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南致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妙愕l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 撞一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南歇 铫字:和王 ,1 ,j 导师签字:郁v , 签字r 期:2 0 0 7 年4 月2 5 同签字同期:2 0 0 7 年4 月2 51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是新月派领 导文学潮流的代表诗人。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而且是一位重视新诗理论探 索的文学批评家。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就认为闻一多不仅是诗人,他也是 最有兴味探讨诗理论和艺术的一个人。他的新格律诗理论对于中国新诗的“规范 化”有着重要的贡献。本论文以他的诗学思想为中心命题,共分为三大部分,系 统地进行探讨和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了闻一多的诗歌发展道路,通过阐述他关于新诗民族化的理论 探索表现了他作为爱国诗人的独特性。文中将闻一多与新月派的另外两个诗人徐 志摩和朱湘进行比较,由此来表现他们创作实践中所表现的精神内容上的差异, 并且对闻一多和新月派的关系给予新的界定。文章还将闻一多与郭沫若进行比 较,阐述了闻一多创作的独特性,并通过对比两者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们在新 诗创作观念上的区别,突出了闻一多用理性节制情感的创作原则。 这一部分还论述了闻一多关于新诗民族化的理论。他曾批评郭沫若的女神 有“过于欧化”的缺陷,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诗要有“地方色彩”,即民族特 色。他主张横向借鉴但又反对欧化,主张纵向继承,但又反对复旧。他关于新诗 民族化的理论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闻一多颇为著名的“三美”理论。这一部分开始先论述 闻一多诗歌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新诗诞生之初,就有对新诗的理论探讨,这 样的文章虽有一些真知灼见,却大都停留在新诗外部研究,主要是停留在新诗的 社会效应与思想伦理价值的判断层次上。有些虽涉及诗本身的审美价值与形式研 究,但大都没有使用现代科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 多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首倡诗的“三美”说,即“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本部分结合闻一多的创作实践对“三美”的主要内涵进行了充分论述, 力图澄清学界关于“三美”理论概念的模糊性,并针对此理论所产生的分歧提出 了自己的理解。 第三部分,闻一多在现代格律诗方面,不仅有理论上的探索,而且还身体力 行,将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运用。他的诗集红烛,还是由自由体向现代格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过渡的一个“半格律体”,到了诗集死水,就几乎是严整的现代格律诗了。 这一部分用“三美”原则对死水进行了个案分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基 础上对现代格律诗作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美学解读。 关键词:诗的“三美”新诗规范化新诗民族化 分类号:1 0 5 2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w e ny i d u o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p o e t ,t h es c h o l a ra n dt h ed e m o c r a t i cw a r r i o ri nt h e c l l i n e s em o d e r n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o e to fn e wm o o ns o c i e t y w h ol e a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t i d a lc u r r e n t h en o to n l yw a sa l lo u t s t a n d i n gp o e t ,b u ta l s o e m p h a s i z e d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f r e ev e r s ew r i t t e ni nt h ev e r n a c u l a rt h e o r y x u z h i m o0 n c cs a i di n ”b r a v ef i g h t e rc o l l e c t i o nf o r e w o r d :”y i d u oi sn o to n l ya p o e t b u ta l s oi st h eo n ew h ow a si n t e r e s t e di np o e mt h e o r ya n da n h i sn e wr u l e sa n d f o r m so fc l a s s i c a lp o e m t h e o r y ”t h e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 t h ec h i n e s cf r e ev e r s ew r i t t e ni nt h ev e r n a c u l a r t 1 l ep r e s e n tp a p e rt a k eh i sp o e m s t u d yt h o u g h ta st h ec e n t r a lp r o p o s i t i o n ,a l t o g e t h e rc a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m a