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师的指 标注和 他人为 本研究 在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 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 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 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 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盘笙墨 年¥月矽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矽年驴月阳日 中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包山楚简的探讨,系统疏理了战国晚期楚国地方社会的状况,包括 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与地方管理制度等内容,如户籍制度、司法制度、经济制度等, 表明从当时的的地方管理机构来看,楚国的国家制度正在发生重要的改变;而从地方管 理制度来看,表现出了国家对地方统治的强化,这是战国时期国家中央集权发展这一重 要趋势的体现,而上述措施也是秦在楚地实行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键词:包山楚简;楚国;社会制度 a b s t r a c t b y t h ed i s c u s so fb a o s h a nb a m b o o s l i p s ,w et r yt od e f i n et h el o c a ls y s t e mo fc h us t a t ei n t h el a t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i n c l u d i n gt h el o c a lm a n a g e m e n ta g e n c i e ss e t t i n g s ,a n dl o c a l 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s u c ha st h eh o u s e h o l dr e g i s t r a t i o ns y s t e m ,j u d i c i a ls y s t e m ,e c o n o m i c s y s t e m ;f r o mt h er e s e a r c hw ec a ns e et h em a n a g e m e n ti n s t i t u t i o no fc h us t a t es y s t e mi s u n d e r g o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tc h a n g e ;j u d g i n gf r o mt h el o c a l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i ts h o w st h a ta n a t i o no fl o c a lr u l e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i ss t r e n g t h e n e d ,a n da l s or e f l e c t st h ei m p o r t a n t t r e n d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a t i o n a lc e n t r a l i z e dg o v e r m e n t ;t h i si so n eo f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b a s i st h a tq i nd y n a s t yu n i f i e dt h ec h ua n dc a nm a n a g e i t 。 k e yw o r d s :b a o s h a nb a m b o os l i p s ;c h us t a t e ;s o c i a ls y s t e m i i i ( 一) 包山楚简中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的邑1 1 1 “x ( 地名) 之邑”1 1 2 “x ( 人名、官名) 之邑”1 3 3 包山楚简中的“曰1 5 4 包山楚简中的“邑”与楚国的国家结构1 7 ( 二) 包山简中所见战国中晚期楚国的“里 1 9 1 “地名之里”1 9 2 “人名之里”2 0 3 包山楚简所见的“里”制与楚国的社会结构2 2 ( 三) 包山简中所见楚国的“州”2 3 1 包山楚简中所见的楚国的“州 2 4 2 包山楚简所见楚国 j i i n 与楚国社会结构2 8 ( 四) 其余行政区划路、域、列2 9 v 1 包山楚简中的“路 2 9 2 包山楚简中的“域 3 0 3 包山楚简中的“列”3 l 4 包山楚简中的“塞 3 1 ( 五) 小结:包山楚简中所见县以下行政设置的特点3 2 四、包山楚简所见战国中晚期楚国的地方管理制度j 3 5 ( 一) 包山楚简所见的户籍制度与战国晚期楚国社会3 5 1 包山楚简所反映的户籍登记与管理制度3 5 2 户籍统计的具体标准与内容3 6 3 户籍登记的具体过程:3 7 4 户籍的复核3 8 5 户籍制度与地方管理3 8 ( 二)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中晚期楚国的司法制度4 2 ( 三)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时期楚国的经济及其经济制度4 