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l i i i i i11 1 1 1 1i i iii ii ii ii i i y 19 7 5 5 6 2 明清时期的徽州乡村社会是一个稳定繁荣的和谐社会,更是一个封建宗法制 度下的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尤其是宋明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徽州社会主流价值 观体系,徽州完备的伦理教育体系为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产生 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背景和内容构成的考察, 从而归纳和总结出徽州伦理教育内容的特点。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基础。徽州首先是个典型的山 区农耕社会,从而决定了其以农耕伦理为本;移民社会决定了徽州是一个礼法兼 治的社会;徽州的宗族社会决定了宗族对伦理教育的控制;徽州是“程朱阙里, 以程朱理学为正宗;徽州又号称“东南邹鲁,徽州人有着健康和谐的精神追求。 本文第二章论述了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的构成。徽州文化是地域文 化,又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它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 华。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呈现出普遍地传承儒家伦理;突出地遵从程朱理学;务实 地体现忠孝节义的内容构成。 本文第三章总结了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的特点。从内容构成上来看, 呈现立体层级结构;从内涵上来看,凸显了阙里情结;从内容的选择和实施上来 看,体现了宗族控制;从内容的广度上来看,注重公益事业和生态保护。 通过对徽州伦理教育内容的考察,我们更加厘清了明清时期徽州和谐社会 的形成脉络,新时代呼唤新的道德风尚,我们可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态度,从明清徽州乡村这个伦理社会中汲取营养,以兹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文化。 关键词: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j 伦理实态; a bs t r a c t t h er u r a ls o c i e t yo fh u i z h o u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e n j o y e ds t a b l ea n d h a r m o n i o u sa t m o s p y h e r ew i t hp r o s p e r i t yw a sa l s oas o c i e t yg o v e r n e db yf e u d a le t h i c s s y s t e m t h e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c h e n ga n dz h u e t h i ct h e o r y ( o r i g i n a t e db y c h e n gy ia n de h e n gh a ob a c ki nn o r t hs o n gd y n a s t y ) b e c a m et h em a i n s t r e a ms o c i a l v a l u ei nh u i z h o ua f t e rs o n ga n d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i n t a c te t h i c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o f h u i z h o ue x e r t e di m p o r t a n ta n dp o s i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u p o n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s o c i e t y , e c o n o m ya n dc u l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m a k e se f f o r t si ns u m m a r i z i n gf e a t u r e so ft h e h u i z h o ue t h i ce d u c a t i o nb ya n a l y z i n gr u r a le t h i ce d u c a t i o ni nh u i z h o ub a c ki n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m a k e sag e n e r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 b a s i so fr u r a le t h i c e d u c a t i o no fh u i z h o ui nr u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y f i r s t l y , t y p i c a l l yam o u n t a i n o u sa r e a w i lf a r m i n gb e i n gt h ep r i m a r yt a s kf o rt h en a t i v e s ,h u i z h o uw a sp r e d e s t i n e dt o f o l l o wt h ef a r m i n ge t h i c t h ei m m i g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s e tt h et o n eo fb e i n gas o c i e t y c o n d u c t e db yc u s t o ma n df e u d a ll a w t h ec l a ns o c i e t yo fh u i z h o ua l s od e t e r m i n e dt h e e t h i ce d u c a t i o nw a sc o n t r o l l e db yl o c a lc l a n s h u i z h o ui st h eb i r t h p l a c eo fc h e n g h a o , c h e n gy ia n dz h u x i ,f o u n d e r sa n dd e v e l o p e ro