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专业论文)探析吕才对因明的贡献.pdf_第1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探析吕才对因明的贡献.pdf_第2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探析吕才对因明的贡献.pdf_第3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探析吕才对因明的贡献.pdf_第4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探析吕才对因明的贡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逻辑学专业论文)探析吕才对因明的贡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吕才( 6 0 0 6 6 5 ) 是唐初自学成才而又博学多能的著名学者,也是释门之 外研习因明的集大成者。他把世界观与逻辑学统一起来,以“义理”观为 理论基础,以“义理乖僻”为标准,自觉运用矛盾律去研习因明,并提出 4 0 余条疑问,著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三卷,由此引起一场儒释之辩。惜 其因明著作仅存序文,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从吕才的知识背景和现存的 文献资料出发,结合辩论的内容去探讨他对因明的贡献。 第一,对吕才图解因明的观点作了进一步说明,由于吕才的因明义图 已不存,本文进行尝试性的还原工作,构建一个因明理论的结构图。 第二,尽可能合理地解决学术界的争议问题。如:吕才因明著作的准 确称谓问题;佛门中人是否重视因明的分歧等。 第三,利用名实关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吕才“去体留依而为 喻”的合理性。指出了大疏关于“有法”和“法”是否“互相差别” 的解说是自相矛盾的。 第四,从对“量”的分析入手,根据逻辑学的划分规则,试探性地对 “宗过”进行了重新划分,去掉了“自教相违”,把其余四相违过简化为“现 量、比量相违两种”。 第五,将印度胜论派的极微说与古代中国易传中的太极说联系起 来,认为二者都揭示了世界的物质起源。 探析并客观地评价吕才对因明的贡献;不仅有利于因明的传播与发展, 而且也丰富了中国逻辑史和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因明;吕才;玄奘;儒释之辩;贡献 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vc a i ( 6 0 0 - - 6 6 5 ) w a sn o to n l ya ne r u d i t ea n df a m o u ss c h o l a ri ne a r l y t a n gd y n a s t y , b u ta l s ot h em o s ts u c c e s s f u lm a ni ns t u d y i n gh e m v i d y ae x c e p t b u d d h i s t s h ec o n n e c t e dt h ew o r mo u t l o o kw i t ht h el o g i ct os t u d yh e t u v i d y ab y h i m s e l a n dt o o ks e r f -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a st h es t a n d a r da n dr a t i o n a l e t h e r ew e r e n l o r et h a nf o 啊q u e s t i o n si nh i sw o r k so fh c t u v i d y a , t h a tw a st h er e a s o nw h y d e b a t e db e t w e e nc o n f u c i a na n db u d d h i s t ,s ow ec a no n l ye m b a r kf r o mh i s k n o w l e d g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e x t a n tl i t e r a t u r et o e x p l o r e a n da n a l y z eh i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h c t u v i d y ab e c a u s eo f h i sw o r k st ob el o s te x c e p tp r e f a c e f i r s t l y ,t h et h e s i s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i l l u s t r a t i n gh e t u v i d y ab y l vc a if u r t h e r ,a n ds t r u c t u r e sas c h e m a t i c so f h e t u v i d y at h e o r y s e c o n d l y ,s o l v i n ga c a d e m i cc o n t e n t i o nr e a s o n a b l ya sf a ra sp o s s i b l e f o r e x a m p l e ,t h ea c c u r a t eb a m eo ft h eh e m v i d y aw o r k so fl vc a i ,b u d d h i s t s w h e t h e ra t t a c hi m p o r t a n c et oh e t u v i d y ao rn o t ,a n ds o0 i l t h i r d l y , u s i n g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 r a t i o n a l i t ya b o u td r s t a m a , a n dp o i mo u t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f