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金融集聚问题研究——论北京金融集聚发展.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金融集聚问题研究——论北京金融集聚发展.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金融集聚问题研究——论北京金融集聚发展.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金融集聚问题研究——论北京金融集聚发展.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金融集聚问题研究——论北京金融集聚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金融学专业论文)金融集聚问题研究——论北京金融集聚发展.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提要 提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集聚的概念已越来越得到重视。金融集聚程度是 金融中心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处于领先水平的金融中心必须在人员、商业环境、市 场准入、基础设施和一般性征例等方面均取得竞争优势,才能保证自身的金融综合实 力。尤其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当前更是迫切需要通过金融改革实现金 融的市场化,以解决区域经济差距大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金融产业集聚问题无论 是从学术价值,还是从实践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文章第一章节引言中阐述了金融集聚问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紧接着在第二三 章节中围绕着金融集聚的形成机制展开研究:金融集聚理论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第 二章节通过对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地理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区域经 济理论进行剖析,形成金融集聚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框架,之后第三章节结合实际, 从金融集聚的动因入手,对金融集聚的内涵、特征、金融集聚形成模式和金融集聚的 功能作用做进一步的系统分析, 进一步深化对金融集聚的研究。 第四章节以理论分析、 归纳和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结合金融集聚的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市场推动模式 与政府推动模式,分别以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实践作为参 照,归纳总结伦敦、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经验。最后,本文的第五章和 第六章结合金融中心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条件, 根据北京金融集聚的现实情况对其 发展的道路进行了优劣分析, 并结合北京目前的不足之处给出确保其发展的保障措施 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金融集聚 金融发展 策略建议 ii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oncept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gets more attention and it is also a key factor for the financial centers. the personnel,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market access, infrastructure and general aspects are all important for a high standard financial center to achie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ensure its overall financial strength. especially for china who urges to achieve market-oriented model through financial reforms,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is vital for dealing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gap. therefore, there is great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either from the academic value, or from the practical needs. chapter 1 in my dissertation sets forth the issue of financial clustering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focu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inancial clustering research: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of knowledge with wide range of areas. the second chapter forms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concentration-related research framework by analysi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y, financial geography theor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economies of scale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theory. chapter 3 deepen the study of financial concentration by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motivation and progress including the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content, features, patterns of financial concentration and financial function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 are used in chapter 4. the financial center of london and singapore were deliberated as two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 a market-driven model and the government-promoted model.