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碳源流加策略提高混合微生物体系对聚乙烯醇的降解能力.pdf_第1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碳源流加策略提高混合微生物体系对聚乙烯醇的降解能力.pdf_第2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碳源流加策略提高混合微生物体系对聚乙烯醇的降解能力.pdf_第3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碳源流加策略提高混合微生物体系对聚乙烯醇的降解能力.pdf_第4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碳源流加策略提高混合微生物体系对聚乙烯醇的降解能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碳源流加策略提高混合微生物体系对聚乙烯醇的降解能力.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聚乙烯醇( p 、,a ) 是二种可降解的化工高分子化合物,但是自然界对它的降 解效率较低,在工业上它是由聚乙酸乙烯酯进行醇解反应得到的。它的主链仅由 碳原子构成,羟基是其官能团。由于它的特殊结构,p 、,a 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 例如较好的热稳定性、较好的粘性和较强的抗溶剂性等。目前p 、,a 在工业上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废弃的p 、,a 在自然环境中导致了严重的污染。为了消除 p 、後的污染,有必要提高p 、,a 降解酶( p 、峨) 的产量和p 、,a 的降解效率。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混合微生物体系对p 、,a 的降解; 通过发酵优化提高p v a 降解酶的产量;通过1 ,4 丁二醇提高p 、,a 的降解效率,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 1 ) 通过凝胶过滤色谱法( g p c ) 、碘量法和红外光谱分析确证了混合微生 物体系对p 的降解能力。同其它p 、,a 降解微生物相比,此混合微生物体系具 有较高的p 、,a 降解速率,并且发现它能够完全降解p 、a 。通过检测发酵产物, 发现它的结构和p 、,a 类似,但它的羟基含量较少,并且其中含有c o c 化学键。 此混合微生物体系中存在妇砌所d ,姗s p 和励c 讲淞s p 。在p v r a 降解过程中, 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反映了菌群结构的显著变化。在发酵上清 液中未检测到p 、,a 氧化酶,但是检测到了p 、,a 降解酶的总酶活和p 、,a 脱氢酶。 ( 2 ) 发现1 ,4 丁二醇能够提高p 、,a 降解酶的产量。用1 ,4 丁二醇作碳源使 p 、,a 降解酶的最高酶活达到了3 4 3u m l ,是对照( 0 7 5u m 1 ) 的4 6 倍。具体 分析发现,菌体的二次生长和p 降解速率的增加同时发生。基于这种现象, 设计了两阶段发酵策略,即在特定的时间添加额外的碳源( 此处可将策略写具体 些) 。通过采用这种发酵策略,取得了较高的生产强度( 6 0 8i 班,1 1 ) 。进一步通 过添加p 、,a 来提高p 、,a 降解酶的产量,将两阶段发酵延长为三阶段发酵。同两 阶段发酵相比,酶对细胞的产率系数合成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其最大增加量达到 了4 1 8u g 。 ( 3 ) 通过优化1 ,4 丁二醇的添加策略提高了细胞的活力,最终提高了p 、,a 的降解效率。具体分析,通过将1 。4 丁二醇的添加时间调整到2 lh ,使p 、,a 的 平均降解速率提高到了0 1 5 0g l m 。研究发现高浓度的1 ,4 丁二醇( 高于1 5g 几) 和p 、,a ( 高于3 0g l ) 对细胞具有毒性( 两者的作用可能不一样,1 ,4 丁二醇是毒 性,高浓度w r a 是抑制作用吧) 。基于以上结果,采用连续补料发酵将l ,4 丁二 醇的浓度控制在了5 0g l 之下。结果表明,细胞对p 、,a 的降解活力和细胞的生 长活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p 、,a 的平均降解速率达到了o 4 4 7g l l l 。 