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中文摘要 结构助词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部分。关于结构助词的特点、功能、使用规 律等问题学者们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针对对外汉语结构助词的教学研究 还不够完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结构助词特点的研究也比较少。而且以往 的研究成果太过深奥,不能帮助留学生掌握结构助词的使用规律,因此留学生在 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例如: “人们在热热闹闹地气氛中度过中 秋节。 ” ( “的” “地”混用) ; “爸爸很熟悉中国生活方式。 ” ( “的”漏用) ; “我们 周末经常地逛街。 ” ( “地”多余) ; “她得走常常很快。 ” ( “得”的位置不当) 。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运用文献检索、调查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 方法,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结构助词的使用规律进行了阐述,让留学生能够 较容易地掌握这类词的用法。在分析留学生偏误特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 了留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提高结构助词的教学效率,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从本体 研究、偏误研究、教学研究三个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这些研究成 果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归纳总结了结构助词 “的、 地、 得”的使用规律,从需要加结构助词、不需要加结构助词和加不加结构助词都可 以的三个角度分析了结构助词运用的具体情况。 第三章收集了大量的自然语料包 括留学生的作文、作业和动态语料库中的资料。说明了调查对象、调查方法以及 调查结果。找出了语料中留学生使用结构助词时出现偏误的句子,进一步分析了 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第四章就前文提出的一些问题,从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角 度论述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处理结构助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建 议。 关键词:结构助词,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ii error analysis of foreign students learn structural particle abstract structural partic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earning chinese grammar. scholars had have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 structures function, the laws and so on. however,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particles are still not perfect on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o learn structural particl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wrer too esoteric.they could not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law of particle structure, so students will have some mistakes. for example,an atmosphere of people chattering away to spend mid-autumn festival ( “de” mix);my father is very familiar with the chinese way of life (leakage with de);we regularly shopping on the weekend ( “de” surplus) ; “ta de zou chang chang hen kuai” ( “de” position improperly).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literature searc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summarization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set forth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use of particle structure of the law. thus students can be easier to grasp the usage of these words. on the basis of the errors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reason of the errors