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以作曲技术的视角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草原音诗这部马头琴协奏 曲,分析的角度涵盖了作曲技术的多个方面,例如旋律特点、和声手法、曲式结 构和配器法等等。 草原音诗这部作品将内蒙古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技术进行了有机的结 合,在中国民族音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它架起了一座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传统 音乐沟通的桥梁。本文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较为完整的分析了这部重要作品,希望 能够对内蒙古地区乃至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和创作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马头琴;奏鸣曲式;民族风格;乐曲结构:创作技法;主要特点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m o r i n k h u u rc o n c e r t o “m u s i c a lp o e mo fg r a s s l a n d ”f r o ma p o i n to f v i e wo fc o m p o s i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t h ea n a l y s i sa n g l e sc o n t a i n 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 ,s u c h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m e l o d y , h a r m o n y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 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 ,o r c h e s t r a t i o na n ds oo n 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i n t e g r a t e st h en a t i o n a lm u s i co fi n n e rm o n g o l i aw i t h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o fw e s t e r n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a n do c c u p ya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f i e l d o f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m u s i c 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b u i l dab r i d g ew h i c hl i n k sc -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m n s i ea n dw e s t e r n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 c o m p o s i t i o na tt h ee a r l i e s ti nc h i n aa n dih o p et h a tt h i st h e s i sc a nm a k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 o r yo fn a t i o n a lm u s i co f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a n de v e nw h o l e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m o r i n l d m u r ;s o n a t af o r m :n a t i o n a ls t y l e ;m u s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 c o m p o s i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s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 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 课题( 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丁号乞 加少年月砂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 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 :丁 7 _ 0 07 年多月乃日 第一章引言 1 1 草原音诗的创作背景 草原音诗是我国的第一部马头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以内蒙古地区的民族 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结合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突出了马头琴这一民族乐器的优 良特性。