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于都三宋先生交游考述.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于都三宋先生交游考述.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于都三宋先生交游考述.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于都三宋先生交游考述.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于都三宋先生交游考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于都三宋先生交游考述.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于都三宋先生是清朝中叶的汪右文学家。其存世著作中,与师友相关的作 品约占半,而其师友同道多是江右地区的名流,在海内颇有声誉。探寻江右 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学乃至文化脉络,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群体。 本文将对三宋与师友的交游进行文献资料性的整理与考证,力图表现三宋 性格、思想的不同侧蕊,揭示三人的价值取向、哲学思想、文学观念等,展现 三宋与时人的交游情况,从而进一步探究当时江右士人交游的方式和特点,展 示当时江右士人的精神风貌,亦可略见当时江右文化的历史状态与传承关系。 关键词:清中叶;三宋先生;交游;文化状态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n g so fy u d uc o u n t ys e a ta r e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l i t t e r a t e u r so ft h em i d q i n g d y n a s t yi n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 a b o u t h a l fo ft h e i re x i s t i n gw r i t i n g sa r ec o n c e r n e dw i t h t h e i rt e a c h e r sa n df r i e n d s a n dm o s to ft h e i rt e a c h e r sa n df r i e n d sw h ow e r en o t a b l e s i n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h a dh i l g hr e p u t a t i o nt h r o u g h o u tt h ec o u n t r y i ti s ag r o u po f r e s e a r c hv a l u et os e e kt h el i t e r a t u r ec o n t e x ta n de v e nc u l t u r ec o n t e x to f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a tt h a tt i m e i nt h i st h e s i s ,w em a k ead o c u m e n t a la r r a n g e m e n ta n d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 i n t e r c o u r s eb e t w e e nt h es o n g sa n dt h e i rt e a c h e r sa n df r i e n d s i tr e p r e s e n t sd i f f e r e n t s i d e so f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o u g h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i te x p o s i t st h ev a l u e s , 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i n k i n ga n dl i t e r a t u r ec o n c e p t i o n o ft h es o n g s a n di ts h o w st h e i n t e r c o u r s es i t u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s o n g sa n do t h e r s 。