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以徽州、婺州古村落为个案.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以徽州、婺州古村落为个案.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以徽州、婺州古村落为个案.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以徽州、婺州古村落为个案.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以徽州、婺州古村落为个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以徽州、婺州古村落为个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在年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案中文摘要 ,也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构成 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特 婺州地区2 5 个古村落水1 :3 的 调查研究,结合两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背景,运用建筑学、结构学等理论, 从宏观整体和微观个案两方面分析了古村落水口的现状、特征、形成机制等,归 纳了水口类型、规模、构成要素及功能作用,并对水口的文化意涵作了进一步 探讨。 徽州、婺州两地古村落水口是本文的主要案例,文章通过对宗谱、方志等历 史文献资料的深入考究,借用古代风水相关理论分析了水口的地域生态特征,并 由此生发了水口的当代意义,为水口在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古村落、水口、生态、美学特征 作者:王陈辉 指导老师:袁牧 a b s t r a c t e c o l o g i c a la n da e s t h e t i cr e s e a r c h e so ns h u i k o u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e e c o l o g i c a la n d a e s t h e t i cr e s e a r c h e so ns h u i k o u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1 1 a g e _ 一t a k i n gs h u i k o uo fh u i z h o u , w u z h o u s 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 sa se x a m p l e s a b s t r a c t “s h u i k o u 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e l e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e s ,w h i c hi sa l s oa p a r to f t h e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h u i z h o u ,w u z h o uh a v eu n i q u es h u i k o u c u l t u r ed u et ot h e i rs p e c i a ln a t u r a l ,s o c i a l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 c o m b i n e d 、析t l lt h e s t u d y a r e a s p h y s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 ,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 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i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f r o mt h eo v e r a l l m a c r o a n dm i c r o c a s es i d e sw i t h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s t r u c t u r et h e o r i e s ,a n da l s o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t y p e ,s i z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a lr o l e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 s h u i k o u t a k i n gs h u i k o uo fh u i z h o u , w u z h o ua st h em a i nc a s e s ,t h ep a p e rm a k e sf u r t h e r s t u d yo nt h el i n e a g e ,l o c a lc h r o n i c l e sa n do t h e r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k n o w n , a n da n a l y s i si t sr e g i o n a le c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析m