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逻辑学专业论文)逻辑可修正理论与法律论证的评价——兼论苏珊·哈克逻辑哲学思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性、主体性 ( 特别是多主体性的)、背景敏感性等特征的逻辑分析,这样才能 保证论证结论不仅是有效的,更是可靠的。论文最后,结合法律论证的 可废止 性和非单调性的 特点,尝试性地提出了 法律论证评价研究中形式标准、实质标 准和修辞标准的结合。本人认为,关于实质标准与程序标准并重的观点值得肯 定, 并要加强分析方法和形式逻辑的作用。 所以 得出结论认为,实质标准和修 辞标准都是一种弱意义上的论证评价标准,形式标准是强意义上的评价标准。 我们相信随着对形式系统与现实原型 “ 恰当相符性”的不断探索,对应于经典 逻辑与非经典逻辑之间的 “ 渐进一致关系, 论证评价标准的探讨会更加深入。 尽管强意义上的逻辑标准是理想目标,但是日常语言现实原型中更多地要求的 是弱标准,要求结论是好的、可接受的、吸引人的结论。 本文认为,包括法律论证在内的非经典逻辑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强的评 价标准走向弱评价标准;从逻辑一元论走向逻辑多元论;从逻辑绝对主义走向 逻辑相对主义。 关键词:逻辑可修正非经典逻辑语用逻辑法律论证评价标准 ab s t f a c t 了 七 i s d i s s er ta t i o na l n .toexp l ore th e th eoryo f r e v l s i abl e l o gi c andi tsinfl uen cei n 韶 , 已 别 刃 刀 ent ofle 咧 肛 即功 ent ,韶 p 雨ally in v cs t i gat in g s usanh aa c k ,s philo s o p h y of lo gi cssuch as“ , l si ableth cory,d e v i a n t fo 巨 c ,d 记u c t i vej u s t i 6 c ation andso on. m e a n w hj le ,the p a p 比al so fo cuses on th eext 。 ” i on of le gi ce ffectiven es sand e 却l o r a t l onofas s es sment ofl e g al明 卯m enl t b e di ss cr ta t i o n l n 尔 记 u ces abso lu ti stvi ews byk 汕 n t and f r e g c and vi ews byquine 即dp u tn aj 盯 ,协 如ch畔 th e so urceofs usanh aa c k ,s phifo so p h y offo gi csand h er 1 哈c r evi si ableth eory. t 五 e th es isr e , 浅 u h csh aa c k , s r e v l si ableth 印ry妙 p 石 n g h aack、d es 晰p 6 on 。 f ai t 曰 rr 口 t i velo gi c an d d eviant fo gi c . inh er叩1 苗 on, 比 。 吧isr 曰 目ri val for cl 出 犯 i c fo gi c . she h asdi vi d edn o n 一 d as si c fo gi c in tod 州ant fo gi c and ext e nsi vefo gi c . inthi, c 韶 e , h aac k b cco m esth e 6 rs t o n e tor es 。 山 h n o n 一assi c fo gi c and th e d e e p c a u 剐 均。 f fo gi c re fo n 刀 . a ft erth a t s h e b e g nsphifo so p hi 司 由 初 肠 n g o f th e con 以 下 t 1 0 n and r 已 目 m 。 fl o gi c . s heai sos 桩 ir ts todoubt ad d res侧 叮 c h if d ed u 比onco u 】 d bej us t i 6 ed. the p a p 盯s to d l esd u n ” 力 ett、 d 曰u ct i vej ust 1 fi ca ti 0 n th eoryand h aa c k , s vi 麟 。 fi l 伪m p ar at l vely h aa ckb asa 仙l ar g 山 d ent o f d edu 由vej usti fi ca t i o n , w hi chi s a 币ti c tod edu ct i v e l o gi c inc l as s i c l o gi c. thedi s s e rt a t i on s tu d i es h aa c k , sd es criptio no fn o n 叫 c l assi cl o gi cth eory and 明 朗m ent e 月 贻 c t i vecrit e ri on. f orl e gal th 印 ry, it pl a y s anll n port a n t ro leinasses sment o fle g al明gum e n l the di s 义 叭 a t l onex p 1 0 r e , th e l o gi c an a l ” i s m ethodinl e gal s 加 日 i esb y d es crib l n g the 仃 a d iti o nal m ode l l o gi c th 印ryand th e d i fficul ti eso f c l as si c l o gi c inl e gal s 枉 日 l es . him y poin t o f vi ew,it i s ouly w i thth e fo und a t i ono f h aa c k ,s re 讥 s i abl e th eo ryth at 出。 