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传统服饰品—眉勒的形制与工艺研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_第1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传统服饰品—眉勒的形制与工艺研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_第2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传统服饰品—眉勒的形制与工艺研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_第3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传统服饰品—眉勒的形制与工艺研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_第4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传统服饰品—眉勒的形制与工艺研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nc h i n at r a d i t i o n a ld r e s sa d o m m e n t - - m e l e sd e s i g n i n ga n dc r a f t m a s t e r :w a n gj i n g t u t o r :l i a n gh u i e m a j o r :c l o t h i n gd e s i g n i n g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k e sap r e l i m i n a r yr e s e a r c ho nc h i n at r a d i t i o n a ld r e s sa d o r n m e n t m e l e s c o n c e p t i o n ,o r i g i na n dt h es t :y l e so fm e l ei nd i f f e r e n td y n a s t y t h i sr e s e a r c hw i l lb ea c o m p l e t es t u d yo fm e l e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e a r l yr e p u b l i cp e r i o dc o l l e c t e df r o m t h ef o l kc o s t u m e sb i o g r a p h yh o u s eo fs o u t h e r n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 b a s e do nt h ec o l l e c t e d d o c u m e n t sa n dp i c t u r e st a k e nf r o mi n t e r r e l a t e db i b l i o g r a p h ya n do t h e ro l do b j e c t so rt h e p a i n t i n g sw i l lp r o v i d es u f f i c i e n ts u p p o r tt ot h es t u d y i tw i l lg i v eam o r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 m a t c h i n gb e t w e e nm e l ea n dh e a d g e a r s ,t h es t y l eo fh a i ra n do r n a m e n t ,d r e s sa n ds h o e s m a k ea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b a s e do nm e l e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r e a s i tw i l lg i v eam o r ea c c u r a t e a n a l y s i sa n d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m e l e sd e s i g n i n gs u c ha ss h a p e ,d e s i g n e dp a t t e r n ,c o l o r s ,m a k i n g c r a f ta n dc l o t hm a t e r i a l s b yu s i n gt h es c i e n t i f i cm e a s u r e m e n t ,t h ea u t h o rr e c o r d e dt h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s i z eo fm e l e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r e a s a n a l y s i s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t h es h a p ea n d d e s i g n e dp a t t e r n ,w ek n o wt h a tt h ed o u b l es e m i c i r c l es h a p ei st h em o s ta n dt h ed e s i g n e d p a t t e r na r ef l o w e r