b yd o i n gt h i s ,w ec a nn o to n l y f u r t h e rp r o b ei n t o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p a n e m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g e n t l e m a n p e r s o ni n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a tt h a tt i m e ,b u ta l s os h o w t h eg e n t l e m a np e r s o n sm e n t a l o u t l o o k t h e nw ec a nk n o wab i to ft h el l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ea n dh e r i t a g er e l a t i o no ft h e c u l t u r ei n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a tt h a tt i m e k e yw o r d s :t h em i d - 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o n g s ;i n t e r c o u r s e ;c u l t u r es t a t e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靴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噪荔签字日期:河卅月p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瑚:彬 签字日期:沙辟7 7 月w 日 导师签名( 手写) : 签字日期:汐彩年文月勘日 引言 引言 三宋先生是寒氏三兄弟的合称,他们分剐为伯子宋蓦匿、姊子宋华匿、季 子宋光国,由于他们是江西于都人,世称于都三宋。 宋昌图( 1 7 2 9 - - 1 7 9 5 ) ,字道原,号畏轩,江西于都赖村人。其于乾隆二十 年乙亥( 1 7 5 5 ) 补弟子员,之后屡溺场屋,授徒以养双亲,但健并未因此荒废 学业,丽是热衷于研究理学。乾隆十一年丙寅( 1 7 4 6 ) ,十八岁的宋昌圈师从赣 县邓自轩先生,开始学习程朱之学,此后他毕一生之精力潜心钻研理学。在治 学思想上,他以程朱之学为旨归,以孔圣之言为准绳,曾作持敬铭、主一 铭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提出了敬字乃是圣学纲领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健 对理学的理解。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从小学入手,认为小学是治学 的根基。而在古文辞方面,他虽然不屑于此道,但其为文明白晓畅,有着鲜明 的特色。著有畏轩先生文集二卷。 宗华国( 1 7 3 5 一1 8 0 3 ) ,字雨宜,号立崖,晚年更号退庵,江西子都赖村人。 乾隆十九年甲戌( 1 7 5 4 ) 为县学附生。乾隆二十年乙亥( 1 7 5 5 ) 为廪膳生。乾 隆二十九年甲申( 1 7 6 4 ) 充拔贡生。此后他屡试不第,偃蹇于境遇,亦授徒于 外。乾隆五十年乙嚣( 1 7 8 5 ) 冬,年已五十的宋华国得选石城教谂,甓年夏赴 任。乾隆五十九年甲寅( 1 7 9 4 ) 夏,署吉水训导。嘉庆四年己未( 1 7 9 9 ) 春, 宋华国补彭泽县教谕,因疾乞长假未到任。宋华国幼时从其伯兄道原学,后来 师从邓翘轩先生,信奉程朱之学,但缝并不排斥象由、阳明之学。“性颖悟,博 学能文,制义外尤喜为诗古文词”。锄其古文多自道心得,缘事而发,且遵循崭六 经”仁义之旨。其论文独喜欧、曾,这使他的古文敦厚、澹然、醇洁,饶有余 味。其诗雄杰高古,恬淡雅静,芷如李祖陶在立崖先生文集序中所富“古 体直追书柳,今体雅近钱郎”。萋有立崖先生文集歹卷。镭 宋光国( 1 7 3 8 - - 1 7 6 6 ) ,字尚宾,自号二崖,江西于都赖村人。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1 7 6 0 ) ,宋光圈应童子试。明年,补县学生。乾隆三十年乙酉( 1 7 6 5 ) , 宋光謦中江西乡试副榜。其少时从 耋兄道原学程朱之学,亦曾师从邓鲁轩先生。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第1 0 7 0 贸,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0 回清道光十年f u 本于都县忠文苑传 固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第1 0 6 8 耍c ,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0 l 引言 他自少好学,喜为诗古文。其诗取法少陵,多写孺子之情,诗风幽奇险奥,古 朴高远。其文自写胸臆,平正醇实,清新质朴,颇具柳o p , j 、1 1 的笔力。著有二 崖先生文集二卷。 三宋先生身处乾嘉盛世,当时社会稳定,政治澄明,文坛较清初更加繁荣, 并掀起了全面的复古思潮,文人们为诗作文皆问途于唐宋,文学创作异常活跃。 诗坛上各种流派相与争锋,主要有沈德潜倡导的以温柔敦厚为准则的“格调说”, 翁方纲倡导的重学问、重义理的“肌理说”,还有袁枚主张的强调抒写真情,追求 灵机生趣的“性灵说”。文坛上则是桐城派一统天下,在思想上尊崇程朱理学, 论文主张“言有物、言有序 ,讲求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结合,且崇尚雅洁。 学术思想方面,正如梁启超所言“有清一代学术,初期为程朱、陆王之争,次 期为汉、宋之争,末期为新旧之争。”其中的“次期”即指乾嘉时期。随着乾 嘉学派的形成,汉学化的经学思潮兴盛,于是形成了其与以程朱为核心的宋学 思潮的对立局面,加之统治者对朴学的大力提倡,朴学发展迅速,在文学和思 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三宋先生所处的文学大背景。三宋先生身处 赣南地区,该地区有很浓重的文学传统。