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3 提提 要要 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 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我国部分劳动者过度劳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作为高校 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所处的组织环境和宏观背景导致了其过 劳问题的产生。而过劳的产生又使国家、高校及教师都受到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 北京市高校教师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他们的过劳程度较高,在学历、收入等统计量 上存在过劳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1)选取“高校教师过劳” 作为研究对象,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组织环境出发进行研究,弥补了此部分研 究的空白; (2)自己编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并在分析中纳入对比分析的方法,具有 创造性; (3)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高校教师个人、高校、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 提出缓解高校教师过劳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 主题词: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competition increasing, people constantly accelerating rhythm of life, work pressure is increasing, and the problem of some workers overwork become increasingly acute. as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features,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macro-context led them to the problem of overwork. the production of overwork also the state,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 are being adversely affected. in this paper,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empirical study found a higher degree of their overwork, and in terms of qualifications, income and other statistics exist on overwork level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main innovations of this article are: (1) select university teachers overwork as the object of study, from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to study starting to make up for gaps in this part of the study; (2) prepared its own survey conduct research and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reative; (3) in the former text of the study, give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ers,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ety.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 overwork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2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 论文是我 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 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7 1 引言引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 作压力不断增大,我国部分劳动者过度劳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据零点调查与指标数 据合作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按照日本公众卫生研究所对于“过劳”的界定,在中 国境内,逾九成(91.1%)跨国企业员工成为“过劳者” ;15.4%的员工属于过度疲劳 者;5%的员工属于“随时可能发生过劳死”者; “两高一中”人群(即高学历、高收 入的中年人)是可能“过劳”的主要人群。 杨河清等随机选取北京地区的政府机关、 科研、学校、医院等单位的520名雇员进行调查,得出被调查者处于过劳死“红灯” 危险期的占26.3%, “红灯”预报期的占35.3%, “黄灯”警告期的占38.4%。 可见, “过 劳”问题已不容忽视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作为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教师是维持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高校 都实行弹性工作制, 多数教师无需坐班, 但这不意味着高校教师不存在 “过劳” 问题。 2005年8月,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博导何勇因“弥散性肝癌晚期”与世长辞,家属与 学校同事均认为死亡的原因是过度劳累; 2006年1月22日,36岁的清华大学教师焦连 伟忽然发病, 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医生诊断为突发性心脏骤停, 导致心肌梗塞死亡; 四天后, 同为清华大学教师的46岁的高文焕教授, 因肺腺癌不治去世, 医生诊断认为, 繁重的工作压力不仅使他错过了癌症的最佳治疗时机,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接 二连三的高校教师英年早逝事件,引起了我们对高校教师“过劳”问题的关注。