s ,b i r d s ,b u t t e r f l i e s ,i m p l i c a t i o np r o p i t i o u st h i n g sa n de t c w i mr e s p e c tt ot h e f a b r i c s t h em a i nm a t e r i a lu s e di nm e l e sf a b r i ci sc o t t o np l a i nc l o t h ,b l a c kf l a n n e l e t t ea n d s a t i nc l o t h t h el i n i n gm o s ti sc o t t o np l a i nc l o t ha n df l a n n e l e t t e t h ec o l o r so fm e l em o s ta r e c o o lt o n eb l a c ka n db l u e ,i t sd e c o r a t i o nc o l o ri sr i c ha n dc o n t r a s t e di n t e n s e l y , m a n i f e s t e dr i c h r e g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m a n i r e s t e d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c l o t h i n g sc o l o rc u l t u r e t h ea u t h o r c o p i e dm e l ew i t hm o d e mm a t e r i a l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d e d u c t e dt h em a k i n gs t e po fm e l e b a s e do na b o v er e s e a r c h ,t h i st h e s i sg e n e r a l i z e st h ef u n c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r e f e r e n c i n ga n da p p l y i n gm e l e su n i q u em o d e l i n g ,c o l o r s ,p a t t e m ,m a k i n ga n dd e c o r a t i n g c r a f ta n de t cl i k ec h i n e s ee l e m e n t st od e s i g nh e a d g e a r sa n dc l o t h e su n i f i e d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 f a s h i o n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a l s od e s i g n a t e st h a tc h i n at r a d i t i o n a ld r e s s a d o r n m e n tm e l eh a si m p o r t a n tv a l u e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t om o d e md r e s sc u l t u r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m e l e ,d e s i g n i n g ,m a k i n gc r a f t ,d e c o r a t i n gc r a f t ,c o l o r ,p a t t e r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江南 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 名: 日 期: 劢d 扩3 ,厂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江南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冽弓、f 劲汐孑一6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的意义 ( 1 ) 完善传统服饰文化理论和传承传统工艺眉勒是我国传统妇女重要的服饰品, 是独具特色传统首服之一。眉勒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其形制多样、色彩丰富,装饰图 案种类繁多,有很强的象征性、寓意性及民俗功能。本课题从服装学角度出发,融入相 关学科进行研究是对传统服饰文化理论的补充和完善。研究和学习眉勒的这种传统服饰 品的制作工艺,是对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防止其失传和消失。 ( 2 ) 借鉴和弘扬眉勒的艺术精华眉勒是研究中国服饰史的“活化石,有着深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自己的技术特点、绚丽的色彩和反映人类文化 与生活的各类图形,同时也是新时尚的文化根基,借鉴和弘扬眉勒的艺术精华,结合现 代服饰设计的特点,塑造出更有生命力的装饰品,以反映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 ( 3 ) 服饰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传统服饰品眉勒的形制、色 彩或是图案及工艺制作方法,可以更好的了解古代社会文化、风俗及女性的生活、心理 等。