清初的“易唐九子 在古文方面各具 特色,在当地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其中的魏氏三兄弟尤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 文学和思想主张在无形中形成了赣南地域范围内的小传统。“相对大传统而 言,小传统可以说就是人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体认的具有自足性的文学历 史及其所包含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特征。 对于后学之士而言,“小传统都构成了 一个背景性的存在,它的权威和影响,时刻提醒着作者和评论家注意异于大传 统的另一个价值尺度。 所以文人的创作受到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双重影响,三 宋先生亦不例外。三宋先生是清朝中叶的江右古文家,他们的诗文在当时当地 也有深远的影响。正如徐湘潭在于都三宋先生诗文集序中所评“国初,最 盛易堂九子,宁都一邑居其七焉,而三魏兄弟尤著其声焰,后百余年,复 得三宋先生继之。”于都三宋与宁都三魏一样,已成为文坛家族群体,这正是研 究三宋的价值所在。然而至今对三宋的研究仍属空白,本论文就从原始文献的 发掘与考证开始,这应是研究三宋的基础与起步。本文主要依据的文献可分为 诗文别集著作和地方志两部分:诗文别集主要有宋昌图、宋华国、宋光国合撰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第1 0 6 7 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0 亩中国近三订年学术史十实践实用主义粱启超全集第4 4 8 2 页,北京出版社,1 9 9 9 回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一文,见中国社会科学2 0 0 3 年5 期 同上 2 引言 的于都三宋先生诗文集,其中包括畏轩先生文集二卷、立崖先生文集 八卷、( - - 崖先生文集二卷,邓元昌邓自轩先生遗集,宋昌悦畅谷文存, 罗有高尊闻居士集等;地方志有道光十年刊本于都县志、同治十一年刊 本南康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赣县志、道光二十八年刊本赣州府志 等。 本论文以三宋为中心研究对象,以交游为主要形式和研究的切入点,以与 其交游的一些富有典型性的人物为次来构架全文,力图从交游中体现三宋性格、 思想的不同侧面,并揭示出三人的价值取向、哲学思想、文学观念等,从而进 一步探究当时江右士人交游的特点及其精神面貌,亦可略见当时江右社会文化 的历史状态与传承关系。 三兄弟的性格及经历不同,所交往的人物相异,但由于他们是兄弟,得交 良友必定相互引介,这使他们交游的人物存在交叉现象,所以考证三兄弟与其 共同交游的人物作为一章内容,以见三人与同一位朋友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及此 人对三兄弟的不同影响。三兄弟中宋光国怀才早逝,交友甚少,所以不列为独 立的一章进行考证。为了从交往过程中较为全面地把握三宋的各个方面,每一 篇交游章节均用统一的体例,即先简介交游对象,然后以时间为序,介绍两人 的交游过程,考证交游时突出人物的思想与性格,最后对两人的交游和关系进 行简要评价。 三宋共同的严师挚友:三宋均曾从学于邓元昌,宋昌图与邓元昌的交游主要 展现了两人在学习理学过程中亦师亦友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宋昌图基本 上继承了邓元昌的道学思想,并能窥见两人基本一致的道德尊崇和哲学归旨; 宋华国与邓元昌的交游过程,展现了两人之间不很亲密的亦师亦友关系,其交 往揭示出宋华国理学思想渊源之所自;宋光国与邓元昌的交往表现出宋光国对 邓元昌的爱戴之情,凸显出邓元昌在宋光国求知途中的重要地位,他是宋光国 治学途中的精神依伴和策励之人。罗有高是三人共同的朋友,宋昌图与罗有高 的交游历程展现出宋昌图与罗有高之间是情感真挚、直言相规的兄弟之交,可 见宋昌图对罗有高治学方面的深刻影响,也体现出两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宋华国与罗有高的交游显现出两人间相互敬重的款情挚友关系,可见两人趋同 的封建士大夫的道德取向和热爱古文之学的相似文学取向,以及一儒一释的哲 学思想;宋光国与罗有高的交游中展现了两人间情深意重、相与期许的励志诤 友关系,亦可见两人皆以古文自负,皆欲挽救古文于衰靡之时的志向,这使他 引言 们有着相似的文学观念。宋昌悦是三人的同高祖族兄弟,宋昌图与宋昌悦围绕 文与道的治学取向问题和道学真伪问题而展开交往,从中展现了两人不同的志 趣和似异实同的儒学哲学观念,同时两人在道学问题上的分歧体现了二人难以 为论道苟合的君子之谊;宋华国与宋昌悦的交游围绕着他们共同的诗文志趣而 展开,体现出两人之间情投意合、相互敬重的同心密友关系,亦可见宋华国性 格中偏执忧郁的一面和宋昌悦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以及二人共同的崇儒抑佛 的思想;宋光国与宋昌悦的交往过程体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性格和二人之间感 情真挚的忘年交关系,还可领略到两人基本一致的文学宗旨和宋昌悦的治学之 法对宋光国的影响。 宋昌图的交游:宋昌图与彭绍升的交游围绕着共同致力于儒学振兴的努力 而展开,两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互相鼓励,增进了解。从宋昌图与彭绍升 的交游中,可以略见两人的哲学归旨以及佛学在当时士人中的影响。