appear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particle struc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teaching objectiv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topics of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ntological research, bias research,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ree areas summarized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hapter ii summarizes the law of structural particle.from the aspect of need of structural particle,no use of structural particle and both,the another analyces specific uses of struperticle.chapter collects a large number of natural corpus of writing, including students operation and dynamic corpus. it describes the survey, the method and the statistical findings. students identified corpus, the use of structural particle occurs when sentences ar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chapter solves the issues raised earlier, from the perepracs of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iii development.it discusses will discuss how to deal with structural particle, and give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structural particle, error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1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虚词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法界争论的热点。在对外 汉语研究中,虚词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否能准确、熟练地运用虚词也是 衡量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与印欧语系相比,汉语虚词中的助词是一个特殊的词类,也是留学生常常弄 混,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对于结构助词“的、地、得、所”等,前人已经做了详 尽的研究,但是大部分辞书只是介绍这几个词作为定语、状语、补语等的基本功 能,而对于它们的使用规律则介绍得不多,并且较少涉及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结 构助词的特点。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虽然很容易掌握它们的基本用法,但是在实 际运用中还会出现很多偏误,例如: 在一个农村的农民们的生活都很辛辛苦苦的。 人们在热热闹闹地气氛中度过中秋节。 爸爸很熟悉中国生活方式。 商人常常骗我,所以花钱的很多。 仅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留学生对结构助词的使用规律还是没有完全掌 握,尤其是“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时候不能用。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留学生的偏误入手,着重分析偏误的类型及其产生 的原因, 并提出结构助词教学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希望对我们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关于结构助词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就一些问题还存在 争议。在查阅了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 力求通过对留学生偏误及其成因的分析,总结出尚未解释清楚的结构助词问题, 为实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留学生的语料中,归纳出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2 偏误类型及特点,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希望能够切实地解决实际教 学中的一些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本体研究现状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 1在虚词研究中,结构助 词也是语法学界关注的重点。 1、 “的”字研究 (1) “的”的分类研究 语法界对“的”的研究很多,关于“的”的分类,主要有二分说、三分说、 四分说等。 二分说 这种分类大致区分了结构助词的“的”和句尾的语气词“的” 。 吕叔湘(1942)将“的”分成关系词和语气词。关系词是指结构助词“的” 的组合作用;语气词是指“的”表示确认的语气。