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民间服饰,其服饰的色彩、款式、材质及佩饰的搭配有着各自的 特色。部分地区的眉勒鲜艳夺目,制作精细,是独特地域风土人情的一种外在表现,经 过开发可成为很好的旅游纪念品和吸引游客的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当代旅游经济发 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1 2 研究的目的与现状 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对传统服饰品眉勒的相对全面地分析研究,对眉勒的起 源、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工艺及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展现中国各个历史时 期眉勒的总体概况和时代风貌,以期扩充中国服装史中关于眉勒的研究内容。 国内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目前专门针对传统服饰品眉勒进行研究的书籍著作不多,仅有部分相关书籍、著作 等对中国传统首服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服饰名物考、中 国服饰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华文化通志宗教与民俗典服 饰志、吴地服饰文化等专著中对中国传统首服、民俗风情、服饰文化、民间工艺及 局部地域文化特色民间工艺美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无专门针对眉勒的专著。目前有 关首服的论文也不多,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张竞琼老师发表的“江南水乡妇女首服的 形制与渊源”及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西部服饰文化发掘研究古代 首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研究等,都是以头 饰为主要研究对象且有地域性限制,并没有将眉勒单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尽系统地分 析和研究,尤其是对其流传下来中国各个地区的眉勒实物的演变过程、形制以及工艺制 作方面等还没有深入研究。 江南大学顾十学位论文 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服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一直吸引 着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国外有些爱好收藏中国传统服饰品的学者及机构,也有相当一 部分著作如s h i n n i n gc l o s i n g 、 s p l e n d i ds l i p p e r s 、百年帽饰等,这些著 作里也仅有小篇幅或几张图片涉及到中国传统服饰品眉勒。如英国苏西霍普金斯所著 的百年帽饰一书,以图片的形式再现了近百年来帽饰的发展演变,其中有类似眉勒 的饰品形制。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几乎没有把眉勒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及把其制 作工艺、装饰方法等归纳成理论的专著。眉勒作为中国特有的服饰形制、其“祈福”、“审 美”、“功能”等价值在人类服饰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1 3 眉勒在阶级社会中的发展变化 眉勒是一种首服,是我国传统妇女重要的服饰品之一。古时名称为“颊( k u i ) ”、“半 帻( z e ) ”、“抹额”等。眉勒晟早出现于商代,至明清时期最为盛行,辛亥革命后逐步 消失。眉勒由最初最简单的一条布帛发展到装饰繁琐复杂的装饰品,其间历经若干朝代 数千年发展变化: 商代时称眉勒为“翅( k u i ) ”,即将布帛等 物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如图1 一l a 为河南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跪坐式男子石人,该男子 双手抚膝,作跪坐状,全身仅腹部系一蔽膝,其 余部分全部裸露,像是地位卑下的奴隶。其颡 ( s a n g ,前额) 部有头箍状饰物即颓。与此类似 的额怖还见于安阳殷墟5 号墓出土的玉人。如图 1 一i b 所示。那是一尊贵族男子的雕像,头饰与前 者基本相同,仅在正额处加一卷筒形饰物。头饰 上刻有清晰的几何图纹,可以判断那是以丝帛制 _ 悫 霸 ( a )( b ) 囤卜1 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和玉人( 均选 成的饰物。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女子人形自高喜卿畸中国服饰名物考上海文化 玉佩,额间也有此饰物。由此可见,在殷商时代,出版2 0 0 1 年) 不分男女,无论尊卑,均喜在额间系扎丝帛制成的头箍状饰物。 汉代时士庶男子多用巾帻裹首,其中有一种巾帻是仅用布帛围勒于额,露发髻于 外,叉称之半帻、空顶帻。至冬季,以布帛裁成长条,内蓄绵絮使用时系扎在额问, 以利保暖。汉代妇女也用巾帛扎额,不过多见于歌女舞妓。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 歌女拜俑,身穿绕襟舞衣,长袖翩翩,做舞蹈状,其额上也围有一条狭窄的帛巾。帛巾 由前绕后,于颅后系结下垂,帛巾上还缀有圆形饰片数枚。 