宋昌图与 雷兢因为共同的哲学取向而慕名结识,之后两人因谈学论道而展开交往,其交 往过程体现了两人纯粹明净的君子之交和相互尊敬的道学朋友关系。 宋华国的交游:宋华国与鲁仕骥因相似的哲学思想与共同的古文爱好而展开 交往,他们的交往过程揭示了两人之间志同道合且相与期许的良友关系,从中 可以看到鲁仕骥在古文方面对宋华国的积极影响。宋华国与谢启昆因诗结识并 定交,他们在交往中多商讨时势问题和治世良策,从其交游中可知二人一直是 情款好密的知己良朋,亦可见宋华国的忧国忧民之思和兴利济世之念,从而体 现出其政治思想的一个侧面。 4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第一节三宋与邓元昌 邓元昌( 1 7 0 8 一1 7 6 5 ) ,字慕濂,号自轩,赣县人,诸生。“弱冠负志气, 思以文章自名,为制艺有师法,诸老先生成逊避以为能。”康熙六十一年壬寅 ( 1 7 2 2 ) ,年十五,补诸生。年十七,得宋五子书,遂弃举子业,致力于程朱之 学,常闭门端坐以求放心。他精通于天文、地理、律吕、术数,却专心研究小 学、近思录。他是当时赣南地区著名的理学家,为学力求躬行实践,身体力 行,阳湖派代表恽敬在敕授修职郎九江府彭泽教谕宋君墓志铭罾中对其理学 成就给予中肯的评价,“敬常考江西道学之传子、朱子之后,三传则多为诡 伪之士所托,有可叹诧者。自轩先生奋乎百世之下,追而从之。”著有邓自轩 先生遗集二卷流传于世。 一宋昌图与邓元昌亦师亦徒的畏友 宋昌图与邓元昌在乾隆十一年丙寅( 1 7 4 6 ) 开始正式交往。宋昌图之父宋 启仪在当时小有名望,“以文名冠庠序者四十年。择友严,及其交之则不渝 也。”固宋启忮独慕邓元昌之名,因邓元昌守程朱之学而敬佩之,从而“命诸子 师事焉”。 宋华国岁贡生邓自轩先生行状中也有相关记载“( 邓自轩) 素与 先君善,后又引伯兄昌图”,宋华国邑庠伯兄道原墓表记述“( 道原) 少谒 父执邓慕濂先生”,由这几则材料可知宋昌图因其父宋启仪结识了邓元昌。但是 宋启仪与邓元昌何时得交,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无从考证。宋昌图畏轩先生 文集自序一文中提到“十八先子乃命谒赣县邓自轩先生”,自此宋昌图师事邓 元昌。又据宋华国邑庠伯兄道原墓表可知宋昌图生于雍正七年己酉( 1 7 2 9 ) , 于是可知其于乾隆十一年丙寅( 1 7 4 6 ) 师从邓元昌。 o 罗有高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邓先生墓表见邓元昌邓自轩先生遗集 o 清道光十年刊本于都县志文苑传 清同治十一年刊本赣县忐文徵 罗有高于都宋健亭先生墓志铭尊闻居士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 4 5 3 册第3 9 1 页 同上 5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宋昌图年少时服侍其父读书,“质性顽劣,不守绳尺”,及拜见邓元昌,邓 元昌非常喜欢宋昌图,“喜之曰:吾小友也! 馆之于家,昕夕论学为日程,言 动必记之,互相考核。”邓元昌尽传其所学,宋昌图虽未遽解所学,亦遵从恩 师教导,始志于程朱之学,刻苦钻研圣贤学问。邓元昌可谓宋昌图之理学蒙师。 邓元昌甚是怜爱宋昌图,望其有所建树。据清史稿记载:“一日,昌图 读朱子大学或问首章,元昌过窗外驻听之,谓昌图曰:子年未二十,负志 趋,愿子勉卒之,无蹈吾所悔,永为朱子罪人,偷息天地也。” 可见邓元昌虽 然略显迂讷,却是个至性至情的醇儒。 乾隆十二年丁卯( 1 7 4 7 ) ,宋昌图携季弟尚宾读书天马岩,不久又徙圆石寨。 “日握性理一编,久之忽悟,谓圣贤可学,而至于是奉敬之一字为圣学纲 领而专致力焉。视听言动皆以非礼自防,时用功甚锐,行起坐卧竞如木偶。”至 此,宋昌图才对邓元昌的主敬之学有所领悟,继承了其理学思想。 乾隆十三年戊辰( 1 7 4 8 ) ,二十岁的宋昌图随其父授徒于大田冯宅,课习之 余,他常常闭门静坐以求放心,心中有所感悟则随时笔记。是年六月,他因府 试拜见邓先生,先生对其进步之速甚为惊讶。宋昌图畏轩先生文集自序中 记载“六月府试,往见邓自轩先生,先生喜曰:吾别子三年,而所学大进如此, 真吾畏友也。遂留寓焉。”是年秋,宋昌图再次拜见邓先生并留寓其家,直至 乾隆十五年庚午( 1 7 5 0 ) 才别师归里,这三年是二人交往最频繁的时期。宋昌 图邓自轩先生遗言中言“昌图自戊辰秋寓先生家,历己巳、庚午凡三载, 闻先生教颇悉,嗣后或数年一晤,往返谈论甚多。 此后,宋昌图复攻举业,于 乾隆二十年乙亥( 1 7 5 5 ) 得补弟子员。他在畏轩先生文集自序中道出原委 “初,先子念家计窘亟,望昌图举业有成以求升斗之禄,至此乃复攻举业。 二十七受知督学张公,补弟子员,而先子之望稍慰。”此后,他因家境窘迫授徒 于外,但仍然立志苦学,不废圣贤之学,“功课之暇,一志凝神,静境时生,辄 觉鸢鱼境界跃然呈露。 宋昌图为生计到处奔波,与邓元昌难得一见,二人之问的往来却从未中断, 他们常常以书信的形式沟通思想,谈论学术。乾隆二十年左右,邓元昌作答 宋道原书,直指宋昌图为学之病,并分析原因“来书云专向敬字著力,此是第 宋昌图畏轩先生文集自序 赵尔巽清史稿第1 3 1 1 3 页,中华书局,1 9 7 7 赵尔巽清史稿第1 3 1 1 3 页,中华书局,1 9 7 7 。宋吕图畏轩先生文集自序 6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一义,再无出此者。然又谓未应前,既应后,有将迎留滞。此有二故,一则求 效太速,二则工夫偏枯躐等。”同时,邓元昌肯定了宋昌图治学的方向,但 认为其方法欠妥,信中给予建议,“时时提撕,既不放松亦不迫促,盖心原 是活的,要他自家不动,若强捉住他,怎生捉得住。除非将道理随时随事实实 想得透彻,他自不动。所谓知言养气,知止而后有定也。古人居敬穷理相须并 进,知至意诚原有次序。”信中还表明了邓元昌对释氏的坚决反对态度,“殊不 知神仙之学原是求安饱的流毒”。