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2prsprr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pdf_第1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2prsprr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pdf_第2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2prsprr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pdf_第3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2prsprr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pdf_第4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2prsprr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2prsprr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主要研究2 p r s p r r u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 学分析,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运用螺旋理论分析2 p r s p r l w 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特性,确定动平台的两 条连续转轴。研究2 p r s p r r u 并联机器人的伴随运动,证明了该机构无伴随运 动。建立该机构位置正,逆解模型,推导出位置正逆解的解析表达式,进而求得 该机构的雅可比矩阵。通过对雅可比矩阵的分析,确定机构的逆解奇异、正解奇 异和混合奇异。 根据2 p r s p r r u 并联机器人特点,对可达工作空间进行分析。工作空间分 析主要考虑机构的奇异性、球铰约束所带来的影响,并采用数值搜索法结合 m a t l a b 软件对其工作空间进行绘制,从图谱上对发生奇异的特殊点进行描述; 当驱动移动副与定平台之间的夹角为不同角度时候,讨论了工作空间随不同角度 的变化情况。 2 i 冲s p 并联机器人性能指标主要从灵巧性、承载力、刚度三个方面进 行分析,给出并联机器人在工作空间范围内的性能变化图谱。当驱动移动副与定 平台之间的夹角为不同角度时,讨论了各个性能指标随不同角度的变化情况,为 今后2 r p s p i 汛u 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优化设计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奇异位形;工作空间;性能指标;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k e n i m a t i c sa n a l v s i so f2 p r s p r r uk e m m a t l c sa n a i v s l s0 iz r k 3 一r k k u 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a b s t r a c t s u p p o r t e db yn a t i o n a ln a t u i 嘲s c i e n c ef o u n d a t i o n ,1 1 1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 k i n 锄a t i c so f2 一p r s p r r u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i l i s m 1 1 1 em a i nw 0 r ka i l d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a r ea sf o l l o w s m o b i l i t yp r o p e 哪o ft l l e2 - p r s p r r u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i sa 1 1 a l y z e db yu s i n g s c r e wt h e o r ya n dt h et w of i l l i t er o t a t i o n a la x e sa r ei d e n t i f i e d p 撇s i t i cm o t i o no fm e 2 一p r s - p i m u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i ss t u d i e d ni sp r o v e dt h a tm i s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h a sn op a r a s i t i cm o t i o n t h ef o n 莉a n di n v e r s ep o s i t i o nk i n e m a t i c sm o d e l sa r ee s 切b l i s l l e d 锄d 恤 a 1 1 a l ”i c a ls o l u t i o ni so b t a i n e d j a c o b i a l lo ft l l e2 一p r s p r r u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l