o rd h a r m aa n d d h a r m i nw h e t h e rm u t u a ld i f f e r e n c ei n i ss e r f -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o rn o t f o u r t h l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l a wo fl o g i c ,s t a r tw i t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p r a m a n a t ot r yt od i v i d ep a k s a b b a s aa n e w , d e l e t ea g a m a - v i r o d h a , a n ds i m p l i f yv i r o d h a r e m a i nt op r a t y a k s a - v i r u d d h aa n da n u m a n a - v i r u d d h a f 逾h l y ,l vc a ic o n n e c t e dt h et h e o r yo f v a l s e s i k ai ni n d i a nw i t ht a ij io f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 a n dp o i n t e do u tb o t ho f t h e mr e v e a l e dt h em a t e r i a l o r i no f t h ew o r l d t h el a s tb u ti m p o r t a n t ,t h et h e s i sa p p r a i s e sl vc a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 h c t u v i d y ao b j e c t i v e l y k e y w o r d sh c t u v i d y a ;l vc a i ;x u a nz a n g ;ad e b a t eb e t w e e nc o n f u c i a na n d b u d d h i s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探析吕才对因明的贡献,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燕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字 l 枷和 日期:知力年媚矽日 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探析吕才对因明的贡献系本人在燕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 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燕山大学所有,本人 如需发表将署名燕山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及相关人员。本人完全了解燕山 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燕山大学,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彤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2 孑孑穆亭穹 日期:缈朋z d 日 导师签名:帐照沁 日期劫口7 年钥拥 导言 导言 因明是世界古代逻辑科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理论十分丰富, 并把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陈那新因明自唐玄奘传入我 国以后,在汉地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对中国逻辑思想产生了不容低估的 影响,掀起了研习因明的第一次高潮,其国内的研究水平也一度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中国被誉为因明的第二故乡。但是,当时研习因明的范围主要 囿于寺院,因明注疏绝大多数出自出家众之笔。 吕才( 6 0 0 6 6 5 年) 是唐初杰出的哲学家、音乐家,是深得唐太宗信赖的 多能学者,也是现有史料记载唐初乃至古代在家众研习因明的集大成者。 他不仅用义图勾画出了因明的整体结构,而且还有专门的因明论著,对当 时一些注疏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新见;由此,引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儒释之 辩。虽然史料记载吕才以失败而告终,其三卷注疏也已散失殆尽,我们无 法直接窥其因明观点的全貌;但是,这不能说明他在因明方面的观点都是 错误的,也不能否认他在因明方面的贡献。吕才在因明方面的成就已成为 因明史乃至整个逻辑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现在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对于吕才与因明的情况,学术界给予的 关注很多,几乎所有的中国逻辑史、佛教逻辑史等相关著作都有所涉及; 但是由于吕才的因明著作仅存序文,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料也很少等原因, 对于吕才在因明方面的贡献,在国内外尚未发现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研 究,甚至有关吕才与因明这方面的专门论著也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1 9 8 4 年至1 9 9 1 年这段时间。蔡伯铭老师的吕才与因明一文,对吕才研习因 明的情况作了大致介绍和论述,并指出了一些分歧问题,同时,通过分析 一些事例,对吕才敢于怀疑和改革的精神予以肯定。