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服饰美学的研究意义.pdf_第1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服饰美学的研究意义.pdf_第2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服饰美学的研究意义.pdf_第3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服饰美学的研究意义.pdf_第4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服饰美学的研究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服饰美学的研究意义 a b s t r a c t a sa s u b j e c th a v i n g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i n d e p e n d e n ts y s t e m a n d r e g a r d i n g t a s t e e x p e r i e n c ea sac e n t e r , e s t h e t i c ss t u d i e sb e a u t ya n da r t t h r o u g hm u l t i p l ec o n t e n ta n d s t a r t i n g f r o md i f f e r e n t p o i n t o f v i e w , a r r a n g e m e n t ,a p p r o a c h ,m e t h o d , e m b o d y i n g b e a u t y a n da r ti n a d v a n c i n g ,j u s td i f f e r i n g f r o mo t h e r t y p e ,m o r p h o l o g i c e s t h e t i c s ,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p a r tu n d e rt h ef r a m e w o r k o fe s t h e t i c sa n da s c i e n c er e v e a l i n gt h el a wo fa c t i v i t yi nt h ed r e s sa r e a i tc o n t a i n ss u c he s t h e t i c s p r i n c i p l e s a sd r e s st a s t ep s y c h o l o g y , d r e s ss t y l ea n df a s h i o n ,b e a u t yl a wo fd r e s s d e s i g nm o d e ,a r tr e a p p e a r a n c ea n ds h o we t c u s u a l l y i fi ss t u d i e da sa na e s t h e t i c b r a n c ho rac o m p o n e n t i nf a c t ,a l l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a e s t h e t i cb r a n c hi st h er e s u l t so f m u t u a la c t i o nb e t w e e nw i d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s t u d yo b j e c t o fe s t h e t i c s s i m i l a r l y , d r e s s e s t h e t i c s g e n e r a t e si n t h eo b j e c t i v e - o r i e n t e d p r o c e s s o fd i r e c t i n g e s t h e t i c sp r i n c i p l e st od r e s s b u ti nt h i sp i o c e s s ,t h es t u d yo f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h a sg o n e t of o r m u l a t i o na n dc o n c e p t i o ni nl a r g ee x t e n l m e a n w h i l eb e c o m es i m p l i f i c a t i o na n d s u p e r f i c i a l i t yo f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 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i sb o r no u to ft h em a t r i xo fe s t h e t i c s t h e o r y , y e tn a t u r a l l ya c c o m p a n i e db y t h e b r i g h t h u eo fd r e s s se s s e n t i a l a t t r i b u t e s e s t h e t i c st h e o r yc a n n o tc o n t a i na n dc o v e rt h et o t a lo fe s t h e t i c s t h es t u d y o f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s h o u l ds t a r tf r o mt h ee s s e n t i a la t t r i b u t e so fd r e s s i nt e r n so f s t r u c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r a td i s c u s s e sd r e s sa n di t se s t h e t i c