唐代妇女也有以帛巾扎额的习俗,从陕西礼泉新城长公主墓中就可以看到,有一侍 女挽小髻,身穿窄袖袍,双手捧一高足烛盘,在她的前额,就系扎着一条红底白花纹锦 带,锦带宽度等齐,长仅覆额,至两鬓处缝缀白色细带,于颅后缚结,多余的细带下垂 于后“1 。且唐代民间男女喜庆时多以红色布帛围勒于额。宋俞琰席上腐谈;“韩退之 元和圣德诗云:以红绡帕首。盖以红绡缚其头,即今之抹额也。”唐柬时期,抹额 2 江镕大学碰十学位论i 还是军将武士仪卫的一种额饰,故有军容抹额之称”1 。武士仪卫以布抹额作部队的标识, 不同颜色的抹额代表不同的部队。 两宋时期武士仪卫出征及仪仗出行,也像唐代武士一样头带抹额,在其外另系扎红 色、黄色、绿色或蓝色的帛巾。宋代民间男子崇尚系裹头巾,用抹额者逐渐减少,发展 到后来,抹额则变成为妇女的专用头饰。宋代妇女的抹额在制作上比先前讲究,通常将 五色锦缎裁制成各种特定的形状,并施以彩绣,有的还装缀珍珠宝石。这个时期的抹额 叉被称之为抹子、额子或头须巾。宋米芾画史中即有“用紫罗为无顶头巾,谓之为 额于”的记述。西湖老人繁胜录也记称:“夜市扑卖狼头帽、小头巾、抹子、细柳箱、 花环、钗朵、箧、头须巾、销金帽儿。”说明当时的抹额已向首饰靠拢,并和钗朵、巾 帽一起出售。据记载,宋代署对妇女抹额上的装饰还有规定,如宋史舆服志记: “非命妇之家毋得以珍珠装缀首饰、衣服及项珠、缨络、耳坠、头须巾、抹子之类。” 元代只有士庶之家的妇女所才头带抹额,她们是将布条直接系扎于额上的一般不 再另用首服。也许是因为在额问扎着这么一道布条可以防止鬓发的松散和垂落,所以士 庶妇女采用较多。 明清时期最盛行扎抹额,这个时期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问常系有这种 饰物。当时称之为勒子、绊头带子、眉勒或遮眉勒。在此阶段眉勒形制出现了多种式样, 如用黑色丝帛缀以珠宝,悬挂于额头;以金属片或布条为地,上以珍珠、宝石缀成图纹 的珠子勒,如图l 一2 传世照片“十美 图”描绘了清末时期旧上海妓女的形 象,这些妓女打扮入时,其中有五个 皆头戴燕尾式珠子勒,与当时流行的 燕尾式发型相映成趣较之发型更具 装饰性:还有一种用丝绳编织成网 状,上缀珠翠花饰,围于前额系于脑 后的“渔婆勒子”;冬季妇女以动物 毛皮为原料制成的覆于额上抵御寒 冷的“貂覆额”、“卧兔”、“昭君套” 等等。 图卜2 十美图 1 4 研究的内容 眉勒作为传统服饰品中曾经“辉煌存在”的服饰品,但现在都己消失殆尽。现在仅 能从文献资料、历史绘画、照片等看到佩戴眉勒的的形象,从收藏的传世品看出眉勒的 具体形制、工艺等。本文对眉勒的研究是一项全面而细致深入的工作,首先通过对江南 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清末民初的4 8 条眉勒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拍摄了7 8 张照 片以关注细节,其次结合收集到的实物照片,以及该时期的历史图片或照片共计8 6 张, 进行补充研究。全面就眉勒的的形制、工艺、起源与发展、搭配情况进行了研究,对眉 勒上的纹样图案、造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眉勒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线 索,民俗风情及文化内涵。研究其存在与消失的原因,研究其工艺与造型方法,抓住这 3 江南大学硕位文 些地方性、传统性、民俗性的设计特征,总结概括其设计方法和独特的民间工艺、与现 代设计的观念相结合丰富我们的现代设计。 1 5 研究的方法 l 、采用实物分析法和科学归纳法对收藏的全部实物进行拍照和分析,注重细节变 化的信息收集,对术语进行界定,就眉勒本身的形状、面料、刺绣纹样、工艺制作方法 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就是记录对实物分析所得的全部相关资料,作为实物研究 部分的基础。研究过程中,本论文涉及到的实物主要来自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收 集的眉勒,约有4 8 条,它们比其他文献资料更能直观地看到实物本身的立体效果更 能客观的描述它们的手感以及缝制工艺细节。所拍眉勒实物的命名方法举例如下,如图 1 - 3 实物s x z 0 4 为山西地区绣风穿牡丹的眉勒,“实物”代表江南大学民间传习馆收藏 的实物,“m l s x ”对应字母分别表示“眉勒山西”,“z ”表示搜集到的照片,“0 4 ” 则为编号。另外一些实物图片主要来源于些学术类书籍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 服饰名物考、中国服饰、中国服装史、中国历代服饰、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 国服饰五千年及中国衣经等,这些书籍为本论文提供了很多彩色的实物图片资料 或根据实物资料复制的眉勒平面图,有利于对眉勒色彩、纹样、形制和搭配的研究:还 有一些写实风格的图片,记录 了清末民初时期的服饰搭配 状态和服装穿着环境,可以作 为参考来判断穿着者的身份, 这些图片多为黑白手绘的作 品或者是彩色的图画资料;同 时这些书籍也介绍了眉勒盛 圉1 3 选自李友友的民间刺绣 实物m l s x z 0 4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0 0 5 年 行时期即清末民初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服饰知识。 2 、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参阅法找到与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对应的支撑证据,进 行综合分析。对江南大学民间传习馆收藏的实物及搜集到的图片等进行比较。主要是不 同地区实物与实物之间形制、纹样图案、工艺、装饰手法等之间的比较,以及实物与历 史图片之间的比较。从更多的学术书籍、历史文献、杂志或网站上收集的资料图片作为 重要的补充研究资料。