j o r p a r t s ,c a r r i e so nt h ed i s c u s s i o na n dt h ee l a b o r a t i o n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h1 1 l ef i r s tp a r t w e ny i d u o sp o e t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hw a si n t r o d u e e da n dh i s d i s t i n c t i v ea u a i i t ya sap a t r i o t i cp o e ta n dh i sv e r n a c u l a r n a t i o n a l i t y st h e o r y e x p l o r a t i o nt ot h ef r e ev e r s ow c r ce l a b o r a t e d i nt h ea r t i c l ew e ny i d u ow a sc o m p a r e d w i t hx uz h i m oa n dz h uh u n a n , o t h e rt w op o e t so fn e wm o o ns o c i e t y , t oe x p r e s s 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f r e ev e r s ew r i t i n gi nt h ev e r n a c u l a rp e r f o r m a n c es p i r i t u a l c o n t e n ta n dg i v e st h en e wl i m i i st ow e ny i d u oa n dn 删m o o n s o c i e t y sr e l a t i o n s t h ea r t i c l ea l s oc a r i e s0 1 1t h e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w e ny i d u oa n dg u om o r u ot o e l a b o r a t et h ed i s t i n c t i v eq u a l i t yo fw e ny i d u o a n dt h r o u g ht h ec l e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c o n t r a s t , m a n i f e s t e dt h e i rd i f i e f e n c ei nh ev e r n a c u l a rc l e a t i o ni d e at oh i g h l i g h tw e n y i d u o sc t e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o fc o n t r o l l i n ge m o t i o nw i t h r a t i o n a l i t y 舷p a r t a l s oe l a b o r a t e dt h ev e r n a c u l a rn a t i o n a l i t y st h e o r yo fw e ny i d u oa b o u t t h ef r e ev e r s cw r i t i n g h ec r i t i c i z e d t h e “g o o d n e s s o fg n om o r u of o r i t i s o v e r - e u r o p e a n i z e da n dp r o p o s e dt h a tc h i n a sf r e ev c r s cm u s tb ew r i t t e n i nt h e v e r n a c u l a rw a y t h ep o e mm u s th a v e “t h el o c a l c o l o r ,n a m e l y n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eh a st h eb r i g h tl o c a lc o l o ra b o u tt h ef r e ev e l s ew r i t i n gi nt h e v e r n a c u l a rn a t i o n a l i t y st h e o r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m a i n l ye l a b o r a t e d t h et h e o r yo f ”t h r e eb e a u t ) 一w e n y i d u o sq u i t ef a m o u st h e o r y t h i sp a r ts t a r t sf i r s tt oe l a b o r a t e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o nw h i c ht h ew e ny i d u op o e t r yt h e o r yp r o d u c e s a tt h eb i r t ho ft h ef r e e v e r s e ,t h e r ew a sd i s c a s s i o nt ot h ev e r n a c u l a rt h e o r y a l t h o u g ht h c s ea r t i c l e sh a ss o m e p e n e t r a t i n gj u d g m e n t s a c t u a l l yp a u s e si nt h e e x t e r i o rr e s e a r c h , i s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 v e r n a c u l a rs o c i a le f f e c ta n dt h et h o u g h te t h i c sv a l u ei u d g e m e n tl e v e l a 1 t h o u g h s o m er c f e r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e s t h e t i cv a l u ea n dt h ef o r i l lo fp o e mi t s e i f 。