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束代泻掣海1 u 印 内容提要 中国历史上的两宋时期一直以其灿烂辉煌的学术文化而引入关注,在这样的 历史背景下,金石之学历经数代之酝酿,骤然兴起,成为一门专门之学,它构成 了宋代学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这一时期,早期的集古印谱出现了 在中国已出现了上千年的印章缘何在宋代得以单独成谱,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同样是在宋代,文人印章迅速崛起,印章的功能由实用开始逐渐向艺术欣赏的方 向转变。这三个历史现象出现于同一时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有着某种联系,引 人深思 早期印谱与宋代金石学从依附关系到分离,贯穿了整个宋代本文根据二者 的紧密程度,将这个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来分别考察,试图揭示宋代金石学对 早期印谱的催发作用和早期印谱对金石学的反刺激并通过宋代金石学和早期印 谱对宋代篆刻带来的影响,来说明“师法汉印”的肇始和宋代文人印章崛起的一 个重要原因这些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主要的创新点 全文共分四章,首先对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其后对宋 代金石学和早期印谱的概况分而述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紧接着关 注二者对宋代篆刻艺术产生的影响,最终还原宋代的金石学与早期印谱的发展史 实,以观察从属于史学研究的金石学,对从属于艺术研究的篆刻学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揭示其中的规律 关键词;金石学早期印谱宋代文人印篆刻艺术 束代明日尊u l 并i e p - m a b s t r a c t s o n gd y n a s t yi sx 髓a a r k a b l ef o ri t ss p l e n d i dc u l t u r e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u n d e r t h i sc i r c u m s t a n c e , e p i g r a p h ys u d d e n l yb t 粥l n l e 锄i n d e p e n d e n ts u b j e c ta f t e rs e v e r a l h u n d r e dy e a r so f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 c o n s t i t u t i n gaf a i r l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 l e a r n i n g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 m e a n w h i l e , e a r l ys e a lb o o k sa l o s l :w h a tc a u s e ds e a l s w h i e l ah a db e e n e x i s t e df o ra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 g a t h e r e di ns e a lb o o k si nt h i sr , e r i o d , i td e s e r v e st h i n k i n g a n dr e - a r e h i n g a l s o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f i t e r a t is e a le m e r g c d ,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s e a l s h a dg r a d u a l l rt u r n e df r o mp r a c t i c a lt oa r t i s t r y i ti sc o i n c i d e n to ri n e v i t a b l et h a ts u c h p h e n o m e n aa p p e a r e di nt h es a l l l ed y n a s t y ? s t u d i e so i lt h i ss u b j e c t 黜n e e d e di nt h i s 翻m s e i t 瑚t h r o u g ht h ew h o l es o n gd y n a s t yf r o ms e a lb o o k s 8 t t a e h i n gt os e p a r a t i n g f r o me p i g r a p h y t h i sp a p e rd i v i d e st h ep r o s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a a dt r i e st or e v e a lt h el l l u t t l a li n f l u e n c e so ne a c ho t h e r a l s o ,b ye x p l a i n i n g w h a ti n f l u e n c e se p i g r a p h ya n ds e a lb o o kh a sb r o u g h ta b o u tt os e a l - c a r v i n ga r t , i t 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r c a s o l lf o rt h ec o n c e p to f s e a l - e a r r i n gs t y l es h o u l df o l l o wi - l i r a ( 1 y n a s t y a n dt h ee m e r g i n go fl i