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for two centers was been strictly researched in this chapter. finally, chapter 5 and chapter 6 considered the general process and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beijing to be a financial center. according to the financial realities of beijing city, chapter gave the pros and c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in beijing and the road to development the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in beijing was analyzed from both financial system part and the government part in chapter 6. keywords:keywords:finance agglomer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policy advice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 论文是我 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1 页, 共 48 页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市场间刮起了一阵“金融自由化风暴” ,同时, 在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贸易壁垒的进一步消除、金融创新的风起云涌等关键因素 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和金融开始更为多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因此,金融 集聚的概念及其带来的可观收益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随着金融集聚度的提高,金 融控股集团的兴起, 国际金融中心的概念也不再单纯依附于国际经济中心与国际贸易 中心,金融中心沿着一条新兴之路在全球各地百花齐放。 现代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与金融集聚的发展密不可分。2009 年 9 月,全球最具 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指标指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第六期公布,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伦敦与纽约仍然表现 出色,牢牢占踞排名榜的前两位。根据 gfci 的研究表明,一个处于领先水平的金融 中心必须在人员、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一般性征例等方面均取得竞争优 势,才能增强自身的金融综合实力,因此金融集聚程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截止 到 2008 年,已经有多达 280 家外国银行选择了进驻伦敦这个金融中心,这个数量超 过其他任何金融中心,并且伦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保险行业市场。在纽约曼哈顿的华 尔街,尽管面积不足 1 平方公里,但这里集中了数十家大型银行、保险公司、金融交 易所以及成百家大公司总部。同样,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也表现了明显的金融集聚 趋势。新加坡政府大力支持金融业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截至 2008 年末,新加坡共有外国银行 112 家,占到商业银行总数的 90%;证券公司 70 家以上; 保险公司 153 家,资产逾 1000 亿新元。金融产业的强劲势头已逐步奠定了其亚洲财 富管理中心的地位。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相应时代号召,展开金融市场的全面改革,积极向金融 市场化方向迈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的集聚现象也开始出现在中国的一些发达城 市。2009 年 9 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中国共有四座城市进入前 30 名,分别 是香港(3)深圳(5) 、上海(10)和北京(22) (详见表 1.1) 。靠前的排名固然也 有中国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因素,但同时这也表明,世界权威机构对于中国城 市的金融潜力予以承认。以首都北京为例,早在 2002 年,北京市政府就已经提出发 展金融业的概念,2008 年 4 月,北京市发改委更是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 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北京未来金融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具 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北京的金融街良性发展、高速运转,已成为国内金融 机构的集聚地,多家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这里设立总部,使得北京具有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2 页, 共 48 页 好的 “总部” 优势。 各类金融机构层次多样, 金融集团优势初见端倪。 资料显示, 2009 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1720.9 亿元,同比增长 13.5%,继续扮演全市第一大产 业的角色,并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金融业在服务业中比重达到 19.1%,提高 1 个 百分点,继续带动全市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综上所述, 根据种种迹象表明, 金融集聚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必备且关键的因素, 同样这也是地区金融业相对发达所带来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金融中心 的建立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是举足轻重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金融 集聚度已经成为衡量该地区金融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19 世纪末,马歇尔首次提出 “产业空间集聚”的概念,之后的时间里金融产业集聚问题就被广泛讨论,并不断发 展完善。一方面,金融集聚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辐射效应等影响区域的金融完 善程度,另一方面,也因为金融集聚的存在使得各地区之间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一个 多层次的金融现象。