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隐性知识思想的哲学探析.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隐性知识思想的哲学探析.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隐性知识思想的哲学探析.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隐性知识思想的哲学探析.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隐性知识思想的哲学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知识问题是亘古以来人们不断探索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提出了各 种各样的“知识观”。但是自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家们就把注意力集 中在显性知识的问题上。然而,显性知识只是巨大的冰山中浮出水而的 一角,而大量的知识体系是以隐含的形式存在的,这些隐性知识的一部 分附着在人们经验化形态的技能之中,一部分隐含于群体所认同的信念 和文化之中。如果忽视这些隐性知识的存在,人类的知识体系将不完整。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是个人成长、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对于 隐性知识较为深入的进行研究,最早是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 波兰尼( m i c h a e lp o l a n y i ) 隐性知识之父,他于1 9 5 8 年出版的个人 知识和1 9 6 6 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第一个对隐性知识及 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本文主要从三 个方面对隐性知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是把哲学史上有关隐性知识思 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隐性知识的概念进行了一些分析。二是探讨 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划分、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 问题。三是从当代哲学视角对隐性知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波兰尼;辅助意识;集中意识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r e s e a r c ho n 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 s h a n gj i n j u n ( m a r x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q i a or u i j i n a b s t r a c t k n o w l e d g e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t h i n gt h a tp e o p l e h a v es e a r c h e df o rf r o m a n c i e n tt i m e s d i f f e r e n tp h i l o s o p h e r sp r o p o s e dd i f f e r e n tv i e w so nk n o w l e d g e f r o ma n c i e n tg r e e c ep h i l o s o p h y , p h i l o s o p h e r sh a v ef o c u s e dt h e i rm i n d so n e x p l i c i tk n o w l e d g e w h i l et h ee x p l i c i tk n o w l e d g ei sj u s tl i k eo n ea n g l et h a t g i a n ti c e b e r gs h o w sf r o mw a t e r , a n dt h em a s s i v ek n o w l e d g es y s t e me x i s t s t a c i t l y , t h a ti s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 s o m eo ft h e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i sa t t a c h e dt ot h e s k i l l st h a tp e o p l em a k e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t h eo t h e ri sc o n c e d e di nt h eb e l i e fa n d c u l t u r et h a t p e o p l e a r es a t i s f i e dw i t ht h ek n o w l e d g es y s t e mw i l lb e i n c o m p l e t ei fp e o p l en e g l e c t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 t h ee x c a v a t i o n a n du s eo f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i n d i v i d u a lg r o w t h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s o c i e t y a ne n g l i s hp h y s i c a lc h e m i s ta n dp h i l o s o p h e r , m i c h a e lp o l a n y i ,w h oi s c o n s i d e r e da sf a t h e ro f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 ,i st h ee a