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专业论文)黄牛木的化学成分研究.pdf_第1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黄牛木的化学成分研究.pdf_第2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黄牛木的化学成分研究.pdf_第3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黄牛木的化学成分研究.pdf_第4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黄牛木的化学成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植物学专业论文)黄牛木的化学成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人郑重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辱忱覆 日期:- d 勿年月o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海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大学可以将本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 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归属海南大学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 院。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辱兢霞 日期:山,口年引寻o 日 导师签名:乙? 日期:少纱年莎月月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 “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园塞迨塞 握銮唇进厦i 旦圭生i 旦= 生;旦三生苤壹。 论文作者签名:番脘霞 日期:石加年石月o 日 导师签名: 日期:p 们年万月 摘要 在抗氧化活性( d p p h 法) 筛选指导下,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 e p h a d e xl h 2 0 柱色谱等多种色谱学分离手段,对黄牛木( c r a t o x y l u mc o c h i n c h i n e n s e ) 的化学成分 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得到1 8 个化合物,通过分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利用现代 波谱学手段鉴定了其中的1 0 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c o c h i n c h i n o n ec ( 1 ) 、 口m a n g o s t i n ( 2 ) 、l ,3 ,7 - t d h y d r o x y x a n t h o n e ( 3 ) 、f l - s i t o s t e r o l ( 4 ) 、s t i g m a s t e r o l ( 5 ) 、 s t i g m a s t 4 - e l l 一3 - o n e ( 6 ) 、f l - m a n g o s t i n ( 7 ) 、p r u n i f l o r o n eg ( 8 ) 、c l i o n a s t e r o l ( 9 ) 、 f r i e d e l i n ( 1 0 ) 。其中化合物( 4 ) 、( 5 ) 、( 6 ) 和( 9 ) 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发现。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g c m s ) ,对黄牛木根、茎石油醚萃取部分中 的脂溶性成分以及黄牛木果实的挥发油进行了分析。从黄牛木根石油醚萃取部分 中共鉴定了3 0 种化合物,占总量的5 3 1 3 9 ;黄牛木茎石油醚萃取部分中共鉴 定出3 1 种化合物,占总量的5 8 7 5 1 :从黄牛木果实挥发油中鉴定了4 6 种化合 物,占总量的9 5 3 6 1 ,其中主要成分之一倍半萜类共2 6 种,相对含量达到 6 1 4 0 4 。 、 采用d p p h 法对黄牛木根、茎各部分粗提物和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 性筛选,结果表明各部分粗提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化合物2 的抗氧化活性优于 化合物7 。 对黄牛木根、茎各部分粗提物的抗肿瘤活性( m t t 法) 测试结果显示,黄牛木 根乙醇粗提物和石油醚萃取部分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 k 5 6 2 ) ,人肝癌细胞 ( s m m c ) ,人胃癌细胞( s g c 7 9 0 1 ) 具有细胞毒活性;黄牛木根乙酸乙酯萃取部分、 黄牛木茎石油醚萃取部分对人肝癌细胞( s m m c ) 有活性。 