ft h ec h e n ga n d z h ue t h i ct h e o r yw h i c h w a st h el e a d i n gt h e o r ya tt h a tt i m ei nh u i z h o u h u i z h o uw a sg i v e na n o t h e r n a m o - - s o u t h e a s tz o b i u t h en a t i v e so fh u i z o uh a v eh e a l t h ya n dh a r m o n i o u sp u r s u i t o f s p i r i t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m a k e sas t a t e m e n to v e r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t h er u r a le t h i c e d u c a t i o ni nh u i z h o u n i ec u l t u r eo fh u i z h o uw a sak i n do fl o c a lc u l t u r ea n da tt h e s a m et i m eat y p i c a l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o r t h o d o xc u l t u r e i tr e f l e c t e da n d r e p r e s e n t e dt h ee s s e n c e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 t e n s i v e l ya n dt y p i c a l l y i n g e n e r a l ,t h er u r a le i 】【l i ce d u c a t i o no fh u i z h o up r e s e n t e dat r u t ht h a ti ti n h e r i t e dt h e 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a n di n t e n s i v e l yf o l l o w e dt h ee h e n ga n dz h ue t h i ct h e o r ya n d e m p h a t i c a l l yu n f o l d e dt h ec o n t e n t so fl o y a l t ya n df i l i a lp i e t y t h en l i r dc h a p t e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n t e n t so fr u r a le t h i c e d u c a t i o n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c o n s i d e r i n gi nt e r m so fc o m p o s i t i o n , t h er u r a l e t h i ce d u c a t i o no fh u i z h o uu n f o l d sas 缸u c t u r eo ft r a p e z i aw i t ht h r e el e v e l s w i t h r e g a r dt oi t si m p l i c a t i o n , i th i g h l i g h t st h es oc a l l e dq u e l ic o m p l e x v i e w e df r o mt h e c h o i c ea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c o n t e n t s ,i ts y m b o l i z e st h ec o n t r o li m p o s e db yd a m i n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t h ee x t e n s i v e n e s so ft h ec o n t e n t ,i tp a y sa t t e n t i o no np u b l i ci s s u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 w ec a ng e tam o r ec l e a rv i e wo ft h ef o r m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哆o f h u i z h o ub a c ki nr u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r o u g h0 1 1 1 a n a l y s i sa n d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u p o n t h ee t h i ce d u c a t i o no fh u i z h o u t h en e we r ac a l l su p o nt h eb r a n d - n e wm o r a l i t y w e c a ne n l i s tt h ea t t i t u d eo f a b s o r b i n gt h ee s s e n c ea n da b a n d o n i n gt h es c u m a n dg e tt h e p o s i t i v ep o i n t sf r o mr u r a le t h i ce d u c a t i o ni np u r p o s e so fp r o m o t i n gt h ec h i n e s e e x c e l l e n tc u l t u r eo ft r a d i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h u i z h o u , t h ec o n t e n t so f n n a le t h i ce d u c a t i o n , t h ea c t u a le t h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m 引言 引言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伦理教育既是统治阶级维护封建政治秩序的需要,也 是生命个体在社会得以生存发展的需要。吾淳教授在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一 书中提到,宋代在中国伦理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伦理从思想走向社 会、走向实践的时代,儒家伦理终于实现了大众化或普遍化。