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征作文1000字.doc_第1页
我的长征作文1000字.doc_第2页
我的长征作文1000字.doc_第3页
我的长征作文1000字.doc_第4页
我的长征作文1000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长征作文1000字 精选作文:观我的长征有感(700字)作文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壮丽的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篇章。长征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进行新的长征。整部影片充斥着苦难与快择,充斥着光荣与牺牲,并借助王瑞的成长历程再现了红军长征这段神奇的历史。电影虽然结束了,但片中一幕幕气挚磅礴的影像还历历在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飞夺泸定桥。二十多名战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密集的子弹雨,在铁索上行走着,向东桥头猛冲过去。那一刻,我惊呆了,红军战士们在那样险峻与艰难的环境下,竟以肉体去抵抗敌人的钢铁武器,那是一种怎样的坚持精神啊!敌人在桥头扔下一颗颗冷酷无情的手榴弹,桥面上是浓烟滚滚的火海,桥下是湍急的江水,红军战士们却毫不退缩,与敌人们进行殊死拼搏。终于,天地也被红军感动了,让红军获得了胜利,我当时十分振奋,心久久不能平静。历史的红色旅程刚刚结束,未来的红色旅程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鲜血树立起了一座万事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精神也靠我们去延伸,我们只有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才可以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而艰巨的责任。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扬先进性的光辉篇章。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回首来看,人民跟着走的选择没有错,那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跟着什么走,当然也不能跟着错误走,这是它给我们的启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正是毛泽东看到了这点,对中国的现实给以正确的分析为中国革命该走怎么样的到了,改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学生,我就要时以长征精神提醒自己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怕苦,不怕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五年级:黄婧菁 篇一:观看电影我的长征有感 我的长征,心的长征 -观电影我的长征有感听说过,没见过的二万五千里; 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的路。 1934年到1936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和钦佩的精神!长征精神成为了个人积极向上乃至中华民族整体奋进的一种精神,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重温这段特殊的历史,真切地感受到先辈们的艰苦而伟大的革命历程。电影我的长征以瑞伢子一家参加长征痛苦、幸福的回忆给我们讲述了这一段历史。王瑞一个普通小战士的视角,他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成长过程,在经受了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后成长起来了。正因为他的普通,让我观看起来也倍感亲切,这种亲切感,增强了影片对我的感染力。影片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微妙的手法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对关明的向往,坚强的意志力。不论硝烟和子弹怎样吞噬着这个少年周遭的世界,他依旧试图寻找着活着的意义,从送年糕时一个人打下六名敌人,到后来坚持不懈、爬山涉水地与敌人搏斗,虽战友们一一离去,但是毛主席还在,红军还在,战役还在,他的那种随经历而增长的意志力必定会随着这战火硝烟继续蔓延扩张,最后他必然是带着这中坚强意志走向成功,就想我们的长征也走向了成功一样地辉煌就这样,小主角成长着,这段现代人所没有的成长经历正会是他一生的启迪吧! “跟着走!” 电影中的曾连长在 回答瑞伢于“我们往哪儿走”的问话时,这样回答。只要跟着走,跟着共产党走,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就一定能够走向胜利,走向光明与希望。“我?我跟着走!”瑞伢子的爹和姐被敌人杀死了,毛主席和他谈话:“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们下一步该往哪儿走。”瑞伢子强忍住泪水,颤抖着说:“我跟着走!”影片非常含蓄的把一种跟着党走、跟着毛主席走的思想,直接用人物语言表达出来。不是 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感到幸福。”执著,坚毅,在我感到迷茫时,这无疑给我点亮了两盏明灯!我是一名钢铁工人,我志愿献身祖国的钢铁事业,我的理想在闪闪发光。我的新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扪心自问,我要争取什么,我要经历什么,艰险不可避免,一定要勇敢,一定要自信。 “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记忆中”,是啊!回忆有苦有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在甜蜜的幸福中。我们无权选择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但我们完全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展现一个最有价值的字迹。我有我的炼铁生涯,我也有我的“长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此时的自己执著坚毅,勇敢自信。