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当前更是迫切需要通过金融改 革实现金融的市场化,以解决区域经济差距大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金融产业集聚 问题无论是从学术价值,还是从实践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表 1.1 2009 年 9 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金融中心 分数 名次 金融中心 分数 名次 london 伦敦 790 1 frankfurt 法兰克福 649 12 new york 纽约 774 2 toronto 多伦多 647 13 hong kong 香港 729 3 jersey 640 14 singapore 新加坡 719 4 guernsey 638 15 shenzhen 深圳 695 5 luxembourg 卢森堡 637 16 zurich 苏黎世 676 6 san francisco 634 17 tokyo 东京 674 7 boston 波士顿 634 18 chicago 芝加哥 661 8 paris 巴黎 630 19 geneva 日内瓦 660 9 washington d.c. 630 20 shanghai 上海 655 10 dubai 杜拜 617 21 sydney 悉尼 651 11 beijing 北京 613 22 资料来源:伦敦金融城,2009.10 1.2 选题的研究方法选题的研究方法 1.2.1 选题路径构架 1.2.1 选题路径构架 文章框架如图 1.1 所示,本文以理论分析、归纳和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3 页, 共 48 页 以国际金融中心伦敦、新加坡的金融集聚发展的实践作为参照,归纳总结伦敦和新加 坡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经验。从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果两个角度对金融集聚的理 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金融集聚形成过程中,对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两种模式进行 了分析,旨在结合北京的金融集聚现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保障措施建议。 (1)历史归纳: 通过对两类形成模式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分别作了历史沿革发展研究与现实借 鉴分析。 (2)静态与动态分析: 对金融集聚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 从动态的视角论述了金融集 聚的特点、影响因素及模式等几个方面。从静态集群的角度阐述了金融集聚的结果, 金融发展与金融中心的形成。 (3)系统分析法 从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横向与纵向、历史与现实等角度系统分析国际金 融中心的发展经验,用的是系统分析法。 1.2.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2.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文的研究视角有所创新。关于集聚的研究多集中于产业角度,特别是工业,但 是金融集聚比较少有探讨。金融集聚实际是结合了产业集聚、金融地理、区域经济、 规模经济、金融中心等多种理论的一门理论学,其范围广泛、体系庞大。 同时,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根据金融集聚模式的不同,针对最典型的两个国 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中心和新加坡金融中心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经验借鉴,目 前中国金融中心发展并不成熟,无论政策方面还是市场方面都有待改进之处,因此, 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对于服务北京的金融集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4 页, 共 48 页 图 1.1 文章整体框架 金融集聚 背景、 研究意义 金融集聚 形成机制 金融发展 理论 基本理论 金融地理学 理论 内涵 规模经济 理论 产业集聚 理论 区域经济 理论 伦敦 金融中心 金融集聚 模式 形成过程 功能作用 新加坡 金融中心 北京金融集 聚策略分析 政策建议 优劣分析 现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5 页, 共 48 页 2 金融集聚的基础理论 2 金融集聚的基础理论 金融集聚理论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其中金融发展、产业集聚、金融地理、区域 经济、规模经济等理论更是金融集聚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为金融集聚研究提供了 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论视角。 2.1 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 伴随着二战以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人们对发展的定义有了更新的认识,这种经 济组织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无论对经济还是金融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金融集聚的发展 需要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支撑,因此金融发展是金融集聚的前提和基础。对金融 发展进行深度剖析和衡量,有助于我们对金融集聚更深的理解。 2.1.1 金融发展的内涵 2.1.1 金融发展的内涵 1969 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r.w.,1969)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中首次对金融发展的涵义加以描述,他认为金融发展即金融结构变化,因此研究金融 发展, 就要侧重于对金融结构短期或长期变化的信息研究, 从而发现金融发展的途径。 金融结构则包括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两个概念, 并且戈德史密斯还创造性地给出了衡 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金融相关比率 fir一国时期或时点的金融资产价值与 经济的实物资产价值总量之比。 1973 年,麦金农(mckinnon,r,i)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 1中对金融增长, 也就是金融发展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他认为,金融的发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 层次是指金融变量的绝对增长,如货币需求增加等;第二个层次则是指金融变量的相 对增长,即变化比率的增长,如实际货币余额/实际国民收入、国民储蓄/国民生产总 值、金融资产/名义收入等。 同年,肖(shaw.e.s)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 2出版,这本著作与麦金农的 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起规范与完善了金融发展理论,强调了货币金融的重 要性,从而弥补了传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理论缺陷。肖用“金融深化”表达了“金融 发展”之意。他认为,金融深化或者金融发展有三个层次,分别是金融规模的扩大、 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优化和金融市场机制的最终健全发展。 从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与发展能机制的角度来分析, 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的功能不 断得以完善、补充并进而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一个动态过程。