l i s mi s o b 诅i n e d i n v c r s e ,f o n a r da l l dc o m b i n e ds i n 刚撕t i e sa r ei d e n t i 矗e db a s e do nt 1 1 e a i l a l y s i so ft h ej a c o b i a l l a c c o r d i n gt oc h a r a c t 耐s t i c so f2 - p r s - p r r up a r a l l e lm e c h 砌s m ,t h er e a c h a b l e 、r k s p a c ei sa r i a l y z e d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e a e c tb r o u 曲t 舫mt h esj o i n t sc o n s n a i n t s a n dm e c h a n i s ms i n g u l a t i e s ,t h ew o r k s p a c ei sd i s c r i b e dt l l l o u 曲an 啪e r i c a ls e a r c h m e t h o dc o m b i n e dw i t hm a t l a bs o f h v a r e ;f r o mt h ea t l a s ,t l l es p e c i a js i n g u l a r p o i n t sa r ed e s 翻b e d ;t l l ec h a n g eo fw 0 如p a c ei sr e f l e c t e dw h e n 血ea 1 1 9 l eb e m e e n t h ep j o i n ta i l db a s e dp l a t f o 肋v a r i e d t l l ep e r f o 咖a u l c eo f2 - p r s p r r up a f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i sm a i n j yd i s c u s s e df r o m d e x t e r i t y ,l o a d ,s t i m l e s s d u r i n gt l l e 绷o ft i l ew o r k s p a c e ,m ea t l a so fe v 叫 p e r f o n i l a n c ei s 百v e n w h e nt h ea n g l eb e t 、) 佗e nm epj o i n ta n db a s e dp l a t f o 肌v a r i e d , t h ec h a n g eo fd i 虢r e mp e b m a i l c ei n d i c a t o r sa r cd i s c u s s e d ,w i l i c hi sh e l p m l t o o p t i m i z a t i o na n dd e s i g nf o ro f2 - p r s p 砌i up a r a l l e lm e c h a n i s m k e y w o r d s :p a r a l l e lm a n i p u l a t o r ;k i n e m a t i c s ;s i n g u l a rc o 而g u r a t i o n ;w b r k s p a c e ; p e 墒m l a n c ei n d e x : u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绪论 并联机器人可定义为定平台( 基座) 和动平台( 末端执行器) 之间由两条或 者两条以上的运动链组成的封闭环拓扑结构。一般来说,并联机器人的支链数目 严格的与动平台的自由度数目相同,这样的并联机器人称之为“完全对称的并联 机器人 。根据定义,在完全对称的机器人设计中,每条支链对应一个驱动装置, 而且被驱动的往往是移动副或者转动副。 从6 0 年代s t e 坝“1 】将6 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应用于飞行模拟器以后,并联机 器人的研究与发展已经深入到比较广泛的领域。例如,用于飞行器的对接机构, 工业发展中受人青睐的并联机床,医学方面的微动手术并联机构,以及在比较恶 劣条件下工作的焊接机构,除此之外,在军事以及一些精密测量应用的场合,并 联机器人也体现了很高的应用价值。虽然并联机器人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由于其理论研究( 包括正解、奇异性、工作空间等) 的复杂性,仍然有很多 方面需要对并联机器人作进一步研究。 相比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具有以下优点: 并联机构刚度大、承载能力强。 与串联机构相比,并联机构逆解的求解相对容易。 运动惯性小。 运动精度很高,这对于对产品的加工更有实际意义。 并联机器人往往采用对称结构,各向同性和刚度比较好。 当然它也有相对应的缺点: 与串联机构相比,它的正解相对复杂。 与串联机构相比,工作空间范围相对狭窄。 由于奇异结构的影响,它的灵巧性,承载力等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某些类并联机构中,伴随运动是并联机器人的一个缺点,在某些工作 场合下会产生很大的危害作用。 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研究在求解,控制等很多方面比较复杂,但是对于少 自由度例如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由于其结构简单,求解及控制也相对简便,是极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具发展前途的一类机器人,【p p 】s 类并联机器人便为此类机构的典型代表,它包 括3 p r s 、3 r r s 、3 p p s 、3 r p s 等4 类,其动平台具有一个移动、两个转动自 由度。