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中文摘要 人口的激烈增长给当今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 问题,具体表现在:环境恶化、能源短缺、食物匮乏、资源破坏、贫 困等。人口爆炸又使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化。几千年的人类活动,使生 态环境的破坏已经相当严重;人口失控形成的过分密集人口的压力, 使得生态环境破坏呈继续发展的趋势。近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 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发动战争,并对资源、能 源进行了残酷的掠夺,使资源破坏和能源匮乏形势变得更加严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从经济发展和人的行为对自然的 破坏方面,逐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从人口需求和经 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方面,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经济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理性认识,使人类觉悟到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特别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文明进 程中最为严峻的挑战,实行可持续发展成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人口的激烈增长和环境的持续恶化,呼唤人类用哲学思维去反思 传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苦果生态哲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并 产生的。本文通过研读大量文献资料,深入地对国内外生态哲学与可 持续发展的研究的基础上,依照环境危机一可持续发展一生态哲学一 生态工程逐步引发并深化的研究思路,分别对生态哲学本体论( 生态 观) ,生态认识论,生态价值论,生态方法论及生态工程为重点进行全 面把握,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和哲学基础,并对可持续发展 进行了生态哲学层面的展望。生态哲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不 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通过生态工程为 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支撑。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哲学,生态工程 t h e _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e c o i o g i c a ip h o s o p h y a b s t r a c t i n t e n s ep o p u l a t i o ng r o w t ht ot h ew o r l dt o d a yh a sb r o u g h ta b o u ta s e r i e so fe c 0 1 0 9 i c a la n d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i s s u e s ,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i nt h e f b l l o w i n gw a y s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e r g ys h o r t a g e s ,f b o d s h o r t a g e s , d e s t r u c t i o no fr e s o u r c e s , p o v e r t y t h e s e p r o b le m s o f p o p u l a t i o ne x p l o s i o na n df u r t h e ri n t e n s i f y 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o fh u m a n a c t i v i t i e s ,r e s u l t i n gi nt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h a s b e e n q u i t e s e r i o u sf 6 r mo fc o n t r o lo v e r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 - i n t e n s i v e p o p u l a t i o np r e s s u r e ;e c o l o g i c a ld a m a g et o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w a sm a d et o c o n t i n u et h et r e n d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m o d e r nh i s t o r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c e s s ,s o m ec a p i t a l i s tc o u n t r i e si n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9 0 1 0 n i a l p o l i c i e s o f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n t r i e st ow a g ew a r , a n dr e s o u r c e sa n d e n e r g yf 6 rt h eb r u t a lp l u n d e r ,d a m a g et or e s o u r c e sa n de n e r g ys h o r t a g e s s i t u a t i o nb e c a m em o r es e r i o u s s i n c et h e19 8 0 s ,t h el e a s t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f r o mt h e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e o p l e s c o n d u c ti nt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n a t u r a l , g r a d u a la w a r e n e s s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s s u e sa n dt h en e e d so f d e v e l o p i n g c o u n t r i e sf r o m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e s s u r e o n r e s o u r c e s , b e g a n t or e a l i z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o n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 , r e s o u r c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 t h er a t i o n a l k n o w l e d g e , h u m a n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t o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 o f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u r g e n c y i np a r t i c u l a r ,a t t e n t i o ni s t h a t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s s u e sh a v eb e c o m ei nt h ep r o c e s so fh u m a nc i v 订i z a t i o n ,t h em o s ts e v e r e c h a l l d n g e s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o l u t i o n st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b l e m s h a sb e c o m eaf u n d a m e n t a lw a y b ys t u d y i n gal a r g en u m b e ro f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e c 0 1 0 9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o f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c o l o g i c a l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s t u d y ,f t o mt h ee c o l o g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o n t 0 1 0 9 y ( e c 0 1 0 9 i c a lv i e w ) ,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 e c 0 1 0 9 i c a lm e t h o d o l o g y ,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o fe c o l o g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a