1 明清时期的中国, 封建社会制度进入晚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程朱理学被钦定为官方哲学,科 举制度的全面实施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思想和文化的平民化进程。中国 儒家的伦理实践逐步渗透到了最底层,形成了以宗族为平台,通过族规以立伦理, 通过守则以呈伦理,通过强制以行伦理,通过教育以养伦理的社会格局。 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研究可以说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而伦理学的意义更多的 在于实践中,一直以来,关于伦理实践或者称之为伦理实态的研究是非常匮乏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界曾试图就伦理本身即伦理实态展开研究,受资料和手段的 局限,这种研究一直没有得以铺开和深入。今天,大量徽州谱牒、文书的发现和 徽学的兴起,为伦理实态研究提供了可能,当我们循着这一线索,重新翻看明清 时期徽州的乡村社会,会惊异地发现,那时那里的伦理生活依旧那么鲜活。 余英时先生指出,儒学在传统中国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从个人和家庭的伦 理到国家的典章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学原则的支配,从长期的历史观点 看,儒学的具体成就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2 中华 传统文化本源于中原,明清之际,随着文化中心的南移,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 乡,正宗传承了中原宗族制度,明清时期的徽州乡村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稳定繁荣 的和谐社会,更是一个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尤其是程朱理 学成为徽州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徽州完备的伦理教育体系为明清时期徽州社 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叶显恩先生说: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 又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它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3 所以,今天我们研究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这一课题,对于批判继 承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宋以后中国社会的宗族伦理,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8 6 页。 2 现代儒学的回顾和展望,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第l 页。 3 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 ,叶显思:徽州文化全书,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 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从参考与借鉴现有的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研究学术成果入手,结合 文献典籍,试图在厘清徽州伦理教育研究的基本线索下展开,第一部分分析了徽 州特有的自然、社会、文化特点是其伦理教育的基础,第二部分论述了明清徽州 乡村伦理教育呈现出普遍地传承儒家伦理、突出地遵从程朱理学、务实地体现忠 孝节义的内容构成。第三部分总结了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的特点。通过对 徽州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的考察,我们更加厘清了明清时期徽州和谐社会的形成 脉络,新时代呼唤新的道德风尚,我们可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态度, 从明清徽州乡村这个伦理社会中汲取营养,以兹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 本文主要运用伦理实态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上述研究,同时,还运用了社会 史研究法、文本文献研究法、综合比较分析方法、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明清徽 州乡村伦理教育的研究隶属于伦理实态研究,又牵涉到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 和地域文化,研究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在研究中,笔者广泛查阅徽州谱牒文书、 族规家法、人物传记,试图从中汲取精华,较为清晰地描绘和还原明清时期徽州 伦理社会实态;笔者曾几度亲临徽州,深入农村,做田野调查,深刻感知到了那 里丰厚的儒家文化积淀和封建宗法制度遗存,这些都为文稿的撰写提供了很多有 价值的材料。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关于封建乡村社会的伦理实态研究即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 是如何在民间得以贯彻和执行,明清的徽州是个绝好的范本,通过研究和探讨明 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可以了解我国封建社会伦理本位的文化特征,了解宋以来 儒家伦理从精英自律伦理向世俗家族伦理扩展和转化的过程,厘清明清宗法制度 下,作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和“徽商故里 的古徽州网络严密的伦理教 育内容及其影响。 2 、现实意义: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伟大历史变 革时代,毫无疑问,市场经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国 的农村,物质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由于 功利价值观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 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徽州是一个介于万山丛中的典型乡村伦理社会,尤其在明清 2 引言 时期又是一个典型的“礼仪之邦 ,徽州乡村完备而有效的伦理教育为我们当下 新农村建设中处理一些伦理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三、已有的相关成果 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随着徽州文书的大量发现,研究者逐渐重视起徽州这 个地方;特别是8 0 年代以来,关于徽州和徽商的研究火热起来,取得了大量的 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徽学的概念,出现了一些专门介绍“徽学”的著作, 如:姚邦藻主编的徽州学概论、朱万曙主编的论徽学。