从这封书信中,我们看到了宋昌图鲜为人知的 一面,就是他面对佛老之说的盛行曾经动摇过自己的治学立场,“意欣然欲从, 然觉于理未安”,这与他一贯的卫道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其他的相关材 料中,宋昌图是一个理学的卫道者,是一位循规蹈矩的道学先生,他不仅要求 自己的视听言动中规中矩,而且还积极地劝诫自己的朋友勿入佛老歧途。 乾隆三十年乙酉( 1 7 6 5 ) ,宋昌图作奉慕濂先生书,表达了自己对恩师的 思念和关心之情,“至于调治贵恙,颐养天和,素常寤寐在心,而欲致之左右。” 他还对自己多年来碌碌无为的现状深感愧疚,自觉有负先生厚望,“岁月蹉跎, 终恐无成,不足以对先生,此图之惭惧交并,而不能少释者也。”可见宋昌图对 邓元昌既敬又畏又亲的复杂情感。 尽管宋昌图以师礼事邓元昌,但是二人之间并不仅仅是师徒关系。邓元昌 初识宋昌图时曾言:“吾小友也。”宋昌图畏轩先生文集自序中亦载“吾别 子三年,而所学大进如此,真吾畏友也。”可知宋昌图与邓元昌是亦师亦友的忘 年交。 乾隆三十年乙酉春( 1 7 6 5 ) ,邓元昌卒于家。是年秋,宋昌图往赣拜邓元昌 之墓,他不忍其师之文之名湮没于尘埃之中,于是“访于先生诸友,与存于先 生家者,得文五首,诗十首。既又以昌图所亲见闻者,成遗言一帙,遗事一帙。” 邓自轩先生遗言一文概述了邓元昌的为学思想,如以敬为本,以小学 为治学根基,“学者先将( 小学读透,读四书五经易如破竹”,宗程朱,“先 生治书专以朱子为主,朱子而外未尝泛及”,务体行,“读书不必多,但贵能行。 读少而所行力,胜博涉者多矣。”邓自轩先生遗事一文则记载了邓元昌为人 治学的点点滴滴。他治学严谨,“先生治小学、四子书及诸经传注,不务贪 多,惟求精透,每一字一句反覆涵咏,有至千遍不能释者。”博学多闻,“先生 自少用功,以小学为本,以近思录为门户,而上达于四子五经,旁及 。赵尔巽清史稿第1 3 1 1 3 页,中华书局,1 9 7 7 7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天文地理音律算数之学,皆留心焉。”文思敏捷,“先生为文章,操纸笔立就”, 生活清苦,“食粗衣恶,自幼至老,未尝烹一鲜,制一裘”,却素好义举,常常 资善济贫。邓先生事亲至孝,曾割股愈亲,事兄谨敬,“先生兄肇昌,幼而丧明, 每见必起立,不敢废礼,”待弟笃厚,“先生弟死,得穴将葬,泣曰:此吾弟寝 所也,吾不可不以身先之,以验地寒暖。遂自寝穴中凡三夜,乃葬。 文中虽 然只是简单地叙述,但是宋昌图对邓元昌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为我们刻画出 一位治学严谨、博学多才、品格高尚、至性至情、仁孝宽厚的儒者形象。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 1 7 6 7 ) ,宋昌图与罗有高校订邓元昌的遗文并进行编次。 是年,宋昌图请求罗有高为邓先生作墓志铭,罗有高于仲秋月作岁贡生候选 儒学训导邓先生墓表一文。这两件事亦可见宋昌图与邓元昌感情之笃挚。这 一年,宋昌图作邓自轩先生遗集序,颂扬邓元昌为人谦逊、笃志向学的高贵 品质,“平居深自敛抑,以谓学无实得,不敢以空言欺诬后进,至其一意躬行, 禀受程朱,上达孔颜,则自向学至于老死,罔有或懈,其精神固有不可得而掩 者矣。” 综上所述,宋昌图与邓元昌的交游开始于乾隆十一年丙寅( 1 7 4 6 ) ,其后宋 昌图几次寓于邓元昌居所,二人讲学论道,相处融洽,直到乾隆三十年乙酉春 ( 1 7 6 5 ) 邓元昌去世,两人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密的关系。邓元昌是宋昌图的理 学蒙师,并陪伴其在理学之路上逐步成长,而宋昌图则是邓元昌的畏友。观宋 昌图与邓元昌的交游历程,可知两人既是师徒又是朋友,邓元昌的治学思想和 方法对宋昌图的治学有重要影响,而宋昌图则基本上继承了邓元昌的道学思想,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宋明理学对当时赣南士人在思想上的影响和赣南士人对其的 接受情况。 二宋华国与邓元昌相互尊重的师徒 宋华国与邓元昌相交于乾隆十五年庚午( 1 7 5 0 ) 。宋华国岁贡生邓自轩先 生行状中言“华国素沐先生之教,自愧不能师先生万一。”可知宋华国曾受业 于邓元昌之门。宋光国江干负米图记中言及“仲子方幼时,病左足,桀跚 行,遇户限,必俯坐转身然后度。自八九岁至十四五岁,常朝夕两亲膝下,足 迹未尝越户外。”考恽敬撰敕授修职郎九江府彭泽教谕宋君墓志铭可知宋 宋华国立崖先生文集附录 8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华国生于雍正十三年乙卯( 1 7 3 5 ) ,其十五岁时,即乾隆十四年己巳( 1 7 4 9 ) , 此前宋华国足不出户,不可能求学于邓元昌门下。又据宋华国所作之诗邓慕 濂先生中“回首束发时,抠衣造庭除。侧闻君子教,努力为真儒。”可知宋华 国束发时受教于邓元昌。古人束发在十五六岁,结合前面的宋光国江干负米 图记引文,可以推知宋华国受邓元昌之教应在其十六岁时,即乾隆十五年庚 午( 1 7 5 0 ) 。 宋华国“性颖悟,博学能文,制义外尤喜为诗古文词”。乾隆十九年甲戌 ( 1 7 5 4 ) ,二十岁的宋华国即为县学附生。乾隆二十年乙亥( 1 7 5 5 ) 为廪膳生。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 7 6 4 ) 充拔贡生。然而因家贫亲老故,宋华国弱冠后便四 处奔波。宋光国江干负米图记记载“弱冠后,仲兄足既愈,补诸生,伟然 成丈夫。念两亲年高,无以供菽水,则又尝独身走数千里外”,所以据现有的资 料,我们仅能从宋华国与邓元昌的书信往来中窥见二人当时的交往情况。 宋华国立崖先生文集中仅保留了一篇与邓慕濂先生书,就其内容推 测,应作于二人初识之时。