se difficu】 ti es cou l db esol v ed. f in allyth ep aper, 比 n ” 刀 a n z esth ein t e gration ofl e g 目肚 即m e n t a s 剐 治 匀 力 ent and fo gi c ,le 叨 肚 罗 叻ent th con esin w 翻 t 。 力伪 u n 苗es . t b ep a p 叮6 刀 j sh cs 允 “ 幻 er e x p 1 0 ra t i o n b y bulld 吨 a n ew m odeltoa 习 , 改 坦l e g alar 邵 nnent fo llow in g p ro fessor h月 , 冲 inm y pointofvi e w,withthe d e v e 1 o p m ent an d th e tu mofp r a gina t i csth eo ry, the as s es sment of le g aiar 别 叨呱 s h o ul dbe in 1 e gr a t ed withp r a gmatics th eo ry .th e p ro b l ems cou l d b o solv edunles s enla r g n g th e rangeo f l ogic s an d i ns i s ti n g wid e l o gi c co n c epti on. w b enas s es s in g le gal ar gi 川 l ent, 脉 anal ysis sh ould put itselnphas ison the goal , changing,s u bj e 比vi tyan d s ensible b a c k gr o und asw ellasth e e ffective丽ty. ing ener a l , the di s s erta t i on con c 】 udes山 a t th e d evel o pment tr e n d ofnon-cl assic fo gi cisth us: 加mst ro n gas sesslnent crit 州on tow e ak ones; fromm om物 to p l ural is m; 五 mabsolutistvi ews tore l ativeones. k e yw o r ds: re vi s i abl eth 切 口,non 一 l as s i cl o gi c ,p r a g 的 atics th eo ry,l e 咧 盯g u ment ,a s s e s s me n t crit erion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 赢利为目 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城 叭 、 易 洲7 年夕 月 了 旧 经指导教师同意,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浅试 沁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 部 5 年 ( 最长5 年, 可少于5 年) 秘密10年 ( 最长1 0 年,可少于10年) 机密20年 ( 最长20年, 可少于20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 任何他人创作的、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 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 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夏 城 崛 砂7 年 f月 于 日 引言 引言 一、研究逻辑可修正理论与法律论证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论文主要研究逻辑可修正理论及其对法律论证评价的影响。 论证是哲学活动的本性,论证的内核是逻辑。从法哲学的角度看,法律论 证是一种法学方法论理论,是逻辑学在法学领域中的渗透和扩展,法律论证的 核心问题就是其评价标准问题,即如何分析其有效性。本文认为,随着逻辑可 修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种非经典逻辑理论的出现和逻辑语用学的转向,传统 演绎有效性的概念也在逐渐扩展,苏珊哈克提出的有效性的标准,已 经被广为 接受。所以,苏珊 哈克的逻辑哲学思想,尤其是她在变异逻辑之上对于逻辑可 修正理论的研究,是讨论法律论证评价问题的基础。尤为关键的是,关于法律 论证,法学界和逻辑学界虽然已 经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大都没有注意到的是, 根据逻辑哲学理论,有效性概念的扩展是各种非经典逻辑产生,以及逻辑绝对 主义观念发展到相对主义观念后所导致的直接结果,这才是法律论证理论研究 的逻辑哲学基础。并且,研究法律论证的评价,应该在逻辑语用学理论的视野 下进行。因此,本文从蒯因、普特南、苏珊 哈克关于逻辑可修正思想的论述入 手,阐述并分析了哈克的变异逻辑理论和她逻辑哲学思想,讨论了非经典逻辑 的哲学性质和地位问题,结合逻辑哲学与法律论证理论的最新成果,尝试性地 提出了法律论证评价的新模式。 所以,以哈克为代表的逻辑可修正理论就成为研究的重点,而哈克关于逻 辑可修正性的思想又源于她对于包括变异逻辑、 扩展逻辑在内的非经典逻辑的 研究。 苏珊 哈克,牛津大学哲学学士、人文学硕士,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英 国沃威克大学哲学教授, 现为美国迈阿密大学人文学和科学学院c oo附 高 级学 者、 哲学教授、 法学教授, 著名逻辑学家, 苏珊 哈克女士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 涉及逻辑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科学哲学、实用主义、后现代思潮、法律 哲学等。 