金融发展的含 1 mckinnon.r.i. 1973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 shaw.e.s finuncial deep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上海三联书店,当代经济学译著,1988.1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6 页, 共 48 页 义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一国或地区其金融总量的增长和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优 化, 还包括金融秩序的健全, 资源配置的合理等质的增长, 是量与质的有机统一结合。 因此,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的概念范围并不完全一致,前者除了要求有量的增加外, 还要求有质的提高。单纯的金融资产数量增加还不能称之为金融发展,只有当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金融体制,或者说金融效率有所优化时,才能表达金融发展的概念。金融 发展中质的程度是决定金融发展层次的关键因素:金融结构越复杂,金融规模越大, 金融功能就越强,金融效率就越高,金融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 2.1.2 金融发展的构成因素 2.1.2 金融发展的构成因素 一国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因此,对于金融 发展的研究也应当关注在这三个部分, 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因素的完善与发展都可看作 是金融发展。 (1)金融工具是一国金融体系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它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为资源从资金富余者流向资金稀缺者铺设了途径。金融工具的多样性、收益性影响着 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工具按照流动性高低,可分为完全流动金融工具和限制流动金 融工具。前者的代表是货币与活期存款,后者则是指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工具。 按照金融工具诞生的先后顺序来分,又可分为货币、非货币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 三类。其中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又称之为创新金融工具, 包括远期合约、期货、期权等建立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 这类工具的质量、规模可以反应出金融体系的创新能力与丰富程度。 (2)金融机构是促使金融工具从分散、无序走向集中、专业的重要因素,金融 机构的种类、规模也是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活动中所处的位置, 可以分为直接金融机构和间接金融机构。 前者指证券公司等在金融活动着负责联系金 融借贷双方的机构,借贷双方直接参与资金的运作;后者则是指商业银行等将负债经 营集聚来的资金经过整合划分后再进行分配的金融机构,借贷双方不发生直接关系。 (3)金融市场是金融交易活动的总和,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价格的机制。 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也是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按照金融市场上活跃的金融工具的期 限,我们可以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种类型。货币市场融通的是短期 金融工具,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短期票据市场、回购协议市场、 短期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是通过长期金融工具进行金融活动的市场类型,包括长期 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等。 2.1.3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2.1.3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金融发展的研究视角放在了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7 页, 共 48 页 系上,其中以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最为典型。该理论强调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内生增 长,引入了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等因素,建立起了内生金融发展模型, 核心是资本市场效率改善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最典型代表 是帕加诺(marca pagano,1933)的 ak 模型简化内生增长模型,此模型在引入 储蓄投资转化率后,经分析推导,得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折旧率、资本边际生产率、 储蓄率和储蓄投资转化率,其中后两个比率正代表了金融发展水平,从而将金融发展 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假定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yt=akt (1.1) 为简化分析,进一步做出下列假设: (1)人口规模静态不变; (2)经济中只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既可用作投资亦可用作消费; (3)投资品的固定折旧率为每期 则,总投资 it=kt-1-(1-)kt; (1.2) (4)总储蓄中有(1-)的部分在金融中介过程中损失掉。 在封闭的两部门经济中,资本市场在总储蓄=总投资时达到均衡,即 st=it,则有 it=st (1.3) gt+1为 t+1 期的增长率,由(1.1)可得 gt+1=(yt+1-yt)/yt=kt+1/kt-1 (1.4) 根据(1.2) , (1.3) ,可得均衡状态下的经济增长率为: g=a(i/y)-=as- (1.5) 其中 s=s/y 从这一模型中可以得出,金融发展通过影响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资本边际 生产率 a 或私人储蓄率 s 来影响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市场多样性可以更好的鼓励储蓄率提高, 并更有效地将储蓄转 化为投资,进一步的优化配置资源,从而使经济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一旦金融市场 受到冲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迅速传导到经济市场中。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所 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由于金融创新的过度和金融市 场的监管不严,次贷危机导致整个金融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并迅速将损失从上游银行 传导到下游企业,因此失业率上扬、实体经济衰退。 