沈剑英先生在论吕 才的逻辑思想和吕才与因明中,也涉及了吕才与玄门中人的辩论, 并对辩论的部分内容作了阐述,归纳出玄门中人对吕才的九条批评,同时 对部分争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崔清田老师在吕才的因明研究以及修 订的中国逻辑史教程中,对吕才研习因明的情况作了客观、简要的说 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并“对吕才有关因明的若干看法和做法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分析”;而 且在中国逻辑史教程( 修订本) 留下的“吕才对因明有什么贡献? ”的思 考题与本文巧合性地相似。另外,还有罗熠老师1 9 9 1 年发表的吕才与玄 奘师徒的论争一文,对这场耐人寻味的论争从逻辑和哲学意义上作了简 略的论述。 就目前的学术论著而言,基本都谈及了吕才与玄门中人的辩论,对于 吕才哪些观点是正确的,以及在因明方面的贡献却很少谈及,大多是史料 性地介绍和分析,并没有系统、深入地探讨,也很少对吕才的因明成就做 出评价。甚至当前最新出版的中国逻辑史( 周云之主编) 竟然对吕才与因 明方面的情况只字未提,只有在讲神泰法师的时候引用了因明注解立破 义图序中的一段话,这不能不说是这部力著的一大遗憾。 我们在学术研究中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对历史中 的每一位学者的地位都需要放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遵照历史发展的规律, 以事实为依据,综合各种因素,客观、公正地去考察和评价;对于每位学 者、每部论著、每个事件都应该辩证地去考察、分析和研究。因此,我们 以史料记载为基础,从吕才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出发,仔细考察辩论的 内容,以逻辑学和因明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国思想通史的论述,借 鉴前人一些成熟的方法和研究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地推测、 考证吕才的因明成就。本文集考证性和评论性于一体,对吕才在因明方面 的贡献作系统的论述与探讨。 探究吕才在因明方面的成就不仅能够丰富中国逻辑史的内容,有利于 全面研究吕才的学术思想;而且对加强学术界与佛学界,以及中国与印度 的文化交流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吕才研习因明的方法和处理学术争议的 态度与方法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同时希望这一课题能为因明的传播与发展,弥补国内因明研究之不足 尽微薄之力。 2 第1 章吕才的因明之缘 第1 章吕才的因明之缘 吕才研习因明并非凭一时兴趣或是朋友的戏言,而是有极其浓厚的社 会政治、生活背景和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取决于吕才的个人天赋和因 明的学科性质与地位。因此,为了能更可靠、准确地探究吕才对因明的贡 献,就有必要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吕才放在其生活的社会历史环 境中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结合吕才个人学术背景、因明的学科属性与地 位去考察。 1 1吕才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1 1 1吕才生平简介 吕才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公元6 0 0 年) ,卒子唐高宗麟德二年( 公元 6 6 5 年) ,博州清平( 今山东聊城) 人。他是初唐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和音 乐家,从小好学,“善阴阳方伎之书”,【1 疆晓天文、地理、医药、制图、 军事、历史、文学、哲学乃至五行、龟蓍、历算、象戏等多种学问。贞观 三年( 公元6 2 9 年) ,“唐太宗令祖孝孙增损乐章,孝孙与明音律人王长通、 自明达递相长短。太宗令侍臣更访能者,中书令温彦博奏才聪明多能,眼 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达其妙,尤长于声乐,请令考之。侍中 王硅、魏徵又盛称才学术之妙,徵日: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 各应律管,无不谐韵。太宗即征才,令直弘文馆。”f 2 】吕才又为唐太宗解决 “三局象经”中的疑难,并逐渐升至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 通过图表( 见表1 - 1 ) 可以更容易了解吕才的生平。 1 1 1 1吕才出身于庶族家庭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对吕才的生平记载很 少,主要集中在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本传中,而且也只是说吕才是 博州清平人,并没有记载他的谱系,关于他在3 0 岁以前的事情也没有任何 1 1 1 刘晌旧唐书| t 京:中华书局2 0 0 0 :5 0 6 曲刘啕旧唐书_ j t 京:中华书局,2 0 0 0 5 0 6 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1 - 1 吕才生平大事年裂】 1 h b l e1 1t h ec u r r i c u l u mv i t a eo f l vc a i 公元 ( 年) 帝号大事年行 隋文帝开皇二十 6 0 0禁毁佛天尊及神像生于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 芷 玄奘往印度求经( 据粱 6 2 7 唐太宗贞观元年 2 8 岁 启超考定) 3 0 岁,得中书令温彦博、侍中壬 琏、魏征奏荐,直弘文馆。参与祖 6 2 9 贞观三年 孝孙、王长通、白明达等关于乐章 的辩论。作周武帝“三局象经”图 解,累迁太常博士,在此年后 6 4 0贞观十四年定五经正义4 1 岁 4 2 岁,奉命与学者十余人刊正阴 阳书,勒成5 3 卷,并旧书4 7 卷, 6 4 1 贞观十五年 凡百卷,诏颁行之。上议憎道应拜 俗状 6 4 2 -贞观十六至十八高丽盖苏文弑其王建4 3 - 4 5 岁,造方域图及教飞骑战 6 4 4拒 武。