t e r a t is e a l a l la b o v ea r ct h ee m p h a s e sa n dm a i n c r e a t i v i t yo f t l a i sp a p e r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p a r tg i v e s 曩c o n c l u s i o no n r e l a t i v ed o c u m e n t s , 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m e t h o d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p r o v i d e sat h o r o u g h l y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ne p i g r a p h ya n de a r l ys e a lb o o k s ;t h e na n a l y z e sa n d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m ;t h el a s tp a r tf o c u s e so nt h ei n f l u e n c et h e yh a d0 1 3 s e a l - c a j v i n g a r t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t r i e st or e c a p t u r et h ef a c t si na r th i s t o r y , s ot h a t w ec a l ll e a r nh o w e p i g r a p h ya f f e c t e ds e a l - c a r v i n ga r t i tc a na l s or e f l e c th o wh i s t o r y s t u d yi n f l u e n c e sa r t k e y w o r d s :e p i g r a p h y , s e a lb o o k s ,s o n gd y n a s t y , l i t e r a t is e a l ,s e a l - c a r v i n ga r t 2 柬代童石擘啕q 印谱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本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金石学、早期印谱是本文涉及的两个关键性概念,但历来诸家学者对于二者 的概念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阐明本文的研究方向。避免误解,特在此 对本文中所提及的。金石学”和。早期印谱”做出概念上的明确界定,通过这些 辨析、说明,使本文的研究对象更加清晰,从而更好地阐述本文的观点 ( 一) 对。金石学研究范围的界定 中国历史上对于金石学的研究者不乏其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资 料但直至近代,才出现较多的对于“金石学”的清晰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以下两种: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马衡先生在对金石学如此定义:。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 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今日者,皆是也,以 此种材料作客观的研究以贡献于史学者,谓之金石学又说,“盖欲以文辞托 之不朽之物质,以永其寿命”者,。谓之金石文字”t 近代金石学家朱剑心先生这样定义: “金石学”者何? 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 文字图象之体倒,作风;上自经史考订,文章叉倒,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其制 作之原,与文字同古;自三代秦汉以来,无不重之;而成为一种专门独立乏学问, j l , t 自宋刘敞,欧阳修,吕大临,王黼,薛尚功,赵明诚,洪适,王象之诸家始 2 马衡先生对于金石学的研究是从史学的角度出发,为史学的研究服务而朱 剑心先生则明确指出了金石学“上自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 比马衡先生的研究范围更扩大一步 笔者不敢对哪种定义更加准确妄加评论,况且学术本身就是百家争鸣之事, 但因本文的研究是立足于金石学与篆刻艺术的关系之角度,因此取朱剑心先生所 3 束代浠掣与壤印 概括之金石学概念,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二) 。早期印谱。的涵义 至于早期印谱,更是个一直存在着争议的概念“早期”二字,本身就是一 个比较模糊的限定词,因此在这里有必要说明:由于本文研究内容的时间范围界 定在宋代,而且经考证后认为集古印谱起源于宋代,本文的。早期”指的是宋代 这个历史时期 对于。印谱”的定义,当代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先生曾经这样说:“印谱,是 汇录古今玺印、篆刻作品的专书它既是历来篆刻艺术成果的汇辑,也是攻习这 门艺术不可须臾短缺的临习范本,故素为印人和篆刻爱好者所宝好,甚至古来不 乏有终生以集谱为乐趣的文士学人。 韩天衡先生将印谱分为九类:( 一) 集古印谱,( 二) 摹古印谱,( 三) 摹印 人印谱,( 四) 自刻印谱,( 五) 汇辑印材的印谱,( 六) 以时代断期印谱,( 七) 文赋印谱,( 八) 汇各家印人印为谱,( 九) 汇数家藏古印为谱4 如前文所提出,本文“早期”的范围划定在宋代。宋代出现的印谱中,绝大 部分是辑古玺印之谱,可划为集古印谱和摹古印谱类近年有学者认为,宋代也 有一部分文人汇辑自用印成谱5 但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集古印谱,因此本文所提 及的。