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上册语文书s版.doc_第1页
6年级上册语文书s版.doc_第2页
6年级上册语文书s版.doc_第3页
6年级上册语文书s版.doc_第4页
6年级上册语文书s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年级上册语文书s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稻草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刻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3.帮助学生认识“肤、怠、穗、瘪、搓”5个会认字和“肌、肤、懒、穗、 喉、耕、橘、褐、祸、挽、甸”11个会写字,掌握“肌肉、皮肤、稻穗、勉强、白喉、耕种、橘子、褐色、祸事、挽救、沉甸甸”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在稻田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稻草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刻画的稻草人是个怎样的人物。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对比突出责任感情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一)课文是怎样介绍稻草人的样子的?请用横线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你觉得稻草人美吗? (二)稻草人的责任是什么?你喜欢稻草人吗?为什么?写牛和狗有什么作用? 二、抓飞蛾突出善良 感情朗读第35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 (一)稻草人看到新出的稻穗一个挨着一个,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二)哪些事让老太太笑不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三)稻草人看到蛾子飞来,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从描写稻草人的内心和动作的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再次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稻草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抓祸事突出忠诚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自学并讨论: (一)老太太“看一切事情都很好”,“一切事情”指的是哪些事情?想一想:老太太此时心情怎样?(指导观察插图) (二)主人要走了,稻草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三)再次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稻草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四)从稻草人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抓肉虫突出悲惨朗读第9自然段,思考: (一)稻草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么? (二)想一想:稻草人为什么而“痛心”?为什么而“哭了”? (三)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稻草人的感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五、抓变化突出中心再次默读全文,找出稻草人感情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一)结合课文,仔细体会他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想一想:稻草人这篇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想要告诉人们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展开想象,想想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再写下来。2.模仿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注意用上中心句。 板书设计: 稻草人 稻长新穗高兴 小蛾产子惊恐 警告无效愁闷 吃光稻叶痛心 (尽职、忠诚、善良) 教学后记: 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3、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故事,听一听、猜一猜。(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理解这句话。 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教学后记: 3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掌握词语7个。 2、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理解上的共鸣。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方法读懂课文,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新年即将来临人们的心情本应是高兴的、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你觉得她的处境是怎样的?能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二、深入阅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默读课文5-11自然段,出示学习提示: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表格擦燃火柴幻想现实 学生交流补充填写。擦燃火柴幻想现实 第一次暖和的火炉烧过的火柴梗(寒冷) 第二次喷香的烤鹅又厚又冷的墙(饥饿) 第三次美丽的圣诞树消失在夜空一颗星陨落(痛苦) 第四、五次慈爱的奶奶和奶奶在快乐中飞走了(无人疼爱) 步骤二:作者将幻想与现实交替表达的写作方法,让你感受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画批谈感受,再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出现文稿,重点体会: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初步阅读,体会她开始到底“敢不敢抽出一根”?可是最后“终于抽出了一根”说明什么?-“卖火柴”是她帮助家里度日的,她是不敢轻易擦燃的。但今天又冷又饿的大年夜她实在受不了了,考虑再三“终于”擦燃了一根,可见小女孩的处境多么艰难,她多么迫切地渴望温暖。 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好“?”、“终于”)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分别指名读,这两个场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什么? -这是火柴熄灭后小女孩眼前的景象。幻象终究是幻象。在这个黑暗、冷酷的现实中,美好的愿望终将破灭,幻象里的一切不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 谁愿意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语气悲伤的、惋惜的。可强调“只有”、“又厚又冷”)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自由读,谈体会。-在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没有的。这句话预示着她死去了。小女孩渴望的生活这个世界没有,现实是多么残酷呀! 再体会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感情。自己试一试。指名读10、11自然段。出示这两句话,找不同,谈感受。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对比读,你发现什么? 个人读,感受句子,你如何理解?-“大年夜”本来是欢乐幸福的,但在这个现实社会里,它只属于富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得到的是寒冷、饥饿、痛苦甚至死亡。社会太不公平了。齐读文中的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子中有两个“幸福”,你怎样体会?