本文在总结民间传统制作茶叶经验基础上得到一套完整的制作黄牛茶茶叶 工艺方法;同时还采用了d p p h 法对黄牛茶的水提取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测试, 其i c 5 0 值为7 5 4 7 比g m l o 关键词黄牛木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g c - m s e l u c i d a t e db y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 i rp h y s i c c o c h e m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w i t hr e f e r e n c e sa n d t h em e a n so fs p e c t r o s c o p i cm e t h o d :c o c h i n c h i n o n e c ( 1 ) , a - m a n g o s t i n ( 2 ) , l ,3 ,7 - t r i h y d r o x y x a n t h o n e ( 3 ) ,- s i t o s t e r o l ( 4 ) ,s t i g m a s t e r o l ( 5 ) ,s t i g m a s t - 4 - e 1 1 3 o n e ( 6 ) ,f l - m a n g o s t i n ( 7 ) ,p r u n i f l o r o n eg ( 8 ) ,c l i o n a s t e r o l ( 9 ) ,f r i e d e l i n ( 1 0 ) c o m p o u n d s ( 4 ) ,( 5 ) ,( 6 ) a n d ( 9 ) w e r ei s o l a t e df r o mt h i sp l a n t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t h i si st h ef i r s tr e p o r to fg c - m so fc h e m i c a lc o n s t i t u e n t sf r o mt h ep e t r o l e u m e t h e rf r a c t i o no fr o o t sa n ds t e m s ,t h ev o l a t i l eo i l c o m p o n e n t st h ef r u i t so fc c o c h i n c h i n e n s e t h el i p o s o l u b l ec h e m i c a lc o n s t i t u e n t sf r o mt h ep e t r o l e u me t h e r e x t r a c t i o no fr o o t s 3 0c o m p o u n d sw e r ei d e n t i f i e df r o mp e t r o l e u me t h e re x t r a c t i o no f r o o t s ,o c c u p i e dt h el i p o s o l u b l ec h e m i c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5 3 1 3 9 3 1c o m p o u n d s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o c c u p i e dt h el i p o s o l u b l ec h e m i c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5 8 7 51 t h ev o l a t i l eo i l c h e m i c a lc o n s t i t u e n t so ff r u i t s ,4 1k i n d so fc h e m i c a l s ,a m o u n t i n gt o9 5 3 6l o ft h e v o l a t i l ec h e m i c a lc o n s t i t u e n t s ,a n dt h es e s q u i t e r p e n o i d sw e r e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16s p e c i e s , r e l a t i v ec o n t e n ta m o u n t i n gt o61 4 0 4 b i o a s s a y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ee x t r a c t sa n t i o x i d a n ta c t i v i t yb yd p p hf r e er a d i c a l s c a v e n g i n gm e t h o d :t h ec r u d ee x t r a c t i o ns h o w e dh i g ha n t i o x i d a n ta c t i v i t y , a n dt h e c o m p o u n d2a n t i o x i d a n ta c t i v i t yt h a nc o m p o u