关于徽州和徽商研 究的资料包括数十万件徽州原始契约文书、大量的徽州典籍文献、族谱和文化遗 存等。在此基础上,9 0 年代以来的研究者们在明清徽州与徽商研究方面取得了 更大的成果。 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本应是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它作为一个跨社 会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课题,却往往在一些有 关的著作中只作为一个或几个章节进行论述,连最近的一些论文也只是仅仅偏重 于单学科的角度,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卞利教授所著明清徽州社会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 社,2 0 0 4 年版)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明清徽州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 其中第一编是明清徽州的社会变迁。该编共由二章组成,分别介绍了明清徽州社 会变迁的过程和变迁中大众心态的变化,另外还以祁门六都村社会变迁为例,详 细研究了徽州宗族聚居村庄的社会变迁历程,从而在整体和个案上,对包括明清 在内的历史时期徽州社会变迁的完整过程进行了复原和再现。第二篇分析了明清 徽州的社会结构。该篇由四章组成,分别从明清徽州的家庭和宗族结构、徽州的 乡约与会社入手,着重对明清时期徽州的基层社会结构进行了探讨。为深入了解 明清徽州家庭结构和财富积累的综合时态,本编还以明代祁门谢氏家庭契约文书 为个案剖析为例,具体论述了明代徽州家庭结构和财富积累的动态过程。事实上, 这一问题更多地是回答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和乡村社会中精英在包括家庭、宗族 和乡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该书共有八个主要部分,分别叙述了徽学的形成与 发展、明清徽州的社会变迁、明清徽州的社会结构、明清徽商与徽州社会、明清 徽州民俗与徽州社会、明清徽州的法制与社会、明清徽州的社会问题、徽州文书 与文献资料研究。 3 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 安徽师范大学李琳琦教授著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 从区域教育史学的角度对明清商业经济条件下徽州乡村伦理教化进行了细 致入微的解析,其中第五章“商业发展与封建伦理教化网络的严密”分为五个方 面:宗族:民间自觉地教化组织;乡约:官府倡导的教化形式;牌坊:彰扬前德 以激励后人;戏剧:寓教化于娱乐之中:徽商与徽州的封建伦理教化。其中介绍 了徽州宗族推行社会教化的教材“族规家法”,其主要内容:忠君爱国、孝 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宗族、谨守名分、严肃闺门、鼓励贞节、笃尚信义、职 业当勤、节俭当崇。乡约的教化内容主要是,宣讲圣谕和根据圣谕的教条彰善纠 过,以达到“正人心而厚风俗 的目的。牌坊是封建伦理的一种物化展示,它 宣扬忠孝节义的纲常名教,戏剧劝善惩恶的作用在徽州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李 琳琦教授提出徽州封建伦理教化之所以完备和严密,与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徽商的 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赵华富教授著徽州宗族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 2 0 0 4 年版) ,详尽地探讨了徽州宗族的来源、形成、繁荣、裂变等问题,剖析了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系统地总结出了徽州宗族之所以比外地发达的具体原因。 作者在第四章“徽州宗族谱牒的第二节“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徽州谱牒中提出 徽州谱牒的编纂是为了贯彻封建道德,厘正社会风俗,巩固宗族统治这一宗旨, 在许多谱牒中增添了族规家法的重要内容。又在第六章“徽州宗族族规家法的 第二节“伦理道德的规范”中指出徽州宗族关于忠、孝、节、义、礼、名分的规 定,徽州宗族的族规家法实质上是将封建伦理道德法制化,变成人们必须遵守的 带有法制性的行为规范,族众违反了这些伦理道德规定,不但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而且要受到宗族的惩处。第七章作者从宗族重教崇文的传统出发,阐述了徽州乡 村进行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即蒙学、书院以及科第蝉联的情况。作者以大量的 典籍文献、文书档案和通过实地调查得到的、亲眼见到的实物遗存和亲耳听到的 访问资料为依据,深入考辨研究,科学归纳总结出了徽州宗族的特点,为我们研 究徽州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高寿仙的徽州文化第四章从新理学的教化理想、乡约、牌坊等方 面来阐述社会教育与儒教化的关系;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的宗谱研究资料篇 第一部之解说三“宗谱目的中论述了宗族对族人的教化意图、手段、方针等; 4 引言 姚邦藻在他的徽州学概论中从修谱牒和隆祭祀角度论述徽州宗法制度在加强 社会伦理道德教化中的意义。 论文方面,卞利的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公约研究( 中国农史2 0 0 9 年 第三期) 根据明清徽州乡村社会的宗族公约,着重就其类型和内容,制定与执行, 功能及特点等进行探讨和剖析,认为明清徽州的宗族公约是国家法的必要补充和 延伸,它在规范乡民行为,维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管 理乡村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生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周致元的明清徽州的教化措施与影响(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学科) 1 9 9 6 年第二期) 介绍了明清徽州的道德教化运用宗族学校、乡约等手段,把封 建纲常名教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地、持续地进行教育的特点 及其影响。