3 1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中晚期楚国市场的发展及管理4 4 2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中晚期楚国的土地管理制度4 4 3 包山楚简所见的战国中晚期楚国赋税制度4 7 4 包山楚简所见的战国中晚期楚国贷金制度4 8 l 5 5 6 1 5 5 5 5 6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绪论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发展,国家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通过实行户籍 政策等措施,在分裂的局面下,各诸侯国内却又都蕴含着共同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与 秦后来的统一有着一定的关系。而秦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自身因素之外,也与战 国时期的各国政治发展与变革有关,秦制的建立则经过了对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的吸收 运用的过程,是建立在战国各诸侯国制度之上的升华。因此,如研究秦制,就需要研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与社会。 楚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楚制、秦制、汉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楚国 一 的社会与政治本身亦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对楚国政治与社会的研究,可以促进对战国 史及战国变革的研究。 与战国时期地方制度形成这一重要的发展出现同时,民间的乡里组织等也开始出 现。在战国时期各国都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秦代里正的选择都要经过国家认可。在国 家与基层社会的博弈中,国家已经占据了上风。对这一阶段乡里组织的研究,可以看到 此时期的乡里组织还处于初生期,尚未具备如后世完善的乡里制度。考察战国时期秦以 外诸侯国的民间组织的发展,亦意味着研究视角的转换,在经济生产因素之外,从基层 的变化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学者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探讨,而从这一角度来研究战国时 期的社会,相信也可以促进研究的深入。 制度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与个人,制度的制定又必须从人本身出发。相对于政治理论 而言,制度具有着实践性与变革性的特点。对战国时期楚国基层社会的研究,可以帮助 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楚国社会的各层面,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及发展趋势, 表明当时在楚国基层社会中,地缘与血缘组织并存,地缘组织因素不断加强,而血缘组 织因素影响变小但从未消失,这种格局奠定了以后中国基层社会的基础,而这正是战国 时期基层社会的变革意义所在。 ( 二) 研究现状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 包山楚简的著录与发表十分迅速,也有一些概述性的成果出现,而近来学者又进 行了深入研究,著录与文字考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上述工作,为包山楚简的深入 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包山楚简年代的研究,主要有公元前3 2 2 年、公元前3 1 6 年、公元前3 0 3 年、 公元前2 8 4 年等以下几种观点 : 关于包山楚简中所见的战国楚县制问题,学者讨论较多 ,石泉等列出2 8 个县,吴 良宝在其近著中对此有了很好的综述与研究,共列出楚简所见的县9 2 个,待定1 1 个。 关于包山楚简中所见楚国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问题,学者也有探讨。李零先生等就 包山楚简中的“路”进行了探讨;陈伟则指出,包山楚简中的“敌”也可能为楚国的一 级行政区划,而由包山楚简亦可以推断,“乡”一级可能并非楚国的行政区划;吴良宝 认为包山楚简中的“列 可能是地域政治机构名称;刘信芳则认为楚国存在“沈”一级 的行政区划。 关于包山楚简中所见的楚国官制问题,以中央官制的讨论成果为多,对于地方行政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9 1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9 1 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 十四种)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 0 0 9 胡雅丽包山楚简述略 j 中华文化论坛1 9 9 8 ( 2 ) 刘彬徽包山楚简论述 a 早期文明与楚文化研究 c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1 王建苏包山楚墓研究述评 j 华夏考古1 9 9 4 ( 2 )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9 1 , 3 3 3 李学勤论包山楚简鲁阳公城郑 j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 3 ) 刘彬徽从包山楚简材料论及楚国纪年与楚历 a 。