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则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 发展的最初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均收入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市场上的资金 不足导致金融服务的需求很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成员中 开始有闲散资金,金融市场在供给和需求的两重刺激下开始建立、完善、发展,金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8 页, 共 48 页 体系也从简单形式发展到复杂多样形式,从而达到金融发展格局。金融发展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实际上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2 金融地理学金融地理学3理论理论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中将金融“工具化” ,以货币和市场为研究对象,建立起了一 套相对完整系统的金融框架。但是传统的金融学中并没有地域的区分,地理要素被忽 略。金融地理学实际上是金融与地理的融合,是两门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对金融学的 扩展以及地理学的补充, 它使用金融地理的思维模式, 充分挖掘金融的地域运动属性。 因此金融地理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区域金融的研究思路,尤其是金融集聚 理论方面,得到了有益的理论借鉴。金融地理学的研究因为涉及多个学科,因此理论 成果显得繁琐而不系统, 其中与金融集聚相关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地理因素和金融中心 两个方面。 2.2.1 地理因素仍具备研究意义 2.2.1 地理因素仍具备研究意义 金融系统演化模式是金融地理学中重要的理论研究之一。德伍(dow)根据发达 国家的发展经验,对银行业的空间系统深化进行了划分,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以 下六个阶段:一是服务当地社区的金融中介;二是积极拓展市场,但仍限于本地;三 是成功拓展国内银行市场;四是进军国际银行业;五是在国内市场上同非银行金融机 构全面竞争;六是展开国际竞争,并最终使相关活动集中于金融中心。这种深化模式 对于转轨经济国家据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80 年代开始的产业技术革命,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达,使人们开始怀疑地理因 素的重要性。1992 年,欧布莱恩(obrain)提出了“地理已死”的观点。他认为 伴随着信息交流速度的提高,地理区位在金融发展中的优势已经被逐渐弱化,甚至在 某些经济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可以忽略。这个观点掀起了一阵辩论高潮。波蒂厄斯 (porteous,1995)则认为,地理因素仍然是当今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尤其是在证券抵押的二级市场,以及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市场中。 实际上,即使是在现代,地理因素仍十分重要。它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历史、文 化、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等多层次条件来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外界大环境。尽 管通信成本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有了大幅的降低,但是对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交 通费用等其他因素仍与地理有关,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地理因素 十分重要,仍具有研究的意义。 3李小建: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载经济地理 ,2006(5)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9 页, 共 48 页 2.2.2 金融中心问题的研究 2.2.2 金融中心问题的研究 金融中心问题是介于金融学和城市经济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一直是金融地理学家的研究热点。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中心就如同票据交换所 一样,处理着大量的金融交易,体现了其资金集散与交易清算功能。 最早涉及到金融中心论证的被认为是增长极理论, 其核心强调中心与全面之间的 互动关系。理论认为由于金融的内生性要求,金融的流动性带来收益和增值功能,而 这种流动性的存在,实现了增长极与区域的互动,即中心与全面之间的互动,而增长 极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区域金融中心的产生。 美国著名金融学家金德尔伯格(kingdleberger,1974) 4认为, “金融中心不仅可 以平衡私人、企业储蓄和投资以及将金融资本从存款人转向投资者,而且也可以影响 地区之间的存款转移。银行与金融服务中心充当了交易功能和层际空间的价值储藏 (store of value) ”金融中心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不仅扮演着支付场所的角色,更重要 的是提供了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并且他认为金融的集聚效应有利于跨地区资源流动以 及金融支付效率的提高。 “单一金融中心的效率性类似于增加单一法币的效用。每个 地区在对外收付时, 并不是分别与其他地区进行结算, 而是与单一金融中心进行结算; 如此,只需要 n-1 个渠道,而非 n(n-1)/2 个。 ” 金融中心理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得到了不断丰富与扩展。 与此同时, 成簇分析法、 主要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计量类分析手法更多的运用到了金融理论的探讨当 中, 这使得理论研究的途径和思路得到了极大的拓宽。 亚伯拉罕 (jean paul abraham) 运用了八项指标对 37 个金融中心的实力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排名。其中伦敦、香 港、东京、新加坡和卢森堡名列前五(37 个金融中心中不包括美国) 。八个指标如表 2.1 所示。 表 2.1 亚伯拉罕国际金融中心排名指标 序号 指标 1 本地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内银行总部数 2 与国外金融中心密切联系的国内银行总部数 3 与国外金融中心密切联系的国内银行代表处个数 4 与本地金融中心通过外资银行总部联系的国外金融中心个数 5 本地国际金融中心的外国银行总部数 6 本地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外银行代表处个数 7 本地国际金融中心商业银行国外总资产规模 8 本地国际金融中心商业银行国外总负债规模 4 kingdleberger,chris: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y history,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36, princeton 197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10 页, 共 48 页 影响和塑造金融中心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信息外部性、 信息腹地、 国际依附性、 路径依赖和不对称信息。 