n d7 t h ee t h a n o le x t r a c to fr o o t sa n ds t e m so fcc o c h i n c h i n e n s ew e r ee v a l u a t e d k 5 6 2 ,s m m c ,s g c - 7 9 01 ,c e l ll i n e s nv i t r ob ym t tm e t h o do fa n t i t u m o ra c t i v i t y t h er e s u l t st h a te t h a n o le x t r a c ta n dp e t r o l e u me t h e re x t r a c t i o no ft h er o o t ss h o w e d c y t o t o x i ca c t i v i t y t h ee t h y la c e t a t eo fr o o t sa n dp e t r o l e u me t h e re x t r a c t i o no ft h e s t e m ss h o w e dc y t o t o x i ca c t i v i t yt o w a r ds m m c t h i st h e s i s g e tac o m p l e t em a k i n go fp r o d u c t i o nm e t h o do fh u a n g - n i ut e a p r o c e s sb yd e s c r i b e d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l k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e s t e dt h e w a t e re x t r a c to fh u a n g n i ut e aa n t i o x i d a n ta c t i v i t yb yd p p hm e t h o d ,i c 5 0v a l u eo f 7 5 4 7 9 9 m l k e yw o r d s :c r a t o x y l u mc o c h i n c h i n e n s e c h e m i c a lc o n s t i t u e n t s a n t i o x i d a n t a c t i v i t y a n t i t u m o ra c t i v i t yg c - m s 摘 目录 a b st r a c t ii 1 前言( i n t r o d u c ti o n ) 1 1 1 引言1 1 2 藤黄科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研究概况2 1 3 黄牛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研究进展4 1 3 1 黄牛木、越南黄牛木、红芽木分类学特征4 1 3 2 黄牛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5 1 3 2 1 黄牛木的化学成分研究5 1 3 2 2 越南黄牛木的化学成分研究1 1 1 3 2 3 红芽木的化学成分研究1 2 1 4 黄牛木属植物药理活性成分研究1 7 1 4 1 黄牛木属植物抗肿瘤活性:1 7 1 4 2 黄牛木属植物抗菌活性j 1 7 1 4 3 黄牛木属植物抗氧化活性1 8 1 4 4 黄牛木属植物抗疟疾活性18 1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18 2 材料与方法1 9 2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19 2 1 1 样品来源及鉴定19 2 1 2 本实验使用的试剂19 2 1 2 1 试剂及材料1 9 2 1 2 2 本实验常用显色剂及其配制2o 2 1 2 3 一些重要类型化合物薄层层析常用显色剂2o 2 1 3 本实验使用仪器设备2o 2 2 实验方法2 1 2 2 1 黄牛木的化学成分研究2 1 2 2 2 黄牛木根、茎脂溶性成分的g c m s 分析2 8 i l l 2 2 3 黄牛木果实挥发油的的g c - m s 分析2 8 3 结果与分析2 9 3 1 黄牛木根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 9 3 1 1 黄牛木根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2 9 3 1 2 各化合物解析及物理常数、波谱数据3 0 3 2 黄牛木根、茎脂溶性成分的g c - m s 分析结果3 3 3 2 1 黄牛木根脂溶性成分的g c - m s 分析结果3 3 3 2 2 黄牛木茎脂溶性成分的g c - m s 分析结果3 5 3 2 3 黄牛木果实挥发油的g c - m s 分析结果3 6 4 黄牛木的生理活性检测:3 8 4 1 黄牛木的抗氧化活性分析3 8 4 1 1 试验原理3 8 4 1 2 测试方法3 8 4 1 3 实验结果与讨论一3 9 4 1 3 1 实验结果3 9 4 1 3 2 讨论4 2 4 2 黄牛木的抗肿瘤活性。