b u t m o s t l yl a c k so ft h et h e o r yo fm o d e r nt h i n k i n g i no r d e rt oe r e a t e ”t h ec h i n e s et y p e ” tf r e ev e r s ew r i t i n g w e ny i d u op r o p o s e d ”f r e ev e r s es h o u l db ew r i t t e nb va l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r u l e s ”,o r i g i n a t e dt h ep o e mt h e o r yo f ”t h r e eb e a u t y ”,n a m e l y ”t h e b e a u t yo fm u s i c ,t h eb e a u t yo fd r a w i n g ,t h eb e a u t y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t h i sp a r tu n i f i e s w e ny i d u o se r e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o f 。”i nw h i c ht h em a i nc o n n o t a t i o nh a sb e e nc a r r i e d o n f i l l le l a b o r a t i o n t r y i n gh a r dt oc i a r i f yt h e o r yc o n c e p tf u z z i n e s sa b o u t ”t h r e e b e a u t y ”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w o r l d a tt h es a m et i m e ,p r o p o s eo w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t h i r dp a r t w e ny i d u on o to n l ye x p l o r e dt h et h e o r yo fm o d e mc h i n e s c c l a s s i c a lr u l e sb u ta l s op u ti ti n t op r a c t i c e w h i l eh i sp o e t r ya n t h o l o g y ”r e dc a n d l e ”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i sb yh a l fc l a s s i c a lr u l e s ,t h ep o e t r ya n t h o l o g y s t a g n a n tw a t e r ”w a sn e a r l yo r d e r l y s t a n d a r d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r ym l e sb o d y t h i sp a r tu s e d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 ”t h r e e b e a u t y ”t oc a r r yo nt h ed o c u m e n ta n a l y s i st o ”s t a g n a n tw a t e r ”a n d e l a b o r a t et h e m o d e r n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r yr o l e spf r o mt h e o r yt op r a c t i c e k e y w o r d s :t h r e eb e a u t y ”p r i n c i p l e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o ff r e ev e r s en a t i o n a l i t yo f f r e ev e r s e c a t e g o r y :10 5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吏 引言 朱白清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 他是一个斗士,但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 不同而或隐或现。大概,从民国十四年( 1 9 2 5 年) 参加北平晨报的诗刊到 十八年( 1 9 2 9 年) 任教青岛大学,可以说是他的诗人时期,这以后直到三十四 年( 1 9 4 4 年) 参加昆明西南联大的五四历史晚会,可以说是他的学者时期,再 以后这两年多,是他的斗士时期。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 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朱自清将闻一多的一生归结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的这段论述,多为后人 评价闻一多时所引用。由于闻一多反对专制主义的英勇献身的史实与本世纪中国 历史变迁一国民党政权的溃逃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着直接的关联, 所以,研究者多关注于其作为斗士的一面,从而使闻一多研究一直游离于闻一多 本人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之外,凸现的是其中所具有的某种意识形态价值。这样 一来,在当代中国人心目中,闻一多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性的象征符号,而其丰富 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现代文化史上所应有的地位,在这种象征性符号的光耀之下被 掩隐了起来。事实上,从其遗著来看,他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本分的纯粹的学人。 联大八年( 闻一多) 事略一文,这样来评论闻一多:“闻先生自从美国归国 任教后,二十余年,从不过问政治。到抗战后期,因为目睹国内政治腐化,贪污 遍地,物价暴涨,民不聊生。蹙然忧之于是他不时应联大学生自治会之邀, 出席演讲时事及政局问题。”