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幽赏》考:古代杭州人四季必做的48件闲事(春).doc_第1页
《四时幽赏》考:古代杭州人四季必做的48件闲事(春).doc_第2页
《四时幽赏》考:古代杭州人四季必做的48件闲事(春).doc_第3页
《四时幽赏》考:古代杭州人四季必做的48件闲事(春).doc_第4页
《四时幽赏》考:古代杭州人四季必做的48件闲事(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时幽赏考:古代杭州人四季必做的48件闲事(春) 慢旅君闲来无事,上书格闲逛,偶然翻到了一本早古绘本。此本为日本书写彩绘本,以明代高濂著为题材的诗画集。四时幽赏录描述杭州四季景色流转。整本书分四个部分:春、夏、秋、冬,每个部分有十二条,把杭州人在四季应做闲事列叙了出来。春时赏花,夏时赏月,秋时赏灯,冬时赏雪每一条幽赏录都配有插图,这就好比是明代人为杭州而做的旅游宣传册,还出口到了日本。明朝的时候没有电视,寄一封信都走得很慢,人们将大把的时间花在欣赏四季的自然景致。或许那时候的人们五官也更加敏锐,即能看见绿柳间吹拂的风,又能听见泉水滴落的声音,所接受的感悟,也与今天的我们截然不同吧。慢旅君以一个深居杭州十余年的玩货,且做一回不成熟的考据,看看古代人都是怎样玩转杭州的四季美景的。框内是四时幽赏录原文,慢旅君尽可能写出它们今天的地点和体验,其中有部分地名由于年代久远,疑已佚失。 四时幽赏录春时幽赏十二条孤山月下看梅花孤山旧址,逋老种梅三百六十,已废;继种者,今又寥寥尽矣。孙中贵公补植原数,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琼台倚望,恍坐玄圃罗浮。若非黄昏月下,携尊吟赏,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何能真见实际!孤山这个地方今天仍叫孤山,乃是西湖中一个半岛,山高仅有35米,却是赏西湖的圣地。说是孤山,其实并不孤寂,古时候的孤山是隐士侠客们避世的好去处,今天的孤山交通发达,每天都有骑行者、晨练者打这儿经过,热闹得很。山中有文澜阁、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其中放鹤亭是为纪念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鹤子之传说。亭外广植梅花,至今仍为湖上赏梅胜地。(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孤山的梅花有名,却是白天见得,我却从来没有月下赏过花。雾蒙蒙的天,明月难寻,今天的人们,还会像古人古人“黄昏月下,携尊吟赏,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吗?那份耐心,恐怕只有停电的时候才有吧。八卦田看菜花宋之籍田,以八卦爻画沟,圜布成象,迄今犹然。春时,菜花丛开,自天真高岭遥望,黄金作埒,碧玉为畴,江波摇动,恍自河洛图中,分布阴阳爻象。海天空阔,极目了然,更多象外意念。历史上皇帝大多对农民是十分尊敬的,却不大喜欢商人,农民安分守己、自给自足,商人富可敌国总是引起贵族们的恐慌。八卦田南宋的时候是皇家御田,每年春耕开犁时,皇亲率文武百官到此行“籍礼”,执犁三推一拨,以祭先农。皇帝亲耕,虽是形式,也是在昭告天下对农业的重视。八卦田在玉皇山南麓陶瓷品市场边上,状如八卦,种植有小豆、大麦、小麦、稻、粟(小米)、糯(糯稻)、黍和稷八种庄稼,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颜色。今天的八卦田不知道还有没有种植这八种历史悠久的植物,不过油菜花是年年都开的,以前邻居家的“马大嫂”们还去那儿买过号称是御田里种出来的白菜呢。(图片素材来自网络)虎跑泉试新茶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谷雨前采茶旋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沁诗脾。每春当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西湖最有名的两件风物:龙井茶、虎跑水。古时龙井茶必要以虎跑的水烹制,方不负新绿。大慈山上有定慧寺,相传唐代高僧性空在此地投宿,附近没有水源,正准备迁走,忽然梦见神者来见,说:“南岳有一童子泉,当遣二虎将其搬到这里来。”第二天果然看到两只老虎以爪子刨地(嗳?难道两只老虎的童谣是从这儿来的),瞬间刨出一个泉眼来,据说水量丰沛,日产千担,“寺僧披衣同举梵咒,泉觱沸而出,空中雪舞。”