4 3 4 2 1 试验原理4 3 4 2 2 测试方法4 3 4 2 3 体外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m t t 法) 4 3 4 2 4 结果与讨论4 4 5 黄牛木的开发及利用一黄牛茶4 4 5 1 黄牛茶的手工制作方法4 5 5 2 黄牛茶的抗氧化活性研究4 5 5 3 讨论4 5 6 总结与讨论4 6 6 1 总结! 4 6 6 2 讨论4 7 i v 附录5 7 致谢j 6 2 v 1 前言(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1 1 引言 天然药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具有明确疗效作用的单一成分或多组分 药物,包括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是药物的 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天然药物在防治各 种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天然药物是生物活性化合 物的天然宝库,其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超过4 0 万种,其中许多次生化学物质具有抗 菌、抗氧化、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在医药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中国,天然 药物又称为中草药,更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由于它具有无污染,无公害,高效 低毒的特点,为世人所青睐。天然药物所含有的有效成分是其发挥防御疾病、治 愈疾病的物质基础,这些有效成分往往具有结构新颖、活性高、不良反应少的特 点,因而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然而一种天然药物往往含有结构、性质不尽相 同的多种成分。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的优势,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 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也为我国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提供重要源泉。 藤黄科( g u t t i f e r a e ) 是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约4 0 属10 0 0 种,分隶属于五个亚科。我国分布有藤黄属( g a r c i n i a ) 、金丝桃属( h y p e r i c u m ) 、 红厚壳属( c a l o p h y l l u m ) 、黄牛木属( c r a t o x y l u m ) 、铁力木属( m e s u a ) 、猪油果属 ( p e n t a d e s m a ) 、格脉属( o c h r o c a r p u s ) 、三腺金丝桃属( t r i a d e n u m ) ,共8 属8 7 种, 各省区均有分布( 中国植物志,1 9 9 4 ) 。该科在医药发展上倍受注视,国内外学者 已从该科中分离到:口山酮类、二葸酮及葸醌类、黄酮类、香豆素类、苯甲酮类、 间苯三酚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也表明该科中的部分植物的化学成分具有 抗病毒、抗抑郁、抗h i v 、抗菌等药理作用,因此,该科植物在医药研究领域中 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鸣等,2 0 0 3 ;胡利红等,2 0 0 2 ;丁骁等,2 0 0 9 ) 。此外,该科 也是各种天然产品、化工医药的重要来源,在经济上极为重要。如云南、广东及 广西栽培的铁力木( m e s u a f e r r e al i n n ) 因其木材坚固、耐用,而成为良好的经济 木材;一些种则因味美色鲜而成为水果中的珍品,如莽吉柿( g a r c i n i am a n g o s t a n a l i n n ) 是著名的热带水果,同时也是东南地区的传统药物;西印度群岛的马米苹 果( m a m m e aa m e r i c a n al i n n ) 、云南山竹子( g a r c i n i ac o w a ) 的嫩叶在泰国菜中用作 调味品;猪油果( p e n t a d e s m ab u t y r a c e as a b i n e ) 的果实可用作黄油代用品;多花山 竹子( g a r c i n i am u l t i f l o r ac h a m p e xb e n t h ) 种子含油,可用制皂和机械润滑油,其 木材坚硬,可供舶板,树皮入药,有消炎解毒功效。 黄牛木( c r a t o x y l u mc o c h i n c h i n e n s e ) 是该科黄牛木属( c r a t o x y l u m ) 植物,又 名黄牛茶、雀笼木等,落叶灌木或乔木,产广东、广西及云南南部。据中华本 草记载,其根、树皮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消滞、祛瘀消肿的功效,用 于治疗感冒、中署发热、泄泻、黄疸、痈肿疮疖;嫩叶作茶,可预防感冒、解署 热烦渴( 中华本革2 0 0 5 ) 。