这段文字表明闻一多作为诗人学者,是勤勉的,敬 业的,但他又不是一味地埋没在象牙塔之中,他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学问和 做人的榜样。 闻一多研究可上溯到1 9 2 2 年,当时发表于清华周刊的读( 冬夜草儿 评论) 是已知出现最早的闻一多研究和评论文章。此后,伴随着闻一多的文学 活动,对他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二三十年代的闻一多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新诗作 品的评价分析,围绕着红烛和死水两部诗集,研究者们的认识不断深入。 1 9 4 6 年7 月,闻一多遇刺逝世后,与追悼纪念活动同步,闻一多研究又活跃起 来,并获得了多层角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闻一多研究。注重其作品的思 想性成为显著特色。进入新时期以来,闻一多思想发展道路、文艺美学思想及学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术研究活动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三个中心性论题。这一时期,对闻_ 二多诗歌美学 和理论的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并有代表性论著问世。杨景祥、李培澄的 评闻一多的文艺观,全面论述了闻一多一生的文艺理论建树,对其美学思想 与诗歌主张给与了特别关注,并且还论述了闻一多美学观所经历的深刻变化。陈 山的闻一多诗学理论的结构与体系从思想方法和美学理想两个方面对闻一多 的诗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指出闻一多创立的诗学理论体系,突破了单一理 论流派的框架,融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诗论及现代美学与文艺理论于一炉,成为 中国浪漫主义诗派向现代主义诗派过渡的理论桥梁。 此外,比较重要的文章还有刘炬的闻一多新诗观的发展、闻一多的新诗、 诗论和民族传统,试论闻一多的“三美”论,吴宏聪的闻一多论新诗,魏 嵩年的论闻一多开放型民族视角的诗论、陈丙莹的闻一多的新诗建设观 等。这些文章主要是梳理闻一多对新诗理论的创见。还有一些文章运用比较的方 法,对闻一多的诗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如许霆的闻一多、胡适的艺术思维 比较新诗第一、二阶段的基本特征论、张新民、单微的浅论闻一多朱湘 的诗论等。 一创作的独特性和新诗民族化理论 ( 一) 作为爱国诗人的独特性 闻一多被公认为是新月派的旗手、理论家和代表诗人,但他的光耀从未因“新 月”派的湮没而黯淡。与二十年代新月派的另外两位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和朱湘相 比,闻一多的声誉是比较独特的。他们三人同是新诗艺术的忠实探索者,但后人 对徐志摩和朱湘两人的批评却从未落在闻一多的头上。近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新 月派怎样被评说,闻一多作为有着强烈爱国激情的诗人始终为人所瞩目。闻一多 曾经指出:“诗人的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早在1 9 3 5 年,朱自清,这位以持论公允治学严谨而受人尊敬的著名学耆就明确指出,闻一 多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1 此后十年间朱自清又数次重申 这观点,认为侄抗战以前,他差不多是唯有意犬声歌咏爱蹦的i 等人。如同朱 6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戈 自清的其他一些重要论点一样,这一观点至今仍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立论基础, 但是,仅仅用瞻仰光荣殉难者的眼光来看待闻一多是不够的。悲壮的死可以成全 一名烈士,却不能造就一位诗人。早在闻一多四十年代作为“民主斗士”倒下前, 他就已经是一位众望所归的诗人,他的作品极少遭到评论家的批评。 闻一多的印象在人们心目中是矛盾的:只要论及新月派,就必然要想到闻一 多,而一旦面对着闻一多,却又很难将他纳入新月派。闻一多的作品与这一流派 在总体精神风格上是相背离的。因此,徐志摩和朱湘遭受后世批评的方面,并没 有表现在闻一多身上。徐志摩是位非常有天分的抒情诗人,他的再别康桥、 沙扬娜拉等名篇,即使在今天仍被看作是至灵至性的作品。按照时人的评价, 他就像一只聪明玲珑的乌,是欢喜,是怨,他的作品皆是美妙的歌,个性与诗风 的统一是其作品的最大特点。与徐志摩恰恰相反,朱湘的人与诗却分裂到令人难 以置信的地步。从夏天、草莽集怡然自得的情调里,你绝对看不出作者贫 病交加,阴郁暴躁,是一个在生活中屡遭挫折的人。朱湘在世的时候,沈从文曾 感慨地评价道:“作者在生活一方面所显出的焦躁,是中国诗人中所没有的焦躁, 然而由诗歌认识这人,却平静到使人吃惊生活使作者性情乖僻,却并不使诗 人在作品上显示纷乱。”脚在相当长的时问内,徐志摩和朱湘的诗是被后世所诟 病的,因为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精神内容方面,他们是不受时代欢迎的。 他们虽然才华横溢却不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这个时代喜欢号角更甚于琴 瑟,厌恶优雅更甚于粗暴。在这样一个时代,民族的存亡荣辱高于一切,如果这 时候有一位诗人应运而生,径直深入到这一时代的总体情绪氛围中,并且由此来 选择他的题材与主题,担当起一个民族的代言人,那么,他的作品就自然难以指 责,他的影响就根本不可能被他所属的流派所羁绊,闻一多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也正是如此,闻一多的声誉是独特的。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的是一个在痛苦中辗 转不安的灵魂,一个焦躁悲愤的形象,一种同属于屈原离骚的悲昂风格。诗 人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的生活情趣,几乎把“祖国”作为他唯 一的抒情对象和表现主题。熊佛西在悼闻一多先生中曾指出,很多人仅将闻 一多看成一位新月派的诗人,这样就无异于说闻一多是位专咏风花雪月,不 管人民现实痛苦躲进象牙之塔罩的诗人,而他认为与其说闻一多是新月派的 诗人毋宁说是爱国派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闻一多的两部遗著红烛和死水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还可以从其平日的谈吐和行动看得出来。 