早期文明与楚文化研究 c 长沙岳麓_ | 5 社2 0 0 1 王葆王玄试论郭店楚简的抄写时间与庄子的撰作时代兼论郭店与包山楚墓的时代 j 哲学 研究1 9 9 9 ( 4 ) 徐少华包山二号楚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j 江汉考古1 9 8 9 ( 4 ) 王红星包山2 号墓的年代与墓主 a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 第2 集) c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1 颜t h = 铉包山楚简地名研究 d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 9 9 7 石泉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辞典( 修订版)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7 ,p 5 7 8 吴良宝战国楚简地名辑证 m 武汉武汉人学出版社2 0 1 0 ,p 2 8 8 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9 李零李零自选集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第1 3 3 页 陈伟包山楚简初探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6 ,第7 4 页 包山楚简所见邑、里、州的初步研究 j 武汉大学学报1 9 9 5 ( 1 ) 包山楚简所见楚国的县、郡与封邑 a 长江文化论集 c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吴良宝战国楚简地名辑证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1 0 ,第1 5 2 页 2 绪论 机构中的官员设置的问题,亦有一些研究成果,但讨论尚不热烈。 关于包山楚简所反映的楚国政治制度问题,其中以关于户籍问题的探讨成果较多。 关于包山楚简中的“集箸 与户籍登记关系,学者进行了讨论,有“有关验察名籍的案 件记录 、“杂书 等不同看法。 亦有学者在此问题之外,就包山楚简中的户籍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包山楚简反映 出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形成了类似于汉代较为完整的户籍登记制度;对于司法制度的研 究,也是学者关注较多的一个放方面,相关成果也较多 。 在经济方面,也有一些论著,探讨了土地、赋税制度等问题。关于楚国基层社会的 诸方面,也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如陈伟等学者对社会中的身份等级问题的探讨,刘信芳 等学者对楚国的家族、宗族制度的探讨,胡雅丽等学者对礼俗的研究,在祭祀问题上, 学者们也有很多成果,这些都值得注意。 陈絮包山简“州加公”、“州里公”身份述论 a 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 第 2 辑) 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9 顾久幸楚制典章:楚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蛔p 2 3 3 2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黄盛璋包山楚简中若干重要制度发复与争论未决诸关键字解难决疑 j 湖南考古辑刊1 9 9 4 刘信芳包山楚简职官与官府通考 a 故宫学术季刊( 第1 5 卷第1 2 期) c 1 9 9 7 罗运环古文字资料所见楚国官制研究 a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 第二集) c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1 陈伟关于包山楚简中的“弱典” a 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2 0 0 1 c 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李家浩谈包山楚简“归邓人之金”一案及其相关问题 a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第l 辑) c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6 鲁鑫包山楚简州、里问题研究缀述 j 中原文物2 0 0 8 ( 2 ) 刘金华从包山楚简看楚国的民事法律关系 j 江汉考古2 0 0 1 ( 2 ) ,“濑薰雄包山楚简所见的“盟” a 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 2 0 0 2 2 0 0 3 ) c 桂林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陈伟湖北荆门包山卜筮楚简所见神祗系统与享祭制度 j 考古1 9 9 9 ( 4 ) 包山楚简所见几种身分的考察 j 湖北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 1 ) _ r :藤元男包山楚简“卜筮祭祷简”的构造与系统 a 冯大瑜主编人文论丛( 2 0 0 1 年卷) c 武 