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国民经济学专业论文)过度劳动的就业挤出效应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过度劳动的就业挤出效应分析 1 9 7 8 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 0 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超过9 。 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很猛,几乎每年都在1 0 9 6 上下。但与此同时, 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2 0 0 1 2 0 0 6 年分别达到3 6 、4 0 、4 3 、4 2 、4 2 、4 1 。显然这是一种有悖常理的 经济现象。那么,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 的大问题,如何能有效控制并解决此问题无疑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我国目前的 失业状况着手,对失业存在的类型、原因以及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对于造成高增 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种种原因,本文认为主要包括总量之因、体制之因、结构之因、 技术之因、周期之因、观念之因、素质之因、输出之因、外力之因、国企之因和 过度劳动之因。由于对于前十个原因理论界已有大量研究,本文将对过度劳动造 成的就业岗位的挤占程度重点研究。 过度劳动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而又不大被人注意的现象。过度劳动所导致的 低就业或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及解 决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与就业的扩大有着特别的意义。 过度劳动即为人力资源较长时间的过度使用,本文将首先对过度劳动的概念 进行界定,对其存在的形式、存在的行业进行分析、对就业人员超时劳动的现象 分地区和行业进行考察;接着对过度劳动形成的原因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 析,最后运用图形、简易模型、数据以及实例对过度劳动的就业挤出效应进行探 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现从总体上提出改变过度劳动的政策建议,再对重点关 注的行业分别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对过度劳动的关 注,拒绝加班,提高维权意识,这不仅对在职人员是有利的,而且必将有效地扩 大就业。 关键词:失业率;过度劳动;就业挤出。 o v e r - u t i l i z a t i o no fl a b o rf o r c e sc r o w d i n g - o u te f f e c to ft h e e m d l o y m e n t i a b s t r a o t : s i n c e1 9 7 8 ,c h i 船se c o n o m yh 弱m a i n t a i n e dan e a l l y3 0y c 嬲o f h i g h - s p e e dg r 0 叭h , w i t h 卸a v e r a g ea 皿u a l 伊。叭ho fm o r et h 锄9 i l lp a n i c i i l 砜i nr e c e n ty e a r s ,c h i n a s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m o m e n t u mi sv e r yv i g o r o u s ,a n da l m o s te v e r yy e a ri n1 0 a tt h e s 锄et i n l e ,t h ee m p l o 严e n ts i t u a t i o ni sb e c o m i n gm o r es 撕o u s ,t 1 1 er e g i s t e r e du r b 柚 u n e m p l o y m e n tr a t eh a si n c r e a s e dy e a rb yy e a r ,t h er e 酉s t e r e du r b a i lu n e m p l o y m e n t r a t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c b j e v e3 6 ,4 0 ,4 3 ,4 2 ,4 2 ,4 1 i n2 0 0 1 2 0 0 6 c l e a n v t h i si sap e e r s ee c o n o m i cp h e n o m e n a t h e n ,w h a ti st i l er c 弱0 n0 fh i g he c 0 n o m i c g 阳w t ha n dh i g hu n e m p l o y m e n ti nc h i n a ? o u rc o u n t f yi sa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n t r y ,h a sa b u n d a n t1 a b o rr c s o u r c c s t h ep r o b l e mo f e m p l o y m e n ti s ab i gp r o b l e mr e l a t i i l gt h e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y柚dt h e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 t h i sp a p e r 锄a l y z e st h et y p eo fu n e m p l o y m e n t ,a i l dt h er e a s o n s 柚ds o c i a l i m p a c tf r o mc h i n a s 伽t e n tu n e m p l o y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 f o r r e s u l t e di nl l i g l l 舯w t ha l l d h i g l lu n e m p l o y m e n tc o e x i s t e n c eo fv a r i o u sr e a s o n s ,w e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m a i nr