关键词:聚乙烯醇、混合微生物体系、p v a 降解酶、p v a 降解效率、l ,4 丁二醇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p o l y ( v i r l y la l c o h 0 1 ) ( p 、7 :f 吣i sa k i l l do fb i o d e 蓼a d a b l e 驴m e t i cp o l y m e r ,b u ti l lt l l e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m ee 筋c i e n c yo fp v ad e 伊a d a t i o ni sl o w ,弛dp v ai sp r o d u c e d b yt l l eh y d r o l y s i so fp o l y ( v i n y la c e t a t e ) i i lm d u s 奶li t sm a i l lc h a i n sa r cm a d eu po f s o l ec a r b o na t o m s 锄di t s 觚c t i o n a lg r o u pi sh y d r o x y l o w i n gt 0i t ss t m c t u r e ,i ”v r a h a sm 锄yp r o m i l l e n tf e a t u r e s ,s u c ha s 吐l e 咖o s t a b l e ,a d h e s i v e ,t o l e m c et o w a r d s s o l v e 鹏c ta l 。n 0 w a d a y s ,p v ai sm a s s i v e l yu s e di ni l l d u s 略h o w e v e r ,d i s p o s e dp v a h a sc a u s e ds 矗o u sp o l l u t i o ni l ln a n l m le n v 的姗e n t t oe l i m i r i a t ep v a p o l l u t i o n ,i ti s c e s s a r y t 0e n h 锄c e p 、r a - d e 争a d i n ge n z y m e s 山e )p r o d u c t i o n 觚d p v a d e g m d i n ge 伍c i e n c y 1 1 l i ss t u d yw 勰m a 访l yf o c u s e d0 n 廿l r c e 嬲p e c t s :p 、,ad e g r a d a t i o nb yt h cm i x e d m i c r o b i a lc u l t i 鹏;e n h 孤c e m e mo f啪eb yf e 咖e n t a t i o n o p t h i z a t i o n ; e n h 锄c 锄e n to fp k d e g r a d i l l ge m c i 髓c yb yl ,4 一b u t 锄e d i 0 1 n em a i l lr e s u l t sa 陀嬲 f o l l o w s ( 1 ) p 、,ad e 鲈a d a t i o nb ya l em i ) 【e dm i c r o b i a lc u l t u r ew 弱c o n f i n n e db yg p c , i o d o m e 町肌d 瓜s p e c 舰c o m p 撒d 、) l ,i 廿l0 t h e rp v a - d e 酬i n gs t r a i l l s ,舭m i x e d m i c r o b i a lc u l t u r eh a dh i g h e rp 1 v r a d e g r a d i n g 阳t c i tw 懿f o u n d 也a t l em i 】【e d m i c r o b i a lc u l t i 玳c o u l dd e 伊a d ep 、厂ac o n l p l e t e l y - b yd e t e c t i n gf c 册e n t a t i o np r o d u c 魄 i tw 弱f 0 吼dm a ti t ss 缸i l c t u r e 、张ss i l t l i l 盯谢t l lp 、a ,b u t 廿1 c 锄0 u n to fh y d r 0 巧l g r o u p sw a s1 0 w 觚dan e w 啪eo f c h 锄i c a lb o n d ( c - o - c ) w a sf o m e d mm em i x e d m i c r o b i a lc u l t u r e ,觑砌忉d 麟s p a n d 勘c 甜船s p w e r ee x i s t e d d u r i l l gp v a d e g r a d a t i o n ,m er c l a t i v ea b u n d a n c eo f 也em i ) 【e dm i c r o b i a lc u l n l 托s i g n i f i c a i l 廿y c h 锄g e d t h e s er e 锄l t sr c n e c t e das i 弘i f i c a n ts h i f ti i lm i c r o b i a lc o l i l 】m 吼崎s 仃1 l c t u r e p v ao x i d a s e 、a sn o td e t e c t e di n l ep 、厂a d e g r a d 洫gs u p e m a t 跗t h o 、e v e r ,p 、- 山e a n dp v a 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w e r ed e t e c t e d ( 2 ) h lt i l i ss t u d y ,i tw 硒f o u n dm a tl ,4 - b u t 锄e d i o lc o