sc a u s eo ff o r m a t i o n ,a n a l y s e st h e c o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i ni t s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d r e s s e s t h e t i c s se s s e n t i a l a t t r i b u t e s ,t h i sp a r t s t u d i e st h e t h e o r y f o u n d a t i o no fd r e s s e s t h e t i c s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s t u d i e s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f r o ma n g l eo ft h e o r y , f r e ef r o mb o n d v g eo f p r e s e n te s t h e t i c st h e o r y , d i s c u s s e ss e l f - d i s c i p l i n ea n dh e t e r o n o m yo fd r e s sb e a u t y t h e g u i d a n c ew h i c hd r e s se s t h e d c se x e r t s t od r e s sb e h a v i o r , t h ei m p a c tw h i c hd r e s s e s t h e t i c se x e r t st ot h ep o s i t i o no fd r e s sc u l t u r ea n dt h ed r e s st a s t ei nt h ef u t u r ef r o m a n g l e o f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o r d e r l i n e s sr e n e w a le t c t h et h i r d p a r ta n a l y s e s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f r o m a n g l e o f p r a c i t c e ,d i s c u s s e s t h ea c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a n dd r e s s c r e a t i o n t h ef a c i f i t a t ef u n c t i o nw h i c h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e x e r t st od r e s se c o n o m y , t h e g u i d a n c e w h i c hd r e s se s t h e i c se x e r t st od r e s s p r a c t i c e t h e b r o a d p r a c t i c a l 2 服饰美学的研究意义 s i n g i f i c a n c ew h i c h 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s t u d yw i l lh a v e e s t h e t i c sd r e s se s t h e t i c se f f e c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3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对服饰美学的认知 i i 服饰及其美学成因 1 1 1 人类服饰的初始 服装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产物,既是生活用品又是人们观照自己本 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它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人的创造力量和审美理想。服装为 “衣、食、住、行”之首,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同时它也在 满足人类对于美的追求。这就是人类穿着衣服的两个目的:一是在自然环境中 保护身体,维持生命。二是能够满足自我表现的愿望,并通过审美来完成。 人类的服装起源于大约2 5 3 0 万年前。最初的服装应该是人类原始的身体 装饰行为( 在一些情况下侧重于实用功能) ,本质上是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之一: 人们出于本能而进入了一个美的创造空间。追寻几万年前关于美的踪迹,它是 一种精神,是肉体的寄生与再现,是人类追寻的一种境界。几块皮毛、兽骨以 及牙齿、贝壳制成的手镯,串成的项链,逐渐形成了服装的审美形式。可以想 象,以打猎为生的先人,肩上扛着猎杀的动物,脸上沾着血污,身上留下了与 野兽拼搏的累累伤痕这些勇猛果敢的标记,在先人的意识里一定是美丽无 比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血污与伤痕都会慢慢消失。那个曾经光彩照人 的猎手会与常人毫无二致,人们渐渐遗忘了他昔日的情景。于是,他感到不安, 他的虚荣心受到了极大伤害。为此,他披上兽皮,挂上野兽的牙齿,身上、脸 上涂抹着红粉,刻画上刀痕,一切又恢复了旧日的美丽模样,那种征服野兽的 荣光,真正达到了当时对服饰的需要和所能表达的最高审美境界。这个审美的 参照系是以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而确定的。史前的洞穴壁画,使我们看到另外 一种审美参照:对于野兽与猛禽的崇拜。他们披着兽皮,挂着羽毛,如同野兽 般地跳着,舞着,或是正在与野兽搏斗。由快感到美感,由装扮到服饰,都无 声地叙述着一种需求,一种欲望,一种要求满足的冲动。也许,这就是最初由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生命本能引发的审美装饰。 