e s u l to f i n c l u d i n gt h et o t a i , t h ef e s u l t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s t m c t u r e sb e c a u s eo f b e c a u s eo f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c a u s e0 ft h ec y c l e ,b e c a u s eo ft h ec o n c e p to fq u a l i t yo ft h er e s u l t ,t h e 0 u t p u to ft h er e s u l t ,e x t e m a lt l l l er e s u l t ,t h es t a t e - o w n e de n t e 印r i s e sd u et oe x c e s s i v e l a b o ra n dt h er e s u l t a sf o rt h et o p1 0r e a s o n sf b fl h et h e o f e t j c a lc j r d eh a sb e e na c o n s i d e r a b l ea m o u n to fr e s e 盯c h ,t h j sa n i c l ew i l lc a u s ee x c c s s i v el a b o rj o b s 妣u so n t h ee x t e n t0 fm i s u s e o v e 卜u t i l i z a t i o nl a b o ri sav e r y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柚d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t 0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o fp e o p l e c a u s e db yo v e r - u t i l i z a t i o n1 2 i b o ra n dl o we m p l o y m e n to r u n e m p l o y m e n tp r o b l e m ,i ti sa l i n a s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i n 锄e m e r g i n gn e wp r o b l e m n h a ss p e c i a ls i g i l i f i c a n c er a i s e dt h i si s s u ea l l dr e s o l v eo fc h i n a sf u t u r c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m p l o y m e n te x p a n s i o n 0 l v e 卜u t i l i z a t i o nl a b o rn 锄e l yh u m a l lr e s o u r c e se x c e s s i v eu s e0 fa1 0 n g e rp e r i o d0 f t i i l l e ,t h ep a p e fw i l lb et h ef i r s tt oe x c e s s i v el a b o rt od e f i n e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 i r e x i s t e n c ei nt h ef b mo fe x i s t i n gi n d u s t r ) ,趾a l y s i s ,t h ee m p l o y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0 f o v e n i m ew o r ka tt h er e 酉o n a la i l d i n d u s t r yi n s p e c t i o n ;p r o c e e d e dt ot h ec a u s e so f 0 v e 卜u t i l i z a t i o nl d b o u f ,a sw e ua st h en e g a t i v ei l l n u e n c eo ft h ef m a lu s e o f 伊a p l l i c s , 竺e 竺= 等荒。:了:= 兰翟嚣:= = 则竺y s 竺,芝黑,兰;:羔。:= = 三:三ip ; p r o 璧恤n :黑= 专淼l 茗= = 蔷二n g 赢出 斫! :叫:! 曼三:2 竺竺二:。篡盖三= 二= i 。二:二o r 曲e ,n 0 v e n i m et oe n h 孤c ea w a 彻e s so fr i 班s ,n o t0 m y o n 睇儿1 与“一 。 k e yw 。r d s :u n e m p l 。严c n t ;帆诎a t i o n 。f 脚觚;伽w d i n g - 0 u t 删 0 ft h ee m p l o y m e n t m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验:经擅指导教师签名: 砌0 年乡月,乡日 彤年石 具| 6 b ,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会绪次 如好年6 月,否日 1 导论 1 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1 1 选题背景 失业率是世界各国监测宏观经济运行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个重要指标1 之 一,而失业与就业历来就是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充分 就业是各国政府所期望达到的经济目标。改革开放3 0 年来我国的g d p 总量持续 上升,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与各国发展的经验,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势必会带 动就业能力的相应提高。但事实上,自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波 动的上升期,尽管经济快速增长,但城镇失业率却不下降,而在经济波动的回落 期,在经济增长、物价上涨率回落的同时,城镇失业率却上升。自“软着陆”以 来,政府扩大内需的目的是力图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和国民经济战略改组的实施,就业问题也随之严峻。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恰好又遇上第三次人口 高峰,就业问题十分严重,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表现在成因的复杂性上。