u l de r l i l 锄c ep 、厅e p r o d u c t i o n h 砷p 山e t m 眵( 3 4 3u m 1 ) ,w h i c h 、嬲4 6f o l d so fm ec o n 们l ( 0 7 5i j m 1 ) ,w a sa c h i e v e dw i t h1 ,4 - b u t a n e d i o la sc a r b o ns o u r c e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d i a u x i c 铲o w 血c o u p l e d 谢也i i l c r e 鹊e dp 、厂a - d e g r a d m g 舱t cw 舔o b s e r v e d b a s e do n 也i s p h e n o m e n o n ,t w o s t a g ef i 锄e n 谢o n ,a d d i i l g 跹o m c rc a r b o ns o u r c ea tap r o p 盯缸e , 阻sd e s i g n e d b ya p p l y i i l gn l i ss n 疵g y ;h i g hp 、孕衄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6 0 8u 】二1 1 ) 、a s a c h i e v e d f u “h e r ,t w o s t a g ef e n i l e n t a t i o nw 硒e x t c n d e d t 0t 1 1 r e e - s t a g ef e m e n t a t i o n b ya d d i l l gp v a t 0i m p r 0 v e 啪e p r o d u c t i o n t h ep d e t i v 时p e r 吼i tb i o m 弱s a b 捌t a c t ( 、啊丙嗽) w a ss i g n i f i c 锄t l ye n h 锄c e do v e r 钾旧- s t a g ef e 咖e n t a t i o n 锄d t l l em a x i m u m i n c r c m e n tw 私4 1 8 u g ( 3 ) p v a - d e g r a d i n ge m c i e n c yw a se 1 1 l l 锄c e db y0 p t i l l l i z 啦! ,4 - b u t a i l e d i o l f e e d i n gs 白暇t e g i e st 0i m p r o v ec e l lv i t a l i t i e s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也ea v e m g ep v ad e 蓼a d i n g r a t ew a si m p r o v e dt o0 15 0g l hb ya d 5 u s t m g1 ,4 b u t a n e d i o la d d i t i o nt i m et o21h i t 、酗f o u n d 廿l a t1 ,4 b u t 觚e d i o l ( a b o v e1 5g l ) 弛dp 、,a ( a b o v e3 0g l ) a th i g l l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w e 聆t 0 】【i ct 0c e l l s b 舔e do n 廿l ea b o v e 托s u l t s ,c o n t i l l u o u sf e d b a t c h f e 册e n t a t i o nw 私a p i p l i e dt 0c o n 灯o l1 ,4 - b u t 粕e d i o lc o n c e n t 瑚t i o nb e l o w5 0g 几 c o r i s e q u e n t l y ,c e l lv 妇l i t i e sf o rp v ad e g r a d a t i o n 锄dc e l lg r o w 吐1w e 托s i 弘i f i c 趾t l y i m p r o v e d m e 觚w h i l e ,h i 曲a v e r a g ep v ad e g r a d i n gr a t c ( 0 4 4 7g l 彻w a sa c h i e v e d k e y 、0 r d s :p 、厂a ,m i x e dm i c r o b i a lc u l t u r c ,p 、,a d e ,p v a - d e g r a d i n ge 伍c i e n c y , 1 。4 一b u t 锄e d i o l l 目录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目录i 第一章引言。1 1 1 研究背景l 1 1 1 聚乙烯醇概述1 1 1 2p 、,a 的降解2 1 1 3p 、,a 降解酶3 1 1 4p 、,a 降解的机理4 1 2 立题依据5 1 2 1p 、,a 降解的国内外研究概况5 1 2 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5 1 3 研究内容6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7 2 1 菌种和培养基7 2 1 1 菌种。