r l i e s tp e r s o nt h a ts e a r c h e s 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p r o f o u n d l y h ep u b l i s h e dp e r s o n a lk n o w l e d g ei n1 9 5 8a n d t a c i td i m e n s i o ni n19 6 6 ,w h i c ha r et h ef i r s tw o r kc o n c e r n sw i t ht a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t a c i t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s c i e n c er e s e a r c h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s a n dr e s e a r c h e s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s o r t i n gt h e r e s e a r c h e st o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i nh i s t o r yo f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 c o n c e p to f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i n t e r p r e t i n gd i v i s i o nb e t w e e n 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a n de x p l i c i tk n o w l e d g e ,t h e i rr e l a t i o na n d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o f 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a n a l y z i n g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f r o mt h ea s p e c t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h i l o s o p h y k e y w o r d s :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 ;e x p l i c i tk n o w l e d g e ;p o l a n y i ;f o c a la w a r e n e s s s u b s i d i a r ya w a r e n e s s 引言 引言 知识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很重要的问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上,不同的哲学 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然而,自古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家们就把注意力集 中在显性知识的问题上。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开始迅速发展。客观主义以绝 对的客观性为知识之理想,强调科学的“超然”品格( s c i e n t i f i cd e t a c h m e n t ) ,标举 科学的“非个体的”( i m p e r s o n a l ) 特征。人类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所有个体性的 成份都被视为有悖于客观主义知识理想的否定性因素,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即使 难以彻底根绝的话,也应该尽量克服、减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启蒙运动和现代 实证主义的推波助澜,人们对客观主义的知识理想已经视若当然,客观主义的科学 观和知识观己经成为人们看待科学知识的主导性观点。而与之相对的隐性知识却由 于种种原因而被长期忽视,不仅阻碍了人们完整和深刻地理解认识现象或知识问题, 而且使人们看不到实践背后丰富的隐性知识基础。因此,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隐性 知识进行研究。 哲学史上明确提出隐性知识的是波兰尼。在他的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 确提出隐性知识( t a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 这个名词。他的隐性知识论强调认识的隐性维度 的优先性,从而拓宽和深化了认识论的研究。隐性知识的研究是一个理论热点,各 方面的研究,不论是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是应用性、实证性的研究,都在蓬勃展 开。波兰尼提出的隐性知识理论,现已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广泛的认同。例如,国 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e c d ) 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 1 )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 k n o w w h a ) ,即关于事实的知识。( 2 )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k n o w w h y ) ,如有关自 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 3 ) 知道怎样做的知识( k n o w h o w ) ,指做某些事情、 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 4 ) 知道是谁的知识( k n o w - 一w h o ) ,涉及谁知道如何某 些事的信息。