目前,从该种植物中已分离到部分口山酮类、苯甲酮类及 萜类等活性物质,并发现舢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等生理活性, 本文全面回顾了藤黄科黄牛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研究概况。 1 2 藤黄科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研究概况 藤黄科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化学成分大致可以分为黄酮及其苷类、叫嗣 类、二葸酮及葸醌类、香豆素类、苯甲酮类、间苯三酚类及其它类化合物。 1 、黄酮及其苷类:在该科植物中分布较为广泛。该类化合物大多具有抗菌、 抗抑郁、抗病毒等活性( 张国辉,2 0 0 4 ) 。d e n gyh 等从植物p h y s e n am a d a g a s c a - r i e n s i s 叶子中分离到两个新的黄酮类化合物r e m a n g i f l a v a n o n ea 和 r e m a n g i f l a v a n o n eb ,并发现这两种化合物对些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有抑制活性 ( d e n gyh ,j o n a t h a nple ta 1 ,2 0 0 0 ) 。2 0 0 2 年s e o 从c a l o p h y l l u ms u m a t r a n u m 植 物叶子及枝皮中分离到的黄酮类化合物c r a t o x y a r b o r e n o n e sa f 都不同程度的抑 制k b 细胞系的活性( s e oe ta 1 ,等2 0 0 2 ) 。c h i h i r o 等从c a l o p h y l l u mp a n c i f l o r u m 茎皮中分离到7 个化合物,并对这7 个化合物迸抗e b v e a 活性研究,发现它 们都显示抗肿瘤活性( c h i h i r oi t oe ta 1 ,1 9 9 9 ) 。s e a b r a 等从h y p e r i c u me l o i d e s 中分 离纯化得到3 葡糖苷酸3 硫酸五羟黄酮( s e a b r arm & a l v e s a c ,1 9 8 8 ) 。罗蕾等 在研究短柱金丝桃单体化合物细胞毒活性时发现,槲皮素对l m o 细胞系有杀伤 作用,其i c 5 0 值为6 0m g n :l l ( 罗蕾等,2 0 0 5 ) 。g a r c i n i ak o l a 中所提取的双黄酮 是一种有效的抗肝毒活性物质( h u s s a i nr a e ta 1 ,1 9 8 2 ) 。 2 、咖啊类:口山_ 酮类在该科植物中大多是三环结构,也有四环结构的( 吕洪飞等, 2 0 0 2 ;丁骁等。2 0 0 9 ) 。近年来从藤黄科中分离到几十种新的口m 酮类化合物,大多 数具有抗疟疾、抗肿瘤、抗h i v 、抗氧化等良好的生物活性。史玉俊在寻找抗疟 药的研究中发现云南山竹子树皮的乙醇提取物在试管试验中能抑制恶性疟原虫 的生长( 史玉俊,1 9 9 9 ) 。z o uj 等从中国民间药用植物薄叶红厚壳( c a l o p h y l l u m m e m b r a n a c e u m ) 中分到三个新的口山酮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 , 6 d i h y d r o x y 1 ,7 d i - m e t h o x y x a n t h o n e 对体外环氧合酶2 ( c y c l o o x y g e n a s e 2 ) 具有选择性的抑制活性 ( z o uje ta 1 ,2 0 0 5 ) 。c h i h i r oi t o 等从c a l o p h y l l u mb r a s i l & n s i s 分离得到7 种新的口 i i f 酮类化合物,其中b r a s i x a n t h o n e sb ,c 和d 在r a j i 细胞中显示抗肿瘤活性 ( c h i h i r oi t oe la 1 ,2 0 0 2 ) 。c h e n 等研究发现,对莽吉柿( gm a n g o s t a n a ) 的乙醇提取 物进行抗h i v - i 蛋白酶的活性追踪,结果表明,其活性成分a - m a n g o s t i n 和 2 y - m a n g o s t i n 抗h i v - 1 的i c s o 分别为:5 1 2 士0 4 1m m 、i c 5 0 = 4 8 1 士0 3 2m m ,且 为非竞争性抑s u ( c h e nsx e ta 1 ,1 9 9 6 ) ,口m 酮除具有抗肿瘤,抗h i v 及抑制植物 病毒等良好的生物活性外,还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d h a r m a r a t n e 等从c a l o p h ) ,l l u mm o o n i i 分离到口山酮类化合物c a l o z e y l o x a n t h o n e 具有良好的抗菌 活性,在8 3m g m l 浓度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 ) 有抗菌 活性,极有可能成为s a u r e u s 感染的有效治疗齐u ( d h a r m a r a t n ee la 1 ,1 9 9 9 ) 。 3 、二葸酮及葸醌类成分:金丝桃属植物中发现的金丝桃素和假金丝桃素是 最具有代表性的二葸酮类活性成分。