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目前, 我国部分劳动者的过度劳动 (以下简称过劳) 问题尚未引起社会的关注, 学术界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对高校教师过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与我国过 劳问题十分严重的现实不相符。本研究在归纳、借鉴国内外过劳研究的同时,实地 调研了北京市高校教师过劳的现状,挖掘其过劳的深层次原因,借此从多个层面提 出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第一,有利于弥补我国过劳问题理论研究的不足。目前,日本及部分欧美国家 已对过劳问题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除对 “过劳死” 的研究较为丰富外,其他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理论研究明显 “两高一中”员工最疲劳.零点调查. 杨河清,韩飞雪,肖红梅.北京地区员工过度劳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 年第 2 期 浙大 36 岁博导何勇过劳病逝. 清华两教师英年病逝医生称死因与过度压力有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8 滞后于实践的需要。本文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了我国过劳研究理论上的不足。 第二,有利于丰富实证研究的内容,为研究其他群体的过劳问题提供借鉴。在 受国家的发展阶段与社会整体氛围影响的同时,过劳还有一定的群体性特征,不同 群体在过劳的程度、过劳的防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选取高校教师这一群体, 弥补了目前对高校教师过劳实证研究的空白,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其过劳的对 策,对研究其他群体过劳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的科学化管理及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本文通过 对北京市高校教师过劳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目前高校教师过劳的现状,探究 过劳的成因,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有利于高校教师的科学化 管理及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第二,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确处理高校教师工作与个人身心健康的 关系。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的宏观背景及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改革 等中观背景下,高校教师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高校与社会常 会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科研产出量的增加,却很少关注教师过劳问题。本研 究通过对高校教师过劳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保持身心健康,预 防与缓解过劳。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四种方法。 (1)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国内外过劳及相关问题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 归纳、分析与总结。文献调查作为本研究的基础,为其后的调查分析寻找切入点, 为探讨高校教师过劳原因、缓解对策等调查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2)访谈法。选取驻地北京市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劳 动关系学院等高校的部分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为调查问卷的编制提供依据,同时为 本研究的某些结论与对策建议提供参考。 (3)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并借鉴日本劳动者疲劳蓄积度 自我诊断调查表 编制涉及过劳程度、 过劳的影响、 过劳的原因等问题的调查问卷, 选取驻地北京市的中国人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随机发 放,共回收有效问卷 198 份。 (4) 统计分析法。 采用 spss11.5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9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部分: 引言。 本部分对研究的背景进行了说明, 提出了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并介绍了本篇论文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选取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评述,对涉及“过劳”的 部分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为其他部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选取高校教师“过劳”的若干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包括“高校 教师过劳问题的逻辑推断”和“高校教师过劳问题的影响分析”,试图对从高校教 师与其他群体相比“过劳”的共性和共性的角度进行研究。 第四部分:实证调查。选取高校教师“过劳”的若干问题,通过发放、回收自 己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索高校教师“过劳”的现状、不同高 校教师群体的差异等问题。 第五部分:对策建议部分。本部分是结合了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 内容,对缓解高校教师“过劳”有针对性地从国家、高校和高校教师个人三个层面 提出对策建议。 第六部分:小结。