在这里,前两类知识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 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图表清楚地表达的知识,属显性知识,后两类往往难于编 码和度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 含于人的行动之中,属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理论提出以来,在当代思想界掀起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国际 二 的“波兰尼学会”,登记在册的会员将近三百人,定于每年的1 1 月轮流在北美的一 个大城市召开学术交流会( 1 9 9 9 年的会议在波士顿召丌) ,并用英语定期出版学会的 。o e c d :以 1 l | 识为摧础的经济,机械工业版m 1 9 9 8 年版第16 页 隐性知识思想的哲学探析 会刊传统与发现,在匈牙利的“波兰尼自由哲学协会”会刊p o l a n y i n a 则用匈 牙利语和英浯发表关于波兰尼思想的论文”。 相比较而言,我国对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研究则起步较晚。其中相对于大 陆而言则台湾的研究要稍早一些。波兰尼的意义( m e a n i n g ) ,1 9 8 1 年由台湾联经 出版公司出版,1 9 8 5 年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又出版了波兰尼讲演集。大陆方面,1 9 8 4 年刘仲林的波兰尼及其个体知识i , l 以看作是较早的一篇。随后有张一兵的波 兰尼与“隐性知识”( 哲学动态1 9 9 0 4 ) 和波兰尼意会认知理论的哲学逻辑 构析。2 0 0 0 年,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一书e k 许泽民翻译,贵州 人民出版社出版;波兰尼的自由的逻辑一书由冯银江、李雪茹翻泽,由吉林人 民出版社出版。 在2 0 世纪9 0 年代以前,国外哲学家对隐性知识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的 层面,他们从不同的哲学背景和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即:现象学传统、 解释学传统、后期维特根斯坦传统以及波兰尼传统等四大研究派别。之后,又出现 了以乔姆斯基、瑞尔、瑞博、斯腾博格等为代表的人物,他们为人类加深对隐性知 识及其转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耶鲁学者斯腾博格,主要贡献 包括:1 发现了隐性知识的三大特点;2 认为隐性知识可以触及,可以有效地测量: 3 隐性知识大量存在于管理、销售、政治、军事、教学和法律等专业领域中。又如美 国心理学家瑞博首次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认为“内隐学习”所学到的知识 通常表现为隐性知识的形式。 到了2 0 世纪9 0 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走出了理论的“象 牙塔”,从管理科学的视野出发,从应用的角度考虑,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课题研究 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博士在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 经验后,在他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一书中提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 四个阶段论,即( 1 ) 社会化:从隐陛知识到隐性知识;( 2 ) 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 知识;( 3 ) 组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4 ) 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形成 所谓的“知识螺旋”。野中郁次郎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 共享的重要性,并认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就是隐喻、模拟和模型序列的使 用。此外,德裔学者冯。科若赫在他的使知识创造成为可能:如何揭开隐性知识之 迷与释放创新的力量一二陪中提出了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策略和步骤,策略分别 为:分享隐性知识、创造新的概念、验证提出的概念、建立基本模型与显现和传播知 。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贵卅i a t e j 版礼2 0 0 0 年中详名序第1 0 页 2 第一章从智者学派到波兰尼对隐性知识本质的窥视 识。步骤有:l 、形成知识愿景;2 、安排知识谈话:3 、刺激知识活动:4 、创造适 合环境;5 、个人( 本单位、本土) 知识全球化等五步,等等。 国内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探讨始于“知识管理”研究。在研究“知识管理” 的文章和著作当中,偶见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非系统论述。现任职于中国科技大 学的刘仲林教授在1 9 8 3 年最早把波兰尼和他的“个人知识”概念介绍剑了中国。国 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还有南京火学的张一兵教授、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的郁振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张民选教授、苏州大学的任平教授等。