曲作者辛沪光老师早年一直在内蒙古生活,所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 化传统非常了解。她的管弦乐交响诗嘎达梅林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并在海内 外广为流传。 在内蒙古的这段日子里,辛沪光老师曾经深入牧区并且和当地牧民一起生 活,她对解放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深有感触。辛沪光老师曾 经亲自采访了多位牧区的女性,了解她们在解放前和解放后关于她们自身的各个 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决定创作相关题材的音乐作品。朱色烈原为内 蒙古科尔沁地区的民歌,这首民歌表现了命运坎坷的女性的哀诉伤感之情。辛沪 光老师在引用民歌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度加工和创作,将民歌原本哀婉的情绪在 草原音涛这部作品的后半部分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升华,深刻的反映了新中国 成立后女性的生存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主题。 至于马头琴,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2 0 0 5 年8 月1 6 日,马头琴 大师齐宝力高和众多马头琴演奏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精彩演出,提升了马头 琴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举世瞩目的2 0 0 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齐宝力高大师领衔他所创立的野马马头琴乐团再一次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马头 琴这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民族乐器和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独 特魅力。 1 2 关于马头琴 马头琴( m o r i n k h u u r 又为m a t o u q i n ) 是我国蒙古民族特有的弓弦乐器,由 于在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蒙古族民族乐器家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头琴已 经成为了蒙古民族的象征之一,并且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由木质框架的共鸣箱、琴头、琴杆、琴弦及弦轴等部分 组成。琴杆上部被雕刻成了马头的形状,其音色弱奏时柔美、悠远或者苍凉;强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奏时热烈、恢宏而有气势。一般独奏所用的马头琴有两根琴弦,里弦定弦为c , 由4 0 根左右的马尾制成:外弦定弦为g ,由6 0 根左右的马尾制成。演奏时,多 用坐姿,演奏者将琴箱夹于两腿之间,琴杆偏向左侧。马头琴的演奏技巧非常丰 富,既可以演奏舒缓悠长的旋律,也可以演奏技巧性华彩乐段;且音色易于和其 它乐器相融合,即可以作为独奏乐器,又可以参加各种形式的乐队合奏。 早在公元1 2 0 6 年,当蒙古族著名首领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 前身胡琴就已经在蒙古族民间开始广泛流传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 到过元上都,还把马头琴带回到了欧洲。就像蒙古大军西征时将火药传入欧洲促 进了欧洲火器的发展一样,马头琴对欧洲弓弦乐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了将长琴杆插入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用马尾做琴弦 和弓子的蒙古族民族乐器朝儿。直到2 0 世纪初,才有了将琴杆做成马头装饰, 琴箱为上窄下宽的正梯形的马头琴。经过前辈们将近几十年的改革和创新,现在 的马头琴家族门类齐全,有高音马头琴、中音马头琴、次中音马头琴和低音马头 琴。