俞乃华的从徽州谱牒中的族规家训看其社会教化效应( 黄山学院 学报2 0 0 9 年第4 期) 通过对谱牒的族规家训的研究,揭示了族规家训对平民 阶层伦理道德观、宗法观、妇女婚姻观等的社会教化效应。在构建现代社会道德 理念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仍可供学习和借鉴。刘伯山的古代徽州 和谐社会的启示( 徽学丛刊第五辑) 从徽州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础、处理的四 大关系以及存在的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对南宋以来徽州时态社会进行了描述,并对 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最近几年硕士论文对此问题有所涉猎。其中安徽大学2 0 0 7 级程李英论明 清徽州的家法族规以明清时期徽州的家法族规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现存的徽 州地区明清时期家法族规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归纳后,总结了明清时期徽州 家法族规的几大特点:l 、道德性极强;2 、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 、注重公益和环保;4 、重教化轻惩戒。进而分析了家法族规在明清徽州社会所 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得出结论,明清时期的徽州社会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能够 创造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现象与当地独特的家法族规是分不开的。 徽州地区的家法族规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家族的兴旺发达起了不可磨灭的 作用。安徽大学2 0 0 6 级王玮的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指出宋元以来, 特别是明清时期,聚族而居成为宗族重要的特点,明清徽州宗族和整个社会之所 以长期和谐稳定发展,在于它有着完备而有效的道德教化系统。这个系统对于我 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多重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的 5 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 动因、介绍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的体系、论述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的功效、 从而阐述了明清徽州宗族道德教化对现代道德建设的启发。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徽学研究的内容和领域,也为笔者提供了很 多有价值的研究素材和研究方法。但是总的来说,过去的研究成果具有分散性、 叙述性等特点,并且由于传统与现代的隔膜,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内容及其功效, 还是缺乏回归历史实态的真实与鲜活。本文在学习总结前有研究成果和掌握大量 徽州一手素材的基础上,试图从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对明清徽州乡 村伦理教育的基础、内容的构成及其内容的特点等方面做尝试性探索。 6 第一章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基础 第一章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基础 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 年( 公元1 1 2 1 年) ,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 歙县、 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 。这里原是古越人的栖息之地,后来成为北方 世家大族逃避战乱的“桃源 ,自汉代以来,中原大族的不断迁入,他们都保留 了聚族而居的传统和强烈的宗法意识。宋以后,程朱理学兴起,作为“程朱阙里 的徽州更是视程朱为孔孟真传,莫不顶礼膜拜,徽州一时间书院林立,儒风昌盛, 被誉为“东南邹鲁,至明清时期,徽商走向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徽 商遍天下 的局面。 任何一种伦理实态,都会有其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作为其基础。明清的徽 州乡村之所以呈现出了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又集中体现着中华正统儒家伦理的 精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山区农耕社会、移民社会、宗族社会、“程朱阙里 和“东南邹鲁等自然、人文的特征,也正是这样特征,构成了徽州伦理教育的 基础。 第一节山区农耕社会 徽州首先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从地理意义上说,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 界的皖南丘陵山区,崇山峻岭环峙,有“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 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溪而 隍。百城襟带,三面距江。地势斗绝,山川雄深 4 之说。西北部的黄山山脉, 东南部的天目山、自际山、和五龙山山脉劈地摩天,峭壁林立,海拔都在千米以 上;东部的昱岭、歙岭、西部的大赤岭,犹如两扇门户,守卫着徽州东西两条通 道。发源于徽州山中被徽州人称为母亲河的新安江、龙田河水系下汇钱塘,徽州 的婺江、阊江水系西入鄱阳湖,新安江、闻江、青戈江为徽州三大水系,在徽州 均属上游段山区幼年期河流,多急流险滩,且河流随降水变化暴涨暴落,于行船 有诸多不便,正如地方志所言:“溪流无常,三日雨则溢,五日不雨则涸。盈则 由天而下,飞鸿怒马,一日千里;竭则日行不能六七滩,虽日舟行,艰同负贩, 4 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 8 ,越黄门郡志略。 