金丝桃素是蓝黑色针状结晶体,在p h 值不 同的碱性溶液中颜色不同( 林启寿,1 9 7 7 ) :假金丝桃素是一种红色色素( k i t a n o vg ma n db l i n o v akf ,1 9 8 7 ) 。z e v a k o v ava 用h p l c 研究了7 种金丝桃属植物,并 发现这7 种植物中都含有金丝桃素( z e v a k o v av a e ta 1 ,1 9 9 1 ) 。金丝桃素具有抗病 毒、抗抑郁、抑制中枢神经、增强免疫功能和光动活性,近年来金丝桃素在抗 h i v 、抗抑郁和抗肿瘤的光化学治疗的研究方面十分活跃( w o o dse ta 1 ,1 9 9 0 ) 。 w i r za 从贯叶连翘( h y p e r i c u mp e 咖r a t u m ) 中发现四个葸醌类化合物: 孓( + ) - s k y r i n 一6 - o - f l - g l u c o p y r a n o s i d e , r - ( - ) - s k y r i n - 6 - 0 伊g l u c o p y r a n o s i d e , s - ( + ) - s k y r i n 一6 - d 伊x y l o p y r a n o s i d , s - ( + ) - s k y r i n - 6 - o - , a - a - a r a b i n o f u r a n i d e ,这是首次从在金丝桃 属中发现该类化合物( w i r za e ta 1 ,2 0 0 0 ) 。 4 、香豆素类:主要包括伞形酮、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等类型( l i u y b ,1 9 8 8 ) 。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h i v 病毒、抗肿瘤等作用。d o n 等从 h y p e r i c u ms a m p s o n i i 中分到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 b v 活性筛选,结果发现2 c a f f - e o y l o x y - 3 - h y d r o x y l - 3 ( 3 ,4 d i h y d r o x y p h e n y l ) p r o p y la l c o h o l 对h b v 有活性( d o n e ta 1 2 0 0 4 ) 。k a s h m a n 和m c k e etc 等从c a l o p h y l l u ml a n i g e r u m 中分离出8 5 香豆 素类化合物,同时发现这8 个化合物显示一定的抗h i v 1 活性。其中 ( + ) - c a l a n o l i d e sa 和( ) c a l a n o l i d e sb 能阻止h i v - l 的复制、繁殖,其i c 5 0 值分别 为0 1 # m o l l 和0 4 # m o l l ( k a s h m a ne ta 1 ,19 9 2 ;m c k e et c e ta 1 ,19 9 8 ) 。c a l a n o l i d e s a 是目前有价值的抗艾滋病的热点先导物,并且有可能成为治疗艾滋病的新一 代非核苷酸类药物( 韩长日等,2 0 0 3 ) 。b o y d 等对化合物c a l a n o l i d e s 及其衍生物的 抗h i v 活性申请了专示l j ( b o y dm r e ta 1 ,1 9 9 3 ) 。p a t i l 等从c a l o p h y l l u mi n o p h y l l - l l m 中分离的香豆素类化合物i n o p h y l l u m sb 和i n o p h y l l u m sp ,也具有显著的抑制 h i v 1 逆转录酶活性,其i c 5 0 值分别为3 8 # m o l l 矛1 1 3 0 # m o l l ,在细胞培养基中, 其抗h i v 1 活性的i c 5 0 分别为1 4 m o l l 和1 6 , t m o l l ,而与它们结够相似的化合 物i n o p h y l l u m sa ,c ,d ,e 包括c a l o p h y l i ca c i d s 对h i v - l 的抑制活性非常小甚至 几乎没有活性( p a t i lade ta 1 ,19 9 3 ) 。p r a k a s hvs 等通过活性追踪法,从植物 o c h r o c a r p o sp u n c t a t u s 树皮的氯仿甲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7 种新的香豆素类化 合物,这些化合物均对卵巢癌细胞系具有细胞毒作用( p r a k a s hvse ta 1 2 0 0 2 ) 。 5 、苯甲酮类:存在于金丝桃属、黄牛木属、藤黄属中。g u s t a f s o n 等从 s y m p h o n i ag l o b u l i f e r a 、g a r c i n i al i v i n g s t o n e s 、c l u s i ar o s e a 中分离到5 个苯甲酮类 化合物g u t t i f e r o n e sa - e ,并发现它们具有抗h i v 活性( g u s t a f s o nk r e la 1 ,1 9 9 2 ) 。 p r a k a s hvs 从藤黄科植物o c h r o c a r p o s p u n c t a t u s 树皮的氯仿甲醇萃取部分中分 离得到3 种新的苯甲酮类化合物,它们对卵巢癌细胞系具有细胞毒作用( p r a k a s h v se ta 1 ,2 0 0 2 ) 。