早期印谱”,指的是宋代的集古印谱 第二节本文力求达到的突破及其意义 ( 一) 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回顾 迄今为止,关于宋代金石学与集古印谱的论述文章并不鲜见对金石学的研 究从宋代此门学科发韧之初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 、赵明 诚的金石录,可谓宋代金石学极盛时期的代表之作经过元明时期的衰落, 金石学在清代重振复兴大旗,并且创造了一个新的繁盛阶段,比较著名的有顾炎 武的金石文字记 、陈介祺的金石文字释、黄宗羲的金石要例) 等到 了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文章宋代之金石学 ,朱剑心所著金石 学 ,金石学家马衡先生的中国金石学概要,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金石学的起源、 发展、分类及其学术贡献等各方面进行了阐述 近年来对于金石学研究的论文,主要可以按内容划分两种: 一、着重论述宋代金石学自身的兴起原因、发展特点等如夏超雄的宋代 金石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兴起的原因,汪俊的论宋代金石学的衰歇7 ,刘心 明的略论金石学兴起于宋代的原因 ,李菁的宋代金石学的缘起与演进 这些文章对研究金石学提供了很多文献资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将金石学与书法研究联系起来,分析金石学对书法艺术产生的影响。如 崔树强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一文中,对宋代金石 学影响书法艺术的原因、表现及背景作了全面分析,对于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 关于印谱的起源和早期集古印谱的问题,一直在印学界存在着各种争议虽 然对最早印谱的认识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很多著名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考证结 论和所持观点,如陈振濂先生的关于印谱的创始者 和 考, 其中对“杨克一和晁克一气。王俅与王球”作了校正明确提出了最早的印谱是 杨克一集古印谱,并提供了有力的证明”罗福颐先生的印谱考 记录印谱 一百三十多种,十分详细,且附录序文朱关田先生在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 庆上发表的印谱起源小识 ”,韩天衡先生的九百年印谱史考略) ”,萧高 洪先生的也谈印谱的起始 “,孙向群先生的关于集古印谱在宋代”等文 章,对宋代的集古印谱做出了史学上的考证,填补了学术史上的空白这些文章, 几乎都对早期集古印谱的起源、流传和其中收录印章的情况作了或繁或简的概括 和阐述,其中一些观点己开始渐为印学界所广泛认同 ( 二) 二者的联系及对篆刻艺术的影响尚是研究领域的空白 笔者认真地阅读了这些论著,不禁为前人所取得的成果感到深深佩服,宋代 的几部早期印谱早已不存,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考证,只有从其它的序、跋或仅 存的“准印谱”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必须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仔细地筛选相 关内容,因而这些考证出来的资料和结论是非常宝贵的。但是这些研究的著作和 文章,多着重于纵向地分析自身学科的起源发展等方面,至于金石学与印谱之问 的联系及其对中国篆刻发展史的影响。尚无人进行过系统阐述有些文章著录中 5 宋代陌孽啕q 印谱 有所提及,但终是寥寥数笔,因此深入地探讨二者问的横向联系,对认识中国篆 刻发展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也有着很大的研究前景 本文力图吸取以上诸位学者论著中的优点,利用前人已有资料和研究成果, 对宋代金石学和早期印谱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站在已有的研究高度上挖掘尚有 可能的研究深度 宋代集古印谱的各方面研究,因为资料的稀缺,在篆刻学上一直是争议较多、 说法不一,很多内容在篆刻史上仍是比较模糊的,这对中国篆刻史的研究无疑是 极为不利的一个方面,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印章篆刻的发展和特点有很大的阻 碍。笔者虽不能将这些散佚的资料全部辑齐,却竭力把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汇集 起来并作归类分析,使其脉络渐为清晰。若以后学者能从本文中有资料或观点上 的收获,即笔者之大幸也 唐宋两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篆刻史上的低迷时期,缪曲盘绕的九叠篆已成为 论及宋印时必提之内容,而这其实只是历来众多学者对宋代官印的认识掩盖了对 宋代私人印章的了解,实为对宋代篆刻艺术的不公 而笔者则试图通过此篇论文说明宋代的金石学对早期印谱的催发作用,再现 宋代丰富多彩的文人印章和“汉印审美观”的萌芽,并将着重分析宋代文人印章 的出现与同期大兴的金石学和早期印谱的内在联系,力求再现其时代特征和历史 意义,最终达到还原篆刻发展史上的特殊历史时期,揭示中国篆刻发展的内在规 律的目的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 一) 方法与材料来源 金石学本是史学的一门子学科,因此本文结合宋代史学繁荣的大学术背景, 重点分析金石学的兴盛与印谱的联系以及给宋代篆刻艺术带来的影响。