这使得马头琴可以自如的演奏多声部的和声性音乐,并且已经形成了从高音 到低音音域宽广、声部齐全的大型马头琴乐队。至今,马头琴依然活跃在国内国 际的舞台上,它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与此同时, 马头琴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扩大,很多外国朋友也开始尝 试着学习马头琴,例如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就曾经演奏过马头琴。 2 第二章引子 2 1 综述 草原音诗作为我国第一部马头琴协奏曲,在演奏技法、音区运用等方面 充分挖掘了马头琴的潜力,突出了马头琴的个性和特点;在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 音乐技法的结合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这部作品采用了内蒙古科尔沁地区民歌 朱色烈作为素材,这首民歌的旋律特点是在同宫系统内宫调式和徵调式的交 替使用。全曲为奏鸣曲式,主要调性为c 宫调式。 作品的引子规模不大,在有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参与的乐队全奏下,乐思在 一开始气势磅礴宏伟。乐思在引子的后两小节,由先前的恢弘转为安静舒缓,这 样的处理是为了能与抒情性质的呈示部主部主题良好的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助 于增加音乐对听众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 2 引子 第1 至第1 2 小节是全曲的引子,五声音阶式的级进( 例如第1 和第4 、第 l o 小节) 以及回音式的进行( 例如第3 和第7 、8 、9 小节) 是其旋律进行上的 重要特点,八度加厚的旋律则更加突出了音乐的民族风格,并且在全曲的一开始 就使得听众对这部作品的风格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 全曲引子的主要结构如下: 谱例一: a d a 西or u b a t o 3 盯 。 触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瑚血k h n 玎r 痒至k 一 ,l 一斗t ,i 9 謦二一一中一曰 孵。#;铆# 社 移o _ 一 够 掌 、- - _ _ 一一 学- - 1 3 1 , ll ! 畦4 耸j 睦南毒三 l ! 零j ,;。 ,;i 至主一叠二士_ 二叠蔓- f l 。 4 苎 oootl_。oof| 第三章呈示部弟二早王不司, 3 1 综述 从第1 3 小节一直到第1 0 7 小节是全曲的呈示部,这个呈示部由完整的四个 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一开始 出现时的动机主调的v 级、v i 级再到i 级音的进行将会在后来的乐思发展 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这个动机还可以看到全曲的引子的主部主题 的联系。可以说,这个由徵音、羽音和宫音所组成的三音音型是贯穿全曲的核心 动机。 3 2 呈示部的主部 主部主题在第1 3 小节的末尾伴随着主奏乐器马头琴的进入而开始,共进行 了两次呈示:第1 3 至第2 0 小节为第一次呈示,第2 1 至第2 8 小节为第二次呈示。 主部主题总体上是平缓而略带忧郁和伤感的性格,在音乐情绪上( 而非旋律 走向上) 较为平稳,没有太大的起伏。 第一次呈示为c 宫调式,有较多的同音反复,旋律起伏不大且呈锯齿状,以 上下行紧密结合的级进进行为主;末尾( 第1 9 小节) 出现了c 宫系统燕乐音阶 的特征音一降v i i 级,并且最后以短暂交替到g 徵调式结束。此外,在第1 4 和第1 5 小节的连接处出现了主调徵音的上行八度跳进,使得音乐情绪有了些许 的上扬。 第二次呈示同样是从主调c 宫调式上开始,只是高八度变化重复了第一次呈 示时的主部主题。较大的变化只是发生在主部主题在第二次呈示时将其第一次呈 示时的第1 6 小节的节奏做了拉宽处理,致使主题在第二次呈示时与第1 6 小节对 应部分的节奏大体上是第一次呈示时节奏时值的二倍。主部主题第二次呈示的末 尾还是以g 羽调式结束,并且变化重复了其在第一次呈示中的对应部分。 下面是主部主题第一次呈示时( 第1 3 至第2 0 小节) 的谱例: 5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谱例二: n 田i i 柏k h l 】1 z n o r i r 出b 1 】”蜃童主羹+ 11 乞 一i;+ 李番 凸 z l 一 延o 嗣 i 栌 ;l 喜一 罩鬈= ;一h 一 害: 主部主题在呈示时基本上使用的是传统的西方大小调和声,但在有些地方则 使用了中围民族调式和声。例如第1 7 小节,为了避免三度音( 导音) 带来的尖 锐倾向,这里用了徵和弦的四度音。这样,和弦的组成音均为中国五声音阶范围 内的音,在风格上更为统一。c 宫系统燕乐音阶的特征在和声上体现在第1 9 小 6 t,f,ljj、 p 第三章呈示部 节以及第2 0 小节第一个和弦上。其中后者是使用了闰音的徵和弦,这样同样避 免了由小二度所形成的倾向性。 在主部主题的两次呈示中,复调性旋律适时的出现,为旋律增添了色彩,同 时也更加突出了乐曲的风格,增加了发展的动力。例如第1 6 、2 0 和2 3 小节等。 