作为逻辑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苏珊 哈克界定了逻辑哲学的概念,讨论了逻 辑的性质和范围的基本地位问题,分析了 形式逻辑系统和非形式论证之间的关 引言 系,探讨了非经典逻辑对经典系统带来的挑战,详细研究了对经典逻辑的某些 修正,如模糊逻辑、自由 逻辑、关于未来偶然事件的三值逻辑、直觉主义逻辑 以及量子逻辑等等的产生动机,区分了逻辑规律的必然性问题以 及相关的信念 可 误论, 并在此基础上诊释了 逻辑真 和演绎 证成皿 理 论, 探究了 逻 辑更深 层次的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基础.因此说,苏珊 哈克在完整意义上论述了 逻辑哲学的 全貌。尤为重要的是,哈克的逻辑可修正理论是对经典逻辑教条主义的破除。 逻辑哲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研究领域,由其初期发展至今的研究 一 直受到苏 珊 哈克思想的 影响, 从20世纪50年 代开始, 她的 英文 本 phifo so p h y of助gi cs 就被我国 学者 广泛阅 读, 也 有关 于它的 一 些研究 论文问 世。 但是, 我 国哲学界对苏珊 哈克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除少量论文和两本专著( 逻辑哲学 、 证据与探究 )被翻译成中文外,她的大部分论著还不为国人所知。另外,尽 管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苏珊哈克的逻辑哲学思想有所关注、有所介绍,但相应的 研究文章却不多,系统的论述更少。陈波对苏珊 哈克的演绎证成理论、逻辑真 理论、 变异逻辑理论等都有深入研究2 , 并发表了 系列论文, 但并没有对苏珊 哈 克逻辑哲学思想全貌进行完整的考察,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本文选题对于法律论证理论的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在法律领域,随着从概念法学到自由主义法学的发展,法学理论家对于法 律论证理论的研究也采取了新的研究路径,研究触角兼及了当今分析哲学、逻 辑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知识领域。不再从宏大的、有形的、直观的和 平面的视角看待诊释文本,而是通过将法概念论亦即 “ 法律是什么”的问题转 换为 “ 哪些规范才是法规范”, 进而改造成 “ 哪些规范才是具有法律上效力的 规范”,这样法概念论就转换为法效力论的问 题。这一研究进路也正是20世纪 大部 分具有经典 地位的 法理 学著 作的 一种标准做法 3 。 从哲学 方法论上, 新实 证 论把传统的认识论问题,转成语言逻辑问题,即观察陈述与理论陈述的逻辑关 系问题以及各种陈述本身的句法问题。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后现代思 潮影响下的西方法学中也存在一股从本体上 批判和解构法概念的理论倾向, 如批判法学认为法律就是政治或意识形态,还 有的认为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一理论路向甚至能够同 1 英 文. 扣 侧 6 喇加, , 也 译 作“ 辩 护, 、 “ 证 立 气“ 使 . 正 当 化 气本 论 文 正 文 中 采 用“ 证 成, 用 法 , 但是在后面所列参考文献中,本人还是严格遵从相关文献在出版和发表时所采用的译法。 2 参见陈波. 逻辑哲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2 005 年版。 , 如阿列克西、德沃金、哈特、 凯尔森及哈贝马斯等均如此。 引言 样利用建构性理论路向所采用的哲学诊释学、语言哲学等理论资源来消解诊释 主体,解构逻辑中心主义,主张法律知识的地方性。其实,这并不足以推翻上 述建构性理论路向的法律观,毋宁是从另一种视角印证了那种法律观。在某种 意义上,这两种法律观均以诊释为出发点和归宿去构筑各自的理论。二者均不 过是2 0 世纪以 来处于深刻变动中的西方法律和法治现实的一种理论回应。法律 论证理论也正是在一批学者这样的 “ 致力”中应运而生,成为20 世纪60 、7 0 年代以来西方法理论尤其是欧陆国家法理论中一项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一些著 名的法学学术组织,如 wr( 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iss a( 国际论证 协 会) 、 s c a( 言语沟通学会) , 经常采用法律论证理论作 年会主题; 有的学术 刊物开办了法律论证专刊,一些以 法律论证为主题的出版物也陆续发行。1 973 年2 月14日,德国宪法法院发布决议称: 所有法官的司法裁判必须建立在理性 论证的基础上。这样,法律论证理论逐步引入实务;德国民事程序法第 3 13 条 第 1 款和荷兰宪法第 1 21 条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法官的论证义务,则标志 着法律论证理论取得了制度性的成果。 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律论证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集中于法学界和逻辑哲学 界两个范畴之内。法学家们仅仅从法学理论或者说是法学方法论的角度考察, 而哲学家、逻辑学家则承接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践哲学 ( 尤其是康德 “ 实践哲 学”的研究)、语言哲学、 逻辑学、修辞学、论证理论等多 个方面,为法律论 证寻找到了新的理论生长点,形成了新的研究思潮,也为法学家们对于法律论 证的探索提供了彻底的解读。 在我国, 法律论证理论的 研究可以 说 还刚刚 起步, 只有两 部译著 4 和一部专 著 , , 以 及若 干篇论文。 