通过两条 线索,一是通过金石学的概况与早期印谱的出现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条线 则着重于分析宋代金石学的繁荣及古印谱的编录对后世的篆刻带来了怎样的冲 击以及在整个中国篆刻史上的影响,揭示出其历史地位及意义 本文主要以史学考证、归纳、推理与艺术作品个案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6 束代晒孽匈1 q 印, 力图对金石学的发韧和早期集吉印谱的出现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根据前文所提 出的两条线索系统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宋代文人印章的整体风格以及 作品本身进行具体深入的发掘,力图说明金石学的兴盛和早期印谱的形成出现于 同一历史时期的必然性,以及二者对中国篆刻史的深远影响,使研究结论更具有 说服力 本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前代有关金石学和印谱的论述,以及当代的研究成 果由于历代学者、文人包括治印者多视篆刻为小道,鲜有长篇大论,但其中 锦片碎玉,散见于历代的序跋笔记之中,颇多真知灼见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 大精深,古籍浩如烟海,有关篆刻的论述材料自然不在少数,但由于零散无序, 没有系统的资料整理,要从这些零散的序跋笔记中逐渐筛选研究出所需的材料, 的确是难度极高的工作,需要下一番苦功 笔者致力于发掘锉选第一手材料之时,深感自身学术积累之不足值得庆幸 的是,近年来随着篆刻艺术的地位逐渐提高,印学界对于前代的材料整理和篆刻 艺术的学术研究愈加重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著作八十年代中期,韩天衡先生 编辑的历代印学论文选 ,采辑古代篆刻著作、印谱序跋、论印款识及论印诗 词甚多,材料相对集中,为后世的印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罗福颐先生的印 谱考 ,对中国历来的印谱作了系统的整理与论述,为研究印谱必学之内容而 陈振濂先生的篆刻艺术纵横谈 属概论性文字,对篆刻艺术形式的规定性、篆 印的特殊地位、历代印学理论展概况、印学发展的分期、鉴藏印的起源与应用、 各种印谱的起源历史以及历代玺印制度等,均予以全面探讨,令人受益匪浅笔 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之时对这些宝贵的资料和论文借鉴颇多。 ( 二) 本文的论述要点与思路 全文通过逐层递进的关系对宋代的金石学和早期印谱进行由浅入深的说明, 对二者的研究由孤立到联系,并延伸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上去,这是本文写作的 总体思路。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简要的综述, 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界定;第二部分二者概述,对宋代金石学和早 期印谱分而述之,分别从源起、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第三部分论 7 束代隔掣田q 一印- i 述二者关系,根据第二章的资料分析宋代金石学与早期印谱从一体走向分离的原 因,并将这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来逐步分析:第四部分通过推理和艺术作品个 案分析,指出二者对宋代。汉印审美观”和文人印章的出现所带来的影响;最后 提出全文的研究结论和笔者所持观点 1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k 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第1 页 2 朱剑心金石学 ,文物出版社,1 9 8 1 年。第3 页 3 韩天街天衡印谭,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8 年,第页 4 韩天街天衡印谭 ,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8 年,第8 5 页 5 见孙向群宋代印人作品集的出现 6 见北京大学学报) 1 9 8 2 年第1 期 7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9 月第6 卷第5 期 8 见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2 期 9 见中国典籍与文化l1 9 9 8 年第3 期 1 0 见书法研究 2 0 0 2 年第5 期 1 l 陈振滚大学篆刻创作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第4 6 9 页 1 2 罗福颐印谱考 ,西泠印社,1 9 3 3 年 1 3 发表于书法研究。1 9 8 6 年第1 期 1 4 萧高洪篆刻史话 ,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2 8 页 1 5 见孙向群集古印谱与宋代集印之风 ,发表于印说 2 0 0 2 年第1 期 s 束代童石尊u 哼1 嘲戽, 第二章宋代金石学与早期印谱概况 第一节宋代金石学的建立与繁盛 ( 一) 金石学的兴起与创立 金、石本是两种物质的名称,却因其有共同的坚硬、能够久远流传的特性而 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重要研究资料,因此在中国考古史上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金”主要以钟鼎彝器为大宗,旁及兵器、度量衡器、符玺、钱币、镜鬣等物, 凡古铜器之有铭识或无铭识者皆属之;。石”,则以碑碣墓志为大宗,旁及摩崖、 造象、经幢、石阙等物,凡古石刻之有文字图象者,皆属之1 “金石”= 字作为一个词连用,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是墨子) :。古者圣 王,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磐盂,传遗后世子孙”之后,在秦琅琊 刻石 和峄山刻石) 中,有五处用。金石”一词汉代以后,碑刻中并称“金 石”者尤多,不胜枚举2 先秦至宋以前,金石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金石学的肇始之期 汉代,此时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对金石的时代鉴定、文字考释、文字互证与 存录在我国史记 、汉书 和后汉书 等古籍中,均有一些记载许慎撰 说文解字 ,收录了郡国山川所出鼎彝等。