通过 观察和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弱化,同时经济 转型对失业人口的不断释放引起了城市失业率的上升,即经济高增长伴随着高失 业。对于造成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种种原因,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将失业 大致划分为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型失业、周期性失业、技 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隐性失业几种类型。而根据造成失业的原因不同,又将 失业分为总量之因、体制之因、结构之因、技术之因、周期之因、观念之因、素 质之因、输出之因、外力之因、国企之因2 等。同时针对失业的类型与原因进行 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办法。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我国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一国的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资源增 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会增加劳动投入,吸收就业,从而降低失业 率,因此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应该存在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已经被 主流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分析3 所接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经济高 增长与高失业现象的并存呢? 此问题引起人们的再次关注,理论界从其它角度对 其进行探讨来寻找此现象背后隐藏的“罪魁祸首 。本文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介入 1 其余两个指标分别为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2 郭小聪、李业兴地方政府与失业治理【m 】一匕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3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 o l c l i n ,1 9 6 2 ) 根据美国的历史数据得出:失业率没抵御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经济 增长将高于潜在产出3 个百分点,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 1 来寻找可能引起高增长和高就业并存现象的原因之过度劳动。 1 1 2 选题意义 过度劳动是一个较为崭新的名词1 ,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更没有 达成共识。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现存的在岗人员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劳动 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加剧了失业。也就是说,从业人员的过度劳动是导致就 业岗位被挤占和失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度劳动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而又 不大被人注意的现象。过度劳动所导致的低就业或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中 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失业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失业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 切身利益,而且事关一国经济和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 超过1 3 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 的误导下,我们 对失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非常薄弱。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下岗、失业问 题日益严重。从2 0 0 0 年到2 0 0 6 年失业率持续上升,2 0 0 6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 4 2 。失业人数的持续增加,使得我国政府对失业问题亦日益重视起来,并已把 失业问题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之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减少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重 大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 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解决失业问题,成 为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经济总量大幅增长,而且要求劳动力充分就业,以及社会 与人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失业问题出发,引出可能导致失业的另一个容易 被人忽视的原因:过度劳动。在对过度劳动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的前提下更多运 用数据及实例来分析过度劳动导致的就业挤出,最后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 建议。