因为我深深懂得:我跟着走坚定不移跟着走。 正如主人公王瑞,支持他走下去的就是他心里那个始终不变的信念跟着走。 不忘历史,新时代的钢铁工人,不论时代如何进步发展,必须有一种前辈的精神。永远要面对一种坚守一种理想主义的坚守,英雄主义的坚守,男儿气概的坚守,职业情怀的坚守! 篇二:影评:跟着走-观我的长征有感 “跟着走!”- 观我的长征昨晚我们观看了革命大片我的长征,这使我内心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其中,那一句坚定的“跟着走”更令我感动震撼百倍。 影片通过王瑞老人对过去的回忆-十五岁参加红军,参加长征。然而却一次又一次失去亲人,一次又一次历经枪林弹雨的洗礼。但因为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一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在血泪战火的磨砺中渐渐成长起来。七十年后的今天,白发苍苍的王瑞老人再一次踏上了长征之路?影片中的一幕幕,都令我热泪盈眶。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千里迢迢,千山万水。无论风雨,还是雷鸣,红军战士们都不顾劳累辛苦,风餐露宿。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普普通通十几岁的孩子,一个朴素的红军战士,到底是什么支持他战胜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的艰难与困苦?对!是信念!是他心底那支持他与困苦磨难挑战,最终胜利了,却从未改变过的信念。相信红军,相信共产党,共产党一定可以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而王瑞老人,支持他的信念-跟着走! “跟着走!”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爆发出多么大的力量!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是生命的源泉,在它的帮助下,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又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呢? 如果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心存一份信念-登山,累了,相信自己最棒,一定能登上顶峰;一道很难的题,不想思考了,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出来? 每个人都心存一份坚定的信念,跟着信念走,我们可以创造出世界上任何奇迹来! 篇三:观我的长征有感 观我的长征有感 在假期里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我的长征。这部电影很好看,剧情非常感人,催人泪下。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竟是七十年前的十六岁的少年。他的名字叫王瑞。十五岁那年,他们一家四口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认识了毛泽东。父亲也在炮火中牺牲了。可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 在继续长征的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女儿的场面。悲痛激发了战士们更加强烈斗志,红军篇四:我的长征观后感 我的长征观后感 今天的富足生活不知是多少血肉换来的,今天宁静的和平不知是多少的生命换来的有时,真的感觉我们的生活实在是过得太恍惚却又不知足了。或许我们的思想真的是需要洗礼了,而今天观赏的这部我的长征足够让我们恍然大悟。 硝烟战场血肉模糊,再稚嫩的生命在这样的氛围中无不接受着熏陶主角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眼睁睁地目送着革命战士爷爷离开人世,又接连地目睹着姐姐牺牲了,姐夫牺牲了,首长牺牲了,战友们也都离开了自己,英勇的人一个个都走了,却以生命的代价,让革命走向了胜利,让中国走向了光明此刻才知道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得来之不易!而那些战死在硝烟中的人是多么地伟大,给我们快乐生活的红军是多么地伟大! 在这部我的长征中,最影响着我的莫过于小主角的成长经历,虽然是新兵,但跟随着红军的他一心向着毛主席,那些搬凳子、吃年糕的镜头看来也是多么的感人,却也无限鼓励着成长中的小主角,不论硝烟和子弹吞噬着这个少年周遭的世界,他依旧试图寻找着活着的意义,从送年糕时一个人打下六名敌人,到后来坚持不懈、爬山涉水地与敌人搏斗,虽战友们一一离去,但是毛主席还在,红军还在,战役还在,他的那种随经历而增长的意志力必定会随着这战火硝烟继续蔓延扩张,最后他必然是带着这中坚强意志走向成功,就想我们的长征也走向了成功一样地辉煌就这样,小主角成长着,这段现代人所没有的成长经历正会是他一生的启迪吧!相比于同龄的我们,我们怎会体会他那时小米步枪的艰苦生活我们就只有去追求那些高档的物质罢了,却用那些垃圾物质渐渐磨去了思想中那个叫做“意志”的东西。小主角就是凭借在硝烟中所经历的才累积起这些足以战胜敌人的精神的,而我们却无法体会彼时的氛围,也就无法抵达他的那种精神,但我们绝对可以学习那那种在硝烟中的精神不论是坚持不懈或是刚毅坚强,或是艰苦朴素,我们都得像影片中的小主角学习硝烟不在,精神永在!长征结束了,我们虽触及不到,但我们也不能就这样任性猖狂,我们必须要持有这种精神,那是中国的传统也是长征的烙印,我们不能没有。 走一路,看一朵云,走遍全球,遍能看到所有的天空;虽然我们不能走遍全球赏尽全世界的云朵,看遍所有在红军长征中奋斗过的人,但今天我仍很欣慰,因为这部我的长征,让我看到了这世界最漂亮的云朵,让我学到了如今的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的长征,我们的长征 “从红土地到黄土地,有一条弯弯曲曲盛满脚步的折线,静静地挽着如梦的昨天。这,就是地球上两万五千里的红飘带。铺成这条红飘带的人,被人们称为长征战士?”我的长征的创作者们踏上了寻找健在老红军的征程,寻找他们珍藏的记忆,寻找他们属于个人,更属于我们民族的那段生命史诗。 长征,这段已经过去八十年的历史,还在继续越走越远,英雄老矣,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红军们,或早已带着这段历史离去,或也已到生命的暮年,岁月无情地模糊了他们的记忆,却留下了枪林弹雨、雪山草地里的刻苦铭心。就像我的长征的创作者们所感受到的那样,那段历史,我们寻找着,抢救着,记录着,感动着? 