太宗自将征高丽阵图。擢太常丞 6 4 5贞观十九年玄奘回抵长安4 6 岁 6 5 0高宗永徽元年5 l 岁,预修文思博要、姓氏录 6 5 4永徽五年封太宗武氏为昭仪5 5 岁 5 6 岁,著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三 卷,与沙门慧立、明睿等展开争论, 6 5 5 永徽六年废皇后王氏 并与诸门学士共往慈恩寺与玄奘 对定 5 7 - 6 1 岁,作白雪歌词。与许敬 6 5 6 _ 显庆元年至五年令武后决奏事 宗、李淳风、礼部郎中孔志约并诸 6 6 0 名医,增订陶弘景本草,并作图解, 合成5 4 卷,大行于世 6 6 1 - 龙朔元年至三年 6 2 - 6 4 岁,为太子司更大夫。著 6 6 3 随记2 0 卷,行于时 6 6 5膀德二年行“麟德历”6 6 岁,卒 i l 】侯外庐冲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9 :1 0 8 - 1 1 0 4 第1 章吕才的因明之缘 记载。 在旧唐书卷四十九,列传二十九中记载:“子方毅,七岁能诵周 易、毛诗。太宗闻其幼敏,召见,甚奇之,赐以缣帛。后为右卫铠曹参 军。母终,哀恸过礼,竞以毁卒。布车载丧,随颧车而葬。友人郎馀令, 以白粥、玄酒、生刍一束,于路隅奠祭,甚为时人之所哀惜”。【l 】关于吕才 的亡妻,史料并没有记载其姓氏,她和吕才当是寒素婚姻;加上这样简朴 的丧仪来看,吕才应该出身于庶族之家,而非豪门。“布车载丧,随申;| i 车而 葬”,只有友人郎馀令于路隅奠祭,这样冷落的场面,也说明吕才并不具有 高贵的身份地位。这也就决定了吕才很难有机会接受贵族式的儒家教育。 1 1 1 2自学成才吕才思想的师承渊源不见于记载,而根据旧唐书 的记载,中书令温彦博,侍中王琏、魏徵三位大臣对吕才的才能交口称赞, 却无人提及他的学术师承,魏徵是吕才的山东同乡,也始终没有谈及此事; 加上吕才出身庶族家庭,这就决定了他很有可能是未经名师传授而自学成 才,通过下面的一些史料也可以得到佐证。 第一,根据旧唐书卷四十九的记载:“贞观三年,太宗命祖孝孙增 损乐章,孝孙乃与明音律人王长通、白明达递相长短。太宗令侍臣更访能 者。中书令温彦博奏:才聪明多能,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 达其妙,尤长于声乐”。【2 坞此同时,侍中王硅、魏徵又赞称吕才多才多艺, 魏徵并举出实例表明吕才的“多能”,“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 各应律管,无不谐韵”。【3 】对于唐初著名音乐专家争执不休,难以解决的疑 难问题,吕才却能够予以合理的解决。 第二,“太宗尝览周武帝所撰三局象经,不晓其旨。太子洗马蔡允 恭年少时尝为此戏,太宗召问,亦废而不通,乃召才使问焉。才寻绎一宿, 便能作图解释,允恭览之,依然记其旧法,与才正同,由是才遂知名。累 迁太常博士。”【4 】吕才对唐太宗不晓其旨的三局象经,独自研读一宿, 便能作图解释,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其独立钻研问题的能力在此略见一 【1 l 刘啕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5 0 9 伫l 刘啕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5 0 6 嘲刘晌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5 0 6 | 叼刘陶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5 0 6 5 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斑,这也说明吕才在2 0 多年以后独自研习因明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第三,根据大正藏卷五十的记载:吕才在其著作因明注解立破 义图序文中说:“其论既近至中夏,才实未之前闻。依极成而探义深, 凭比量而求微旨,反复再三,薄识宗趣。才以公务之馀,辄为斯注。 至三法师等所说,善者因而成之;其有疑者,立而破之。既外无人解, 无处道听途说;若言生而知之,因非才之望也。然以学无再请,尚日传灯, 闻一知十,方称殆庶。况乎生平不见,率尔辄事含毫;今既不由师资,注 解能无纰紊? ,【i 】 吕才有个幼小之旧栖玄法师,也是玄门中人,对于学术问题二人 经常发生争执,玄奘法师译出因明入正理论( 本文中出现的因明入正 理论、入正理论、入论和小论,如无特殊说明,则指同一部著作, 即是商羯罗主的入正理论;因为古今中外学术界对该著作的称谓有所不 同,而行文中有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所以名称会不一致) 和因明正理门 论( 本文中出现的因明正理门论、正理门论和门论,如无特殊 说明,则指同一部著作,即是陈那的正理门论;原因同上) 后,栖玄法 师抄给吕才并致书云:“此论极难,深究元妙,比有聪明博识,听之多不能 解。今若复能通之,可谓内外俱悉矣。”并且“从容谓才日:檀越复研味于 六经,探赜于百氏,推阴阳之愆伏,察律吕之忽微。又闻生平未见太玄, 诏问须臾即解;由来不窥象戏,试造旬日复成。以此有限之心,逢事即欲 穿凿,但以佛法玄妙,量谓未与彼同,虽复强学推寻,恐非措心之所。”【2 】 吕才于是利用公务之余反复披阅,并借阅了神泰、靖迈和明觉三法师的著 疏,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著有因明注解立破义图。无论是现代学者还是 古代僧人都一致认为因明极为难懂,而吕才在没有师承,没有道听途说的 情况下,独自研习并有专门著作,这不得不承认吕才有较强的自研能力。 第四,吕才的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一经问世,在佛门引起轩然大波, 并引发了一场大辩论,在辩论中吕才的论敌曾说:“吕奉御,以风神爽拔, 早擅多能,器宇该通,夙彰博物。戈猎开坟之典,钩深坏壁之书,触类而 吕才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董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7 2 2 2 1 吕才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董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7 2 2 6 第1 章吕才的因明之缘 长,穷诸数术。