王力(1946)将“的”分成结 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丁声树(1961)把前者看成词尾,是修饰语;将后者称作语 助词,用来表示肯定、解释说明。从这以后,很多教科书按照此类分法,分为结 构助词和语气词。 黄国营(1982)将“的”分成的 1和的2。能使“的”前的词或短语的词性 发生根本改变的,记作 d1,如“你的” , “吃的” , “红的” ;不能使“的”前的词 或短语的词性发生根本改变的,记作 d2,如“洗得干干净净的” , “大白天的” 。 三分说 朱德熙(1961)在说“的” 一文中将助词“的”分为三类,即的1、的2、 的3。的1是一些双音节副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如“渐渐的” ;的2是形容 词重叠形式的后附成分,如“甜甜的” ;的 3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性语法单位 的后附成分,如“昨天的” 、 “开车的” 、 “白的” 。黄景欣(1962) 、言一冰(1965) 等认为应该从“的3”中分出语气词“的4” ;方光焘(1962) 、姚振武(1995) 、 沈家煊(1999)认为“的2”在一些条件下可以名词化。沈家煊建议把“的2” “的 3”合并。 朱德熙后来将“的”重新分类,把“的1”称作副词后缀, “的2”称作状态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 30 页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3 形容词后缀, “的3”称作助词。 刑福义(1996)在教科书中将“的”分成结构助词、准时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是定语的标志; 准时态助词在动词和宾语之间, 表示已然时态, 如 “他昨天到的北京” ;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加强语气。 张斌 (2000) 把“的”分成结构助词、时制助词、语气助词。这里的时制助词同刑福义的准时 态助词。 张国宪(1994)从三个平面理论角度将“的”分三类。即句法功能的1,构 成偏正关系,如“小赵师傅”加了“的”以后就是偏正关系的“小赵的师傅” ; 语义功能的2,如“华侨医院”和“华侨的医院” ,是语义上的对立;语用功能 的3,如红(的)树叶, “的”起修饰作用。 四分说 黎锦熙(1924)将“的”分为四类:特别介词,如“黄河的桥” ;介绍名词, 如“来的人是谁?”可以说“来的是谁?” ;语尾词,如“很热的天气” ;表语态 的助词,如“你可以去的” 。 刘公望(1982)也将“的”分成四类: a、 关系助词: 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如 “高兴的事” 、“来打听消息的老乡” 。 b、状态助词:在形容词性短语后,如“破破烂烂的” 。 c、名助词:指“的”字结构的“的” 。 d、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确定语气。 (2) “的”字功能研究 进入 90 年代后,语法界对“的”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胡裕树和 范晓(1994)提出了“的”是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名词化的标志,如“住的” 、 “吃的” 、 “我的笑” 、 “问题的解决”等。袁毓林(1995)将“的”看成后附型的 粘着语素,根据谓词隐含的理论,指出“的”字结构有称代中心语的功能。 从认知角度,沈家煊(1995)认为“的”作用是可以将无界概念变为有界概 念,解释了为什么“雪白衣服”不成立,而“雪白的衣服”成立。因为“雪白” 是有界的, “衣服”是无界的,有界和无界在语义上不能搭配。石毓智(2000) 认为“的”的功能是确认某个认知域的成员。 “打电话的费用” , “的”的功能是 在“费用”这个认知域中确立属于“打电话”的成员。 陆丙甫(2003)指出“的”的基本功能是语义平面的描写性。 “那只白的狗” 中的“白的”是描写性的。在一定语境下,可以有区别意义。 众多学者研究分析了“的”的功能,使我们明确了不同句子结构中“的”的 不同作用,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关于“的”的隐现问题近年 来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分析,如张敏(1998)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4 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的”在名词短语中的隐现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的”字结构研究 黄伯荣、廖旭东(1980)的现代汉语将“的”字结构定义为“的”可以 附着在词和词组后,组成作用相当于名词的结构。 关于“的”字结构中“的”的性质研究,徐阳春(2006)在虚词“的” 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总结出以下几种观点 2: a、省略说 “省略说”认为“的”是修饰语标记、定语标记。 “的”字结构能作主语是 因为它是名词性偏正结构的省略形式。丁声树(1961)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 张谊生(2000)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等支持这一观点。 b、名词化标记说 这一观点认为“的”可以构成名词性结构“x 的” , “x 的”在句中可以做主 语、定语、宾语、谓语。朱德熙(1961) 、袁毓林(1995) 、沈家煊(1999) 、 沈阳(2002)持这一观点。 c、修饰标记说 这一观点认为 “的” 在 “的” 字结构中的作用是使 x 具有修饰性。 郭锐 (2000) 认为在“木头的”里是把名词修饰化了,在定语位置上是修饰成分。 其他方面的研究 朱德熙(1961)把“x 的”看作名词性结构,可以指代“x 的 n” 。提出了 潜主语和潜宾语。