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2 顾久幸包山楚简服饰资料研究 a 干光镐主编文物考古文集 c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7 胡雅丽包山2 号楚墓所见葬制葬俗考 a 陈振裕主编奋发荆楚、探索文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 究论文集 c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0 黄文进包山2 号楚墓礼俗二题 j 江汉考古1 9 9 1 ( 2 ) 李家浩包山祭祀简研究 a 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2 0 0 1 c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l 刘信芳包山楚简中的几支楚公族试析 j 江汉论坛1 9 9 5 ( 1 ) 3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 ( 三) 研究思路 包山楚简中所见的地方社会资料极为重要,并且和传世文献有很大的不同。本 文主要根据简文中的资料,复原文中所见的地方行政系统;相对于从复杂的传世文献入 手,这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新办法。 本文的具体写作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对包山楚简的年代等进行探讨,以明确材料的可用性; 第二部分对包山楚简中的相关材料的语言学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材料的适用性; 第三部分对包山楚简中所见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进行研究; 第四部分对包山楚简中所见的地方管理制度进行研究; 第五部分对包山楚简中所见的基层制度和文献中所见的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进 行比较,并作出评判。 4 一、包山楚简的简介及年代 ( 一) 包山楚简简介 一、包山楚简的简介及年代 包山楚简1 9 8 7 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 号战国大型楚墓,出土有2 7 8 枚竹简 和一枚竹牍,其中有司法文书、卜蓍祭祷简、遣策等,既包含有丰富的法律文书,又关 涉到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 ( 二) 包山楚简的年代 关于包山楚简年代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楚怀王时:李学勤认为包山楚墓葬于楚怀王时,但并未言明具体时间;而刘彬徽 认为在楚怀王7 年( 公元前3 2 2 年) ;发掘者则认为在楚怀王1 3 年( 公元前3 1 6 年) , 王红星持有同样看法;徐少华以为即楚怀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3 0 3 年) ; 楚顷襄王时:王葆珐认为包山二号墓的下葬时间在楚顷襄王1 5 年( 公元前2 8 4 年) 笔者认为,根据包山楚简中所见的县,尤其是在鄂北豫南诸县的分布,可以来推断 包山楚简所反映的大致年代。我们试着做如下分析: 1 关于包山楚简年代的下限:有学者作出统计,在公元前3 1 1 年时,楚国北境没有 上蔡、鲁阳、召陵等地,但是增加了襄陵,而在包山楚简中多次见有鲁阳等地;另外 在包山楚简中还见有宛郡的记载,及鄢、邓等地,而在公元前2 9 2 年于楚顷襄王在位 之时,秦国即已攻下楚国的宛地;公元前2 7 9 年,秦攻取楚国西陵、鄢、邓等地。有学 李学勤论包山楚简鲁研l 公城郑 j 清华人学学报2 0 0 4 ( 3 ) 刘彬徽从包山楚简材料论及楚国纪年与楚历 a 早期文明与楚文化研究 c 长沙岳麓。f s 社2 0 0 1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9 1 ,第3 3 3 页 王红星包山2 号墓的年代与墓主 a 楚文化研究论集( 第2 集) c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1 徐少华包山二号楚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j 江汉考古1 9 8 9 ( 4 ) 王葆弦试论郭店楚简的抄写时间与庄子的撰作时代兼论郭店与包山楚墓的时代 j 哲学研究 1 9 9 9 ( 4 ) 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9 ,第5 2 8 页 陈伟包山楚简中的宛郡 j 武汉大学学报1 9 9 8 ( 6 ) 5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 者认为,在包山楚简中所见的材料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 是追述性质,笔者以为,如果用此说,则表明上述l 、2 两条的材料也是追述性质,但 是这种观点和包山楚简材料本身并不能协调,如出现宛郡的相关材料,是在于司法文书 之中,如果说这是司法文书也是属于追述性质的,笔者认为这是不大可能的,这些司法 文书应该是当时的记录。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上述追述说是不能确立的,而包山楚简 的下限年代不会晚至于公元前3 1 1 年。 