从爱国的角度说,在同时代的诸多诗人中,唯有郭沫若可以跟闻一多相提并 论。但是这两个诗人本来是难以类比的,他们在政治信仰、艺术观念、生活道路 等方面反差相当大。众所周知,这两个诗人所分别领导的文学社团创造社与 新月诗派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尖锐对立。创造社聚集着一批地道的叛逆者,他 们对现行社会表现出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而正是这批人最早提出“革命文学” 的口号,并且很快将新月派定性为“敌对的阶级”。郭沫若很早就是职业革命家 兼文学家,闻一多却长期过着与世无争的书斋生活。在新诗艺术形式的论争方面, 郭沫若与闻一多又分别代表着两大对立的流派自由体诗派和格律体诗派。而 且在艺术观念上,这两者也有是显著不同。郭沫若写诗是“即兴式”的,他认为 新诗、旧诗之间的分别并不是最重要的,充沛的激情和真诚的力量才是诗歌最重 要的内质。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假如写诗变成了“做”诗,便不会有 好诗产生。闻一多则属于“内省型”,他主张有节制地适当地表达情感,反对泥 沙俱下的感情倾泻,认为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他曾说过:“我 自己做诗,往往不成于初得某种感触之时,而成于感触已过,历时数日,甚或数 月之后,到这时琐碎的枝节往往已经遗忘了,记得只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情绪轮廓。 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响的轮廓,表现在文字上,其结果虽然往往失之 于空疏,然而刻露的毛病就不会有了。空疏的作品读者看了不产生印象,刻露的 作品,往往叫读者发生坏的印象,所以与其刻露,不如空疏。” 综观上述,可以看出闻一多和郭沫若存在着种种差别,但是无论闻多与郭 沫若在其他方面的差别有多明显,在精神底蕴上,他们却比任何诗人都更接近。 他们同样被一个特定的时代呼唤而出,同样被一种本质上的浪漫精神支配着,他 们都在继承历史与抗拒历史的矛盾中挣扎。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整个世界的现 实轮廓已经变得清晰而国内形势却变得严峻,“中央之国”的传统心态已被现实 挤压得支离破碎。文明古国的辉煌已经成为昔日黄花,他们承受的只有“弱国子 民”的耻辱。这种曾经有过而又失去的失落感和屈辱感,不仅造成他们精神上的 敏感、脆弱与失衡,而且促使他们产生了复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如果说汉唐时代 的浪漫精神渗透在广阔健康的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普遍的从容与自信,那么在这 个时代里,浪漫精神几乎仅仅表现征这种愿望1 :,对于本民族命运所怀有的悲剧 8 山东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感和使命感压倒了一切个人的情趣或欲求。感情上痛苦还是欢欣,精神上昂扬还 是消沉,都首先取决于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回应。 虽然郭沫若和闻一多对现实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爱国激情使得两人在 诗风方面本质上达到一致,但两人在各自的作品中却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抒情形 象。郭沫若是在呼唤时代的黎明,而闻一多则是专注于抒写现实的精神苦难。郭 沫若在回应“五四”高潮期的理想精神的同时,却不自觉地凸现出欧化的倾向。 闻一多指责道:“现在的新诗有的是德谟克拉西,有的是泰果尔,亚坡罗,有 的是心弦洗礼等洋名词。但是,我们的中国在那里? 我们四千年的华胄 在那里? 那里是我们的大江,黄河,昆仑、泰山,洞庭,西子? 又那里是我们的 三百篇,楚骚,李,杜,苏,陆? ”他甚至言辞激烈地说道:“我的本 意是要指出女神底作者对于中国,只看见他的坏处,看不见他的好处,他并 不是不爱中国,而他确是不爱中国的文化。我个人同女神底作者底态度不同 之处是在: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可爱的文化的 国家。”在表达对于祖国前途的乐观向往方面,他不像郭沫着那样豪迈奔放。 郭沫若的诗作中常带着火山爆发的热情,闻一多则略显沉郁,他习惯于真实地再 现现代中国人尴尬的历史窘境与现实悲哀。他曾感慨道:“呜呼,我堂堂华胄, 有五千年之政教、礼俗、文学、美术,除不制造机械,以杀人掠财外,我何者多 后于彼哉;而竞为彼藐视蹂躏,是可忍孰不可忍。”州这样的表述像是没落中的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口吻,但他又有与此相矛盾的表述:“美国人审美的程度是比 我们商多了,讲到这里令我起疑问了。何以机械与艺术两个绝不相容的东西能够 同时发达到这种地步呢? 我们东方人这几千年机械没有弄好,艺术也没有弄好。” “闻一多带着童年的纯真和青春的理想离开祖国,赴美留学,这时故乡和祖国在 他的心目中还是美好的,因这次离别,故乡和祖国的形象变得整体化。这在诗创 作的意义上就是把故乡和祖国当成了一个有距离感的观察对象,成了一个审美的 对象。回忆和想象使它的形象带上了理想的色彩。注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但当 他回到祖国,带着成熟的眼光再一次直接感受它的现实生活时,他的理想与现实 的巨大反差就出现了。美丽的想象被丑恶的现实所代替。殷切的希望转化成巨大 的失望。在中国占代的知识分r 中,虽然也不乏执着追求的知识分子,但不论是 有着大同世界的理想的儒家人r 还是有人格理想的道家真人,或耆是追求潭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境界的佛家高僧,都带有追求终极理想的倾向。这种终极倾向不会使中国知识分 子把理想当作现实,反而在使其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能更好适应社会要求,接受 现实。但在近现代历史上,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一系列理想却都具有明显的 可行性。不论是自由、平等、博爱,还是科学和民主,都是以一种理性要求的形 式出现的,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不过那些具体改造社会的策略在当时的中国却是 寸步艰难。