国 内其他学者在这一方面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定的成果,如l 海师范大学 的高湘萍博士,她在隐性知识的虢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一文中认为,“可以 相应地把隐性知识分成易于显性化和不易显性化两大类”,“过程回忆、情景模拟、 内省是三种通过个人努力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国内还有学者试图用建模的 办法,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研究隐性因素的投入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如中国科学院数 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薛新伟教授在其包括隐行因素的投入产出理论与经济效益 评价模型研究一文中,提出“隐性因素”是指在所有物质的显形投入要素之外, 但对总产出量具有很火作用的一切非显形的不可数的因素,其中就包括管理人员的 素质水平等不叮计量的隐性知识在内,等等。国内著名杂志自然辩证法通讯、自 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对隐性知识的研究都有所涉及。而值得一提的是,全 球教育展望杂志在2 0 0 3 年的第8 , 9 期中开辟了专栏,干u 登了教育理论界对隐性知 识显性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到哲学、心理学和知识管理学诸学科在该方而 的应用。目前国内有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第一章从智者学派到波兰尼对隐性知识本质的窥视 1 1 波兰尼之前的哲学家们对隐性知识的理解 隐性知识理念的提出可溯源到古希腊哲学。 前智者学派的古希腊哲学探讨的理论主题是宇宙论,作为古希腊哲学认识论的 核心问题之一的感觉与理智的关系问题,也是在宇宙论的总体框架内被定位和讨论 的。其中主要涉及这方面问题的哲学家有赫拉克利特,克塞诺芬尼,巴门尼德,恩 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而论述最多的要属德谟克利特了,他提出来有两种知识, 即“真实知识”和“暗昧知识”。德谟克利特把感觉视为“暗味的认识”,而把理性 。高湘萍:隐胜j = u 识的璇得及“显性化的心理选径全球教育展掣,2 0 0 3 ( 8 ) 、2 7 - 2 8 3 隐性知识思想的哲学探析 ( 思想) 称为“真实的认识”他说:“有两种知识,真实的知识和暗昧的知识。属 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知识与这完全不同。”在他看 来,真实的知识是通过理智获得的,它是对原子和虚空的把握。感觉所获得的知识 是暗昧的,它仅停留丁二事物的现象,并受主体因素的影响,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 容。因为感觉并不是自然给予的,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但是暗昧知识给真实知识提 供影像材料,在这里他注意到了那些模糊的不能清楚表达的知识的存在,而且这种 知识是约定俗成的、主观的,存在个体差异,并可上升为显性的概念。德谟克利特 不仅认识到感觉具有主观因素,而且也认识到感觉的局限性。“当暗昧的认识在细 微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见、再也闻不出、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 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他 这里说的细微领域就是指构成的物体原子和虚空。原子和虚空是用感官无法把握的, 所以只能用理智去认识。因为原子和虚空是物体的本原,所以他把通过理智得来的 关于原子和虚空的知识称为真实的知识,并认为可以作为真理的尺度。相对而言, 通过感觉得来的关于物体的知识,他称为虚假的知识,并且认为它没有能力正确地 判别真假。但是,德谟克利特也并不认为两种知识是完全对立和割裂开来的。他曾 以感觉与理智对话的方式指出:“可怜的理智,你从我们这里获得证据,又想抛弃我 们吗? 我们被抛掉了,你也就垮台了”。这表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德谟克利特的 思维中得到了汇合,他已经认识到理性的认识高于感性的认识,只有它才能如实地 认识事物,但他也在同时清醒地看到,理性的认识离不开感性的认识,理性必须以 感觉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理性不陷入空想。德谟克利特的这些论述使我 们感觉到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后期智者学派对前智者时期哲学家们轻视感觉而重理智的理论倾向进行了批判 ( 由于智者学派的批评很少涉及本文的主题,因而就不在这里详细论述他们之问的 分歧了) ,面对智者学派的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柏拉图又系统地重构了感觉和理智 的关系。他认为,感觉和理智作为主体的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各有其认识对象, 也各有其认识所得。他把知识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人的认识由低至高可分为“想 象”( v e r m u t u n g ) 、“信念”( g l a u b e ) 、“理智”( d e n k t a t i g k e i t ) 和“理性”( v e m u n f t ) 四个等级。 “想象”和“信念”属“意见”( o p i n i o n ) 范畴, “理性”或狭义的“知 识”( k n o w l e d g e ) 和“理智”属“理性”范畴。与反映可见事物及其影像的“意见” o 塞克斯都反数学家摘白:两方哲学原著选渎( 上卷) (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珂f 室编译) 商务印一怙馆2 0 0 2 年 版,第5 i 页 4 同l : 4 第一章从智者学派到波兰尼对隐性知识本质的窥视 不同,“理智”的对象是数学。处于最高级的理性知识辩证法,其所关注的对象 为永恒不变的“理念”。他况:“这样,我们就可以完全同意把第一部分称为知识, 第二部分称为理智,第二部分称为信念,第四部分称为想象,而把后两部分合起来 称为意见,把前两者合起来称为理性了。意见所处理的是生成变化,而理性所处理 的是真实实在。”。在他看来,意见既不是无知也不是知识,比知识阴暗,比无知明 朗,意见只是无知到知识的一种过渡状态。这也就是说柏拉图承认了非理性因素在 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就为我们理解隐性知识提供了哲学基础。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分离的对立观 点持批判态度。