2 关于包山楚简年代的上限:包山楚简中关于楚国北境之县的记载有很多,但是未 见有“新城 的记载,战国策楚策一记载有楚“新城令”,公元前3 1 6 楚攻取韩国 新城,可见其时“新城尚未入楚境,因此笔者认为,包山楚简的年代上限,当在公元 前3 1 6 年以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包山楚简中其实即有明确的关于其年代的记载,即“大司马 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3 2 2 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攻魏, 破之于襄陵,得八邑”,笔者以为,这两条材料是相一致的。而包山楚墓中的材料也有 其自身时期区分,据此,笔者认为包山楚简的年代应分为如下两部分: ( 1 ) 包山楚简的司法文书的内容所反映的年代当在公元前3 2 2 年, ( 2 ) 学者多以包山司法文书的年代来确定墓葬的年代,而笔者则认为,司法文书 的年代与墓主下葬的年代可能有一段时间距离,我们尚不能明确地说两者是一致的,因 ,但也暂时尚不能得出如第 的年代,这是反映战国中晚 二、包山楚简中是否有缀词关于“里”、“人”等的讨论 二、包山楚简中是否有缀词关于“里 、“人”等的讨论 ( 一) 包山楚简中的“中缀 问题 在近来楚国出土文献的语言研究方面,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和本选题 联系较紧密的是楚简帛中的语缀问题。语缀是指一种虚语素,没有词汇意义,只是一种 构词标记,它只能粘附在实语素( 词根) 及其组合上,起构词构形的作用。般认为语缀 中包含有前缀、后缀,还有一类准语缀( 类语缀) ,即指词汇意义正在虚化但还没有完全 消失的语缀。而是否存在“中缀”,则尚无定论,有学者否认汉语中存在“中缀 ;也 有许多学者则认为汉语中存在“中缀”圆。j : 而从存在“中缀”从这一前提出发,有学者认为包山楚简中的楚语中也有中缀词, 如:“之”、“中”、“里” 。这个观点和本文的讨论关系较为密切,因此,这一问题需要 思考一番。 关于“里”字是否为中缀的问题,学者讨论较多。任学良先生较早提出“里”字 为中缀的看法,其后李荣嵩先生对其观点作出批评,祝克懿先生则调和二说,认为“里”寥 可以作为构词中缀,但是“里”也有作为构型标志的用法,这两种情况需要辨别清楚。 谭步云则依据包山第8 0 号等简中有“州人”,而在1 2 8 号简中作“州里人”,从而 断定“里”字为中缀。王宏佳、董慧敏等学者则依两湖地区的方言,指出在这些地区的 方言中,“里”字也用来做中缀。上述的讨论,多以近代汉语及方言中的材料为根据, 干泽鹏现代汉语的中缀问题 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 9 9 8 ( 4 ) i - 祥忠现代汉语存在“中缀”吗 j 泰山学院学报2 0 0 9 ( 2 ) 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 m 成都巴蜀一t s 社2 0 0 9 李菡幽现代汉语中缀问题浅议 j 福建论坛2 0 0 7 ( 1 ) 谭步云先秦楚语词汇研究 d 中山大学1 9 9 8 年博士论文,第2 2 2 3 页。按:笔者曾就此篇论文 请教谭老师,在回信中得知,此篇论文已列入曾宪通先生主编之中山大学“古文字与出十文献研究” 丛二 弓,正在修改之中,即将正式出版,而内容有较大改动;故本篇所论,均以此博士论文为主。 任学良汉语造词法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第1 0 2 1 0 3 页 李荣嵩中缀试探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 9 8 6 ( 2 ) 祝克懿中缀说略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 9 9 4 ( 4 ) 王宏佳湖北咸宁方言的语缀 j 咸宁学院学报2 0 0 6 ( 2 ) 董慧敏长沙方言的语缀 j 怀化师专学报2 0 0 1 ( 4 ) 7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 河南大学曾光平教授就此指出,汉语是语素语言,并不存在“中缀 的现象;某些被认 为是中缀词的“里”,实际上是由于汉语中“前l 音”造词法所形成的现象,这种语言 现象在山西南部及河南鹤壁等地的语言中十分普遍,因此也不能认为上述“里就是中 缀m 。有学者综述上述说法后指出,对待“中缀 的问题研究需要十分谨慎:“汉语中的 中缀是非常少的,可以成立的只有里、不、巴、咕这几个,此外学者们所举 例的中缀都存在者不同程度的问题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我们说通常轮机中 缀的都是认为从近代汉语开始才有所谓中缀,而又主要活跃在白话领域特备是方言中。 语言的事实基本上是如此的。 。也即是说,在古代汉语中,“里”并不曾作为中缀而 存在。 综上所述,在包山楚简中的“里”并不能作为中缀词来看待,这是我们在对包山楚 简的相关材料进行研究的时候,必须明确的一点,这种情况必须区分。 ( 二) 包山楚简中的“后缀问题 在古代汉语中存在有一定的前缀,如“有 等,这种情况在包山楚简中也存在,但 和本文论题关系不大,故不多涉及。在战国楚语中存在这一些前缀与后缀词,如:“然、 “人 、“尹”等。“人”、“尹”第是否为楚语中的后缀词,和本文关系较为密切,故值 得注意。 关于“人 字作为后缀的情况,学者也有讨论。吕叔湘先生指出,“人”字为类语 缀,其语义上还没有完全弱化;近来又学者撰文指出,在湖北方言中,“人( 子) ”多用 来做后缀词;王绍新则认为不能将“人”字释为类语缀,而应该是普通语素固。此外也 有文章指出,江西新余方言中,“公”可以用来作为后缀固。谢自立等文中也指出,在苏 州方言中,“里 除了作为中缀之外,也可以作为后缀 。在包山楚简中的“公”、“里” 是否也能作为后缀,也需要加以注意。 