作为 一 个理论 框架, 法律论 证还 远远达 不到 像法律 解释、 法律推理、法律渊源等那样的体系化程度,甚至在术语使用上还存在不同程度 的混乱。而对于法律论证的评价分析则只是作为其中一部分略微触及,没有更 深入的探讨,更不要说对其哲学背景和逻辑学方法论的细致考察。所以,本论 文致力于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期望提出的 法律论证评价新模式能 够对于法律论 证理论的研究做出贡献,这也是本论文的选题意义所在。 . 德 】 罗 伯特阿列克西著 法律论证理论 一作为法律论证理论的理性论辩理论,舒国 湮译,中国法制出 版 杜, 2 0 0 2 年: 1 荷 伊 夫 琳 菲 特丽 斯 著 法 律 论 证 原 理 一司 法 裁 决 之证 立 理 论 概 览 , , 张 其山 等 译, 商 务 印书馆.2 佣5 年. 5 焦宝乾 . 法律论 证导 论, 济南:山 东 人民出 版社, 2 以 拓年. 引言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本论文的研究关注于两个方面:以 苏珊 哈克为代表的逻辑可修正理论,以 及法律论证的评价理论,这两个问 题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苏珊 哈克的研究领域广泛,她的代表性著作有: 变异逻辑( 剑桥大学出 版社,19 7 4); 逻辑哲学 ( 剑桥大学出 版社,1 9 7 8); 变异逻辑, 模糊逻辑 一 超越形式主义 ( 芝加哥大学出 版社, 19 9 6); 证据与探究一走向认识论的重构 ( 布鲁克维尔出版社, 1 993 ) ; 一位热情的稳健派的宣言: 不时髦的论文集 ( 芝 加哥大学出 版社,1 9 9 8); 捍卫科学 一在理性的范围内( 普罗米修斯出 版社, 2 0 04 ) 。 她的著作已 被翻译为八种以 上文字出 版。其中 变异逻辑 ( 197 4 ) 一书在 劳特利奇哲学史 第九卷一 20世纪科学、 逻辑、 数学的哲学中, 被列入逻 辑学的大事记中。 逻辑哲学 一书已 经被译成西班牙文、 意大利文、 葡萄牙文、 朝鲜文、中文、波兰文、日 文等多种文字。 作为一位逻辑哲学家,作为逻辑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苏珊 哈克界定了逻辑 哲学的概念,讨论了逻辑的性质和范围的基本地位问题,分析了形式逻辑系统 和非形式论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非经典逻辑对经典系统带来的挑战,详细研 究了对经典逻辑的某些修正,如模糊逻辑、自由逻辑、关于未来偶然事件的三 值逻辑、直觉主义逻辑以及量子逻辑等等的产生动机,区分了逻辑规律的必然 性问题以及相关的可误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诊释了逻辑真和演绎证成理论, 探究了逻辑更深层次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基础。 尤其是,在 逻辑哲学第二章中,哈克对于有效性评价标准的论述,更 是哈克在逻辑可修正思想和变异逻辑理论研究之后,对于逻辑概念和范围、逻 辑有效性标准的扩展所进行的深层次哲学意义的研究。所以,在哲学界和逻辑 学界,普特南、奎因顿、 齐硕姆、斯特劳森等人对于哈克的 研究工作给予了 很 高评价。在法学领域,瑞典法学家佩策尼克认为自己的法教义学理论就深受哈 克所提出的基础融贯论的影响,我国专门研究法律论证的学者,不管是法学界 还是逻辑学界,在论及法律论证评价标准时接受的也都是哈克关于有效性标准 的论述。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很多有争议的声音, 所以 最近有一部专门 讨论她 的 学术工作的一 卷论文集 6 出 版. 品 即月 月 加 叱 七月 自为 , ofd 自 “ nc “ 。 肚血阴如即触 护 点 似 脚 泌 匆 石 触 r c 减 淤 翔 , 妙c 如 门 d is )w 如 任 记 1 姗) . 乃 切 仪 油口 胭3 以 六 . . 2 以 场 。 引言 关于法律论证理论的研究,如前所述,西方学术界的著述主要集中于法学 界和逻辑哲学界两个范畴之内。本文认为, 法律论证是一种方法论理论,是作 为非经典逻辑的论证理论在法学领域的渗透和扩展,应该置于逻辑理论下进行 探讨,而国内目 前相关的研究工作却缺乏逻辑学界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试 图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三、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论文共有六章。 第一章:从绝对主义逻辑到相对主义逻辑一逻辑可修正思想评述,主要内 容是对康德、弗雷格的绝对主义逻辑观到蒯因、普特南相对主义逻辑观的论述, 以及苏珊 哈克的逻辑可修正理论。康德和弗雷格两人是绝对主义逻辑观的典型 代表,认为逻辑真理是科学真理的最硬实的部分,坚持逻辑不需要修正。而之 后各种各样的悖论证明了逻辑真理并非牢不可破,蒯因认为 “ 没有任何陈述是 免受修改的” , 普特南比 蒯因更倾向 于赞成逻辑修正的观点。 而苏珊 哈克则分析 认为他们仍然是不彻底的逻辑修正主义者。 接着介绍哈克的逻辑可修正理论,主要内容是哈克对经典逻辑可择代性 的论述和 者,对于这些 哈克第一个 论。哈克认为,对于经典逻辑来说,存在有其真正的竞争 逻辑,哈克将其详细划分为变异逻辑和扩充逻辑。所以, 了非经典逻辑的哲学问题,探讨了逻辑变革的深层次原因, 进而开始了 对于逻辑概念和范围的哲学思考。 第二章演绎证成理论,主要内容是对苏珊 哈克的逻辑学老师达米特的演绎 证成理论的介绍,以及哈克自己的观点。关于演绎证成问题,虽然达米特看到 了二值原则存在的问题,意识到了演绎逻辑的局限性, 但他基本上还是在维护 关于演绎推理的传统观点。达米特认为,演绎证成和归纳证成问题不是真正相 对称的:归纳证成要求一个 “ 劝说性”( suas i ve)论证,而演绎证成只要求 “ 解 释性” ( ex p l 时 以 o ry ) 论 证。 