目前此类机构在运动模拟器、微操作机器人、坐标测量机等领域应用非常 广泛。伴随运动是【p p 】s 类并联机器人的一个重要特性,这种运动如果处理不当, 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作用甚至会破坏设备;然而【p p 】s 类并联机器人中的一些构型 却具有无伴随运动的优点,这使得它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广泛的意义。 本课题对【p p 】s 类并联机器人中无伴随运动的三自由度2 p r s p i 泳u 并联机 器人,从自由度、正反解、工作空间、奇异性以及灵巧性、机构结构参数等方面 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为后续的动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1 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2 1 国内外并联机器人研究现状 并联机器人最早提出是在1 9 2 8 年,j 锄e se g 晰衄e t t 【2 】申请了一个娱乐 设备专利,并联机构开始得到了人们的关注;随后出现了轮胎检测装置【3 j ( 图 1 1 ) ,s t e w a i t 平台【1 】( 图1 2 ) ,飞行模拟器( 图1 3 ) ,6 x 型高速立式加工 中心( 图1 4 ) ,并联机床( 图1 5 ) ,这些都是工业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此 外在医疗领域,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手术实验室采用d e l t a j 机器人进行 脑部手术。航天方面,飞船的对接器就是个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其他方面, 如可视化触觉装置,力与力矩传感器,虚拟轴并联机床【4 以1 】等等都采用了并 联机构框架。1 9 7 8 年,h u m 【1 2 】应用空间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和螺旋理论系统 分析了并联机器人的运动链结构,给出了多种具有2 6 个自由度的并联机构 的基本形式。 2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 1轮胎检测装置 图1 2 s t e w a r d 平台 图1 3 黑鹰飞行模拟器图1 4m i 阳m a t 加工中心图1 5h e x a g 眦e 并联机床 在国内,最早从事并联机器人研究有黄真1 4 1 、梁崇高【1 5 】、汪劲松等很 多学者,对并联机器人的机构学及控制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国内并联 机器人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国内高校方面,比较有代表性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研 制的并联机床样机b j 3 0 ,如图1 6 ,它在1 9 9 9 年的中国国际机床展c i m t 9 9 上成功进行了叶轮加工的展示。此外,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合作研制出大型镗铣 类并联机床原型样机w m t l y ,如图1 7 ,燕山大学也新推出了五自由度并联机 床如图1 8 。 图1 6 哈工大b j 一3 0图1 7 清华v a m t l y图1 8 燕大并联机床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p p 】s 类并联机构1 7 】相比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结构简单,求解和控制也相对 容易,它包括3 p r s 、3 一i m s 、3 p p s ,3 r p s 等四类,其中r 代表一个转动副, p 代表一个移动副,s 代表一个球铰,u 代表一个万向角。它们结构分别如图1 9 、 图1 9 3 p r s 机构图1 1 0 3 r r s 机构 图1 1 1 3 - p p s 机构图1 1 2 3 - r p s 机构 1 1 0 、1 1 1 、1 1 2 所示。这类机构一般由移动副或者转动副做为驱动来带动整个 机构的运行。其中3 p r s 类机构已经被应用在各种并联机床上【1 8 1 引,而3 r p s 机构在望远镜聚焦等上【2 0 】、坐标测量仪【2 1 】、飞行模拟器【2 2 】应用广泛;3 r r s 类 机构,3 一p p s 类机构【z 3 】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应用。此外此类机构中某些构型具有无 伴随运动的优点,这使得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1 2 2 【p p 】s 类并联机器人研究现状 p p 】s 类并联机器人是其领域的研究热点,l e e 【2 4 1 、黄真【2 5 1 、刘新军等从不 同的方面对【p p 】s 类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性质行了研究,减少了此类机构运动学分 析的难度。 相比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反解比较简单,而正解比较困难。