一览太玄应问便释,再寻象戏立试即成。实晋代茂先, 汉朝曼倩,方今蔑如也。既而翱翔群略,绰有余功,而敬慕大乘,夙敦诚 信。比因友生戏尔,忽复属想因明,不以师资,率己穿凿。,i l 】从这段话也 可以看出:吕才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学无止境地追求真理;不由师资,独 自研习,自成一家之言。 综上所引的史料和论述,不仅有史家的记载,而且有吕才本人的自述, 还有论敌的批评,所有这些都表明:博学精思的吕才具有很强的自研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他未经名师传授,而并非否认他小时候接受过教育。 1 1 2 吕才的学术背景 吕才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医药、制图、军事、历史、文学、 哲学乃至五行、龟蓍、历算、象戏等多种学问,尤长于乐律,并且大都有 专门创作。但是,由于他的生平不入正宗大雅,在史籍记载中异常缺略, 又由于他著述“异端”的性格,其著作几乎散佚殆尽,仅存的有:载于1 日 唐书本传中的叙宅经、叙禄命、叙葬书,载于大藏经中的因 明注解立破义图序等篇。 吕才奉唐太宗之命勘正阴阳书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活动。唐太宗认 为阴阳书“渐致讹伪,穿凿既甚,拘忌亦多”,【2 】就令吕才与学者十余 人“共加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3 l 最后新编成5 3 篇,加上旧的 4 7 篇,一共1 0 0 篇,诏颁天下而行之。这部阴阳书全文已失传,只在 | 日唐书中保存了叙宅经、叙禄命和叙葬书三篇( 新唐书、 全唐文中也有所保存) 。仅从这三篇里,我们就可看到无神论者吕才, 在反对迷信方面的努力。他大胆否定了h 宅吉凶、命定、阴阳葬法选日选 时选地等迷信。他这种敢于批判的精神在历史上很少见,而且这也使得吕 才以后批判性地研习因明成为可能。 吕才在乐律方面也成就卓著。贞观初年( 6 2 6 年) ,奉唐太宗的诏见,参 【1 1 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c b e t a 电子版厶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2 0 0 6 伫1 刘响旧唐书j e 京:中华书局,2 0 0 0 :5 0 6 啪刘啕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5 0 6 7 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谈论乐律等。此后,每逢太宗宴代众臣、赏赐闻里、赋诗抒怀之时,即 命吕才依诗谱曲编舞。贞观六年( 6 3 2 年) ,吕才相继创作并谱曲功成庆善 舞( 后更名为九功舞) 、七德舞( 后更名为秦王破阵乐) ,之后 又创作了上元舞。不久便传至日本、印度等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 响。至今,齐鲁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以及日本的艺术团体,仍在演奏秦 王破阵乐和上元舞等。千余年来,吕才及其秦王破阵乐等歌舞 曲,一直受到史学界、音乐界的重视,旧唐书、新唐书及现今出版的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国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都为其列传,山东 省社会科学院将其列入齐鲁文化六十名人。 另外,唐贞观十八年( 6 4 4 年) ,吕才完成了地理著作方域图和军事 著作教飞骑战阵图。高宗永徽六年( 6 5 5 年) 修文恩博要、姓氏录 等书,同年著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三卷。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其哲学方面的主要观点有:( 1 ) “极微”即物质实 在,是世界本原;( 2 ) 义理产生于实录,客观事物的规律多生于具体事物中, 理论来源于实践;( 3 ) 刚柔相济的矛盾发展观,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原因, 在于物质世界内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矛盾运动;( 4 ) 反对生而知之的先天 认识论,把学习当作取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并身体力行。 1 2 吕才对因明学科属性与地位的认识 1 2 1因明是新学问 虽然南北朝时期,佛教因明论典就陆续传入中国,如佛典中的方便 心论就是其一,但是,包括佛门在内也没有把它当作一门新学问,只是 当作佛理的一部分来研习,甚至很少问及。一方面是因为传入的因明论典 在体系上尚不完善,本身就不成熟;另一方面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 性,更不知道是一门新学问。因此,这一时期因明在中国的研习没有得到 盛行和发展。 直到唐玄奘奉诏译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将陈那的新 因明传入中国,这时因明在汉族地区才被当作- l - a 新学问。玄奘正译之余, 第1 章吕才的因明之缘 便在译场向僧众口授因明义理,其门下诸大德、弟子各录所闻,竞相传习 注疏。玄奘弟子窥基的因明大疏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一直传习 至今,神泰、靖迈、明觉三法师也都根据玄奘的讲授,结合自己的领悟, 各自著疏。不仅佛门弟子争相研习,以懂得因明为荣,而且佛门以外也有 学者涉足其中,吕才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位学者,并且引起了儒释之间的 一场大辩论。 1 2 2 对因明重要性的认识 玄奘只是在正译之余译出了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两 部新因明著作,仅是为了更好地研习其他佛典,使因明服务于内明。