f e n g s h u it h e o r i e s f i n a l l y , t h i s p a p e rt a l l 【sa b o u tt h eg e r m i n a l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h u i k o u ,a n dg i v e s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o fc o n t i n u i n gi t sr o l ei nt h e n e wr u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e ,s h u i k o u ,e c o l o g i c a l ,a e s t h e t i cr e s e a r c h e s l i w r i t t e nb y :w a n gt h e nh u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y u a n gm u 目录 弓l 言? l l 研究背景和对象1 2 研究目的和意义2 2 1 研究的目的2 2 2 研究的意义2 3 、研究方法和手段。3 3 1 研究的方法3 3 2 研究的手段3 1 古村落“水口 概述4 1 1 概念厘定4 1 1 1 古村落的定义4 1 1 2 “水口 定义4 1 1 3 古村落“水口 定义5 1 2 地域界定5 1 2 1 “东南邹鲁”徽州的水口6 1 2 2 “小邹鲁”婺州的水口6 1 3 古村落“水口 成因。7 1 3 1 自然的制约7 1 3 2 风水的影响8 1 3 3 社会的推动8 1 4 古村落“水口”特征8 1 4 1 自然性8 1 4 2 生态性9 1 4 3 公共性9 1 4 4 文化性1 0 1 5 古村落“水口 现状”1 0 1 5 1 平原地区少有保留1 0 1 5 2 丘陵地区缺乏维护1 1 1 5 3 保护区二次开发的破坏l1 2 现存古村落“水口 类型和规模1 2 2 1 功能型1 2 2 1 1 防御性1 2 2 1 2 生产性1 3 2 1 3 交通性1 4 2 1 4 游赏性”1 5 2 2 结构型“1 6 2 2 1 单层水口16 2 2 2 多层水口”17 2 3 地域性18 2 3 1 邻溪村头型”1 8 2 3 2 邻河集镇型”2 0 2 3 3 邻江城郊型“2 0 2 3 4 沼湖人工型2 l 3 古村落“水口 构成要素及功能作用2 3 3 1 古村落“水口 构成要素2 3 3 1 1 山2 3 3 1 2 水2 3 3 1 3 树2 4 3 1 4 建筑”2 5 3 2 古村落“水口”功能作用2 7 3 2 1 划定村落界线2 7 3 2 2 保护村落文化2 7 3 2 3 改善村落环境2 8 3 2 4 服务公共活动2 8 3 2 5 组织空间序列2 9 4 古村落“水口 文化意涵及当代意义3 0 4 1 古村落“水口”文化意涵3 0 4 1 1 天人合一的自然认知3 0 4 1 2 功能审美的完美统一”3 l 4 1 3 宣家乐居的生活追求”3 2 4 1 4 共建同享的公共取向”3 3 4 1 5 生态文化的巧遇耦合3 3 4 1 6 文化习俗的承载传递3 4 4 2 古村落“水口当代意义3 5 4 2 1 遗产的遗失与保护3 5 4 2 2 遗存的利用与开发”3 6 4 2 3 历史的延续与提升3 7 4 2 4 当代的运用与创新”3 7 结语3 9 参考文献4 0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 1 致 射4 2 引言 个性鲜明的传统古村落, 有的人称他们为“传统文 中间有许多已经被列入了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这些蕴藏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并且 可以有幸保存至今的传统古村落,是我们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在这些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古村落中,散布在山川崎连、溪流阡陌的 自然环境中的徽州、婺州地区的古村落极具特色。这些古村落在中国“天人合一” 传统理念、古代风水学以及程朱理学等多种思想指导下经过严格择地、选址和营 建而成,具有浓郁的聚落文化象征色彩。 纵观我国古村落,他们大多是以水口为序曲拉开了整个村落的空间布置,实 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因而水口被视为村落的“门户”和“灵魂”,它带着鲜明 的观念意义,是制约着整个村落“吉凶祸福”的重要因素。我们熟悉的桃花源记 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 前行,欲穷其林。”的描写,正是一种对理想水口的真实写照。而在许多明清时 期的绘画中,如元四家倪云林的渔庄秋霏图、清四僧张弘的练江晓风图以 及徽州古版画渔歌图等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水口的身影。 传统古村落的合理布局体现了古代先民在创造最佳人居环境中,善待自己, 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协调的理念,徽州、婺州传统古村落又尤为有 特色,水口作为这些村落的核心,不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也强调人人共享 共乐的超然社会精神,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成为普通 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通常在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中,将我国园林分为三种形式, 即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其实,古村落的水口以及由水口衍生的“水口 园林”,也是一种古典园林形式,它是我国最早的开放式公园雏形。 