7 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 地势然也。 5 徽州地理上的这种四面环山、高台城垒式的自然环境,陆路交通不 便,自然屏障相对闭塞,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不高的农耕社会,给人以一种稳定 感,人们可以在其中安其生、乐其土。 只有开放的、不断吸纳外来优秀文化的地方文化体系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 展,而封闭自守的文化最终只能走向衰亡。徽州的山越文化时代是封闭落后的, 北方世家大族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促进了新安文化的发 展和劳动工具、生产技术的更新。因永嘉之乱而南渡的青州胡氏,其一部分随新 任太守胡青人居新安后即在郡郭外开垦荒地,修筑水渠,以灌千亩之田。在胡 氏之后,徙居新安的鲍氏亦修建了鲍氏堰,以利农垦。融入新安的中原士族,凭 借这里稳定的社会环境,族势日益恢复和强盛,中原文化逐渐成为徽州的主流文 化,自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一度在外地持续了几百年的繁荣,然而 徽商的发达并不意味着本土经济的发达,徽商给徽州本土带来的只是消费型经 济,徽州本土的自然经济没有改变。徽商的兴起,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州 本土的农耕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逐步使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的徽州发展成为农耕文化时期中华先进地域文化的代表。 随着中原农耕社会复制到了徽州,中原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丌始不断影响进 而全面占据了这片土地。中原的农耕文明是以“五伦”观念为伦理支撑的,“五 伦 观念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派对于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理论贡献, 由于农耕文化固有的封闭和保守的属性,人伦关系只能自血缘、地缘关系展开而 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要求。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家和政通、安居乐业是古代中 原人心中的太平盛世,儒家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本位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农耕文明的 核心价值,以家庭为生产主体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促进了徽州宗族的形成,这 种农耕伦理观念成为徽州主流,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程朱理学的诞生,明清时期 的徽州有“东南邹鲁8 和“聚族而居,最重宗法7 的传统,“民间椎少文、甘恬 退、重土著、勤穑事、敦愿让、崇节俭8 ,徽州作为典型的农耕社会,宋以后 又受到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从而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厚沉淀 区。 5 同治祁门县志卷1 2 水利志溪河 6 弘治徽州府志卷l 地理志风俗。 7 嘉庆黟县志卷3 地理志风俗。 8 万历歙志卷首序 8 第一章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基础 第二节移民社会 众山环抱的徽州,确是个山水掩映,风景绚丽之地,“羁人过客往往癖之, 险阻天成,兵戈难至,历史上,中原战火纷飞之时,徽州都成了避难的“桃源”。 随着大量移民迁入,徽州山多田少,土瘠入稠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相对开放的 外来移民选择了外出经商,本土丰富的林木、矿产资源成为徽商重要的贸易商品, 发达的水系则为商贸活动提供了物流通道。徽州历史上,中原大族的迁入,徽人 外出经商,使得徽州呈现出典型的移民文化特点。 徽州原为古越人的栖息之地,从汉至元,北方因朝代更替,战乱频繁,如西 汉末年的王莽之乱,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末黄巢起义 和宋末的靖康之乱,即使是世家大族也难逃这些战乱带来的巨大灾难,为了躲避 战乱,中原世家大族纷纷南迁,“世乱则洞壑、溪山之险,亦足以自保,水旱、 兵戈所不能害 9 的徽州则成为他们最为理想的世外桃源。例如程姓的始迁祖程 元谭,史载:“当永嘉之乱,( 程元谭) 佐琅琊王都建业,为新安太守,有善政, 民请留之,赐于郡西之黄墩,遂世居焉。 加又如俞姓,“其先居河间,晋永嘉之 乱徙新安。1 此外,一部分人迁入徽州或因为官新安,或因爱新安山水之胜。如 闵姓,“梁大通( 5 2 7 - 5 2 9 年) 初日纥,举贤良,为歙邑令,由浔阳因家于歙。 1 2 民国歙县志风俗就对大族迁徽的历史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邑中各族以程、汪为最古,族亦最繁,其余各大族,半皆由北南迁略举其时, 则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期为最盛叉半皆官于此土,爱其山水清淑, 遂久居之,以长子孙焉1 3 随着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大规模迁入,徽州的居民成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化,“客户 超过了土著,外来的“名族”大大多于本地的大姓,他们终于反“客 为“主 。这些迁徽的世家大族,保持了其原有的宗族体系,聚族而居、昭穆有 序、组织严密。因战乱迁入的各个宗族处理族际关系一般坚持了以礼相待、以和 为贵的原则,如歙县东门许氏家规中规定t “其在异姓亦须忍让,甚不得已乃始 9 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9 城东许氏重修族谱序。 1 0 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淳熙新安志卷6 。 1 2 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民国歙县志卷l 风俗 9 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 经公,亦必闻于众而后出词,庶免擅兴之罪。川4 与外族相处要以忍让为主,迫不 得已时才可诉诸官府。潭渡黄氏家训中规定:“待亲族乡邻,宁我容人,毋使人 容我,切不可先操忽人之心,以招人之侮己也。1 5 要求对待亲族邻居要宽容大度, 并强调要对他们给予尊重。徽州宗族之间如果发生矛盾和冲突,大多数宗族都主 张冷静处理,以平息争执。