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研究.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研究.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研究.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研究.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随着网上银行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在运行中的风险分析和管理,如何降 低网上银行业务的各种风险、降低网上银行在经营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已经 成为金融管理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运用金融创新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采 用理论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上银行业务风险进行了研究。在总结业 务和风险类别的基础上,结合实例通过对个人和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及受理流程 的分析,归纳出了风险来源自客户使用和银行受理两个方面,总结出风险的成 因主要有金融创新、技术管理缺陷、内部管理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在风险管理部分,本文以风险管理流程为切入点,即从风险的评估;风险 的计量与监测;风险的组织、技术、管理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借鉴其它银行的 一些管理经验,结合巴塞尔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宗旨,阐明了风险文化 在管理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以及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风险管理保障体系的模式 的建立。最后本文从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三个方面阐述了风险的内 部控制与管理措施,并从外部监管的角度结合央行的管理文件探索了全面风险 管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上银行,业务,风险,风险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anking, the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risk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because reducing the online banking risk means reducing the loss of bank. the study started on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then by combining theory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business type and risk categories were described. in order to conclude the sources and causes of the risk, many cases were used. the risks were nearly all from the process of customers use and bank acceptance. and the causes were financial innovation, technical defects, and weak internal control,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following chapter of this paper is internet banking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it includes risk assessment, measurement, monitoring,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efore th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banks and to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urposes of basel risk management accord. finally, the paper gave some effective advices to control and manage the internal risk on operational risk, legal risk and credit risk of internet banking. also the external supervision by central bank for example was essential to exploring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china bank. keywords: internet banking, business, risks, risk management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 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 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 服务;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 文;在以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 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 此规定。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 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 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 服务;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 文;在以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 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 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变革性发 展,电子商务迅速成为商业贸易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易方式,它不断地影 响着这个领域中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在经济领域中的银行业也受到了影响, 传统银行的固定时间、地点和方式的交易模式已不能够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 要,为了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银行业积极地进行着金融创新,网上银行就是金 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以灵活多样的 方式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网上银行的出现适应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同时也是现代网络技术在传统银行业应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全新的服 务方式逐渐成为银行业关注的焦点,由此银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 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简称 sfnb) 于 1995 年 10 月在美国诞生,总部设在亚特兰大市,这家银 行的所有交易都是通过 internet 网络在全球范围提供金融服务,它是一家建 立在互联网上的纯粹的电子银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虚拟银行”。