如十九世纪中国风情画、老服饰、老照片、晚清 生活掠影、百年流行时尚,此类书籍不是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流行传播模式或 审美文化等角度的深入研究,而是在零零散散的披露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文化 运动的状况、女性的社会地位构成和女性的服饰变化等,是研究服饰流行的传播过程和 审美文化变迁的参考文献,也是分析眉勒形制、图案纹样、工艺制作及流行与消失的原 因的重要资料之一。 3 、在查阅和整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基础上,以图文互证的方法,结合对江 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民间传习馆里收藏的传世品进行整理、观察、比照。借鉴与交融 相关学科如社会生活史、民俗学、女性风俗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方法,进行实物与资料 的相互映证,得出相关结论。 d 第章眉勒与服饰的搭配分析 第二章眉勒与服装的搭配分析 眉勒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品,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与服装搭配穿着人身上以后, 才能体现出其实用与装饰等功能。服饰之间的搭配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审美 需求相关联的,从相关历史图片可以看出眉勒与服装的搭配情况。按照服装的类别不同, 分别分析眉勒与首服、眉勒与发式、发饰、眉勒与衣裳及鞋子的措配。 2 1 眉勒与首服 古代首服有三大类别:一类为冠,一类为巾,一类为帽。三种首服用途不一:戴冠 是为了修饰,辩等级,戴帽是为了御寒,扎巾是为了敛发。巾、帽二物注重实用,冠则 注重饰容。眉勒是一种首服,它的功能与独特的形制,使其介乎于巾、帽之间。从历史 资料、绘画、照片等可以看出眉勒与首服的搭配关系。 2 i 1 眉勒与冠 眉勒早在商代己以出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石人, 颡部即围勒这种饰物。这种饰物最初称之为“损”,后汉书舆 服志;“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姨,所以安物”由此可 看出,所谓颊实为一种“围发际”、“覆发上”、用于“固冠”,其 作用类似后世巾帻的首服,它可以衬在冠弁之下但并不等同于 冠弁。有颓无弁,显示不出高贵的身份,如图2 1 戴颊的石人, 从他的着装及头饰上即可判断他地位卑微。有弁无颊,弁体则会 坠下。无官之人额间扎颓以便约发:有官之人则将其村垫于冠弁 之下。 从清朝嫔妃或贵族女性的形象也可以看出眉勒与冠的搭配困2 - 1 戴颖的石人 情况。清朝时期女性以凤冠为“朝冠”,朝冠四周缀金风七只,冠正中还叠夺着三只余 风,另在冠后饰以金翟,造型别致,装饰精美,在工艺制作上达到极致“1 。在佩戴朝冠 之前先要佩戴一种名为金约的额饰,用以约发,它以金镶珠宝构成,做成环状,使用时 围箍在额间,后有珠宝串饰垂下,所用珠宝的质料及数量视身份而别”1 。这种额饰其实 也是一种眉勒,只是在制作用料及搭配上与平常眉勒有所区别。由此可见眉勒与冠的关 系,眉勒是古时戴冠的必备之物,与冠同戴,有束发、固冠的实用功能。 2 1 2 眉勒与帽 帽的象形文字,四周像像缝缀而成的布兜,下部开口,以便盖在头顶。古人戴帽, 最初用途主要是为了御寒多数为生活在北方的人们所戴,后随着经济往来增多,文化 5 江镕大学砸t 学位论文 相互交融,帽子的作用己不限于御寒,四季均可戴之。清文学作品如警世通言、镜 花缘及红楼梦中有对“帽兜”的文字描述,其样式在清点石斋画报中也有描 绘。在此类帽兜的檐口加一条兽皮制成的暖额即卧兔,不仅使帽兜更为保暖,而且也具 有了装饰意味。这种样式在明清两代都可见到,尤其在冬季儿童在戴用较为普遍。由此 总结出眉勒与帽的搭配关系,眉勒与帽搭配时选用有着装饰、保暖功能的卧兔。 2 1 3 眉勒与巾 头巾在古时有多种形制,最简单的仅仅是一块布帕,使用时蒙覆于首,于颅后系结 即可。古代,眉勒与头巾相似,都是由一块布帛覆于额,脑后系扎。如吉时,庶民百姓 普遍装束为以黑色巾帕裹头。早期的眉勒也是用一块柿帛覆于额,向后系扎。如广东佛 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舞俑的额上就围有一条狭窄的帛巾。帛巾由前绕后,于颅后系结下 垂。 从近现代江南水乡地区女性形象也可以看出眉勒与巾的搭配关系。江南水乡地区最 有特色的三角包头属头巾的一种,它最初是由一块长方形的单色布制成的,后来则发展 为用单色或者碎花的梯形棉布制作,整块布从两 侧兜过去,在后面扎牢,两只尖尖的角叠在脑后, 就犹如燕子的尾翼一般,所以称为三角包头。 如图2 - 2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里收藏的吴地 水乡三角包头。水乡女性在戴三角包头时也戴眉 勒,江南水乡口语中把眉勒称之为“撑包”。如 图2 - 3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里收藏的吴地水 乡眉勒。眉勒正中位置用线和织物扎出一个凸起 的“宫”( 方言) ,目的是撑起即将盖到头上的包 头巾的前沿。也可不做“宫”,而用一根细竹竿 照样将包头挑起”1 。由此看出眉勒与巾搭配时选 用有束发等实用功能的眉勒。 2 2 眉勒与发式、发饰 囤2 - 2 三角包头 图2 - 3 吴地水9 眉勒 发式与发饰,属于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服装等人体装饰是同步发展的,当人 类从开始的兽皮、树叶做衣,到有了最初的礼服时,发式也从纷乱无章的状态,改变为 披发、剪发、盘髻、编发等。战国策里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两千 年过去仍是如此。