引言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 研究的目的 首先,我国古代村落水口文化历史悠久,型态各异的传统古村落在当前已经 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而水口作为古村落文化的一部分,被研究的却还比较少, 对我国传统古村落水口进行对焦式的研究,旨在整理水口文化资料,发掘其在构 造古村落文化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对我国传统古村落文化的一点贡献。 其次,水口文化又蕴含着对风水理论的借鉴,在当前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大 力整理、发扬精华摒弃糟粕的工程中,水口文化对构造宜居环境工作具有重大的 借鉴意义,在人居环境的构造中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最佳和谐,对水口地域生态 特征的文化研究有利于为环境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再次,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水口文化作为新农村文化 建设的一部分,其本身就应该发挥作用,从建筑学、结构学对水口构成要素、文 化内涵的探讨,能够有效地指导新农村的合理布局及文化氛围的构建,使传统农 村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传统的生命力,故而,水口文化研究也是一个不可回 避的文化焦点。 2 2 研究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事以向天道,以天道明人事 的思维观,中国传统的古村落就是在寻找与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追求人与人的 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种追求和谐的思想就反 映在中国古村落的选址、规划和布局当中。各地方因位置、地形、水土、气候、 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也就形成自己的地方文化的个性,它与村落高度和谐,而 铸造了村落的个性与灵魂。”1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明,汤显祖) 。在徽州和婺州两地,古代由于战 乱南迁的士族带来了中原文化,与当地幽闭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生活融为一体, 形成了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文化。徽州、婺州地区古村落的形成不仅是中国建 筑史上的奇葩,其人居环境空间的构造也存在粗多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精髓。而与 此同时,以两地为代表的古村落水口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中从未被记载过的一种园 林形式。因此,传承并延续徽州、婺州地区古村落水口的规划布局,从物质和非 物质层面加强对其整理与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胡敏娴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空间研究,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 0 0 7 年6 月 2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 引言 当前,学术界对水口和水口园林的研究已经有一些,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 个案和区域研究上,对其进行全面、整体、系统的研究还并不是很多。本文作者 由于个人能力所限,也只能通过选择水口相对集中,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徽州、 婺州两地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以点带面,揭示水口的文化意涵和审美特征。 研究和欣赏徽州、婺州地区古村落的水口和水口园林,可能揭开一段埋藏于 中国古典园林史深处的代表着中国最早的公共园林、公园雏形的内容,对它的深 入研究将可能会对完善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有一点帮助。古村落“水口”生态的文化 内涵与美学特征研究,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讲,也必将有很大启迪。 3 研究方法和手段 3 1 研究的方法 本文对于传统村落水口的研究,从整体入手运用了逻辑分析、实例总结、归 纳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文献资料和笔者多次实地考察的素材对本课题展开研究 逻辑分析:运用建筑学、结构学和与此相关的民俗学、社会学、自然生态学 等研究方法,借鉴现有的国内外有关学术研究成果,有条理有组织地进行研究分析。 实例分析:通过对徽州、婺州两地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有代表性的村 落详细考察,分析水口构成要素和功能作用。 归纳分析:将大量的调查结果和理论基础进行分类,对传统古村落水口的特 征、类型、规模、构成要素以及功能作用等研究分析。通过对宗谱、方志等记载 的历史相关资料的探究,借用古代风水相关理论分析其文化意涵和当代意义。 