他在形而上学中,对知识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形而 上学第一卷第一章中,他开篇就从“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丌始,探讨了知识等 级的问题。他的思路是从感觉、记忆、经验、技术到智慧的“五部曲”。所有动物生 而具有感觉,有些从感觉得到记忆,有些则不能,因而记忆高于感觉。但动物很少 有经验,只有人从记忆中得到经验。由于经验造成技术,无经验则诉诸偶然,所以 经验算是广义的知识,因为经验类似知识和技术,人们通过经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 虽然在实际活动中,经验和技术似乎无差别,但严格说来,者很彳i 相同;经验只 知道特殊,技术才知道普遍;有经验者只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原因,有技术者则知 道原因,懂得为什么;技术能传授而经验不能,而知与不知的标志就在于能否传授。 所以,技术比经验更接近狭义的知识即科学。技术也有不同的种类和等级,有的技 术为生活所必需,有的只供消磨时间并无实用,在我们看来,技术更加智慧,因为 “技术即是内化为人的本能性的娴熟技巧,它是人的现实活动及能力标志。” 他是如何看待经验知识的呢? 他认为,经验是比一般感觉更为高级的一个认识 阶段,但经验并不定表现为认识,而是表现为实践。经验摆脱了对事物的感觉式 的、直接而单纯的、基于表象的同一,而表现为一种认识上的综合。这种综合是通 过习惯获得的,它只是借助习惯无意识的接受能力,把事物各方面的存在状态或者 事件外在地、偶然地联结在一起。经验是一种实践技能,也就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 识,经验是通过习惯获得的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的在这里,他认为经验是一种 个人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在此基础上,亚里土多德分析了技术。他认为,技术是 普遍判断的产物,是对经验作理智思考的结果,它摆脱了个别性和偶然性,这样技 术就一f j 以被传授。可以看出经验和技术在这里一个是个别的,个是普遍的;一个 。转q 自欧洲哲学通史( i 卷) 冒执虎等著,阿开大学版社1 1 4 页 。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人民m 版朴2 0 0 2 年版,1 4 贝 隐性知识思想的哲学探析 是偶然的,一个足必然的:一个是在感觉基础之上的综合,一个是在理智基础之上 的判断。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距里士多德是在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别。 同时,亚里士多德( a r i s t o t l e ) 把知识区分为三种e p i s t e m e ,t e c h n e 和p t l :r o n e s i s 。 e p i s t e m e 是指理论( t h e o r e t i c a l ) 、宇宙的知识,即k n o w - - w h y 的知识:t e c h n e 是指 指引性的、特殊背景的、与事务相关的知识,即k n o w - - h o w 的知识;而p h r o n e s i s 是指以经验为基础的、与一般感觉有关的知识,是属于实践智慧( p r a c t i c a lw i s d o m ) , p h r o n e s i s 即所谓的隐性知识。 而在沦题篇中,亚里士多德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所有知识分成三类: 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 思辨) 知识”( t h e o r e t i k e ) ;为着行动而被追求 的知识是“实践知识”( p r a k t i k e ) ;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创制知识” ( p o i e t i k e ) 。在形而上学第六卷第一章中,他又以知识的对象为依据,将上述三 类知识作了更具体的区分。知识都以某种存在或种为对象,但有些知识并不过问对 象是否存在以及是什么,只是以此为假设前提,这种知识就是各门具体科学。哲学 则以单纯的存在或作为存在的存在为对象,并要证明它是否存在以及是什么。然后, 他又以知识的性质为依据区分出理论、实践和创制三类知识。在理沧知识中,又以 对象的不同再分为三种:研究运动而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物理学( 自然学) ;研究 不运动但也不分离存在( 即在质料中) 东西的是数学( 但他承认有些数学对象是可 以分离存在的) ;研究不运动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第一哲学( 即神学) ,亦即我们 所说的“形而上学”。( 哑里士多德本人并没有使用过“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关于 这方面的知识,他一般称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一词,来自公元一世纪左右 的安德罗尼科( a n d r o n i k u s ) ,他是亚里士多德文集的第一位编撰者。据说他在整理 编辑亚里士多德的文稿时,把关于第一哲学的文稿编在了“物理学”( p h u s i k a ) 之后, 由于无以名之,便用t a m e t a t a p h u s i k a ( 直译为“物理学之后诸卷”) 的文字来标识。 后来人们去掉两个冠词,就有了m e t a p h u s i k a 一词。或许是巧合,m e t a 一这个前缀不仅 指“在之后”,也有“超越”、“元”之意,而这恰恰与第一哲学的本义相合,遂 成为第一哲学的代名词和同义语。由于它所涉及的内容是讨论形而| 二之道的,所以, 中文根据易经“形而上之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区分,将这个概念和亚 里士多德的那些文稿译成了“形而上学”。) 与其它知识相比,理论知识更受重视, 与理论知识中的物理学利数学相比,神学更受重视。不过,他又用条件句把话说得 较为灵活:如若在自然组成的物体之外没有别的实体,物理学就会是第知识;如 u :叶乃静论知识管耻中的默会知识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2 0 0 1 ( 3 ) 8 3 9 2 6 第一章从智者学派到波兰尼对隐性知识本质的窥视 若存在着不动的实体,第- j m 识应属于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奠定了古典知识观的基础。