d d r e s s e dt h ee c o l o g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c o n d u c t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g r a s p , d i sc u s s e d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 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m e n s i o n so ft h e e c 0 1 0 9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e c o l o g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o ft h e t h e o r y o f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n o to n l yf 6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p r o v i d e dav e r y s t r o n gt h e o r e t i c a lf 6 u n d a t i o n ,b u ta l s ot h r o u g he c o l o g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f b r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ar e a l i t ys u p p o r t k e y w o r d s :s u s t a i n a b -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e c o i o g i c a _ p h o s o p h y ;e c o i o g i c a ie n g i n e e r i n g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己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二坠:盈g 。 日期: 。j 易哟文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1 定。 作者签名:二蹲日期: w 诱f fp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第一章引言 一、论文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 论文问题的提出 人口的激烈增长给当今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 问题,具体表现在:环境恶化、能源短缺、食物匮乏、资源破坏、贫 困等。人口爆炸又使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化。几千年的人类活动,使生 态环境的破坏已经相当严重;人口失控形成的过分密集人口的压力, 使得生态环境破坏呈继续发展的趋势。近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 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发动战争,并对资源、能 源进行了残酷的掠夺,使资源破坏和能源匮乏形势变得更加严重。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与众多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人类的未 来向何处去? 这已经是摆在世界人类面前的一个极其严峻的课题。发 达国家从经济发展和人的行为对自然的破坏方面,逐步认识到可持续 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从人口需求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方面,开 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理 性认识,使人类觉悟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值得引起 重视的是,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为严峻的挑战,实行可 持续发展战略成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要求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要 有科学全面的认识,这样才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真正实 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19 9 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 求能力的一种发展。其实,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在多种发展可能 性中的一种选择;是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系统要素,改变 系统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沿着一定的 方向道路发展,最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 ( 二) 问题研究意义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9 3 ,但经济快速发展中却明显暴露出了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多年来 我们实行的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战略,高 投入、重复建设,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重开发和利用,轻 保护和恢复,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为代 价的。二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不少资源的人均占有 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人口大部分是在农村,因此在相当程度 上需要凭借自然资源去促进经济发展,而粗放开发的结果只能是影响 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 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强调 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和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协调 发展。作为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哲学作为它的指导思想, 生态哲学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生态哲学运用哲学思维 反思生态问题,将促使人们反思现行的哲学体系,并通过生态哲学对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促使人们从根基处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促 使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引发人们更多的理性思考,从而尽量减少人 类实践活动中的负效应,实现人类与白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实现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卡逊于1 9 6 2 年发表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 的最初关心。可实际上,先知式的生态学家莱奥波尔德早在19 2 0 年代 就建立了大地伦理学的思想体系,他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 奠基人和创立者。 莱奥波尔德确定人类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自然的完 整、稳定和美丽。他提倡人们与自然界建立伙伴关系模式,意识到自 然界的自身价值,更担负起人类在自然面前的道德责任。 然而,在生态问题还不算严重的那个时代,莱奥波尔德的思想一 直受人冷落。后来意大利的佩切伊创建了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 其第一个研究报告一一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 主要是因为随后不久发生的石油危机。报告认为,人类已经陷入以生 态问题为主的各种全球大问题的综合体一一“人类困境 之中,并且 2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将要达到物质方面“增长的极限 。报告认为人类需要重建文化平衡, 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与自我中心主义,依据 新的生命伦理”制定相应 政策,并坚决反对单纯将希望寄托在技术发展上面的技术乐观主义。 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等著作中,将人类 与生物圈的关系比作子母关系。他反对技术乐观主义,严厉批评了发 达国家崇尚贪欲的生活方式,倡导通过对东方多神论或无神论的皈依, 找回人与大地母亲的自然情感。他尤其推崇大乘佛教,认为其可以帮 助人类克制贪欲,博爱于万物,获得拯救大地母亲的精神与道德动力。 奥地利的詹奇在名著自组织的宇宙观当中建立了自己系统的 哲学体系。他通过将自组织确立为进化动力,克服了造物主与被造物 的二元对立,通过对进化中意识产生过程的自组织解释,避免了物质 与意识的二元对立。除此之外,他还力图克服自然和文化的二元对立、 宏观进化与微观进化的二元对立、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二元对立、理性 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二元对立,对生态自然观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基于量子力学的研究实践,卡普拉探讨了现代人类危机的根源, 并认为笛卡尔一牛顿科学模式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尖锐对立,而正是前 者的局限性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错误做法。