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研究综述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相关理论基础 2.1.1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理论 2.1.1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理论 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劳动者脑力、体力的运用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同微观 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一个工作日里,劳动者刚开始工作时处于 启动状态,工作绩效不高,随即进入绩效峰值,而后由于劳动时间的延长所带来的 疲劳度增加导致对休息的需求上升,使工作绩效依次递减。如图 1.1 所示,劳动时 间的增量所引起的产量的增量是边际效率(边际生产率) ,它由经过曲线上个点的 切线的斜率表示。最初,边际效率降低,但随着劳动时间的增加,边际效率会逐渐 上升,而超过一定的劳动时间后,边际效率再次下降。平均效率是曲线上个点与原 点的连线的斜率,它随着劳动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超过一定的劳动时间后下降。平 均效率达到最高的点为途中的点 a,此时边际效率和平均率一致,与这个点对应的 劳动时间为 h。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10 图 1.1 工作效率的变化和平均效率最大的劳动时间 早在 1924 年,s.p.洛伦斯(s.p. lorance)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最初工作 的一个小时内,劳动者的工作绩效最高,其后便依次递减,在临近下班的 2 个小时 内,工作绩效急剧下降。 可见,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劳动时间存在一个“最优点” ,超过该点后,工作 效率会下降,当劳动时间超过劳动者脑力、体力支付的生理极限之后,工作效率将 急速下降。因此,对需要大量支付脑力、体力的劳动来说,劳动时间不宜过长。 2.1.2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2.1.2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即作为有意 识和能动性的主体人亲手创造出来力量,这种力量却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与人 疏远或隔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会奴役人、支配人。马克思对“异化”作了 生动的描述: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产生了智慧, 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 是 人“自由的生命表现” ,是“生活的乐趣” 。人的一切认识与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思维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将人的 “本质力量”“对象化” , 使其获得某种形式的 “确证” 。 但被异化后,劳动成了迫不得已的苦差使和维持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 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的摧残。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生产 条件和生活状况已经有了极大的甚至根本性的改善,但重新研读马克思劳动异化理 论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只要人的行为成为某种本质力量的过度确证, 并使这种本质力量蜕变为人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就是一种“异化”表现。因此, 边际效率 h 平均效率 b a 人均产量 劳动时间 ho x 人均产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11 当各种主客观因素使劳动者面临“过劳死”的威胁时,他们本质力量“确证”的劳 动也就变成了挤压、束缚他们的主体地位与精神世界的异己力量,成为本质力量的 “异化” 。即使其劳动成果是充满智慧、高价值的,但从劳动者的角度看,这种劳 动却仍然是偏离了“生活的乐趣”而回到了“野蛮的劳动” 。 2.2 过劳问题研究概述 2.2 过劳问题研究概述 2.2.1 “过劳”的概念 2.2.1 “过劳”的概念 “过劳(overwork) ”一词最早产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的精神病学领域,描述 的是那些躯体、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严重耗竭的人。广义的定义将“过劳”描述 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即由于情感上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的身体、心理、 感情等均处于耗竭状态的体验,属于精神病学的范畴。时至今日, “过劳”一词含 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逐渐偏离了最初对精神状态和心理体验的描述。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发现目前“过劳”的概念界定比较混乱,并无统一共 识,在提及“过劳”一词的文献中,很多都既未明确给出定义,又难以准确判定其 内涵。但综观直接被称作“过劳”或通常被理解为“过劳”的相关概念,发现这些 概念主要集中为以下三种类型: “过度劳动说” “过度劳动说” 王艾青(2006)认为过度劳动指的是人力资源在较长时期的过度使用,即就业者 在较长时期处于一种超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强度的就业状态, 并从狭义和广义上做 了说明:狭义的过度劳动,是指劳动者在较长时期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广义 的过度劳动还包括较长时期的工作强度超过该行业的社会平均工作强度。 他强调了过 度劳动不是指某个行业的某些就业者在某一时期的临时加班, 而是一种承担超长时间 和超大强度劳动的就业状态,是人力资源在就业环境不正常、经济发展特殊时期所处 的一种就业(劳动)状态。 这一概念是站在整个社会和宏观经济的角度,从就业状 态出发去考察过度劳动问题的,并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了过度劳动的就业挤出效 应。 