其中第2 0 小节的复调旋律还强调了燕乐音阶。 3 3 呈示部的连接部分 从第2 9 至第3 8 小节是呈示部的连接部分,马头琴声部的主旋律( 有时还包 括伴奏织体中出现的复调性旋律) 以级进波音式进行为主,节奏较为密集连贯, 一气呵成,满足了过度的需要。 连接部结尾处旋律的趋向平静以及在伴奏织体中随着力度急剧衰减( 渐弱至 p p ) 而逐渐舒缓的节奏,为与主部主题情绪相异的副部主题的出现做了自然的铺 垫。在调式调性上,连接部转到了主调的同名羽调式,也就是c 羽调式,这同样 也为副部主题的出现做了调式调性上的准备。 谱例三: m o l d m l c h u u r p n o f 7 - 童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从乐曲引子开始到连接部的结束,速度标记一直是a d a g i o r u b a t o 。这样相对自由的节奏是内蒙古民问音乐风格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表现 了草原上的人们能够自由表达内心情感的真实画面。在配器方面,主部和连接部 都是以弦乐编配为主。其中主部还适当添加了一些木管乐器和色彩性乐器,例如 竖琴,并且在整体配器风格上较为清淡。连接部虽然也是以弓弦乐器配器为主, 但是伴随着力度的不断增强,同时其伴奏织体也编配的较为浓密,再配合着马头 琴声部和弦乐声部复调手法的运用,促使连接部营造出了一个气势逐渐增强的情 绪。 3 4 呈示部的副部 呈示部的副部从第3 9 小节开始一直到第8 8 小节,旋律是纯正的蒙古族风格, 为c 羽调式,其中八度音程的大跳很有特点。副部主题的情绪也转向了开朗和积 极的方面。 如果将副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来分析,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单二部结 构:其中a 部分( 3 9 小节至5 4 小节) 由马头琴完整呈示副部主题;b 部分( 5 5 小节至8 8 小节) 则运用副部主题的动机( 特征音型) 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开, 其巾的三连音节奏与a 部分形成了对比,并且加强了音乐的推动力。我个人认为 b 部分是整个呈示部的高潮,也是全曲的第一个小高潮点,而紧接其后的结束部 则是这个小高潮在情绪上的逐渐缓和。虽然使用了来源于同一个地区的民间素 材,但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无论是从调式、旋律走向以及情绪上还是形成了明显 8 胁 k“m 第三章呈示部 的对比。这符合典型的奏鸣曲式中主部( 第一主题) 与副部( 第二主题) 之间矛 盾关系的原则,同时也为以后能够在展开部中充分挖掘多种乐思发展的可能性打 下了伏笔。 下面是3 9 至5 4 小节副部a 部分的谱例: 谱例四: m o 蛐u u r 瑚n k h i l l 口 m o x i n k h u u r 9 j 了 罗哪- 一一。弘o 。i 毒+ 每 1 0 1 | 一一l 一一一t 。 一! t 一 。 ,j 、p | r ,j l - 一 毫 曼t 嚣毒 罗陈号譬蛙一。苷手7 n :誉j :乏二,? 一三寸三:! :;一0 。孑一 9 翼 一 墨 她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副部主题为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结构。“起”旬旋律结束在副部的主 音c 和主和弦c 羽和弦上;“承”句结束在角音g ,此时和弦为g 角和弦;“转” 句结束在羽音c 上,此时和弦再次为c 羽和弦;“合”句旋律在主音c 羽音上结 束,而同时和弦由f 商和弦进行到了c 羽和弦的第一转位。为配合主题的情绪, 副部a 部分的织体节奏更加密集,和声也多为密集排列。可以看到从第7 4 小节 开始,在伴奏织体中出现了同样为蒙古族风格的副旋律,并且这条副旋律与马头 琴声部的旋律形成了复调的结合。 在a 部分副部主题完整呈示之后,马头琴在b 部分高八度变化重复了8 小节 的副部主题,之后就进行了展开。 展开的部分主要将旋律进行了分裂,大量运用了模进手法( 其中二度模进较 多) ,并且出现了a 部分所没有的三连音节奏。马头琴声部的八度( 甚至更远距 离音程的) 大跳在这个部分仍然保留,并且在大跳之后紧接着出现了反向的级进 或小跳进行,将大跳中间的空隙填满。从理论上讲,这是形成良好流畅旋律进行 的典型手法之一。同时,在马头琴声部和弦乐声部之间大量运用了对比复调手法, 例如从7 2 小节至8 1 小节一段: 谱例五: m o l i t l k i l i l l 目r 83 一。土3 上r ;,叠 从上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马头琴声部和弓弦乐器组中的旋律声部形成了对 1 0 第三章呈示部 比复调,其中的“对比”主要体现在:节奏方面的对比,马头琴声部是持续的三 连音节奏,而弦乐的旋律声部则是以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其中还在强拍上 运用了延留音( 第7 4 、7 8 、8 0 小节) 和休止符( 第7 6 小节) ,形成了典型的“强 拍无强音”,这样就使得两声部的对比复调在节奏上彼此相对独立而又结合良好; 旋律形态和走向方面的对比,马头琴声部的旋律以级进和小跳为主,由于刚才所 提到过的旋律音程的大跳和大跳之后的反向平稳进行仍是马头琴声部进行的特 点,所以马头琴声部的旋律形态起伏较大:而弦乐组的旋律声部则是以平稳进行 为主,中间偶尔配合大跳,且旋律形态上也起伏较小,这样,两个声部既互有特 点而又互不干扰。 