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号 2006040064 分类号 g40-01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后大众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对中国的启示后大众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对中国的启示 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 申请人姓名申请人姓名 刘晓琳刘晓琳 导师姓名导师姓名 高高 伟伟 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提交时间 20102010 年年 4 4 月月 6 6 日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1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10 年 月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iii 前 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1 1、揭示和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理论意义 .1 2、解决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问题的现实意义 .2 (三)研究方法 .2 1、比较研究法 .2 2、文献研究法 .3 3、历史研究法 .3 (四)文献综述 .3 1、马丁特罗教授本人的理论修正以及研究转向 .3 2、国外学者对后大众化理论的解读 .4 3、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的引介推广 .5 一、后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 .7 (一) “后大众化”的含义 .7 (二)现阶段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 .8 二、后大众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发展措施 .10 (一)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0 (二)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的转变 . 11 (三)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 .13 1、办学机制的变化 .14 2、办学主体和大学管理权限相对增加 .14 3、教师的身份也发生了相应改变 .14 4、财务管理和预算编制与运作的变化 .14 5、大学内部管理结构和组织的变化 .15 (四)高校入学考试、选拔标准的合理化改革 .16 1、提供多次考试机会 .16 2、录取方式多元化 .17 3、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17 三、日本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8 (一)构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 .18 (二)优化后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9 (三)建立新型高校管理体制 .20 (四)深化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 .22 (五)减轻政府财政在高等教育投入方面的压力 .24 引文 .2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6 参考文献 .27 后记 .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后大众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策略对我国的启示 中文摘要 我们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速发展以后进入的平台期及大众化的后阶段,称之为后 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迎来“后大众化”时代。在这个阶段,必须对前一阶段大 众化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寻找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和路径。后大众化的出现,迫切地要求高等教育制度适应这一状况,即不能再追求一次性 的高入学率同时转变办学理念,后大众化研究的历史意义和研究的前瞻性由此凸显。 日本的高等教育于 20 世纪 70 年代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此后的十五年间在向高等教育 普及化阶段过渡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急剧扩张之后的平台期即后大众化阶段,面 临着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机会不均等一系列问题。日本政府和高等 教育理论界开始了构建适应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系统的政策和理论探索。我国高等教育 进入后大众化阶段以后,面临与日本相似的问题。因为中日两国在经过高等教育急速发展 的大众化过程后所面临问题的共通性,近几年中日高等教育比较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多受到 教育界关注。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金子元久教授曾多次到中国进行高等教育比较调 查研究,为中国的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改革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发展建议。 日本高等教育曾经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模仿对象,从洋务运动初设近代意义上的高 等教育机构洋务学堂, 到维新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的设立, 中国高等教育从办学理念、 指导思想曾经大量师法日本。同样在经历了快速扩张之后,进入后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 教育,面临与日本相似的问题:高等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均等;政府曾经面 临教育财政危机、教育质量滑坡、毕业生就业困难、如何规范私立高校发展等与中国当前 同样的问题。通过分析日本后大众化阶段的政策取向和改革举措,可以为当下刚刚进入后 大众化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他山之石” 。 2006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发展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提 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 调发展。继续发展各类成人教育” 。中国正在制定实施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于高等 教育而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跨整个段间(2010-2020)中国高等 教育都处于后大众化阶段。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深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扩大开放是我国高等教 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强化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说明政策目标在关 注大众化带来的结构、 质量问题。 同时, 理论界将此前作为规模扩张措施的 “外延式发展” 、 “内涵式发展”概念进行修正,演绎出“内涵发展”和“高等教育成长模型”理论,实际 上是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高校管理体制落后、 高校资金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的应对举措。 正如日本后大众化阶段持续时间较长一样,中国高等教育在后大众化整个时段将集中 精力谋求高等教育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他国的经验将为我们正确理解、实践规划 , 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的范例。 关键词:后大众化;高等教育;日本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enlightenment from japa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t the post-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stage abstract we define the platform and the later stage after massification stage as post-massification stage.the appearance of the post-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urgently demand education system adjust this situation,we should not pursue one-time high enroll rate,but rather to provide multiple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provide more convenient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provide the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more suitable for people to choose and the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individual requirements,this is the essence of post-mass. it can be seen that post-massification would mean the begin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leads to lifelong, the transition to lifelong learning society. the forward-looking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post-massification now clearly show.