杨河清(2008)将过度劳动定义为劳动者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一种超出合理的劳 动时间或劳动强度的工作状态, “合理的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指的是社会普遍认 可的、不会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一种工作状态。他指出,由于每个 人的身体因素不同、适应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存在差异,这一“合理的劳动时间或 劳动强度”的范围会有所不同,但就劳动者总体的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而言,在一 定的时期内,对于各个行业或职业而言,这个合理范围应该是既定的,即可以获得 一个比较一致的常量。 这一概念是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强调了对于某一行业或职 王艾青.过度劳动及就业挤出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01) 同脚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12 业而言,过度劳动是有客观的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标准的,即通过获得某行业或职 业“合理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可以明确地判定该行业或职业的劳动者是否属 于过度劳动。 上述概念均突出了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将过度劳动定义为一种“就业状态” 或“工作状态” ,强调了劳动的客观衡量指标,并且直接称其为“过度劳动” ,因此, 本文将此类概念命名为“过度劳动说” 。 “过度疲劳说” “过度疲劳说” “过度疲劳”的文献涉及的领域较多,既有经济管理领域,又有医学、体育教 育学等领域,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过度疲劳做了定义。 杨定产(2001)认为,过度疲劳是因训练不当,忽略训练与恢复的配合,使机 体在有疲劳状态下继续承受大强度运动量的刺激,导致已经疲劳的机体难以得到恢 复,超量补偿无法达成,身体出现衰竭的状态。 这一概念描述了特定人群运 动员群体过度疲劳的原因及传导机制,有较强的针对性,但适用范围较窄,难以扩 展到多数劳动者,尤其是脑力劳动者。 薄萌(2008)认为,过劳是指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 大导致筋疲力尽的亚健康状态。 一般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无明确的疾病, 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于机体各系统的 生理功能低下所致, 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也叫做 “灰色状态” 或 “第 三状态” 。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了过劳产生的原因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 心理压力过大,但把过劳界定为因特定原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不太确切,容易缩小 过劳的外延。 上述概念虽然角度不同,但其落脚点均为劳动者的状态,强调了“过度疲劳” 或“过劳”对劳动者产生的危害,本文将此类概念命名为“过度疲劳说” 。 “职业倦怠说” “职业倦怠说” 有些文献将国外文献中“burnout”一词翻译为“过劳” ,例如逸文翻译了the truth about burnout一书,将其命名为“过劳的真相” 。 “burnout”的此种翻译 得到了部分学者的承袭。如刘明理(2006)将“职业过劳”定义为工作上的疲惫、 困乏状态,认为职业过劳包括三个核心成分: (1)情绪衰竭,即个体情绪情感处于 极度疲劳状态,工作人情丧失; (2)非人性化,即个体以否定、消极或麻木不仁的 态度对待访者; (3)低个人成就感,即个体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的评价降低。 现在, “burnout”通常被译为“枯竭” , “job burnout”通常被译为“职业枯 竭”或“职业倦怠” 。需要说明的是, “job burnout”和“overwok”现象之间存在 杨定产.浅析过度疲劳的特征,原因及防治方法j.长沙大学学报.2001,15(4) :63-64 薄萌.透析“过劳”的背后j.科学教育家.2008(6) 刘明理,张红,王志伟.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过劳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3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13 很多相似性,但二者在产生的根源、表现方式、多发人群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职 业倦怠”与本文研究的“过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从概念范畴上来看,并不属于 本文的研究范围。 本研究的“过劳”概念 本研究的“过劳”概念 通过参考上述文献,并进行自己的思考后,本文将“过劳”的概念定义为:过 度劳动(简称过劳)是指劳动者在较长时期内所处的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超出正常 水平,并使劳动者产生身心疲劳的状态。 2.2.2 过劳的原因 2.2.2 过劳的原因 关于过劳产生的原因,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 有: 李小好(2007)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自愿过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机会 成本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所得的工资报酬越高,放弃加班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 对于自愿过劳的劳动者来说,由于工资水平较高,放弃加班所损失的机会成本也就 越高。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房价上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 的压力,医疗、教育改革使得人们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为了给自己的未来多一 份保障,加班无疑是较优的选择。 