如“开车的人” , “人”是“开车”的潜主语, “他开的车” , “车” 是潜宾语。 3 朱德熙(1983)年提出了自指和转指的概念,认为“的”可以表示自指和转 指。 “自指”是单纯的词类变化,语义保持不变。如 kind 变成 kindness,只是词 性变了,意思没有发生变化; “转指”是指除了词类转化之外,语义也发生变化。 如“骗”变为“骗子” ,词性名词化了,词义发生了改变。 “开车的”在“开车的 人”和“开车的技术”中是名词化了。 “开车的”在“开车的人”中是指开车的 人,而不是动作,所以意义发生变化了,属于转指; “开车的”在“开车的技术” 中指开车的动作,不能指开车的人,所以意义基本没变化,是自指,因此不能离 开中心语独立。 4古川裕(1989) 、袁毓林(1994)都对自指和转指也进行了相 关的研究。 2徐阳春.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第 7678 页 3朱德熙.说“的”j.中国语文.1961 年,第 12 期:第 129 页 4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 年,第 1 期:第 25 页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5 (4) “的”的特殊用法研究 蒲喜明(1983) 结构助词“的”还有另外三种用法提出了“的”的特殊 用法:表劝勉、委婉之意。主语一般是主谓词组,谓语就是一个“好” , “的” 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如“我还是说了的好。 ”用在句子的谓语和宾语之 间,满足结构上的需要,突出状语和谓语。如“我们昨天开的会。 ”“的”是 用在“谓补宾”结构的补语和宾语之间,补语常常是表示时间的。这种用法 的“的”作用就是为了在补语之后造成一定的语音停顿,帮助强调和突出这类补 语的。如“他当过三年的兵。 ” 史锡尧(1991) 结构助词“的”有时不表修饰限制列举了“的”的六种 特殊用法:用在动宾结构复合动词中间,如“在哪儿洗的澡” ;用在动宾(名) 结构中间,如“在哪儿看的电影” ;用在主谓与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中间,如 “谁关的水龙头” ;用在指人的词语和指职务、角色的词语中间,如“谁的主 席” ;用在一些动宾结构熟语中间,如“开小赵的玩笑” ;用在动宾作谓语的 主谓结构宾前,如“你睡你的觉,不要理他。 ” 。 2、 “地”字研究 语法学界对“地”字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在一些辞书中介绍了“地”的 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 1957 级语言班编) 总结出 “地” 虽然只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但并不是所有的状语后边都要用“地” 。 刘月华(2001)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提出状语后结构助词“地”在具 体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地方。非描写性的状语后一般不用“地” ;描写性状语 后一般用“地” 。 张斌、张谊生(2000)在现代汉语虚词中分析了“地”在状中短语中的 两个作用,一是状语化功能,就是“地”的使用能使一个本来不能充当状语的成 分能够充当状语。如“难过(地)哭了起来” 、 “害羞(地)低下了头” ;另一个 是摹状化功能。即“地”的使用使一个本来可以充当状语的成分比原来更具有摹 状性。如“白白(地)浪费” 、 “更加(地)难过” 。 朱景松(2007)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将“地”的用法分为两种: 用在表示方式、状态以及某些表示语气的状语后面,强化状语的描述功能。 用在某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使这些词语取得作状语的能力。张斌 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侯学超的虚词词典都分别对“地”的用法做了介 绍。 此外,刘红霞(2005)在硕士论文描写性状语后助词“地”的隐现中分 析了“地”的隐现规律;梁永红(2006)的现代汉语特殊结构“n 地 v”探讨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6 分析了 n 的性质、分类问题以及“地”的作用。 3、 “得”字研究 (1) “得”的性质 “得”是补语的标志,关于“得”的性质,很多学者也做了研究。 范晓(1992) v 得句的“得”后成分指出“得”在句法平面上是结构助 词,在语义平面上有两个意义:一是显示动作或行为的“已然” ,二是表示“肯 定” 。 杨寿勋(1998)通过分析“得”的历史发展,指出它的基本语法特点是在句 法上与所粘附的中心语成并列式合成关系,在语义上表达“既成、达成” 。 (2) “得”字句研究 语法界对“得”字句的句法结构一般有一下几种观点: 附加语说 黎锦熙 (1924) 在 新著国语文法 中把 “得” 后面的成分看成特别介词 “得” 后附的副词附加语。 陈望道 (1978)文法简论 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吕叔湘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认为“得”后边的成分是动词、形容词的附加语。 主谓说 王力(19431944)提出了主谓说,把“动/形+得”或“得”前的“动/形” 看成主语,把“得”后的成分看成谓语,认为“得”的作用是说明引出的动词、 形容词。 补充结构说 “补充结构说”的代表是丁声树。他(1961)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指 出“得”字句是补充结构。他认为动词、形容词后边加上动词、形容词表示前边 成分的结果、趋向,这就是补语。 “得”字句就是这类结构中的一种。 