相信,关注失业问题,寻找导致失业问题的原因,以及到最后失业压力的 缓解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与就业的扩大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1 2 文献综述 1 2 1 国外文献综述 过度劳动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 9 世纪7 0 年代,起源于精神病学上的概念, 用以描述那些身体、情绪、精神、人际关系、行为严重耗竭的病人。而随着市场 竞争逐渐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日趋增大,“过度劳动”已经从精神病学的专用 1 在有些文章中也称其为超时劳动或过度就业。 2 名词发展到了专指由于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而导致的健康问题。上个世纪的日本、 英国、美国、韩国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劳动现象。 “过劳死”一词最早源于日本。出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 期。它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属于社会医学范畴。8 0 年代后期开始引起日本 国内外社会的密切关注。日本语大辞典1 曾对过劳死有过解释:由于长时间的过 重劳动,精神及肉体疲劳积累而致劳动者的突然死亡。日本学者晓华( 1 9 9 7 ) 2 对 日本社会的过劳死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产生过度劳动这一现象不仅有社会原 因,也有传统文化、心理背景原因。 英国学者唐若水( 2 0 0 0 ) 3 通过对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比较,解释了英国人 面临的过度劳动现状,指出英国有更多的人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忧心忡忡,英国 人的工作时间在欧盟中早就是最长的。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史考尔( j u h e “3 s e h o r ) 教授( 1 9 9 1 ) 4 曾经 指出:美国人已经陷入疯狂工作的恶性循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二十多年里, 美国人的工作时间比过去延长了很多。此后,霍奇斯柴德( a d i er u s s e n h o e h s e h t l d ) 5 ( 1 9 9 7 ) 通过对康奈尔大学一九九九年的调查,以及美国家庭与工 作协会( f 锄i l i e sa n dw o r di n s t i t u t e ) 在2 0 0 1 年的电话访问,都发现:人们 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愈来愈长。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书,过度劳动已经不同程度的在各个国家显示出来,并越 来越严重,甚至导致了“过劳死”现象。但国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更多的是就事论 事,或者是从伦理道德和人们的身体、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来探讨。 1 2 2 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过劳死现象的不断涌现,我国的学者对过度劳动的现象也已经 开始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罗财喜( 2 0 0 6 ) 6 指出,“过劳死 是一种过度劳累而 死亡的社会现象。我国农民工“过劳死”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农民工属于弱势群 体,我国政策必须加以特殊保护,才能真正达到社会全面和谐的目标。 姜菁( 2 0 0 5 ) 7 曾在文中写到:有人觉得“过劳死”离自己很远,其实如果对 1 梅倬忠夫等监修 日本语大辞典讲谈社彩色版第一版,1 9 8 9 年。 2 晓华现代日本社会面面观“过劳死”现状及其原因叨日语知识,1 9 9 7 年8 月。 3 唐若水英国也出现“过劳死”( o l 、,c fs t 他豁d c a t h ”i nu k )【j 】中国新时代( q b l 鳗随曼丝卫匝璺) 2 q q q 生鳗翅。 4 朱丽叶史考尔( j u l i e t1 3 s e h o r ) 工作过度的美国人 ( t l i eo v e r 哟r k e da m e r i c 柚) ( m ) 1 9 9 l 。 5 霍奇斯柴德( a r l i er u s s e l lh o e h s e h t1 d ) t ,即从业人员实际周平均劳动时间或强度大于法定周平均劳动时间 或强度时,存在过度劳动;且t 越大,过度劳动率越高。 其次,设某一行业或领域的过度劳动人员数为a ,由于过度劳动而导致的被 挤占的就业人数为b ( 即本该就业但没有就业的人员数量) ,则有: b = a e( 2 ) 假设t = 8 0 小时,则根据公式( 1 ) ,过度劳动率为1 0 0 。又根据公式( 2 ) , 则b = a ,也就是说,由于过度劳动而导致的被挤占的就业数正好就是处于过度 劳动状态的人数。这正是前面章节分析过的关于出租车行业的情况。 当t 越大从而导致e 值越高时,即便过度劳动人员数a 不变,被挤占的 就业人数b 也会越多。而当e 值不变,a 增加时,b 同样也会增加。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由于过度劳动的存在,使得某些行业和领域失去了不 同程度( 取决于b 的大小) 的吸纳就业的机会。而这些行业和领域的产量增长并 未因此而降低,于是,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同步。 5 3 数据分析 本节将运用国家统计局2 0 0 6 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城镇就业人员调查 周平均工作时间来对过度劳动情况作以分析。 表l 显示了从2 0 0 3 年到2 0 0 6 年四年间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分行业 的调查数据。从数据可以看出,四年中全部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都超过 了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不超过4 0 小时的限制,甚至有上升的趋势。 