徐睿婕(2008)从制度的层面分别探究了导致过度劳动的四个原因: (1)城乡 二元户籍制度使得某些行业的农民工缺少城市户籍的市民们所拥有的各种补贴和 福利,工资水平低,不得不靠加班加点维持生计;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护 劳动者权益法规笼统、滞后,工会等劳动者维权组织势弱沉默,劳动监察机制手段 不硬,在整个社会强资本-弱劳工的现状下,劳动者自身权利屡受侵害时只能选择 保持沉默; (3)在所有制结构与不同所有制带来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下,国家对非 国有经济部门的劳动保护制度执行状况监督不够,一些企业主唯利是图,无视相关 法律的规定,强迫工人长时间的加班; (4)劳动保护制度执行不规范,许多企业为 了获得高额利润,对劳动安全和劳动保护的投入降至最低,这又使在岗人员产生加 班加点尽快赚到钱走人的想法。 杨河清(2009)从国家层面、用人单位层面、劳动者个体层面多层面、多方位 的分析了过劳的原因。在国家层面,除法律制度不健全外,社会转型带来的生存压 力也是过劳的原因;在用人单位方面,用人单位忽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用 工制度不合理,往往成为过度劳动的直接原因;在劳动者个体层面,那些具有高成 就动机的人大多精力旺盛、斗志昂扬、勇于接受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容易 给自己设立过高的人生目标,时时鞭策自己朝自己设立的目标前进,很容易使自己 处于过度劳动状态。 王艾青在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分析一文中,对出租车业、建筑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14 采掘业、制衣行业、汽车运输业进行了过劳的行业研究,其中,含有对上述行业过 劳原因行业特点的探讨。例如,他指出建筑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过度劳动场所,该 行业的农民工每天的实际劳动时间均在 12 小时以上。文章中谈到,在建筑行业, 常存在人工费用被挤占、工资给付率低的现象,这种现象与该行业的“准工会”组 织形式相结合,加上占从业人员 90%的农民工迁移成本高,共同造成了建筑行业实 际进入难,在业人员不得不接受超时劳动。 综上所述,过劳问题的产生是多层面、多方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 宏观背景的因素,又有用人单位的原因,还有劳动者个人的原因;既与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相关,又受行业特征的影响。上述学者对过劳原因进行的探讨,提 供了多个角度,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总的来说,从共性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多, 对具体行业、职业过劳的行业性、职业性原因分析的较少;在选择某些行业进行分析 时,对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研究较多,对脑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关注较少。本文认为, 对不同行业、职业的劳动者的过劳原因进行深入探讨,能使缓解过劳的对策建议更有 针对性。因此,应重视对导致过劳的行业原因和职业原因进行研究,尤其是易被忽视 的以脑力劳动为主从业人员。 2.2.3 过劳的影响 2.2.3 过劳的影响 本文对国内关于“过劳的影响”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将其归为对劳动者 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过劳对就业的影响。王艾青(2006)提出了过度劳动的就业挤出效应, 指出了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小时工资水平过低,使劳动者不得不过度劳动,而过度劳 动又导致了日工资水平的提高,呈现出虚假的较高水平。当日工资达到一定的水平 时,所雇用的劳动量就会减少,这就形成了过度劳动对就业的挤占。徐睿婕(2008) 从就业机会已成为最稀缺的社会经济资源之一出发,认为“一个工人每天工作十几 个小时,就等于占用了两个就业岗位。 ”因此,过度劳动对政府扩大就业的努力来 说,无疑是一种打击。 (2)过劳对企业的影响。一方面,过劳易导致生产率下降、安全事故频发, 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过度劳动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也不利 于企业素质提升和后续发展。那些把加班作为企业文化的企业,常会对低廉的劳动 力成本形成依赖,忽视了应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技术进步、改善管理等方面的努力。 (3)过劳对劳动者的影响。过劳会剥夺劳动者与家人团聚和休闲娱乐的需求, 降低劳动者的福利,导致劳动者生活品质下降。某些行业的劳动者由于长期处于无法 正常休假及业务再提高的状态,无法保证正常的休息和体力恢复,导致了其生产能力 和创造能力的下降。尤其是长期的过劳会给劳动者的身心带来巨大压力,容易诱发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15 种疾病,极端的会夺去了劳动者的生命,这是劳动者作为人的福利的最大损失。 (4)过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徐睿婕(2008)分析到,过度劳动是对劳动力 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在加剧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同时,透支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潜 力。一部分劳动者由于过度劳动而遭受健康损害,不得不退出劳动力市场,这会使社 会保障的压力增大。此外,过度劳动还容易导致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纠纷,影响社会 和谐。 综上,国内学者对过劳的后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这些研究不难看出, 过劳有较大的危害,且这些危害的承担主体是多方的,不仅是劳动者本人,企业、社 会也会受到损失。 但国内的文献多是对过劳危害的定性研究, 很少有人对过劳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 研究。在国外的研究中,则较为重视对因过劳造成的经济所示进行量化。如2004年, 日本文部科学省组建的“疲劳研究班”经过一系列的测算后得出:日本由于疲劳或过 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每年1.2兆日元 ;在德国,联邦卫生部专家奥尔瓦德教授认为, 因与压力相关的疾病导致非体力劳动者长期无法工作给欧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 1100亿欧元/年 11;在美国,职业压力协会也曾做过如下估计:作为疲劳诱因的工作压 力以及由工作压力导致的疾病、体力衰竭、精神健康、缺勤等问题而耗费的资源,每 年约为3000多亿美元 12。