7 2 1 2 培养基7 2 2 培养方法7 2 2 1 发酵条件7 2 2 2 单碳源对生产p 、,a 降解酶的影响7 2 2 - 3 混合碳源对生产p 、,a 降解酶的影响8 2 2 4 两阶段发酵和三阶段发酵8 2 2 5 单点补料发酵8 2 2 6 连续补料发酵8 2 3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t - r f l p ) 分析8 2 4 静息细胞对p 、a 的降解能力9 2 5 混合微生物体系对不同碳源的耐受能力9 2 6 分析方法9 2 6 1p 、,a 浓度的检测方法9 2 6 2p v a 分子量的检测方法9 2 6 31 ,4 丁二醇浓度的检测方法9 2 6 4 细胞干重( d c w ) 的计算方法1 0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6 5 红外光谱分析( 瓜s p e c n - a ) 1 0 2 6 6p v a 降解酶酶活测定方法1 0 2 6 7p 、,a 脱氢酶的酶学性质分析。1 0 2 6 8 细胞提取液的制备。10 2 6 9 混合微生物体系对l ,4 丁二醇的降解能力1 0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l l 3 1 混合微生物体系降解p v a 1 1 3 1 1 摇瓶发酵条件下混合微生物体系降解p 、,a 1 l 3 1 2 发酵罐发酵条件下混合微生物体系降解p 、,a 15 3 1 3 发酵体系中的产物15 3 1 4 混合微生物体系中的微生物1 7 3 1 5 混合微生物体系中的p 、,a 降解酶2 0 3 2 发酵优化提高p v a 降解酶的产量2 3 3 2 1 单碳源对混合微生物产p 、,a 降解酶的影响。2 3 3 2 2 混合碳源对混合微生物产p 、,a 降解酶的影响2 4 3 2 3 两阶段发酵2 4 3 2 4 三阶段发酵2 6 3 31 ,4 丁二醇提高p v a 的降解速率2 9 3 3 1l ,4 丁二醇对p 、,a 降解的影响2 9 3 3 2 优化l ,4 丁二醇添加时间3 1 3 3 3 优化l 。4 丁二醇的添加浓度。3 2 3 3 41 ,4 丁二醇连续补料发酵。3 4 3 4 结论3 7 j 改谢3 8 参考文献3 9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 3 第一章引言 1 1 研究背景 第一章引言弟一旱ji 苗 1 1 1 聚乙烯醇概述 聚乙烯醇( p o l y ( v i n y l a l c o h 0 1 ) 口、,a ) ) 是一种可降解的化工高分子化合物【l 】。其 结构如图1 1 所示,它的主链仅由碳原子构成,它的主要官能团是羟基。可以将 p 、,a 的单体看成是乙烯醇【2 】。在工业上,p 、,a 是由聚乙酸乙烯酯与甲醇进行醇解 反应得到的,所以p 、,a 产品中的主要杂质是醇解产生的乙酸盐。描述p 、,a 的两 个基本参数是聚合度和醇解度。聚合度是指重复的聚合单位数,可以将聚合的单 体认为是乙烯醇,聚合度决定了p 、,a 的分子量;醇解度是指聚乙酸乙烯酯与甲 醇进行醇解反应的程度,这决定了p v a 分子中羟基官能团的含量。p v a 型号的 命名就是基于聚合度和醇解度,例如:p 、,a 1 7 9 9 是指p 、後的聚合度和醇解度分 别为1 7 0 0 和9 9 。 | - _ _ 擘啡 一严r p 删- 魄p 啡- i l illj 一 ”i 。 l ;铺 o h傩o h 棚6 i 誊睁巴p 鲋中毗f 伽硼o h 篙麓超始磊。矗一缸篙麓超支篷 。“” i 一甲f 一舛l oh o h |p h; 一舛一掣一c h ,一c h 一哦一铲+ 一伊情q 一9 立构墟麓虞婪萋分奄 图1 1p 、,a 的微观结构【2 】 f i g 1 - lm i c r o s 臼1 l c t i 鹋o f p v a p 、,a 具有很多优良的物化性能,例如:良好的水溶性、良好的热稳定性,良 好的粘性和抗溶剂性等。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在现代工业中p v a 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它可以作为纺织和造纸工业中的浆料、涂料中的添加剂、粘合剂、乳化剂 和分散剂等【3 】。由于p v a 具有生物可降解性( 很少的化工高分子具有这种特性) , 它可以作为可降解塑料中的成分【4 ,5 1 ,近年来p v a 进一步受到了关注。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2p v a 的降解 在1 9 2 4 年由德国的科学家d r h e n i l 锄与d r h a e n e l 共同合成了p 、,a ,由 于它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时间较短,能降解p 、,a 的微生物种类是非常有限的。 许多研究都集中在筛选具有p 、,a 降解能力的微生物。目前报道的能降解p 、,a 的 微生物如表1 1 所示【6 j ,这些微生物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单菌、两种菌共生和混 合微生物体系。