伴随着首 家网上银行的诞生,各国银行开始努力实现应用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网 络时代”接轨,努力尽快在网上提供所有面向公众的传统银行服务,使其成为 一种获取银行服务的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这种更加方便、快捷、个性化的 服务方式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德国和欧洲成 为潜在用户数和实际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网上金融服务将成 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新领域,同时也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中国,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迅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 面面,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模式,这一变化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既 是机遇同时又是挑战,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国内银行陆续推出 了网上银行业务。自 1997 年以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 等我国主要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或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 力争在短时间内快速抢占网上银行的市场份额。例如,1997 年,中国银行率先 在互联网上建立了1999年9月招商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商 业银行,通过开办“一卡通”网上银行业务,其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业务量方 面都在国内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客户数量和网上交易金额迅速增 2 长。2000 年 2 月,工商银行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成为我国第一家针对企业客 户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满足了企业客户对网上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主 要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开通时间及业务进展总结如下表: 表 1-1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开通时间及业务进展 银行名称 开通时间及业务 最新业务进展 中国银行 1997 年,率先在互联网 上建立中国第一家网上银 行网上银行服务系统 online banking services system,简称 obss。 2010年2月首家获批来办 理网银小额结售汇业务 招商银行 1999 年 9 月, 正式推出网 上银行业务,提供“一网 通网上银行”服务。 即将开通“一网通”在线 服务使用户可以采用电子 邮件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 全方位、不间断服务。 工商银行 2000 年 2 月, 第一家针对 企业开通网上银行业务。 逐渐完善“金融家” (bankinghome)这一 新版个人网银品牌,实 现个性化、高度安全等 服务目标。 中国建设银行 1999 年 8 月, 开通网上银 行业务,提供查询、转账 和个人网上支付等业务。 升级并优化了企业网上银 行系统,为企业网银客户 开通债券业务。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致使我国网民数量近年来不断增加, 增长率也一路飙升, 截止到 2008 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就已达到了 2.98 亿;2010 年 5 月,国务院新 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给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关于中国互联网发 展和管理专题讲座时提到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 4.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 2.33 亿人 1。随之而 来的是,我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和用户数量实现双增长,2009 年,根据易观国 际产业数据库发布的2009 年第 4 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季度监测显示,截 1 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 3 至 2009 年第 4 季度末,中国网上银行注册用户数达到 1.89 亿,网上银行市场 交易总额超过 400 万亿, 达 404.88 万亿, 其中个人网银交易额达到 38.53 万亿, 占比重的 9.52% 2。 网上银行业务兴起并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易习惯,但与传统银行业 务相比,风险也不断显现。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明确提出操 作风险为继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后的第三大风险,并纳入资本监管范畴。根 据新资本协议,为应付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银行要对操作风险保有相应 的最低资本准备。从操作风险给国内外银行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来看,加 强操作风险管理是当前各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操作风险虽不属 于新问题,但却在新形势下出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银行的经营规 模和业务范围急剧扩大,银行的操作风险呈上升趋势,由于操作不当和内部控 制失效等原因而造成严重损失乃至机构倒闭的事件频频发生。根据美国的一份 调查显示,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因操作风险遭受的损失超过了 2000 亿美元。 2002 年巴塞尔委员会做过一次全球性的操作风险调查, 被调查银 行共计报告损失金额超过 1 万欧元的操作性风险事件 47269 起,平均每家银行 发生操作风险事件逾 500 起 3。 我国的国情和体制现状使得银行系统的改革在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 过程中处于滞后状态,我国商业银行从总体上与现代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目 前,我国银行系统在产权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导 致操作风险在我国银行系统中广泛存在,风险更是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而随 着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金融创新的不断加速,以及新技术的革新 和运用,银行业还会面临更严重更复杂的内部和外部操作风险。