(图片素材来自网络)(摄影梵七七上图是在九曲所拍,并非龙井茶园,而是九曲红梅的茶园,且注)此寺最著名的两位僧人,“伏虎罗汉”济公埋葬在此,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此梯度。定慧寺历经战火劫难,屡毁屡建,现已无僧人主持,改建公园。保椒塔看晓山山翠绕湖,容态百逞,独春朝最佳。或雾截山腰,或霞横树梢,或淡烟隐隐,摇荡晴晖;或峦气浮浮,掩映曙色。峰含旭日,明媚高张;风散溪云,林皋爽朗。更见遥岑迥抹柔蓝,远岫忽生湿翠,变幻天呈,顷刻万状。奈此景时值酣梦,恐市门未易知也。保俶塔是佛塔,学界认为最早建成时间是五代后周年间,为了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而建的九层实心砖塔。尚未正式起名,建造者即被国王革职流放,因此民间最初称之为“宝塔”,又因其山叫宝石山,而称为“宝石塔”,再后来谐音成“保俶塔”。民间传说的叔嫂故事实为后人附会。(摄影梵七七)我未曾见过黎明的保俶塔,可是夜骑西湖的时候,见过入夜灯火通明的保俶塔。苍茫夜色中,宝石山上灯光点点,如星如钻,山上美人似的一矗瘦塔,瘦得令人怜惜,仿佛风一刮就会摇晃似的。过路者不由放慢脚步,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份静谧。这是古人无法欣赏到的景色,身为现代人,终于有了一丝小小的自鸣得意。西溪楼啖煨笋西溪竹林最多,笋产极盛。但笋味之美,少得其真。每于春中,笋抽正肥,就彼竹下,扫叶煨笋,至熟,刀截剥食,竹林清味,鲜美莫比。人世俗肠,岂容知此真味。旧时,钱塘门外至老余杭一带,自古以产笋而闻名。所产竹笋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多。我记得几年前常和母亲到湿地里踏青,遍地野笋冒尖,随手摘一把用盐水一焯,什么佐料都不需要,鲜美无比。西溪最出名笋品是燕笋,因这种笋初露地面时,正是燕子至时,其色紫苞,故名。西溪另一款名笋,称之“圆笋”。明代冯梦祯曾说:“法华多笋,日进钱塘门,以餐杭人购笋之需。”而法华山就在西溪。(图片素材来自网络)那么古人津津乐道的“西溪煨笋”是怎样做成的?遵生八笺记载有“煨笋”的做法:“每于春中笋抽正肥,就彼竹下扫叶煨笋。至熟,刀截剥食,竹林清味,鲜美无比。”过去西溪农民有一种很“乡土”的食笋方法,称作“黄泥烤笋”。现在用这种方法烧笋的人已经不多了。先取黄泥、盐和清水拌成厚泥糊,涂裹在嫩笋的外壳上,然后将涂泥的笋,在炭火中烤至泥质干燥色白、发硬,取出。敲掉笋外壳的黄泥,剥壳去根,再将笋肉切片或丝,装盘。另备姜末、酱油、麻油和味精放在碗中拌和,浇在笋片上,就可以吃了。登东城望桑麦桑麦之盛,惟东郊外最阔,田畴万顷,一望无际。春时,桑林麦陇,高下竞秀,风摇碧浪层层,雨过绿云绕绕。雉雊春阳,鸠呼朝雨。竹篱茅舍,间以红桃白李,燕紫莺黄,寓目色相,自多村家闲逸之想,令人便忘艳俗。艮山门是杭城古代的东北门,五代吴越时筑罗城,为十城门之一保德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移门址于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门(易:“艮”为“北”,艮山,为城北之小山。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故国之思)。艮山门一带,宋元以来个体丝织与机纺作坊遍布,机杼之声,比户相闻,为弛名中外的“杭纺”主要产地,城东旷野多桑园,许多农民植桑养蚕、剿丝为生,“艮山门外丝篮儿”由此而来。往昔艮山门外闸弄口,春来桑麻连片、稻麦金黄,主要以多桑园、多寺庙、多桥和多贤达这“四多”而闻名。建于清初的机神庙祀轩辕皇帝,旧时杭城丝织工人每年前往祭祀。清乾隆二年(1737)建有三里亭,亭西北的郑家花园,相传为宋徽宗外家三世郑兴裔故园,今皆不存。站在城墙上向艮山门外东望过去,第一眼收入眼底的就是那条从东北方向笕桥流过来的塘河,这河到了艮山门城墙下,再转向西到武林门下与大运河会合。这条河除了起到护城河的作用外,最大的价值就是方便水上运输,所以艮山门就是一个最大的水陆码头。在没有战事的太平盛世,这里就商贾云集,码头上从城外水路运来的新鲜蔬菜瓜果堆得像山一样。20世纪建起了铁路货运站,艮山门自然而然成为了物流中心。如今艮山门的城墙与门楼已经不在了,仅余遗址碑一座,桑林麦陇也变成高楼大厦,登高望远欣赏田园风情的日子一去不返啦。三塔基看春草湖中三塔寺基,去湖面浅尺。春时草长平湖,茸茸翠色,浮动波心,浴鹭狎鸥,飞舞惟适。望中深惬素心,兀对更快青眼。