虽然 佛教徒一般比较重视这门学问,甚至以懂得这门学问为荣,但是没有认识 到因明的根本性质,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正如吕才的论 敌沙门慧立法师所说:“中有小论,题日因明。诠论难之旨归,序折邪之轨 式,虽未为玄门之要妙,然亦非造次之所知也”;甚至说:“因明小道,现 比盖微,斯乃指初学之方隅,举立论之标帜。至若灵枢秘键,妙本成功, 备诸奥册,非此所云也”。【l 】但是吕才与他们的观点相反,对因明的重要性 和玄奘把它译成汉文的意义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看中了随佛教传入而 夹带来的逻辑学即因明。他对于因明的重要性说:“理则包括于三乘,事乃 牢笼于百法,研机空有之际,发挥内外之宗。虽词约而理弘,实文微而义 显”。嘲 吕才一直很重视逻辑的工具作用,而且他把有关宇宙义理的观点及其 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驳斥了以逻辑为“小道”而以灵枢秘键别在奥册的 观点。吕才认为因明是“众妙之门”,是获取各种知识的门径,因此也积极 研习因明,并为因明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一点在学术界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玄奘提出因明是“众妙之门”, “此因明论者,是以先事翻译”这段话是吕才引用玄奘的话;实际上 这是吕才说的,也就是说吕才站在佛门之外看因明,就像我们今天对待因 l i 】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a e 1 a 电子版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 0 0 6 嘲吕才园明注解立破义图序董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0 :7 2 1 9 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的立场一样,并不仅仅是当成佛典的一部分,而是- - i 1 逻辑学。笔者在 论吕才对因明的贡献一文中也有论述:他们认为因明只是佛门的理论, 栖玄法师则对吕才有关佛教的议论不以为然,说佛法玄妙,不像太玄、象 戏之类可以逢事穿凿,纵然强学推寻,也难免隔靴搔痒,难得其真理。这 说明栖玄法师是把因明看作佛教理论的。还有“因明小道,现比盖微,斯 乃指初学之方隅,举立论之标帜。至若灵枢秘键,妙本成功,备诸奥册, 非此所云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都是认为因明是佛理的一部分,并且 与佛理相比是“小道”,正如慧立所说的未为玄门之要旨。【l 】佛门中人 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因明的逻辑学性质,认为因明服务于内明,只是为 了更好地学内明。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是说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因明的重 要性,而没有否认玄门中人重视因明,认为因明重要,不然玄奘也不会翻 译因明著作了。“重要”和“重视”本身就是一个表示程度的相对概念, 从一个方面难以评价,这需要有参照物,我们在原文中就是以吕才的认识 和对佛典的重视程度为参照的。他们认为因明不及佛典中的内明重要,但 是在我们看来,因明要比内明重要,因为彼此立场不同,佛门中人以佛典 中内明的学习和传授为主,这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我们在家众来讲,因 明要比佛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因明的作用要比学习佛典的作用 大,当然了,学习佛教中的一些知识也会受益匪浅,佛学的一些道理对构 建和谐社会很有帮助,而且因明为学习内明提供了门径,并同其他逻辑科 学一样,也是学习其他科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有的学者批评了蔡伯铭老师的观点,同时对笔者的观点也提出批评, 认为我们是曲解。除了我们以外,国内一些著名专家、学者也都持有这一 观点。例如,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载:“一般佛教徒对于这门学 问很少重视,甚至说:因明小道,现比盖微,斯乃指初学之方隅,举立论 之标帜。至若灵枢秘键,妙本成功,备诸奥册,非此所云也。吕才和他论 敌的上面的论断完全相反,他对于因明的重要性说:理则包括于三乘,事 1 1 张晓翔论吕才对困明的贡献张忠义。光泉,刚晓医明新论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 0 0 6 3 8 2 l o 第1 章吕才的因明之缘 乃牢笼于百法,研机空有之际,发挥内外之宗。虽词约而理弘,实文微而 义显,并指出吕才把逻辑学与世界观统一起来”。u 牲奠基老师说:“惜乎 当时传习的范围仅限于佛教寺院,后来比较发达的,倒反而在反因明的禅 宗方面的多,而玄奘派之大成之因明与应用因明的法性法相学方面,则极 少有研究的人能继续发挥其逻辑意义”。【2 遨也说明,玄门中人对因明的逻 辑工具作用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与内明相比,因明只是“小道”。 郑伟宏老师也说:“古因明的部分著作虽然在唐代以前已经传译至汉地,但 是既没有产生弘传此学的注译本,更没有产生自己的著作。玄奘西行求法 之前也没有关于研习此学的记载。研习因明并非玄奘西行求法的惟一目的。 他是为取真经而前往印度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求如来之秘藏, 寻释迦之遗旨。他带着心中的疑难前往印度。这疑难便是南北朝以来争论 不休的心性和佛性问题。寻求心性、佛性问题的答案是他的主攻方向,而 学习因明也是求法印度的重要内容”。嘲通过郑老师的这些论述,我们也可 以看出来:玄奘千辛万苦到印度学习佛法、解决疑难问题才是最主要的, 因明则出于次要地位,虽然他也重视因明,而且还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对 因明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及佛法,学习因明也不是玄奘的初衷。