与浑身挂满了动物皮毛的原始人相比,现代文明人的装饰仅仅是零星的几 件,而且文明程度越高的人,对于饰物的点缀就越加谨慎。原始人非常简陋的 生活,与丰盛的饰物形成巨大的反差。在文明社会里,女人为悦己者容,男人 却不必涂脂抹粉;而原始人的审美更倾向于摹仿动物,这是在蒙昧状态下的一 种本能的冲动。求爱的男子打扮得花技招展,他们对自己的五官与身体并没有 信心,为了得到异性的垂青,就要纹面、画身。塔斯尼亚土人因为政府不许用 赭土画身,几乎发生革命。颜色是审美的主要对象,红色则是原始人普遍喜爱 的颜色:红色不仅代表热烈、激情和强烈的生命欲,同时,更使男人作为勇猛 无敌的战士而成为女性的爱人。史前的洞穴壁画和墓穴,都有大量红粉的痕迹。 至今,菲律宾的巴哥波及土人还有这样的习俗:杀死两个敌人,可以系深灰色 的带子,杀死4 个敌人,可以穿血红色的裤子,杀死6 个敌人,便能全身着红。 这种勇敢的标志色,会使他们像英雄一样得到尊重。红色的审美由写实到象征 的演变,是人类审美感知得以发展的证明。土著人的服饰在文明社会人的眼里 是滑稽可笑的,而它正是服装审美发源和审美形态的例证:印第安人喜欢在身 后拖着鸟的羽毛,文明社会便由此得到燕尾服的灵感;霍屯督部落的女子,胸 前系着的羊皮条带多到数百条,笨重到无法行动的地步,文明社会女人的服装 也有许多条条穗穗。原始形态的服饰令现代人感到不可思议,例如,赫勒罗岛 的女子头上戴的皮帽竟重达2 0 磅;四季温暖如春的夏威夷,当地的土著居民却 身披厚厚的五颜六色的羽毛这正说明服装的审美并无绝对的规律和统一的 标准,尤其在最初的形成过程中。 为了追寻服饰美,土著人费尽心机,就像现代艺术家那样不断地创造着。 波里尼西亚土著人,有一种叫“达尼”的衣服,是将树皮捣薄,再绘上彩色的 纹样,披在身上;因纽特人专找枭鸟的羽毛做衣服;暇夷岛人的服装是用鱼皮 制做的;亚留特人穿的则是海狗肠衣。土著人很早便掌握了装饰的技巧,他们 对服饰的审美快感,首先来源于诸如兽骨、毛皮等劳动产品以及对自然界的各 2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种植物、花卉、动物、人物的审美意识,这些饰物色彩的丰富性、形式的精细 巧致或粗犷豪放都对土著人的感官或想象产生了刺激。若是土著人来到文明世 界,看到今天人们的穿着千姿百态的时装,也定会象我们面对他们千奇百怪的 衣服一样,惊异不已。然而,我们的先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还要继续走 下去,如果没有原始人在祭祀庆典上涂抹在身体上的五颜六色和披挂于全身的 兽皮羽毛,就不会有现代人珠光宝气的节日盛装。 1 1 2 服饰美学的成因 服饰美学包容在美学范畴之内,是美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如美学一样是以 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服饰美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 逐步走到了今天,其形成也可以归结为如下四种情况: 首先,人类对服饰的审美产生于对对象的摹仿。人与动物的差别之一就是 最善于摹仿,人类最初的知识就是通过摹仿外界对象而感知和体会到的,在摹 仿的过程中,人同时感到了快乐。比如原始人类是由于本能而做出了如前文所 述的装饰行为,但在选择采用什么样的兽皮、羽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 取舍标准,这种取舍标准也就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服饰审美标准。 其次,服饰的审美产生于游戏活动。如果人是为了需要即为了功利目的而 活动,那就是工作和劳动;如果人类为了排遣剩余精力而活动,那就是游戏。 审美是没有功利目的的,它与游戏一样只是求得自由和快乐,美感便来自于所 谓的“游戏冲动”。人类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后,就会把精力消耗在游 戏活动中,这些剩余的精力也就会更多地被用于对服饰的关注上,由此而产生 越来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服饰审美形式。 第三,服饰的审美也是一种神祗崇拜的产物。原始部族由于缺乏科学知识, 对一些自然力量无法理解而产生敬畏之情,进而产生了对巫术和宗教的信赖。 例如,用动物形象作部落图腾,用于对祖先的崇拜,佩带花草以祛除病灾,在 绘制的动物形象上画上箭头祈愿狩猎成功等等。同时,为了求得认同和庇护,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他们把所崇拜的事物用在自己的服饰上面。通过这种方式,人类获得了最初的 对对象的美感体验,产生了审美意识,并将其应用到服饰当中。 第四,服饰的审美来源于劳动过程。这是一种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表述:历 史唯物论认为,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要把握方 式。人类首先要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因此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主导了其他一切 活动,包括审美活动。服饰的审美同原始民族的舞蹈、绘画、装饰、文字等一 样,起源于劳动实践,劳动启示了审美对象的形式,审美创作技巧和美感。 4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1 2 服饰美学的体系 1 2 1 服饰美学的形态 服饰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既是生活用品又是人们观照自己本质力量的 审美对象,它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人的创造力量和审美理想。服饰的审美形态, 指服饰审美的结构形式,即从不同的审美形态上对服饰进行分类、分析和描述。 它表现为类别结构的3 种形态:自然审美形态、技术审美形态、艺术审美形态。 3 种审美形态分别具化为形体美、功能美、艺术美。 l 、形体美服饰的一种形式美。服饰形式意在表现人的自然本体、突出人 体形态的美。 