具体到每个行业,我们仅从2 0 0 6 年数据看,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法定周平均工 作时间较为严重的行业主要有:采矿业4 7 8 、制造业5 0 4 、建筑业5 1 3 、交通 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 0 0 、批发和零售业5 2 5 、住宿和餐饮业5 4 4 、居民服务 和其他服务业5 2 1 等。这基本与我们在第三章中对存在过度劳动的主要行业的 分析相一致。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够重点关注这些行业,相信一定会存在增加 就业的潜力。 表l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按行业分组) ( 单位:小时周) 行业名称2 0 0 3 年1 1 月2 0 0 4 年1 1 月2 0 0 5 年1 1 月2 0 0 6 年1 1 月 全部4 5 44 5 54 7 84 7 2 6 农、林、牧、渔业 4 4 14 2 94 2 94 1 9 采矿业4 4 14 5 44 7 54 7 8 制造业 4 6 44 6 9 5 1 1 5 0 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 4 2 24 2 44 3 44 3 5 建筑业4 8 44 8 05 1 65 1 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业 4 6 1 4 6 54 9 95 0 o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 和软件业 4 3 14 3 64 5 64 6 3 批发和零售业4 9 25 0 15 2 55 2 5 住宿和餐饮业 5 0 14 9 15 3 95 4 4 金融业 4 1 14 1 74 2 44 2 6 房地产业 4 2 24 2 44 5 84 5 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 6 3 4 5 2 4 5 84 6 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 地质勘查业 4 2 24 2 24 2 74 2 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 4 1 64 2 2 4 5 34 4 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业4 7 54 7 o5 2 35 2 1 教育4 1 o4 1 14 2 34 2 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 福利业 4 2 o 4 3 o4 4 6 4 5 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 3 24 4 14 6 34 6 8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4 0 94 1 14 2 24 2 0 国际组织 3 4 64 3 o4 3 44 7 8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 0 0 6 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2 显示了从2 0 0 3 年到2 0 0 6 年四年间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分职业 的调查数据。与表1 的显示相类似,基本每个职业都超过了法定周平均工作时间。 同样以0 6 年的数据为例,较为严重的职业主要表现在:单位负责人4 7 2 6 、商 业、服务业人员5 1 9 7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5 0 8 1 、其他4 8 4 2 。 这也正好印证了第三章分析的过度劳动存在的两种情况:( 1 ) 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例如,单位负责人。( 2 ) 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例如,商业、服务业人员。对于第 一种情况,增加就业的难度相对较大,因为这些职业的进入门槛较高,时间成本 与经济成本也较大,短时间内增加就业是不太现实的。同时就目前我国劳动力资 源的现状来看,能够达到这些职业就业要求的人力资源还是远不够的,应该加强 教育,强化教育体制,实现一部分在职人员向这些高技术含量的职业或岗位的转 移。对于第二种情况,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再加上 近年来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造成的就业负担,而这些劳动力又基本上没有什么竞 争力,缺乏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这可从表3 看出,实际 周平均劳动时间超过法定周平均工作时间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 少的有高中、初中文凭的人群中。所以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的周平均工作时间对 于缓解这部分人的就业压力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表2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按职业分组) ( 单位:小时周) 职业名称2 0 0 3 年1 1 月2 0 0 4 年1 1 月2 0 0 5 年1 1 月2 0 0 6 年1 1 月 全部4 5 44 5 54 7 84 7 2 6 单位负责人 4 4 34 4 o4 7 24 7 2 6 专业技术人员4 2 84 3 44 3 24 4 1 3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4 1 84 2 44 4 44 4 3 8 商业、服务业人员4 9 44 9 35 2 o5 1 9 7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4 4 24 2 94 3 o4 1 9 3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及有关人员 4 7 54 8 15 1 45 0 8 1 其他 4 6 74 6 84 8 94 8 4 2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 0 0 6 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3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按受教育程度分组) ( 单位:小时周) 受教育程度2 0 0 3 年1 1 月2 0 0 4 年1 1 月2 0 