如清代婺源叶氏族人叶智成“立承义堂,为朱、俞、 程、叶四姓事有曲直,悉为调停。1 6 通过第三方设立专门机构来调解宗族间的纠 纷。清代婺源新田张氏族人张应瑶“里居群姓错聚,倡以亲睦,牙角潜消。 1 7 在 日常生活中注重增进各族间的友谊,将彼此间的纷争冲突消解于萌芽状态。 宗族之间以礼相待关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徽州乡村和谐社会的形成, 徽州这种典型的移民文化对当地伦理教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原士族的迁入, 不仅仍保持其原有的宗族体系,而且继承了其宗族“崇儒尚教的优良传统,特别 重视文化教育,走读书仕进、科甲起家之路。由于世家大族的影响,使得“其俗 益向文雅 埔,随之也带来了徽州整个地区文化教育的繁荣兴盛。 1 9 正如南宋罗 愿说:“其( 徽州) 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乡土为称,其后浸有文士。黄巢之乱, 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由此可见, 世家大族的迁入,是徽州文化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的人文基础,自唐宋以后, 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徽州的伦理风尚开始由“武劲 变得“文雅 。 古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土地格局本来就难以承载过 多的农业人口,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进一步激发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徽民们不得 不拓展生存空间,外出谋生路,于是出现了“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2 1 的局面,清进士许承尧说:“盖新安居万山,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 之策矣。 2 2 所以,从宋代起,徽州所需食粮大部分要靠外地输入,有“所仰四方 之来者 船之说。随着科举入仕和徽商崛起,徽州宗族特别是名门望族又有不少 1 4 乾隆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8 许氏家规交邻处友。 坫雍正歙县潭渡孝里黄氏宗谱卷4 潭渡孝里黄氏家训教养。 坫光绪婺源县志卷3 9 人物十一质行七。 乾隆婺源县志卷2 0 人物志孝友 堪罗愿:新安志卷l 。 1 9 栾成显:元末明初祁门谢氏家族及其遗存文书: ,周绍泉、赵华富主编:1 9 5 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 集第4 8 页,安徽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2 0 罗愿新安志风俗。 2 1 康熙徽州府志卷8 。 2 2 许承尧:歙事闲谭卷2 8 ,稿本 2 3 淳熙新安志卷9 牧守 1 0 第一章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基础 外迁,他们在外乡总不忘宗族,不失乡谊,修谱收宗,建会馆、聚同乡,同祀朱 子,文化上保持顽强的同一性,构成独特的移民现象。 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 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 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的发展,“徽俗训子, 上则读书,次则为贾,又次则耕种 2 4 ,徽州人的安土重迁和重本抑末观念开始 被务实的实用主义代替,进而确立了“士商农工平等的四民观,徽商讲究商业 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又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被誉 为“徽骆驼 ,徽商的这种精神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徽州的乡村。另外,徽州男 子大量远出经商,造成徽州本土出现大量的徽商妇,对她们的控制成了徽商保持 家庭稳定的需要,历史记载,徽商不惜重金镌刻儒家经典、朱子家礼以及女儿 经、闺范图说等书籍,为的就是加强对妇女的礼法控制,明清之际,程朱理 学渗透到徽州的每个角落,宗族又以族规家法的形式加以强化,封建统治者的倡 导和旌表,更造成了“新安节烈最多 的惨剧。 第三节宗族社会 前面提到了,中原士族成为了徽州望族,他们在徽州完全地复制了中原宗族 制度,中原古老的文化在徽州沉淀下来。南迁的世家大族钟情于山清水秀的皖南 山区,“今寓内乔木故家相望不乏,然而族大指聚,藩衍绵亘,所居成聚,所聚 成都,未有如新安之盛者。盖其山川复阻,风气醇凝,世治则诗书,什一之业足 以自营,世乱则洞壑溪山之险,亦足以自保。水旱兵戎所不能害,固宜其又强宗 巨室雄峙于其间。 2 5 中原的士族入落徽州,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个以族姓命名的 村落,包括宗族乡党、佃客、部曲等庞大的家族体系。他们一方面有保持原有望 族名门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强土风民俗和适应性。为了有别于他族, 加强聚族而居的内部管理体系和抵御外部冲击的防备机制,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 凝聚力,建立一套等级森严,排列有序,行之有效的族规家法为主要内容的宗法 制度,来统领氏族和实行村落自治是族人首要选择。这样,制定族规家法、修订 族谱、祭祀祖先,强化族人的经济实力和统治地位、提倡封建伦理道德、敦本睦 族、教育族入、传播宗族文化成了徽州宗法制度的重要部分。 2 4 歙记卷5 纪政迹修各赘言。 2 5 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9 城东许氏重修族谱序 。 l l 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 中原大族的宗族生活是酿造程朱理学的酵母,同时,程朱理学也加固了徽州 的宗族秩序。朱熹撰修的家礼等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礼缛节,用 以维系与巩固宗族制度,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 定宗规家法,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 当建祠堂,“睦族需有族 产赈济。徽州的宗族社会使得徽商成为一个强大的商帮,勃兴于1 6 世纪,徽商 也以强大的宗族凝聚力,造成了“人和 的气势。徽州吴氏在扬州“内收宗党, 外恤闾巷 。