赣南,红色故土,长征起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支红色的队伍在这里扎根壮大,在这里开始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为什么参加红军?”“参加红军有饭吃”,这就是大多数人参加红军的原因,但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是,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和理想就已经不由己了。他们离开了亲人,告别了家乡,拿起了枪,就不再只是为了让自己吃饱饭而战斗,而是为了让全中国受苦受难受压迫的人民都能吃饱饭而战斗,为了将红色的旗帜插遍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而奋斗!“北京南京比不上瑞金,美国英国不如兴国”,在这里,他们以十万之师接连打败了蒋介石倾全国之力进行的四次“围剿”,并在重重包围之中建立了共产党第一个全国性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然而,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却拉开了红军战略转移的序幕。1934年8月,中央红军六军团和七军团率先出发,分别西征和北上,目的分别是探路和引敌。10月初,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属机关和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集结于于都。战士们不知道为什么集合,当首长告诉他们要离开苏区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他们甚至来不及和家乡父老告别,就匆匆踏上了离乡的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离开后,国民党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残忍地迫害红军家属,他们来不及的告别,也许就成了一生的遗憾。他们不知道这一路多长,这一路多艰险,这一路会死多少人,他们不知道会有雪山草地,不知道仅是兴国一个县,牺牲在这一路上的就有 12038人,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将要开始的这段征程,后来叫做“长征”。“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8.7万红军,从于都渡江,开始了悲壮的远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从此成为了马背上的共和国。 湘西,细雨绵延,战火烧湘江。 赣湘边界,蜿蜒曲折的罗霄山区养育了红军,又送走了红军。率先离开苏区西征探路的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并与红二军团顺利会师,向湘西挺进。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军损失了5万人,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一度让蒋介石对“剿匪”的前景感到十分乐观,然而让他措手不及的是,此时的红二六军团在湘西越打越强,使他不得不多次从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部队中调兵遣将来应付。二六军团一系列重大战役和胜利不仅先后粉碎了蒋介石的两次“围剿”,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而且牵制了30余万国民党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使得中央红军能够相对从容地召开遵义会议,相对从容地北上。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1.8万人,分别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出发,开始长征。但是说起来,红六军团的长征,应该是从1934年8月离开苏区时就早于中央红军开始了。这支后来组成红二方面军的队伍,向来以善于扩充兵源闻名,出发时一万余人,结束后一万余人,而还有一万余人,已永远长眠于他们脚下的土地。 如今的湘西,风景如画,当年红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大庸,现已更名为张家界市,当年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元帅的家乡桑植县,就在那里。湘西多情的细雨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迷人的风景引得无数游客流连忘返,而当年走过这片土地的红军战士,冒着细雨,穿着破烂的草鞋走过泥泞的山路,奈何江山如此多娇,红军战士一心革命,既然选择了握紧手中的枪,就无心赏风景。且看今朝,江山如画不负你。 川藏,金江险,铁索寒,雪山草地不怕难。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他们的长征。与此同时,中央红军正准备着出滇入川。5月,中央红军3万多人,由皎平渡入川。金沙江畔,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从山上望下去,峡谷底端的 金沙江水深江阔,浪声滔天。而就在红军抵达前夕,蒋介石已经下令控制了各个渡口,毁船封江。7天7夜,7条小木船,3万余红军在37位船工的奋力摆渡下,胜利甩掉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巧渡了金沙江,进入了巴蜀山区。5月下旬,就在蒋介石盘算着怎么利用大渡河天险把红军一举消灭,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时,红军已经顺利地强占安顺场控制了渡口,但是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紧追不舍,仅有的几只小船如何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5月28日,千钧一发之时,红四团接到了夺取泸定桥的命令。冒着瓢泼大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一昼夜急行军240里,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不容片刻的停歇,等待他们的是一场生死战。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军抽掉大半,只剩下13根铁索摇摇晃晃,桥下红褐色的河水咆哮着从上游的峡谷倾泻下来。