前代之古文”第二阶段即从汉末三 国至唐代,是金石学的演进时期此时对金石的研究主要是:订史正俗,撰述引 用,著录石经等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 四十卷中,。引汉碑百,魏碑二十, 晋及宋、魏称是”这两个阶段,虽然对金石古器已略有研究,但仍不能称其为 一门成熟的学问朱剑心在金石学的第三章中明确指出:。今观先秦以至汉、 唐,学者对于金石,固已有近于研究之事;然偶得一器,偶见一石,偶然而得之, 亦偶然而述之,一鳞半爪,未足为专门之学”由此可见,金石之研究从发端并 渐渐演进,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在宋之前,仍是一项较为边缘的研究活动, 并没有构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进入宋代,金石学真正自成一门学闯并大为兴盛对此,著名金石学家马衡 先生有这样的阐述: 9 束代防掣j | 期印“砑 五代之前,无专治金石学者昔傅山问阎若璩:。此擘始于何代l 何人。,阎 举七事以答之王鸣盛为钱大昕作鬈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序又举十一事李遇孙 辑金石学录,其第一卷中皆辑自经典、史汉以及五代者,并阎氏 王氏所举者计之,亦不过四十余事此四十余事中,不皆属于考证有宋一代, 始有专致此学者,欧阳修誓集古录为金石有专书之始,自是以后,吕大临,薛 尚功,黄伯思赵明诚洪适辈,各有著术,蔚为专家郑樵作通志以金石 别列一门,济于二十略之列而后金石一科,始成为专门之学,卓然独立3 朱剑心则在金石学中这样陈述:“一至北宋,金石之出土愈多,于是士 大夫如刘敞、欧阳修之辈,荜路蓝缕,倡为斯学。 阮元曾提到: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自汉至唐,罕见古器,偶得古鼎,或至改元,称 神瑞,书之史册,儒臣有能辨之者,世惊为奇北宋以后,高原古冢搜获甚 多,始不以为神奇祥瑞,而或以玩赏加之,学者考古释文,日益精核士大 夫家有其器,人识其文,阅三四千年而道大显矣 对宋代金石学研究有开创之功的,当属北宋时的著名学者刘敞和欧阳修赵 明诚对此在金石录 中评价说:。盖收藏古物,实始于原父( 刘敞) ,而集录 前代遗文,亦自文忠公( 欧阳修) 发之后来学者稍稍知搜抉奇古,皆二公之力 也。”其中刘敞的贡献尤其受到推崇他长于春秋 和汉书 ,有春秋权 衡、春秋传、春秋意林等书传世,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和博物学家 他开私人收藏著录之先例,把家藏的十一件古器物,命人摹其铭文,绘其图象, 刻之于石,名为先秦古器图,可惜该书己佚欧阳修云:“嘉祜中,刘敞为 永兴守。长安为秦汉故都,多古物奇器,埋没于荒基败冢,往往为耕夫竖牧得之, 遂得传于人间刘氏喜藏古器,由此所获颇多5 刘敞不同于前人仅将古器充 作清玩之物,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目光对其进行探讨研究面对上古史实资料的匮 乏,他在先秦古器记 一书自序中,提出可以金石古器的款识、铭文等来考证 1 0 柬代石尊匈期牟 前人经说史著和历史,并总结了自己研究古器的方法:。礼家,明其制度;小学, 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乃为能尽之”寥寥数语,却对研究古器的方法作 出了精辟的概括。这种采用出土之金石新材料来印证各方面学术的方法,从制度 世谥角度来研究古器物,可谓开中国早期考古学的学术方法之先声。而欧阳修集 古录的出现,则历来被众家学者认为是金石学建立的标志同时,他创造了跋 尾 这种文体形式,考证金石器物及其文字,从内容到形式都使金石学臻于成熟 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论述,我们完全可以说,金石学这门学科在宋代已经基本建 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 二) 金石学创立于宋代的原因及其意义 1 金石学兴起于宋代的三大原因 翦伯赞先生在先秦史) 一书中指出:。当时学者如欧阳修、吕大临、赵明 诚、黄伯思,王俅、薛尚功、张纶、李诚之辈,或搜罗古器,征求墨本;或摹写 形制,考订名物;或训释铭文,辨证经史,其用力甚大,创获亦多至于文字训 释方面,虽亦有穿凿纰缪可讥之处,但宋人对于金石学,实有凿空之功。金石 学孕育了几百年之久,缘何独在宋代异军突起,大为兴盛昵? 王国维曾这样在宋代之金石学 的后记中这样分析: 原其进步所以如是速者,缘宋自仁宗以后,海内无事,士大夫政事之暇,得 以肆力学问其时哲学科学史学、美术,各有相当之进步;士大夫亦各有相 当之素养,赏鉴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此种精 神于当时之代表人物苏轼、沈括、黄庭坚、黄伯思诸人著迷中,在在可以遇之 其对古金石之兴味,亦如其对书画之兴味,一面鉴赏的,一面研究的也汉唐元 明时人之于古器物,绝不能有宋人之兴味,故宋人于金石书画之学乃陵跨百代 近世金石之学复兴,然于著录、考订皆本宋人成法,而于宋人多方面之兴味,反 有所不逮故虽谓金石学为有宋一代之学,无不可也 笔者颇为赞同,然先生只是寥寥数笔,没有深入分析本文拟从政治、经济、 束代晤掣匈嘲肄坤 文化三个大方面逐一阐明 首先,统治阶级对金石学的研究进行了有意的政策诱导 宋朝建立之初,刚刚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天下虽已大定,但国内的形 势仍颇为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阶段迫切需要建立起安定的政治局面, 因此,除了军事上的硬性统治以外,恢复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来安抚人心并建立 起新的统治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金石学问世后的主要功能即是证经补史,这一 点和统治者的需要是完全符合的,从而得到了当政者的大力提倡。 宋代有相当一部分金石学家在朝廷任职为官,如刘敞在嘉祜六年( 1 0 6 1 ) 出 任永兴军路安抚使,两年后即有先秦古器记闯世( 已佚) ,欧阳修。