服饰作为依附于人体的存在方式,包括着两个紧密相联的方面:一是人体 构成要素的结构方式,称为内形式:一是与内形式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构 成直观性的外部风貌,称为外形式。内形式即是人的形体;外形式即是服饰的 样式。服装样式的美感表现之一,便是显露人体形态的美。 人体形态是在人类整个历史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通过劳动调整和强 化了自身形态,因此,人体形态中凝聚着劳动价值与人的本质力量。人对人体 美的欣赏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发现与肯定。同时,劳动也完善了人的视觉识别与 感知能力,使其成为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这样,才使人体的结构形式 产生了视觉适意视觉快感。 人体的美在于生命表现,“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人的肤色与弹 性感内蕴着生命力的律动。身体轮廓的曲线,不断地变化着中心并在不断延续。 曲线的运动感隐示着活力的流荡。人体结构的对称形式呈现平衡感,平衡感是 人类愉悦情绪的诱发因素。人体比例进化为“黄金比率”,造成视觉感受的最适 意的形式。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劳动对自己形体的塑造,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 造”的,因此,人体的形态构成中包孕了艺术的意蕴。正是这种艺术意蕴,使 人体成为艺术史上的永恒表现对象和服装史上一种传统模式。服装表现形体美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已有近4 0 0 0 年历史。在形体构成中女体的曲线优于男性,因此,女服的曲线 表现成为一种永恒的魅力。 服装表现形体美有两种方式:一是裸露;一是再现。裸露为人体形态的直 观形式,如比基尼泳装、透明纱裙等。再现分为形体再现与量感扩张两种方式, 形体再现展示全身线条,如旗袍、紧身衣等。量感扩张主要集中于女性臀部, 如钢架裙表现为臀围的增大;撑裙表现为后臀位的扩展。牛仔裤的兴起冲击了 人体展现的传统模式,以下体为表现中心。裤形的立档短,臀与腰的放松度少, 使腹、臀、腿形得以再现。健美裤的柔软性与弹性在再现功能上更具表现性, 因此成为当代女性时髦。 形体美的观念具有流变性,而且导致服装样式的变革。文艺复兴初期的意 大利人,审美趣味倾向未成熟的苗条轻灵的形体,以此代表当时理想的青春美。 这种审美观在服装上表现为紧身短袖,强调动作的自由与舒展,杜绝所有华贵 精美的细部装饰,只体现纯美的雅致。 l6 世纪的佛罗伦萨人发现了一种新的人体形式,目光寻逐滚圆的躯体与宽 大的臀股,浑圆丰腴取代苗条轻灵成为人体美的审美特征,于是,宽大松垂的 衣袖和婀娜曳地的裙裾,成了整个时代的服饰。 服装表现人的形体美是服装美学的重要内容,1 9 2 9 年,霍克洛克出版的时 髦的因素一书,奠定了服饰美学有关社会、经济、功能等理论基础,主张服 饰必须表现妇女比例匀称而美丽的形体。1 9 3 0 年,弗洛格尔出版的服装心理 学一书,提出表现形体美是服饰的主要功能。1 9 3 4 年,美国的巴尔发表了时 装的心理分析一文,特别指出服饰是人们形体美的自我表现。展现形体美是 由古代因袭下来的一种形式,因此称为服饰的古典模式。 服饰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它的美也表现在它的物质形态中,即由产品的材 料、结构、功能、工艺等诸多因素构成的辩证统一中。其中以功能因素占主导 地位。 2 、功能美它是服装的内在结构。功能美的理论源于2 0 世纪初俄罗斯的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功能结构主义”艺术家,她们认为纺织品中的理性设计应与服装原理紧 密相连,服装不能只用形式、装饰和面料去实现某种艺术效果的革新,而无视 日常生活中人体活动的需要。服装设计首先应考虑“服装功能”,使服装成为一 种符合功能和自身需要的形式。在“功能”为主要设计原则的冲击下,服饰审 美被视为实用性、技术因素、意识形态、服装形式的完美结合。服装作为工业 产品,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重性。 物质功能的审美对服装效能与服装的视、触感效果的一种审美形态。 物质功能是服装的基本功能。服装作为依附于人体的存在方式,它的组构 必定依据人体形式,并且与人类运动的生理法则相调和,因此,服装效能便成 为服装审美的一条准则。服装效能即实用性。实用性通过适用( 活动自由) ,护 体( 防晒、御寒、防水、防火、防虫咬等) ,舒适( 吸湿性、透气性、滑爽性、 柔软性造成的肤觉适意) 得以实现。实用功能的优化,在形式上的表现即为物 质功能的美。服装的实用功能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已有记载。墨子中有“圣人 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释名释衣服中也有“衣,依也,人所依以芘 寒暑也”,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服装之基本功能性早有认识。 物质功能的审美也表现在物质效果上,通称为材质美与肌理美。服装的材 质美是肌理美的内在表现。肌理美,指服装的视觉愉快与触觉适意性转化的心 理愉悦。肌理美表现为三个层面:材质的自然性能造成的视觉美与触觉美, 如绸缎的轻柔感,飘逸感;毛织物的挺拔感;金银织物的华丽感;裘皮的茸毛 舒意感等。面料的织物结构方式与表面处理方式造成的视觉美,如面料的闪 光感、凹凸感、粗犷感、细腻感、量感、悬垂感等。服装加工方式造成的视 觉美,如线饰、边饰、花饰、光片饰以及精细的做工等。肌理美是服装审美物 质因素与技术因素的表现。 精神功能的审美对观念形态物化成果的审美。服饰作为人类的一项创 造,是人的意识物化的产物,必然藉借着人的社会观念。 社会功能的审美从社会生活视角对服饰进行的审美判断,带有阶级、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时代和民族的特色。阶级的符号以服饰区分阶级地位,是服饰的社会功能 之一。服饰审美的观念以阶级的意志为框架而构筑;财富的炫示服饰展示 经济地位是服饰的又一社会功能。美表现为质料高贵,色彩绚丽,金银饰物的 丰厚。