信息外部性使金融机构的集聚能够使区域内企业得到成倍的 信息量从而收益;信息腹地的特点是信息在该中心地成本最低,同时又能以高速度和 可信度流动;国际依附性是衡量该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可达性的指标;路径依赖关系到 该地在某一经济领域过去的成功经验,在基础设施发展完善下,越来越多来自相关行 业的经济个体将自动向该地投资; 不对称信息指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信息诠释上的误 解,由于信息本身的传递可损耗性,因此金融机构在选址时随意性大大降低。其中, 信息外部性和不对称信息不仅是塑造信息腹地和决定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 更是影响 地区登记和全球层次的重要因素。 2.3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 上个世纪 90 年代,马歇尔首度提出了“产业空间集聚”这个概念。他认为产业 集聚之所以值得推广与提倡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有利于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 展;二是有利于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寻找集中的市场;三是有利于公司从技术溢出 中获取可观利润。他认为产业集聚的发生机制是企业对外部规模经济的追求。 继马歇尔之后,各国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聚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使得产业集 聚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的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胡佛(hoover,1937)对产业集聚现 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他率先将产业集聚分解成三部分研究,分别为内部规模经济、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经济。到了 70 年代,当时的宏观经济理论导向更倾向于与“福特 主义的危机”联系,讨论当代生产的空间组织变化。以斯科特(scott,1983,1988) 为首的经济学家将“产业区”或者新的“产业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掀起了产业集聚 理论研究的第二次高潮。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的目光更多地关注在技术革 命、经济发展与贸易的结合点上。克鲁格曼(krugman,1991,1995)应用了不完全 竞争经济学、路径依赖、累积因果关系和递增收益等,解释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他认 为集聚是在贸易成本中等的条件下,通过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波特(porter,1990,1994)特别强调产业集聚对于一个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作用并提出了“钻石”模型。他认为产业集聚的优势在于提高厂商的生产效率以及创 新能力,降低了企业进入风险。并且,产业集聚的形成, “一个很明显的动机是,像 专业化技巧、 大学的研究专长、 有效率的地点、 特别的或适当的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 不但充分而且容易取得” ,这是产业集聚理论的第三次高潮。 产业集聚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这也成为产业集聚的动力 机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11 页, 共 48 页 一、分享外部经济。产业集聚区域内具备丰富的原材料、人力资源、信息资源、 公共资源等,区域内企业能够有效接近这些产业专门性资源,可低成本使用互补性资 产,从而获取范围经济收益。这种优势具体体现在企业利用地理优势联合生产、销售 和推广;采用同标准技术指标,提高该指标认可程度;扩大区域影响,吸引更多供应 商和销售商,增加企业选择机会,扩大企业的交易规模等。 二、促进企业创新。产业集聚会形成创新激励效应,一方面,区域内的竞争强度 会成为企业创新的良好驱动力, 促使企业提高科技含量或改变产业层次寻求差异化发 展,并形成技术积累和信息储备,为下一轮创新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区域内的企业 会形成互补效益,有利于有效启动互补资源相互协作、促进了解学习,有利于形成长 期配合、合作攻关的稳定创新环境,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区域内的创新溢出效应和创新 学习效应。 产业集聚理论认为,产业集聚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并实现边际收 益的递增,这是对传统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的革命。产业集聚理论的产生为金融 集聚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融集聚可以看作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细分,两者是一 般理论与特殊理论的关系,同时,产业集聚理论也为依赖于金融集聚的区域金融中心 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2.4 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着重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理论核心即简单再生产 和扩大再生产理论。其中扩大再生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它有两个必备条件:第 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共同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之和;第一部类生产 的消费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要之和。并且区域 经济应当平衡增长,即在两大部类之间和内部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样才能保证 国民经济整体健康运行。我国目前区域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各部发展不平衡,各地发 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明显优于西部,因此推出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举措都是 为了修正这种不平衡,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马克思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运作在社 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共同规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1961 年,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超越了单纯的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 制度的优劣,在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最 优货币区理论,并凭借该理论贡献一举获得 1999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价格、工 资呈刚性的前提下,蒙代尔提出组成货币区的经济标准,即要素的充分流动性标准。 