一般来说并 联机器人正解方法主要有数值解法2 6 1 和封闭法【2 7 2 引。数值解法包括拟牛顿法, 三维搜索法等,这种方法有时依赖于对初值的选取。为此,宋伟刚等【2 9 l 提出一 4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种能解决方程组多解并且计算精度较高的混合算法,推导了2 自由度3 i 冲s 并联 机器人位置反解的求解过程,通过实例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所能达到的精度。 而张彦斐等【3 川从机器人运动单元和机器人末端运动特征出发,给出了一类3 i 冲s 并联机器人的构型正解新方法。w a l d r o n 等【3 l 】分析了一种用于复合操作系统 中的3 1 心s 微操作器的位置正解问题,并得出最终方程是一个2 4 次方的多项 式。 奇异性是【p p s 类并联机器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j o 幽以及t s a i 【3 2 1 研究了 3 p r s 并联机器人个别奇异点的约束情况,但是并没给出奇异的判别式以及具体 的分布规律;d h e e m a i l 等【3 3 】给出了3 r p s 并联机器人奇异性一定范围内的分布 规律,但是研究方法复杂,所以奇异的分布并不完整。黄真及李艳文f 蚓用运动 学方法建立了十分简单的三次代数奇异方程,得到了3 r p s 并联机器人普遍条 件下的奇异判别式,从而给出了其完整的奇异分布规律。 工作空间方面,l i g m i n g 【3 5 】研究了3 p r s 并联机器人( 如图1 1 3 ) 指出 了可达工作空间的变化趋势,并且给出了当驱动副与定平台的夹角为不同的角度 时,工作空间随夹角的变化情况。g e 觚yp o n d 【3 6 】用任意一组结构参数分别对 3 p r s 、3 r p s 、嘣c e p t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进行比较,得出三类机构的最大 工作空间取决于机构雅可比条件数和奇异点所引起的限制。 图1 1 33 p r s 并联机构 性能指标一。直 p p 】s 类并联机器人研究的重点,j o s h i 等【3 7 】分析和比较了 t r i c e p t 机器人和3 一u p u 机器人刚度模型。l i g m i n g 【3 5 】,从可操作度和条件数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两方面研究了3 p r s 并联机器人的灵巧性以及灵巧性随着轨道倾角的变化关系, 从而得出性能最好时候所对应的角度。胡波等f 3 8 】将3 r p s 机器人的变形和刚度 分析转化为一个等效的无约束反力的6 自由度并联机构3 i 冲p s 的变形和刚度分 析。这种方法给少自由度机构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观点。周玉林等【3 9 】采用小变 形方法和小变形叠加原理对3 i 汛s 球面并联机器人的刚度进行了分析,为该机构 的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1 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从自由度分析,正反解分析,奇异性分析,工作空间分析,性能指标 五个方面对2 p r s p i u w 并联机器人进行了分析,当驱动移动副与定平台之间的 夹角为9 0 度时候,在避免奇异性情况下,讨论了结构参数对机构工作空间的影 响,为以后的2 p r s p i 汛u 并联机器人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章阐述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主 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用螺旋理论分析机构的自由度,并提出2 p r s p 并联机器人无 伴随运动的优点并给出证明过程。 第三章对机器人进行正反解的求解,分析正反解的个数。 第四章对2 p r s p r r u 机器人进行雅可比矩阵的求解,并给出发生奇异时 所对应的具体位姿。 第五章对2 p r s p 砌w 并联机器人进行工作空间的分析,讨论球铰限制, 奇异性对工作空间的影响,当驱动移动副导轨与定平台之间夹角为不同角度时 候,讨论了倾斜角度变化对2 p r s p r r u 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影响。 第六章对2 p r s p 对沁并联机器人的性能指标从灵巧性、承载力和刚度等 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驱动移动副与定平台呈不同角度时候,倾角对灵巧性和承 载力的影响。 第七章从结构参数的角度对2 p r s p i m u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进行分 析。 第八章总结和展望。 6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引言 第二章2 p r s p l 汛u 并联机器人自由度分析 本章针对无伴随运动2 p r s p 鼬m 并联机器人具体的结构特点,首先建立机 构的定坐标系和动坐标系,通过螺旋理论方法【4 0 4 1 1 建立机构每一条支链的运动 螺旋系,再求出2 p r s p l 乏r u 并联机器人动平台的约束螺旋系,从而实现机构的 自由度的描述。此外,本章在位置分析上对2 p r s p i 水u 并联机器人无伴随运动 特性进行了证明。 