官至参 知政事,太子少师”,薛尚功曾在宋高宗时任职由此不难看出,他们的金石考证 之举与统治者的政策是不无关系的 为了挽救唐末五代战乱造成的礼制破坏、纲纪松弛的局面,恢复礼制是必要 之举因此,朝廷急需建立自己的一套礼乐体系为了考订礼乐器,借鉴古代之 礼乐,曾多次诏求天下古器,诸如尊、爵、鼎、彝、磐石、古尺、律管之属,均 在求索之列这些收集上来的金石古物,就成了朝廷制作新的礼乐器的标本。朝 廷的这种大规模的向民间征集古物的举动,对当时的收藏活动有一定的诱导作 用收藏家们则更加有意识地为配合政府的制礼作乐去搜求古代的鼎彝碑铭,欧 阳修就在集古录中曾明确地指出,他竭力。集录古文,不独为传记正讹谬, 亦可为朝廷决疑议也” 其次,宋代经济的繁荣为金石学研究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 众所周知,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经济较为发达的时期,虽然仍是以自 然经济为主体,但商品经济在城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空前兴旺的局面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相对富足,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精神生 活的层面上来。而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文人士大夫,更是可以安心无忧地把精力 投入到文化和学术的研究中宋徽宗时期,朝廷动辄花费十数万、数百万去民间 搜购古器,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宋代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盛为金石学带来了发展的便利 条件此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艺术品也进入了市场。而作为传播文化手段和 载体的造纸、印刷、和拓墨技术都有了显著发展有文章考证当时的情况:。有 1 2 宋代瞄冒茸l 一胡印 些年代久远的金石古刻,前代人或因为其锈蚀剥泐过甚,无法摹拓而放弃,宋人 则不肯轻易放过,往往烧苔藓,剔字缝,洗尘垢,尽力摹拓由于他们的努力, 许多濒临灭失的金石古刻得到了及时的保存,此类珍稀资料一经流布,必然对学 术研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秦始皇泰山刻石 为例,虽然很早就为人所知, 但传世拓本只有寥寥四五十字而已,至于原石的形制、行款等情况,更是无人能 晓然而,经过北宋学者刘跋( 字斯立) 刮磨垢蚀,重新摹拓,情况立即有了很 大的改观。7 拓墨术在照像术未发明之前是“传形”、“存真”的好方法,便 于金石学家与好古收藏者收集研究,这样就给金石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认 识古器物,反过来刺激了传拓技术的再完善,如此相互作用,二者都得到了更大 发展 最后,宋代灿烂的学术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这也是金石学能在 宋代几百年问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王国维先生说: 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其在哲学,始则有刘敞,欧阳修等,脱汉 唐旧注之桎梏,以新意说经;后乃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诸 大家,蔚为有宋一代之哲学其在科学,则有沈括,李诫等,于历数、物理、工 艺均有发明在史学,则有司马光,洪迈,袁枢等,各有庞大之著迷绘画,则 董源以降,始变唐人画工之画,而为士大夫之画在诗歌,则兼尚技术之美,与 唐人尚自然之美者,蹊径迥殊考证之学,亦至宋而大盛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 动与文化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 如金石学亦宋人所创学术之一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仅持续四百多年的两宋因其辉煌灿烂的文化而格 外耀眼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先生在宋元学案序录 中对宋代文化给予 了高度评价,他说;。庆历之际,学统四起”陈寅恪先生一直对宋代的学术、文 化推崇有加,他曾经在邓广铭( 宋史职官志考证 序) 中说:。华夏民族之文 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何见宋代盛极一时的文化为金石学提 供了深厚的土壤。 宋代企石掣田期戽坤 宋代文化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宋学了学术界一般所谓。宋学”,乃宋代 儒学之简称,中国传统儒学( 经学) 发展到两宋时期的产物,是宋代学者对中国儒 家经典的认识的学说钱穆先生曾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日革新政令, 二日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 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由此可见,宋 学并非循规蹈矩之学,而是疑古惑经,不守传统,敢于创立新说的学科 怀着这种“疑古惑经”的精神,宋代的很多文人士大夫开始不再完全相信旧 说,率先开始亲自对经史进行考证宋代金石学的奠基人刘敞、欧阳修等人,在 经学研究领域里都以敢于率先怀疑旧说、创发新义而著称,欧阳修的诗本义 、 刘敞的七经小传 等书,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金石研究的风气由刘敞、 欧阳修等人首先提倡,不是偶然的,应该说与疑古思潮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 疑古思潮导致的必然结果。对传世文本的怀疑使得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文本以外 的历史载体上来,金石器物作为实物( 文献) 首当其冲,进入了学者们的视线。 