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几位著名学者以外,国内也还有一些学者持有同样 的观点。但是,我们并没有像有的学者所说的“玄奘法师及其门下弟子一 直都很重视,怎么会在对因明学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受到吕才的批评呢? ” 我们所主张的只是吕才与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与吕才相比,他们重视的 力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因明逻辑学科的性质,即便是把因明当成学习佛教 典籍的工具,但也没有认识到其基础学科的性质。当然,作为出家众对自 然科学和一些社会科学了解得相对较少,加上因明在佛教中得到繁荣发展 并逐渐系统化,玄门中人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常理所在,我们并没有说吕才 批评玄门弟子,也没为贬低玄门中人,更没有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故意贬 低佛家”。 1 1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9 :1 2 1 饼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9 :3 0 1 p l 周云之冲国逻辑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 0 0 4 2 7 8 - 2 7 9 1 1 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吕才研习因明的偶然因素 吕才有个“幼少之旧”栖玄法师,也是出身于庶族之家,栖玄在“遁 于嵩岳”的时期出家3 0 余年,仍是一个清苦的佛徒,并不属于寺院的庄园 地主阶层。二人因儒释身份不同,信仰有别,经常发生争论,正如吕才所 说“但以内外不同,行已各异,言戏之间,是非锋起”。【1 】吕才对于栖玄法 师,一方面充满着道义的同情和尊重,另一方面也坚持着真理,开展了理 论斗争。在这一点上,固然表现出吕才“风神爽拔”、“器宇该通”的无所 顾虑的气派。 吕才自恃才高,闻一知十,博通儒道之外,也常涉足释典。栖玄则对 他有关佛教的议论不以为然,说佛法玄妙,不像太玄、象戏之类可以逢事 穿凿,纵然强学推寻,也难免隔靴搔痒,难得其真理。玄奘译出因明二论 后,栖玄以其义趣幽隐,先写一本,见示于吕才,并附书说:“此论极难, 深究元妙,比有聪明博识,听之多不能解。今若复能通之,可谓内外俱悉 矣”。 2 1 于是,吕才以此学问前所未闻,又耻于被试,仔细披阅二论,反复 推研,“於是依极成而探义深,凭比量而求微旨,反覆再三,薄识宗趣”。 后来又借到神泰、靖迈、明觉三法师的义疏,更加究习。“既以执见参差, 所说自相矛盾,义既同禀三藏,岂合更开- i - j ? ”【3 】因此,吕才就自己的 理解,对三法师之说,善者因而成之,其有疑者,立而破之,著因明注 解立破义图三卷。由此可见,吕才虽然具有研习因明的潜质,而且也常 涉足释典,但是就研习因明而言,栖玄法师的挑衅及其为吕才提供的便利 条件,是吕才独自研习因明的一个重要因素。 1 4 本章小结 因明作为新学科和其逻辑学的属性,以及学识渊博的吕才具有很强的 自研能力,是其研习因明的前提和基础,“耻于被试不知”也是激发吕才自 研因明的一个重要因素。 i l l 吕才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董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0 :7 2 2 2 1 吕才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董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7 2 2 踟吕才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董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7 2 2 1 2 第2 章吕才与“儒释之辩” 第2 章吕才与“儒释之辩 佛教文化是一个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是个融入 贯通本土文化和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体系,不同于孔孟 学说的独断,佛学中可以有比较大的自由度进行争论。佛学已经儒学化, 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思辨水平的发展。封建社会所谓“纯儒”般都是贵族 地主阶层的正宗思想家;吕才“异端”学派的性格和地位,决定了他不是 初唐正宗的儒家。但是,由于他的社会地位和学术背景又使得他把儒家的 积极因素发挥到极致。 2 1 儒释之辩的起因 吕才是在佛门之外看因明,对神泰、靖迈、明觉三法师所说觉得有道 理的,加以论证,成立其说;怀疑之处,举出4 0 余条,加以驳斥。著立 破注解上、中、下三卷;并画出义图,共相比较,名之因明注解立破 义图,又别撰一方丈大图。图前作序文,自称无师自通,学无再请,闻一 知十,加上“其注解合理能无纰紊”一句,由于原文没有标点,部分法师 甚至现在部分学者认为是陈述句,该句成了吕才的自吹自擂,并公然挑战 说:“法师等若能忘孤鬼之微陋,恩旬味之可尊,择善而从,不简真俗,此 则如来之道,不坠于地,弘之者众,何常之有? 必以心未忘于人我,义不 察于是非,才亦扣其两端,犹疑质之三藏。”由此在儒释之间引起一场争论。 结合“其注解合理能无纰紊”下面吕才所说的“择善而从”,可以看出该句 应为反问句,是吕才谦虚的说法。即便如此,吕才打破了因明在佛门的垄 断地位,而且质疑于当时在佛学界具有绝对权威的唐玄奘,这也难免会引 起一场辩论。 2 1 1 以“义理”观为出发点 吕才是唐初唯物主义阵营的杰出代表,研究因明也是以唯物主义世界 观为指导的,与一般佛教学者不同,他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即使 1 3 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佛教盛行的时期,吕才学习因明,也没有如一般佛教徒那样钻入思辨哲 学的迷宫。把宇宙的事理和事理的逻辑联系在一起,把世界观与逻辑学统 一起来。 吕才的因明思想以他的唯物主义的“义理”观为理论基础。所谓的“义 理”是指客观规律,当然包括思维规律,“义理乖僻”指两种情况,其一 是本非实录,其二是自相矛盾,不合思维规律。