由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过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不容忽视的,这从量化的角度说明了过劳问题的严重性以及重视过劳问题的重要性。 虽然这些资料都是国外的分析,但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认为,在今后的 研究中,加强对过劳危害及相关问题的量化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2.2.4 “过劳死” 2.2.4 “过劳死” “过劳死(karoshi, death from overwork) ”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于 1989 年 引入社会医学领域。通常认为, “过劳死”的基本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 强度加重,以致筋疲力尽,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 “过劳死”被视作一种疾病过程或身体非正常状态,其主要表现为:经常出现身体 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等疲劳症 状。但到医院去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过劳死与一般猝死几乎没什么不同, 但其特点是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这点很容易为一般人所忽视。过劳死最常见 的直接死因有:冠心病、脑出血(高血压) 、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并发症。 国外学者对 “过劳死” 进行了较为充分地研究, 尤其是日本。 在日本, 学者对 “过 劳死”的预警信号进行了研究。如日本的过劳死预防协会向人们列出了“过劳死”的 http: /www. fatigue. co. jp/43. html, 2007-11-02 11企业家的生存压力. 2007-11-16 12夏雨,青木,邓晨.国外想法给员工减压n.生命时报, 2006-07-18(2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16 十大预警信号: “将军肚”早现;脱发、斑秃、早秃;频频去洗手间;性能力下降; 记忆力减退;心算能力越来越差;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 的情绪;注意力不集中;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感到解乏;经常头疼、耳鸣、 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人们可根据身体的表现情况进行自查,累积6项以上者可视 为过劳死的高危人员。日本公众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详细研究,从预防角度列 举了27种过劳症状和因素,并认为符合10项以上者就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过劳死” 。 随着“过劳死”案例的日益频发, “过劳死”在我国引起了较大关注,国内也 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过劳死” 。其中,从社会学和法学的角度探讨“过劳 死”的立法与价值导向的较多,在对如何界定“过劳死” ,是否应该将“过劳死” 纳入工伤等问题上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以我国目前“过劳死”的发病情况看, 多数是因为用人单位人员安排、强迫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致使劳动者体力严重透 支,最终导致死亡。因此,我国应尽快把“过劳死”纳入法律,以更好地规范用人 单位,保护劳动者权益。另一种观点认为, “过劳”仅仅是死亡的诱因,而不是主 要死因,且很难界定哪些死亡是由“过劳”导致的。因此, “过劳死”本身不能作 为职业病的一种。 2002 年 6 月,孙波在刊登在法制日报上的文章中指出,在我国,所谓“过 劳死”就是过度劳累造成的死亡,也就是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超出正常工作时间、 工作劳动强度, 导致劳动者不能得到必要的休息而影响健康最终死亡的情形。 将 “过 劳死”定性为法定职业病的一种,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件:1.用人单位眼中 违反劳动法法规,使劳动者长期承受超过正常劳动强度的工作任务;2.劳动者的健 康因长期超负荷的劳动收到眼中损害并最终导致死亡结果的发生。吕律(2003)认 为,从立法的角度看,衡量劳动强度的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劳动时间的长短,超过 法律规定的共识标准就是过劳,如果造成了劳动者死亡的后果,就可以认定为“过 劳死” 。从法律事务的角度来看,认定“过劳死”的标准可以进一步细化。 “过劳死” 的受害者亲属在提起诉讼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证:1.受害者平时未患有高血 压或心脏病史或虽有病史但出于服药控制中,猝死与工作有关;2.死亡前有持续的 过度工作;3.死亡前 1 周每天工作严重超过法定平均工作时间。 综上, “过劳死”问题是涉及法学、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虽然目前对“过劳死”的判定仍然存在理论上的争议和技术上的困难,但可以确定 的是, “过劳”无疑是诱发或加速部分劳动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加大社会对“过劳 死”的关注力度,通过由多个领域的学者共同努力,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 出对策有效避免“过劳死” ,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课题。 2.2.5 高校教师过劳的相关研究 2.2.5 高校教师过劳的相关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对“过劳” 、 “过度劳动” 、 “过度疲劳”与“教师” 、 “高校”逐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17 匹配进行题名检索,检索结果为四篇文献,除一篇属于“职业倦怠说”范畴(参见 ) ,其余三篇分别是探析高校中青年教师“过劳死” (王建军,内蒙古大 学学报,2005 年 11 月) , 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引发的思考 (李兆良等, 医学与社会,2006 年 1 月) , 浅析高校教师过劳死现象及保护措施 (陈秀兰,法 制与社会,2007 年 2 月) ,这三篇文献对高校教师或高校教师中的部分群体过劳的 现象、根源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由此可见,在我国目前的文献资料中,对高校教师过劳的研究很少,且都是针 对高校教师“过劳死” 。