在对联系与运动这两个方 面的强调过程中,卡普拉建立了其“生态世界观”。这是一种广义的健 康观,以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和经济学四个学科领域中最接近“系 统智慧”的新知识为骨架。 英国的拉塞尔更是在其觉醒的地球一书中提出惊世骇俗的观 点:地球是活的生命有机体,它将要达到觉醒状态。从能量到物质、 从物质到生命、从生命到内省意识,宇宙一直在演化着。人类的内省 意识构成“人类场”,而下一个进化上的新层次将是“盖娅场 :地球 整体层次上的自我意识从无到有地产生出来。高度协同正是大势所趋, 而今天低下的协同程度造成了各种危机,尤其是生态危机。为此,人 类需要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与其紧密相关的人类中心主义。 萨克塞通过对人类技术史的分析,认为在人类历经的狩猎时代、 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生态时代中,“自然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从敌人 到榜样,从榜样到( 征服) 对象,从( 征服) 对象到伙伴,这就是我 们的答案。 在生态哲学一书中,萨克塞倡导人类冷静分析技术的 后果而决定取舍,承认自然的自身价值,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 美国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原野等著作中,表达了 其生态哲学思想。他认为,人类应将道德范围扩大化,其中最重要的 3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基础就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承认。他主张人类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中兼顾两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 平衡 。 威廉莱斯是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弟子。他的 著作主要是研究与环境和生态问题相关的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问题, 并把它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结合起来。他的自然的控制 一书是一部从哲学和伦理学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一自然一人关系的力 作。在这部著作中,他对人们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共同理解:“人征服 自然是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手段实现的”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一论 题有可能遮蔽了人控制自然的全部意图;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论题 也可看作是对科学和技术事业意义本身的一种歪曲表达。莱斯关于科 学与控制自然关系的伦理透视正是从社会伦理批判的视角,对人类任 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自行其是的行为进行的反思和对这 种行为结果的深刻剖析。因而不仅对科学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研究有 一定的理论价值,也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的实践问题。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余谋昌教授的新作生态哲学一书提出“哲学 转向 的问题,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哲学提供 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强调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工 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机械论世界观为指导思想,把统 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别 研究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往往把自然因素抽象 掉;在研究自然现象时,长长把人的因素抽象掉,将这种抽象作绝对 化的理解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相关地同时并 存,不搭界地并行发展,形成了显然不同的两种知识体系。这种以牛 顿物理学和笛卡尔哲学为基础的过分强调分析方法、过分强调人与自 然的分离和对立的方法论:又在强调入的主体地位、高扬人的主体性 的同时,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生 态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过去人们只承认文化价值,不承认 自然价值;而且常常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导致人类 创造文化价值的自然基础受破坏,形成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新的价 值观迫使我们承认自然价值,保护自然价值,抛弃以损害自然价值的 4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方式实现文化价值的生产方式,开启人类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做到 在自然价值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的活动,既不是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 式实现文化价值,也不是以减少文化价值的方式保护自然价值,而是 达到两者“双赢”,这便是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承认自然价值,尊重 自然价值,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调节人类行为,以协调文化价值与自 然价值的关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叶平教授对生态哲学领域 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他认为循环型经济模式从 本质上说是一种生产的生态工业模式,它不能作为引导整个社会走向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它的哲学基础和动力是市场经济机制, 其结果潜在着严重的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节约型经济模式有利于在 生态安全的轨道上引导全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其哲学基础和动力是 在物质上的节制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简约主义。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法 文章通过详细阅读余谋昌著的生态哲学;毛永文著的生态环 境影响评价概论;王树恩、陈士俊著的人类与环境;滕藤、郑玉 歆著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制度与政策;王维著的人自然可 持续发展;云正名、刘金铜著的生态工程等,结合本人研究思路 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生态哲学层面的诠释与展望。 2 比较分析法 文章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哲学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二者之间 的关系与内在联系,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尝试用生态哲学对 可持续发展做了哲学层面的展望。 ( 二) 研究思路 文章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论文的引言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 综述,研究思路,论文的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 5 选题的意义,文献 并论述了运用哲学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思维寻找解决生态环境恶化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催生了生态哲学的 产生和发展。 。 第三章对生态哲学本体论( 生态观) ,生态认识论,生态价值论, 生态方法论都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并探讨了作为可持续发展现实支撑 的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第四章为本文的中心章节,分别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和 哲学基础,并对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了生态哲学的展望。 