筠他们与家乡保持着密切联系,将一部分商业利润输送到家乡,为族 中建祠、修谱、置族田、办族学等提供资金,明代学者金声说:“夫两邑人以业 贾故,挈其亲戚知交而与共事,以故一家得业,不独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 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数家,其人亦皆终岁客居于外,而家居亦无几焉。今不 幸一家破则遂连及多家与俱破。“大部分徽商都是族商,宗族所固有的组织性、 持久性和家族之上性都渗透到了商业活动中。 徽州宗族对于其典型的伦理社会的构建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一,徽州宗 族社会注重弘扬程朱理学思想,加强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有效地维持了宗族和 乡里的秩序。宗族的伦理教育把对族人和乡里的思想熏陶教育寓于族人生活方式 和血缘亲情关系中,把封建伦理纲常内化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内心信念,从而使宗 法制度发挥了引导、教育、评价、表彰的功能。其二、宗族制度文化中重视儒教 礼俗教育,提倡开拓,创新、奉献的儒家精神,将儒家思想教化孕育在徽州文化 的传播中。宋以来,徽州书院林立,儒教礼仪教育兴盛。勤劳、节俭、爱故土、 重礼义、仁爱、忍让、谦和、抗争、奋进的徽州精神以及贾而好儒,以诚待人, 以信接物,以义为利都集中体现了儒教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义,同时体现 了程朱理学仁义礼智信的宗旨。 第四节程朱阙里 徽州作为“程朱阙里,被视之为“道学渊源 之所在。雍正程朱阙里志 记载:“程朱之学大明于天下,天下之学宫莫不崇祀朱三夫子矣。乃若三夫子肇 祥之地又举而合祀之,则独吾歙。朱学原本二程,二程与朱之所自出,其先 世皆由歙篁墩徙,故称程朱阙里。枷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祖籍歙县篁墩, 集大成者亦即最后的形成者朱熹则是典型的徽州人。朱熹生于闽,官于闽,但对 拍许承尧:歙事闲谭卷2 8 。 2 7 雍正:程朱阙里志序 1 2 第一章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基础 于桑梓之地的徽州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受其父朱松影响,朱熹也以“新安朱熹 、 “紫阳朱熹 自居。朱子从少好儒,熟读经书。朱子师从李侗,学问集周敦颐、 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大成,朱熹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建构了一个富 有思辨色彩、哲理化的理论架构。他所创新的理学,是宋儒对前代儒学的修正和 发展,它有别于汉代的天人学、魏晋的玄学和隋唐的佛学。朱熹生前虽受贬谪, 但死后其思想却被元明清皇朝钦定为正统。程朱理学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 程朱理学在其家乡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徽州人对朱熹更是强烈认同,并引 以为豪,自觉地接受和践行朱熹的思想,正所谓“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宣读 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 孙也。 豁朱熹曾先后两次来徽州省墓探亲,兼讲学授徒,又通过著书刻书,广为 传播理学。徽人先后受业于朱子的甚多,并转相授受,历朝不绝,形成了宋明理 学一个重要分支新安理学,当地“先儒名贤比肩接踵 ,“肩圣贤而躬实践者, 指盖不胜屈 。明清之际,徽商兴起,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徽商会馆皆崇祀朱子。 朱子的思想,程朱理学的教训,不仅深深影响徽州入仕、如学、入贾之人,也深 入民众意识,使理学渗透到徽州社会、政教、风俗等各个方面,其他异端邪教很 少能渗入徽州,尽管释道等宗教也渗入徽州,但其影响毕竟非常有限。徽州的知 识分子在理学的熏陶下,以“读书穷理 、“格物致知”为职责,以“明道正谊” 为一生追求的理想。徽州成为了儒家伦理思想厚重沉淀区,封建化程度尤为深重, 这些都内在深沉地左右和指导着徽州伦理社会的进程,使程朱理学成为了徽州文 化发展的强大思想意识支柱,构成明清徽州乡村伦理社会的理论内核。 程朱理学对徽州的影响,为封建宗法伦理的构建铺垫了一个良好的“温床 。 朱子理学,一度弥漫着徽州,侵润各阶层人们的思想,以理学教化育人,成为一 种时尚,也成为民风淳厚的原始动力。朱子宣扬的封建伦理,迎合了多数移民口 味,也不损害原有山民割据习惯,引起了普遍共鸣。他把孔子列为儒家“六艺 之一的“礼不断引伸,朱子在讲学传儒的同时,修家礼,明世系、分长幼, 论纲常,确立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主张“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 也。通过宗法思想的灌输,宣扬“仁 、“义、“礼”、“智 、“信 的封建道德 准则,构建体系庞大的氏族性质的准管理体系。新安理学,严明尊卑有序的等级 2 8 雍正: 3 2 康熙 1 4 第一章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基础 名人四万多人,其中属徽州六邑的名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育大数据在教育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文化娱乐市场细分报告:消费者行为与市场细分策略优化实施
- 2025年职业技能培训在乡村振兴中的协同创新研究报告
- 2025年教育行业数字化教材开发融合人工智能的实践与探索报告
- 认知类培训课件
- 涉侨知识培训课件
- 设计新人培训课件模板
- 机器人手术器械创新-第1篇-洞察及研究
- 政策监管对数字货币影响-洞察及研究
- 消防重点单位管理课件
- 网络安全测验题目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密封圈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幼儿园指南考试题目及答案
- 医美行业监管趋势下2025年美容整形手术的市场需求与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
- 2025年中煤财务岗笔试题及答案
- 果场退伙协议书
- 【专家共识】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
- 2025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册课文翻译及语法填空
- 手术后的小狗护理常规
- 数智化保障核燃料供应-2025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 幼儿体能教学课件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