因思古诗“草长平湖白鹭飞”之句,其幽赏自得不浅。(图片素材来自网络)这个三塔寺遗址,无论如何也搜索不出相关的地点。就连明末高僧莲池大师也说:“平生不识三塔基在何所”,想必几百年前就已经不存在了。“草长平湖白鹭飞”,今天依然可以在苏堤上看到它们雪白的身影在飞舞。初阳台望春树西湖三面绕山,东为城市,春来树色新丰,登台四眺,浅深青碧,色态间呈,高下参差,面面回出。或冉冉浮烟,或依依带雨,或丛簇山村,或掩映楼阁,或就日向荣,或临水漾碧。幽然会心,自多胸中生意;极目撩人,更驰江云春树之想。(图片素材来自网络)杭州曾是“东南佛国”,寺院众多,道观却并不算兴盛。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抱朴子晋代著名神仙葛洪,他炼丹的那座山叫做葛岭,岭上有抱朴道院。葛岭之巅的初阳台,传为葛洪炼丹所置。每当清晨日出之际,四山皆晦,台上已明,瞬息间,旭日露脸,霞光万道,红满东天,离奇变换,不可捉摸。(图片素材来自网络)据说,初阳台上还能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见到日月并升奇景。清雍正西湖志描述说,旭日初升时,山鸟群起,遥望霞气,一影互相照耀,传是日月并升。但成书于清同治初的杭俗遗风却说:“天将曙,红日初浴海而出。遥见西方平地线上,变有一轮,掩映云际,即月也。约过数分钟,即不可复见矣。”(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山满楼观柳苏堤跨虹桥下东数步,为余小筑数椽,当湖南面,颜曰“山满楼”。余每出游,巢居于上,倚栏玩堤,若与檐接。堤上柳色,自正月上旬,柔弄鹅黄,二月,娇拖鸭绿,依依一望,色最撩人,故诗有“忽见陌头杨柳”之想。又若截雾横烟,隐约万树;欹风障雨,潇洒长堤。爱其分绿影红,终为牵愁惹恨。风流意态,尽入楼中;春色萧骚,授我衣袂间矣。三眠舞足,雪滚花飞,上下随风,若絮浮万顷,缭绕歌楼,飘扑僧舍,点点共酒旆悠扬,阵阵追燕莺飞舞。沾泥逐水,岂特可入诗料,要知色身幻影,即是风里杨花。故余墅额题曰“浮生燕垒”。(摄影梵七七)山满楼如今已经没有这个地名。既说是“苏堤跨虹桥下东数步”,原址应该是如今的跨红阁酒楼一带。四时幽赏的作者高濂曾在此建起自己的书房,用来收藏自己的浩瀚藏书。想来,能在苏堤边上造房子,又能写出“一年四季必做的48件闲事”的人,不是富二代,至少也是衣食无忧的大闲人了。(摄影梵七七夜色中的跨虹桥,远处闪现隐约的光束。)苏堤看桃花六桥桃花,人争艳赏,其幽趣数种,赏或未尽得也。若桃花妙观,其趣有六:其一,在晓烟初破,霞彩影红,微露轻匀,风姿潇洒,若美人初起,娇怯新妆。其二,明月浮花,影笼香雾,色态嫣然,夜容芳润,若美人步月,风致幽闲。其三,夕阳在山,红影花艳,酣春力倦,妩媚不胜,若美人微醉,风度羞涩。其四,细雨湿花,粉容红腻,鲜洁华滋,色更烟润,若美人浴罢,暖艳融酥。其五,高烧庭燎,把酒看花,瓣影红绡,争妍弄色,若美人晚妆,容冶波俏。其六,花事将阑,残红零落,辞条未脱,半落半留。兼之封家姨无情,高下陡作,使万点残红,纷纷飘泊,或扑面撩人,或浮樽沾席,意恍萧骚,若美人病怯,铅华销减。六者惟真赏者得之。又若芳草留春,翠裀堆锦,我当醉眠席地,放歌咏怀,使花片历乱满衣,残香隐隐扑鼻,梦与花神携手巫阳,思逐彩云飞动,幽欢流畅,此乐何极。从春寒料峭一下子变成了夏日炎炎,杭州的春天就好像鼹鼠的尾巴,刚脱下棉袄就换上短袖衬衫,年年招架不及。杭州没有春天,却有花。开花的西湖比少女更娇羞,满眼的春意招惹蜂蝶。苏堤白堤有桃花,太子湾有樱花,八卦田有油菜花,植物园有山茶花,六和塔有牡丹花会。沿着运河,处处有花,处处有春色。这可真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摄影梵七七)西泠桥玩落花三月桃花,苏堤落瓣,因风荡漾,逐水周流,飘泊孤踪,多在西泠桥畔堆栈。粉销玉碎,香冷红残,片片似对骚人泣别,豪举离樽,当为高唱渭城朝雨。西泠桥边有一代名妓苏小小的香冢。在此地赏落花,有点伤春悲秋、怀金悼玉的意境。古代的女子,若不止步于深闺,便流落在风尘,一生中难得有把握命运的机会。苏小小却是那个年代少有的“为自己代言”的女子,她以焰火般坠落的勇气,追求爱情,比那临阵脱逃的书生,倒更有几分巾帼英雄的气概。岁岁年年花相似,今年不见去年人。赏花的人,何尝不感慨自己青春的流逝,花开有时,花落亦身不由己。“湖山此地曾埋玉,岁月其人可铸金”。,那有金子般灵魂的姑娘,如今已成湖畔零落的春泥,书生每每走到这座桥边,想起枕边温柔缱绻的日子,心中是否闪现悔意与遗憾?民国时期慕才亭,上世纪中叶在大运动中被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