上述材料归纳而言,即是认为:“尹”、“人”、“公”、“里”等可用来作为( 类) 后 0 2 0 1 0 年9 月2 6 日开封苹果闭小区曾光平先生面告 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 m 成都巴蜀 ;社2 0 0 9 ,第3 1 0 页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m 北京商务印一伟馆1 9 7 9 ,第4 8 页 芜崧荆楚方言中的词缀 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 0 1 0 ( 3 ) 王绍新谈谈后缀 a 语言学论从( 第十七辑) c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2 阮寅夏新余方言中的语缀 j 新余高专学报 j ,方言2 0 0 9 ( 2 ) 谢自立、刘丹青、石汝杰、汪平、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 j 方言1 9 8 9 ( 2 3 ) 8 二、包山楚简中是否有缀词关于“里”、“入”等的讨论 缀。这种情况是否适用于包山楚简中,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汉语词缀的发展过程来看,其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变迁与壮大的过程,有学者指出: “词缀作为汉语形态构词的重要手段之一,远在上古时代即已大量存在,如名词前缀 有、夫、於,动词前缀聿、爰、日、言、于,形容词后缀焉、尔、 若、如、然、乎等。到了中古时期,上述词语多数已经消亡或衰落,只有然 等少数词缀还保留叫起那个的能产性。中古是汉语词缀发展的中兴期,阿、老、第、 子、头、自、复、为、当、馨等一批新型词缀得意形成并广泛运用。 近代汉语时期,词缀的发展出现新的繁荣,一方面产生了众多新兴的词缀,如儿、们、 家、是、地、生”、打、巴、里等,另一方面,许多就有的词缀如阿、 老、子、头等用法上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变化”。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词缀的诸 多词,往往产生于近代,并且有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之别,在口头语言中作往往与别的 词联用,而在书面语言中则往往只能单用,以不带后缀的形式来表达。所以,“公、“里” 在包山楚简中,作为后缀的情况应该是不存在的。 学界已有的研究中,如在前举蒋宗许论著中,并不认为上述的“尹”、“人”可以作 为( 类) 后缀;而且前举谭文在讨论“尹”作为后缀的情况时乃是就其构成官称的情况 而言,而我们的关注在于“尹 字所构成的这些官称的内涵,这是两个关系不太紧密的 问题,此外,在包山楚简中的人作为词汇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我们认为,在包山楚 简中“尹”、“人”作为后缀的情况也是可以不加以考虑的。 总之,包山楚简中所谓缀词的问题并不存在,“里”并不构成中缀;“尹 、“人 、“公”、 “里”等也不作为后缀。 蒋绍愚、曹广顺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第6 6 页 吕叔湘2 0 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一吕叔湘选集 m 长春尔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第2 4 5 页 9 三、包山楚简中所见战国晚期楚国县以下地方行政 三、包山楚简中所见战国晚期楚国县以下地方行政 ( 一) 包山楚简中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的邑 包山楚简中的“邑 ,存在“( 地名) 之邑 与“x ( 人名、官名) 之邑”等类 别,而以“( 地名) 之邑 为绝大部分。 1 “( 地名) 之邑 包山楚简中的“( 地名) 之邑”有4 0 余例记载,主要如下表: 表一包山楚简中所见的“地名之邑 名称 记载 澍路区廖邑 简3 钟霜之少桃邑 简1 0 喜着司败叟善受期,丙辰之日不封长陵邑之死 简5 4 章或鄢邑 简7 7 罗之庶粒叁者邑、隔路j 爿厅邑 简8 3 、8 8 鄢之鸣披邑、中易玄盘邑 简9 6 、9 7 滕敏之郸邑 简1 0 0 冀兰煮素莹会謦甲受足易之酷官黄齐皆以甘之葳炱月死于郭宁 简1 2 4 东敌邵戊之笑邑 新易一邑,磊地一邑,属一邑,量严一邑,房一邑,佶楮一邑,新佶一邑 简1 4 9 左驭番戌食田于井牵噬邑城田。 简1 5 2 【季】苴之田,南马鬻君拒疆,东与彦拒疆,北与罗f ;易拒疆,西与鄱君 简1 5 3 拒疆。其邑:赁一邑,要尸一邑,并二邑,莒严一邑,条为一邑,钟一邑, 凡之六邑。 。 i 五连之邑 简1 5 5 钎邑 简1 6 3 郭邑简1 6 4 湛母邑、习隧邑、牟f ;邑 简1 6 9 罐邑 1 一 一j 简1 7 1 解邑 简1 7 4 7 ( 新) 享野邑、某溪邑 简1 8 2 铤邑 简1 8 5 上开邑、鄢坪邑 简1 8 8 邓邑 简1 9 3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 论: 其中有些简文表明了邑与其余行政区划的级别关系,我们可以分为如下三类进行讨 ( 1 ) “邑在“路下 相关的记载主要有:“封路区参邑 ( 第3 简) ,“隔路爿厅邑 ( 第8 8 简) ,“路”作为 一种行政区划,未知和秦国的“道 制有何关系。楚辞九怀思忠:“孱吾路兮葱岭 , “路”亦作“道”,云梦秦简语书:“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汉旧仪记载秦时 “内郡为县,三边为道 ,史记货殖列传:“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集解引韦 昭注:“督道,秦时边县名也。” ( 2 ) “邑在“臂一、“敌之下 这些相关的记载主要见于如下:“钟铊少桃邑 ( 第1 0 简) 、“荆邑”( 第7 7 j j 简) 、“罗之庶审之釜者邑”( 第8 3 简) ,此外,第1 2 4 简记载:“司璺之夷邑人裎甲受 易之酷官黄齐皆以甘厘之岁炱月死于扦带敌邵戊之笑县,第1 4 3 简记载“邓 獭郧君之泉邑”,第1 5 2 简记载“左驭番j j 戈食田于帮审噬邑城田”。 