四、论文的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一) 研究难点 文章尝试采取逐层深入的方式,由生态危机引出可持续发展,由 可持续发展引出生态哲学,由生态哲学引出生态工程,最终将可持续 发展与生态哲学相结合,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哲学层面的展望,其 逻辑连贯性和论述缜密性是本文行文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 二) 研究创新点 文章首先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和哲学基础,进而对可持 续发展进行生态哲学层面的展望,这种由大范畴到小领域的深入,意 在诠释的更为鲜明、更为精确,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本文 第四章。 6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理论催生生态哲学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在多种发展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是人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系统要素,改变系统诸要素之间以及系 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沿着一定的方向道路发展,最终实 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 的发 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系统各要素之间、与环境之间 ( 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的相互关系,使系统整体的发展和 谐、有序、高效,达到持续发展。强调“发展 的可持续性,是可持 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它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关于物质世界是永恒发 展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观念从主要涉及环境问题 扩展到社会发展领域,从而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它 的三个支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 个范畴的缺失,都可能阻断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生 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由此使人类产生 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社会共识,这是可持续 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是否需要控制自己的生育行为, 是否需要对人口发展数量进行干预,争议了一千年时间。在19 7 4 年联 合国人口会议上,各国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无法一致,很多国家和政府 认为不需要控制人口增长,他们还没有正确认识人口过快膨胀对经济 发展的制约和压力。在19 8 4 年的联合国人口大会上,各国面对世界人 口急剧增长的态势,以及给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共同 感到需要对人口增长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次大会宣言体现了绝大多数 国家对人类发展健康延续的关注,从而首先形成在人口问题方面的可 持续发展思想。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人类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相互影响,使人类形成可持续发展 【l 】滕藤,邦玉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4 4 第8 页。 7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理论。对经济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综合思考,构筑了可持续发 展的基本理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 的主题,这使得世界经济进入历史上最高速度的持续增长,而经济的 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却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9 7 2 年召开的 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观点。19 8 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认 为今天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人,由于过度破坏地球资源和污染生态环 境,可能会使后几代人的处境变得恶化,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持续 发展”观点。19 9 2 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 展宣言和2l 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体现出当今人类社会形成了 人口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 合作的全球共识和各国政府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这次会议标志着各 国政府已开始认识到,人口急剧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 生态不断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 碍了经济发展,并已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对人口与经济、 社会、环境、资源综合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既能满足当代人 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环境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以环境系统所能提供的资源为基础的, 并且也是以容纳和同化经济系统的废弃物的能力为条件的。凹1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凸显的问题。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 3 。但经济快速发展并无法遮盖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一是多年来我 们实行的是以高资源消耗、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高投入、 低产出,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重开发和利用,轻保护和恢 复,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 二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不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粗放开发的结果只能是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如 何正确面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项重大课题。 2 王维:人自然可持续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2 5 2 页 8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 一) 经济发展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首先,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 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消除贫困,这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普遍权利,任何 国家都有发展权。目前,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的 双重压力,贫穷是导致生态恶化的根源,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穷。对 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解决 贫富悬殊、人口剧增和生态环境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才能逐 步实现化,并最终摆脱贫穷和愚昧。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 离开了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经济发展具有相对极限。经济发展都有一个部分极限和整 体极限的问题,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的现实能力,人口的增长不能 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这些相对极限,才能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取得最佳效果,否则将受到惩罚。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合 理利用和掠夺性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形成自然灾害的重要原 因。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土 地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垦和毁坏森林植被造成的。形成洪灾的主要原因 是前些年在河流上游区域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土地裸露、大量 泥沙下泻、淤积和堵塞河道与湖泊;在中下游又大搞围河湖造田,使 河道过水断面和湖泊蓄洪分洪能力都大大降低,导致洪水来临时不能 及时泄洪和分流,引起洪水泛滥,灾情加重。