因此,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十分强烈的。 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许多知识分子放弃了对理想的追寻,但闻一多的个性使他能 够正视现实的残酷,正视国家民族所遭受的屈辱,与此同时,却又无法使自己放 弃他所坚信的具有合理性的理想追求,这二者彼此僵持对立,构成了一种高度紧 张的关系,造成了一种阴沉凝重的氛围。 从国外到国内的特殊的生活经历,使闻一多对祖国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一生 中,他始终认为文化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和一个 民族的兴衰。他对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依恋情绪。在闻一多看来,“东方的文化 是绝对美的,是韵雅的,东方的文化而且又是人类所有的最彻底的文化。”正 是这“东方主义”的文化观,成为闻一多向“和谐”、“均齐”的传统美学理想靠 拢,但他又是一个有着敏锐的现代感受的诗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强 烈的生命意志力与个性自觉的现代知识分子,就不能不成为第一个对“物我两忘” 的传统美学境界产生怀疑与拒斥的诗人。他的诗歌里正充满了矛盾的张力:和谐 的自然与不和谐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宁静的生活和不平静的思想、心灵之间的矛 盾;洒脱的言辞与偏执的情感之间的矛盾等等。闻一多自身就充满着这些巨大而 深刻的矛盾,他的本性是如此激烈热情,但他又自觉地以传统的感情来克制,这 就形成了他的诗所特有的沉郁的风格。他不仅用无所牵绊的自由精神和丰富的想 象力使新诗真正冲出早期白话诗平实冲淡的狭窄境界,创造出浓烈的、繁复的诗 的形象,而且以更大的艺术力量将解放了的新诗收回到诗的规范之中。这就是闻 一多在新诗发展史做出的贡献而且这种贡献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新诗的民族化 五四时期,中国文化在古今东西的文化碰撞中发生碎裂,作为能体现民族文 化精神的中国文学也跟着进入断裂层,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部门诗歌成 为新文学发难的首要境域。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诗歌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 的变革。鲁迅曾说过:“新文学是在外国思潮的推动下发生的。”州在当时,新 青年成为宣传新文学批判旧传统的重要阵地。主办新青年的三巨子陈 独秀、胡适、鲁迅,尽管他们彼此的特质有迥异之处,却都全力掀起了反传统文 化的运动。当时,他们以“矫枉必须过正的”的态度,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积极吸收西方文化,这在当时可能具有革命的意义,但在今天从唯物史观来 看,它有其不足之处。五四诗坛及其以后的诗歌领域,都带有以郭沫若为代表的 欧化倾向。这种欧化倾向是以诗人们占有欧美诗歌,诗人的思想资料为前提的。 当时诗坛也有想继承传统诗艺的诗人,如刘大白、刘半农、陆志韦等,他们探索 新诗的音韵、格律,主要是以我国古代诗人留下的思想资料为指导的,但在这两 种倾向中,前者即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欧化倾向为新诗的主要潮流。由于时尚欧化, 诗人们染上欧化的狂癖,以至于中国新诤的民族色彩淡薄,许多诗人实际上是在 用中文写洋诗。 正是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闻一多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前途产生了忧虑:“艺 国前途正杏茫”,并更有力地对诗人们呼喊:“要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我 要做新诗,但是中国的新诗,我并不要做个西洋人说中国话,也不要人们误会我 的作品是翻译的西文诗。”“”这里的“中国的新诗”,就是民族化的新诗。可以 这样说,在中国新诗史上,闻一多是最早呼吁新诗民族化的诗人。闻一多关于新 诗民族化的主张具有深刻的辨证性。 他主张横向借鉴,但又反对欧化。闻一多洞察到文学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大 势,因而在变革的时期,主张新诗应尽量的吸收外洋诗的长处,可以别求新声于 异,借西法以改革诗体。但是他又说:“夫文学诚当因时代以变体:且处此二十 世纪,文学尤当含有世界底气味,故今之参借西法以改革诗体者,吾不得不许为 卓见。但改来改去,你总是揎弃中涛酊代以西诗。所以,当改者改之,其当存之 中国艺术特质则不可没。”诗歌的也掣i 要立足于其民族传统,因为每一个民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都有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全盘地否定民族传统会形成民族虚无主 义,只有承传了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学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才能以自己独特的审美 追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认为对西方的诗艺,应该有选择的吸收,没有选择 便没有艺术,不要做纯粹的外国诗。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闻一多在欧化浪潮中有着 清醒的头脑以及高度的鉴别力。 他主张纵向继承,但又反对复旧。任何一个诗人的创造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 在我们过去的理解中,传统似乎仅指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实际上,传统是一个 浑融的整体,是诗人所赖以创造的全部基础。对于中国现代诗人,中国古代的诗 歌和西方的诗歌都是他赖以起步的诗歌传统,只是它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所 起的作用有所不同,诗人自身对它们的意识有所不同。