对外汉语学界对结构助词“的、地、得”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很多著 作中都介绍了结构助词的特点和语法功能,其中的代表有现代汉语实用语法 (刘月华、潘跃) 、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齐沪扬)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陆庆和) 、对外汉语虚词手册(李晓琪) 、 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 (李德律、程美珍) 、 留学生汉语语法学与练 (梁伟玲 等) 、 , 汉语虚词十五讲 (白晓红,赵卫)等。 4、 “所”字研究 学术界对“所”的研究围绕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所”字本义的研究 关于“所”字本义的研究学术界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说文解字中的 解释,认为“所”是形声字,本义是伐木声,属于象声词;一种是所字本义是拿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7 起武器护卫首领居住的柴扉木房, 即表处所。 欧阳玷 (1988) 的 所字本义初探 、 许征 (1987) 所字研究的几个问题 、 常洪、 高玉洁 (2002) 释 “所” 都对 “所” 的本义作了论述。 (2) “所”字用法的研究 “所”字用法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马景仑(1986) 中“所”字 的用法浅析认为“所”字可以是名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能组成“所”字结构; 周赛红、喻华(2002)的“所”字考 ,认为“所”既可以表示处所, 也可以与动词成分结合,构成“所”字结构;毛毓松(1990) 、杜丽荣(1998) 、 赖积船(2002)等也作了这方面的研究。 (3) “所”字词性的研究 “所”字词性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王克仲(1982) 关于先秦 “所”字词性的调查报告中总结了学者们提出的说法,包括代词、助词兼有指 代作用、动词前记号、小品词、助动词、语助词、关接副词等。 近年来, 众多学者的论述也大都围绕着这几个方面, 如董性茂 (1986) 的 “所” 字的语法意义探究 、范进水(1986)的略论“所”的词性和“所”字结构 吴正中、李清(1995)的 “所”字语法研究 、蔡英杰(1998)的略论“所” 字结构等。 (二)偏误研究 在对外汉语中,虚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难点,其中结构助词对于他们 来说也是易出现错误的语言点。 鲁健骥(1992)在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指出了偏误分析在对 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留学生的偏误特点,除了遗漏、增添、替代、错序 等四大类型外,更多的是留学生的语用偏误,这也是我们教学常常忽视的,也是 病句分析没有做到的。文章还分析了形成偏误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我 们的实际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之后的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1994) 中鲁健骥又从偏误的四大类型出发,进一步分析了留学生学习语法的偏误特点。 李大忠(1996)在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中重点分析了留学生习得 “得”组成的可能补语、状态补语和程度补语的偏误现象及成因。并在(1999) 偏误成因的心里分析中从偏误来源的共同性,思维逻辑分析、心理过程分析 三个角度研究了留学生的汉语习得偏误。 杨庆蕙(1996)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难点剖析从留学生的偏误句子 入手,逐例分析了“的、地、得”的使用规律,采用正误例子比较的方法,针对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8 性强,反映了留学生使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很具有参考价值。 程美珍(1997)的汉语病句辨析 900 例 ,以英语为母语或媒介语的初学 汉语的外国朋友为研究对象。书中关于结构助词的误用部分,列举了留学生错误 率很高的句子,为我们进行偏误研究和实际教学提供了借鉴。 周小兵(2007)等主编的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偏误研究介绍了如何分析 留学生的偏误,以及如何进行相应的教学。与英、日、韩、越、泰、法、西班牙 等国家的语言进行了对比, 让我们直观的了解到了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及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对偏误的研究和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近几年还出现了专门分析某一国家的留学生习得结构助词偏误的文章。 如暨 南大学的刘娟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以越南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越南语中的 “duoc”和现代汉语中的“得”从读音和用法上都有相似之处这一特点,研究了 越南留学生习得“得”字情态补语的情况;楚雄师范学院的高霞则分析了英语国 家学生学习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在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基础上,研究了母语为 英语的留学生的偏误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留学生由于国籍不同,在学习汉语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因此偏误研 究仍然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解决。