泥石流、土地沙漠化、 盐碱化、水土流失和酸雨等一系列灾害均是由人为的不当行为引起的。 但是因噎废食停止发展也是不对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在生态平衡条件下寻求最优的经济发展。虽然现代经济发展受到 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仍可依靠科技从质量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而 且可持续发展的前途广阔。 ( 二) 人类环境系统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首先,宇宙是无限的,从整个宇宙可能存在的生命及今后宇宙探 索开发前景来说,人类的环境系统是无限的。 其次,地球是宇宙的一个有限星体,从地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 境来说,又是有极限的。地球环境具有相对极限,表现在地球有自己 形成和终了的双向极限,估计约有5 0 亿年左右,将随太阳的毁灭而毁 灭。人类产生大约仅有5 0 0 万年历史,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也是 9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地球形成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才出现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能源都 存在极限。19 9 6 年全球用水量已达6 万亿m 3 ,占可用淡水量的一半, 若按目前速度增长,再过3 0 年,人类用水量就达可用量的极限;全球 人均耕地仅0 3 2 公顷,已低于人口学家阿索维认为的0 4 公顷低限: 1 9 9 3 年森林面积4 1 8 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只有革命开始时的1 3 8 , 而且正加速减少。据l9 9 3 年已探明情况,世界黄金储量只有6 万吨, 当年开采量2 3 3 0 多吨,还可开采2 6 年;白银储量只有4 2 万吨,当年 开采1 4 1 万吨,还可开采3 0 年。铁矿石储量为10 0 0 亿吨,年产5 13 亿吨,还可开采18 8 3 年,其中,中国储量还可开采2 9 年。铜的储量 为5 9 亿吨,年产9 3 3 7 万吨,还可开采6 3 2 年。铅的储量1 3 亿吨, 年产2 6 4 4 万吨,还可开采4 9 5 年,其中,中国储量还可开采1 1 9 年。锡的储量10 0 0 万吨,年产18 万吨,还可开采5 5 5 年,其中,中 国储量还可开采2 9 6 年。稀有金属在现代产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目 前用量虽少,但按已探明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分别有几十年到几百 年不等,其中按1 9 9 4 年产量可开采年限低于2 0 0 年的有:钨( 15 7 年) 、 镍( 12 7 年) 、袒( 10 年) 、钽( 10 9 年) 、锗( 7 8 年) 、锑( 4 8 年) 。煤 炭约占各种能源储量的9 0 ,据联合国能源统计年鉴,1 9 9 3 年全 球可采煤炭储量51 9 3 6 亿吨,当年产量3 4 7 亿吨,还可开采15 0 年, 其中中国储量6 2 2 亿吨,当年产量1 1 5 亿吨,还可开采5 5 年。1 9 9 2 年世界第14 届石油大会估计全球最终可采石油储量为3 1 13 亿吨,到 1 9 9 6 年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14 0 0 亿吨,当年产油3 4 亿吨( 2 0 世纪5 0 年代才产7 5 亿吨) ,还可供开采4 1 年;估计最终可采天然气储量3 2 7 万亿米3 ,1 9 9 5 年全球已探明储量13 9 7 万亿立方米,按1 9 9 4 年年产 2 21 万亿立方米,还可供开来6 3 3 年,即使探明有新的储量,但石油 和天然气是既定和不可再生的,总有一天会逼近储量的极限。太阳以 每秒3 8 10 2 6 焦耳辐射地球表面,相当于燃烧1 15 亿吨煤发出的热量; 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约达10 ,地球植物总生产量折合为能量 约达6 6 0 10 15 千卡年,这些能量为人类所直接利用又是有限的。地 球资源对人口数量的承载能力和环境的自净、循环能力也存在着极限, 地球环境要维持有序化发展,就要有不断输入负熵的能力,否则就会 引起系统的减序化变化,使环境退化,出现的极端就是系统的危机和 崩溃。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接近 或超过了环境的生产能力,造成各种突出的环境问题。 1 0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 三) 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中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彼此产生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自然整体。它具有平衡 性,即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所处的成熟、稳定的阶段就叫生态平衡或自 然界的平衡。这是动态平衡,保持这种平衡的力量来源于自然界本身 所具有的反馈机制,而且平衡只存在于一定的条件或范围之内,当平 衡受到外部的剧烈干扰,超过了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在一个很长的 时期内不被发现,不对此失衡的生态系统加以警惕,则系统最终的崩 溃将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还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直接依赖于系统 结构的复杂度和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导致稳 定性律”。人类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不仅以自己的意志随意改变和 迁移世界上的各种生物物种,还创造出一些“人造物种”,这种行为不 仅中断了物种的演替,而且直接导致了物种的灭绝,给生态系统造成 了不可补救的损失。根据生态学观点,人类是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系统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类作为主体,其生存和繁衍只能依 赖于自然环境系统这个客体;但人类又是其中的一分子,其生命活动 的每一部分都自然融入该客体中,并作为主体影响、改变和维持着该 自然环境系统。因此,人类既可以保护和改善自然,又可以损害和毁 灭自然,自然也会报复人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的活动,给生态 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生产力带来威胁,直接影响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 所以,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持续地 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所需,就要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这正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 四)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是生物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具有双向极限,在生物圈,人的活动 对生态的改变程度存在限度。各营养级的生物长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 定的平衡状态,这种能够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比例、数量和种类 关系,就是人类活动不应破坏的限度。各种生物对环境因子变化的适 应也有一个双向极限,就是它的耐受限度,有上、下两个临界点,例 如,大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1o 一4 5 之间。生物对水分、空气、 阳光、营养物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对种种有害物质也有一定的耐受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限度。人类应创造生物生存的最适环境,避免引起环境恶化而对生物 造成危害。 二是自然环境容量具有相对极限,环境及其子系统都有一定的纳 污、自净能力,具有一定环境容量。人类及生物排入环境的物质,可 以通过环境的各种作用重新纳入新的物质循环。许多污染物质可以在 环境中降解、消除而变为无害物质,全部纳入生态的再循环而不产生 污染。但现代社会排放的物质,在总量和单项上,多已超过环境的自 净能力。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即使稀释、扩散,仍未能消除,还 会出累加等现象。环境的每项因子对污染都有自己的容量极限,即存 在自净能力的极值。超过了这个极限,就表现出环境质量的下降。 ( 五)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更直接地增加当前利益; 只重经济高速增长必然牺牲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阻滞经济发展速度。 生态环境保护和多种的生物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增加长 远利益,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 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但过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又 会限制经济发展,减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 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 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这种两难选择决定了必须 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统筹考虑,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 同时“拥有一片蓝天、拥有一块净土”的理想。 