2 2 自由度分析 2 2 1 机构结构 图2 12 - p r $ p r r i j 并联机构 如图2 1 所示,2 1 冲s p l 冰u 机器人的定平台通过两个p r s 分支和一个p l m u 分支与动平台相连,分支1 、3 中的两个s 副中心点分别记为曰l 、岛;分支2 中的u 铰中心点记为b 2 :分支1 、2 、3 中和p 副相邻的3 个r 副中心点分别记为c l 、c 2 、 c 3 ,分支2 中第2 个r 副中心点记为伤。三个分支中的p 副均垂直于定平台。两个 p r s 分支中的r 副轴线平行于定平台且相互平行,p r r u 分支中的两个r 副轴线 7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行于定平台,且垂直于p r s 分支中r 副的轴线,u 副中的一个转动轴线垂直于 动平台,另一个转动轴线平行于邻近的r 副轴线。两个s 副中心的连线b l 岛经过u 副的中心点岛。 图2 22 p r $ p r r u 并联机构结构简图 建立定坐标系0 x y z 和动坐标系d ,u 、w 如图2 2 所示,定坐标系的中心点位于 彳l 点和彳3 点连线的中心,x 轴方向从d 点指向彳3 点;同样,动坐标系的中心点d 位于召l 点和召3 点连线的中点,材轴的方向则由点d 指向历点。两端与动平台相连 的杆的杆长分别记为,l 和如,而中间两杆杆长分别记为,2 和,4 。3 个移动副的移动距 离分别记为d l 、比、以。 2 2 2 自由度分析 如图2 2 所示,3 个分支的运动螺旋系都在固定坐标系中表示,各运动副中 心点在固定坐标系下坐标矢量分别为 墨= ( 一而,0 ,毛) t 嘎= ( o ,0 ,毛) t 玛= ( 矗,0 ,z 。) t g = ( 一g ,o ,z ) tc 2 = ( o ,p ,z ) tc 3 = ( g ,0 ,z ) t 熟= ( o ,巳,z 2 ) 1 则分支3 的运动螺旋系为 8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墨l = ( o o o ;0 0 1 ) 毛2 = ( 0 1 0 ;z o g ) 毛3 = ( 1oo ;o 一毛o ) = ( 0 1 0 ;z 。o 一办) 毛5 = ( 0 0 1 ;o 办o ) 对式2 ( 1 ) 求反螺旋,可得分支3 的约束螺旋为 西= ( o l0 ;乙0 一办) 同样可以求出分支l 的运动螺旋为 焉l = ( 0 0 0 ;0 0 1 ) 焉2 = ( 0 1o ;zog ) 墨3 = ( 1 0 0 ;o z lo ) 墨。= ( o lo ;z 1o 乃) 墨,= ( o o l ;o 一办o ) 对式2 ( 3 ) 求反螺旋,可得分支l 的约束螺旋为 = ( 0 1 0 ;毛o 办) 分支2 的运动螺旋为 2 - ( 1 ) 2 一( 2 ) 2 - ( 3 ) 2 - ( 4 ) 疋l = ( 0 0 0 ;0 0 1 ) 2 = ( 10 0 ;0 一zp ) 是,= ( 1o o ;o z :巳) 2 - ( 5 ) 是4 = ( 0 1 0 ;毛o o ) 疋5 = ( o o l ;o o o ) 对式2 ( 5 ) 求反螺旋,可得分支2 的约束螺旋为 l = ( 1 0 0 ;0 一刁o ) 2 - ( 6 ) 对于约束螺旋和,它们都表示平行于y 轴的一个力线矢,分别经过两个球 铰中心点召l 和岛,而约束螺旋表示平行x 轴的一个力线矢,经过u 铰中心点 眈,则动平台三个约束力线矢如图2 3 表示。 9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岛 岛 岛 图2 3 动平台所受约束 由图2 3 可知,该机构无共轴约束力,也无同向约束力偶,故该机构并无公 共约束。机构阶数为6 ,3 个约束线性无关,从而构成3 系螺旋,无冗余约束。 在初始位形下,3 个约束力线矢共面且线性无关,约束动平台在该平面内的 两个移动自由度和绕该平面法线的转动自由度,且该平面内任意直线都可以做为 瞬时转轴。由于分支1 和分支3 所在的平面重合,且两边球铰的中心和中间支链 u 铰的中心共线,使得b l 岛始终与第1 、第3 分支,第2 分支的约束力、。、 西相交,因此,b l 眈是动平台的一条连续转轴。此外,过分支2 的u 铰中心晚 且平行y 轴的直线始终与相交,且平行于与西,是动平台的另一条连续转 轴。 2 2 3 伴随运动分析 分别用鲫、表示。旋转矩阵善r 采用v - “w 动欧拉角的描述方法,表达式如下 和= lc 陡+ s 妒侏矽- c 夙矽+ s 炉侥c 妒矽l = l c 妒矽 c 炉喝i l 呻陡矽+ s 炉夙矽s 侥矽+ s 炉侥矽c f ,c 秒l 式中,秒、分别为绕动坐标系v 轴, 轴,w 轴转动的欧拉角。 l o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平台和定平台各点位置矢量如下 口l = 【一g 口2 = o 口3 = 【g = 一oo 】t = 【o o o 】t2 ( 9 ) = 【h o o 】t 令髓,l ,w 分别为单位矢量,则式( 7 ) 可简化为以下形式 叫圣矧 2 羽。, 那么动平台上3 个点b l 、饬、历所对应的各矢量可以通过式( 1 1 ) 表示,其中矢量 吼= p + o 口匆 2 ( 1 1 ) 把式2 - ( 8 ) 2 - ( 1 0 ) 代入式2 一( 1 1 ) ,可得到3 个点召l 、历、岛对应的各个矢量表达 2 羽2 , - := 目 蚝 考虑到球铰和u 铰所带来的约束,动平台的运动也满足下列方程 吼j ,= 9 2 。= 0 2 - ( 1 3 ) 2 - ( 1 4 ) 2 - ( 1 5 ) 2 - ( 1 6 ) o o ,l 一 2 t 叫r r o 0 o e o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3 ,= o2 一( 1 7 ) 将式2 ( 1 2 ) 2 一( 1 4 ) 分别代入式2 一( 1 5 ) 2 - ( 1 7 ) 得到下列结果 以= p ,= o 2 一( 1 8 ) 由方程可以看出,运动平台在x 、y 轴方向上没有移动。 由式2 一( 1 7 ) 、2 - ( 1 8 ) 、2 - ( 7 ) 可得 甜j ,= c 少s 痧= o 2 一( 1 9 ) 由于为机构一独立自由度,故有 矽= o2 ( 2 0 ) 由式2 ( 1 8 ) 、2 ( 2 0 ) 可知,机构的伴随运动全部为o 。