对于单菌降解p v a ,许多菌株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吡咯喹啉醌 哂孵o l o q u i l l o l i n eq u i n i n e ( p q q ) ) 。p q q 是一种p 、,a 脱氢酶( p v a d h ) 的辅因子。 在p 、,a 降解过程中,啪h 催化初始的氧化步骤【7 ,8 】。对于两种菌共生降解p 、,a , 通常是一种菌为另一种降解p 、,a 的菌提供p q q 或者其它必需的营养因子【9 1 0 1 。 对于混合微生物体系降解p 、,a ,不同微生物之间常常存在协同效应【1 1 1 。目前研 究得最多的能降解p 、,a 的微生物是觑“幽研d 玎黜s p 7 9 ,1 2 ,13 1 。研究得最深入的菌 株是勋厅舰p 朋厶s p s 缸a 证1 1 3 p 3 【l 叫。 表1 1 降解p v a 的微生物f 6 】 t a b l e1 - 1m i c r o o r g a i l i s m sf o rp v ad e g r a d a t i o n 2 第一章引言 有报道也研究了p 、,a 的结构对其降解的影响,在p 、,a 的结构方面主要考察 了两个指标:聚合度和醇解度。c h i e l l i n i 曾报道p 、,a 的聚合度和醇解度对其降 解没有显著的影响【l5 1 。然而张颖曾报道一株菌只能部分降解p 、,a 1 7 9 9 ,因为低 聚合度的p v a 不能被这株菌降解【l l 】。对于菌株d 护耙办聊l 店册p 蒯妇凇,高聚合 度的p 、,a 分子不能被降解,因为这株菌产生的啪h 只能催化低聚合度的p 、厂a 分子l l6 1 。由以上结果可知,p v a 的结构对其降解的影响会因为所选微生物种类 的不同而不同。总的来说,p 、,a 的结构会影响p v a 的降解,同时环境条件、微 生物的种类和生理条件同样会影响p 、,a 的降解【1 5 ,1 7 1 。 1 1 3 p 、纨降解酶 目前主要报道了三种p v a 降解酶:p 、,a 氧化酶( e c l 1 3 3 0 ) 、p 、,a 脱氢酶 ( e c l 1 9 9 2 3 ) 和氧化型p 、,a 水解酶正c 3 7 1 7 ) 。 ( 1 ) p v a 氧化酶 p 、,a 氧化酶催化p 、,a 分子中的羟基官能团的氧化反应,反应中的电子受体 为0 2 。s u z u l 【i 纯化出的p v a 氧化酶的分子量大约是2 6l ,酶分子中含有铁元 素,酶活受c 0 2 + 、n i 2 + 、e d l a 、羟胺和水杨基羟肟的轻微抑制【1 2 】。m o r i t a 纯化 出的p v a 氧化酶是单肽链酶,分子量为5 0 如,等电点为p h1 0 3 ,酶分子中含 有非血红素铁,酶活受到h 矿、p b 2 + 、z n 2 + 、邻菲哕啉和e d l a 的轻微抑制【1 8 】。 s a k a i 纯化出的p 、,a 氧化酶的分子量约4 0i ,等电点为p h4 5 【1 9 】。硷1 w a g o s h i 纯化出的p 、,a 氧化酶的分子量约7 5l 8 5l ,等电点为p h5 7 【2 0 1 。由以上研 究结果可知,不同来源的p 、,a 氧化酶的分子量和酶学性质相差较大。大部分的 p 、,a 氧化酶是胞外酶,但也发现了膜结合的p 、,a 氧化酶【2 。 ( 2 ) p v a 脱氢酶 p v a 脱氢酶催化p 、,a 分子中的羟基官能团的脱氢反应。该酶属于膜结合酶 类,它是一类需要p q q 作为辅酶的脱氢酶。产生这类酶的微生物需要以p q q 作 为生长因子。现在已经报道了编码p v a 脱氢酶的基因,基于该基因的核苷酸序 列,推断出p 、,a 脱氢酶含有原血红素c 的结合位点,这说明原血红素c 有可能 参加了p v a 的脱氢反应【2 2 ,2 3 1 。 ( 3 ) 氧化型p 、,a 水解酶 从黜z 砌加d ,娜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的氧化型p 、,a 水解酶是单肽链酶, 其分子量约为3 8k d ,等电点为p h1 0 o ,酶活可受到h 9 2 + 的抑制,但用还原型 谷胱甘肽处理可恢复其活性【2 4 j 。 另外也有报道p v a 酯酶,它能催化p v a 长链上残存乙酸酯键的断裂【2 5 1 ,同 时也有报道催化p 、,a 降解的醛缩酣1 1 。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4p v a 降解的机理 基于目前已经报道的p v a 降解酶:p 、,a 氧化酶、p 、,a 脱氢酶、氧化型p v a 水解酶、p 、,a 酯酶和醛缩酶,s h i r i l a o 归纳总结了可能的p v a 降解机理,如图 1 2 所示。p 、,a 主链的断裂需要经过两步酶催化反应才能完成,第一步由p 、,a 氧 化酶以0 2 作为电子受体,或由p 、,a 脱氢酶以p q q 作为电子受体,将p v a 的羟 基氧化为酮基。对于第二步的反应,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1 ) 具有双酮结构的 p 、,a 被氧化型的p 、,a 水解酶催化水解断裂;( 2 ) 具有单个酮基的p v a 被醛缩酶 催化裂解断裂。在两步催化反应之后,会产生一些随机长度的片段,这些p 、,a 片段会被转运进入细胞,然后进一步被细胞利用【2 酬。 