宋华国称赞邓元昌为振古之豪杰,“窃惟吾赣居江西 之上游,地最荒僻,然宋有周程过化,明有阳明讲学,其流风余韵犹有存者, 而先生适生其地,尚论之余,慨然有慕于其道而欲为承继,使绝学复兴于今日, 谓非豪杰之士而能如是耶? ”继而颂其品格之高,异于当世之学者,“今之学 者,非富贵利达之锢其心,即辞章声华之纷于外,其由来已非一日,顾欲得一 圣贤之徒以斯道为己任,盖几几乎不可必矣。( 先生) 今为众人之所不为, 任旁观之笑其迂而嗤其怪,默然不动于心,是诚返己暗修而不为俗所移者也。” 接着表明自己的心志,“华国志本驽钝,无所知识,然少受父兄之教,又与先生 同郡,闻先生之风,未尝不思奋勉以求远于不肖。伯兄昌图,承讲周程之学, 功专主敬,亦既得所指归,岂华国独甘暴弃,而以圣贤为不可学而至耶? 伏惟 大道为公,示以准绳,俾有所遵循而确守之。岂惟华国之幸,抑亦先圣先贤之 灵所藉以默为引导也夫! ”从这封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华国对邓元昌十分尊 敬,他出于对圣贤之学的渴望和对邓元昌的敬仰而慕名求学,希望邓元昌授其 治学之法,而得圣贤学说之指归。 邓自轩先生遗集中收录了一篇答宋羽仪书,据内容推测该文作于乾 隆三十年乙酉( 1 7 6 5 ) 左右。文中言“病间忽接手翰,始而喜,继而疑,终而 拂拂不乐,且不觉忧从中来也。吾弟拘世情中齿辈之形迹,不能如令兄以 函清道光十年刊本于都县志文苑传 9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性命相与,故不肯出一言相规,斯固不敢过责矣。”从中可以推知两人相交不深。 接着委婉地指出华国为学之病,“所可忧者,来书全无振作之气,徒有甘腰之辞, 此怀与安之消息也。且病入膏肓四言,此四言不才之谓也。吾弟上有严父, 下有贤兄,年力正强,焉得有此是言? 弟之病固未入膏肓而苟然肯称此四言于 人,则固已有入膏肓之势矣。”并提出建议,“依不才愚见,速到府城为是。孟 子日:守身即所以事亲。此吉凶荣辱关头,勿谓此数月不足惜也。”但邓 元昌不知宋华国是否会采纳自己的建议,即言“若吾弟另有高怀,非庸下所能 测,使不才此言供吾弟呵呵一笑,则非不才所敢知也。 亦可知此时两人的交情 不是十分深厚。然而从上文的分析得知宋华国敬邓元昌为师长,邓元昌在此信 中称宋华国“吾弟”,以朋友之道待之,足见两人间不很亲密的亦师亦友关系。 乾隆三十年乙酉春( 1 7 6 5 ) ,邓元昌卒。宋华国应邓元昌之子任遴之请作岁 贡生邓自轩先生行状,文中主要叙述了邓元昌的学行和人品,字里行间流露出 宋华国对邓元昌的崇敬之情,“先生淡于仕进,家故饶,自奉甚约,而施药 赈饥诸义举,费千金不吝。口未尝言人过,而自防则严。盖先生为学,致 谨于幽独,端本于门庭,戒声华,绝势利,暗淡寂寞,循循然至于古贤人之域, 而不自以为至也。”此外,还作邓慕濂先生一诗怀念邓元昌,表达自己的思 念之情: 南郊厂平野,风景剧萧疏。中有高士宅,花竹郁翳如。穷经探厥本,味道 咀其腴。春林绕屋古,白云巢窗虚。无心慕显赫,课儿但读书。回首束发时, 抠衣造庭除。侧闻君子教,努力为真儒。辞章非不责,艰荣七尺躯。至今缅遗 训,其言有味且。再拜过马鬣,酹酒长欷歙。 综上所述,宋华国与邓元昌的交游开始于乾隆十五年庚午( 1 7 5 0 ) 。其后他 们主要通过书信往来交流思想,探讨治学的相关问题,直到乾隆三十年乙酉 ( 1 7 6 5 ) 邓元昌去世,两人一直有交往。观宋华国与邓元昌的交游过程,可以 看出两人间不很亲密的亦师亦友的关系,邓元昌的治学方法对宋华国产生重要 的影响,同时也揭示出宋华国的理学思想渊源之所自。 三宋光国与邓元昌敬慕爱戴的业师 宋光国与邓元昌最晚相交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 1 7 6 3 ) ,此前宋光国对邓元 昌应该有所耳闻。宋光国“五岁入家塾,授以章句,即通大义。稍长,从伯兄 1 0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读书,督之严”,光国“谨凛不敢违”。宋光国的启蒙之师是其伯兄宋昌图, 而宋昌图则于乾隆十一年丙寅( 1 7 4 6 ) 起便师从邓元昌,其教其弟亦“本邓先 生之教人者语之四,当时年少 的宋光国对伯兄的谆谆教诲不甚理解,但是对于伯兄学问之渊源应该有所了 解。宋光国所作的祭邓慕濂先生文中提到“光国与先生性命相深者方三四 载”,此后又有“今岁授徒宁都,四月闻先生丧”之语,据宋华国岁贡生邓自 轩先生行状知邓元昌卒于乾隆三十年乙酉( 1 7 6 5 ) ,所以可以推知两人最晚相 交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 1 7 6 3 ) 。 宋华国副贡生季弟尚宾行述言“赣县父执邓先生慕濂,为宋儒之学。季 初谒,不能省,后益习其学,服其教,言行必准焉。”可知宋光国服膺邓元昌的 学问,同时邓元昌对宋光国有着殷切的期望,于都县志文苑传中记载“( 邓 元昌) 赠以诗曰:晚岁见斯人,贪夫得荆璞。一“季自是益讲求先儒修身尽 伦之要,一意躬行,其于文词直寓焉而已。”如孝丐传颂扬一个乞丐的孝 行,谢烈女诗赞美烈女之贞操,他自己更加身体力行,“嗜善如饥渴”回。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 7 6 4 ) 冬,宋光国赶考前与邓元昌拜别,邓元昌作宋尚 宾廖励堂同行举领略二字,述此以反: 个中消息竞谁知,两字依稀悟若疑。花草目前纷点缀,乾坤画里好寻思。 城从远眺成丘壑,市入闲心见嗥熙。领略不妨挥手去,归来明月在清池。 诗中劝诫光国,科考并非唯一的出路,修身养性,传承儒先之学才是治学的 根本。这些思想主要源于邓元昌为学的态度和为人的个性。宋昌图邓自轩先 生遗事叙述到“先生少时,常屏外事,闭门端坐,至月余不寝。 他治学追 求一种心若无物的宁静状态,而且他淡于仕进,性喜林泉,喜好悠闲恬淡的田 园隐居生活。宋华国的岁贡生邓自轩先生行状中说“先生淡于仕进,饩满 应贡,大吏檄诏验看,不赴。