吕才研习因明就是以唯物 主义的“义理”观为基础,以“义理乖僻”为标准,自觉运用矛盾律向玄 奘提出质疑、进行辩论的。体现了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且 没有经院思想的影响,富有时代气息和战斗精神。 2 1 2 追求真理的客观精神和善于批判的治学风格 所谓依极成而探义深,凭比量而求微旨,表明了他独立创作的治学态 度;而善者因而称之,疑者立而破之,也表明了他追求真理的客观精神。 吕才的论敌明常法师在其诬蔑的评述中也暗示出吕才不但博学富于创造, 而且学无止境地追求真理,“一览太玄应问便释,再寻象戏立试即成,实晋 代茂先,汉朝曼倩,方今蔑如也,既而翱翔群略,绰有余功,而敬慕大乘, 夙敦诚信。比因友生戏尔,忽复属想因明,不以师资,率己穿凿”。【l 】吕才 的“幼少之旧”栖玄法师也对吕才当面批驳,吕才自记道:“师乃从容谓才 日:檀越复研味于六经,探赜于百氏,推阴阳之愆伏,察律吕之忽微。又 闻生平未见太玄,诏问须臾即解;由来不窥象戏,试造旬日复成。以此有 限之心,逢事即欲穿凿,但以佛法玄妙,量谓未与彼同,虽复强学推寻, 恐非措心之所”。 2 1 吕才博学多能,并且都有专门著作和创造。其中不少的著作都是论战 之作,对于当时的学术界纠非订是,极其驰骋。1 3 他依其博学多艺而展开 的批判,正是由于他“异端”的性格和善于批判的治学风格决定的。吕才 思想的“异端”实质,可从两方面看出来。 1 1 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c b e t a 电子版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 0 0 6 2 1 吕才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董诰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7 2 1 p l 侯外庐冲嗣思想通史( 第四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0 :1 1 3 1 4 第2 章吕才与“儒释之辩” 其一,从人际交往来看:吕才和当时的大臣如温彦博、王硅、魏徵、 长孙无忌、于志宁、许敬宗等人,都有过一定时期的接触,但始终是官守 职责的公务关系,并没有结成相互支援的政治集团。当他的夫人和儿子“布 车载丧,随糯车而葬”的时候只有一个郎馀令以白粥、玄酒、生刍祭路隅, 冷落到“甚为时人之所哀惜”。据吕才自述,他的朋友主要有共同志趣的王 绩、李播、陈永等人,以及他的“幼少之旧”栖玄法师。 其二,从他的著述散失来看:本传载吕才3 0 岁作三局象经图解;4 2 岁刊正新、旧阴阳书一百卷;4 3 岁造方域图;5 1 岁预修文思博要和姓氏录; 5 6 岁著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三卷;5 7 岁作白雪歌词十六首;参与增损陶弘景 本草并图,合成五十四卷;6 2 岁著隋记二十卷,行于世。诚如新唐书本传 所说。才生平预修书及著述甚多”,但这些著述很快就散失殆尽。f 1 1 2 2 儒释之辩的过程及内容 2 2 1慧立致书左仆射于志宁 公元6 5 5 年7 月,译经僧慧立法师听说吕才的因明注解立破义图 后,遂向尚书左仆射于志宁致书,论其利害说:“立闻诸佛之立教也,文言 奥远旨义幽深,等圆穹之寥廓,类沧波之浩浣,谈真如之性相,居十地而 尚迷,说小草之因缘处无生其犹昧,况有萦缠八邪之网,沉沦四倒之流, 而欲窥究宗因辩其同异者,无乃妄哉,窃见大慈恩寺翻译法师慧基早树, 智力夙成,行洁圭璋。所翻圣教已三百余轴,中有小论,题日因明。 诠论难之旨归,序折邪之轨式,虽未为玄门之要妙,然亦非造次之所知也。 近闻,尚药吕奉御以常人之资,窃众师之说,造因明图,释宗因义。不能 精悟,好起异端,苟觅声誉,妄为穿凿。排众德之正说,任我慢之偏心, 媒炫公卿之前。嚣喧闻巷之侧,不惭颜厚,靡倦神劳,再历炎凉,情犹未 已”。【2 】 慧立法师的主要意思是:佛教文言奥远,旨义幽深,因明虽然不是玄 1 1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0 :1 1 6 嘲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c b e t a 电子版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 0 0 6 1 5 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门中的要妙,但也算是佛典中的小论,并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学通的。玄 奘法师通达三藏,学艺精深,实为缁林之龟镜。而吕才以常人之资,窃众 师之说,妄为穿凿,窥究宗因,注解因明,辩其异同,并造因明图,未免 太狂妄。而且还质疑众德之正说,好起异端,夸竞自媒,不过是沽名钓誉 而已。需要说明的是,慧立法师在书中只针对吕才研习因明并著因明注 解立破义图一事加以讨论、批驳,而并没有谈及吕才的具体观点和著作 的内容。 2 2 2 柳宣与归敬书 太常博士是唐代太常寺主要官职,共四人,柳宣是其中之一,从七品 上,其职为掌辨五礼之仪式,大祭祀及大礼时赞导礼仪,并拟议王公及三 品以上官以谥号。太常博士是朝廷礼仪方面的学术权威,甚为清选,资位 与补阙大体相当。【1 】 6 5 5 年1 0 月,太常博士柳宣见吕才对慧立的攻击一直没有回应,便自 告奋勇,作归敬书,致译经诸僧。其书认为自古以来释经论义,都不过 囿于文字,停留于表面。“息言明道,方契证于凝寂。犹执玄以求玄,是玄 非玄理,因玄以忘玄,玄或是玄。义虽冥会幽途,事理绝于言象。然摄生 归寂,终藉筌蹄”。【2 铉句话是说出家为僧、译经作疏者,未必真能得意忘 象,领会玄理。而儒士处俗,虽不事佛门,也未必不能得其真谛。然后说 吕才“入空有之门,驰正见之路,闻持拟于昔贤,洞微侔于往哲。其词辩, 其义明,其德真,其行著”。【3 】吕才立破因明之疏,意在弘宣佛教,正确的 地方,必须然其所长。如果不正确,理合指其所短。 此外,太史令李淳风也站出来维护吕才,贬抑诸僧。柳宣引其议论, 说玄奘名实称道,吕才学识赅博,但以因明义隐,所说不同,触象各得其 形,共器饭有异色。并提出吕才既已执情,道俗企望指定,望咨玄奘裁决, 传示四众。 1 1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杜1 9 8 7 9 2 曲慧立。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