22位突击队勇士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向着敌人的炮火猛扑。一边前进一边铺桥板一边承受着敌人猛烈的炮火,看着前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一个个坠入浑浊且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被大浪吞没,英雄的红军战士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他们在心里呐喊着支撑他们一路走来的最朴实的信念-“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仅仅两个小时,红军攻下桥头,占领了泸定城,而回首大渡河边,逝去战友的英魂是否还在?是否看到了我们的胜利?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如今,金沙江畔,大渡河边,涛声依旧。据说,金沙江畔有一块“将军石”,八十年前,刘伯承将军站在上面亲自指挥着7天7夜的抢渡;据说,大渡河堪称天险,史上无数军队兵败至此,飞夺泸定桥,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沉睡在冰冷的江水里。而今,将士逝矣,然其英魂不去,如这滔滔江水,一路向东,奔腾不息。 爬雪山,过草地,这是每个红军战士对长征最深刻最难以忘却的记忆。1935年6月下旬,翻越了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后,红军就要准备过草地了。一望无垠的茫茫草地,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希望。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草地里的水不仅不能饮用,红军战士的脚长期浸泡在这泥水中还会溃烂。一到下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红军过草地最大的难题还是粮食短 缺,尽管进入草地之前尽最大努力筹粮,但无奈藏区粮食稀少,藏区人民对红军又不了解,筹到的粮食还是远远不够。每个人一般只有五六斤,少的甚至只有三四斤,尽管战士们精打细算省着吃,但是草地行军疲惫,体力消耗太大,粮食还是很快就吃完了。实在是没粮食了,一望无际的草地,没有人烟,战士们吃起了所有能吃的东西。想方设法挖野菜,吃草根,煮皮带马鞭,把马粪中的青稞粒一颗一颗挑出来留作干粮,实在渴的不行了还喝过马尿。尽管如此,还是有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饿死在茫茫草地里。看不见尽头的草地夺去了太多红军战士的生命,太多的战士陷入可怕的沼泽一点一点地被泥沼吞没;太多的战士在过河时体力不支被急流淌走;太多的战士在草地恶劣的气候环境染上疾病交加痛苦的死去;太多的战士因为误食了有毒的野菜倒下去再也起不来;太多的战士挨不住饥饿没能走出草地?太多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停止在一望无际的草地里,整个草地,横尸遍野,许多战士临死前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放在一边,旁边的草地上歪歪扭扭地写着:送给缺衣的战友。一路上,后面的部队几乎是踩着战友们的尸骨前行的?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仅是第三次过草地牺牲的人数就近7000人,如果加上第一、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损失数翻一倍还要多。草地成为了没能走出来的红军战士的地狱,也成为了每个活着走出来的红军战士心中永远的痛。他们痛恨自己在战友陷入沼泽时没能把他拉上来,他们痛恨自己在看到战友掉队时没能等他们一起走,他们痛恨自己在战友快要饿死时没能给他们找到一点儿救命粮,他们痛恨为什么自己走出来了战友却永远躺在了草地? “党岭山,党岭山,上下总有二百三,终年积雪无人烟,十人上山九不还。”这样的歌谣一直都在流传,那些征服过这座雪山的英雄们却一个一个带着这些自己的故事,带着民族的历史,离开了这个世界。曾多少次梦回雪山草地,曾多少次从炮火连天的梦境中惊醒,曾多少次忆起逝去的战友掩面哭泣?离去时,想必无怨无憾,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随着那段令他们魂牵梦萦的战斗岁月从容离去? 河西走廊,西路悲歌,血溅戈壁滩。 “在中国的西北角,深埋着一段触目惊心而鲜为人知的历史”,书里这样说到,“古浪、武威、永昌、山丹、张掖、高台、临泽?沿着当年红军血染的道 路,我们开始寻觅那些历经千难万险、受尽身心侮辱的幸存下来仍健在的西路军红军战士”1936年10月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三个军-红五军、红九军和红三十军奉令北过黄河西征,转战河西走廊,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国际路线的任务。谁也想不到,这支从鄂豫皖打到川陕、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2.1万余名红军战士,在1936年10月从虎豹口渡过黄河后组成的西路军,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后,兵败河西走廊,血溅戈壁滩。1936年11月,“虎狼关”古浪一役,红九军几乎全军覆没,荒凉的戈壁滩上,狂风刮了一夜,古浪城外,横尸累累。西路军此后的作战,主要靠三十军。1936年12月12日,这一天,正是红三十军在永昌与马家军战斗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时候,“西安事变”的发生,并没能改变西路军的绝境,西北军阀马家军,为了避免蒋介石嫡系部队借“围剿”红军之名抢占地盘,对孤立无援并且几乎弹尽粮绝的西路军进行了凶残的绞杀。西路军节节败退,不得不转入祁连山打游击。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妇女武装:由红四方面军1300多名女红军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妇女独立团留下阻击马家军,此时全团只剩不到1000人。为了迷惑敌人,她们剪去长发,一律男装。子弹打完了,手榴弹所剩无几,500多名女战士献出了生命。当马家军发现她们是女红军时,马上跳下马想要活捉她们,马匪一步步靠近,主力部队渐渐走远,妇女独立团的任务完成了,全团只剩不足300人,荒凉的西部,她们四处逃亡,却还是少有人幸免,沦为了马家军的俘虏。1937年3月14日,敌人以数旅之众包围了2000余名突围出来集中在石窝山的西路军余部。一队队骑兵像穷凶极恶的狼群,嚎叫着向阵地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