因此,对高校教师过劳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提出有 效的对策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3 高校教师过劳问题的理论分析 3.1 高校教师过劳问题产生的逻辑推断 3 高校教师过劳问题的理论分析 3.1 高校教师过劳问题产生的逻辑推断 导致高校教师过劳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高校教师的劳动特征、 所处组织环境以及宏观背景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可能导致高校教师过劳问题的原 因从逻辑上做出推断。 3.1.1 高校教师的劳动特征决定了其过劳问题的存在 3.1.1 高校教师的劳动特征决定了其过劳问题的存在 (1)从劳动价值观来看,高校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自古 以来,教师就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常被形容为辛勤耕作的“园丁” 、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 、 “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人” ,李商隐的著名诗 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死干”也常被用来形容教师的伟大。在社会的发 展中, “教师”一词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一提到“教师” ,人们往往就能联想到“崇 高” 、 “奉献”等词语。但与此同时, “教师”也被赋予了较多的使命与责任,如王 夫之有言“身教重于言传” ;陶行知谈到“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 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爱因斯坦也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重的 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 神和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性,才能担当职业使命。换个角度来看,目前,教师并 不是薪酬最高的职业,尤其是高校教师,他们通常具有高学历、高能力,但 2000 年有学者曾做过统计,发现高校教师的收入大大低于外企和国企中电力、银行等行 业中同等学力的职员,而是与普通工人的收入相差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一批 人愿意成为高校教师,并在教育行业无怨无悔地奋斗一生,我们可以推断,从马斯 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他们的需求层次较高,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2)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复杂性劳动。高校教师往往既要 承担教学任务,又要从事科研,部分高校教师还要兼任管理工作。在教学中,高校 教师既要对所教授的知识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又要懂得教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18 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才能很好地将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从这个角 度来讲,高校教师有较其他脑力劳动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不仅要有所教授专业知 识,还要有师范专业知识。在科研中,高校教师要达到学校关于课题级别、课题数 量、发表文章数的相关要求。高校教师通常站在学术的前沿,对学术上的难题进行 深入研究。高校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学习与积淀,掌握丰富的知识面,正确协调教学 与科研的关系,才能成功地完成工作任务。 (3)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高校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 动,而是不断推出新的劳动成果、增加新的内容的创造性改动。由于存在着学生个 体差异,教育内容的各不相同和不断更新,环境条件的千变万化,且科学研究本身 就是不同以往的革新创造,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劳动没有确定的规范、程序、方 式和方法可以套用,而是必须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创造。 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性社会” ,需要大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要培养具有创 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不可缺少的就是创造型教师。此外,目前知识更新 十分迅速,高校教师通常站在学术的前沿,又是作为较高层次学生的“授业者” , 对其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的要求往往要高于其他劳动者,这也在无形中给高校教师 带来了压力。 (4)高校教师的劳动成果具有滞后性和鉴定的复杂性。一方面,很难找到统一 的指标对高校教师的劳动成果进行鉴定。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对其劳动成果的评 价都不应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应体现在对“质量”的评价上。比如对教学的评价 不能仅以课时数、 可是量为标准, 而要重视教学质量。 虽然现在许多高校都采取了 “学 生评教”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核,但其有效性仍有待考究。另一方面,高校教 师的劳动成果具有滞后性。高校教师为改进教学、科研所做出的努力常常难以马上见 效。 高校教师的教学成果往往也要通过对学生进入社会后, 才能最终体现出来。 总之, 高校教师的劳动产品是否合格,只能由社会来检验,而社会检验则需要一定的时间。 