但哈克 认为, 我 们不能 对演绎 进行归纳证成,因 为 这样做最多是去证明,当一个演绎论证的前提为真时,结论也是真这太弱 了;我们也不能对演绎进行演绎证成,因为这样的证成将是循环的。所以哈克 认为整个经典逻辑都存在有问题,需要发展非经典逻辑。我们认为,哈克关于 演绎证成问题的论证相对来说是充分的,对演绎逻辑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可以 引言 看到,苏珊 哈克对于演绎证成问题进行的讨论,目的还是为了更深入更充分地 讨论逻辑可修正理论。这是哈克分析非经典逻辑各种异常表现之后,对经典演 绎自明性进行的激烈抨击. 第三章非经典逻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主要包括:非经典逻辑的认知 基础问题、知识可误论与逻辑可修正性,广义逻辑与狭义逻辑、经典逻辑与非 经典逻辑的对应问 题、形式化的限度和形式系统内外的有效性问题。苏珊 哈克 对于逻辑可修正理论和认知可误论的论述,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她对于逻辑划 界与范围的认识,融合了温和主义和激进主义的策略,既承认经典逻辑主导的、 正统的地位,又修改了逻辑概念的范围,把与经典概念不相符合、甚至相背离 的系统纳入,保证了逻辑规律普遍有效这一恒久性,她的逻辑可修正思想,以 及在此基础上的变异逻辑理论,对于作为思维规律地位的逻辑的不断探索具有 着深远的哲学意义。 对于哈克提出的论证有效性的问题,主要指的是一种作为非经典逻辑的论 证理论,与经典逻辑存在重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 根本对立” , 但是, 这种非 经典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存在着 “ 渐进一致关系” ,即非经典公式 ( 或定理) 在 某种极限条件下将自 动退化、过渡到经典逻辑对应的公式 ( 或定理) ,这种渐进 一致关系可以作为猜想未知非经典公式的依据;更重要的合理改写形 式”下,非经典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可以找到更一般的 “方式” 。因 此,我们可以说, 经典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在失去普遍有效性之后, 仍然是 定义和构造论证理论的未知概念和公式的辅助框架。从逻辑哲学的视角看,形 式系统内外的有效性问题是逻辑哲学的核心问题;就论证理论来说,论证评价 以及评价标准问题是论证逻辑的核心问题。 苏珊 哈克关于逻辑可修正理论、以 及论证评价的分析,不仅在经典逻辑内 部,而且对于需要用非经典逻辑分析的价值判断和规范逻辑,也具有重要的逻 辑哲学意义。 所以 从第四章开始以 后的内 容, 就进入到逻辑在法律规范以 及作 为法学方法论之重要内容的法律论证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评价理论的 研究。 第四章法学研究中的逻辑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是论述了法学研究中传统三 段论、规范逻辑理论的研究进路,并分析了经典逻辑在法学领域的研究困境。 我们认为,法律体系的逻辑重构是对法律系统的一种分析和解读,是法律系统 的逻辑的形式化重建功能,可以说只是逻辑理论在法学中的基本应用,为论证 逻辑在法学领域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解读。可以说,这是逻辑对于法学研究的 引 言 根本和起点,也是逻辑批判性功能的体现:通过将法律体系中各要素规范化、 明晰化,才能将其置于开放境地供人思考。 法律推理为思考亚里士多德一般逻辑推理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点,而且,法 律范式在后来逻辑发展的关键时刻以同样基础的方式显示了自己的范例作用; 现代逻辑不仅能够从重新思考法律范例在逻辑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获益,而且也 从它所面临的活生生的、在把逻辑推理应用于法律案件时所形成的独特问 题中 获益。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律论证理论的研究中,由于经典逻辑范畴内出 现的各种各样的悖论,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曾有巨大的先进性的旧的范 式,现在已成为硬式的、作为定论的东西,丧失了其合理性,论证理论的研究 一度因此停滞不前。 第五章是上一章内 容的进一步讨论,把法律论证的评价与逻辑语用学相结 合,对国 外几种法律论证的语用理论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逻辑语用学的转向给 论证理论的 研究注入了 新的活力,语用学兴起并逐渐成为显学,关于语言和符 号的研究开始摆脱了先前纯逻辑的束缚,而法律论证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 渐摆脱了 仅局限于语形和语义的层次,延伸到语用学的领域。并且法律论证理 论更凸显出判决结果的可接受性,因此,它不仅依赖于法律论据的品质,而且 依赖于论证过程的结构。 至此,两者有了 相互交叉的部分,确切来讲,转向 语 用学后的逻辑学有了为法律论证理论提供思想支持的平台。 同时,法律实证主义和实践哲学就成为法律论证理论的主要思想资源。 法 律实证主义提供了一个基本分析结构,实践哲学则使当代法律实证主义发生了 一个向哲学解释学、语言哲学 ( 普遍语用学)、社会理论开放性转变的过程和 机制,使实践哲学与逻辑学结合,也使法律的本体问题在语言使用的层面上重 新归入法律实践的话语机制。 法律论证的核心问题是论证的合理性,以及什么是有效论证,什么是正确 性?其中涉及论证要满足什么样的标准、法官是否需要对规则予以解释以及证 明过程中法律规则、原则和一般道德规范的关系等问题。法学是否具有科学性, 法官的判决是否具有正当 性,均取决于理性的法律论证的可能性。