在新诗初建的时候,新诗 作者在西方诗歌的传统中看到发展中国新诗的契机,所以他们提倡向西方诗歌学 习,学习西方诗人的创作和理论,努力把西方诗歌的经验和理论用于自己的诗歌 创作,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并不能完全摆脱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更不能完全 摆脱传统思想和中国语言特点的束缚。西方的传统到了中国的诗歌中,发生了变 异,有了不同的特质,但当向西方诗歌学习成了一种定势,人们却感到自己仍无 法离开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并且中国古代诗歌的成就仍然对于发展新诗有着不 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时,诗人们就会将重点转向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用中国 古代诗歌的创作和理论来改造中国的新诗。但在这时,中国新诗的作者却已经深 受西方诗歌的影响,他们已经无法完全摆脱也不想摆脱这些影响了。不仅古代的 文化传统已经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搬进现代,就是古典诗歌的文言基础也与现代白 话语言有着根本的不同。古典诗歌的部分美学特征已经随文言格律形式的改变而 不可挽救地被丧失了。 中国新诗在东西两种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起步,但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中国 现代诗人的精神发展状况。诗歌是最纯粹的语言艺术,之所以说它最纯粹,并不 是如以前诗论家所说诗人可以不食人间烟火,诗人可以完全脱离社会人生、 现实政治和物质实利关系,那只不过是一些诗人和诗论家的错觉,是自己无力币 视现实社会和人生痛苦的一种遁词。诗歌之所以是纯粹的,只是因为它应当尽蕈 多地摆脱除语言之外的中间环节而直接成为现实中人自己的精神感受,小说、成 剧、散文都要多多少少地借助情节和人物,都要借助非语言的力量,而诗歌则怂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更纯粹的语言的艺术,在语言的意蕴与形式的关系中实现精神感受的传达。尽管 诗歌的语言朦胧、模糊,但它对周围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的感受在诗中是无所遮 掩的。因此诗歌是最能传达人的内心世界的。虽然现代新诗在表面特征上更接近 西方诗歌而且与中国古代格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但是在民族内在文化精神传承 的意义上,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在审美特征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 这个意义上,新诗更接近于古典诗歌传统。 闻一多指出:“我总以为新诗径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 于西方固有的诗,换言之,他不要作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他 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还要尽量吸收外洋诗底长处,他要作中西艺术结婚产生 的宁馨儿。”“o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注重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艺术传统, 但又不是简单的复旧,而是站在中西文化思潮融合的高度为新诗发展展示了广阔 的前景。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艺术,在它发展、变革的阶段,都要面对是继承传统 民族形式还是借鉴外来艺术经验的矛盾。复古主义者无视已经前进了的现实生活 对艺术提出的新的审美要求,顽固地死守着旧的艺术躯壳,阻挡艺术革新的潮流。 激进的艺术革新者则陷入另一种极端,他们对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持虚无主义的 态度,简单地否定传统,机械地套用外来的艺术形式,从而脱离了本民族的生活 土壤。如何合理地处理两者的关系是艺术发展史上历来为人所争论不休的问题。 中国的新诗发展也面临着这个矛盾。闻一多既反对囿于“国故”的固步自封,也 反对盲目崇拜西方的生搬硬套。早在1 9 2 0 年。他在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底 呼声中就指出他想象中的理想艺术:“不是西方现有的艺术,更不是中国的偏 枯腐朽的艺术底僵尸,乃是融合两派精华底结晶体。”“”在女神之地方色彩 一文中,他做了个形象的比喻:“诗同一切艺术应是时代的经线同地方纬线所编 织成的一匹锦,因为艺术不管它是生活的批评也好,是生命的表现也好,总是从 生命产生出来的,而生命又不过是时自j 与空间两个东西底势力所遗下的脚印罢 了。”m 1 闻一多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部不应是凝固、僵化、单一的自身体系, 而是应该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相五:吸收、相匾促进而不断发展着的。在文 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他分析了对近h i :文明影响最大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 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印度、以色列、希腊的文化,指出:“四种文化,在悠久的年代里,起先是沿着 各自的路线,分途发展,不相闻问,然后,慢慢地随着彼此文化势力的扩张,一 个个的胳臂碰上了胳臂,于是吃惊,点头,招手,交谈,日子久了,也就交换了 观念思想与习惯。然后,四个文化慢慢地都起着变化,互相吸收,融合,最终总 有那么一天,四种的个别性逐渐消失,于是四种文化只成为了一个世界里的文化。 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路线,谁都不能改变,也不必改变。”