高校教师劳动成果的滞后性和鉴定的复杂性加大了对高校教师考核的难度, 但作为学 校来讲,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又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容易因考核指标、内容不科学, 导致高校教师为应对各项考核而劳心劳力,增加工作强度。 此外,就目前高校招聘教师的条件来看,通常都要求最低学历为博士,且符合学 历要求的应聘者还要进行激烈的竞争,“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能成为高校教师的 都是较为优秀的,他们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上远远大于普通劳动者,且选择高校教师作 为职业的机会成本也较高。例如,博士毕业成为高校教师,年龄约为29岁左右,和本 科毕业即工作的人相比,晚了六年左右,这就意味着若退休时间相同,高校教师将比 本科毕业即就业的人少工作了六年。这可能会成为高校教师增强紧迫感、对自己高要 求的原因之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教师 “过度劳动” 问题研究 19 3.1.2 高校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决定了其过劳问题的存在 3.1.2 高校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决定了其过劳问题的存在 (1)教育领域诸多变革的压力。如继续教育、新教改、学校企业化、用人制度 上的末位淘汰,以及当代学生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这些变化对高校教师来讲都会构 成新问题、新挑战。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高校教师需要不断 地充电,补充新知识。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但各方面对教师的 要求却越来越高。高校教师还有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评等级等各种 压力。 (2)高校管理中存在着弊端。和国外的种种激励性制度和种种有利于人才脱颖 而出的环境, 以及那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相比, 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弊端。 在高校管理中有很多被量化了的所谓 “硬指标” 和名目繁多的评估, 重数量而轻质量, 如一定期限内要做的讲座数、要发表的论文数、要搞的科研课题数、要指导的学生数 等。这种考核不能依实际情况和高校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形式主义太重。部分高 校教师无法排除干扰,真正潜心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只能疲于奔命。 3.1.3 高校教师所处的宏观背景决定了其过劳问题的存在 3.1.3 高校教师所处的宏观背景决定了其过劳问题的存在 (1)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引致的社会竞争加剧。目前,我国出现的许多 社会现象,与日本 20 世纪 60 年代都很相似,社会学家将其定性为转型期问题,这 是许多国家在发展中都要经历的特殊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随 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逐渐加剧,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 增大,超负荷的工作量、紧张的工作节奏、超大的工作压力很容易导致我国员工, 尤其是承担较多责任的社会精英陷入过劳状态。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也引导人们努力奋斗、拼搏进取,这本来是一种好的趋势,但这种价值观在传导过 程中常会被扭曲或出现偏差,例如曾经被推崇或流行的“带病工作” 、 “加班文化” 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2)经济全球化引致的人们消费观点的变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 国逐步融入世界秩序,成为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这也促使了国人消费欲望的 爆发, “消费水平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高低的尺度,甚至视为人生成败的标志” ,这 是扭曲的消费观却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那些所谓“高品位”的生活以及能够象征成 功的消费方式,又在不断推陈出新,让人目不暇接。上述现象很可能会对社会中多数 成员的消费观念产生的影响,使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调整着自己的消费观念,不仅仅是 为满足生计而工作, 而是带着高期望值的精神压力, 奔波劳累, 很容易陷入过劳状态。 3.2 高校教师过劳的影响分析高校教师过劳的影响分析 本文认为,高校教师过劳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个人带来危害,而且会对高校 及整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外贸业务员招聘面试技巧及模拟题答案
- 2025年人力资源行政经理面试题及备考指南
- 第9课 在线学习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鲁教版(信息科技)
- 委托建设网站及推广合同4篇
- 统计质量管管理办法
- 鱼塘经营承包合同协议书3篇
- 贵州省采购管理办法
- 2025年国药集团招聘医药知识模拟题及答案
- 中层员工如何管理办法
- 2025年初级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测试试题集
- 无损探伤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大全-下(多选、判断题汇总)
- 大陆与台湾《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比较
- 26字母教学PPT模板
- 辩论赛PPT模板模板
- 2015-2021七年高中数学联赛真题分类汇编 概率统计(学生版+解析版)(共2讲)
- 陶瓷材料基础-陶瓷力学性能-课件
- 开展VIP商务旅客服务的项目策划书
- 广东省封开县金装神梧黄金开采有限公司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评审意见
- 四年级下册英语人教PEP版课件Let's talk-Look,ask and answer
- 一年级下册竖式计算题大全
- 大学英语六级(CET-6)试卷模拟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