因此,我们需 要对业务风险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管理。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网上银行对于传统银行业务而言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同时也是这一行 业的发展趋势,国内外银行在这一领域的起步时间接近,这对于我国银行业而 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互联网普及范围的扩大,以及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 的迅速发展,在行业主管部门、各商业银行以及相关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我国 网上银行用户数在逐年增多,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2009 中国网上 银行调查报告显示,2009 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网上银行整体 仍保持着上升的态势,尤其是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在全国城镇人口中,个人网 2 数据来自易观智库 3 摘自 2007 年第 8 期银行家:建立有效内控体系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4 银用户的比例为 20.9%, 比 2008 年增长了 2%。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 的冲击,网银用户的比例为 40.5%,比 2008 年略有下降,但企业网银交易用户 比 08 年有所上升 4。 在网上银行业务增长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安全性问题仍然是制约网上银行 业务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超过半数的网民不贸然使用此业务的原因就是对于 安全性的担忧。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通过依靠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的支持实现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但过度依靠虚拟网络必然要求具有高水 平的技术支持,同时银行也面临着许多已知和未知的技术风险,例如,编程漏 洞、恶意代码、系统失灵、用户的个人电脑操作不当等方面的威胁等,很可能 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网上银行业务的现状进行总结,针对网上银行发 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及成因进行分析,并着重针对操作风险提出了相应的 控制和管理对策,以期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使网上银行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研究方法和结果都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操作 和管理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借鉴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对网上银行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开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电子银行存 在问题的描述及研究。之后出现了一些针对网上银行的研究,包括对网上银行 管理状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风险的类别、风险的监控以及风险的管理对策 等的研究。至 2007 年,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对网上银行风险的研 究开始趋于成熟。加之网络银行的问题与互联网的发展阶段联系紧密,问题和 对策的时效性较为明显,以下只叙述最近几年在网上银行风险及对策研究方面 的一些进展。 龙艳(2008)曾在文章中从网络银行的现状出发,从六个方面描述了网络 银行的问题,包括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问题、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问题、商业 银行的内控体系问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安全审计和风险评估问题以 及网络银行的认证系统问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网络银行风险 监管的对策建议:建立和完善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建立联合监管机 构,改善监管手段和方式;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专业监管 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的交流合作。 4数据来源: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简称 cfca)2009 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 5 黄益(2008)认为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打消用户的疑虑,使更多的客户 使用网上银行,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项 重要课题。他将网上银行风险分为技术、管理和业务风险三种。并提出五个方 面的安全措施: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注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上银 行系统;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改进网上银行登录方式, 推行低成本网上银行交易认证方式;承担对网上银行客户培训的责任,使用户 安全地使用网上银行;加强与相关机构的横向合作,提高网络安全水平。 陈向军等(2008)认为增加技术成分和完善在线支付的法律法规等措施, 对加强网上银行的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论文中从技术层面和 法律层面提出了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范式。 邓在姣(2008)在文章中界定了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操作风险差异, ,对网上银行操作风险成因进行了探 讨, 进而提出银行防范操作风险对策。 但同时也认为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时间短, 正处于大力发展时期,网上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还没有成形的理论和模式, 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与社会环境、法律框架有关,但最主要靠银行进行控制防 范,因而该文章的研究只是从银行角度来探讨对策。 尹菁菁(2009)在研究控制银行操作风险的论文中提到,为有效控制网上 银行的操作风险, 迫切需要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管理框架进行改革和完善, 使其能够适应网上银行的发展,并使之真正地发挥作用。并分别从按照控制环 境、控制系统两个部分进行了分析阐述。 陈丹青(2009)在论文中提到了完善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的几个难点,包括 安全问题、标准问题、身份和权限的认证、法律风险和应用技术和平台的自有 产权系统的开发。 李小庆(2009)的论文得出的结论是:网络安全是一个多维、多层次、多 因素、多目标的体系,离开了网络系统安全的体系结构,离开了对网络系统的 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抗否认性的综合保护,孤立地去寻求直接保护信息 内容的方法,显然是舍本逐末。