上述诸简的记载都表明,“o 矛是“敌”、“邑 之上的一级,包山第1 6 3 简有卿 邑”,或许与本简之“名嗜邑 为同一地。 而关于“i 妒的级别f - j 题,我们则可从从第8 3 简得知。“罗”为百濮之一,原居湖 i 北宜城,后灭于楚,于楚文王时迁于今湖南汨罗地区,近年来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 在本地区发现有东周时期的罗人城址。顾栋高指出,楚灭罗后“空其地,易其民,毁 其宗庙则书迁”,“使其亡国臣民客居远乡,永无复国之望” 。在其北为糜国迁移所在: 但先秦之世,楚国在其地是否设县,学者多有不同意见,李晓杰先生在其相关著作中未 论及楚国设有罗县,而陈伟先生、吴良宝先生则认为楚国设有罗县;而笔者以为,根 据近年来发现的战国中期楚器燕客铜量中所记载罗地有“莫敖“、“连敖”、“工尹”、 “工差”等官员,可见战国时期楚国在罗地当设有县。 岳阿i 考古 :作队湖南泪罗罗国城遗址的调查与探掘 j 江汉考古1 9 9 6 ( 1 )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卷4 2 )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 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9 陈伟包山楚简仞探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6 ,第9 7 1 0 0 页 吴良宝战国楚简地名辑证 雎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1 0 ,第2 9 4 页 1 2 三、包山楚简中所见战国晚期楚国县以下地方行政 总之,上述诸简来看,它们所反映的行政区划层级由高到低是县 一“宁 一“敌 一“邑”。 ( 3 ) “邑乃在“敛一下 主要见于“滕敛之邾邑”( 第1 0 0 简) ,学者或者以为敛”为某种行政区划的名称 ,若如此其级别也应当在县之下。 综上所述,上述诸邑均为县邑及其县所管理之邑,但是在县与邑之间又存在着“路”、 “i 秽、“敌 、“敏 诸级行政区划,此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尚不清楚。战国时期的楚 i 县直属于楚国中央政府,上述诸邑也就是楚国政府直接控制下的邑。在战国晚期楚国曾 经收江东十五邑之兵以对抗秦国,史记楚世家:“二十三年( 2 7 6 年) ,襄王乃收东地 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可见这些国家控制下的邑 是楚国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人名、官名) 之邑一 第1 4 9 简及第1 5 3 简的记载表明,“邑可以是表示地域的单位;包山楚简中的此 类邑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 1 ) 封君之邑 在包山楚简中所见到的封君之邑,主要如下表: 表二包山楚简中所见的封君之邑 名称记载 帝易君辞厣邑人紫讼藁陵君之陈泉邑人臻吗 简8 6 辨帝礅敦鄄君之泉邑 简1 4 3 鲁君司败夔善受期,丙辰之f 1 不封长陵邑之死。简5 4 由简文来看,封君在其邑内有“司败”等一些官员负责管理内部事务,而又要接受 县一级的领导,可见战国时期楚国的封君的势力被国家控制得很严格。另结合我们后文 的分析,1 2 8 号简记载:荣陵鼋大夫司败粥荣陵之州里人阳捆之不与其父阳年同室”中 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 十四种)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 0 0 9 ,第4 5 页 1 3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 的“菜陵之州”即“蒙陵君之州 。 ( 2 ) 官员之邑,所见到的主要有: 在包山楚简中所见到的官员之邑,据笔者统计,其所见主要如下表: 表三包山楚简中所见的官员之邑 名称记载 爹之司败私夷赚辛巳之日不将簸尹邛邑公远眠以 简2 8 上酶邑公临坨、下晦邑临得受期简7 9 司璺之夷邑简1 2 4 正 易之牢中默竹邑简1 5 0 敬戬邮邑公简1 8 3 上述官员之有邑,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从包山简来看,州是官员俸禄所出,那 么这些邑又是什么性质? 史记记载“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 北地十二县 ,由本文后文可见,史记的记载是十分准确的,这淮北十二县正是楚王 赐给春申君的,这是楚国对官员赏邑制度的延续与发展,但同时也表明了战国中晚期楚 国对地方控制的减弱。 ( 3 ) 夫人之邑 , 主要见于第1 7 9 简:圣夫人之部邑( 第1 8 4 简有鼍部尹”) ,此外,在包山楚简中所 见到的夫人尚有:“龚夫人”( 第4 l 简) ,“秦兢夫人”( 第1 3 2 简) 、“小人之州人君夫人 ( 第1 4 2 简) 、“惠夫人”( 第1 6 7 简) 、“君夫人 ( 第1 8 5 简) ;关于她们的具体身份, 刘信芳认为“龚夫人”即楚恭王夫人;“秦兢夫人”即楚平王夫人;“惠夫人”即楚惠王 夫人;“圣夫人”即楚声王夫人;“君夫人”即楚怀王夫人。上述诸夫人除“君夫人”外, 均已不存于世,而依第1 7 9 简中指“部邑”当为圣夫人之私人之邑,此外的“秦兢夫人”、 “龚夫人虽然未见有邑的记载,但是从她们多有司马等属官来看,也应该是有封邑的, 故上述诸夫人虽以殁于世,但是仍有以她们的名义而存在的邑,这和包山简中所记载的 楚王殁后在其葬地有“州”,如第5 8 简所记载“宣王之宅州”。 