在我国古代就有此绵衣狐裘来显示诸侯大夫所处的社会上层地位。文明 社会,仍以珠宝钻石,服装面料的高档次及做工精细视为高贵;标识职业与宗 教信仰服饰的社会功能也表现在服饰可以标识社会分工与宗教信仰,如由 军服可以区分海军、陆军、空军,由警服可以区分警察。由神父服和袈裟可以 识别基督教与佛教信仰:民族标识标识民族差异是服饰的又一社会功能。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服装形式。民族服饰的审美,以多层次为审美形态。 多层次表现为多件套与多繁饰,以此喻示丰饶与华丽,带有原始审美的生产型 意向。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形态,是民族意识长久历史的积淀。区分性 别差异社会为男女两性限定了各自的服饰形式,服饰形式基于社会对性角 色的认定。男装体现阳刚之美,女装体现阴柔之美。现代社会因观念的变化则 出现了女装男性化男装女性化的变差互换趋向。 道德功能的审美服饰的道德功能表现为服饰形式的禁忌反对裸体 与暴露。道德功能的审美源于人类的伦理观念与羞耻心理。文明社会不允许造 成人类的普遍性吸引,最暴露的服装如泳装也必须掩盖性部位。而且社会为这 类服装严格限定了表现空间。在这一点上道德与形体美的观念发生对抗。展露 形体、从自然审美形态上视为美,从道德功能审美上视为丑。通常道德观念依 民族习俗而各异。伊朗妇女在公共场所展露脸部都引为羞耻。而乌干达的卡拉 莫贾女人,对政府发起的“穿衣运动”拒不响应,对进行弹压的军队拼死抵制。 至今仍赤身裸体生活着,并不认为羞耻。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衣者,隐也,裳 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由此可见,各民族对待服饰道德功能审美的不 同态度。 3 、艺术美:服饰是一种社会展示,能够传达社会观念。服饰作为人类的一 种创造,也旨在美化人类,这种美化作用是通过艺术手法获得的。服装由面料、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色彩、形态三大要素构成。设计师依比例、平衡、韵律、强调、调和统一五大 造形原则对面料进行分割、叠积、组合,构成一种视觉美的形式。因此,服饰 形式虽然基于人体功能,但在组合中融汇了设计师的艺术匠心,所以服饰设计 是一种艺术创造,设计师的审美意识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得以客观体现。因而 服饰形式具有指意性。 服饰的艺术审美同其它造型艺术的审美规律一样,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 感知。审美的形式美感:包括对线条、体量、整体陛、色彩、稳定和秩序的感 受。 线的美感有两层含义:一指服装表现的人体曲线;二指服装由于运动产生 的褶线。褶线的美是服装审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褶线的韵律与节奏感是美的 形式之一。褶线的韵律依动作而不断变化,犹如音程中的音阶变化,产生音响 节奏。褶线的美主要表现于流动变幻的线条韵律,以及视觉对流线的快意追逐。 线感审美是一种动感形态的审美。 量感也有两层含义:一指物理的量;一指心理的量。物理的量表现为用料 的数量与装饰物的多层次。心理的量也称张力刺激,是服饰形态在审美主体的 视觉中枢唤起的知觉力,一个表现为心理上的形体扩张,如宽大的服装似乎扩 大了身体的体积,增加威严感;另一个表现为几何形态组构产生的视觉力度。 量感是古代服饰审美观的支架,在现代审美中也颇为重要。 立体感呈现一种完形的美,是一种整体结构的审美,立体感是一种多方位 审美的结果。服装依附于人体的存在,决定了服装的立体感觉。只从正面审美, 称为平面审美。平面审美使服装丧失了完整性。 稳定感指视觉稳定,稳定感存在于形式的重心表现,排列中的视点停歇, 重量与度量的平衡中。稳定感是服饰审美的基础要素。 秩序是指变化中的统一因素,即部分与整体的内在关系。秩序实质在于挖 掘并表现形式本身独自存在的生命活力。秩序感可以由几何学变换来描述,如 刚性变换的旋转,变换的扩大,放射变换的平移,反射变换的对称等。秩序感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形式有对称、比率、节奏。 色彩感是服饰审美的灵魂,任何服饰都是通过色彩表现出主要的特征。色 彩感对审美主体是视觉美的引动因素;对审美客体是服饰审美的构成要素。色 彩对视觉的引动性在于它的物理属性,色彩的美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基于色彩的物理性( 光的波长与振幅) 和人的生理陛( 人的视觉 传递与视觉中枢的色感合成) 以及人的经历等生活经验。色彩的审美特征明显, 具有表情性,能够传达一定的感情意味,如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暖与冷,前进 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色彩感通过色相显示与色调构成获得。 和谐感是多层次的整体审美感,不仅表现于形式因素,也表现于精神因素。 如服饰形式与服装材质、季节的和谐;服饰形式、色彩与着装人气质的和谐等。 和谐美与形式美感的精神因素密不可分。形式美感的精神因素即服饰形式体现 的气质感,如优雅、端庄、绰约、柔婉、浪漫、妩媚、纤丽、娟秀、刚健、雄 豪、壮伟、潇洒等。 服饰的审美取向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差异性,每种文化在服饰的内容与形 式上都有自己的传统,只有将其置放于文化环境中加以认识,才能较真实地领 略它的美。 1 2 2 服饰美学的特征 在对服饰的审美中所表现出的特点。首先是表现在主体意识上,即服饰与 人的一体性意识。服饰依附于人体的存在方式,决定于人的主体性特征:服饰 表现的主体是人,不是服饰本身。人既是服装的支架,又是服装所要表现的内 容。服饰的审美从本质上讲,是为了显示人的美。如果服饰不能使着装者透射 出自身的美,服饰就失去了它的美学价值。因此,服饰的美不存在分离于人体 的独立意义。任何具有形式美感的服饰,只有与之相应的人体形式与气质表现 相融合时,服饰内蕴的形式美才被引发出来。 其次表现在空间特征上,即服饰审美的空间意识。