3 2 研究的手段 文献资料:对徽州、婺州传统村落及其“水口”的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的综 合考察,主要依靠来自文献的大量信息和资料。 实地考察:通过对徽州、婺州两地的古村落及其“水口”实地的走访、考察、摄 影等方式,了解古村落“水口”的现状、特征以及当地居民与古村落空“水口”空间的 互动影响,并对此进行有效的统计整理。 3 l 、古村落“水口”概述吉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 古村落“水口 概述 1 1 概念厘定 1 1 1 古村落的定义 人类聚居地的早期形态是村落。汉书沟血志中说:“或久无害,稍筑室宅, 遂成聚落。”聚落的本义是指人类集中居住和落脚的场所。村落的早期是以氏族为 单位的聚落。原始聚落,是在原始人类走出自然洞穴并从事原始农业之后,人们 按照氏族血缘关系在江河两岸或湖沼周围以及其他开阔而安全的地点兴建的聚居 场所。不同的氏族聚居地形成一个又一个的“聚”。史记五帝本纪中说“一年而 所居成聚”,表明了“聚”是定居的标志。1 “古村落”是指那些上溯源头在明清以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以上历史选址、布 局都没有大变动而且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寨、 聚落。2 i i 2 “水口”定义 “水口”一词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水流的出入口或其近旁。在 尔雅释水中提到“瀵,大出尾下”。东晋郭璞注日:“河东汾阴县有水口,如车 轮许,演沸涌,其深无限,名之为瀵。”在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说:“( 吕蒙) 后从权拒曹公於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 下而退。”说岳全传第四九回:“韩世忠元帅带领水军十万,大小战船,已在水 口扎成水寨。”柳青狠透铁七:“稍微粗心大意,水口的地灌得多,远处的地没 水了。” 水口的第二种解释是,水上的关口要寨。在晋书景帝纪这样提到:“五年 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水口的第三种解释是衣袖。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日:“从来好事多磨,程 朝奉意气洋洋走出街来,只见一般儿朝奉姓汪的,拉着他水口去看甚么新来的表 子王大拾,一把拉了就走。” 从上述对“水口”的诠释中,我们不难发现“水口”一词词义的解释众多,但对于 中国古村落之旅,刘沛林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版,p 1 2 谢煌林徽州古村落中的外部空间环境初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 0 0 5 年6 月 4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i 、吉村落“水口”概述 本文研究来说,主要是指古村落中的水流出口。 1 1 。3 古村落“水口”定义 作为古村落中的水口,目前的研究多将其作为风水术书中的称谓。明代风水 大师缪希雍将“水口”定义为“一方众水总出口也”。入山眼图说又日:“凡水来处 谓之天门,若来水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 夫水本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用不竭。 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 ”也就是说水口是众水汇集之口,可以分 为天门和地户。天门开而地户闭,k i l l 聚气,财源不断。1 风水典籍山龙语类 说:“水口者,水既过堂,与龙虎案山内诸水相会合流而出之处也。”这里对“水口” 的定义更加清晰,即村落中的水会合后,在下游某个位置绕过丘陵的包围流出的 出口,一般也是村口,而上游水进入的地方叫天门。一般平原的水口以河口的形 式存在,山区的水口多是山口或水源。山口多为众水冲击而成的盆谷地带,土地 湿润、水草肥美。水口四周能形成风水宝地,因水能聚气,众水必气盛。所以古 代先民常选择四面群山的盆谷地带,以背后群山为“祖山”,以水口为中心为村口建 村立户。 本文所研究的“水口”是风水堪舆术中的专用词。它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 观于一体的,层次丰富、独具特色的区域。这个区域古亭古道相依、丛林婆娑、 古风悠悠,是村落的“门户”,也是全村最美的地方,人人可以享有的公共花园 一水口”。它既包括水口本身特指的意义,也包括水口与村落之间的环境关系, 强化了水口的建筑意义,因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水口环境,或者“水口园林”。2 在 许多明清的绘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它的身影,如元四家倪云林的渔庄秋霏 图、清四僧张弘的练江晓风图以及徽州古版画渔歌图等。 我国古代的村落选择、规划、营建与古代风水学密不可分,作为村落“门户” 的水口自然也不例外。所以研究古村落“水口”离不开对古代风水学的研究和了解。 水口处一般除了流水、建筑以外,还种植大量了树木,我们称其为“水口树”,水口 两侧的水口山,寓意“狮象把门”在风水中称其为“水口砂”。 1 2 地域界定 从时间上来说,“水口”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但从目前各村所保留下来的遗存 看,至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或者更早。