副部在第8 1 小节之后的部分则由马头琴和木管乐器形成了复调的结合。副 部在配器手法上仍然以弓弦乐器为主,中间适当的加入了木管乐器。值得注意的 是,副部大量运用了弦乐的拨弦技法,并且在配器上将其摆在一个较为突出的位 置( 整段或整句的出现) ,这是与主部和连接部在配器法方面显著不同的地方。 3 5 呈示部的结束部分 谱例六: 啪五n k h i n 一蓑蹙嚣。主冀觯耋爨摹乎3 i ,j 。竺嚣雾乒。叁蹙萎墨釜拿量东i 。# # 耋荸垂摹;, 杉、社k 手: 一- 一j 一i i 一一。_ l j - 一一j - - i i i i 1 一t = ! 暮一- - o 一霹摹 尸军零 - - 卜 e 爱幽乒f t 曼曼j r f :j 墨 - 曩 诚 瑚 蝴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从第8 9 小节开始到第1 0 7 小节是呈示部的结束部分。 其中小提琴声部变化再现t n 部主题的起、承部分,而副部主题的其余部分 则由马头琴完成,同时伴奏织体也由较为密集的音符时值( 十六分音符) 过渡到 类似八分音符乃至二分音符这样的较为宽松的时值,乐思也逐渐趋于平稳。 全曲的呈示部至此就告一段落,接下来乐思就进入到了展开部。 1 2 第四章展开部 4 1 综述 全曲的展开部从第1 0 8 小节一直到第3 0 1 小节,由引入部分、中心部分和再 现准备三部分组成。 从呈示部的结束部分到展开部的引入部分,两部分之间乐思的对比是非常强 烈的,这点从力度、节奏和伴奏织体等方面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参见谱例六和 谱例七) 展开部的中心部分是全曲矛盾发展的焦点,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音乐充满 了发展的动力和矛盾斗争的紧张性,乐思结构紧凑,衔接顺畅,音乐的情绪也一 浪高过一浪。 展开部的再现准备是以马头琴独奏华彩乐段的形式呈现的。由于全曲的最高 潮已经过去,再现准备更多的是起到了情绪缓和和平稳过渡的作用。 再现准备之后就进入到了全曲的再现部。 4 2 展开部的引入部分 展开部的引入部分从第1 0 8 小节开始,至第1 3 1 小节结束,共2 4 小节。 引入部分的开始由乐队全奏进入,其中打击乐器( 例如定音鼓) 和铜管乐器 的运用对推动乐思的展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第1 1 6 、1 1 9 以及第1 2 0 小节,弦乐 声部中出现了半音下行,整个音乐也越来越趋向不稳定。 1 3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谱例七: l l i o 惋d d u n n - m o d i 出i n n u p 1 1 0 m o n i n d , :h m u p n o m o l i n l d l l m u r 电妒bi 一 | 一 l 一 毫j i 一 哮; 乒皤 83 l - 一! 恻 翌i墨, - 毛 ,一 i 釜酱鹭篁 。i o 一o 每 h , i |厂il 一 i 喜 。,l ;i 一莎叫 一黑一 = 迪鼍”车二 : 、i 、 一霸 l 珥,w ,n _ 忸一 蜃i i ff ,f日,-、一,t ; 叫。掣亨耖- 一k 一33 li蓦i k iiil,i,i ,h , e| li i 暑产f p 皇u lji 一3 专一下 3 f 3v :;, _ 皇 r 第四章展开部 pno 2 0 m o i n k h l 髓- 1 1 9 7 ”4 孑一| ;i0 ,一j b 肇一一一i 一一二j j 一 1 影 j 一 i 一 一l i ,。 i , i 9 鱼,翻 d 鼍, ”。 方 q 。 i 善 1 , ! li = = i pk 一,;。扫肇 一;ii , 一 r r 一 ! 一 一 _ 。| | 。e 。7 | | | | 。| | | | | | 一 垂乒耄1f i 。- 一 一芒1 il 一 幸i 差i i 7 l 一ol - , 蚌 30 1 广 7 二书苫饕 、;一 耖 暖 够 1 i 廿 吾 、=罨 1 ;i ,2 一。u,u 互一- l 。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进行。先是半音下行( 第1 2 9 ,1 3 0 小节) ,接着又是以颤音技法演奏的半音上行。 这其实是为进入发展部的中心部分在调性、速度和情绪的转换方面所做的准备。 应该注意到的是,在引入部分的结尾( 第1 2 3 小节至第1 3 1 小节) ,随着音 乐情绪的发展,马头琴声部旋律进行的结构更加紧凑这一点可以参考每小节 第一拍第一个音位上乐队对重音的强调作用。第1 2 3 小节至第1 3 1 小节的节拍按 先后顺序如下:4 5 、4 4 、3 4 、2 4 和5 4 ;力度则为:p 、m p 、m f 、f 、f f 、f f f 。 可以看出作曲家同时用节拍的变化和力度的逐渐加强配合了音乐情绪的逐渐高 涨和旋律中越加紧凑的结构。 可以说第1 2 3 小节至第1 2 9 小节是乐思在引入部分自身发展的一个巅峰,也 是全曲的第二个高潮点。而第1 3 0 和第1 3 1 小节的作用一方面是这个高潮在情绪 上的逐渐回落,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过渡到下一部分做好充分的准备。 