但是他们有着本质区别。柏拉图 抬高一般并割裂一般与个别,在知识问题上致力于一般与个别的结合,而亚里士多 德则认为,具体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共相和特殊的结合。这样的差别事实上贯穿 于西方哲学思想的历史长河之中,形成了西方传统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两大潮流。 经验论者坚持认识开始于经验,凡是理性认识的必然来源于感觉经验,重视思维内 容而忽视思维形式。但由于他们简单把理性简单理解为感觉经验的机械组合或分解, 最终导致否定人们把握普遍必然性知识的能力,走向不可知论;唯理论者认为,感 性认识只能提供个别偶然的知识,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提供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 由于他们把知识与感性世界相隔绝,使知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导致了独断 论。 为了弥合两者的鸿沟,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康德认为经验知识 来自于事实的归纳,它能给人以新的知识,但是却不很可靠;逻辑知识来源于演绎 推理,它是必然的绝对可靠的,但本质上是同义反复,不能给人以新知识。因此, 都不是真正的知识。他断定,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内容和主体先天具有的 认识形式相结合。前者保证知识的扩展与更新,后者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用公 式表示即为f o r m + m a t e r i a l = k n o w l e d g e ,可见在知识的结构中,不仅有外界事物提供的 客观部分,还有认识主体提供的主观因素,康德把这种知识称为“先天综合判断”。 在他看来,一切科学知识的形成都是这一类判断,是普遍必然性综合整理,统一感 觉经验的结果。 在哲学史上对“知道怎样”( k n o wh o w ) 和“知道什么”( k n o ww h y ) 做出杰出 贡献的是赖尔。赖尔( c a y l e ) 认为,先有实践后有理论,他把知识分为“知道什 么”和“知道如何做”两大类。“知道什么”是对一个人智力或理智的描述。“知道 怎样”是对一个人行为的描述。在心的概念一书中,他写道:“知道怎样与知道 什么之间有某种类似,也有某种区别。”。我们经常谈论知道怎样使用某种乐器以及 知道某事如此;知道怎样修剪树枝以及知道罗马人在某处有一片营地;谈论忘记怎 样系一个暗结以及忘记德文的“刀”是“m e s s e r ”。我们既想了解怎样,也想了解为 什么。同时,赖尔也批评某些唯理论者所认为的在做事前必须经过完全的思考的观 点,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是明智的。赖尔浣这种为了显示智力的说法,把知道怎样 和知道什么等同起来。根据这种说法,厨师在做菜前必须先背一遍菜谱,再照本烹 。古尔伯特赖尔著刘建荣译心的概念j 二海详文版i q :i9 9 8 年2 3 页 7 隐性知识思想的哲学探析 饪;英雄必须先默诵某条适当的道德律令,再跃入激流抢救溺水者:棋手必须先全 盘考虑一下所有相关的棋路规则和机变原则,然后再走出正确熟练的一步。这也就 是说先作一件理沦工作,再作一件实践工作。显而言之,这种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正是在赖尔这里,为隐性知识的提出进了很大一步。 1 9 6 2 年库恩出版了其划时代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以范式为中心展开其观 点。但是他的理论本身面临着挑战:如果范式呵以作为科学革命和理沦进步的契机 和动力,那么在一个科学共同体中任何一个范式变化,就不仅会引起常规科学的危 机,而且会引起整个共同体的变化。范式的共同体性质无论如何都无法保证这样的 理论可以超出某个共同体的而达到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共识。人们对库恩提出这样的 问题:既然科学共同体是以范式为标准构成的,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那么, 拥有不同的范式就可以构成不同的科学共同体;而且,由于不同的共同体之间无法 交流,这样每个科学共同体之间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坚持自己的范式而把其他共同 体的范式看成不合理的了。对此,库恩给出了相对主义的解释,他认为,范式并不 是科学家们共同认识世界的结果,即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论体系,而仅是科学 家集团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由于范式仅仅是社会集团的共同 信念,因而它的产生与发展根本不属于认识论的范围。无法单纯从理性中寻找,只 能把它看成是一个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或社会心理学的问题,应该从社会心理和社 会历史中寻找。我们知道库恩以前的科学哲学不论是逻辑经验主义还是批判理性主 义,都是把科学知识看成是纯粹理性或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它与社会历史实践 无关。库恩则认为,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是紧密相连的,科学发展与科学以外的社 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在共同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科学首先 是一种实践性的参与和投入,而不仅仅是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而存在。科学共同体 中永远没有旁观者。比如,科学家从事实验要选题、筹措经费、添置设备、与他人 合作、接受或说服他人接受的观点等等,这一切都是在一种限定的条件和立场中进 行的。这样库恩实现了从k n o wt h a t 到k n o wh o w 的转变。 1 2 波兰尼对隐性知识的探讨 1 2 1 提出两种知识 波兰尼是知识认识过程中第一个明确提出“隐性知识”概念的哲学家。在他的 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隐性知识( t a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 这个名词。 