沈杰等从云南山竹子( g a r c i n i ac o w ar o x b ) 的枝条和果实中分离 得到了两个多异戊烯基取代的苯甲酮类化合物藤黄酮k ( 为新化合物) 、 c a m b o g i n ( 沈杰杨峻山,2 0 0 7 ) 。 6 、间苯三酚类:此类化合物是间苯三酚的异戊二烯基和氧取代基的衍生物。 根据结构特点可将此类化合物分为四种类型:贯叶金丝桃素类、笼状元宝草素类、 绵马次酸类、单一间苯三酚类( 肖志勇等,2 0 0 7 ) 。间苯三酚类最早是从贯叶连翘 ( hp p ,加r a t u ml i n n ) 中分离得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蓝黑色针状结晶贯叶金丝桃素 ( x i a och ,1 9 7 8 ) 。贯叶金丝桃素是贯叶连翘提取物中的主要抗抑郁活性成分, 并已成为治疗轻度和中度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张华,1 9 9 6 ;k l u s ave ta 1 ,2 0 0 1 ;张 筱等,2 0 0 4 ) 。现已从贯叶连翘乙醇和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系列贯叶金丝桃 素( h y p e r f o d n ) 类似物,药理研究表明它们具有抗菌、抗抑郁和抗肿瘤活性 ( s c h e m p pcm e la 1 ,2 0 0 0 ) 。 7 、其它类化合物。藤黄科植物中所含其它成分包括三萜类化合物、植物甾 醇、挥发油、脂肪酸和多种氨基酸等多种成分。 1 3 黄牛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1 3 1 黄牛木、越南黄牛木、红芽木分类学特征 黄牛木属( c r a t o x y l u m ) 植物全世界约1 2 种,全产于热带亚洲( 海南植物志, 1 9 7 4 ) 。我国产2 种l 亚种,为黄牛木( c r a t o x y l u mc o c h i n c h i n e n s e ) 、越南黄牛木 ( c r a t o x y l u mf o r m o s u m ) 及红芽木( c r a t o x y l u mf o r m o s u ms u b s p p r u n i f l o r u m ) ( 国植 物志,1 9 9 4 ) 。 黄牛木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1 5 1 8 ( 2 5 ) 米,全体无毛,树干下部有簇 生的长枝刺;树皮灰黄色或灰褐色,平滑或有细条纹。枝条对生,幼枝略扁,无 毛,淡红色,节上叶柄间线痕连续或间有中断。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或披针形, 长3 1 0 5 厘米,宽l - 4 厘米,先端骤然锐尖,基部钝形至楔形,坚纸质,两面无 毛,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有透明腺点及黑点,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 侧脉每边8 1 2 条,两面凸起,斜展,末端不呈弧形闭合,小脉网状,两脉凸起; 叶柄长2 3 毫米。萼片椭圆形,长5 7 毫米,宽2 5 毫米,先端椭圆,全面有黑 4 色纵腺条,果时增大。花瓣粉红、深红至红黄色,倒卵形,长5 1 0 毫米,宽2 5 - 5 毫米,先端圆形,基部楔形,脉间有黑腺纹,无鳞片,雄蕊束3 ,长4 8 毫米, 柄宽扁至细长。下位肉质腺体长圆形至倒卵形,盔状,长达3 毫米,宽1 1 5 毫 米,顶端增厚反曲。子房圆锥形,长3 毫米,无毛3 室:花柱3 ,线性,自基部 叉开,长2 毫米。蒴果椭圆形,长8 1 2 毫米,宽4 5 毫米,棕色,无毛,被宿 存的花萼包被达2 3 以上。种子每室( 5 ) 6 - 8 颗,倒卵形,长6 8 毫米,宽2 3 毫 米,基部聚爪,不对称,一侧具翅。花期4 5 月,果期6 月以后。 黄牛木、越南黄牛木及红芽木的区别主要在于花和叶。黄牛木的花瓣基部无 鳞片,花序顶生及腋生,雄蕊束大都粗短,下位肉质腺体盔状弯曲,枝、叶无毛; 越南黄牛木和红芽木的花瓣基部有鳞片,花序腋生或只生于幼枝基部,绝不顶生, 雄蕊柬纤细,下位肉质腺体不呈盔状弯曲,枝、叶无毛;红芽木与越南黄牛木的 不同点在于:红芽木的幼枝、叶、花梗及萼片密被绒毛( 中国植物志,1 9 9 4 ) 。 1 3 2 黄牛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黄牛木属已报道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 s o m p o n ge ta 1 ,2 0 0 6 ) 、口m 酮类 ( b e n n e t te ta 1 ,1 9 9 3 ;s i agle la 1 ,1 9 9 5 ) 、葸醌类( p i t c h a o ne la 1 ,2 0 0 6 ) 、苯甲酮类 ( v uhy e ta 1 ,2 0 0 9 ) 和萜类( b e n n e t te ta 1 ,19 9 3 ) 等化合物。