-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在幻象中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所以说在幻象中她是幸福的。而第二个“幸福”不是真正的、现实中的、新年里该有的幸福,而是指她悲惨地死去,不再忍受现实的痛苦,所以是幸福的。作者这样表达,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三、小结内容,情感深化: 课文将小女孩的悲惨现实生活与美好的幻象对照写出,使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可怜、悲惨,当今社会的黑暗。还有千千万万的贫苦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值得同情呀!四、布置作业:1、积累课文中词语。2、再把感受深的语句读一读。3、朗读文章后的“阅读链接”。 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 安徒生 寒冷暖和的火炉(温暖) 现实饥饿喷香的烤鹅(美食)幻象 痛苦美丽的圣诞树(欢乐) 无人疼爱慈爱的奶奶(疼爱) 悲惨、黑暗值得同情 教学后记: 4*刺猬汉斯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冷潮热讽”等词语。 (2)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童话描写了主人公刺猬汉斯的形象,赞扬了他坚毅、勤奋、纯朴、善良的优秀品质,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教学重点:在快速阅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人物进行评价,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的道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都看过很多童话故事吧,那么你们知道格林童话的作者是谁吗?(格林兄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格林童话刺猬汉斯。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冷潮热讽”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建议时间在10分钟) 3、汇报交流。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告戒:课文指公主自己警告劝戒自己不得改变主意。 冷潮热讽:因为没有孩子,农夫受到人们尖刻的嘲笑和讥讽。 (2)课文讲了一个富有的农民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他骑着公鸡住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他在树上呆了许多年,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照看他的猪。后来,他给两个迷路的国王指路,并要求他们写一份保证书:在回家后遇到的第一件东西赐予他。两位国王回家后遇到的都是自己的公主,可是第一位国王不守信用,没有遵守诺言;而第二位国王的公主,不嫌弃长相奇怪的汉斯。最后汉斯脱掉了刺猬皮,变成英俊的小伙子,和第二位公主结了婚。(学生汇报内容时,只要大致内容讲到就行) 三、评价人物,感悟明理 1、师: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对汉斯有什么看法?我们还可以说说对其他人物的看法。 2、小组合作,评价故事中的人物。 3、指名反馈。 (1)对汉斯的评价 (2)对第二位公主的评价 (3)对农夫的评价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汉斯非常坚毅、勤劳、纯朴、善良,我们要向汉斯学习;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言而有信,就能获得幸福;言而无信,将一辈子被别人看不起。)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阅读了有趣的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赞扬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优秀品质,同时通过第二个公主知道了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五、作业布置。 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课文重点 1.稻草人童话-叶圣陶课文讲述了稻草人帮助主人看护庄稼的故事。稻草人:尽职尽责心地善良忠诚 2.寓言二则寓言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本寓言告诉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片面夸大事实。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1)楚人:楚国人。2)鬻(y)卖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4)吾:我。5)坚:坚硬6)陷:刺穿,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7)利:锋利 8)无不:没有9)或:有人10)以:用11)弗:不12)应:回答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一语点破这人的破绽。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战国策.齐策本寓言告诉人们说话做事不能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不然会把事情办糟。画蛇添足: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了。译文为: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曰:“蛇故无足,子安为能知足”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语点破画蛇人的错误。 3.卖火柴的小姑娘丹麦安徒生现代童话之父本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 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幻想-现实-渴望1)火炉-寒冷-温暖2)烤鹅-饥饿-食物 3)圣诞树-痛苦-快乐4.5)奶奶-孤独-亲人的疼爱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第一个幸福是指小女孩在幻想中得到的幸福。第二个幸福是指在新年里悲惨的死去 4.刺猬汉斯-童话-德国-格林兄弟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做人要言而有信。汉斯:坚毅-勤劳-纯朴-善良 5.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童话-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尼尔斯:知错能改-乐于助人-心地善良 6.开国大典新闻特写-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 本文记叙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的盛况,表达了全中国人民大众为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炙热感情。典礼的主体仪式: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公告典礼的另外两个内容:阅兵式、群众游行7.望大陆-于右任-本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的深深爱国之情。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 “天苍苍,野茫茫”是借用北朝民歌敕勒歌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渴望回到祖国的浓浓深情。 “山之上,国有殇”是借用了爱国诗人屈原九歌中的“国殇”一词,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8.明天更辉煌-献给香港回归之日-1997年7月1日本文是为纪念香港回归而作的。写作特色:拟人-呼告 在那漫长的岁月中,思念着你啊,香港;在那一串串的故事里,讲述着你啊,香港。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自强不息的华夏子孙,企盼着你的归航。 你饱尝痛苦和耻辱,你历尽世间炎凉沧桑。在苦难和机遇中, 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你把滴滴汗水,点缀(zhu)在东方之珠上。