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实验.ppt_第1页
出凝血实验.ppt_第2页
出凝血实验.ppt_第3页
出凝血实验.ppt_第4页
出凝血实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凝血相关实验,.,止血机制,当血管发生破损时,首先是局部血管发生短暂地收缩,使血流变缓,破损伤口缩小,之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并释放出vWF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组织上,血小板通过膜糖蛋白GPb与vWF相连接而粘附于胶原纤维,同时血小板以膜糖蛋白GPb/a复合物为纤维蛋白原的受体,通过纤维蛋白原介导血小板间的聚集,在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等诱导剂的参与下,聚集的血小板释放出ADP、5-羟色胺、血栓素A2、-血小板球蛋白等,导致血小板非可逆性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同时,血管受损后暴露的胶原纤维和释放的组织因子,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牢固的止血血栓,血小板释放出血栓收缩蛋白,使血块退缩,加强止血作用,使出血停止。,.,凝血机制,.,抗凝机制,抗凝血酶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主要由肝脏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它在肝素的辅助下,主要与活性因子和凝血酶结合为复合物,抑制活性因子和凝血酶的凝血作用.蛋白C系统由蛋白C、蛋白S及血栓调节素等组成。蛋白C和蛋白S在肝内合成,血栓调节素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凝血酶与其结合后,即失去了它原来的凝血活性,并可激活蛋白C,使之变成活性蛋白C,再通过Ca2+与内皮细胞上的蛋白S结合成活性蛋白C-蛋白S复合物,灭活因子和因子,发挥抗凝作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为一种对热稳定的糖蛋白。内皮细胞可能是其主要产生部位。TFPI的抗凝机制:1、有直接抗Fa作用。2、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有抗TF/Fa复合物作用。纤溶机制当血管受损启动内外源性凝血过程时,Fa和激肽酶可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血液中的链激酶和尿激酶等物质也可将纤溶酶原激活。血管损伤部位分泌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特异性的同纤维蛋白结合,再与纤溶酶原结合,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大大加快了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出血时间测定,基本原理皮肤毛细血管被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出血时间的变化主要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其次是血管壁的完整性和收缩功能。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较小。简要步骤出血时间测定器测定法:将出血时间测定器(双刀片或单刀片弹簧装置)在肘窝下2横指处常规消毒后贴于皮肤表面,按动按钮,开动秒表计时。,.,实验结果参考值:26分钟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1、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功能异常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等;2、严重缺乏血浆有关因子如vWD、DIC;3、其他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基本原理静脉血放在玻璃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凝所需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本试验反映自因子被负电荷表面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所需的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过程有无异常。简要步骤抽静脉血3ml分别注入3支小试管内。置37水浴中,3分钟后每隔30秒钟轻轻倾斜第1支试管1次,直至血液不再流动为止,依次倾斜第2和第3支试管,记录第3管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实验结果参考值:玻璃试管法412min,凝血时间测定,.,临床意义凝血时间延长见于1、因子、明显减少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2、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高度减少如严重的肝病、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等;3、纤溶亢进;4、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及使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基本原理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可代替血小板3因子参与F和F的凝血作用。本试验是在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物+磷脂)和Ca2+后,测定其凝血时间。本试验是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的综合性检查。如以白陶土(Kaolin)作为接触因子激活物时,亦可称为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简要步骤取抗凝血,分离血浆,加APTT试剂,37温育3分钟后加Ca2+,记录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实验结果参考值:3045秒。与正常对照相差在5秒以内为正常,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1、APTT延长见于:(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接触因子缺乏;(2)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后天性),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等;(3)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2、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DIC高凝期和凝血因子活性增高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基本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因子和Ca2+后,激活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本试验是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过筛试验。因子、质和量异常影响此试验.,.,简要步骤取静脉抗凝血,分离血浆,在待检血浆中加入因子和Ca2+,计录血浆凝固的时间。实验结果参考值:1113s,比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有临床意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0.91.1。,.,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如因子、之一或两种以上的凝血因子有质量异常时。(2)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后期、使用抗凝药物、纤溶亢进等。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洋地黄中毒、口服避孕药等。,.,凝血酶时间测定,基本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时间,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当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有结构异常或血循环中有抗凝血酶物质时,本试验时间长。,.,简要步骤取待检血浆,加入标准凝血酶溶液中,记录血浆凝固时间。实验结果参考值:1618S,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1)患者血循环中AT-活性明显增高;(2)肝素样物质增多,如严重肝病、胰腺病及过敏性休克等;(3)纤溶亢进,如DIC;(4)纤维蛋白原少或有异常纤维蛋白时;(5)异常球蛋白增多,如多发性骨髓瘤。,.,束臂试验,基本原理束臂试验也称为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resistancetest,CRT)。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有赖于毛细血管的结构以及血小板的正常。通过对毛细血管施以压力,观察出血点的多少,可反映血管壁、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综合止血作用。,.,简要步骤在前臂屈侧肘下4cm出划一直径5cm圆圈,并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侧上臂,使压力保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持续8分钟,解除压力观察出血点。实验结果Rumpel-leede法:正常人不超过10个出血点(阴性),10个以上出血点为阳性。,.,临床意义束臂试验阳性见于:1、血管病变如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单纯性紫癜、坏血症、败血症等;2、血小板减少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4、其它因素如血管性血友病、服用大量抗血小板药物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基本原理硫酸鱼精蛋白能分离FDP与非交联的纤维蛋白单体(FM)聚合的可溶性复合物,使FM沉析出来,呈凝胶状态。,.,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