另外,网络安全依附于国家、组织机构和个人 的网络活动空间,它是国家职能、组织机构和个人应用业务的安全管理体系的 网络化映射,是集体智慧、个人思维和行为能力的延伸。因此,对整个网络系 统的完整性、自主可控性的保护是网络安全的基础。 陈伟(2009)在文章中给出了网上银行交易风险的防范对策,对防止交易 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的防范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策略。 国外对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的研究比较多,对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有很大 的借鉴意义。例如美国网上银行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它良好的监管体系。美国执 行的是宽松的市场准入、严格的风险管理,注重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 6 制,尤其注重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注重考核银行识别、衡量、监测和 控制风险的能力和水平。美国的监管体系实行多元制;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较 为完备,有独立的互联网银行业务法律框架,如统一商务法典、统一电 子交易法案、银行保护法案、格莱姆一里奇一贝勒法案、计算机 欺骗及相关活动、爱国者法案及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及巴塞尔银行 监管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其中全球及全美商务电子签名法(the elecrtnoic signature in global and national commerce act)、全球电子商务框架 (a framework for global eleetronic commerce)和统一电子交易法(united electronic trading act)等在近年来的影响都非常大。美国还建立了信息技术 统一等级体系(ursit),该体系在 1998 年进行了修正。ursti 作为评价金融机 构信息技术的工具是在监管者实施对电子银行的检查时采用,在检查报告中向 银行方面通报评价的结果。该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每一家银行均被评定一个综 合等级(从 1 一 5 共 5 等),这个综合等级是由四个局部等级综合来的,这四个 局部等级分别针对审计、管理、发展及成果、支持及传输方面。每一个方面又 可分成 5 等,不论是综合等级还是局部等级从 1 等到 5 等均表示风险评价的结 果由好到差,相应地监管力度由低到高。 而欧洲网上银行的监管是合规性监管,即欧洲管理当局通过完备法律支撑 进行网上银行监管,任何银行机构想要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应必须事先递交可 行性研究报告, 经权威机构出具系统安全评估报告后, 才能开展网上银行业务。 欧洲银行监管体系总的特点:一是欧盟各国国内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统一标准 的实施。对银行注册实行“单一执照”规则,具体到网上银行业务上,欧洲央 行要求成员国在网上银行监管上保持一致,承认电子交易合同的有效性。二是 坚持适度审慎和保护消费者的原则。比如英国金融服务局对网上银行持“技术 中性”态度,即不因因特网这种新式服务渠道的产生而改变基本监管原则,做 出对消费者不利的举措。英国金融服务局仅仅是把网上银行作为银行拓展业务 的一种渠道, 但更关注银行对黑客威胁和拒绝服务攻击有充分的评估, 对加密、 备份系统、防火墙、应急计划的评估,关注对数字签名法律地位的重视程度和 银行是否有严谨的客户认证标准,是否保护客户的权益不受侵犯,以及银行如 何为客户保守秘密等。 总之西方国家对网络银行的监管都很注重一致性,并且有一系列完备的法 律体系支持监管部门的工作开展,实行的是多部门联动的监管措施。这方面的 内容很值得我国网络银行借鉴。 7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主 要研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现状,以及基于这些现状提出的 相应控制与管理措施。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相关的研 究背景、国内外关于网上银行风险的研究内容和进展、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 章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网上银行出现之根源的金融创新理论,和作为风险控 制与管理之理论基础的风险监管理论;第三章为网上银行业务及风险概述,阐 述了网上银行业务以及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类别和特有风险,并分析了风险的 成因及危害;第四章为网上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的评估、风险的计量 与监测以及风险的管理制度,为下一章描述的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打基础;第五 章为网上银行风险控制与监管措施,主要是在现有措施的基础上,提出网上银 行风险管理对策和如何建立风险监管体系等;第六章为结论。 1.4 本文的创新内容 本文理论基础部分运用金融创新理论阐述了网上银行出现的原因,和由此 带来的天然弱点;又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寻找解决网上银行现存问题和更 好更健康发展的管理对策,只有全面管理、内外兼顾才能尽可能减少网上银行 的业务风险的发生。 本文认为深入了解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业务是分析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 故对网上银行的定义和业务种类、业务流程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 了网上银行存在的各项风险,并着重解释了法律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 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风险和风险点有了直观的认识,也由此总结了风险的 成因。 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评估、计量与监测以及管理,以便针对流程 提出控制和管理措施。 最后结合其它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启示,提出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包括企业风险文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及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保障体系。对 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给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外部监管对策。 8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金融创新理论 2.1.1 金融创新 20 世纪后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的 金融业务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金融领域发 生了质的变化,即通常所说的“金融创新”。