结茅南郊,有园林鱼鸟之胜,奉母以居,日此 间殊可乐也。”宋昌图所作的邓自轩先生遗事中言“先生居近城郭,而性 爱林泉,岁入深谷,草笠芒履,日与山农为伍,间亲樵采,伤指见血,吟樵夫 毋宋华国副贡生季弟尚宾行述 圆宋华国副贡生季弟尚宾行述 宋华国先兄道原文集序 道光 年刊本 西宋华国副贡生季弟尚宾行述 罗有高宋季子墓志铭尊闻居士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 4 5 3 册第3 9 1 页 。邓元昌邓自轩先生遗集卷二 l l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诗以见志,暇则携卷坐溪边,吟咏自适。兴至,独登山巅,遇风雨猝至,辄高 吟归去来辞而还。”可见邓元昌乃随性自适之人,不喜拘束。 乾隆三十年乙酉春( 1 7 6 5 ) ,邓元昌以疾卒于家。宋光国于四月闻此噩耗,及 至秋季乡试过赣,才拜祭邓元昌之墓。此后他作了祭邓慕濂先生文,感叹自 己学行未立,有愧于先生的知遇和教导之恩,表达了内心的悲痛之情,“光国与 先生性命相深者方三四载,先生竞不能稍待,俾光国之稍有成立。数百里外, 不睹光国一面,与光国一语,而遂奄然长逝耶? 光国柔靡怠惰,知善不兴, 知恶不悛,甘即禽兽,既各委怠无状,渐及强壮,然犹幸先生巍然独存,时亲 砭石,遇事顾虑,犹不敢显然即于恶此。即使先生更长数十百年之寿,朝夕大 声疾呼,犹惧维救之不足,奈何遽奄然长逝耶? ” 邓元昌不仅是三宋的业师,而且是三人问学途中的督导。“呜呼! 先生已矣。 自兹以往,伯兄既日就荒落,仲兄日征逐于世路,无复策励之人,而不肖如光 国者将益任其昏惰之气,安于顽劣之性,以陷于小人之归而不复有所顾忌。光 国之恨,夫复何穷? ”足见宋光国与邓元昌的交情之深,邓元昌是宋光国治学 路上的精神依伴和思想导师。 总观宋光国与邓元昌的交游过程,可知他们的交往不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 ( 1 7 6 3 ) ,直至邓元昌逝世,仅三四年的时间,他们却有着至深的性命之交。同 时,邓元昌对宋光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引领宋光国走入儒学领域,使其致力 于儒先之学,宋光国则谨遵师教,不仅躬行实践,而且将儒学思想融入到自己 的诗文创作中。总之,邓元昌是宋光国敬慕爱戴的授业之师,也是宋光国治学 途中的精神依伴和策励之入。 。宋光国祭邓慕濂先生文 1 2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第二节三宋与罗有高 罗有高( 1 7 3 3 一1 7 7 9 ) ,字台山,号天目,瑞金人,举人。“少即颖敏,沉 潜经训,句栉字梳,且融贯其经义,喜为古文词 ,乾隆十四年己巳( 1 7 4 9 ) , 补诸生。“情倜傥不羁”,。“慕古豪侠奇伟之行,习技勇,治兵家言。”。后因结 交善友,转而潜心研究理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 1 7 6 2 ) 以优贡入太学。乾隆 三十年乙酉( 1 7 6 5 ) 中顺天乡试举人,出大司马彭启丰之门,其后屡试不第, 郁郁不得志,沉溺于禅学,意欲兼通儒释。他是当时赣南地区有名的古文家。 光绪年间内阁学士洪钧在尊闻居士集叙中高度评价了罗有高的成就,“先生 尝深究宋明儒先之书,泛涉百氏,于汉儒家法如烛照数计,故其文章原本 经术,弥纶天人,张皇幽渺。江右作者,先生自树一帜焉。”而且当时罗 有高在京师亦有文名,“都中士大夫相从问学,今尚书蔡公新尤器重之。”今存 有尊闻居士集八卷。 一宋昌图与罗有高清明澄澈的君子之交 宋昌图与罗有高的相识应该在乾隆十五年庚午( 1 7 5 0 ) 至乾隆二十年乙亥 ( 1 7 5 5 ) 之间。罗有高于乾隆十四年己巳( 1 7 4 9 ) 补诸生。“其明年,寓于萧氏 别业,遍读所藏书,久之,人有道于都宋道原之为人者,治先儒之书,谨 绳尺,躬孝弟之行,君子人也。”可知罗有高闻宋昌图之名最早在乾隆十五年 庚午( 1 7 5 0 ) 。二人的结识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罗有高在邓慕濂先生遗集叙 中记载“既闻于都宋道原有迂怪名,欲一见之而无因,太守试雩e l 则五鼓起, 走太守衙前索得之,问寓处而别,已访道原,开口自吐其所负。 自是两人开 始交往。此事在彭绍升罗台山述、王昶罗台山墓志中皆有相关记载,但 是两人相识的具体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据宋华国邑庠伯兄道原墓表载宋 宋华国孝廉罗台山传见立崖先生文集 廖同上 王昶罗君台山墓志收于罗有高尊闻居士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 4 5 3 册第4 1 5 页 罗有高尊闻居二l 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 4 5 3 册第31 4 页 乇昶罗材台山墓志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日第1 3 9 9 页,安徽教育 n 版社,2 0 0 0 o 彭绍升罗台山述收于罗有商尊闻居士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 4 5 3 册第4 1 7 页 罗有高尊闻居上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 4 5 3 册第3 3 4 页 1 3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昌图生于雍正七年己酉( 1 7 2 9 ) ,“年二十七,补弟子员”,可推算出宋昌图于乾 隆二十年乙亥( 1 7 5 5 ) 补弟子员,而罗有高是在宋昌图参加赣州府试时拜见他 的,所以二人的结识应在宋昌图补弟子员之前,即乾隆二十年乙亥( 1 7 5 5 ) 之 、l 日i jo 彭绍升罗台山述中描述了宋昌图与罗有高初次见面的情形,“( 台山) 自 陈所学,道原不许,台山盛气力辩之。