古代女子除相貌外,也非常注重头发的修饰,发饰是美发的重要部分, 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这宝钿花钗里包括了发簪、发钗、步摇、梳篦、 簪花、钿、胜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丰富着发式与发饰。眉勒是著于头上的一 种首服,与发式和发饰是密不可分的。 因眉勒盛行于明清时期,在介绍眉勒与发式、发饰的搭配时着重分析明清时期,仅 对殷商、唐朝典型图例做简单介绍。 第= 章眉勒与服饰的搭配分析 如图2 - 4 殷商时期系损编发的玉石 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他的额 间系有头箍状的颊,在右耳侧梳长辫一 条,盘后脑一周,并将辫梢压辫根之下。 如图2 5 唐朝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 以“透额罗”束额的妇女,这种透额罗质 地轻薄,孔眼稀疏,覆于额上能显现出皮 肤的纹理,与明清时期的“渔婆勒巾”相 似。其发式为高髻,并饰以不同形状的花 钿若干。 2 2 2 明朝时期 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历史图片可能 看出,明朝时期女性不论出身,皆喜佩戴 眉勒,其发式多为特髻,饰以高冠及各种 发饰,身份不同其佩戴的发饰也有所区 别。如图2 - 6 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朝 汪氏太孺人神位之左的一位贵妇肖相,其 额间戴有头箍也就是后世的眉勒,发式为 高髻,髻上插有若干花钿及发簪。这种眉 勒冬用乌绫,夏用乌纱,全幅约阔三寸, 长倍之,裹于额上而后再绕向前作方结 。如图2 7 是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的明 朝釉陶侍女俑,其额同的眉勒与图2 - 6 贵 妇的眉勒相似,眉勒上缀有团花方块,其 发髻上除了戴一种类似“金宝髻”的高冠 别无其它发饰装扮”3 。 图2 - 8 为明朝密戏图中扎勒子的 明朝妇女,其勒子用彩锦缝制成菱形,紧 扎于额,勒子中间缀有玉石其发饰是当 图2 - 8 扎勒子的明朝妇士圈2 - 9 扎渔婆勒子 ( d 上两图均选自高春明的中国服琳名物考 的明清妇女 上海文化出版,20 0 1 年) 时较为时髦的一种名为堕马髻的髻式。图2 - 9 为故宫珍藏百美图中的明清妇女,额 间系扎着渔婆勒子,亦称渔婆巾,其发式为一般的垂髻式,头上插着风簪。贵族妇女所 佩戴的渔婆勒子一般用丝绳编织成网状,上缀翠花饰,系结于脑后;而士庶妇女所佩戴 的渔婆勒子多以棕丝、纱罗为之,系扎头上以免头发被吹乱。 m 人学 ¥位论女 2 23 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社会以华奢为尚,体现在服饰 上以新奇、华丽、装饰繁多为美。此时眉勒 依然盛行,许多绘画再现了妇女佩戴屑勒的 形象。如图2 1 0 为清帝后寝宫悬挂仕女图, 此围描绘了一位贵族妇女化妆打扮时的情 景。该女额问系扎黑色眉勒,发式为高髻, 头两侧均及金翟,且口衔珠滴,髻周围并饰 有花钿,其左手拿着一支珠钗正欲插到头 上。图2 1 1 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工笔 重彩胤祯妃行乐图之一,该妃子额间戴 有缀玉石勒子,头裹貂鼠卧兔,头上有饰风 钗,口衔珠滴。 士庶妇女也喜戴眉勒,其用料、装饰与 宫廷妇女相比都差些,且发式、发饰也较为 简单。如图2 1 2 是改琦红楼梦图咏中 晴雯病中 b f l 雀裘的情景。晴雯的这种发式 是一种卧髻,髻式扁平,对睡眠不妨碍,头 上没有其它发饰。图中晴雯额上裹勒子,一 方面保暖,一方面拢了散乱的头发。如图 2 1 3 选自故宫珍藏百美图,其发式为螺 旋髻,亦名“螺髻”,是高髻的一种。这种 发髻是在头顶作螺旋式,是当时南方江浙一 带妇女常见家常便妆,其额间束以一条形制 简单、等宽的眉勒。 如图2 - 1 4 光绪年间妇女服饰,选自海 上青楼记。头戴有刺绣装饰的眉勒,梳名 为“巴巴头”式的圆头,挽发绕二三匝而髻 心隆起,中贯以簪髻周围插以茉莉花。图 2 - 1 5 a 头戴钉珠眉勒,其发式也是巴巴头, 髻旁加簪,饰以金、玉大蝴蝶各一。b 为年 长者头戴眉勒,发式也是巴巴头,其发饰相 对于年青女性稍微简洁些。 图2 1 6 选自清吴友如海上百艳图, 其额间戴缀有珠宝的头箍,也名珠箍。其发 图2 - 14 光绪间妇士服饰 图2 - 15 清束妇女 津悬 麟& 臻、髯努 一露匆p_一鑫一蠡 * 一章月勒与服饰的搭配n 析 式为盘髻,髻上插若干发簪,髻周围有花钿或簪花类的饰物。 图2 一1 7 选自清是友如海上百艳图,额间扎兜勒、头梳盘盘 头。所谓盘盘头者,即是将头发挽成椭圆形发髻的一种发式, 髻上插一种名为押发的发簪。江南水乡地区的妇女们对自己的 盘盘头十分地注意,每天凌晨要对镜梳妆,梳得光整丰满,缕 缕分明,农闲时,上面常还插上银或金的饰品,如玉簪银链、 银簪、银佛手花钿、银挖耳花针、银梳子等,银饰件往往还镀 金,或施以彩色珐琅色彩斑斓,赏心悦目。农妇们还常喜欢 在发髻或两鬓插上几枝鲜花,更使她们显得生气勃勃,楚楚动 人。盘盘头是江南水乡首服的基础,因为眉勒和包头巾都是包 缠和覆盖于此的,如图2 1 8 所示。 图2 - 18 江南水 妇女 头饰 综上所述,眉勒与发式和发饰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搭配形式,体现 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风气。从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玉石人可以看出,殷商时期有着辫发的 习俗,不分男女、贵贱均喜在额间系扎丝帛制的颊。明朝前期妇女发式多为高髻,其所 佩戴的眉勒多为布帛制成的长条状,在头部绕后周,系扎于前额;其发饰由佩戴者身份 而定。明朝中后期,妇女发式、发饰出现了多种形式,而眉勒的形状仍多细长条形,只 是制作眉勒的材料更加丰富。