从地域上说,“水口” 1 陈倩、翟辉风水文化对水景观设计的启示,山西建筑,2 0 0 5 年第2 3 期p 2 3 2 刘阳徽州传统村落水口空问的现代解读,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 0 0 7 年第6 期p 1 2 8 5 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所以徽州有“东南邹鲁”的美誉。 徽州横跨天目山、黄山、白际山等山脉,其间多山地、丘陵,素有“八山一水 一分田”之称,其地理环境与风水学上“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宅、村、城镇基址 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无形契合,因此徽州古村落大多位于层峦叠嶂的山区, 四周青山环抱,绿水萦回。徽州古村落“水口”,受明清时期,徽商的经济支持,“水 口”营建具有较大规模,形成“水口园林”。其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 绿荫丛中,成为普通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形式。以西递、宏 村、龙川、南屏、唐模、雄村等古村落较为著名。 1 2 2 “小邹鲁”婺州的水口 婺州,古属姑蔑国,春秋属越。秦始皇二十五年( 公元前2 2 2 年) 置会稽郡, 婺州一带又属之。东吴宝鼎元年( 公元2 6 6 年) ,始分会稽西部置东阳郡,以郡在 徽水( 即衙江) 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领县九,治设长山,是为金华独立建郡之 始。南朝梁绍泰二年( 5 5 6 ) 置婺州,陈天嘉三年( 5 6 2 ) 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 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开皇十三年( 5 9 3 ) 改置婺州。唐朝又曾改成东阳郡。唐 6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1 、古村落“水口”概述 武德四年( 6 2 1 ) 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 新安) 县分置衢州。唐天宝元年( 7 4 2 ) 改婺州为东阳郡,乾元元年( 7 5 8 ) 复为婺州,共领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 溪、武成、浦阳七县以及街州一州。1 宋代,婺州曾被称为保宁军。元至元十三年 ( 1 2 7 6 ) 婺州改为婺州路,至正十八年( 1 3 5 8 ) 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 至正二十年改为金华府。 至元时,婺州领一司、六县、一州。一司即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六县为: 金华、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州一:兰溪州。至明成化七年( 1 4 7 1 ) 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 之称。1 9 8 5 年,国务院批准撤消金华地区,分设金华、衢州两市,实行市辖县体制。 婺州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清人吴伟业喟然而叹浙水东文献,婺称 极盛矣。2 胡凤丹编纂金华丛书时,也感慨地说吾郡以金华山得名,山周数 百里,前劣蟠郁,雄秀之气上与婺女争辉。其最胜处,道书称第二十六洞天者是 也。夫地灵所炳,人杰斯兴,吾郡人文荟萃,曩有小邹鲁之目。历考自来著作, 其目录载在郡邑志者不下千徐种,而书缺有间。”所以婺州又素有“小邹鲁”之美称。 本文中所谈到的婺州包括七个县,既金华、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兰溪、 东阳。下文中所涉及的婺州古村落也分别来自于婺州的这个七个县。其古村落“水 口”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尚只是“水口园林”的雏形,对于研究水口演化过程的有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古村落及“水口”较有影响力的有诸葛八卦村、俞源、郭洞等。 1 3 古村落“水口”成因 1 3 1 自然的制约 徽州、婺州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在山水包围的环境限制下,村落只能建在山 谷中的平坦处,而通常情况山谷也是风谷,多山风、寒流,村落长期暴露在山风、 寒流之中,对于村落建筑和村民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周围的 山水,才能真正为人们谋福祉。而在村落入口处,通过借助自然的山体,人工种 植树木等方法,建设起天然的屏障,阻挡山风、寒流,使得村落内形成以一个小 的气候环境。 在村落营建水口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水口”是村落整体布局模式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古村落的“眼睛”,也是保护村落的“前哨”。 1 李艳杰南宋中后去婺州文人及其创作,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 0 0 9 年5 月 2 潜溪录,见宋濂全集( 第四册)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8 0 1 页 7 l 、古村落“水口”概述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 1 3 2 风水的影响 风水理论作为古代先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所掌握的- i - i “环境选择”学问,暂且不 谈其科学与否,其确实在徽州、婺州的古村落择居环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风水学理想的居住环境是枕山、环水、面屏的格局,徽州、婺州的山水环境正好 成为这种理想的居住模型的基础。 