服装通过人的着装体现 1 0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它的形态,而人固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服饰是以人体为基准的立体物。立体感 是一种空间视觉。人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而且l ;tj l l i 体活动感受空间。因此,服 饰审美也是空间审美。服装空间是产生于近代的一个重要概念。美! 垂1j l f 装企业 家塞尔弗里德杰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时装设计必须要有空间感,包括光线、空 气和色彩。3 0 年代,意大利女装设计师施爱帕尔莉指出,时装设计应具有如同 建筑和雕塑般的空间感和立体感。4 0 年代,法国著名“新外观”女装设计师迪 奥也指出女装的表现应有圆滑的肩膀,丰满的胸脯以及苗条的腰部表现和臀部 以下展开的特点,这一结构如同建筑一样具有空间感。服装的空间审美具有以 下特征:立体表现,即服装的多方位有机组合;视觉层次感;运动空间 美;设计与消费心理空间的差异性。 第三表现在时间特征上,即通过时间知觉获得的审美领悟。时间特征表现 在服装的运动形式与运动方向上。服饰的主体人,是经常活动着的,服饰 构成的诸要素,如线条、块面、节奏、韵律、对比、统一、比例、均衡等,都 会因人的活动产生时间性变化。这种时间性变化,通称时间特征。变化是一种 运动形式。时间性变化,不断变换服饰形态的视觉结构,形成一种新的造型关 系c i 4 1 日q 性变化,使服饰的形态美出现了多样性。服饰的时间特征还表现于流 行方向时装潮。时装潮是时尚促成的服饰流行风潮,体现了人类的物质欲 望与审美感情。流行使服饰的审美趣味多样化;在微观上出现审美趣味划一化, 模仿化,造成社会审美的盲目性。时尚造成的时问特征带有周期性。时间特征 在男装表现上相对恒定,流变性主要表现在女装上。 第四表现在个性特征上,服饰的美,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容貌、体型、气 质各不相同,一种服饰在不同人身上不可能产生相同效果。因此统一的服饰美 是不存在的。服饰的美,严格地说,是一种个性美。服饰的个性特征,表现为 两个层面:一是表现为形式的相合性,即服饰形式与人体形式和谐。如,服饰 形态和色彩与着装者的容貌、肤色、发型、发色、体型的统一;二是表现为“服 饰品味”与人的气质的相合性。形式的相合性,在服饰审美上称为形式的个性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美。服饰的个性美基于人体的个性美,以人体形态的美感观念为依据。如中国 传统的女性美,在形态上表现出过胖,过瘦,过高,过矮都视作形态构成的失 美。服饰形式的个性表现就在于服饰对不同的体态分别进行显示,遮掩,夸张, 缩小,充分发挥服饰的美化功能。“服饰品味”与人的气质的相合性在个性审美 上称为气质美。气质美的个性表现在于“服饰品味”提升人的气质,如用刚性 结构的直线组构表现坚毅,用博大的量感表现雄豪,用贴体的西装表现潇洒, 用时髦的款式表现浪漫,用柔性结构的曲线组构表现柔婉,用随意式表现放达。 用雕塑感表现端庄,用柔软感表现温顺,用粉色表现青春的单纯,用紫色表现 成熟的丰韵等。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服饰美学的研究意义 2 1 对服饰美学的思考 服饰美学是揭示服饰领域中审美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关于服饰审美心理、 服装时尚与流行、服饰设计形式美法则、艺术再现与表现等各个方面的美学原 理。人们通常把它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或是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事实上, 所有美学支流的产生,均是“美学的广泛意义”和“研究的对象化”互动的结 果。服饰美学同样产生于将“美学原理指向服饰”这样一个对象化的过程。但 是,这在个过程中,服饰美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走向了程式化和概念化,同时 造成了服饰美学的简单化和表面化,这个现象在服饰美学的研究中是值得注意 的。 2 1 1 基于一般美学理论的研究 美学作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学科,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 术的学科。它应该是通过多元化的内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层次、途径、方 法出发并在行进中加以体现。服饰美学正是有别于其它不同类型、形态美学的 一个美学大框架下的重要部分。服饰美学发展至今,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理 论体系,但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服饰的审美属性和审美意识。服饰的审美属性 是由其审美形态来反映的,一般认为应包括形体美、功能美和艺术美三个方面, 它与美学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相对应的。对服饰审美意识的研究涉及 服饰美感的不同倾向和表现形态,通常包括关于服饰的审美知觉、审美认识、 审美判断、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等诸多内容。服饰美学理论有许多具体的体现, 如体现个人性格、风度、爱好及兴趣的个性美,迎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风尚的时 尚美,体现人内在精神的气质美,体现服装整体风格特点的造型美,体现服装 配色、材料质感的色彩美、材质美,以及由佩饰、附件所体现的装饰美等,这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些都构成t n 饰与人完美结合而独具特色的“鲜活美”。美学并不能含盖服饰美 学的全部,但对于服饰美学研究的特殊性则更应很好地借助于美学理论。因为, 美学理论正从高处走向平地,同时赋予美学以更为扎实的现实基础和实际意义, 在此美学直接指向了服饰美。 2 1 2 服饰美学的特殊性 1 、服饰审美主客体的二重性 服饰美学脱胎于美学理论的母体,却又自发地带有服装本质属性的鲜明色 彩。