p r o 刚呻价埘灯p v 抽g 喇a d o 吣y v 薯 u 5 0 n 列ms 臀拍m 氏1 ,p o o c b p o n 拥 p v d 。h 目州a :z 嘴c 虹鲥p 、,a h 捧h 蛔驰:3 ,p v d 蟑鲥訇爿谨f t 砌 d 州口咖s o8 n d3 妇o b s o a c 洲l : ,s o c 饼岫d 伍 叫。矗d a 5 彰s 阳她吨啪 h 司咖:6 。p w 岫a d h g 帅z ”蝴 o 曲j r h i 帕a 口i v t 譬 图1 2 可能存在的p 、,a 生物降解途径【1 】 f i g 1 - 2p o 船i b l ep 、,a 姆a d a b l ep 甜1 w 科sb ym i c o r g ;l n i s m i 等发现p v a 脱氢酶、氧化型p 、,a 水解酶和细胞色素c 的基因共同存 在于同一个操纵子中,并且这个操纵子存在于一个较大的质粒上1 1 4 j 。再结合 s h 硫a o 等关于p v a 降解和电子传递链的研究结果,k a 、a i 进一步提出p 、,a 的 初始降解发生在细胞的周质空间,p v a 脱氢酶在氧化p v a 分子上的羟基的时候, 首先将电子传递给它的辅酶p q q ,接着p q q 又将电子传递给细胞色素c ,最后 可能由细胞色素c 将电子传递给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电子传递链,从而使细胞通过 氧化p v a 而获得能量【6 j 。 4 第一章引言 1 2 立题依据 1 2 1p v a 降解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在世界范围内,p 、,a 降解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 1 ) 筛选能够降解p 、,a 的微生物,研究发现这些微生物存在模式有单菌、 两种菌共生和混合微生物体系;研究这些微生物在p 、,a 降解方面的生理特性, 发现部分降解p v a 的微生物需要p q q 作为生长因子。 ( 2 ) 纯化p 、,a 降解酶,发现了p 、,a 脱氢酶、p 、,a 氧化酶、氧化型p 、,a 水 解酶、p v a 酯酶和醛缩酶;研究w r a 的降解机理,已经报道了几种不同的降解 p 、,a 主链的酶系,在这些酶系中,首先由脱氢酶或氧化酶催化p 、,a 羟基的氧化, 接着由水解酶或醛缩酶催化p 、,a 主链的断裂;p 、厂a 降解酶的应用研究,m o r i 等 将p 、,a 降解酶应用到了棉织物的退浆工艺中,实验证明酶法反应条件温和,棉 织物的品质得到了保持,同时退浆废水的生物可降解性得到了提高【2 7 】。 ( 3 ) 克隆与p 、,a 降解相关的基因,成功克隆了p 、,a 脱氢酶和氧化型p 、,a 水解酶的基因,以及相关的血红素c 的基因,并发现了和p 、,a 降解相关的操纵 子和质粒【1 4 ,2 2 ,2 3 捌。 ( 4 ) 通过发酵条件优化提高p 、,a 降解酶的产量和p 、,a 的降解效率;研究 p 、,a 的结构对p 、,a 降解的影响,发现这种影响会因为具体的微生物不同而不同; 研究化学修饰对p 、,a 降解的影响,发现不同的化学修饰对p 、,a 的降解有促进作 用和抑制作用两种情况。 我国在p 、,a 降解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 1 ) 筛选降解p v r a 的微生物及研究其对p 、,a 的降解性能。已经获得一些 对p 、,a 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但它们对p 、厂a 的降解效率较低。 ( 2 ) p 、,a 分子的结构特性和化学修饰对p 、,a 降解的影响。p 、,a 的聚合度、 醇解度和外加官能团对p 、,a 的降解都有一定的影响。 ( 3 ) 优化p v a 降解的发酵条件。通过发酵条件优化提高了p v a 的降解效 率和p 、能降解酶的产量。 1 2 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p 、,a 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化学高分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 年产量己超过1 0 0 万吨。但由于p 、,a 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时间较短,能够降解 p 、,a 的微生物种类很少,这使得自然环境对其的降解效率较低,最终废弃的p 、,a 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工业废水中的刚a 浓度一般为1 0g l 左右。 对p 、,a 降解的研究主要有两点现实意义:( 1 ) 生产p 、,a 降解酶,将p 、,a 降 解酶应用到工业中现有的相关工艺中去,可以降低能耗和水耗,实现经济效益; 同时提高p 、,a 废水的生物可降解性,实现环境效益。例如:m o r i 等用p 、,a 降解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酶在3 0o c 下对棉织物进行退浆,与传统的热水( 7 0 9 0 0 c ) 退浆工艺相比,在 保持棉织物品质的前提下,酶反应条件温和,从而较低了能耗,同时提高了退浆 废水的生物可降解性,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2 7 】。