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 创新,同时创新也是银行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作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 结果,在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信息库的同时还促进了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交易 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必然要伴随着网上支付行为的发生,因而,网上支付成 为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为电子商务的快速、 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网上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传统银行业引入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它 是当代金融创新的一部分,一般称为网络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从技术推进论到到当代金融创新论这一演变过 程。人们理解技术创新这一概念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去认识,主 要分析技术创新应用到经济中的现实作用和意义,事实上,马克思在其资本 论中早已系统的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可见,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1912 年,熊 彼特提出现代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与发明是有严格的区别的,一种发明 应用到经济中去才能成为“创新”。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即将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并引入经济活动中, 而经济发展则是引入新组合的结果, 达到最大限度获得“超额利润的目的”。 创新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情况: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 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行一种新 的企业组织形式。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熊彼特的追随者将他的“创新理论” 发展为两个分支: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一是 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技术 创新应用到了不同的领域从而产生了从不同角度对于创新这一概念的理解。许 多西方经济学家纷纷阐述了创新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说和交 易成本创新说,其中,由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之下,对于技术创新理论研 究形成了对技术创新的不同侧面与内容的探讨。西尔柏(w.l.silber)主要从 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 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 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 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 9 度研究金融创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 (j.niehans) 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 交易成本”。认为技术进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这是金融创新的原动力。这一 理解存在事实上是不全面的,因为交易成本的下降的原因还有市场竞争和其他 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傅家骥教授主要对于技术创新从商业行为角度加以定义 认为:“简单地讲,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 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贾蔚文等从实现过程的角度来加以定 义,即“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 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目前,国内对于金融创新的概念不一,但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这一概念 做出界定,主要包括金融创新的范围、内容等方面。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去界 定金融创新这一概念应该是比较全面的。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一种 新的生产函数,将已有的和新的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来实现最求超额利润 的目的。 2.1.2 金融创新的动因 金融创新的出现必然有它的原因,国际上对金融创新的动因一般归纳为以 下几点: 1、 顺应需求的变化。 经济环境不断变化, 刺激了对满足需求的创新的探求, 激励人们创造一些能够降低利率风险的新的金融工具。 2、顺应供给的变化。当前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是导致供给条件发 生变化的最重要的源泉,它有力地刺激了金融创新。当能够大大降低金融交易 成本的新计算机技术可以被运用时,金融机构便可以据此设想出可能对公众有 吸引力的新金融产品和新金融工具,比如银行卡以及网上支付手段。 3、规避既有管理法规。由于金融业较其他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政府 管理法规就成为这个行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当管理法规的某种约束可以合 理地或被默认地予以规避,并可以带来收益,创新就会发生。因此也加大了新 事物可能造成的风险。 综合以上可知,网上银行是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 等网络技术与金融领域已有要素进行新的组合, 这个过程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同时它也是当前供求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创新产物,我们也不能否认金融创新己 成为银行业谋求发展、增加收益、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金融创新的 新产品和新服务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甚至使原有风险也有了扩大化的可能。 10 2.2 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在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传统风 险管理和整体化风险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风险越来越多,风险 管理开始发挥作用,并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而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主 要是为了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策略而形成的理论。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 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行为。 由于银行业务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的特性,从而导致银行成为一个高风 险行业的必然性。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国际上 开始注意到金融风险及其增大的趋势。