从分析偏误 入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汉语本体,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逐步发展和 完善。 (三)教学研究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有很多关于对外汉语的虚词教学的研究成果。上海 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 2003 年联合举办 了“现代汉语虚词与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 ,这次会议是我国首次以汉语虚词为 中心议题的学术讨论会, 也是虚词研究学者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交流的一次盛 会,会议上的学术论文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起到了极大地推动 作用。如徐子亮的策略模式在虚词教学中的运用 、金昌吉的对日汉语教学 的反思 、关键的对虚词的调查等等。 李晓琪 (1995) 的 中介语与汉语虚词教学 将中介理论与虚词教学相结合, 分析了留学生习得虚词的特点以及出现偏误的几种形式;在论对外汉语虚词教 学 (1998)和汉语虚词教学方法探讨 (2007)探讨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虚 词教学的特点、原则和方法。 李小荣(1997)的谈对外汉语虚词教学提出在虚词教学中,首先要细致 揭示虚词的意义,使学生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其次要揭示虚词的适用环境,使学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9 生正确使用;第三,应该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力,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为对外汉语 中的虚词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对策。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众多学者对结构助词的研究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有一些理论过于 深奥,不能直接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结构助词的使用规律,如何将使用 规律简单明了地传授给学生,这个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对留学生使用结 构助词的偏误情况调查还不够深入,研究成果也很少,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全面 地进行调查分析,为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在对前人学者们关于结构助词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 进 一步探讨结构助词的使用规律问题,统计留学生的自然语料和实验调查的语料, 并从中分析出造成习得偏误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检索、调查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10 第二章 结构助词的使用规律 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中,结构助词包括“的、地、得、所” ,是初级 语法项目。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的、地、得”属于甲级 词, “所”属于乙级词。本文根据留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情况,选择使用频率较 高的“的、地、得”作为研究对象,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探讨这几个词的使用 规律。本章的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一、 “的”的使用规律 (一) “的”的用法 1、定语后“的”的隐现 结构助词“的”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的作用。但是 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的必须加“的” ,有的不能加“的” ,还有可加可不加的 情况。 (1)加“的”的情况 表示领属、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作定语时,要加“的” 。如: 1李明的哥哥昨天回来了。 2他还继续参加明年的考试。 3昨天桌上的水杯在哪儿? 单音节名词修饰表抽象事物的名词时,需要用“的” 。如: 水的密度 鞋的质量 风的速度 书的内容 车的重量 花的种类 楼的高度 线的长度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作定语时,一般都用“的” 。如: 4昨天晚上爸爸做的菜。 5我们写的书已经出版了。 6医生让你吃的药还剩多少? 双音节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定语,用“的” 。如: 7她穿着漂亮的晚礼服,光彩照人。 8他,高高的个子,长得很英俊。 9我不喜欢特别瘦的女孩。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11 有一些双音节形容词在口语中可以不用“的” 。