这也是金石学得到迅速发展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原因 此外,宋代文化政策相对宽容,大量公私学校的兴办,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 长的人才,提供了人才上的储备 2 金石学的建立为中国学术史带来的积极意义 金石学的涵盖范围极广,承载内容极多,其在研究过程中必然会牵涉到很多 其它学科的内容,对这些学科,金石学或作补充,或作证明,或作示范,或为先 声,给中国学术的各个领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金石学发端之时,是作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来对待宋人著录因为这类 书籍多据金石遗文款识来探讨古代文物制度,而将其归入史部目录类,偶有入经 部小学类或子部艺术类者在宋人的学科分类中,它基本属于史学范畴为宋代 金石学作出集大成贡献的是郑樵,其通志) 于“史部”别立“金石”一门,首 次为金石学于史学中取得独立地位,正式承认金石学科之成立,其意义不仅仅 在于丰富了史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给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因为 金石学从出现伊始就以。考经订史”为己任的如朱剑心认为金石文字可以。证 束代 石摹u 蝴肆 经典之同并,正诸史之谬误,补载籍之缺佚,考文字之变迁” 其次,为艺术鉴赏和研究提供了示范和载体在对古器物的研究考证过程中, 文人士大夫发现了古文字的形制之美,并且从无意到自觉地将这种审美思想渗透 到自己的艺术鉴赏和创作实践中来对于金石文字的艺术功用,朱剑心说:。金 石之文,可以订史,可以补佚,为文章之祖,百世之范,已如前述而其书体之 美,变化之多,尤为特色自汉、魏以来,文臣学士,研习岁滋,摹拓日广,亦 早成专门之学虽古人临摹,惟重真迹然世代绵邈,缣素莫传,惟有留于金石, 得永其存故自昔研究斯学,无不重意于兹n 再次,金石学的成立,有可能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完整意义的、有专门研究对 象的,纯学术研究的“学科”,它成立后并没有局限于其本身的纵向发展,而是 为后来的诸多学科提供了示范金石学是我国现代田野考古学的先声,也为古玺 印学、古钱币学、古文字学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必须的基础此外,对金石器物 的研究带来了人们对古代文物的重视,使原来的奇珍玩物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对 象。人们不仅能自觉地去搜集、保护古代文物,而且在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和经验,也是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 因此,金石学出现在北宋庆历之际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我国文 化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宋代金石学的形成,在我国整个文化发展 史上有着它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位置宋人对于金石学,的确功不可没 ( 三) 宋代金石学的研究概况 1 早期金石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至其研究之方法,大约不出于著录、摹写、考释、评述四端有存其目者, 有录其文者,有图其形者,有摹其字者,有分地记载者,有分类编纂者,或考其 时代,或述其制度,或释其文字,或评其书迹,至为详备”朱剑心在金石学) 中对研究方法这样总结 由于金石特性的不同,附于器物上的图象、文字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因此, 金石学家在研究之时对这两种器物的研究方法也各有侧重对于铜器,所采用的 多为摹写、考释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作图录考证此法初创于刘敞的先秦古 束代童菪掣田期印蕾 器图,他利用个人收藏的l l 件铜器。使工模其文刻于石,又并图其象”,即作 出铜器图录同时对铜器上的铭文。以他书参之乃得十五六,就其可知校其世, 或出周文武时”,即是考释铜器铭文并断代的方法 石刻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收集拓本。编目跋尾首先是收集拓本,然后把它装 成卷轴,一拓本为一卷,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意见写成题跋( 也叫跋语、跋尾) , 连缀在拓本的后边,这便是初步的工作以后这种卷轴积累多了,便成了有规模 的著作因此,可以说拓本是收集的材料,而跋尾则是学者的研究成果欧阳修 。集古碑千卷,每卷碑在前,跋在后,衔幅用公名印,其外裸以缃纸,束以缥带” 他“以谓转( 一作传) 写失真,故因其石本轴而藏之,有卷帙次弟而无时世之先 后,盖取多而未己,故随时所得而录之又以谓聚多而终必散,乃撮其大要别为 录目”于是令子编成集古录目五卷,有跋尾的四百余篇抄在一起成集古录跋 尾 十卷”( 见图1 ) 2 早期金石学的分类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图1 ) “综计宋代金石学者及金石著作,李遇孙金石学录) 录六十一人。杨殿徇 宋代金石佚书目列八十九种;而容媛女士金石书录目仅二十二人,书三 十种,则今所存者,仅及佚者三之一焉,宁不可叹! “4 从朱剑心的这段话可以看 出,宋代的金石著录甚是丰富,然而却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得以全部流传,至今保 留下来的只有三分之一了,这无疑是后世金石研究的巨大损失,然透过这些现存 著作,对其深入发掘利用,亦可以得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果 束 口e 曹u 事期肆叶 对金石著作分类是金石研究所必备的工作关于金石学的分类,各家颇有不 同最常见的是按照著作的内容对其分类:朱剑心在金石学) 中则按。