法律论证要 为法律判决、法律判决所引述的规范性大前提、法律判决中所认定的事实给出 理由。法律论证的过程,就是法律正当化的过程,是关于合理性的判决依据的 证明问题。 第六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是对法律论证评价的逻辑哲学反思。论文把哈 引言 克的逻辑可修正思想、逻辑语用学理论、法律论证的评价三者相结合,建立了 法律论证评价新模式, 完成了对法律论证评价研究的尝试性探索。 我们认为, 在法律论证的评价研究中,要保证语形、语义和语用有效的结合,加强对论证 目 的 性、 动态 性、 主体性 ( 特别是多 主 体性的 ) 、 背景 敏感性等 特征的 逻 辑分析, 这样才能保证论证结论不仅是有效的,更是可靠的。论文最后,结合法律论证 的可废止性和非单调性的 特点,尝试性地提出了 法律论证评价研究中 形式标准、 实质标准和修辞标准的结合。本文认为,实质标准和修辞标准都是一种弱意义 上的论证评价标准,形式标准是强意义上的评价标准。我们相信随着逻辑理论 本身对形式系统与现实原型 “ 恰当 相符性”的不断探索, 对应于经典逻辑与非 经典逻辑之间的“ 渐进一致关系”,尽管强意义上的逻辑标准是理想目 标,但 是日常语言现实原型中更多要求的是弱标准,要求结论是好的、可接受的、吸 引人的结论。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说,旧的范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已日 趋弱化, 哲学家们应该转换自己的研究背景, 获得全面的理论创新。 四、论文主要创新点 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论文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苏珊 哈克逻辑哲学思想,弥补了国内目 前对 哈克研究不够系统的不足,对于深入探讨哈克的逻辑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示 作用. 第二,论文侧重从变异逻辑角度研究了以哈克为代表的逻辑可修正思想, 对逻辑可修正观念进行了辨析,澄清了可修正的不同含义。并分析了蒯因、普 特南的相关论述,对于逻辑可修正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讨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 第三,论文分析了非经典逻辑的兴起和发展的背景、逻辑可修正的理由和 表现的多样性,对可误论的认知基础和非经典逻辑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深化 了对非经典逻辑哲学意蕴的研究。 第四,论文借鉴哈克对于逻辑概念和范围的分析,在哈克关于论证有效性 标准的基础上,对实质有效、修辞有效进行了 研究。论文最重要的创新是将看 起来没有什么联系的逻辑可修正理论与法律论证的评价研究相结合,从全新的 角度探讨了 包括法律论证在内的非经典逻辑的有关问题。本人认为,按照广义 引言 逻辑观点,实质有效与修辞有效均为逻辑有效,在研究哈克有效性概念的基础 上,对有效性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有着一定的理论突破意义。 第五,把法律论证的评价研究与逻辑可修正性、逻辑语用学三者相结合, 指出,法学研究中的逻辑分析方法不是简单的逻辑系统重构,并分析了法学领 域中逻辑应用研究的几种误解,认为关于实质标准与程序标准并重的观点值得 肯定,并要加强分析方法和形式逻辑的作用,最后尝试性地建立了法律论证评 价的新模式,这在法律论证评价的研究中是一个创新。 第六,对于非经典逻辑,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包括法律论证在内的非经典 逻辑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强的评价标准走向弱评价标准;从逻辑一元论走向 逻辑多元论;从逻辑绝对主义走向逻辑相对主义。这些思想是过去没有明确提 炼和概括的,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总之,本论文整合了西方逻辑哲学理论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 哈克的逻辑哲学理论基础之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期望能深化对非经典逻 辑的研究,促进其发展。 当然,由于论文选题从纵向说涉及到从绝对主义逻辑观到相对主义逻辑观 的代表康德、弗雷格、蒯因、普特南等人,从横向说,由于苏珊 哈克逻辑理论 侧重于哲学角度的分析,又涉及了认识论、形而上学、科学哲学、实用主义、 后现代思潮、法律哲学等方面,因此这一探索异常艰辛而富有挑战性。 第一章 从逻辑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 逻辑可修正理论评述 第一章从逻辑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 逻辑可修正理论评述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的传统是与逻辑和数学相一致的优先权认识论立场一 它主张,它的真,是必然真,是完全和绝对确定的先验可知.真,被当作如何 严密地解释此类真的必然性和我们对它们认识的确定性来进行争论;但是它们 自 身的必然性和确定性却不在争论之中。直到最近,随着上世纪可误论思想的 胜利,关于真理论本身才成为争论的热点。可误论开始于数学哲学和科学哲学, 现在已经发展到了逻辑哲学。逻辑学家们不否认,原来被当作有效的、逻辑真 的经典逻辑的主张,实际上这一主张也是可能出 错的。 康德曾经指出 逻辑是一种其一切要点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就完成了的科 学。 然而,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由 于布尔、皮尔士、弗雷格和罗素的努力,一 种新的、更有力的、更严格的逻辑发展起来了。