如: 10幸福生活从现在开始。 11他总是一脸老实样子。 12去早市可以买到新鲜蔬菜。 人称代词作定语表领属关系,用“的” 。如: 13我的课本已经丢了。 14爸爸的手机落在家里了。 15他们的地图是从网上下载的。 指示代词“这样、那样” ,疑问代词“谁”作定语用“的” 。如: 16这是谁的书包? 17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18工作以后会经常遇到那样的情况。 数词作定语时,要带“的” 。如: 19一百是五十的二倍。 20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 21由于各种原因, 有百分之三十六点三的农民工出现过身上一文不名 的现象。 主谓短语、介词短语以及一些复杂结构的短语作定语都要用“的” 。如: 22这不是她写的作业。 23他们是从韩国来的学生。 24由学校举办的招聘会明天将在文体馆举行。 (2)不加“的”的情况 定语是表示功能、科目、职业等具体事物的名词时,可以不加“的” 。如: 啤酒瓶 门帘子 数学考试 英语老师 外科大夫 商业大厦 双音节动词修饰双音节名词时不用“的” 。如: 25考试成绩已经公示了。 26她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 27总结经验也是一种进步。 但 “学习材料” 、 “进口产品”等这样的短语,可以理解成偏正短语,也 可以理解成动宾短语,为了避免歧义,需要加“的” 。 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这、那、什么”不加“的” 。如: 28这衣服是从商场买的。 29既然不习惯,你就该离开那地方。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12 30你刚才问了什么问题? 数量词作定语不用“的” 。如: 31房间里只有一个人。 32这里有五张桌子。 33对面新建的小区一共三十栋楼。 (3)加不加“的”都可以的情况 名词表示质地、材料等作定语。如: 木头(的)桌子 塑料(的)窗户 陶瓷(的)娃娃 玻璃(的)餐具 纯棉(的)衬衫 白金(的)项链 加“的”以后往往起到了强调事物质地、材料的作用。 当中心词是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时, “的”可加可不加。如: 王老师(的)家 图书馆(的)对面 教室(的)旁边 学校(的)操场上 星期天(的)中午 去年(的)夏天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加不加“的”都可以,加“的”常常强调事物的性质。 如: 新(的)书 热(的)水 红(的)花 旧(的)衣服 大(的)房间 好(的)钢笔 人称代词作定语,当中心语名词是表示亲属、称谓、单位等社会关系时, 加不加“的”都可以,如: 34我(的)哥哥在上海工作。 35我们(的)公司是上市公司。 36我(的)朋友昨天从北京来沈阳了。 在这里, “我的哥哥”类似“张三的哥哥/张三的手” ,它表示原型的领属关 系。 “我哥哥”则类似“这个人” ,其中“我”的表层语义不是领有者,而是指别 者,整个结构中用“我”作为确认指标,将所指确定为某个实体。 5这就是在这 种情况下,加不加“的”的区别。 2、多项定语中“的”的隐现 张敏(1998)归纳的多项定语中“的”隐现规律是“越靠右,的隐去的可 能性就越大;越靠左,的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 6。如 “大瓷的杯子”不 能说,而“大的瓷杯子”能说。陆丙甫(2005)则认为多项定语中“位置越是靠后, 带的的可能性越大。 ” 7例如:“*那三个昨天杯子” 、 “那三个昨天的杯子” 中“昨天”位置靠后,不带“的”不能说;在“昨天那三个杯子” 、 “昨天的那三 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344 页 6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67270 页 7王远杰.再谈多项定语“的”的隐现j.中国语文.2008 年,第 3 期:第 254 页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13 个杯子”中“昨天”位置靠前,不带“的”能说。王远杰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将定语分成了“定位、定量、定类”三个类别。如: 昨天桌子上那 三个 大瓷 杯子 定位 定量 定类 核心名词 认为这三个类别的定语之间“的”的隐现互不影响。如: 昨天桌子上的那三个大的瓷杯子。 昨天桌子上的那三个大瓷杯子。 昨天桌子上那三个大的瓷杯子。 8 根据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 谁的?什么时候/地方?多少?怎样的?什么样子的?什么? 9 通过相关材料的分析,我们得出: 如:我们老师去年买的两本关于古城介绍的黄色封面的新畅销书 (1)表示新旧、大小、颜色、质料等词作定语表示类别时,一般带“的”的 定语要在不带“的”的前边。如: 黄色封面的新书 新的黄色封面的书 新黄色封面的书 (2)多层定语中,人称代词作定语,它与中心词表示区别意义时,一般不带 “的” 。如例句中的: 我们老师的去年买的 我们老师去年买的 (3)数量词在多层定语中位置的变换对加不加“的”没有影响。 我们老师去年买的两本关于古城介绍的黄色封面的新书 我们老师去年买的关于古城介绍的黄色封面的两本新书 (4)多层定语中双音节形容词、名词靠近中心词的一般省略“的” 。如上面 的例句,再例如: 37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世界闻名都市。 38我昨天在五爱市场买了一件蓝色的纯棉高领衬衫。 (5)必须加“的”的定语一般在多项定语中仍要加“的” ,如上面例句中的 定语“买的” “关于古城介绍的” “黄色封面的” 。 (6)另外,并列的形容词、名词定语只在最后一个词后边加“的” ,前边的 可以省略。如: 39她穿着一件款式新颖、颜色艳丽、大小合适的衣服。 40我们的杂志是关于时尚、经典、娱乐的综合类杂志。 8王远杰.再探多项定语“的”的隐现j.