他将最优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s)定义为受不对称冲击影响的地区所构成 的一个经济区域,在区域内部,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而区域以外不 存在经济联系,是封闭的。最优货币区域内无需各成员国之间大幅度的、破坏性的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12 页, 共 48 页 价和收人的变动,可以相互之间实行固定汇率或采取共同的货币,要素的高度流动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汇率工具,调节外部的失衡,不会因为丧失汇率工具而对宏观稳 定造成任何负担,可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融合和共同发展。面 对我国目前的金融格局局面,经济政策的统一性固然重要,但也应当重视经济政策在 区域内的传导一致性。因此在实行经济政策的同时,还要结合各地区自身的特点和优 势,以达到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最著名的是所罗斯旺增长模型,它强调区域之 间的平衡应当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而发展经济学的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区 域之间的均衡单纯靠市场推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出面干预。其代表理论有赖宾斯 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纳克斯的“贫困恶 性循环理论”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区域间并没有如均衡增长理论论述的那样发展,区域间的理 想均衡并没有达到。 佩鲁的 “增长极理论” 、 弗农德 “梯度转移理论” 、 弗里德曼的 “中 心一外围理论”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赫希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等 的出现,丰富了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他们一致认为,市场机制的运行并不倾向于缩 小区域差距,反而是更倾向于将差距扩大化,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在之后的发展中又有了新的完善和改进。 经济学家们把更多的 目光集中于科技进步因素。罗默从技术变化方向,卢卡斯从人力资本积累方向,诺斯 从制度变迁方向分别论述了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新的增长模型,阐述了技术进步在 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地位。 尽管新增长理论并不像古典增长理论一样有着普遍接受的基 本模型, 但是它从思路上对古典主义进行了批判, 并对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jayaratne 和 strahan(1996)研究了美国各州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 们通过对 1972-1991 年美国各州放松了对银行限制后的经济变化研究发现, 各州的经 济之后发生了 0.51%-1.19%的增长,因此他们认为,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 着显著作用。 2.5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理论主要是关注金融活动的外部性效应,它是 对区域经济理论在集聚经济效益论证中的扩展。当企业规模到达一定规模时,设备和 成本都得到合理配置,此时,平均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时,我们把这 称之为规模经济。具体到金融行业,规模经济可以认为是某地区的金融机构达到一定 的规模数量,此时形成的稳定、程序的竞争优势集合体使得集团内的金融机构具备的 比较优势。 通常规模经济对于特定产业的吸引力分为以下三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13 页, 共 48 页 第一是自然优势集聚力,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优势、自然环境优势和社会经济资源 优势三种。其中社会资源优势中的廉价劳动力和便捷运输条件是产业聚集的本质动 力。伊利森和格拉泽(ellison and glaeser)在对美国产业聚集进行实例分析后, 20%的产业聚集现象能够由自然优势集聚力解释。 第二是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经济效应是指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有 聚集时所形成的成本下降、收益增加现象。这主要表现为物理外溢和智力外溢。伊利 森和格拉泽(ellison and glaeser)在文章中认为,外部经济效应是仅次于自然优 势集聚力的另一产业聚集动力。韩国的 park 也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对于微观主 体,尤其是银行有着降低成本的优势,这种外部经济的聚集效应(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正是金融中心存在的重要原因。 第三种是人文凝聚力。人文环境的因素也是对产业聚集产生吸引力的一个方面, 发展情况与方向相近的企业的聚集可以形成协会效应, 另外信息成本的降低也有利于 企业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第 14 页, 共 48 页 3 金融集聚的形成机制 3 金融集聚的形成机制 3.1 金融集聚的内涵金融集聚的内涵 3.1.1 金融集聚的定义 3.1.1 金融集聚的定义 金融集聚,是指在金融市场完善过程中,在一定的市场准则和特定的地理空间范 围内,金融产业的参与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得该区域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密集程 度还是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都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现象。 根据金融集聚的深化程度,金融集聚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金融资源的集聚, 这其中包括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客户资源、技术资源等资源综合;第二步是金融产 业的集聚,这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又有了会计机构、专业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和 金融相关的服务业的集聚;最后一步就是金融集聚,即前两步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巨 大的金融产业链。如图 3.1 所示。 图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