0 5 年1 1 月2 0 0 6 年1 1 月 全部4 5 44 5 54 7 84 7 2 6 未上过学 4 4 94 4 84 4 44 1 4 8 小学 4 7 24 6 14 7 84 6 4 2 初中4 7 44 7 4 5 0 o4 9 2 5 高中 4 4 44 4 94 7 84 7 7 2 大专 4 1 64 2 04 3 24 3 7 5 大学本科 4 1 14 1 24 1 94 2 1 2 研究生 4 0 94 0 94 1 34 2 2 1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 0 0 6 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4 为按行业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在表4 中,我们可以看到, 周平均工作时间在4 0 小时以上( 包括4 0 小时) 的竟然高达8 6 9 ,除去以法定 周平均工作时间4 0 小时周工作的劳动者,则处于过度劳动的人员比例为5 4 7 , 仍然超过了半数。可见,在我国,过度劳动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具体到个别行 业,表现则更为明显。例如制造业过度劳动人员的比例达6 5 3 、建筑业6 9 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 0 4 、批发和零售业7 1 9 、住宿和餐饮业7 5 、居 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6 0 1 。 表4 按行业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2 0 0 6 ) ( 单位:) 行业名称 厶 l 一8 9 1 92 0 3 94 04 l 一4 84 8 小时口 计 小时小时小时小时小时以上 全部 1 0 0 0o 41 71 1 13 1 21 6 13 9 6 农、林、牧、渔业 1 0 0 01 35 12 6 8 1 6 2 1 6 73 3 9 采矿业 1 0 0 o0 10 43 24 5 61 4 03 6 7 制造业1 0 0 0o 1 0 34 13 0 22 0 04 5 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 1 0 0 00 1o 25 66 3 51 4 11 6 6 建筑业 1 0 0 oo 10 45 72 4 71 5 05 4 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业1 0 0 00 2o 46 73 2 31 4 84 5 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 和软件业 1 0 0 0o 10 33 7 5 4 3 1 5 0 2 6 6 批发和零售业1 0 0 o o 1 o 55 82 1 61 6 o5 5 9 住宿和餐饮业1 0 0 0o 10 65 51 8 81 5 25 9 8 金融业 1 0 0 00 3 5 o7 0 01 0 9 1 3 8 房地产业 1 0 0 00 33 55 2 32 0 12 3 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 0 0 0o 10 57 84 6 01 5 13 0 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 地质勘查业 1 0 0 00 2o 14 37 3 49 11 2 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1 0 0 00 40 55 25 9 81 3 82 0 4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业 1 0 0 0 0 3 1 29 1 1 9 31 4 55 5 6 教育 1 0 0 oo 5o 54 57 0 11 1 o1 3 5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 福利业 1 0 0 o0 10 24 45 5 11 5 42 4 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 0 0 00 30 76 54 9 31 2 23 1 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 0 0 0o 1o 26 o7 5 17 81 0 7 国际组织1 0 0 06 6 73 3 3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 0 0 6 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单位:万人) 行业名称 2 0 0 3 年2 0 0 4 年2 0 0 5 年2 0 0 6 年 全部1 0 9 6 9 71 1 0 9 8 91 1 4 0 4 01 1 7 1 3 2 农、林、牧、渔业铝4 54 6 6 14 4 6 3 4 3 5 2 采矿业铝8 35 75 0 9 25 2 9 7 制造业2 9 8 0 53 0 5 0 83 2 1 0 93 3 5 1 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 2 9 7 63 0 0 62 9 9 93 0 2 5 建筑业 8 3 3 78 4 1 09 2 6 69 8 8 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业6 3 6 56 3 1 86 1 3 96 1 2 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 和软件业 1 1 6 81 2 3 71 3 0 11 3 8 2 批发和零售业6 2 8 15 8 6 75 4 4 o5 1 5 7 住宿和餐饮业1 7 2 11 7 7 11 8 1 21 8 3 9 金融业 3 5 3 ;3 3 5 6 0 3 5 9 3 3 6 7 4 房地产业 1 2 0 21 3 3 41 4 6 51 5 3 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 8 3 51 9 4 42 1 8 52 3 6 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 地质勘查业 2 2 1 92 2 2 12 2 7 72 3 5 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1 7 2 51 7 6 11 8 0 41 8 7 o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5 2 85 4 25 3 95 6 6 业 教育1 4 4 2 81 4 6 6 81 4 8 3 21 5 0 4 