引入部分马头琴声部的旋律素材来源于副部主题动机。在上行的八度大跳之 后紧接反向的级进下行是引入部分的后半段旋律陈述的主要特征。这体现了乐思 发展过程中的的联续性。 最后,在第1 3 0 小节由马头琴独奏的一段下行并且包含半音阶进行的旋律之 后,马头琴声部在第1 3 1 小节顺畅的引入了六个较长时值的颤音。这六个由马头 琴独奏的颤音出现在整个引入部分的末尾,不仅起到了调性的过渡作用,而且增 加了与在其之后出现的展开部中心部分在情绪方面的对比。这里是展开部引入部 分中的妙笔。 4 3 展开部的中心部分 从第1 3 2 小节开始一直到第2 9 3 小节是展开部的中心部分。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个部分在调性、节拍和速度等方面的显著变化:节拍变 为2 4 ;速度变为a l l e g r o ;调性变为g 宫系统的e 羽调式。再加上一开始就是 f 的力度,这部分给人一个明显区别于之前乐思的印象。 中心部分先由乐队伴奏开始。 在以一个f 的力度呈现了两小节的乐队伴奏音型之后,从第1 3 4 小节开始一 直到第1 4 7 小节,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 弦乐) 交相呼应,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 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动机铜管乐器的动机节奏较为宽松,以二分音符和八分 音符为主;而木管乐器( 弦乐) 的动机节奏则全部是十六分音符形成了对比 1 6 第四章展开部 复调,并且上行纯四度不严格模进了一次。 接着在第1 4 8 小节至第1 5 5 小节,作曲家以第1 3 5 和第1 3 6 小节铜管乐器动 机的节奏型作为基础,在一个由d 、e 和g 三个音组成的原型音组之后,运用了 上行二度模进进行了展开。 谱例八: a u e 孕 o m o r i n k h m w p n o 1 7 i 塞 e 塞 m m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在第1 5 6 小节,模进由调内模进转变成了离调模进。离调模进一共出现了两 次:第1 5 6 和1 5 7 小节,出现了升g 音和升c 音,离调到a 宫系统( 旋律为a 宫 系统的i i 、i i i 、v 、v i 级音) ;第1 5 8 和1 5 9 小节,又出现了升d 音,这时离调 到了e 宫系统( 旋律为e 宫系统的v i 、v i i 、i i 、i i i 级音) 。这里之所以没有分 析为离调到b 宫系统是因为:其一,并没有出现b 宫系统的特征音升v i i 级; 其二,根据旋律,第1 5 6 和1 5 7 小节为一个原形音组,第1 5 8 和1 5 9 小节为其模 进音组,而原型音组和声为a 宫系统的徵和弦,那么模进音组的和声也最有可能 是某个宫系统的徵和弦,照此倒推,则最有可能离调至e 宫系统。这是按照五度 关系离调模进的。下面是1 5 6 至1 5 9 小节的谱例: 谱例九: p i a o 幻一 一 i i 一 | 一 t , 一 “严1 h 一 焉与盛# 季一薹。丰一棒幸 霹 忤。- , # 圣一蹙一 ”_ l ff 鼍,- 一 暑l - - - - j i r 一 ,; 一0。- _ + 一| = = = f, 在接下来的一小节里,音乐又转入到了d 宫系统,由圆号奏出的旋律片段在 徵和弦背景上出现了两次。接着在第1 6 5 小节,和声进行到了d 宫和弦,五声音 阶性质的旋律片段由圆号和小号等铜管组乐器在d 宫调式上呈现多次。 乐思在第1 7 9 小节处又回归到了在中心部分处于主要地位的g 宫系统上。而 之前的第1 7 7 和1 7 8 小节在和声上是用于转调的共同和弦,d 宫调式的主和弦相 当于g 宫调式的徵和弦类似于在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中,属和弦总是期待着 主和弦的出现一样这样就为g 宫系统的顺利引入做了和声上的铺垫。 ,ii1,、l,l、 o融 第四章展开部 谱例十: 1 6 0 - - 1 6 5 小节 毫, 肼h 番粤母_ 一卜 一一 毋 一 磊鼻# 篆;= ”每 i口- i 蔓, 一 1 暑= l ;= = i;暑i3 o ,lj 、 一 广弓广 。量f 一, 毒0 | 一; 十o - 斗i 萋刊 孽荨一怦 ff 胁。 1 7 1 1 7 9 小节 第1 7 9 小节开始为g 宫调式,和弦是在原来的三音没有省略的基础上又加入 六级音的主和弦。从第1 7 9 小节至第1 8 2 小节,是四小节犹如引子似的乐队伴奏 音型先现,之后马头琴声部开始进入。这时的马头琴声部主旋律以级进和小跳为 主( 在中国五声调式系统中,小三度进行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成是级进) ,节奏上 以十六分音符为主,演奏技法上是以小连线和断奏为主( 标记为跳音) ,旋律线 条整体起伏不大。 直到第2 0 1 小节,乐曲开始转入了g 宫系统的e 羽调式。第1 9 7 小节至第2 0 0 小节是共同和弦部分,其中旋律的过渡对音乐顺利和流畅的转调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从第2 1 7 小节开始,旋律转入了c 宫调式。 1 9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谱例十一: m o r h l l d l m n 1 8 3 - 1 9 1 小节 6 1l 一一j l j 一一一i li = 一一一l i i 。