中国语文,2008 年,第 3 期:第 254255 页 9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 66 页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14 (二) “的”字结构 “的”字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主谓短语后,构成了“的”字结构。 “的”字结构具有名词的功能,有区别意义。比如“吃的”不同于“喝的” , “老 师的”不同于“学生的”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的”字结构的用法: 1、 “的”字结构指代具体的人或物 (1)指人 “开车的、做饭的、放羊的、唱歌的、上学的”等都是指人的,由于这些 “的”字结构中的动词都是由人发出的动作,因此可以独立出现,比如说“开车 的回来了。 ”即使脱离语境,也知道“开车的”是指“司机” ,不会产生歧义。 (2)指物 “吃的、住的、穿的、用的、拿的”等都是指物,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有关, 即使没有上下文,也能知道其所指。 2、 “的”字结构指代上文提到的内容 “的”字结构有时可以起到代词的作用,指代上文提到的名词。如: 41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红的、黄的、紫的、白的。 42房间里的人都出来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3、在并列词语后的“的”字结构 “的”字结构在并列词语之后,有对所列举的事物加以概括的作用,常常在 “什么”后边加“的” 。如: 43这家文具店里什么都有,笔啊、纸啊、尺子啊、本子什么的,应 有尽有。 44出国要需要准备很多,护照啊,签证啊,飞机票什么的。 “的”在两个相同的动词中间,表示列举。如: 45早上在公园里,老人们练功的练功、打拳的打拳,散步的散步, 很热闹。 (三) “的”的其他用法 1、 “的”在本无修饰关系的两个名词或代词与名词之间,一般是指人的名 词、代词,或表示职务、身份的名词,用来表示某人担任某职务或充当某角色。 如: 46今天我的东。 (今天我做东。 )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15 47今天晚上的戏,张良的主角。 (张良是主角。 ) 2、 “的”常与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组合,在离合词或熟语、惯用语中间。 如: 48他总是找别人的麻烦。 49别开我的玩笑了。 50她吃起我的醋来了。 3、 “的”有时会出现在“你走你的” “他们吃他们的”这样的句子中。这时 “的”并不是连接句子中的成分,而是以“x 的”的形式重复前面的词语,表达 了一种“不管别人怎么样,你(他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意思。再比如: 51你喝你的,我出去一下。 52他们玩儿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 53她说她的,你别听。 二、 “地”的使用规律 结构助词“地”一般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起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有的状语后要加“地” ,有的则可以不加,那么何时应该用 “地” ,何时可以不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加“地” 1、名词或名词短语作状语一般要加“地” 。如: 54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历史地成为人民最迫切的要求。 55一听见警铃,他本能地撑起身子向门外走。 56这样做能部分地减轻农民的负担。 2、动词或动词短语作状语,要带“地” 。如: 57少剑波望着李、姜两兄弟夸奖地笑着。 58弟弟傻笑地看着我们跑。 59她炫耀地伸出手给我们看她的钻戒。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一般加“地” 。如: 60她躲在角落里伤心地流泪了。 61我只能安静地听她说完自己的事。 62这些红鹤整齐地飞向远处,又阵容整齐地飞回来 。 留学生结构助词偏误分析 16 4、复杂形式的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状语,加“地” 。如: 63她满脸不高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了。 64一位小伙子早早地就到花店订了一束郁金香。 65谢先生很恭敬地请他进去坐,但是他拒绝了。 需要注意的是“很难、很少”作状语时不加“地” 。如: 66这种事很难说。 67他平时很少说话。 5、单音节的拟声词作状语要加“地” 。如: 68她嘭地一声关上了车门。 69那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70房子哗地就倒塌了。 6、成语、固定短语、主谓短语作状语要带“地” 。如: 71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艰苦创业精神。 72孙喜大汗淋漓地跑了进来。 73两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 (二)不加“地” 1、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充当状语,通常不加“地” 。如: 74我酒店旁边的一座大楼星期天也施工。 75早上起来看到台阶湿了,人们就知道夜里下过雨了。 76经理旁边站着的女人是他夫人。 2、单音节形容词或副词作状语一般不加“地” 。如: 77我明天要早起去图书馆。 78他刚进教室就被老师叫了出去。 79每天慢跑 30 分钟是锻炼的好方法。 但是“忽地、猛地、蓦地”是双音节副词,因为“忽地、猛地”和“忽、猛” 意思不完全相同。 10 3、经常充当状语的双音节形容词不带“地” 。如: 80他为了孩子能过好的生活一直努力工作。 81搞摇滚容易招来附近居民的责骂。 10侯学超.虚词词典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