清朝时期受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妇女的发式、发饰 及眉勒的形制较明朝时期更加丰富。从传世绘画可以看出当妇女发饰较为复杂时、发饰 鞍多时,其所佩戴的眉勒形制较为简单多为钉珠石的细长型及动物毛皮制的卧兔:至清 末,妇女发式多为简洁的发髻如巴巴头、盘盘头等,其眉勒的装饰手法多为刺绣、钉珠、 补花等形状各异,妇女的发饰多为花钿、簪钗、鲜花及簪花。从清朝妇女所佩戴眉勒与 发式、发饰的搭配可以看出当时整个社会崇尚奢华之风、以新奇为美,同时也反映了当 时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清人注意发式及发饰的变化,李渔曾明确提出,无论是女性相 貌怎样妆饰都必不可少,同时遵循中国传统中庸思想反对过度装饰。 2 3 眉勒与衣裳 对眉勒与衣裳的搭配分析,笔者从明清 两个朝代与民国时期的史书e 载、绘画及照 片等资料,按时期及身份不同进行分析。 从明清两时期仕女形象可以看出眉勒 的形状、用料、色彩、装饰手法等与穿着的 衣裳力求和谐统一的搭配。如图2 一1 9 山西 省博物院收藏的明仕女俑,头戴布帛制眉 勒,上衣为大袖衫袄,外罩比甲即对襟短袖 或缺袖衣,用钮扣扣之,下着长裙,着尖头 履。这种着装是北方妇女较为虽流行日常服 饰,富贵者在用料及装饰上更为考究。图 溆囊囊敷霜蕊 图2 19 明仕 俑( 选图2 2 0 清仕士圉 自周锡保的中国古代服 ( 选自m i n g - j us u n 装史* 中国戏剧出版社,( c h i n e 弛f 船h 卿 19 8 4 、 d “e r p u b l l 。n l n c2 0 0 2 ) 扛南大学硕学位论文 2 2 0 为清朝宫庭仕女图,头戴鬏髻,并饰有 簪花和钿花,丝制眉勒,上有刺绣及装饰有 宝石:上身长衫领扣为中国满族服装风格 的用金银或翠石做的盘扣,外罩比甲,比甲 边缘装饰织带下着长裙。 清朝前期宫廷妇女的日常着装中也佩戴 眉勒,与其搭配的衣裳多为长衫、长袄、比 甲、褶裙等。如图2 - 2 1 为雍正行乐图四 妃子之一,是最高统治者上层妇女的家常装肼 束,头系扎遮眉勒髻式样式如明式鬏髻并图2 - 2 1 雍正妃( 选囝2 - 2 2 清玻璃画 插满花钿,耳上有垂珠耳环,上穿柳叶形小自沈从文的中国古 ( 选自周锡保的中 云肩、长比甲,下着百褶裙。此种装束是明代胁饰研究上海书国古椰装史* 中国 清南方常见流行样式。图2 2 2 清乾隆年间玻店出版社,1 9 9 7 年】 戏剧出版社,19 8 4g - ) 璃画中之妇人像,额戴貂鼠勒子,或称“昭君套”,头上饰以金翟口衔珠滴( 属古之 步摇类) 。外服貂裘并露出“出锋”的对襟长袄,下着红褶裥裙,裙门绣团花一簇,为 清代早期之服饰。 从清术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当时上层社会妇女佩戴眉勒的形象,清末命妇参加重大礼 仪活动时也佩戴眉勒,与其搭配的上衣多为缀有补子的大宽袄,下装多为马面裙、风尾 裙及宽腿裤。如图2 - 2 2 为外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所拍清末的命妇像。此命妇头戴钉珠 眉勒,头上并饰有各种钿子及珠饰,井挂有朝珠,身着大宽袄,胸前贴有补子,下穿马 困2 2 2 清未责妇 圈2 - 23 中国宫廷生活 ( 以上两图选自b e v e r l e yj a c k s o n s p l e n d i ds l i p p e r s 1 0 s p e e d p r e s s 1 9 9 7 ) 面裙。其衣着装饰有刺绣、镶滚繁锁复杂。她的衣着打扮及周围摆放的器物足以体现她 高贵的身份。图2 2 3 为传教士何德兰( i s a a ct a y l o rh e a d l a n d ) 的中国宫廷生活,此 图摄于1 9 0 9 年,拍摄的是外交官及大臣们夫人们在官邸休闲时的状况,五位夫人皆盛 装,髻上插有各种钿花及发簪,额间均戴有眉勒,有的眉勒钉珠,有的施有刺绣:五位 夫人皆穿宽袖大袄,其中有四人胸前缀有补子;五人中两人下穿马面裙与宽腿裤,另三 人穿风尾裙与宽腿裤”1 。 第章眉勒,服m 的搭配升析 清术贵族妇女日常生活中也佩戴眉勒,与之搭配的上衣 多为偏襟大袄,下装多为马面裙及宽腿裤。如图2 2 4 为约 翰汤姆所拍清末的上海妇女,头裹珠子勒,脑后带纂,插 有各种钿花及钗:上着偏襟且有出锋的大袄,袄上刺绣、镶 滚装饰繁冗;下着马面裙,为清末贵妇像。相似着装还如图 2 2 5 为清妇女日常生活着装照片,其中三位女性头围眉勒, 上衣为宽袄,下穿马面裙,手中均拿有手帕。图2 - 2 6 为清格 格像,其中三位女性所围眉勒与图2 2 5 的形制有所不同,为 钉宝石或金银饰品,而图2 2 5 中的眉勒主要装饰为钉有宝石 及镶织带,且图2 2 6 中三位女性上衣皆为宽袄,下穿宽腿裤, 手中也均拿有手帕。 謦 图2 2 4 清末贵妇 圈2 2 5 清妇女日常着装图( 囤2 2 4 与囤图2 2 6 清格格日常着装图 图2 2 7 名妓赛金花( 选自“乱世名妓赛全 花”h t t p :h n e w sq qc o r n a 2 0 0 7 0 5 1 2 0 0 1 0 0 2 - 4 h t m 锡保的中国古代服装史中国 戏剧出版社19 8 4 年) 清末时髦妓女也喜戴眉勒,她们的e 衣多为宽袖口宽袄、直袖口宽袄、直袖口紧 身袄、紧身马甲;下装多为马而裙、宽腿裤及窄腿裤等。如图2 2 7 为光绪年阃名妓赛 金花,其头挽髻,额间束有刺绣的眉勒,身穿偏襟大袄,下着窄脚裤,足穿金莲。此身 装束为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装束,也更被当时女性所效仿。图2 - 2 8 采自海上青楼图 记头戴兜勒、两鬓旁梳成小髻,加戴珠宝髻罩。上衣着袄,下着宽腿裤,裤子上作 几重镶滚。腰束绸带,垂于股际,有时垂在左边。外披出锋银缎白狐斗篷”1 。图2 2 9 馘墓 江月 顾i 位t 女 为沪上时髦妓女的装束,女a 头戴兜勒,身披的斗篷用鲜艳色的料子为表,里用洋狄鼠、 洋狐皮毛为之,下着窄腿裤。女b 和女c 的额唰也戴有眉勒,上着窄袖口短袄,下装裙 裤同穿,内着宽腿裤,外罩马面裙。