1983 年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商业银行 的经营规范,到今天的巴塞尔协议,对国际间的风险控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和 标准化,从而提升国际金融服务的风险控管能力。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和发 展,巴塞尔协议经历了一个不断更新内容、引入更有效的方法、的逐步深化和 完善的过程。 提升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不仅需要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从 可能面临风险的整体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通过 不断吸收各方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这个 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其主要观点就是通 过管理者对企业面临风险的全面分析和掌控,制定相关的目标和战略并加以实 现的过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关系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 稳定发展。国资委于 2004 年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其中提到 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 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以能否 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 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 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全面风险管理,则是指企业围绕 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 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 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 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全面的风险管理或整体化的风险管理是当今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它 的核心思想是:公司面临的风险来源于多方面,而最终风险的影响往往并不是 由于一种风险的作用,而是多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从全面风险管理 的角度入手才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11 风险管理理论从总体上为我国网上银行管理提供了指导,也给了我们一些 启示,具体来说,网上银行风险防范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运营环境两方面着手, 实行综合治理。 12 第三章 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及风险 3.1 网上银行概述 3.1.1 网上银行的界定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又称为网络银行,互联网银行,在线银 行(online banking),虚拟银行(virtual banking)等。世界上第一个网上银 行安全第一网上银行 fs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于 1995 年 10 月诞生在美国。由于网络银行发展的时间短、速度快,且其标准和发展模式处 于不断演变之中,因此很难给出网络银行规范的理论定义。 美联储对网上银行的定义为:网上银行是指利用因特网作为其产品、服务 和信息的业务渠道,向其零售和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frs,2000)。美国 财政部货币监理暑(occ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对 网上银行的定义为:使银行客户能够通过个人电脑或其他智能设备来访问帐户 并获取银行有关产品和服务的系统(occ,1999)。 英国金融服务局(fsa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对网上银行的定 义为:通过网络设备和其他电子手段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银行。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认为网上银行就是电子银行,对网上银行 的定义为:是指通过电子渠道提供零售与小额的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银行。这些 产品和服务包括:存贷款、帐户管理、金融顾问、电子账务支付,以及其他一 些诸如电子货币等电子支付的产品与服务(bcbs,1998) 我国对网上银行的定义也没有十分统一的说法, 中国人民银行在 2001 年 7 月颁布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网上银行业务,是指银行通 过因特网提供的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戴相龙在“网络经济与经济治理”国际研讨会上的讲 话中指出,认识网上银行,不能局限于某一技术阶段形成的银行形式。网上银 行包含着这样一些基本属性:电子虚拟的服务方式;业务运行环境的开放;业 务时空界限的模糊;交易实时处理;交易费用与物理地点非相关等。这些属性 表明:网上银行不只是将现有银行业务移植上网,它是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 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的银行产业组织形式。 其他定义还包括:网上银行就是基于因特网或其它电子通讯网络手段提供 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或虚拟网站;网上银行指银行借助客户的个人电脑、 通讯终端(包括普通电话、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或其他智能设备,通过银 行内部计算机网络或专用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或其他公共网络,向客户提供金 融服务的方式; 网上银行是以现代通信技术、 internet 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 13 网络技术为基础,采用电子数据的形式,通过互联网络而开办银行业务,提供 具有充分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银行。 到目前为止,根据人们对网上银行的认识,较普遍地认为:网上银行作为 电子银行的一种,是指银行通过因特网向客户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它是一种 全新的银行客户服务提交渠道。 3.1.2 网上银行的特点 网上银行的特点可以从与传统银行的比较中了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描 述: 1、3a 服务特点。 anytime-任何时间,即无时限银行。网上银行可以全天候的连续运行,摆 脱了传统银行上下班的时间制约,也摆脱了全球时区划分的限制。anywhere- 任何地点,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主要缘于因特网的全球化,使得网上银行服务 不再受空间因素的制约,加快了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进程。anyhow-任何方式,即 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银行。客户通过计算机终端就可以享受查询、转帐等银行服 务,而不需要到银行柜台去办理业务。通过网上银行客户不仅可以享受银行服 务,还可以享受证券、保险、信托等方面的服务。 2、低成本、高效率。 网上银行服务的高效率和交互性特征,不仅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 吸引了高价值客户,提高了银行的赢利能力。