它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关于审美主、客体 的问题,而服装恰恰在它的“形式法则”中构造出一个独特的形态:即作为审 美客体的人,同时又是审美主体意识的共有者。如果以“服装形象”这个概念 加以概括,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及相对应的含义:首先是社会形象,它是 伦理观念、社会归属、价值标准等的综合体现;其次是个人形象,它是人的自 我意识和个性化的体现;再次是艺术形象,它是服饰艺术创造的产物,代表着 服饰审美的最高层次。显然,服装形象是一种外形式,它既是设计理念的形式 化,又是个人思想意识的外化。人既是服饰审美的主体,又是服饰审美的客体。 既是对服饰进行审美评价的观众,又是服饰穿戴者,即着装者。着装者作为审 美客体通过服饰形象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往往由于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而决定着 审美主体观众的审美意识。如果对服饰审美进行一个动态的分析,着装者的自 我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正是由于服饰审美客体所具有的自我意识对主体 审美意识的影响,造成了服饰审美主客体的二重性。审美主体不仅要能感知客 体对象,而且要不断地超越对象,在审美观照中确认自己的主体陛地位,在审 美实践中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审美对 象又刺激审美主体的感知活动,在这种审美主体能动地反映审美客体的审美活 动中,使人类的服饰美感越来越发达,越来越丰富。服饰审美主客体的二重性 使得服饰美学明显有别于其它审美,构成了其特殊性,这对于主客二分模式的 1 4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讨论增加了一个层次。 2 、相对美学理论体系的独立性 服饰美学非常有必要在理论体系上获得相对的独立性。对人类服饰起源的 研究可以看出,早期的服装是人类原始装饰和身体保护物发展演进的产物,可 以说,原始服装即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由于人类通过在长期的生存 活动中形成了对自身的审美意识,进而学会了通过服饰来表现自我的审美价值。 这也就是今天人类穿着服饰基本目地:第一是在自然环境中保护身体、维持生 命的实用性;第二是能够满足自我表现愿望的审美性。由此可见,服饰与人类 形成了最早最紧密的关系,人类也通过服饰完成了对自我表现的不断满足,服 饰成为人类最早形成审美认识的源泉。因为人与服装最早形成了紧密的关系, 人通过与服装的长期共存中形成了以人为主体判断的审美,或者也将自然的审 美首先通过服饰表现出来。甚至可以说人对服饰的审美判断是美学形成的最早 雏型。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研究服饰美学理论必需以服装与人的一体性做为 主体意识。服装表现的主体是人,不是服装本身。人既是服装的支架,又是服 装所要表现的内容。服装从本质上讲,是为了显示入的美。如果服装不能使着 装者表现出自身的美,服装就失了它的美学价值。服装的美不存在与人体分离 的独立意义。任何具有形式美感的服装,只有与之相应的人体形式和气质表现 相融合时,服装内蕴的形式美才被引发出来。 事实上,同所有的文化一样,服饰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并非来自 对美学的研究,服饰审美问题也不仅仅是美学理论的例证,相反地,是服饰文 化在它按照自身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形成与发展中,孕育并且体现了美的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服饰美学研究的基础应该建立在服饰的本质属性上。要 建立服饰美学独立、自在的理论体系,就应该从“服装现象”这个人的基本社 会行为作为起步点,并最终落实在服饰美的规律性上。 因此,脱离了服装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背景,很难想象服饰美学研究能够 有一个坚实的立足之地。服饰美学更应归类到服装学之中,而并非与美学有着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密切的必然联系。 2 1 3 对服饰美学自律与他律的认识 服饰美学既反映了来自服饰的自我规定性,又体现了左右人的服饰行为的 外在影响性。可将其概括为服饰美学的自律与他律; l 、服饰美学的自律 所谓服饰美学的自律,是指服饰所表现的是它自身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而 不依赖和从属外在的某种规定和要求。 首先,服饰美遵循着形式美的规律:如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韵律、 整齐和谐,这一切均蕴涵在艺术美学的规律之中。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服饰美的标准也在不断演变,但是,将诸多因素协调于美学的法则之中,是服 饰审美虽万变但不离其宗的原则。美不仅是服装造型的基本法则,也是人们评 判服饰的重要标准。服饰美所包涵的材质美、色彩美、造型美等,是服饰审美 的基本根据。在服装的款式及造型方面,线条的刚柔、曲直、长短、疏密,式 样的长短、藏露、大小、松紧以及材料、饰物以不同质地、不同色彩的搭配等, 均体现了美学上最基本的法则。 其次,同样作为形式美的体现,服饰形象与其他造型艺术形式又有着显著 的不同。以形式感与服装形象最为接近的雕塑来进行比较,我们便可以看到其 差别所在:雕塑的形态是瞬间的凝固,质感是直观而实在的,以突出体量为基 本特征;而服装形象的形态存在于时空变化之中,并以表现意象和意蕴为主要 目的,材料的质感是象征性的。 由此可见,服饰美的自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服饰的艺术取向和人 在服饰中的核心地位。 服饰美学的自律首先表现为服饰艺术的法则。服饰美注重美学中比例、平 衡、韵律、加强、协调统一等法则在服装行为中的具体运用。