风水术数认为,水象征着财,水口的营建可以阻挡山风直袭,具有“藏风聚气” 作用。在风水的影响下,“水口”成为主宰村落盛衰、安危、财富、生死、前程的象 征,自然受到古代先民的重视,使“水口”的发展有了思想基础和原动力。另外,传 统古村落从选址、规划到营建都是在风水学的指导下进行,水口作为古代村落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自然受到古代风水学的影响。 1 3 3 社会的推动 社会环境是水口区域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来说徽州地区古村落的“水口” 比婺州地区发展的更好一些。这与明清时期古徽州地区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分 不开的。 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徽商居首。曾有“无徽不商”、“无徽不成镇”、“无 绩不成街”的说法。富甲一方的徽商荣归故里,斥巨资修建豪宅祠堂,兴修水利, 办学育人。受地少人多、村庄拥挤等条件的限制,虽然徽州地区豪门众多,但是 难以家家户户兴建私家园林,从而也就促使村民共同捐资在村头的水口处兴建园 林,推动了“水口”的发展。有了明清时期徽商强大的经济基础,“水口”才有较好的 发展机遇。所以现在在徽州地区看到较多是“水口园林”,而婺州地区常见的只是“水 口园林”的雏形。 1 4 古村落“水口”特征 1 4 1 自然性 “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而峙立,后有幽谷窈然而深藏,左右河水 回环,绿树阴翳”。1 徽州、婺州秀丽的自然环境为“水口”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自然 景观基础,它不同于江南私家园林模山模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模式,利用当 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山水的感染力,将其纳入到整个村落的空间当中,达 n t “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2 的效果。所以自然性是“水口”的第一大特征。 1 梅小妹徽派园林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 0 0 1 年 2 张浪、吴诗话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中国园林,1 9 9 6 年 8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 l 、吉村落“水口”概述 1 4 2 生态性 村落水口一般都是随山采势,就水取形,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建筑( 如 牌坊、亭榭、楼阁、路桥、塔楼、书院等) 和植物,使山川、田野和人工建筑融 合成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1 其采用的植被多为当地常见植被,这种因地制宜、就 地取材的营建思想,表达了人们顺应自然、装点自然和适度改造自然的生态审美观。 其次,水口处林木茂盛,亭榭掩映,溪流蜿蜒。扼制隘口的水口树既能使村 落居民冬屏寒风,夏遮骄阳,又能涵养水源,吸附尘沙、净化空气。为了防止旱 季缺水,往往在水口处设坝截水,提高水位,坝上溪水辗转跌岩,形成一个个小 瀑布,成为有趣的水景;而且先民还充分利用这种落差水流的能量,在水口处建 设水碓、水车用于灌溉农田。有诗赞日“断水何劳掘地成,归流机巧忠雷霆,玉粒 每看云里捣,寒声偏于月中听”2 其三,有的古村落依托自然水口将流经村落的水系进行改造。如俞源村的八 卦图( 图1 ) 、宏村的南湖( 图2 ) 等。即汲取了充沛的水源,有防止了洪涝,开 完水圳、水塘,对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进行了分流设计,建立完整的给水饮用、 排水灌溉系统。即提高了水的循环利用,又减少了对环境污染。 图1 :俞源村水口一巨型八卦图图2 :宏村水口一南湖 1 4 3 公共性 徽州、婺州古村落中的“水口”一般都是村民公共活动的场所。如祁门桃源村水 口桥内石碑铭文记载的:“朝夕以游焉,息焉,便之,而凡往来经其地者,无不便 之。父老兄弟出作入息,咸会于斯。”3 可以说,古村落的“水口”在功能上开创了 我国园林公共性的先河。 另外,“水口”建设投资的多元化也充分体现它的公共性特征。这里有私人捐助, 1 陈晖徽州水口园林的建筑特色兼与苏州园林比较,黄山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6 期p 1 3 2 刘彦顺水i - 3 :徽州民居的择址观念,文史知识,2 0 0 0 年 3 刘彦顺水口:徽州民居的择址观念,文史知识,2 0 0 0 年 9 i 、古村落“水口”概述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 如唐模檀干园( 图3 ) ;也有村民合力集体修建,如宏村“南湖”;还有皇上“恩荣” 建造的牌楼、牌坊( 图4 ) 等。而且一般村民大都自觉维护共享空间,在族谱族规 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宁可走万步,不砍雷岗树”,也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水口 的尊重和爱护。 图3 :唐模水口檀干园图4 :雄村牌坊 1 4 4 文化性 徽州和婺州历来都有“东南邹鲁”和“小邹鲁”的美誉,而徽州本身就是朱程理学 的发源地,所以“水口”也是一个被赋予了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意蕴场所。