从2 0 世纪9 0 年代初至 今,国内外诸多学者已从黄牛木属中分离鉴定了口m 酮类、葸醌类、苯甲酮类等1 5 0 多个化学成分,其中口山酮类是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最主要的化合物,具有抗肿 瘤、抗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近年来,该研究小组在对黄牛木属植物的化学成 分研究中仍不断分离出一批结构新颖、生物活性较好的化合物( n a w o n gb o o n n a k e ra 1 ,2 0 0 9 ) 。 1 3 2 1 黄牛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迄今,黄牛木植物中已报道的化合物主要有呲酮类( b e n n e t te ta 1 ,1 9 9 3 ;s i a g le ta l 1 9 9 5 ) 、三萜类( b e n n e t te ta 1 ,1 9 9 3 ) 、苯甲酮类( v uh ye ta ,2 0 0 9 ) 等化合 物。b e n n e t t 从黄牛木树皮中分离到4 个叫酮类化合物,分别是c r a t o x y l o n e 、 d i - o - m e t h y l e t h e r 、g a r c i n o n e 、t r i - o - m e t h y l e t h e ( b e n n e t te la 1 ,1 9 9 0 ) ;s i ag l 从黄牛 木树皮中分离到3 个新的口m 酮类化合物( s i ag le ta 1 ,1 9 9 5 ) 。b e n n e t tg j 和d i e u n l h 先后从黄牛木中分离得到二环三萜化合物:a - p o l y p o d a t e t r a e n e 、 1 3 ,1 7 ,2 1 t e t r a e n 3 p - o l 、? - p o l y p o d a - 7 ,1 3 ,1 7 ,2 1 - t e t r a e n e 等( 见表l - l 、图1 1 中 6 0 7 1 ) ( b e n n e t tg je la 1 ,1 9 9 3 ;d i e unlhe ta 1 ,1 9 9 9 ) 和羽扇豆烷型三萜化合物: l u p e o l 、f r i e d l i n ( 见表1 1 、图1 1 中7 2 、7 3 ) 。于海洋等从云南产黄牛木茎乙醇提 取、己烷萃取部分中分离到两个新的二苯甲酮苷类化合物: 3 o j 伊d 5 g l u c o p y r a n o s y l - 2 ,4 ,6 。- t r i h y d r o x y - b e n z o p h e n o n e 、3 - o ? 伊d g l u c o p y r a n o s y l 一,2 ,5 ,6 。- t r i h y d r o x y b e n z o p h e n o n e ( y uh y e ta 1 ,2 0 0 9 ) ( 见表卜1 、图卜1 中7 4 ,7 5 ) 和儿 茶素及表儿茶素( 见表1 1 、图1 1 中7 6 、7 7 ) ( 于海洋等,2 0 0 9 ) 。 表1 1 黄牛木的化学成分 t a b l e1 - 1t h ec o m p o u n d sf r o mc r a t o x y l u mc o c h i n c h i n e n s e 编号化合物名称部位参考文献 c r a t o x y l o n e d i - o - m e t h y le t h e r g a r c i n o n e t r i - o - m e t h y l e t h e r p o m a n g o s t i n 伉- m a n g o s t i n t o v o p h y l l i na 2 - g e r a n y l - 1 - h y d r o x y 1 ,3 ,7 - d i m e t h o x y - 4 - ( 3 ,3 - d i m e t h y l a l l y l ) - x a n t h o n e 2 - g e r a n y l l - h y d r o x y 3 ,7 一d i m e t h o x y - 4 - ( 3 ,3 - d i m e t h y l a l l y l ) 一x a n t h o n e 州m e t h y le t h e r l ,3 ,5 ,6 - t e t r a h y d r o x y x a n t h o n e l ,3 , 7 - t d h y d r o x y x a n t h o n e c o e h i n c h i n o n eb c o c h i n c h i n o n ec c 0 c h i n c h i n o n ed c a g e d - p r e n y l a t e dx a n t h o n e l ,3 ,7 - t r i h y d r o x y - 2 ,4 - d i ( 3 - m e t h y l b u t 2 - e n y l ) x a n t h o n e 2 - g e r a n y l - l ,3 ,7 - t r i h y d r o x y 4 ( 3 m e t - h y l b u t - 2 - - e n y l ) x a n t h o n e 7 - g e r a n y l o x y - 1 ,3 d i h y d r o x y x a n t h o n e 7 - g e r a n y l o x y - 1 h y d r o x y - 3 - m e t h o x y x a n t h o n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