这在实际应用中有很重要的 意义。 1 2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引言 第三章2 p r s p r r u 并联机器人正反解分析 姿态正反解对于并联机器人的奇异性、工作空间、灵巧性和刚度等一系列性 能指标的分析尤显得为重要。本章首先在定坐标系下建立2 p r s p i 汛u 并联机器 人封闭环的方程;其次采用动欧拉角描述动平台姿态;两者相结合最终得到其正 反解。最后讨论了正反解个数。后续各个性能指标的分析将建立在此正反解方程 推导的基础上。 3 2 位置分析 3 2 1 位置反解 2 - p r s p r r u 并联机器人的反解指已知动平台的位姿( 见,p ,少) ,求解机构3 个输入盔、吐、以,两端支链的结构见图3 1 ,在动平台位姿一定情况下,当输 入函确定时,则输入西有两种情况,以图3 1 a 为例进行求解说明。 ( a ) 【b ) 图3 1 两端支链结构简图 对于第3 支链,根据封闭环可列下列方程 吃+ 厶s 仍= p :一j l l s 秒 j 1 2 c 秒+ 乞c 仍= g 由式3 一( 1 ) 、3 - ( 2 ) 可以得到第3 支链p 副位移为 d 3 :p z h s 9 一t j j - j 丽。 3 ( 1 ) 3 一( 2 ) 3 - ( 3 )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理可以求出第1 支链的p 副位移 4 :见讹口一厅乏i 万 3 ( 4 ) 依图3 1 a 方法,对图3 1 b 有 岛:见袖口+ 厅乏j 万 3 ( 5 ) 同样道理,当输入d l 确定时,则输入西也有两种情况。 对于中间支链( 珍p ) ,根据移动位移吃的变化情况,动平台处的位姿总共可以 概括为4 种构型,其结构简图如图3 2 表示。 c 2 ( b ) ( c )( d ) 图3 2 中间支链结构简图 为此本文以第一种构型为例进行求解,列如下方程 厶c 他+ 乞c 吼= p 吐+ ,2 s 仍+ 厶s 织= 见 1 4 3 - ( 6 ) 3 一( 7 )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a )( b ) 图3 3 动平台姿态描述 融 = 豪 3 - ( 8 ) 动 ,轴转动皖,最后绕u 铰中的动w 轴转动哦( 入图3 3 b ) ,得到其旋转矩阵 k 蒜嗍嘲s 磊髹嗍一s 罢一3 书, i s 依s b c 见+ c 仍s 只 一s 仍s 最s 幺+ c 经c 幺一s 红c 岛i 、7 【一c 红s 岛c 幺+ s 红s 幺c 纸s 岛s 幺+ s 红c 幺c 仇c 岛i 墨赢 s l 嗍。赢 c 秒c 沙 1 5 3 一( 1 0 ) 3 - ( 1 1 )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式3 一( 6 ) 、3 一( 7 ) 、3 一( 1 0 ) 、3 一( 1 1 ) 有 吐= 见一厶s 效一乞2 一( p 一厶c 纸) 2 3 一( 1 2 ) 同理可对中间支链其他3 种构型进行分析,其中第2 种和第3 种构型p 副位移方 程相同,即 吃= 见+ s 纸一以2 一( p 一,4 c 红) 2 3 - ( 1 3 ) 对于第4 种情况,有 吐= 见+ 厶s 仇+ 7 2 2 一( p 一c 吼) 2 3 - ( 1 4 ) 综上可知对于两端支链,在动平台位姿一定的前提下,当第3 支链p 副输入 西一定时,第1 支链p 副输入盔有两组解;而西一定时,第3 支链的p 副输入 西也有两组解;而对于中间支链4 种构型中的每一种构型,在动平台位姿一定的 前提下,除了图示情况对应的p 副输入杰以外,当杆c 2 d 2 呈现出与过d 2 点且 与直线彳2 d 平行的直线对称的状态时,此时对应的p 副输入蟊是中间支链对应 的另一种反解情况,故中间支链反解个数也为两组,故反解的个数共有( 2 2 2 ) 八细。 3 2 2 位置正解 2 p r s p 褂并联机器人正解分析指已知p 副位移( d l 、如、凼) 求动平台的位 姿见、队y 。对于图3 1 a ,由式3 - ( 3 ) 3 - ( 4 ) 可得 口t n ( 等) 又由式3 一( 8 ) = 式3 一( 9 ) 有 一s i n ( 南) 以图3 2 a 为例,s 纸可由式3 一( 6 ) 、3 - ( 7 ) 确定。由式3 一( 7 ) ,可得 见= 畋+ 乞s 仍+ s 仍 1 6 3 - ( 1 5 ) 3 ( 1 6 ) 3 - ( 1 7 )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仍5 a r c c o s g 一 3 一( 1 8 ) 则式3 ( 1 5 ) 3 ( 1 7 ) 就是动平台正解的表达式。 如图3 1 所示,当输入巩、如确定时,动平台位姿除了图示情况外,当支链 c l b l d 砀伤相对于直线c l c 3 对称时,机构整体向上翻转,这是动平台的另一种 位姿,故对于两端支链l 、3 ,动平台有两组正解。对于中间支链2 ,当输入吃 一定时,除了如图3 2 中所示的表现形式外,当支链c 2 仍d 关于直线c 2d 对称 的时候,动平台也将呈现另一种位姿,故对于中间支链2 ,动平台也有两组解。 故机构的正解个数有( 2 2 ) 4 组。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 引言 第四章2 p r s p r r u 并联机器人奇异性分析 奇异性是并联机器人一个重要特性,它可以理解为在驱动副的作用下,并联 机器人在运动中处于拉伸等状态的极限点、或者内部的死点等导致机构锁死的状 态,使得机构运动在瞬间失去控制,或者说导致了自由度的增加或者减少。当机 构处于奇异的时,通常会使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机构 运动传递和力传递发生失常。