三、运用哲学思维解决生态问题凸现迫切性 哲学是时代的火焰,是一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h 1 它是思 想的花朵,是文明的灵魂。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哲学。面向 二十一世纪,人类也正在对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种种活动的得与失进 行反思,作为这反思的重大结论之一,就是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文明 进程中最为严峻的挑战。因此,运用哲学思维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途 径,对于应对这场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引论一一从社会技术到社会工程,人民出版社,2 0 0 6 ,前言 第7 页。 1 2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 一) 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的直接代价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探索真理。已 经历二三百年历史的工业文明,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科学技术, 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幸福的光明,即生产文明和生活文明。但是,我 们也必须承认,当人类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幸福的同时,也必 须承受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如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态危 机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影响和危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 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为了发展工业文明而盲目改造自然界 所付出的代价。 环境问题发展成为社会问题则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同步出现的,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引起环境质量 下降,从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在当代, 环境问题不仅是一种社会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人类进入工业化,同时也进入了环境严重污染的时代。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并呈全球化趋势。人类为了创造 更多的财富来满足需求,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并依靠科学技术,明 显的增强了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被改造的自然界必 然会产生明显的双向效应:一种是正效应,它是自然界对人的力量的 确证,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另一种是负效应,它是自然界对人的过 度行为的无情报复,而这种报复确也是前所未有的,很有可能给人类 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反思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切实解 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这场严峻的环境挑战,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 二) 树立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 经济活动中,人们普遍缺乏生态环境意识,往往把经济增长放在 绝对优先的地位,却不考虑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忽视经 济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平衡,一味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和掠 夺性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再生产的能力。 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意识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在环境问 题已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今天,人类首先应该转变思维方式、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是从浅层向高层发展,是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条件,深层环境保护意识对人类未来的生活起着先导作用。1 4 王维:人自然可持续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3 5 9 页 1 3 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诠释 树立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树立环境意识是一个 复杂艰巨、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是一 种为改造社会世界为核心的人类实践活动川引。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人 们树立环境意识,并让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 三) 依靠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大增强了,以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是自然界的主人,是改造自 然界的斗争中的优胜者。1 但与此同时,“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 一一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 订1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 给人带来了福祉,又给人带来了一时难以遏制的副作用。1 环境问题便 是其中之一。 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说明人类没有处理好发展工业化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关系。要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 源的综合开发及合理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一致 性;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环保产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科学技 术的新成果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 四)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资源、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条 根本途径。联合国环发大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 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可持续发展并不排斥发, 而是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类所进行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运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单 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还要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包 括人类环境质量的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应体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的同步、整体、持续增长,保证生态环境长期优化,保证未来发展必 需的资源、环境等基本条件。这就要求人类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5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引论一一从社会技术到社会工程 ,人民出版社,2 0 0 6 ,第 1 5 0 页。 6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 0 0 1 1 2 ,第7 6 页。 7 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一一自然、人和技术 ,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7 ,第1 2 0 页。 8 田鹏颖: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