道原日:幸少安,为子剖其理。昔横渠 先生见范文正公言兵事,公弗善也,授以中庸。足下之学视横渠何如? 吾弗能 知,使如横渠,固非儒者所尚也,况未必如也。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视听貌 言思,物也;明聪恭从睿,则也。能全是理而后能有其身,能有其身而后闺门 顺叙而家齐达,而行之若有原之水,有根之木,滂沛条迭,无湮塞夭折之患。 及其成也,身亨而道泰,故足乐也。今察足下气浮而言疾,神明扰扰,常若有 营,以此游于世,得免刑戮,毋累父母兄弟足矣。尚求有济于天下乎? 伸这番 言辞使罗有高深觉汗颜,“台山面赤,汗沾背,四肢局缩不自容,请曰:何以 教我? 宋昌图教以儒学,“道原曰:子明悟绝人,反而求之,宋五子其师也。 自此以后,两人过从甚密。宋昌图希冀罗有高之学业突飞猛进,于是授以己之 文章持敬铭和主一铭,并引介其拜见业师邓元昌先生,邓先生亦以程朱 之学语台山,“台山于是幡然弃所学,读先儒书”。罗有高能够改变治学方向, 步入正途,宋昌图功不可没。此后两人相见不多,但是两人的交往并未中断过, 书信是他们交流的主要形式。 “( 台山) 年二十馀,谒宁化雷公贯一,遂受业于门,居岁馀而归。”罾此 间宋道原曾致书罗有高,表达自己对其学业进展的关心,“得足下手书,知足下 已得良师依归,欣慰屡日,未知足下近日功夫何如耳? 足下从事于此已八 年矣,而细按所学尚无进步者,则以功夫松缓也。”并针对罗台山治学现状提出 建议,“吾辈资质既下,除却着紧用力四字,别无生路,第易之为书, 广大悉备,初学未易骤窥,惟小学四子,切近身心,无一语不可持循。今 皆置不务,而独留心易学,毋亦驰骛高远而失其先后缓急之序欤? 窃意足下功 夫,每日易体认( ( 小学一二行,此外则专攻大学一书,以次渐及论、 ( ( 孟、中庸。俟以十年之功,二书既透,然后可及诸经。此一定之序,不可 紊也。至看大学,当以朱子章句为主,或问语类次之,体玩既到,则于 回彭绍升罗台山述收于罗有高尊闻居士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 4 5 3 册第4 1 7 页 口同上 1 4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诸儒先之说高下自见,不致茫然矣。”同时,宋昌图驳斥了罗台山喜好的阳明、 象山之说,力推本朝陆陇其先生,“本朝讲家,惟稼书讲义。温厚纯粹,蔼 然有道之言,其他则恐非从躬行出矣。然诸家于朱子言间有发明,足下胸有疑 难不妨兼及,而要以朱子之言为主。不然,则中无把握,稍有差误,流祸不浅。 若于姚江之谬尚未看透,更宜质之雷先生,从容辨析,务使胸中了彻而后已。 否则外示信从,中实执迷者有之,此病在足下种根已深,弟不敢不赘及也。”最 后鼓励罗台山努力向学,表达自己对雷鲮的爱慕之心,“足下更宜努力以副先生 之望,本欲来请雷先生教兼足下之益,以艰于资斧不能如愿。足下端节归 后,当速往续业,科试可以不应,恐得失累心,一有间断,则追悔无及也。”宋 昌图的这封信可谓推心置腹,正因为两人交情笃厚,宋昌图才直言不讳,直陈 罗台山为学之弊病,且规劝之心颇切。 然而罗台山不同意宋昌图以优劣区分程朱、陆王之学,作与宋道原固一 文进行论辩,开篇便指出道原的缺点,“大兄果于自信,杜塞门户,不能扩开识 见,平心息气,斟酌铢两以求诸儒先用意之所在,以先入之言为主,胸中便已 结成核子。吾知解气魄所到,遂以为极精极确无少破绽,因而成一私字,生一 愎字,漫延滋长,流一傲字。”其后对宋昌图的门户之见提出异议,他认为朱、 陆、薛、王只是治学方向的不同,各有精华,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夫天地之缺 陷,圣贤补之,盖其理其数有不能不留其缺陷待人之补之者,而如朱、陆、 薛、王则亦相为补救,如左右手之成人,鞔轨之共成车,参苓乌头之互药病, 断不可以偏废耳。”最后,罗台山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窃愿大兄辟开畛域,恢 宏径庭于诸儒先之书,不唯其名唯其实,不唯其耳唯其目,不唯其目唯其心, 大含细入,兼综并核,而一准以孔氏之言。然后必平心息气,无或存分道扬镳 之见,而后能斟酌铢两,不爽毫发,少纵即逝,顷刻千里矣。”从这封信中, 我们更能看出他们的亲密关系,二人可谓直友,但这两封书信的内容主要围绕 着治学方法和治学所本的问题,可知此时他们的交往多限于学术问题的讨论。 宋昌图又作与罗台山,反对台山宗陆王而以孔子之言为准的主张,他认 为治学当从朱子入手,“窃谓朱子之学,其大要主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 。陆陇其( 1 6 3 0 - - 1 6 9 2 ) ,初名龙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清初学者,康熙九年( 1 6 7 0 ) 进士,历官嘉 定、灵寿知县,谥清献。学崇程朱,著有困勉录、松阳讲义、三鱼常文集等。 。即松阳讲义,陆陇其为学生讲解中庸、人学、论语、孟予,得1 1 8 章,计十二卷,编为松 阳讲义。 罗有高尊闻居上集见续修四库全书1 4 5 3 册第3 4 4 页 1 5 第一章三宋共同的严师益友 知二语,盖孔孟正传,行之万世而无弊者也。 并指斥陆象山、王阳明的学说, “象山之教,专务简易,则是未能博文而遽欲约礼。虽其持守之功不可无观, 究其所行,未有不涉于私意者。阳明之学,以致良知为宗,且其所谓 致良知者,直谓不须学问,只须致此本然之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