逻辑中所蕴含的公理化方法及 其从中发展出来的严格严密的推理规则,确曾使人以为逻辑真理 ( 至少在确定 的形式系统内)是可靠的,并进而对其生出这样的企望:逻辑最终可以为真理 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然而,各种类型悖论的一再出现无情地击碎了人们对逻辑寄予的厚望。苏 珊哈克就此作出了这样的评论: 语义悖论和集合悖论之所以被看成是灾难性的,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既然在经典逻辑看来,任何东西和每一个东西都可以从一 个矛盾推出 ( 司各脱规则) ,那么一个可以从中派生出 悖论的形式系统就分文不 值。弗雷格曾自 信地认为他的逻辑系统的原则是自明的,但罗素后来却表明弗 雷格的“ 自明的” 公理并非是无矛盾的, 因而他的“ 自 信” 其实是一种“ 误信” , 他说: “ 全部智能的生活系由信念组成,由所谓 推理的东西从一种信念到 另 一种信念组 成, 信念给予知 识和错误; 它 是传 达真理 和虚 伪的 工具” 1 。 如 果 逻辑也是可以修改的,那么这种主张就意味着, 逻辑真理可以不同于我们所认 为的那个样子,亦即我们在什么是逻辑真理这个问题上会犯错误。 也许m 克莱因 对数学“ 正 确性万 的 态 度极富 启发意 义:“ 决定 数学的 不 是 能在某一天被证明 其 正确性, 数学与牛顿力学一样是一门 经验科学。当它 1 罗盆. 心的分析. 李季译, 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p17 2. 第一章 从逻辑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 逻辑可修正理论评述 有效时, 就是正 确的, 若其无效, 则须 加以 修正。” 2 绝对主义逻辑观的代表是康德和弗雷格,论文就由他们二人对于逻辑本质 的认识开始,分析了逻辑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的发展,分别讨论了蒯因和普 特南的对于逻辑改变相对还较为保守的的论证,他们二人尤其是蒯因的思想成 为苏珊 哈克逻辑可修正理论的重要来源,哈克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从逻辑哲学 的角度, 对变异逻辑进行了 系统研究, 厘清了 扩充逻辑 ( ext end ed l ogi c s ) 和 变异逻辑 ( d evi antlo g i c s )的概念,讨论了 逻辑变异的多样性表现, 变异的 理由和逻辑有效概念的扩展。本章试图从后面关于逻辑可修正性和逻辑有效标 准扩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这些相关论述作出说明。 第一节逻辑绝对主义:康德、弗雷格的绝对主义逻辑观 康德坚持亚里士多德逻辑是绝对和不变的观点,是先验可知的,认为逻辑 真理是科学真理的最硬实的部分,认为它不会有变化。弗雷格、罗素等人认为 逻辑规则是确定的、不变的,这是因为它们能够自 我证明,逻辑是确实可靠、 绝对必然的,一旦用逻辑概念定义出其他数学概念,从逻辑公理和定理推导出 其他数学命题,就把数学建立在绝对可靠的基础之上,数学真理的绝对必然性 也就得到了保证,这就是他们的逻辑主义纲领。虽然他们都意识到了非欧几何 的存在,但仍然否认存在有逻辑的可能多样性。 1 . 1 . 1 康德:逻辑是科学的全部 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的主体部分是他的所谓的“ 先验逻辑”。西方形 式逻辑自 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发展了两千多年,已经成为一套成熟的精密科学体 系,直到康德才将它奠基在先验逻辑的认识论基础上,这是他一个了不起的贡 献。 康德先验逻辑的核心是范畴体系,这些范畴是由知性建立起来的。知性在 康德建立先验逻辑之先,早己由亚里士多德用来在两千多年前建立起了一套形 式逻辑, 康德称之为 “ 普遍逻辑”。对于亚历士多德的“ 普遍逻辑”,康德认 为 “ 普遍逻辑抽掉一切知识内容,即抽掉一切知识与客体的关系,只考察知识 2 美 m , 克 莱 因 . 数 学 : 确 定 性 的 丧 失 . 李 宏 魁 译 , 长 沙 : 湖 南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1 99 7 年 . 2 的 第一章 从逻辑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 逻辑可修正理论评述 相互关系的 逻辑形式即 一般思 维形 式。 3 ” 康德认为,“ 逻辑学是关于理性的科学( 不是在质料方面, 而只是在形式方 面),是关于思维的必然规律的先天科学,它不仅适用于特殊的对象,而且一 般地适用于一切对象:因 此, 它是关于正确运用知性和理性的 科学。” 康德在讨论逻辑的本质时指出: “ 除了逻辑与形而上学, 没有其它科学能够 取得这一永久的状态,不会有进一步的改变。亚里士多德忽略了没有知性的本 质点。 在我们自己的时代没有著名的逻辑家,实际上我们也不要求在逻辑 中 有任何新发现,因为它仅仅包含了 思想的形式。 ” 5 康德认为逻辑真理是科学真理的最硬实的部分,认为它没有变化。逻辑是 科学的全部。另外, 康德对牛顿物理学和亚里士多德逻辑持一种“ 先验的” (a 州ori) 真的 态 度. 皮 尔士举例说明 了 康德关于“ 先 验的” 方 法的 立场, 他指出: “ 人们也许能肯定凡是科学发现将会消除怀疑,目前对形而上学部分取得了 先验的, 实证. ” 康德坚持亚里士多德逻辑是绝对和不变的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逻辑非常 坚固、不容改变。这种关于逻辑规则地位的观点可以站得住脚吗? 康德的回答 是肯定的,他论证说,由 知性的必然规则所组成的逻辑,没有 “ 无知性的检验 也是可能的” 。但是,这一观点有一个很明显的困境:如果知性除了与逻辑规则 一致外,在其它方面不能起作用,它就无法说明人们能够怎样进行反对这些规 则的无用论证。 