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 福利业 4 8 5 84 9 4 75 0 8 95 2 5 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 2 7 81 2 3 41 2 2 51 2 2 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 1 7 1 01 1 9 9 01 2 4 0 81 2 6 5 6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 0 0 6 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4 1 在5 2 中,我们曾建立了模型,将过度劳动率e 定义为: 口- 孚1 0 0 一( - 1 ) 1 ff 将由于过度劳动而导致的被挤占的就业人数b 定义为: b = a x e 表5 为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我们根据上述模型, 分析出的数据对存在过度劳动较为严重的行业做以计算,可得表6 : ( 2 ) 结合从表4 ( 其中t 代表周平均工作时间,e 代表过度劳动率,a 代表该行业城镇单位 年末就业人数,y 为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4 0 小时的人员所占比例,则a 与y 的 积即为该行业或领域过度劳动人员数a ,b 即为模型中由于过度劳动而导致的被 挤占的就业人数) 表6 过度劳动的就业挤出情况 行业名称t ( 小时周)e ( )a ( 万人) y ( ) a ( 人)b ( 人) 制造业5 0 4 2 6 3 3 5 1 66 5 32 1 8 8 5 9 5 05 6 9 0 3 4 6 建筑业5 1 32 8 2 59 8 8 76 9 16 8 3 1 9 1 71 9 3 0 0 1 7 交通运输、仓 5 0 0 2 5 6 1 2 743 7 0 0 7 0 89 2 5 1 7 7 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5 2 53 1 2 55 1 5 77 1 93 7 0 7 8 8 31 1 5 8 7 1 3 住宿和餐饮业 5 4 4 3 61 8 3 9 7 5 1 3 7 9 2 5 0 4 9 6 5 3 0 居民服务和其 5 2 13 0 2 55 6 66 0 13 4 0 1 6 61 0 2 9 0 0 他服务业 从表6 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们重点关注的几个行业中,过度劳动率都在 四分之一以上。通过简单的求和计算,可得这六个行业由于过度劳动而导致的被 挤占的就业人数共达1 0 3 0 3 6 8 4 人,这绝对不是小数目,除去某些劳动强度较小 相对较为耗时的工种,通过合理的减少过度劳动对增加就业人数仍然具有不容忽 视的作用。 5 4 实例分析 为了对度度劳动从经验上得到一些佐证,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调查,但由于问 题相对简单,我们主要采用访谈的方法。同时我们也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进 行了一个抽样调查。 5 4 1 劳动时间的访谈结果及其分析 由于时间原因及条件限制,我们选择一些建筑工人、高校教师、企业高层管 理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当面访谈,这些结果使我们非常吃惊。因为,就我 们的访谈对象而言其工作时间都大大超过了国家法定的每周4 0 小时的工作时 问。 ( 1 ) 对建筑工人的访谈及其结果分析 我们分别对2 5 8 名陕西省西安市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 民工) 进行了当面访 谈,总体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建筑工人的工作时间情况 ;嘉装 8 小时1 0 小时1 2 小时更多合计 每周t 作天数 5 天工作制1 52 02 3 1 26 8 6 天工作制 3 26 93 061 3 7 7 天t 作制 2 53 52 198 0 合计 7 2 1 2 4 7 4 2 72 8 5 从表7 中我们计算得出,在我们的样本中,建筑工人平均每周工作6 2 天, 每天工作1 0 7 2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约6 6 小时。 8 0 2 8 13 7 4 8 图4 建筑工人每周工作天数分布 6 8 2 4 口5 天工作制 囝6 天工作制 口7 天工作制 7 6 的建筑工人平均每周工作6 7 天,这就是说他们几乎无休息日。 4 3 2 ,堋_ 了广7 2 2 4 图5 建筑工人每天工作小时数分布 口8 小时 国1 0 小时 口1 2 小 口更多 平均每天工作1 0 小时以上的工人占样本人数约7 5 。这就是说建筑工人每 天除了睡觉之外都在工作。 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建筑工人存在非常严重的过度劳动。一方面有大量的 农民进城需要工作,另一方面是进入某一个建筑队工作的工人则在过度劳动着。 这个结果看起来有点矛盾,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矛盾。这是由于在建筑工人这个行 列中,劳动力过剩所致。 ( 2 ) 对高校教师的访谈结果及其分析 分别对1 3 2 名高校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其分布情况如表8 所示。 表8 高校教师的工作量情况( 单位:课时每年) 1 5 0 及以下 1 5 1 2 0 02 0 1 5 0 05 0 1 1 0 0 01 0 0 0 及以上合计 教授 1151 0 1 1 8 副教授 272 0924 0 讲师 52 53 6807 4 合计 83 36 12 731 3 2 对表8 分析表明,教授年平均标准课时数为5 8 7 课时,副教授平均年标准课 时为4 3 2 课时,讲师年平均工作量为3 3 0 课时,平均每个教师的年工作量为3 9 6 标准课时。 对高校教师工作量是否过度,是一个无法比较的问题。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 规定。从历史上看,在9 0 年代时,有关部门规定高校教师每年应完成1 4 4 标准 课时,如果认为这是一个工作量不足的规定。那么,我们可以从高校招生的规模 变化来分析,例如,某学样近年来招生的规模是9 0 年代初期的1 0 倍左右,而教 师队伍则只是原来的2 3 倍。 就是按现行有关部门的规定,高校教师每年完成标准课时2 4 0 为标准,则平 均3 9 6 课时超出规定6 5 ,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高校教师也处于过度劳动状态。 为什么高校教师会处于过度劳动状态呢? 