她们的围巾作成披肩式或作三角形式,有用绒线 结成而以鸡毛制作成裘式,围于项际。如图2 - 3 0 也为沪上时髦蛀女装束,梳“荡七寸” 髻式,额间围眉勒,着长背心、窄脚口裤子。 图22 9 沪上时髦妓士 图2 3 0 沪上时髦妓士 选自周锡保的中国古代服装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 8 4 年 图2 - 3 1 香烟广告( 选自 图2 3 2 清末平民装束( 选自四川在线 包铭新的中国服饰这颗 “祖上遗存百年老照片记录最后的小脚士人” 树上海书店出版社,h u v w w w s c o n l i n e _ c o mc n s e c i e t y 2 s c t p 2 0 0 6 1 2 0 6 2 2 0 0 6 1 2 6 1 0 20 0 4 a 、 0 4 5 5h n n ) 图2 - 3 1 是一张1 9 1 5 年的香烟广告,广告中是穿着时装的美女,她头戴缀珠子的发 勒r 上穿高领窄袖袄袖子稍短,露出紧身表的袖子这正是迎合了当时的时尚,下穿大 红色马面绣花裙。图2 - 3 2 为重庆老人游自国的五个小脚婆婆照片,据推断这张照片摄 于晚清,血个女人坐成一排,身着长衫,头戴“耳朵帽”,即眉勒,帽子上有玉石饰品, 此张图片再现了清末平民的装束。 第二章眉勒与服饰的搭配分析 根据以上图片分析得出,与眉勒搭配的衣裳由穿着者身份及穿着场合而定,如贵妇 在参加重要礼仪时头戴钉珠子的眉勒,上身多穿着有补子的宽袄或对襟袄、下身裙裤同 穿,裤子外面罩有马面裙或凤尾裙;贵族妇女日常着装搭配多为头戴有钉珠或刺绣装饰 的眉勒,上身着偏襟宽袄,下身着马面裙或宽腿裤:妓女着装搭配更为丰富些,多为头 戴有钉珠或刺绣装饰的眉勒,上身着偏襟宽袄、窄袖袄、马甲、披风等,下身裙裤同穿、 宽腿裤或窄腿裤等:平民百姓着装搭配多为头戴钉珠眉勒,上身穿着偏襟大袄,下身穿 着宽腿裤等。 笔者借鉴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里收藏的服饰进行大胆搭配,以再现当时不同身 份妇女在不同场合佩戴眉勒的形象,如图2 3 3 、2 - 3 4 、2 3 5 拟为宫庭贵族妇女参加重要 礼仪活动时的服饰搭配:图2 - 3 6 、2 3 7 、2 3 8 为妓女装扮,妓女时髦装束也为宫庭贵族 妇女所效仿,如图2 3 5 、2 3 6 为宫庭妇女日常着装搭配:士庶妇女着装搭配如图2 3 7 、 2 3 8 所示。 冒! 冒嚣 量;撩趣j 图2 3 3 拟为贵妇礼仪服饰i i j i i 磊;五夏磊f 固2 3 5 拟为贵妇或妓女 装扮 江南人学项十学位论立 图2 - 3 6 拟为贵妇或妓女装扮图2 3 7 拟为妓女或民妇装扮 图2 - 3 8 拟为妓女或民妇装扮 m t 目一州日l 勺镕配* 析 2 4 眉勒与鞋子 眉勒盛行于明清时期,此时期汉族女性为裹脚,足穿金莲小鞋。如图2 3 9 、2 4 0 为 汉族时髦女性装束,额间均裹有眉勒,上穿窄袖袄,下着宽腿裤,脚着弓鞋。图2 - 4 1 、 2 - 4 2 为平常百姓装扮,额问围勒钉珠宝玉石的屑勒脚着弓鞋。与之比较如图2 4 3 二 位朝拜的平民妇女在爬了6 6 6 6 个台阶到达泰山顶后小憩的照片,虽然照片有些年头但 也能看得出三位妇女头围眉勒,脚着弓鞋的装扮,其眉勒与弓鞋的精美程度较前几张照 片都差些。图2 4 4 为满汉妇女日常生活照片,左边满族妇女头裹眉勒,身着大宽袄, 下着裙且是平足;右边妇女身着宽袄,下着宽脚口裤,裹足着三寸绣鞋者为汉族女性。 以此可以看出不仅汉族女性喜爱戴眉勒,满族女性也喜欢戴。 图2 - 3 9 时髦士陛图2 4 0 时髦的上海士性 图2 - 4 1中老年若装 图2 - 4 2 中老年着装 图2 4 3 平民妇女装束围2 4 4 满汉妇女日常着装搭配 图2 - 40 ,4 1 、43 、4 4 均选自b e v e r l e yj a c k s o n ( s p l e n d i ds f i p p e r s 1 0s p e e d p r e s s 1 9 9 7 ) 通过此章对明清两个朝代与民国时期的史书记载、绘画、照片及实物等资料进行分 析,分别从眉勒与首服、发式及发饰、衣裳及鞋子的搭配情况进行论述。总结出不同时 期眉勒的使用范围、搭配情况、穿着对象、穿着场合等,眉勒的使用范围是广泛的,其 搭配状态呈现多元化,穿着对象由贵族到士庶妇女及妓女等,说明眉勒是传统妇女服饰 品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形制、工艺多种多样,值得更深入研究。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眉勒的形制与工艺 眉勒作为中国传统妇女服饰品之一,其形制多种多样,其工艺制作、装饰手法也丰 富多彩。不同地域的眉勒呈现不同的地域特色,分析归纳眉勒的形状、纹样图案的搭配、 面料与色彩的选用、制作工艺及装饰工艺的方法和种类等。 3 1 眉勒的地域特色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 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 6 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 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 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俗语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不同地区的不同 生活方式孕育着不同的文化,造就着不同的民族,受到民族心理、民族信仰和民俗习惯 的影响,眉勒呈现不同的地域形式。 如北方豫西地区人们称眉勒为“捏子”,也称“帽帘”,社旗人称“勒子”,用绸缎 或布做成,呈鱼形。老年妇女多用黑、蓝色。少妇用艳色并刺绣花鸟图案,戴时沿额角 勒于头部,正面看像一只飞行鸟,上缀有玉器饰物n0 1 。山东地区的头箍,又名“箍帽”、 “勒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