例如上衣与下装 的比例,服装腰线对人体的分割比例,人着装后各部分的空间与体积比等,均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体现了三原形、黄金率矩形和平方根矩形等公认的美的比例关系。服装左右对 称是一种简单的平衡,使人产生安详、端庄、整齐的感觉,而不对称平衡则是 静中有动,富于变化,从而避免呆板、单调的方式。在结构上有规律地重复出 现某种线条、色彩或装饰,可以形成一种节奏、旋律。通过色彩加强、线条加 强、材料加强、工艺加强、装饰加强,可以使服装达到突出重点、画龙点睛的 目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和谐称为协调,它使得服装具有一种整 体效果。以上各个方面都是服装遵从、适合艺术规律的具体表现。 服饰美学的自律尤其以人的核心地位为基本特征,表现在“服饰与人体的 适合”上,即人的自然形态和生理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尽管服装 的造型、款式千变万化,但是对人体的再现,即突出人体的自然美始终是服装 的一个基本任务,而服装的基本形式也由此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其 发展变化也是以此为中心的。另一方面,服饰美学在现代的发展趋势,充分体 现了“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表现在功能的舒适,造型的自然和结构、装饰 的简约等特点上。 2 、服饰美学的他律 所谓服饰美学他律,是指服饰以表现某种思想、观念和情感为己任,并存 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期待、审美理解和审美价值判断之中。 服饰美学的他律表现在服饰的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学、符号学 等诸多方面。服饰行为是有生命的人与无生命的物的结合,它依照一定的法则 形成人的服装形象,而服装形象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这种双重性是 通过服饰特定的构成而实现的。由于服装与人的紧密结合,便将人类与他们所 创造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并使人们所有在观念上、情感上的认识和体验,通过 服装表现出来。服饰的审美意识最初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相适中产生并发展 起来的,正是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促成了对于服饰的审美认识。人对自 然的适应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而体现于人的行为方式上,服饰则实现了人的机能 和意志的延伸和外化。人的社会行为时刻被道德、习俗、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价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值观念所限定,服饰因之受到的影响是非常直观的,同时,服饰也常常反映着 人对于这些文化的理解、体验、认同、背离和精神上的超越。 纵观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异同,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审美意识直接取决于各个 民族特有的社会文化和自然条件。古罗马时期将宽松长袍延续了很久,与地中 海一带的湿热气候不无关系。源于古希腊文明崇尚人体美的传统,使得欧洲服 装总的趋势是突出人体自身的美感,因此,男性穿着的长筒袜逐渐演变为紧身 裤,将男子粗壮有力的双腿完全显现出来,由此演变而成的长裤便成为男装的 基本服式。而女装则由长袍发展为腰身紧束,并强调胸、臀部位的裙装,这种 突出女性性征和柔美体态的服式最终成为女性服装的标志。此外,欧洲各国间 的频繁交往,共和制的民主气氛以及哲学家、艺术家对人体美的赞颂都对其服 装造型特点的发展和确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服饰风格同样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十分注重内涵、意境和 气韵,表现在款式上即以服饰尽可能多地遮挡身体为特点。服饰被用于显示人 的身份、修养和内在的精神气质,而不在于显示人体的美感。因此,中国乃至 整个东方文化圈的服饰都非常重视其质料、纹样与色彩的装饰性和寓意性,表 现了东方人的温文尔雅与秀美矜持。 从历史的角度看,服饰美学他律性的具体表现同样不胜枚举。由于男权的 统治地位,女性服装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并且强烈地表现出对女性身体的“塑 造”意识,例如,曾经盛行于西方的紧身胸衣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而妇女解放 运动则推进了女装的男性化趋势,形成了所谓“两性同一”的服装样式。 同样作为审美观念,女装坦露的胸脯,毫不掩饰的项背突出了女性生命力 的旺盛和母性的社会价值,而紧身、透明和暴露的设计,则体现了女性的性感 魅力。即便是同一种设计手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审美期待中,也会表现出 概念和意义上的差异,如库雷热和玛丽昆特的超短裙,前者所表现的是青春 活力,而后者则以突出性感特征为目的。 随着服饰文化的发展,人们在设计、消费等领域大量引入独特、新颖且不 服饰学的研究意义 断变化的思想和观念。民族文化、绿色环保、保健休闲、回归自然等这些新观 念、新意识给服饰审美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具体问题,涉及到诸如形式感与概 念化、人体美与装饰美、艺术性与实用性、表现与再现、服制与流行、意象与 象征等不同的研究角度,这些方面均可归结到服饰审美的自律与他律以及对于 服装文化的本质性把握这个中心问题上。因此,服饰美学研究必须回到真正的 起点:即按照服饰发展的规律探讨其现实性、时尚性、商品化、艺术化等问题, 并且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