这些“夫人之邑”实际也为王邑之一种,在包山楚简中也有若干王邑的存在,包括 王之游宫等,国语楚语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即已经存在有王田,“天子之田九咳,以 1 4 三、包山楚简中所见战国晚期楚国县以下地方行政 食兆民,王取经入焉,以食为官。 第l f f 4 简记载:“王所舍新大厩以素苴之田,南与鬻 君执疆,东与声君执疆,北与叩易执疆,西与鄱君执疆。”第1 5 3 :【季】苴之田, 南与辩君拒疆,东与蓠拒疆,北与学易拒疆,西与鄱君拒疆。其邑:笑一邑,可一邑, 并一邑,- 2 一邑,余为一邑,彳严一邑,凡之六邑。 “舍 犹“置”,左传桓公二年: “舍爵策勋焉”;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所舍“新大厩”之田本为王田,而这些所 作之邑,亦为王邑。此外,王还有诸多游宫,如“蓝郢之游宫”等。这些都是直属于王 及王族的邑。 这种在先秦时期存在的设有私人之邑,而在主人殁后则世代守墓的情况在后世也有 记载。如契丹的“斡鲁朵”制度,即为诸王后的守墓制度,并且其下还辖有州县,“斡 鲁朵”可以并对其进行管辖,也可以为作为我们上述论述的佐证。 3 包山楚简中的“影 在包山楚简中所见的“玄字资料,笔者认为经过统计后,认为主要有如下两类: ( 1 ) “疹夫”类 包山楚简中所见的“琶大夫”主要如下表: 表三包山楚简中所见的“笆六夫” 名称 记载 漾陵宅人夫简1 2 碍易大正登生肱受期,八月癸巳之日,不将秆易笆大夫以 简2 6 廷。 蔽售大夫献公逐期简4 7 临易之宦司马简5 3 漾陵宦庆夫简1 2 6 一1 2 7 h 。雹认夫集易公、叶雹大夫左司马简13 0 鄢宦大夫、( 鄢当命) 少宰尹简1 5 7 邓献夫 简18 8 号 与包山楚简中宦小夫相关的,还见有行。欹夫”,如“江陵行熏庆夫”( 古 玺汇编o l o i ) 、上场行雹次夫”( 古玺汇编0 0 9 9 ) 4 拿。在战国文字中也常有j 杉 字,如燕国兵器中有“左”、右”。 关于包山楚简中常见的此字,学界现在的一些主要观点是: ( 1 ) 释为“序”:李家浩先生则读为“序”,释为“舍”,指馆舍,“,窗大夫 为管理 杨若薇契丹王朝经济政治制度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第l 一7 4 页 1 5 包山楚简所见战国晚期楚国社会制度研究 馆舍的大夫;笔者以为,此种解释,与第5 3 简“临易之乏同马”、第1 3 0 号简“叶白 大夫集易公、“叶。吕大夫左司马 等不合适。( 2 ) 释为“宫”:叶其峰、李学勤等持这 种看法,笔者以为此说的问题同上。( 3 ) 释为“邑 :何琳仪先生持此种观点,而与之 持相近看法的是黄盛璋先生,他认为“穸 为“邑”字的异构 。( 4 ) 释为“大邑”:曹 锦炎先生认为“崭专指城邑之“邑 ,“邑”则指“四井为邑”的小邑;陈伟先生看法 类似,认为规模较大的邑用“1 自”表示,规模较小的邑则用“邑,罗运环先生指出“它 主要表示在“田邑 、“邑里 等小邑之外比较大的邑,但是“匿j ,并非为县,是一种较 州为大的食税大邑和中等邑,罗文并从文字演变的角度指出,“。砂与“宫 、“序 虽 然在战国晚期容易混淆,但是它们是不同的字,不能以为一 ,笔者认为,包山第6 2 号 简有“少秽、第1 2 6 简记载有“漾陵大蜀 ,可见本说不适合。 ( 5 ) 释为“县 :赵平安先生在其近著中持有此种意见,论者并以为楚国县之长官 也可以称为“大夫”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亦不准确,因为如此则常见的“行窀大夫 与战国时期的行县制度相矛盾;并且在包山第1 3 0 号简在有“叶宅i 大夫集易公”、“叶 大夫左司马 ,一县之内不可能同时有两位长官,且左司马也不可能为一县之长,故楚 国县之长官不会称为“大夫 。 ( 6 ) 刘信芳先生认为“匿j ,是职官用字固。 ( 7 ) 包山第2 5 9 号简中有“缟移,发掘者认为认为是书囊,指套在枕外的囊;李 家浩先生认为即“序”( 枕套) ,非官员之“冒。 综上所述,就学界已有的讨论来看,笔者较为赞同释“痛”为“邑 之说,而由“豸 李家浩九店楚简释文与考释 a 九店楚简 c 北京中华二持局2 0 0 0 叶其峰战国官玺的国别及有关问题 j 故宫博物院院刊1 9 8 1 ( 3 ) 李学勤楚国夫人玺与战国的江陵 j 江汉论坛1 9 8 2 ( 7 )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第1 3 7 1 页 曹锦炎包山楚简中的受期 j 江汉考古1 9 9 3 ( 1 ) 陈伟包l lj 楚简初探 m 武汉武汉人学出版社1 9 9 6 第1 0 0 页 罗运环释包山楚简呀敌。致相关制度 a 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 2 0 0 2 、2 0 0 3 ) c 桂 林广西师范人学2 0 0 5i 赵平安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a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c 北京商务 印书馆2 0 0 9 刘信芳包山楚简近似字辨析 j 考古与文物1 9 9 6 ( 2 ) 刘彬徽、彭浩、胡雅丽、刘祖信、包山楚墓竹简释文与考释 a 包山楚墓 c 北京文物出版社 1 9 9 1 李家浩包山楚简中的“枳” a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 c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2 1 6 三、包山楚简中所见战国晚期楚国县以下地方行政 的相关材料来看,它们当同一般的邑又有所区别。 而上述所见的“匿大夫,学者也有讨论,陈伟认为秀大夫 为楚县长宫的一种 称谓;赵平安看法与之类似。何琳仪则认为,“罾大夫 当为一邑之长。 而关于“行酞夫 ,黄盛璋认为“行为代理、暂署之意 ,或以为“行夥为设 在都城外的附邑固,或以为“影为“县彩,这些“行j 苞i 是在战国晚期,随着楚国国 内形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