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zh)和力量。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斩荆棘(jnj),破巨浪,前进的步伐不可挡。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9山海关-峻青-雄关赋-散文本课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的古迹山海关的散文,抒发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和歌颂之情。“雄伟庄严的风貌”、“伟大的体魄”是指山海关的样子、形象。“可歌可泣的历史”“忠贞的灵魂”是指山海关的过去、精神。10太阳与士兵-采自中国“东方第一哨”的时空信息本文以祖国的边防哨所的军人生活题材,用角色对话的方式行文,表达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歌颂了他们对人民作出的贡献。11.永远的歌声本课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草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1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本文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美国-巴德.舒尔伯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习作的不同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精彩极了”-代表严格要求的爱“槽糕透了”-代表鼓励赞扬的爱一味的赞扬可能使人骄傲自满,停滞不前,自以为是。一味的批评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只有两者兼有,才不会产生自傲和自卑。所以说“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都是爱的表现,只是表达方式不同。14花边饺子里的爱本课讲作者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年后,在妈妈过生日时,包的花边饺子讨得母亲的快乐和开心。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敬爱母亲之情。16古诗三首石灰吟-明于谦-托物言志诗人借石灰来写那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节操。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竹石清郑燮托物言志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抒写了诗人不向黑暗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本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17詹天佑-本课重点写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的事迹,说明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勘测线路-(严肃认真不怕困难)八达岭隧道(长)-竖井开凿法-(身先士卒)敢于创造居庸关隧道(高、岩层厚)-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兢兢业业)设计“人”字形线路18.文天祥记叙了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风高亮节,讴歌了他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文天祥-忠心耿耿、大义凛然-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怒吼吧,黄河-本课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操。 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一组排比句,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我们民族发源地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和不可战胜神的力量。20.一句话闻一多-咱们的中国新中国会如霹雳般震惊世界-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21.奇异的琥珀-说明文-德国-柏吉尔-本课写的是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琥珀奇异之处:琥珀里面有苍蝇和蜘蛛,并且每一根毫毛都看得见,腿的四周还有黑色是圆环。形成过程滴-包-积-变必要条件夏天炎热苍蝇蜘蛛继续滴埋渗出松脂地壳变化漫长岁月22.表里的生物-冯志-本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 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23.自然之道美国伯罗蒙赛尔-课文写得是我们救了一只小幼龟没想到而做一个强者,就应当面对失败而不放弃追求。(表现了老渔夫永不言败,毫不气馁的精神) 30.鲁滨孙造船英国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本文写的是鲁滨孙在孤岛上却害了整个龟群。-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设法造船逃生的故事.鲁滨孙:坚忍不拔顽强勇敢敢于战胜困难违的结果。自然之道:指大自然的规律,“道”指规律。24一个这样的老师美国大卫.欧文-本课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 怀特森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知识渊博的老师。 25、最佳路径-课文主要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事,告诉人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给人自由,让人选择)格罗培斯;精益求精,善于思考 26将相和-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本课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故事。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机智勇敢勇于认错不畏强暴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27奴隶英雄意大利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思课文用独幕剧的形式讲述了两千多年前发生在罗马城里斗兽场上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罪恶和奴隶制社会的黑暗,热情地讴歌了奴隶英雄斯巴达克的反抗精神。斯巴达克:勇猛无敌敢于反抗28赤壁之战罗贯中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本课讲述了周瑜采用火攻打败曹军于赤壁的战斗过程。周瑜火攻曹操三万兵八十万兵深谋远虑骄傲轻敌 29.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本课讲的是老渔夫桑迪亚哥在出海后的第八十四天独自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在归程途中和大鲨鱼勇敢搏斗的故事,表现了老渔夫毫不畏惧、敢于搏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英武形象。1)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表现了老人坦荡磊落的内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个性。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人要有勇气面对死亡和失败,失败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 xx-xx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进度表 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 xx-xx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总要求 一:教学内容 1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2篇。26个语文百花园。 3学习链接、阅读链接、指南针。 二:教学目标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