第一章从智者学派到波兰尼对隐性知识本质的窥视 在波兰尼的整个思想体系中,隐性知识论居于核心的地位,也被公认为是他对 哲学的最重要的贡献。他说:“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 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 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 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比如,我4 j n 道某人的相貌,能够在 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认出他的脸,但通常我们很难说出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很难明 确地说出我们是凭什么迹象认出它来的:又如在掌握了骑车和游泳的技巧之后,我 们当然知道如何骑车、如何游泳,但是通常我们难以完全地将这类知识诉诸语言文 字,语言文字总是不能充分地传达我们关于骑车和游泳所知道的全部内容;波兰尼 的隐性知识论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它还有更强的主张。在波兰尼看来, 隐性认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 以期达到理智控制的能力。 1 2 2 隐性知识的优先性 心灵的隐性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决定性的作用,隐 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前语言阶段的认识中,即在婴儿学习语言之前,他的认识完全是一种隐性的、 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认识。在这个阶段,人和动物表现了相近的智力水平,大猩猩虽 然略占优势,但差别不大。在1 5 至1 8 个月的时候,大猩猩的智力发展几近完成, 而婴儿则开始学习语言,从此在智力发展上突飞猛进,把同龄的大猩猩远远地甩在 后面。可见,动物和人类智力的分水岭是语言,动物没有语言,人类在智力上之于 动物的优先性完全取决于其语言的才能。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似乎很容易就能得 出如下结论,即对于人类知识来说,明确知识、显性知识是决定性的、主导性的。 但波兰尼却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在他看来,在肯定人类之于动物的理智的优 越性完全取决于其语言才能的前提下,隐性知识的优先性的原则依然有效。但这是 如何可能的呢? 波兰尼是如何协调这两个似乎相互冲突的方面的? 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人学会语言之后,在明确知识、显性知识的领域之中, 如何论汪隐性知识的优先性? 波兰尼认为,首先,明确知识、显性知识的真正实现, 取决于我们对这类知识的理解。“没有人会信服一个他所不能理解的证明,而记住一 个我们并不信服的数学证明不能给我们的数学知识增加任何东西”。只有理解进而 。m i c h a e lp o l a a y i s t u d yo f m a nt h e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c h i c a g o ,1 9 5 81 2 4m i c h a e l p o l a n y i p e r s o n a lk n o w l e d g e r o u t l e d g e ,l o n d o n 1 9 5 8 ,i i8 9 隐性知识思想的哲学探析 信服了数学证明,刁。能说掌握了数学知i : 。如上所述,理解活动,本质上是一个隐 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波兰尼说,对于我们所拥有的明确知识,“我们总是隐性地知 道,我们认为我们的明确知识是真的”。其次,对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符号的理解,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握其意义。波兰尼认为,各种符号形式的意义足由认知者的隐 性认识所赋予的,如果剥去其隐性的协同性因素( t a c i tc o e f f i c i e n t s ) ,所有的口头的 和书面的文字,所有的公式,所有的图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一样说出来的、 写出来的或印刷出来的东西,能够自己意指某种东西,因为只有那个说话的人,或 者那个倾听或阅读的人,才能够通过它意指某种东西。所有这些语义功能都是这个 人的隐陛活动。”。再次,从总体上说,虽然人类之于动物在理智上的优先性根源于 语言符号的运用,但是,波兰尼指出,这种运用本身却是一个隐性的过程。“在语言 拓展人类的智力,使之大大地超越纯粹隐性领域的同时,语言的逻辑本身一一语言 的运用方式一一仍然是隐性的。”。语言的运用,比如说理解的活动一样,是认识者 的隐性能力的运用。在此意义上,波兰尼强调了语言符号之于隐性认识的工具价值, “我们全部的言述装备仅仅是一个工具箱,一种用来调动我们的非言述能力的极为 有效的工具。”。 总起来说,波兰尼把隐性认识看作一种难以用语言符号来充分表达的理解力,一 种领会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对之实现理智的控制的能力。他认为这是人类最根本的 认识能力,这种根本性不仅表现在前语言的层次上,而且体现在可以用语言来表述 的文化的范围之内,在他看来,语言符号只是人类发挥这种隐性能力的工具。另一 方面,正是由于语言符号的引入,人的隐性能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前语言 层次上的隐性认识所难以企及的高度。因此,在隐性知识的优先性的前提f ,事实 上也存在着隐性能力和用语言来表达的文化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1 2 3 隐性知识的结构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隐性知识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在我们看来,波兰尼对隐性知 识的结构的探讨,用的是三元结构模型。 1 、焦点意识和辅助意识 著名的两种意识的理论是波兰尼隐性知识论的一块基石,是把握隐性知识的结 构的基本出发点。“隐性知识包括两种意识,辅助意识( s u b s i d i a r ya w a r e n e s s ) 集中 。