 文字使用的事实,但无论楚文字还是越文字,明显是中原汉字传播的结果,并没有改 变汉字的主体特性,也没有输入改变汉字体系的因素( 张玉来2 0 0 0 ) 。 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发展指出,六国古文字并不曾发展成为完全不同的 书体,它们比起两周的正统文字来,仍是大同小异,不过有点苟趋约易而已。 一种文字总要表示某种语言的,汉字自然是要表现汉语的。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 它与我们这个民族紧密相连。费孝通指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 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 般地越滚越大,并把周围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i l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 究论述汉民族之凝聚及扩张尤为详明:“吾族自名日诸夏,以示别于夷狄;诸夏 之名立,即民族意识自觉之表征:夏而冠以诸,抑亦多元结合之一种暗示也。” “春秋初期,诸夏所支配地,惟有今河南、山东两全省( 其中仍有异族) 及山西、陕 西、湖北、直隶之各- - + 部分;及其末期,除此六省已完全归属外,益以江苏、安徽 及浙江省之小部分:及战国末期,则除云南、广东、福建三省外,中国本部皆为诸夏 势力范围。”1 2 1 所有这些都说明汉民族是独立产生、发展而终至形成的人类民族之一。其称夏、 诸夏、华夏、华、汉等是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民族称谓。 汉民族在历史上早已形成民族共同语。先秦有“雅言”,汉魏有“通语”,唐宋有 “正音”,明清有“官话”,现代有“国语”、“普通话”,这些无疑都是民族共同语在 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式称谓。论语- 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何晏集解:“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3 j 清刘台拱论语骈枝谓:“夫 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所以重先王之训 典,谨末学之流失。王者就一世之所宜,而斟酌损益之,以为宪法,所谓雅也。 赞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冗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 9 8 9 年。 2 1 粱启超:历史l 中国民族之研究,粱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1 9 9 2 年 论语集结义疏,何晏集斛,卷心,第9 3 蚝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 1 0 说文解字请声宁的音韵关系及【古声母的讨论壹、说义斛,的带声关系 然而五方之俗,不能强同,或意同而言异,或意同而声异。综合谣俗,释以雅言,比 物连类,使相附近,故日尔雅。诗之有风雅也亦然。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 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又儒效篇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 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然则雅夏古字通。”l i j 雅言即正言,似乎还有夏言的 意思,夏又有大的意思,那么这种雅言显然是通行范围很广的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共同语。 孔子鲁人,当讲鲁语( 话) ,谓孔子雅言,当非鲁语无疑。孔子周游列国,多在 诸夏范围,翻译之事未尝闻。孔子删诗订诗,人皆共知,其诗韵系统内部致性很强, 应当证明当时已经有了共同语。汉民族在夏商周时期长期以黄河中下游的丰镐汴洛地 区为政治、文化中心,华夏核心即成长于此,雅言当以中原某一方言为基础扩展而成, 大致没有问题。中原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元核心。雅言以中原方言为核心逐 渐扩大影响范围,至迟到春秋时代,雅言已覆盖到燕齐秦楚越诸地区【2 l 。 据上而论,汉字的语音体系自然与汉民族共同语相联系,汉字在诸夏地区的读音 应当有极强的一致性。即使有方言的因素存在,但各方言的字音也应当能找出对应关系。 说文解字所搜集的一万馀汉字大致是商周至汉代的文字总汇,许慎所描摹的 读音和谐声的辨认至少是许慎时代的语音体现。汉人去古未远,这些语音史料自然可 以用来研究上古时代的语音系统。 汉字的谐声系统是汉字音读的重要标志,许慎所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的“譬” 应当就是声读的标志。谐声从甲骨文时代就是重要的造字手段,谐声字占已识甲骨文 的2 7 强( 李孝定1 9 7 4 ) ,而且历代逐渐增加,说文所收的万馀汉字中谐声字已 占8 0 以上1 3 j 。数量庞大的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 如何来认识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就成了上古音研究不同观念的标志。认 知态度的不同就会导致论证过程及结论的不同。 鉴于汉字的复杂性,我们很有必要观察一下人类创造谐声行为的共同基础。谐声 字几乎是所有象形文字共有的现象,其他象形文字的谐声字的语音关系在很大程度上 可以启发我们对汉字谐声字语音关系的认识。 纳西东巴语和汉语嗣属汉藏语系的两种语言,它们不仅有着类型学上的一致,而 1 1 i 浦刘音拱:论语骈枝续修凹库全* 1 5 4 经部,j :海古籍出版牡,1 9 9 5 年。 【2 1 张i ;束:近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构成发特点,古汉语研究,第2j q 2 0 0 0 年。 1 3 1 牵孝定:中闻文一的原始j 发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 5 本2 - - 3 分。 说文解字谐声字的音韵关系擞j :古声母的讨论旮、说文解宁的 片声关东 且在词汇和语音对应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来源,纳西语与汉语的接触比较古远,在词汇 系统上表现有强烈的汉语影响。据和志武先生考订,现代纳西语词汇中的汉语借词多 达5 0 。而且,从社会史和民族史方面也能肯定纳西语和汉语的亲属关系,纳西族 是古羌人的一支,“渊源于河湟地带的古羌人”i i 】,羌人在夏、商、周三代都与汉族 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 1 。甲骨h 词中大量关于“羌”的记录就是一个证据d 1 。 基于纳西语和汉语的这种亲属关系,分析上古汉语形声字,我们有必要看看纳西 东巴文形声字的音近度研究。喻遂生分析了纳西象形文字谱中1 2 0 个单音节形声 字。研究表明,1 形声字和声符字声、韵、调全同的占总数的4 7 5 ,2 声母、韵母 相同,声调不同的占4 5 ,3 声母、声调相同,韵母不同的占2 5 ,4 声母相同, 韵母,声调不同的占5 0 。这说明形声字和声符字之间声韵相同是主流特征,1 、2 两项占了9 2 5 ,3 、4 两项声母也全同。可以说,纳西东巴文的形声字和声符字之 间声韵9 2 5 相同,声母1 0 0 同音,韵母9 2 5 同音,声调5 0 同音【4 j 。 另外,陈其光先生论谐声【5 】中运用现代汉字新形声字的谐声情况也分析了形 声字和声符字的音近度,统计为形声字和声符字声母相同的占7 1 6 ,韵母相同的占 7 3 5 ,就声、韵音近度的比较来看,比东巴文谐声字的音近度稍低,但仍是主流。 其他的象形文字的谐声系统大致也反映出了类似的语音关系,周有光比较文字 学初探中列举了不少的文字事例。 综上所述,说文解字记录的谐声字所反映的音韵关系的主流应当是相同或相 近的关系,那些异常的谐声关系未必不是古音的曲折反映,只是我们努力的还不够。 如果我们把前人关于谐声认识的不足之处加以补正,确保每个谐声字的源流不 误,那么,谐声关系完全可以当作内部语音基本一致的语音史料来使用。 喻世长先生的论述是符合谐声字的历史真实的。他说:“上古谐声字所记载的语 言主要是东周时代齐鲁宋卫地区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同时,谐声字也反映了东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