其实,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 展,大量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成为高校教师的后备军,这些后备军强化了在岗教 师对岗位的珍惜,从而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量,而有些单位为了降低办学成本, 则不愿扩大教师队伍,从而使高校教师的过度劳动从开始的不正常状态逐渐演化 为一种常态。 ( 3 ) 对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及中层管理人员的访谈 我们随机对2 0 名民营企业的总经理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发现这些人员都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本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他( 她) 们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 作上,有时在法定的假日也要工作。一般人认为他们的工作时间每天在1 0 小时 以上,没有周末休息,因此其工作时间平均每周在7 0 小时以上。 对一百多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访谈结果是,他( 她) 们每周的工作时间都 在6 天以上,有时晚上还要加班,因此其工作时间是由工作需要而定的。其平均 周工作时间在5 0 6 0 小时之间。 5 4 2 劳动时间的问卷调查分析 除了以上访谈之外,2 0 0 6 年寒假我们做了一份关于居民劳动状况的调查问 卷,问卷涉及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 1 )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 2 ) 被调查对象单位规定的日工作时间; ( 3 ) 被调果对象单位规定的每周工作天数; ( 4 ) 被调查对象实际日工作时间: ( 5 ) 被调查对象实际每周工作天数。 问卷所涉及的行业有8 个,其中有一个“其他行业,主要是指类似小商贩、 收破烂、清洁环卫、出租车司机等工作者。 采用封闭式问卷,共发放了4 0 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 5 3 份。我们对结果 进行了统计,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其统计结果如图6 、图7 、表9 、表1 0 及 表1 1 所示。 其中被调查对象的行业分布频数如图6 所示: l o o 8 0 频6 0 数4 0 2 0 0 蓍掣 。 8 4 一 。j “! 溺 6 l 5 8 4 34 2j i j uj i 。 网16 j 1 9 : 黝 戮燃。嘲缆。圉。缀。尉4 i燃 制造业两业服务业建筑业文教行业卫生行业国冢机关冥他 图6 被调查对象的行业分布频数 图6 是本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省去了其他信息,只保留了行业特征, 因此,其表示的是本次调查的行业频数分布情况。 下面我们通过表9 和表1 0 的对比来说明调查对象实际工作实践情况与企业 或单位制度所规定的工作时间情况做一对比: 表9 企业或单位制度所规定的工作时间情况 行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 建筑业 文教行业卫生行业国家机关其他 日平均工作 98 581 08881 0 时间( 小时) 每周规定工 作平均天数 5 55 76 35 25 655 8 周平均工作 4 9 54 8 4 55 0 45 2加4 84 05 8 时间( 小时) 对表9 用行业频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单位所规定的平均周工作日为每周 5 4 9 天,每周平均工作4 6 7 小时。 表l o 调查对象实际工作时间情况 行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教行业卫生行业国家机关其他 实际日平均工 1 091 01 18 58 58 51 1 作时间( 小时) 实际每周工作 平均天数 5 75 96 36 5665 56 实际周平均工 5 7 5 3 16 37 1 55 15 14 6 7 56 6 作时间( 小时) 对表1 0 用行业频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被调查对象的实际平均周工作日为 每周5 9 6 天,每周平均工作5 6 3 小时。 表1 1 和图7 是用表格和柱状图的形式分别对行业的日平均工作时间、周平 均工作时间和月平均工作时间的统计结果: 表1 1 行业平均工作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全管理学A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农家乐面试题营销推广能力提升
- 2025年烹饪大师国家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美术设计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旅游景区策划师专业知识评估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婚礼策划师技能水平认定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员C考试高频题集解析
- 2025年安全员国证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bi备
- 2025年供热通风空调工程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塑料模具制造工艺师高级试卷含答案
- T-CITSA 57-2025 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主数据标准
- 住院病人防止走失课件
- 2025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南康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全国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定增基金管理办法
- 汽车标定工程师培训课件
- 速叠杯教学课件
- GB/T 45767-2025氮化硅陶瓷基片
- 2025年第十届“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北京项目工程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