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的自然、生态营建理念本身就强烈的表达地域内涵;而山水、村落、 绿树、田野、村民这种“全村同在画中居”规划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先民独特的文化 思想。 另外,水口处往往都有文人结诗社、举文会的佳地,如文昌阁、文峰塔、奎 星楼等,建筑造型优美,尺度适宜,选材质朴而又装饰精美。匾额、楹联常常留 下文人墨客的手迹,既写美景,有耐人寻味。1 1 5 古村落“水口”现状 1 5 1 平原地区少有保留 “水口”是古代村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一般古村落都存在有水口,但 是到了现代,我们能够看到水口已经越来越少。特别是浙北苏南等平原地区,被 保留下来更少。一般平原地区的水口,都在河道口,但如今由很多水口因为失去 功能而消逝灭迹。我们只能在些老人的口头中,一些地方县记载中偶尔看到它 的身影,这些地区的水口消失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历史原因, 还有社会原因。 1 汪琦,张浪析徽州水口园林的现代特征,黄山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1 期p 3 5 1 0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i 、古村落“水口”概述 1 5 2 丘陵地区缺乏维护 而在徽州、婺州这样的丘陵地区,将水口保留完好的也并不是很多。水口区 域一般都无人居住区,水口的实木建筑经历数千年有经久维修的腐烂损坏在所难 免。过去的徽州、婺州地区富甲一方,徽州、婺州的古村落都处在深山之中,交 通不便、文化体系相对闭塞,到了近代经济逐渐没落,没有足够的金钱去修缮水 口,使得水口缺乏维护,也是这些古村落的“水口”逐渐消失的又一原因。如徽州的 灵山水口,其水口环境建筑至今任然还有保留,但是已经处于无人管理维护的状态。 相对建筑的损坏,水口树木保护的还比较完好。家谱族规中禁止砍伐水口区 域的树木,这种观念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已经根深蒂固,使得水口区域的古树得以 保留。但是也有一些地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水口区域的树木也进行了大 量的砍伐、挖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上村内人口的增加,村庄的不断扩大,紧 张的土地资源使得村庄建设逐渐侵入水口的范围,也是水口受到破坏的重要因素。 如武义县的白姆村水口在几年内就已经消失。另外很多水口区域已经成为新经济 区、新农村的规划区,面临着进一步破坏危险。 1 5 3 保护区二次开发的破坏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古代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西递、宏村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婺州等地也建立了一大批的保护 区,像徽州的南湖、唐模、龙川,婺州的诸葛八卦村、俞源、郭洞等村落都得到 了较好的保护,这些地方的水口受到的破坏较小,有专人维护保养。 但是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徽州、婺州等地古村落游的兴起,这些保护 区又因旅游而做了大量的二次开发,使得古村落和保佑古村落繁荣昌盛、人丁兴 旺的“水口”受到了重建、改建等不同程度的二次破坏。( 图5 7 ) 图5 7 :改造中南屏水口 2 、现存古村落“水口”类型和规模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 2 、现存古村落“水口”类型和规模 2 1 功能型 风水称:“水口乃地之门户”,水口作为古村落整体格局中的“门户”,古人在择 地、选址、营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它与村落的生活、生产、生存等相互关系, 按照各自不同的环境因素,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功能,我们可以 把水口分为防御型、生产型、交通型和生态型。 2 1 1 防御性 徽州仁里明经胡氏宗谱云:“水口两山对峙,涧水环匝村境。”理想的水口 应是“狮象蹲踞,回互于水上或隔水山来缠裹。”1 探寻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历史上 由于战乱而导致了大批士族、富商南迁,形成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人口南迁,最早 是在东晋,最后一次是南宋。而从风水学角度看,南方的徽州、婺州地区是符合 绝好风水要求“穴”较多的地方,这些世族豪门多选择险要易守之地,“屯聚为坞壁”。 村落四周都有山环抱,山口狭小,山作为屏障成为天然的防卫。历史上这种村落 水口的选择,在当地的一些谱志中经常可以见到。祁门善和程氏宗谱卷一村落 景致志境记述:“善和乡居江南万山间”“其为乡也,隔离喧市,弗介通衢,皆山 迳岭道“山成四塞之险,环乡皆山若堂密也”。祁门锦城纪略诸口“望城峰下, 其由远近,障蔽如城”。无论是山越遗民还是因战乱南迁汉人,经历千余年征服与 被征服的抗衡后,都体验到防御性对于维持村落生存的重要。徽州、婺州多数古 村落都是四面环山,人们都把水口视作“关隘”,由狮山、象山把守。在天然地形的 基础上,加以人工的修整,营建防御型建筑,易守难攻,从功能和心理上都增强 村民的安全感,形成了防御型水口。 这种防御性水口以祁门的奇岭村较为典型,奇岭是祁门县偏远深山中的一个大 村,村子处于山水的环抱之中,村口水口处两山夹峙,形成狭小的谷口,谷口内一 溪流在此流出。溪上过去建有一座的重檐歇山顶楼阁,村民称它为水口亭,配合两 侧的屋宇山墙形成一个防御型的水口,起到了定界、封闭、防卫和关镇的功能。