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0th 70century into the mass higher education phase. the next 15 years,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re is a platform in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after the rapid expansion namely the post-massification phase,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un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etc.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orists began to build the policy which adapt to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of the post-massification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from the central education committees refered a consultation reform repo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1971 untill implemented the plan calle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1976, the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of theory is always the direction when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reform policies. after into the post-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stage,china facing a similar problem with japan. because the two countries faced the similar problems aft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education sector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comparative research perspectiv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 higher education.prof.jinziyunjiu,dean of education institute,tokyo university,came to china many times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compared research and gave the valuable suggestion for the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reform of post-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used to be role models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establish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 schools of foreign affairs,to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ve imitate largely from the school mission,guiding principles of japan. similarly,after experiencing a rapid expansion,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t post-massification stage,facing a similar problem with japa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 has more similarity: the unbal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most countries 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chieve in short term under the government policy incentives, the government has encountered varying degrees of education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declining quality of teaching, graduat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how to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etc, the same problems at present in china . by analyzing the japanese policy orientation and reform initiatives at the post-massification stage , can surpport a golden-finger to china,which just entered the post-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 2006 releas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ive-year plan s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ocused on improving quality and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strength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rain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students and ability in practice. steadily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nd steadily develop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level personnel training. focused on strengthening high-level universities and key discipline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stitutions .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class adult education. china is developing long-term planning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planning by the entire cross-section between (2010-2020) is at post-massification stage. national long-ter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draft) that i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re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xpanding opening up, reform and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 prerequisite for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cus. shows continue to pursue policy goals in popularity, but also brought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mass,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quality issues. meanwhile, theorists will be had as a scale. as japan post-massification stage is a longer duration, post-massification in china will concentrate on exploring the entire period improve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will give u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plann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 practical examples. key words: post-mas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japan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 言 (一)问题的提出 高教研究者从理论高度对大众化进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的表现和原 因,归纳起来大概包括:规模扩张与观念更新之间的矛盾、规模扩张与资源供应之间的矛 盾、规模扩张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规模扩张与结构变革之间的矛盾、规模扩张与体制 改革之间的矛盾等。反思我国大陆高等教育大众化前半期,特别是加速发展的 10 年所出 现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大众化主体问题:公立院校为主,还是私立院 校为主;抑或公立私立并举,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私人并举的多元化;如 何支持私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2)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功能问题:是专业教育还是素质 教育;是培养少数精英人物还是生产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些矛盾体如何共处并保持适当张 力。 (3)大众化结构问题:发展职业学院和社区学院为主,还是发展本科教育为主;抑或 两者并重;大众化条件下精英教育是要消解,还是要加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的比例怎样才是合理的;硕士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层次还是一个过渡层次;高校的类型与规 模如何定位;部分时间制高校、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的大众化中的地位和规模怎样才合适。 (4)大众化的管理体制问题:高校自主权如何落实;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谁为主导;高 校管理的民主化如何实现。 (5)大众化的入学和选拔问题:入学的标准制定;怎样结合统 考统招、分省考试招生和高校自主考试招生三种选拔方式。 (6)大众化的资源配置问题: 政府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成本分担机制如何确立; 收费标准及补偿机制如何才算合理; 对私立民办高校是否采取资助政策;如何看待高等教育的民营化、产业化、市场化;高校 负债问题。 (二)研究意义 1、揭示和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理论意义 在连续的大规模扩招之后,国家和社会开始重视“跃进式”的大众化带来的问题。因 为中国目前的“大众化”主要是以数字指标定义的,但这期间累积的问题与节节攀升的入 学率数字一样令人关注。如某些大众型院校定位不明,与精英型大学攀比、求大求全,把 大众型大学办成压缩型、低质量的“精英教育” ;受利益驱使,精英型大学也加入扩张行 列,举办专科、民办二级学院等大众型教育,办学水平受到冲击。不顾现实条件的“超常 规、跨越式”地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教育资源异常紧张,师资、设备不足,生师比大幅提 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难以保障。大规模的扩招和建设是通过借贷实现的,政府投入难以满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足。有的地方和部门将大众化与产业化等同起来,认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应当按照办产 业的路子,从而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引入歧途,学校债台高筑,运行困难。大量涌现的民办 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制度规章滞后的问题。跑步进入“大众化”已经导致高 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遮蔽了高等教育面临的结构调整的矛盾,延迟了高校在招 生录取、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评价、人事制度等方面的紧迫改革。日本的经验教训为我们 开展理论研究、丰富后大众化时期的改革发展理念提供素材。 2、解决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问题的现实意义 2006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发展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提 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 调发展。继续发展各类成人教育” 。中国正在制定实施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于高等 教育而言, 规划所跨整个段间(2010-2020)中国高等教育都处于后大众化阶段。 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深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 的根本动力,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扩大开放是我国高等教育未 来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强化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说明政策目标在继续追 求大众化同时,也关注大众化带来的结构、质量问题。同时,理论界将此前作为规模扩张 措施的“外延式发展” 、 “内涵式发展”概念进行修正,演绎出“内涵发展”和“高等教育 成长模型”理论,实际上是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高校管理体制落后、高校资金紧张等 一系列问题的应对举措。 正如日本大众化阶段持续时间较长一样,中国高等教育在后大众化整个时段将集中精 力谋求高等教育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他国的经验将为我们正确理解、实践规划 ,实 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的范例。 (三)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 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教育质量的比较时,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不能回避,即可比性的 问题。首先,不同国家的教育质量是基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条件而形成的,所以在比较 影响教育质量的某些制约因素时,要十分注意这些相关条件是否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 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的规律,这一点是不因国度、文化、社会发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而改变的,所以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是可以进行比较和相互借鉴的。 关注中国高等教育与日本高等教育的文化的、传统的、制度的可比性,以此来构筑中国自 身的后大众化研究的“问题域” ,是本研究的侧重点之一。 2、文献研究法 该研究将通过高等教育史、教育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大量文献,丰富“高等教育 后大众化”的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文献做出深入分析,从中 揭示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理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变革规律。 3、历史研究法 追溯日本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后大众化阶段的政策措施、改革历程;将 目前在中国炙手可热的“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发展”问题放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进程中、放到中国追求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中,从而明晰概念演化的轨迹,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的背景含义。 (四)文献综述 1、马丁特罗教授本人的理论修正以及研究转向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伯克利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 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接连撰写了从 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 (1970) 、 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 (1972) 、 从 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 (1973)等系列长篇论文。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 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 15左右的适龄青 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 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 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 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 50。当超过 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 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划定 15%和 50%这两个界线的同时,他指出,这样的划 分“没有任何数学工具的支撑,或者说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是他的一种逻辑判断; “数 字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并不一定具有实际的意义” ,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别标准, 它们并不代表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 。特罗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 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90 年代末期,马丁特罗又在论大众高等教育与教育机构多样性和从大众高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教育向普遍进入过渡:美国优势等文章中进一步探讨了大众高等教育与普遍进入问题。 特罗在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使之与不断变化的教育现实相吻合。例如,特罗在 70 年代 刚刚提出大众高等教育理论的时候,完全是按照适龄青年入学率这一指标作为划分精英、 大众、普遍进入阶段的依据,但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美国适龄青年进入大学的比率已 经基本停滞,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下降,支撑高等教育普遍进入的是终身学习的兴起和大量 成年人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于是,在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遍进入过渡:美国优势一文 中,他明显地以网络社会和终身学习为背景讨论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 马丁特罗的修正以及转向本身说明,采用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思维或者激进的扩张 主义改革,都无法反映高等教育演化的客观进程和内在需要。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 的出现既是西方高等教育的演变态势和实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演化的内在必然。但特罗 的着眼点仍局限于部分发达国家,并未在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广与验证。 因而,其修正的重点是大众化阶段与普及化阶段的关系,并未涉及“后大众化”阶段的特 征及规律。 2、国外学者对后大众化理论的解读 当人们在应用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去考察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解 答实际问题时,也发现特罗教授的“三段论”的不足之处。