网上银行吸引的是能熟练使用因 特网、处于科技进步前列的高端客户,即“二八原则”中创造 80%利润的 20% 优质客户。这些客户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其收入 要高过社会平均水平,可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 3、侧重标准化和程序化的业务。 网上银行业务侧重于传统银行业务中的“劳动密集型”业务,比如账务信 息查询、转账、挂失、代收代缴等,而对于知识密集型业务,网上银行则具有 一定的局限性,如企业并购、金融工程、国际信贷业务等。这是因为一方面银 行要通过网络开办这些业务有技术上的困难,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甚至 是效益无法弥补的。另一方面,用户也对在网上进行这类业务操作没有信心和 认同度。 4、信用更加重要。 网上银行较之传统银行更为重视信用。在网上银行业务中,客户面对的不 再是有形的实体, 而是通过账号与密码进行业务操作的虚拟的银行系统, 这对 银行和客户都提出了更高的信用要求。 5、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14 相比传统银行,网上银行由于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有关,不可控因素增 多,客户本身也不是很熟悉,所以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相比传统银行要重要得 多。 3.1.3 网上银行的组织和发展模式 根据对物理性分支机构的依赖程度可以将网络银行分为:纯网上银行 (internet-only bank),以因特网为主的银行(internet-primary bank)和分 支型网上银行(也叫“水泥+鼠标”型银行,clicks and mortar bank)。 1、纯网上银行(也叫虚拟银行),也称为“只有一个站点的银行”,这类 银行只有一个办公地址,不设分支机构,无实体营业网点的依托,几乎所有业 务都通过网上进行。纯网上银行的心脏是服务器,放置在其作为法定住所的办 公地点,客户存取款可以通过其他机构拥有的自动柜员机或者其他远程传递设 备进行。 纯网上银行有其固有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资金运作渠道少,受营业网点、 从业人员等的限制,很难像传统国际性大银行那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灵活运用 各种金融工具获取利润;业务发展完全依赖网络,网络安全、网上交易的法律 制度、上网速度、网民结构等不确定因素多,使其风险比较大;无法与客户进 行充分交流,客户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客户在网上操作发生问题时联系困 难;给银行监管带来较大困难。 这类银行是纯网上银行的发展形式,仍然主要通过因特网提供服务,但拥 有有限功能的分支机构以及不被视为分支机构的物理设施(有限设施银行), 如业务点、atm 等,从而克服了纯网络银行无法收付现金的缺陷。 分支型网上银行是指现有的传统银行设立的网上银行。它类似于该银行的 其他物理分支机构或柜台。目前全球范围的网络银行主要是分支型网上银行, 我国目前还没有纯网上银行“鼠标+水泥”型网上银行。sfnb 是全球第一 家完全意义上的纯网上银行,当时的创立费用约 100 万美元。然而,sfnb 在经 历了初期的快速发展之后,逐渐陷入经营困境,1998 年终因巨额亏损被加拿大 皇家银行以 2000 多万美元收购,成为 rbc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5。sfnb 的命运 说明,纯网上银行风险巨大,在当前的技术和监管条件下无法获得充分发展。 2、就纯网上银行而言,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种是以印地安那洲第一网上银行为代表的全方位发展模式否认纯网 上银行的局限性,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纯网上银行完全可以取代传统 银行, 即所有的银行业务都可以在网上银行进行。 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要, 5 摘自 mba 智库百科 15 纯网上银行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努力提供传统银行所提供 的一切金融服务。 另一种是以休斯顿的康普银行为代表的特色化发展模式承认网上银行 的局限性,因此更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提供特色化服务。至于 其他的业务可以让客户在别的银行获得。如康普银行只提供在线存款服务。 “水泥+鼠标”型网上银行的发展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并购模式,即收购现成的纯网上银行作为自己的分支。加拿大皇家银行是 这种模式的典型。 延伸模式,成立与发展自己的网上银行。更多的传统商业银行是凭借其原 有品牌和产品服务优势, 利用原有 it 部门或是与计算机软件厂商合作, 发展网 上银行业务。wells fargo 银行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3.1.4 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在国外,当 sfnb 于 1995 年开始提供真正的网上银行业务时,银行业一度 只是将网上银行作为一种差异化竞争策略。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上银 行已经成为一种整体性的市场需求。 网上银行正在成为金融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实现业务增长、调整经营战略 的重要手段和战略举措之一。伴随网上银行数量的增加,网上银行客户也逐渐 增多。 伴随着网上银行数量和客户量的增长,其业务功能也历经了一个从简单到 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开始作为传递银行相关信息的载体,到作 为对其他服务渠道的补充和银行业务创新的支撑平台。 我国网上银行的建设始于 90 年代后期, 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 网上银行 业务已经从最初的“以网络实现”进展到了追求创新、特色服务的第二个阶段。 网上银行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一个重要的业务渠道和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 径。从 2004 年开始,我国网上银行开始走向成熟。 目前,我国排名最大的 50 家商业银行设立银行网站的有 37 家,提供网上 银行业务的有 25 家,其中国有银行 4 家、股份制银行 10 家,地方性商业银行 11 家。另外,还有 3 家农村信用社联社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广东省邮政储汇 局、 北京市邮政储汇局和石家庄市邮政储汇局 3 家分支机构也开办了网上银行 业务。一些目前尚未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正在加快网上银 行建设的步伐。 16 随着网上银行数量的增加,网上银行业务交易量和客户规模在迅速扩大。 截至 2005 年 12 月,我国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超过 5000 万户,企业客户超过 40 万户,网络上银行的总交易额达 50 万亿元。 2005 年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个人和 企业客户分别新增 513.5 万户和 20.75 万户,累计分别达到 1485.73 万户和 32.45 万户;电话银行个人客户新增 147.5 万户,累计达到 1827.8 万户。电子 银行交易额达到 46.7 万亿元,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实现 42.2 万亿元。电子银 行交易量已经占全行总交易量的 25%以上。至 2007 年 6 月 30 日,工商银行个 人网上银行总数累计超过 3000 万户,达到 3066 万户,比上一年同期增长 54%, 仅上半年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额和笔数分别达到 1.5 万亿和 1.9 亿笔;企业网上 银行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