“5 1 每一个民族出于一种美的需求,都希望在其它民族中得到知音来欣赏其文 化,另一方面,它也同时渴望着吸收其它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接受新的信息的刺 激,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处在不断变动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 发展,世界市场的开拓,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 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已经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 依赖所打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共同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已经逐 渐得消失,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世界的文学。闻一 多从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来具体说明这一趋势。他先由四大文化融合之前的中国 本土文化谈起,他认为,中国最初的东西方夷、夏两个民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 文化,“如果你站在东方,以夷( 殷人及东夷) 为本位,那便是夷吸收了夏,如 果站在西方,以夏( 夏周) 为本位,那便是夏吸收了夷。但是这两个文化早已融 合到一种程度,使得我们分辨不出谁是主,谁是客来。”“”同样,与夷夏文化相 对立的楚国文化,到了汉朝,南北又融合成一家。由此可见,传统的与外来的、 继承的和吸收的,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并非绝对的对立。到了四大文化 开始交流,以“近乎小说戏剧性质的”印度、希腊的文化和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 的中国、以色列的文化相互冲激,彼此融会。以中国来说,主要是受了佛教、基 督教两大宗教文化的影响。汉末佛教的传入,使宋明有了“儒表佛旱”的理学, 而“那充满故事兴味的佛典之翻译与宣讲,唤醒了本土的故事兴趣的萌芽,使它 与那较进步的外来形式相结合,而产生了我们的小说与戏剧”。“7 1 到了清代,随 着列强的侵入,西疗的基督教文化进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形式。 中国“文化史l 每。次放光,都是受了外来的刺激,而不是因为死抓住自己固有 的东西”。在这唯闻一多总结 l :史化艺术发展舰律的一条要则:文乍艺术必须 不断地吸收、获取斩的成分改,一淘汰| f 质,才能获得生机和活,j 。“凡是f ,艇 1 4 山东师范大学硕1 学位论文 于天然环境,不能与旁人接触,而自己太傻太笨,不能因此就不愿学习旁人的民 族,没有不归于灭亡的。”“” 新诗的民族化不仅指诗歌要具有民族色彩,更要能够体现民族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特定时代阶段特征的表现。闻一多称赞郭沫若的诗歌“不独艺术上他 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 底时代精神。”闻一多把郭沫若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动的精神”、“革命流血”、“科 学的成分”、“大同的色彩”和。悲哀与兴奋”归结为二十世纪的时代精神,认为 女神摆脱了旧诗词的内容和形式的种种束缚,展现了新的时代、生活潮流前 进的趋势,所以,它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新诗。 二闻一多对新诗的美学阐释:首倡“三美”说 中国被称为“诗的王国”,诗歌在民族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文人活动中,占据 重要地位。在2 0 世纪的中国文学变化中,诗的变化程序最早。“五四”文学革命 的开始最初就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的,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的解放入手。 梁启超当年在设计“诗界革命”时曾有一个演变过程。开始,他设想,新诗要有 “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了难以克服的矛 盾。所谓新诗的“新语句”即是要求作者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还要引入新句式, 在语法结构以至内在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这样一来就要打破传统诗词 格律,这些与古风格的要求显然是背离的。而在梁启超看来,打破传统的诗的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明朝考试题及答案
- 规考试题及答案
- 中式面点技艺知到智慧树答案
- 生殖科N1护士1季度考核(护理核心制度)试题及答案
-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题(附答案)
-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开卷考作业题加答案
- 光纤通信职业技能鉴定四级模拟习题+参考答案
- 2025年医疗设备区域代理商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度房产租赁分期付款及租金调整协议
- 2025年老旧房屋防水修缮劳务分包施工合同
- DB11T 1833-2021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 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表
- CTF信息安全竞赛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石油化工劳务分包合同
-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第一版)2023解读
- 成人手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3
- 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分班考试 数学模拟卷
- 金川公司社招历年考试题
- 阴道镜检查图谱
- 医院培训课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专题培训》
- GB/T 43933-2024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