吉金之 著录”、。石刻之著录”两大类而对其阐述,这是最简略的归纳方法,然而金石著 作中有不少兼及金石者,如王俅啸堂集古录 、赵明诚金石录、薛尚功历 代钟鼎款识法帖) 等,因此这种方法对很多著作无法分类,并不适用陆和九在 其中国金石学中将金石学分为四类:目录之学、图谱之学、考据之学、校勘 之学其中的校勘之学,陆氏仅举民国方若校碑随笔为例,并非宋代金石学 之内容,因此本文不予采纳王国维在 序) 一文中则分为三 类:“永叔考古 之图、宣和博古) 之录,既写其形,复摹其款,此一类也 啸堂集录) 、薛氏 之评,长睿东观 之论,彦远广js 1 ) 之跋,虽无关 图谱,而颇存名目,此三类也”王氏之分类仅限于吉金,而并未涉及刻石况 且金石学著作内容庞大,则形式目录较为模糊混杂,或专录一地,或仅释一碑, 或文集散见,或札记偶及,使之分类愈加困难 崔文印先生则从研究金石的学者入手,将宋代曾从事金石研究的学者分为四 个流派,即“一是以欧阳修、赵明诚为代表的著录派,侧重古器物的存目与考订: 二是以吕大临、王黼为代表的图绘器形、摹录款识派,侧重古器物的原形和文字: 三是以薛尚功、王俅为代表的录文派,只侧重录写和考释器物铭文,不再涉及器 物的图形:四是以张抡、黄伯思等为代表的考评派,侧重对器物功用或铭文的解 说”但此种方法往往使一些著录难以归类,且其中有些学者兼有几方面的考订, 使分类显得模糊,并不十分适用 夏超雄曾在宋代金石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兴起的原因”一文中将宋代的现 存金石著作按其内容与编写体例分为五类:古器图录、碑石目录、金石文字、专 论题跋以及笔记丛谈,并逐一作了简要介绍笔者认为这种分类颇有见地,并将 其中介绍加以整理成表,以对宋代现存金石著作有一个明晰的了解( 见下页表 - - ) 1 7 爿“弋防孽田期鲫 表现存宋代金石著录表 生 繁 熬 账 萎 嚣 钧囊 箨 京 匠 蓬 霾田匠 蓬 藜 穰 皿 略 扩 翼 暇 蜊 捌一 h 曲 h 铲廿 廿 帮 懂器 凄 , 氆l i 卜 怔抛鞋一 世 蓑 接蹑 僬蛔 凸 耧瑟 抖霞 暨 萎 蔓 缺 搬 篓 妻 器庐 耱 聂 冀 玲 峻 馘 罐 岖 喇 翌 嚣 l兀魏 蓁 囊 趟 皿霪 骷 巍 是 静 抒 剐 爱 缸 圃 制 傲 牛 娶-la 砖 嫩 i 幡酋 蜓醐 赢君 嵋扑 挈骧 时糖 趟嵋 艇制 ,哟、秣心 煳麟 h 季p静茸 避 蠊 鍪 张 瘸 h 啦 f i 壬i 铲廿 镁廿 谴 笺 蠼 蓉 犀 醛 晕 囊 冬 嚣 翟 抖 研 肆 羹 篓 林 l 科 稚 艟 愿 匝 嬲 蛛 髂 鍪 匝 艟 蜮 鍪 建 啦 姗 毽喧醴$ 卜卜黼 嚣 馨疆塑辫 卜hk 茇 叫 旧 恤【嘲 ,型 恭 垣品 瓤 k 崩枷 甏 辗 期 冒 曩 幕 蓬 艇 錾 暮年 嚣 羹 l n 冀 璺 翱 坦回 骷, 忡 j _ 偿 静喇 p 目静 静 品目 霎静 器g 仪晤 髂 啜 帕 警 棚 丰p 譬 露 僬 张 妪 f | 蚌 h 怔r 啦 鄹 袭 馐 h + 懂求 露 铡 g 捌 剐卜 撼 权 宋代睁冒孽哼期肄 , ( 续上页) 翅囊 喇扑 霪 羹 ,莲 羹 茎 冀 再 羹 似 臻 n 柚 如 瓣 倒 冀- t a * 霎 确逢 癍 谨 | 冀 嚣 霉 稚 舀 旃 繇 似 墨 留 盼 把 舣 雹 僬 簇 剐 引 选 准 觏 圭i 姻暇堑墅 薅豫 畿 嚣 l 蛆 蛊橼 孵 瞳 籀_ 束代r 育孽田荫印 第二节早期印谱的出现与发展 ( 一) 关于印谱的起源 关于。印谱”二字最早出现于哪本文献,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仍 是不得而知按常理推测,一种事物必定是出现以后才有名称,因此,“印谱” 二字一定是出现于这种集录印章的实体之后 印谱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印学界注目并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对 此问题的答案,也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笔者翻阅了古今的印学资料,总结出关 于对印谱的起源几种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一种是“宣和说”,即认为最早的印谱是宋徽宗时的 宣和印谱,此说影响 最大罗福颐先生在其印谱考卷一中写道:“沈明臣顾氏集古印谱序日,古 无印谱,有印谱自宋宣和始,宣和谱今不传”可见罗先生对于顾氏的观点颇为 赞同,才在开篇之初即提出。印之有谱众称出于宣和”,由于顾氏集古印谱 和罗福颐先生在篆刻史上的学术权威性,此种观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疑 议,广为接受,被很多书籍、文章所引用 另一种是“皇祜说”,认为。古印无图谱,宋皇祜初,命太常摹历代印书为 谱,宣和集印史,踵事日多,如王俅、壬厚之、颜叔夏、姜夔、吾丘衍、赵孟颓 诸家,各有图谱,然皆集古,非自作”恬 还有一种说法为。唐代说”,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儿童早期教育保育员综合服务及个人成长规划合同
- 2025年专利数据库优化升级与持续维护合作协议
- 2025年城市综合体商业运营管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主题式办公场所租赁合作协议
- 2025年幼儿园定制化餐具采购与服务合同
- 宜宾市2025年门面及仓储设施租赁安全评估与保障合同
- 2025年现代化餐饮业员工综合素质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合同
- 年度陕西西凤酒原产地保护与市场拓展合作框架合同
- 高端AI学术论文自动生成解决方案采购合同
- 2025年中小企业员工意外事故救助资金合同
- 精选青少版新概念1B-unit1课件
- 高二英语词汇表(含音标、分单元)
- b737培训课件49-6章apu滑油本是针对飞机737CL机型级的概述
- 邮政储汇业务员高级技师理论知识试卷5套(完整版)
- 山西省煤矿建设施工管理标准
- 英语四级词汇大全
- 压力性尿失禁
- SB/T 10029-2012新鲜蔬菜分类与代码
- 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评估表
- 2023年ADA糖尿病标准化诊疗指南
- 认识电影走进电影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