一e ;e = i | 一1 一一一i 三。= 二= 二望:望:- b氏 u 7,r 2 1 1 - - 2 1 8 小节 从第1 8 3 小节开始,马头琴声部的旋律其实是来源于主部主题一开始呈示时 的动机主调的v 级、v i 级、和i 级音。旋律在这里运用重复、模进等手法 | | | | | | | | | 苎 三 等 罗 等 | | | 第四章展开部 不断强调这一核心动机。 在第1 9 3 小节处伴奏织体中出现了模仿前一旋律片段的副旋律声部,同时这 个声部又和马头琴声部形成对比复调的结合。 第2 1 7 小节开始,主部主题的核心动机再次被强调,只不过这次是在上四度 的c 宫调式上。从2 1 7 小节至2 4 0 小节,主旋律其实是将前面1 8 3 至1 9 2 小节的 旋律进行了两次转调模进。第一次( 第2 1 7 至第2 2 6 小节) 的模进为严格模进, 而第二次( 第2 2 7 至第2 4 0 小节) 则是略加变化的不严格模进。第二次较之第一 次模进最显著的不同在于,第二次模进将核心动机的规模扩大,每个动机由原来 的一小节扩充为两小节。这样就更具有了乐思发展的意味。从第2 0 3 小节开始, 马头琴声部的主旋律在每小节第一拍经常出现的重音音头是这个部分的显著特 点,这样的写法能够给旋律带来更多的变化,避免了单调呆板,同时也使旋律更 具有节奏感和发展的动力性。 谱例十二: 2 1 7 2 4 0 小节 n r i n k h 豇 隆翟孟三鬻主o 一鎏磊。霸豫蠢i 一露 ;孑i 予1 产,+ 。p1 r p 隧:一 kkh 氛 。 k l , i i弦 j 和一弘;l;鬈=垂i 鬈三 r 一f 一一h t j 1 1 - h v h - - 一t 一 关于 色, 7 b 釜# 一j f 六i 磊,严 呈 一;: u ,ol 零 | 、 , : ,台f 厶,产;一,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谱例十九: m o i h f l d n t u r m o r i n l d n m r p n 0 n l o m d d n t m p 1 1 0 m o r i n k h t n t r p l l o 3 2 2 - - 3 5 6 j 1 、节 ¥) f l 一一一! f目i一|,f 一if- 2 匕j - i 。 一、l 昌 六善竺# ! # 暑车= f 口p - r - - 苎 - - 一争 一- 手 乒厂童( t l ;- f h o f 一 z 一f f ; f 。i jl - = = = = 1 i 孑:e f 一十一ij f ij 毫,一一 。乙一1 一 鹭 一参# 辱e - - 牟f 二:;过一h ;劳葛:, t 一_ ! _ 三一 剖 量量尸 l 一, 咒量 -r 善一、一t ;s “。i 二芝刍。一一 i = 砉 广 i ;一一 , 毒 。霉 。霉霉。霉 零 一f 一 ,霉量尹 := j | | | | o | | | | | | ! - _ | | 1 l | | | | o | | | | | | | | | | | | | | | | | | 序鼻 卜i i 本o#一 - _ 毫,拿 霉 珠薹彝 善善厂聋 ,一 i 广 第五章再现部 m o l n o n l i n h 再现部的副部主题也先后呈示了两次,第一次呈示是从第3 1 6 小节至第3 3 2 小节,第二次呈示从第3 3 3 小节至第3 5 6 小节。其中第二次呈示是第一次呈示的 变化重复,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旋律形态方面的变化。 副部的最后两小节其实是起到了再现部和全曲尾声之间的连接作用。织体中 一段锯齿状的旋律上行之后停留在c 宫调式的属和弦上,为尾声第一个大的段落 ( c 羽调式) 的出现做了准备。这里也是沿用了传统的西方和声手法,作曲家充 分考虑到了同名大小调属和弦之间的一致性,并且利用这个一致性完成了调式的 转换。 3 3 ,il-,lli,ll-,lii 饥 w m h 蛔 h 吐 第六章尾声 全曲的尾声出现在了第3 5 7 小节,其长度更是达到了1 4 4 个小节。因此,可 以将尾声看作是整部作品中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部分。 整个尾声部分的速度变成了a l l e g r o ,节拍变成了2 4 拍,这些都与尾声之 前的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思的性格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此外,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也预示着尾声的结构更加紧凑,情绪也更加积极欢 快。尾声以第3 9 3 小节为界,分为c 羽调式和c 宫调式两个在调式上有明显区别 的大的段落( a 和b ) 。以下是全曲整个尾声部分的谱例: 谱例二十: a l l e o t o i l l o i l l l k h l r w ,iiii,、lfil 眦 蚧 n 哺 烛 弛 non m o l i u l d l u t w p n l o m o l h f l d m t w p n o m o 拖f l d n n u 。 p n o m o l h f l d n n w 1 0 第六章尾声 p ; 一一一 = | 一jkfi 产f ,lj,fl ! t ,- ,。