康德看起来意识到了这一困境,他进一步指出: “ 世界的形式感觉可能是怎 样的错误,即,没有知性组成的思想形式如何是可能的;这是难于理解的;通 常 我 们确实不能 理 解任何可以 偏离 它自 身必 然规则 的能 力. ” 7 尽管康德己经意识到了非欧几何学的可能性,已 经体会到了也许存在着不 同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其它可选的逻辑的可能性,这从上面列举的最后一句话 仍可以清楚地看出,但他毕竟还在坚持欧几里德几何学的“ 先验的”地位,还 在坚持逻辑绝对主义的观点,即:逻辑是不变的,因为 “ 它只包含了思想的形 式” 。康德逻辑绝对主义理论不仅仅产生于狭隘的逻辑不可能多样性观点,而且 3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邓晓芒译。杨祖陶 校, 北京:人民出版社. 2 侧 月 . 54 康德. 逻辑学讲义. 许景行译. 北京:商务印 书馆, 1 991 . 6 , k . 1 叹 1 8 佣 , 即 1 1 6 p e i r c e , c . 5 . 必2 了 优t edpa脚瑙ed. c . 彻l t s bo rne , p . 碗1 5 5 , and 人加r 枯. c 阴 b r i d , . 厄 5 5 . 仕 ” , 肚d u n i v ers i t yp r e s s , 5 . 387 , 班 田 i t 仁 18 00 ,p . 44。 第一章从逻辑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逻辑可修正理论评述 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从逻辑规则的本质和地位来说的.根据他的观点,逻辑规 则是 “ 先验的气 康德认为归根到底,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因而都从经验 “ 开始”;但 它们并非都 “ 来源于”经验,因为经验知识本身一旦产生 ( 开始),就包含有 后天经验性的成份和先天的成份,它是由这两部分合成的,缺一不可。任何经 验知识都离不开这两种成份,因而都具有对后天经验材料进行 “ 先天综合”的 性质。而先天的成份除了先天的直观形式 ( 时间空间,它们构成数学知识之所 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外,就是先天的知性范畴 ( 它们构成自 然科学之所以可能 的先验条件)。先验逻辑就是研究这些范畴的来源、分类、运用和客观有效性 的科学。康德由此说明,人类一切科学知识并不像休漠所说的那样只是感觉印 象加上主观心理的 “ 习惯性联想,的偶然产物,没有任何普遍必然性和可靠性: 而是在任何一个知识中都包含有 “ 人为自然立法”的成份,即认识主体通过先 验逻辑的诸范畴为经验性的后天材料立法、并由此建立起对客观对象 ( 现象) 的主体能动成份。通过这种方式,人类科学知识大厦就恢复了其可信赖的普遍 必然性或客观性 ( 在康德看来至少在认识论中客观性就是普遍必然性)的牢固 根基, 使之从休漠造成的科学信用危机中摆脱了出 来气 总之,在康德看来,逻辑是先验的,是绝对不变的。 1 . 1 .2 弗留格:逻辑和数学规律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尽管弗雷格不赞同康德那种对于逻辑规则的普遍性应该在内在直觉那里找 到根据的观点,但他同意莱布尼茨的看法:算术规律是分析的,因而是先验的、 必然的。在弗雷格那里,数学与逻辑是相通的,数学的基础是逻辑,逻辑规律 具有与数学规律相同的性质。 对于数学与逻辑的关系,弗雷格认为,作为数学基础的算术是从逻辑中推 导出来的。这就是所谓 “ 逻辑主义”的观点。他说: “ 算术只是进一步发展的 逻辑而已, 每个算术定理都是一个逻辑定律,尽管它是推导出 来的。 算术对解 释自 然 现象 方面的 应用是 对观 察到的 各种事实的 逻辑处 理。 计算 便是推 理。 ” , 弗 雷格认为,数学的真理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尽管不同的人对某一数量关系的主 5 邓晓芒 . 康德先 验逻辑对形式逻辑的奠 墓 . 江苏社 会科学. 2 。 ” . 6 , g . 弗雷格. 数的概念. 保罗 贝 纳塞拉夫、 希拉里 普特南. 数学哲学. 朱水林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加3. 1 7 5 - 第一章 从逻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封闭防控工作应急预案(3篇)
- 农贸市场天气应急抢险预案(3篇)
- 少见菌及苛养菌鉴定课件
- 少数民族马克笔课件
- 2025年智能住宅租赁合同违约纠纷调解协议
- 2025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合同
- 2025年新能源产业员工健康管理与劳动安全防护协议
- 2025年度校园食堂文化融合特色餐饮承包管理合同
- 2025年智能别墅装修工程验收与五年期全面维护服务合同
- 2025年新型商业综合体消防报警及控制系统安装合同
- 建筑施工现场签证单(模板)
- GBZ(卫生)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 GB/T 9729-2007化学试剂氯化物测定通用方法
- GB/T 7588.2-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
- GB/T 13560-2017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 三视图及尺寸标注课件
- 混凝土配合比验证检验委托书模板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众辰变频器说明书3400
- 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
-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