类 似这样的防御型水口,还有祁门县的石坎村,有所不同的是:石坎村整个村落有完 1 缪希雍葬经翼水口篇十,载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汇考 1 2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2 、现存古村落“水口”类型和规模 善巧妙的防卫系统设施,使得防卫型水口成了整个村落防卫系统的组成部分。1 2 1 2 生产性 堪舆经云:“油车水碓休居右,水口龙头福自齐。”玉镜云:“水碓、 油车忌杀方,造居水口显风光。”姚廷辑阳宅集成中的上述观念提出了古村落 水口中另一种功能,生产性水口。 利用山区溪流落差大的特点,在水口处拦水筑坝,提高水口的水位,控制水 口的水量。这样在坝口形成落差的瀑布,传统古村落多利用这种落差水流能源建 油车、水碓,以满足村民生活、生产需要,避免因缺水而影响村落的生产和发展。 这一类水口主要有歙县的雄村水口、昌溪水口( 图8 9 ) 等。正由于这种类型的水 口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也被记载在村族谱中,其中双溪 李氏族谱这样记载:“水碓在流口向阳桥右侧,白果树下”。 图8 :昌溪水口一古树图9 :昌溪水口一水坝、水碓 另外,也有些村落通过对水口处水系的改造,扩大水流在村中的流经的区域, 达到灌溉农田的效果。如武义县的俞源村水口。村落四面环山,三面峻岭,北面是 弯曲的峡谷,一条溪流穿村后,入水口区域呈“s ”形北去。这条“s ”形的溪流是人工 改造而成的巨型八卦太极图( 图1 0 1 1 ) ,直径为3 2 0 米,其内有约1 2 0 亩农田。2 这种水口一方面可以防止在干旱季节水量不足,设坝储水,改造水路扩大灌 溉面积,保护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诗赞日:“断水何劳掘地成,归流机巧周 雷廷,玉粒每看云里捣,寒声偏于月中听。”映射出古村落农民巧妙利用水口进行 农事灌溉的活动。另一方面,由落差产生的瀑布,淙淙流水,也形成了美丽的田 园风景。 1 殷永达论徽州传统村落水口模式及文化内涵,东南文化1 9 9 1 年0 2 期p 1 7 4 2 陈华文区域特征: “风水”背后的生态认知以浙江省武义县部分村水口树”文化为例,理论与 存在民俗民间文化与保护开发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 1 5 8 1 3 2 、现存古村落“水口”类型和规模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 图l o :俞源村平面模型 图1 1 :俞源村水口一八卦太极图 2 1 3 交通性 徽卅i 、婺州的古村落并非完全与世隔绝,恰恰相反的是有许多古村落都遍布 在全国的水陆交通线上,起着重要的驿站或递铺的作用。由此,部分古村落的“水 口”也承担着地方交通枢纽的功能。 明代正德进士章懋( 浙江兰溪人) 在兰溪平渡镇渡口留下一篇待渡亭碑记, 里面写道:“凡四方车马之经行,负担之往来,日以数千,居民数百家,咸以货殖 为业。”徽州的祁门县道黟县中途的关麓村,婺州从宣平县到武义县中途的俞源村, 这些村落都在路途的中点,到两头的县治各有半天的脚程,来往的短途旅客,正 好在这两个村子里歇脚打尖。1 一般来说,村落或通舟楫或筑桥通路,在较大溪流旁往往会设码头,用来通 舟楫,构成水上交通型水口,实例如祁门奇岭口。溪流较小的由村中望族出资或 者集体出资修桥以通路,构成路上交通型水口,如歙县许村水口廊桥( 图1 2 ) ,歙 县西乡的古桥村的观音桥,祁门县大坦村的水口桥“安浮桥”以及婺源的严田水口 ( 图1 3 ) 等。 图1 2 :许村水口廊桥 图1 3 :严田水口 1 村落,李秋香主编、陈志文撰写,三联书店出版社,2 0 0 8 年7 月第1 版p 1 3 1 4 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与文化意涵研究2 、现存古村落“水口”类型和规模 2 1 4 游赏性 徽州、婺州地区古村落的游赏型水口是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兴起的。富 甲一方的徽商荣归故里,受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虽然徽州地区豪门众多,但是 难以家家户户兴建私家园林。村落中拥挤高密度的住宅,使得素有“东南邹鲁”之称 的徽州和“小邹鲁”美誉的婺州族人热切向往与回归自然,所以十分注重起村中唯一 的公共区域“水口”的建设,于是共同捐资在村头的水口处兴建园林,又因宗教、文 会活动的兴盛,寺庙、书院、文会馆等公共建筑业也纷纷跻身水口区域。同时, 受明清时期风水理论中的“关镇”之说影响,为了文运昌盛,水口出也会修文峰塔, 建文昌阁。配合村口已有的山、树、桥、水碓、牌坊、水口亭等,水口形成了既 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层次丰富、独具特色的游赏型公园,1 也可称为水口园 林。歙县丰南志有“茶园水春”一景,徽州休宁双溪流口八景中有野堆春云 一景,都是游赏型水口中的景色。 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活化石”的歙县唐模村水口檀干园( 图1 4 1 6 ) ,最 具有代表性。唐模村四面平坦,远山环抱,没有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感觉,其“水 口l 檀干园在村落的东部。据说是村中富豪许氏为满足母亲游西湖的愿望而 建,所以檀干园是一处以仿杭州西湖的名景园林,整个水口景观层次丰富,以“沙 堤婷”饯角翼然而拉开序幕,石板小径引人入胜;穿过“同胞翰林”石坊,以视野开 阔的水面为中心,将“三塘”环连成湖,因而湖中也有“三潭印月”。且“玉带桥”通堤 埂达“镜亭”;亭内一副长联将“小西湖”的四时风光与四周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联 日: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