_ _ 、, 6 :, k 一k k kkk 。 睁 i ,;玉去一去 皂, 善i 一, - 0 -l 一善 k 山j 基 ;b j一一 。y = 豫t a py lk - 1 一f f 、一l_|- , 罩摹摹 、- k。 6 p 蕞一 o - 三r 一工一f ;一li-_ u 鬯 ,希矿带 螽熹毒一 f 雾苹 s y-营参 二,1 1 攀一j j 鼍 f j 一 一 l i 皂, “一“灯一 、 , 一i 一芒一e l- - 一 | 一 乞飞! , - t 卜 毒 l 0 - 一l 卜o p ,k 一一 粤;! 妻s ” 一竽一一 rui i i m o r i a l d n n u “ 蛋飞1 0 m o i n k h m l r p i i o n l o l 矗她h l r p l l o m o l i n l d l m l r p 1 1 0 3 j 关于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 l 岸= 二二 一j j 卜一 j j 严 _ , 卜+ r ;lf = = 弓i l - 一:i 卜一 卜,一十一- + 纠 耖 一一一一,亨亨;亨亨亨亨亨善亨= ; 善善善; 尸- t ,一 一; 1 l - p - 幻舻一一:| = = = 暑l声陋岛离l ;一一置【:“ 叫 u ; ;雩善; ; ;善; ; ; i 毫, 一 量,产 量量 量 一- ;r _ rl :a 一一暑暑一一- r 一f 一,f _ r 皂 p ,巧p 薯童囊二m 】,- 一7“i ,; -l -1 r卜一 芸 : 皂, p o c o o p o c o c r e s c _ _ 一 量量 l乒 量l薯量t 第六章尾声 m o n a d d t m u p i l o e i i o r h d d n n t r p l i o m o f h 3 k h u t n l l t l o l t l l i d i l i l l l p l l o 垂荨二i 二i 士3 _ 二斗7 一fl ;:;jjj ;j ! ;jj 三;掰 j 一0 ;j ;# 每 t , o 虽 一# 鬈 垂# 产 _ t _ 。一 , 、一 t 二善善i砖i 苎苎尝 气- f - f l 一 ; ffi fff i 龛一# i p p 酮一。毒e 三扫:毒毒= = := _ , = # :# 乍一;薯耸s # = = 葺= 譬群茳型 u 亨一一一事;一一一一一一 l 1 l l ,- 耖 p _ 一_ 叫一 _ 。_ 一 糕墨 f 一- o 。拳;爱j := 雾 二一+ 篡_ 霉粤寰! ;n ! 抖囊鼻霹j 卑辱每 拿一罢蓦刍罢耋 、一,1 一5 a n wa w l l e j l t 1 r _ _ _ - - _ ; i 了; 一一 芒产# # , - ,k 一盈墨 k _ l _ 一 二_ 一 、 t , 一 严_ 一 霉e i ;一系筠毫蜀l 著;鼻一;主圣亳季 i l - ,i 量毒一l 一 毫鼋l l l 重量一e 蔓萎 1 r 1 1 1 一, ,- a p - - ( i f - -一一一一,- , 4 p - l _ 薹 d i p - 一 ,一 一- 1 9 一 。 o j _ 一 弗 一 耖 一孵一旧 3 7 关于 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1 1 1 0 l i l l i 出m v m o 曲l l a n n n p n o m o l i a l d l m n p n o l i l o l i l l 妇l l “ p l l o r 、 一一i - 一 一t川 i 一i i l 一u u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ll 一! 一 一 乞, 一 _ - _ 一- _ - 囝囝 一l 7 l - f :- r r ,_ 一r 一j ”:j ”f f_ i 一! 一 p ;r; 一一一 产p壬,芒t 一一尹 缸曩 主 一,;fp,! 一 _ i 车军互挈 i i i _ m pfp 罔高 _ p 闻_ 唪 7 4 j 三i 手。_ 。f 一;f o 一1 一一f0 ; 0 j 。t 硅一赫,蔓:蔓i t j 一一一 j 罩# j f :i ”7 一一 一,釜壬霉# 。萋 主善主 6 气l 瘴fr 。 !一一i i一 马 1 厂 i 厂 pp o c o q 5 p o c o 7 8 稻j :一溺i 善稚善毒幽w 颦甜岔参豁型;囊薹孽李车巨鹱三t f d 电 一一一一 _ 而、p _ 一 f 罩 、_ , t i ,i 一 7 一 7 严o 一 p 、- 一 3 8 第六章尾声 m o :h d c h l m r 胁 m o r h l i c h m u 唯 m o r i n k - h m n 菘 7 ;i 一 i i :_ _ 。i 一f p e i ¥ 二。害善攀”善善。耄 ; ; 一害; 。善善;善喜争,7 7 77 777 7 777 777 , 丘玺蓉爨。善芦蜀。d i p 一# i # 卜,一 l 穹i 、_ , 电, 移 ,7 = r 。卜二 序 关于 草原音诗的作品分析 m o l j n k 1 n n u p n o i i l o r h l k l n n n p a o m o l 诚l m l w p 1 l o m o r i n l d m m p n o i o i ,严严 严严ifffr 一”f 一卜一l一_ 卜卜一一一 坼,p ,pp ipp p _ 卜,pi i l 一i ii 一一l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