本章将从逆解奇异、正解奇异、和混合奇异h 4 一习 三个方面对2 一p r s p r r u 并联机器人奇异性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4 2 速度分析 在并联机器人中,动平台速度与驱动关节速度之间的映射通过雅可比矩阵完 成,雅可比矩阵是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和设计的重要工具。对式3 一( 3 ) 3 - ( 5 ) , 式3 ( 12 ) 3 一( 1 4 ) 两端对时间求导后写成矩阵形式有 o o 盔 畋 吃 f - g l 。 :ig 2 。 【- g 3 。 o g 2 2 0 pz 吵 9 其中 蜀l = ( 见一4 ) 办s 秒 式中,正负号根据d 卜晚、西表达式而定,以下均相同。 r :2 一( 见一吐) 了亍兰勃 r 3 = ( 见一以) 办s 秒 g l l = ( 见一碣) 办s 秒 g 1 3 = 咖s 口( 见一碣) 办c 秒 g :- 2 了亍兰勃一c 见一畋, 1 8 4 一( 1 )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qz=p二竺竺!喜己呈主乏i萎考;弓铲厶c见一嗄,!专兰乏乏i篓鬻 “4 ( 1 一c 2 s 2 p ) l c 2 s 2 口 ”12“ ( 1 一c 2 缈s 2 目) 1 一c 2 s 2 乡 g ,= p 二兰气;兰兰三云差乏篆等厶c 见一畋,i f :孑专笔赫 g j l = ( 见一以) 办s 乡 g 3 3 = 咖s 秒( 见一吃) 厅c 9 这样上面的式子可以简写为 g 爸:r 爻 则2 p r s p 刚w 并联机构的速度雅可比矩阵为 t ,= 五一1 g 4 3 奇异性分析 4 3 1 逆解分析 4 一( 2 ) 4 - ( 3 ) 逆解奇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局部奇异,对于2 p r s p 对m 并联机器人而言, 当并联机构在某个瞬时,即使给驱动副加一个无穷大的力,也不能使得机构运动 末端发生微小的运动,此时我们就说并联机构处于逆解奇异状态。它的发生条件 为 例= ol g l o 4 - ( 4 ) 此时对应 整理后为 对应情况如图4 1 所示 恐2 = 0 4 ( 5 ) 1 9 4 一( 6 )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4 1 逆解奇异 此时机构杆c 2 d 2 与p 副移动轨道垂直,且处于并联工作空间的内部,在这种状 态下,即使给驱动移动副加一个无穷大的力,但由于这种垂直的原因,机构的传 动角为0 ,故机构运动末端不会因此产生微小的运动。 4 3 2 正解奇异 正解奇异也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边界奇异,对于2 一p r s p i 冰u 并联机器人 而言,机构边界奇异通常指的是两杆共线或者说处于拉伸状态,在这个瞬时,如 果给机构施加一个非常微小的力,机构就可能产生一个微小的运动,而且这种运 动具有不确定性。它发生的条件为 l g l = o 例o 4 - ( 7 ) 此时对应 或者 整理后为 或 g 2 2 = 0 4 - ( 8 ) g 1 3 = g 3 ,= 0 p :一d 2 一s i ;, pc c p t a n p :里 堕:望l 二垦 gg 4 - ( 9 ) 4 - ( 1 0 ) 4 - ( 1 1 ) 当式4 一( 1 0 ) 成立时候,它对应的位置如图4 2 a 所示,此时中间两杆c 2 d 2 和伤历 共线。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b ) 图4 2 正解奇异 当式4 一( 1 1 ) 成立时候,它对应的位置如图4 2 b 所示,此时两端支链两杆c l b l 和c 3 岛以及动平台两球铰中心连线b l 岛共线。当式子4 一( 1 1 ) 、4 一( 1 2 ) 同时成立时 候,它对应的位置如图4 2 c 所示,中间支链两杆共线,与此同时,两端支链两 杆以及动平台两球铰中心连线也处于共线状态。以上三种正解奇异都发生在工作 空间的边界状态,所以在进行机构设计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远离工作空间的边界状 态。 4 3 3 混合奇异 混合奇异通常可以理解为结构奇异。是指当正解奇异和逆解奇异同时满足时 机构所处的状态,这种状态属于机构设计的不合理方面,应该避免。它发生条件 为 h = oi g i = o 4 - ( 1 2 ) 此时对应 羁1 = 恐3 = og l l = g 3 。= o 4 - ( 1 3 ) 或者 尺2 2 = og 1 3 = g 3 3 = o4 - ( 1 4 )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4 一( 1 3 ) 整理化简为 2 = 己2 = ( g 一办c 口) 2 4 - ( 1 5 ) 对应结构为图4 3 a ,此时两端支链杆1 ( c l b l ) 和杆3 ( c 3 岛) 同时与移动轨道垂直。 当式4 - ( 6 ) 、4 ( 1 0 ) 同时成立时,对应图4 3 b ,此时两端支链两杆及其动平台处于 共线,同时中间支链中杆2 ( c 2 伤) 也与p 副的移动轨道垂直。当式4 - ( 6 ) 、4 一( 1 1 ) 同时成立时候,两端支链两杆与中间支链杆2 ( c 2 d 2 ) 同时与p 副移动轨道垂直, 对应图4 3 c 。 图4 3 混合奇异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1 引言 第五章2 p r s p r r u 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 机器人的工作空间【4 研是它的末端执行器的工作区域,它是衡量机器人性能 的重要指标。根据操作器位姿时的工作特点,工作空间f 3 2 l 可分为可达工作空间 和灵活工作空间。