但是由于降解p v a 需要几种酶 的共同作用,其机理比较复杂;同时p 、,a 降解酶的酶活水平较低,应用效果较 差;再加上对p 、,a 降解酶的应用研究较少,目前市场上尚无商品化的p 、,a 降解 酶。( 2 ) 应用具有高效降解p 、,a 能力的微生物去治理p v a 导致的环境污染,实 现环境效益。例如:将能降解州r a 的微生物细胞投放到含有p v a 的工业废水中, 从而提高p 、,a 的降解效率,或者将微生物细胞投放到固体的p 、,a 废弃物中,加 快p 、後的降解。 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到了多种降解p 、,a 的微生物,并针对不同的微生物进行 了初步发酵条件的研究。同国内外报道的p 、,a 降解微生物进行对比,发现本实 验室前期筛选到的混合微生物体系具有两点显著优势:( 1 ) 高效降解p 、,a ,在发 酵2 天内,此混合微生物体系能降解5 0g lp 、,a 的9 0 。( 2 ) 彻底降解p v a , 在发酵结束的时候,在发酵上清液或者细胞提取液中,同时采用碘量法和凝胶过 滤色谱法都检测不到p v a 。基于这两点,本课题选择此混合微生物体系作为研究 对象,目标是:( 1 ) 提高p 、,a 降解酶的产量,为生产p v a 降解酶制剂做准备。 ( 2 ) 提高混合微生物体系对p 、,a 的降解效率,以便应用混合微生物细胞去治理 p 、,a 导致的环境污染。 1 3 研究内容 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到了多种具有p v a 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但这些微生物对 p v a 的降解效率较低,并且不能完全降解n 俊。由张颖筛选到了一个能够高效 和完全降解p 、,a 的混合微生物体系。针对此混合微生物体系,本实验室已经初 步优化了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提高p 、,a 降解酶的产量和 p 、,a 的降解效率。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 1 ) 研究混合微生物体系降解p v a 的基本特性。主要从底物p 、,a 的降解、 p v a 的降解产物、降解微生物和p 、,a 降解酶的角度,较全面地了解混合微生物 体系在降解p 、,a 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特性,为后期的研究奠定基础。 ( 2 ) 通过添加碳源和优化发酵策略提高p v a 降解酶的产量。主要是基于共 代谢理论,添加有利于生产p v a 降解酶的特定碳源。同时基于混合微生物降解 p 、,a 的特定现象,优化具体的发酵策略,以提高p 、,a 降解酶的产量。 ( 3 ) 通过l ,4 丁二醇提高p 、,a 的降解效率。研究1 ,4 丁二醇对p v a 降解 的影响,优化1 。4 丁二醇的添加时间、添加浓度和添加策略。 以上研究内容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 0 6 2 5 6 1 9 ) 、9 7 3 项目( 2 0 0 7 c b 7 1 4 3 0 6 ) 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 c e t - 0 7 0 3 7 8 ) 的资助。 6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 1 菌种和培养基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 1 1 菌种 一个能够彻底降解p 、,a 的混合微生物体系,由张颖从无锡太平洋纺织厂的 污泥样品中筛选得到【1 1 1 。 2 1 2 培养墓 p v a 基础培养基( g l ) :p 、,a1 7 9 9 眦w :11 3k d a ,醇解度:9 9 0 ) 5 0 ,酵 母粉2 0 ,k 2 0 41 0 , 2 p 0 4o 1 2 5 ,m g s 0 4 7 h 2 00 1 0 ,f e s 0 4 7 h 2 00 0 5 ,c a c l 2 0 0 2 5 和n a c l0 0 1 ( p h7 2 ) 。 p v a 补料培养基( g l ) :p v a l 7 9 92 5 ,酵母粉1 0 。 1 ,4 丁二醇补料培养基( g l ) :1 ,4 丁二醇7 6 5 ,酵母粉3 o 。 葡萄糖补料培养基( g l ) :葡萄糖1 0 2 ,酵母粉3 0 。 1 ,4 - 丁二醇流加培养基含有l ,4 丁二醇和酵母粉,它们的质量比为2 5 5 :l 。 2 2 培养方法 2 2 1 发酵条件 摇瓶发酵:将混合微生物体系接种到装有5 0m l 培养基的5 0 0i i l l 摇瓶中。 然后在转速为2 0 0r m i i l ,温度为3 0o c 的摇床上培养。 3 - l 发酵罐上发酵:将混合微生物接种到装有5 0m lp v a 基础培养基的5 0 0 l i l l 摇瓶中。然后在转速为2 0 0 r m i n ,温度为3 0o c 的摇床上培养3 6 h 。