例如,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中 心有本章教授在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演变历程中发现:90 年代,正处于大众化阶段后 期的日本高等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其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发展道路 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已有越来越多的成人多次进入高等院校接受继续教育,这并非特 罗教授所列举的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特征所能涵盖。于是,他将 90 年代日本高等教 育出现的这些区别于马丁 特罗所言的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特征和普及阶段的质的变化, 冠 之为“后大众(postmassification)阶段”,并将其定位在特罗教授所说的大众化阶段的“后 期”与普及化阶段的“初期”。他还提出“大众化高等教育”通过“后大众”这个阶段的过渡之 后,有可能转变为“终身学习”(long life learning)阶段,而非传统大学适龄青年的普及教 育阶段。另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罗伯特 吉姆斯基(robert zemsky)教授和斯坦福大 学的佩特里夏 甘波特(patricia j.gumport)等人也以“后大众阶段”为题讨论了美国当代高 等教育的特征。 后大众化现象是日本学者有本章在研究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一种 新现象,即日本高等教育并未按照马丁 特罗的三阶段模式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而是在高 等教育大众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发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了巨大变化,他把这一发现称为后大众化现象。事实证明,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日本,在 其他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也出现。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逐渐波及发展中国 家。 3、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的引介推广 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经过一段高速发展之后,会出现一个“停滞期”或“平台 期” ,似乎也是一种规律。19601970 年代的上半期,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大幅提升, 但到了 70 年代后期,却“不约而同”地放缓增长速度,进入一个“平台期” 。20 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开始出现教育过度,当时有人断言严重教育过度将持续 10 年。随后,法国、 瑞士、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也普遍出现教育过度或资质过度现象。日本也在 70 年代后 期达到毛入学率 50%以后进入近 10 年的停滞期(19601978 年是扩大期,19791985 年 是停滞期) 。 教育过度往往导致多种负面效应,如教育回报降低、 资质利用不足或就业不足、 挤占低技术工作岗位、知识浪费。至于为何出现高速发展后的停滞期,金子元久教授认为: “由于高等教育的加速化发展,或者是大众化导致的各种后果,我们可以指出有三个重要 的问题会出现。第一个是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导致的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第二个是高校 毕业生劳动力供给的过剩;第三个就是教育机会差距的扩大” 。这三个问题最终会导致社 会不满情绪的膨胀,从而导致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取向出现了变化,不得不采取减速调控 手段。它昭示我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扩张乃至普及化是应当有其内在尺度的,超出尺度 的教育规模的膨胀不仅不利于社会和个体,只会带来资源的浪费。从中合理的演绎是:不 能脱离成长目标去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相反,追求大众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等教育的 健康成长这一根本目标。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也在多篇文章中先后指出“我们在将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 展阶段论的学术思想和理念用于解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时,同样感到我国高等 教育系统的转变并未像马丁特罗教授的三阶段论所断言的那么简单,即认为伴随着 高等教育规模一定程度的扩张,毛入学率达到 15时才出现质变。而是在量的扩张尚与大 众教育阶段的下限有相当距离时,高等教育系统在许多方面就出现了局部性的质变,呈现 出显著的大众化教育特性,甚至是普及化教育的特征” 。此外,由于我国大陆经济社会发 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二元体制,当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的时候,北 京、上海等高教毛入学率已经超过 60%,江苏、浙江等也已经接近 40%,已经达到或接近 特罗 50%进入普及化的水平。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像日本高教专家定义的高等教育“后大 众化”发展阶段,已经或即将在我国大陆出现。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是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总结出来的,面对当代世 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以前发达国家高教发展没有出 现过的新情况,他多次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高等教育的发展 的现代化一样,属于“后发外启型” ,它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避 免走弯路,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超越式发展” 。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 “普及化” 阶段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可以即时地为“大众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所了解、认识 和借鉴。 由潘懋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 化结构与体系研究”完成,该课题从宏观上概括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与现 实基础、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体系与理论、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想观念, 然后分别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等几种办学形式具体考察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体系的演变情况,并 就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重大问题,如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质量 问题、财政策略问题,以及大众化规模发展的宏观调控模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提出 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改革创新的建议,以及促进和完善我国大众化 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有关对策。日本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原日本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天野郁 夫教授应邀参加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 政策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的学 术报告。介绍了进入平台期的日本高等教育采取的改革措施。虽然主要是立足于日本高等 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结构体系变化经验,以及日本后大众化阶段的现实,对中国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也同样有借鉴意义。中国高教理论界在反思我国大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 程的结构体系变革时,有必要重视“无界限化与高质量核心的形成”的经验,在后大众化 阶段重新构建精英教育,以期使在高等教育边界扩充的同时,强化其核心部分的核心价值 观和核心质量,从而突破发展瓶颈,平稳过渡到普及化阶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一、后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 (一) “后大众化”的含义 1999 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更多的高中生得以走进大学的殿堂。至 2009 年,高校 扩招不知不觉已经走过 10 个年头。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碰碰车施工方案
- 留守儿童咨询方案
- 课题专家咨询方案
- 建筑隔音降噪处理方案设计
- 开发区财务咨询方案
- 旧城改造弱电施工方案
- 离婚协议文本翻译及国际婚姻法律效力评估服务合同
- 篮球场塑胶地面施工与青少年体育培训合同
- 崇明区网络营销方案
-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股权过户与工商变更服务合同
- GB/T 9799-2024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钢铁上经过处理的锌电镀层
- 退休返聘人员劳务合同范本
- DL-T5190.1-2022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
- 第2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KLA缺陷检查培训
- 《幕墙工程UHPC单元体幕墙施工专项方案》
- 两个责任 培训课件
- 弥勒湖泉酒店云南营销策划方案
- 2023年四川能投宜宾市叙州电力限公司招聘历年高频难易度、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和协作
- 通信管道管线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