m i c h a e lp o l m l y is l u d yo f m a n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c h i c a g o 、1 9 5 8 1 2 1 、m i c h a e lp o l a n y is t u d yo f m a n , h e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i c a g op r e s s ,c h i c a g o ,1 9 5 8 2 2 :m i c h a e lp o l a n y ik n o w i n ga n db e i n g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c h i c a g o 1 9 6 9 ,1 4 5 ”m i c h a e lp o l a n y is t u d yo f m a n t h c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c h i c a g o ,1 9 5 8 2 5 】0 第一章从智者学派到波兰尼对隐性知识本质的窥视 意识( f o c a la w a r e n e s s ) ”。波兰尼用各种实例来说明这对概念的含义。比如,在用 锤子敲钉子的活动中,我们不但意识到钉子,也意识到锤子和握锤子的手掌、手指 中的感觉,但显然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此,我们注意的中心是钉子,而不是握锤子 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我们对于后者的意识不是为了其本身,而是为了前者。波 兰尼认为,我们对钉子的意识是集中意识,而对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的意 i 1 = 5 是一种辅助意识,在用锤子敲钉子的活动中,我对手掌中的感觉的辅助意识被融 进了敲钉子的集中意识之中。再以盲人以手杖探路为例,盲人对手杖所触及的外物 的意识是集中意识,而对握手杖的手上的肌肉所受到的刺激的意识是一种辅助意识, 在整个探路的过程中,握手杖的手所受到的刺激被转化为对于所触及的外物的意识。 不难看出,前一个例子的实践意味浓一点,而后一个例子的理论意味浓一点,在波 兰尼看来,无论是理论的认识,还是实践的认识,都具备类似的结构,即通过依赖 于我们对某些线索的辅助意识,而达成对某一对象的集中认识。 波兰尼认为,“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是相互排斥的”。这条原理的含义是,对 同一个对象的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具有相互排斥的认识功能。比如,在通常情况下, 钢琴家在演奏过程中,其注意力集中在乐曲上,他对自己手指的动作只有辅助意识。 如果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指上,他往往难以流畅地把乐曲演奏下去,甚至会中断乐 曲。换言之,钢琴家依赖于自己对指法的辅助意识,能够流畅地演奏乐曲,而一旦 他对指法产生了集中意识,他就难以顺利地完成乐曲的演奏。 为了准确理解波兰尼的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这两个概念,以下两点特别需要澄 清。首先,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之间没有程度的差异,在用锤子敲钉子的活动中, 我们对于钉子与对于锤子和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的关注程度( t h ed e g r e eo f a t t e n t i o n ) 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的差异不是程度的不同,而是 种类的不同。其次,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之间的差异也不等于有意识( c o n s c i o u s a w a r e n e s s ) 和无意识( u n c o n s c i o u sa w a r e n e s s ) 的差异。波兰尼认为,集中意识当然 是充分地有意识的,而辅助意识则存在于从下意识到充分意识的各种意识层次上。 “把辅助意识等同于无意识或前意识的边缘是一个错误。使一种意识称为辅助意识 的是它所实现的功能;只要它作为引向我们的集中意识的对象的一个线索而发生作 用,它可以拥有各种程度的意识( a n yd e g r e e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9 2 、“f r o m t o ”程序 0 m i c h a e lp o l a n y ik n o w i n ga n db e i n gt h e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c h i c a g o ,1 9 6 9 1 4 4 m i c h a e lp o l a n y ip e r s o n a lk n o v d e d g e r o u t l e d g e ,l o n d o n 19 5 8 5 6 。m i c h a e lp o l a n y it h e t a c l td i m e n s i o n p e t e rs m i t h g i o u c e s t e r m a s s 1 9 8 39 5 9 6 隐性知沮思想的哲学探析 隐性知识就建立在这两种意识的动态关系之上。为了把握某一对象,我们需要 将有关的各种线索、细节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来加以认识,这里就涉及到了隐性知识 的两个项目。我们对各种线索、细节、部分的辅助意识是隐性知识的第一个项目, 关于对象的集中意识是第二个项目,为了认识后者,我们必须依赖于前者,所以, 前者是我们所依赖的东西( r e l yo n ) ,后者则是我们所关注的东西( a t t e n dt o ) 。由于 在很多方面,第一个项目显得更接近于我们,而第二个项目则比较远离我们,所以 波兰尼也主张用解剖学的术语,将第一个项目即辅助项称为邻近项( p r o x i m a lt e r m ) , 第二个项目即集中项称为末端项( d i s t a lt e r m ) 。总起来说,隐性知识就具体地展丌于 从( f r o m ) 第一个项目转向( t o ) 第二个项目的动态过程之中。“隐性知识是一种f r o m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