接着按 照1 0 ( v 、,) 的接种量,将1 5 0m l 发酵液接种到装有1 5lp 、,a 基础培养基的 3 l 发酵罐中。接种之后,用2 0m o l l 的h c l 和2 om o l l 的n a o h 将发酵液的 p h 值控制在7 2 0 。通过调节通风量( 2 0l m i i l 3 ol m i n ) 和搅拌转速( 2 0 0 r m i n 4 0 0 砒n i l l ) ,将溶氧( d o ) 控制在6 0 左右。温度控制在3 0o c 。 2 2 2 单碳源对生产p 、a 降解酶的影响 采用下面的碳源替换p 、,a 基础培养基中的p v a ,得到6 种单碳源培养基。 这6 种培养基的碳元素含量都为2 7g l 。具体碳源种类及含量( g l ) :p 、,a5 0 , 葡萄糖6 8 ,可溶性淀粉6 2 ,正丁酸5 o ,乙酸钾1 1 1 ,1 ,4 丁二醇5 1 。培养 方法见发酵条件。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3 混合碳源对生产p v a 降解酶的影响 将下面的碳源分别添加到p v a 基础培养基中,同时将酵母粉的含量提高到 4 0g l ,由此得到混合碳源培养基。具体碳源种类及含量( g l ) :p v a5 0 ( 对照) , 葡萄糖6 8 ,可溶性淀粉6 2 ,乙酸钾1 1 1 ,1 ,4 丁二醇5 1 。培养方法见发酵条 件。 2 2 4 两阶段发酵和三阶段发酵 两阶段发酵:第一阶段使用p 、,a 基础培养基培养混合微生物;第二阶段在 发酵3 6h 时,向发酵液中分别添加混合碳源培养基中的碳源和酵母粉( 2 0g l ) 。 再继续培养1 2h ,然后终止发酵。 三阶段发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同两阶段发酵一致。第三阶段在发酵4 8h 时,向发酵液中添加p v a ( 2 5g l ) 和酵母粉( 1 0g l ) 。然后发酵到p v a 的 浓度为1 0g l 左右,或者p v a 的浓度不再发生显著变化。 2 2 5 单点补料发酵 首先使用p v a 基础培养基培养混合微生物。在p v a 降解过程中,单点添加 1 ,4 丁二醇或者葡萄糖补料培养基。 2 2 6 连续补料发酵 首先使用p v r a 基础培养基培养混合微生物。在发酵2 lh 时,单点添加1 ,4 丁二醇补料培养基。继续发酵9h 之后,以0 3g 几m 的速度连续流加l ,4 - 丁二醇 流加培养基。 2 3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t r f l p ) 分析 根据k e n t 等【2 9 】报道的方法进行t - i 江l p 分析。上游引物为8 f ( 用6 f a m 标 记) ,下游引物为1 4 9 2 r 。这一对通用引物能扩增出不同微生物种类的1 6 sr d n a 。 使用p c r 扩增试剂盒( 融撇,大连) 。p c r 反应体积为5 0 p l ,其中包括5 “l3 c 5 b u 仃c r ,5i i l2 5pp 诞0g c l 2 , 4p l2 5pp 刚mt 3 ,2p 1 1 0 岬。儿上下游引 物,5p l 基因组d n a ,0 5 l 砌p o l y t m r a s e 和2 6 5p l 灭过菌的去离子水。开 始在9 4o c 下变性2m i i l ,然后做3 0 个循环:9 4o c3 5v5 5o c4 5v 和7 2o c2 m i n 。最后在7 2o c 下延伸1 0m i l l 。用g e le ) 【t m c t i o nm i n i 妣( t a k a r a ,大连) 纯 化p c r 产物。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月7 b i ,胁i 和施p i 酶切纯化后的p c r 产物。用a b ig e n e t i c 强a l y z 盯对每组酶切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用p e a l ( s c 锄c r 分析所得的数据。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 4 静息细胞对p v a 的降解能力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培养混合微生物体系。在特定的发酵时间取样,采用离 心的方法( 1 0 ,o o o g ,1 0m i l l ) 收集细胞,然后用磷酸钾缓冲溶液( 0 1m o l l , p h 7 0 ) 清洗3 次细胞。接着将5m l 反应混合液( 1 0g l ( d c w ) 细胞和1 og 几 p 、,a 溶解在磷酸钾缓冲液中( 0 1m o l l ,p h7 0 ) ) 在转速为1 5 0r m i n ,温度为 3 0o c 的水浴中反应1 0h 。检测反应后混合液中的p v a 含量。 2 5 混合微生物体系对不同碳源的耐受能力 用p 、,a 基础培养基培养混合微生物体系。在发酵2 1h 时取样,采用离心的 方法( 1 0 ,0 0 0 g ,1 0m i n ) 收集细胞,然后用磷酸钾缓冲溶液( 0 1m o l l ,p h7 0 ) 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