可达工作空间是不考虑操作器的姿态,操作器某一点所达到点 的集合。灵活工作空间是指操作器上某一参考点可从任何方向达到点的集合,此 外还有定姿态工作空间。 本章根据2 p r s p r i w 并联机器人特点,只对可达工作空间进行分析。工作 空间分析主要考虑机构的奇异性、球铰约束所带来的影响,结合m a t l a b 软件 采用数值搜索法对其工作空间进行了绘制,并对发生奇异的特殊点进行了描述; 此外当驱动移动副与定平台之间的夹角为不同角度时,讨论了工作空间随角度的 变化。 5 2 可达工作空间 5 2 1 工具末端轨迹方程的确定 即堆日= 朦绷册 毫脚卜, 5 2 2 奇异位置确定 工具末端方程确定后,它的工作空间还要避免奇异情况的出现以及考虑球 铰,u 铰所带来的限制,由于本文采用u 铰的两个转轴转角可以分别达到9 0 度 和3 6 0 度,故对工作空间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为此,本文以表5 1 所示结构参数 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5 1 机构结构参数( 单位m m ) 乞毛t 4 办g p d 1 1 9 9 68 01 1 9 9 64 5 4 93 31 2 05 0 5 0 工作空间的分析首先要考虑机构的奇异性。图5 1 分别从正解奇异和反解奇异的 角度考虑机构发生奇异时候所对应的转角,本节讨论的工作空间将在不发生奇异 性的角度范围内。 i l 图5 1 奇异位置确定 由上图可知道机构不发生奇异时候所对应的转角的范围分别为 左图:一8 9 9 3 。口8 9 9 3 。 右图:一1 3 1 2 6 。 仍 | ; o 删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工作空间是球面的一部分,最高点对应动平台正处于逆解奇异的状态,此 时刀尖点位置如图4 1 所示,而在横纵坐标【o ,一5 0 】7 处,机构处于正解奇异状态, 此时刀尖点的位置对应图4 2 a 所示。通过图我们还发现在空间坐标【o ,一5 0 ,o 】1 处, 对应高度只有一点,这一点恰恰是刀尖点和动平台中心点连线与定平台呈平行时 候的状态。图示最低点对应刀具初始最低点的状态。而p :从o 到1 0 0 高度内的 工作空间如图5 4 b 表示。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机构的结构参数或者球铰摆放扩大工作空 间,为此,本文将在后面讨论。 5 2 5 导轨倾斜对应的工作工作空间 5 2 5 1 结构分析 ( a )( b ) 图5 52 p r $ p r r u 并联机器人( 导轨倾斜) 基本构型 如图5 5 所示,2 i 冲s p i 承u 并联机器人的定平台通过两个p r s 分支和一个 p w 分支与动平台相连,分支1 、3 中的两个s 副中心点分别记为b i 、岛:分支2 中的u 铰中心点记为侥;分支1 、2 、3 中和p 副相邻的3 个r 副中心点分别记为c 1 、 c 2 、c 3 ,分支2 中第2 个r 副中心点记为d 2 。三个分支中的p 副与定平台的夹角均 为口。两个p r s 分支中的r 副轴线平行于定平台且相互平行,p r r u 分支中的两 个r 副轴线平行于定平台,且垂直于p r s 分支中r 副的轴线,u 副中的一个转动轴 线垂直于动平台,另一个转动轴线平行于邻近的r 副轴线。两个s 副中心的连线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蜀伤经过u 副的中心点晚。 5 2 5 2 位姿分析 图5 6 两端支链结构简图 由图5 6 我们可以对两端支链列封闭方程如下: 喀d 3 0 + 厶厶o + + g9 3 0 = 办o + n p z o 其中 心o = 卜c 口,o ,s 口】t ,3 0 = 【_ c 仍,o ,s 仍】t k = 【c 秒,0 ,- s 秒】t p z o = 【0 ,o ,l 】t 9 3 0 = 【l ,o ,o 】t 将式5 - ( 3 ) 代入式5 一( 2 ) ,有: ,一a a 2 4 b d 35 i 一 其中 a - 2 【 一 c 9 ) c 口+ ( 只砌s 臼) s 口】 b = ( g 一眈汐) 2 + ( 而s 汐) 2 一乇2 同样对第一支链列封闭环矢量方程有 5 - ( 2 ) 5 一( 3 ) 5 一( 4 )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斗斗呻 _ 吐吐o + 五o + g 岛o = 办属o + 尼 其中 吐o = 【c 口,0 ,s 口】 o = 【c 仍,o ,s 仍】1 如o = 【一c 秒,0 ,s 伊】1 p z o = 【o ,o ,l 】1 蜀o = 卜l ,0 ,0 】1 把式5 一( 6 ) 代入式5 - ( 5 ) ,有 , 一c 一c 2 _ 4 d a ,= 一 2 其中 c = 2 【( 芝+ 办s 秒) s 口+ ( g 一厅c 臼) c 口】 d = ( 办c 9 7 9 ) 2 + ( 芝+ 办s 目) 2 一厶2 i i 图5 6 中间支链结构简图 对中间支链列封闭环矢量方程有, d 2 d + 1 2 t 确+ 1 4 l o + + e e 2 0 = p zp z o 其中, 5 - ( 5 ) 5 - ( 6 ) 5 - ( 7 ) 5 一( 8 )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畋o = 【o ,c 口,s 口】t k = 【0 ,一c 仍,s 仍】t = 【0 ,一c 仍,s 纯】t p z o = 【0 ,0 ,l 】1 = o ,1 ,o 】t 又根据式3 ( 1 0 ) 、3 ( 1 1 ) ,并把式5 - ( 9 ) 带入5 ( 8 ) 有 1一e qe z 一4 f 口= 一 。 2 其中, e = 一2 【( p 一c 纯) c 口+ ( p :一厶s 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