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战国、秦汉云纹瓦当之艺术特色.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战国、秦汉云纹瓦当之艺术特色.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战国、秦汉云纹瓦当之艺术特色.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战国、秦汉云纹瓦当之艺术特色.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战国、秦汉云纹瓦当之艺术特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论文题目:浅析战国、秦汉云纹瓦当之艺术特色 专业:装饰艺术 硕士生:苟爱萍 指导教师:王晓教授 ( 签名) ( 签名) 中文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为灿烂的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营养,我们常常被建筑工匠独 具匠心的设计而震撼。然而当我们面对这些雄伟的古代建筑时,我们能否看到结晶 在建筑物上的另外一种精巧独特的艺术品呢? 这就是本文所要涉及的主题古代 瓦当。 二十世纪中期考古界在陕西发现了众多的古代建筑遗址,并从这些遗址中发掘 出较多瓦当的实物。瓦当自产生起就兼有实用功能和美化功能,出土于西周时期的 瓦当,铝8 作的大小不一,皆为半圆形瓦当,而且瓦当的纹样比较简单。瓦当艺术是 到战国、秦汉时期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对战国、秦汉时期云纹瓦当的艺术特色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以及揭示瓦当云 纹与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器物纹样的渊源关系,云纹的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装饰 纹样艺术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战国、秦汉时期的云纹瓦当入手,对瓦当与瓦当 云纹的产生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展示,并对战国、秦汉及其前代瓦当云纹的发展状况 作以比较。 第二部分对战国、秦汉时期云纹瓦当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 第三部分进一步诠释了瓦当云纹与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器物纹样的渊源关系, 云纹的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装饰纹样艺术的影响。 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云纹瓦当艺术特色的详细比较与分析,并结合上下传承 关系从瓦当云纹的文化内涵、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装饰纹样艺术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进行的论述。从而揭示出战国、秦汉时期云纹瓦当艺术的艺术特色、最初来源、传 承关系、美学思想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瓦当、云纹瓦当、艺术特色、渊源关系、美学思想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 s u b j e e t :a n a l a s i si n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 c l o u dp a t t e r n so nt i l e s i nt h ew a r r i n gp e r i o da n dt h ed y n a s t i e so f q i na n dh a l l s p e c i a l t y :d e c o r a t i o na r t s n a m e :g o u a i p i n g ( s i g n a t u r e ) i n s t r u c t o r :p r o f w a n gx i a o ( s i g n a t u r e )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t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a r c h i t e c t u r eb r i n g sr i c hn o u r i s h m e n tt ob r i l i a n t 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w ea l eg e n e r a l l ya m a z e db yt h eu n i q u ed e s i g n so fc h i n e s e a r t e c h e c t s h o w e v e r , w h e nw a t c h i n gt h e s es p l e n d i da n c i e n tb u i l d i n g s , h a v ey o ue v e r n o t i c e dt h ew o r k so fa r tc a r v e do nt h et i l ee n d s , w h i c hi sj u s tw h a t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f o c u s e so n ? i nt h em i d d l e2 铲c e n t u r y , n l 鹊s 鹤o fa n c i e n tb u i l d i n gr u i n sw e d i s c o v e r e di n s h a a n x i , w h e r el o t so ft i l ee n d sw t 翻f ee x c a , v a t e d s i n c et h e yc 锄ei n t ob e i n g , t h et i l e e n d sh a v ep l a y e dt h er o l eo fb o t hp r a c t i c a la n db e a u t i f i c a t i o nf u n c t i o n s n 圮t i l ee n d s p r o d u c e di nw e s tz h o ud y m s t yv a r i e di n s i z e ,a l lo fw h i c hw e r ei nt h ef o r mo f s e m i - c i r c l e s a n dt h ep a t t e r n s0 1 1w h i c hw e r e 碰曲盯s i m p l e t h e n , 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p 耐o d , q i nd y n a s t ya n d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a r to f t i l ee n d sc a n l et oi t sb l o s s o m t h ew r i t e rs t u d i e st h ef e a t u r e si na r to f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p a t t e r n si nt h e w a n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 q i nd y n a s t ya n dh a nd y n a s t yt o d i c l o s et h e o r i g i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p a t t e r n sa n dt h ep a t t e r n so i ls u c ho b j e c t sa s e a l t h e n w a l b 酷,j a d ew a r e sa n db r o n z ew a r e s ,e s t h e t i c si d e o l o g yo f 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 p a t t e r n sa n d t h e i ri n f l u e n c eu p o nt h el a t e ra r to f d e c o r a t i o np a t t e r n s ,w h i c hi st h et h e m e o f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1 1 1 ew h o l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c o m p o s e do f t h r e ep a r t s i np a r to n e ,s e t t i n go u tf r o m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p a t t e r n s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p e r i o d , q i nd y n a s t ya n dh a r td ) 螂t h ew r i t e ri d l e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 h i s t o r yo f t h et i l ee n d sa n d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p a t t e r n , a n dc o m p a r e st h et i l ee n d si n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 q i nd y n a s t ya n dh a nd y n a s t yw i t ht h o s ei nt h ep r e v i o u s p e r i o d i np a r tt w o ,t h ew r i l e rs t u d i e s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p a t t e r n s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p e r i o d , q i nd y n a s t ya n dh a nd y n a s t y , a u dp r e s e n t s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a r t hp a r tt h r e e t h ew r i t e rg o e sf u r t h e rt or e v e a lt h eo r i g i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p a t t e r n sa n dt h ep a t t e r n s0 1 1s u c ho b j e c t s 弱e a r t h e n w a r e s ,j a d e w e u 翻3a n db r o n z ew a l e s ,e s t h e t i c si d e o l o g yo f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p a t t e r n sa n dt h e i r i n f l u e n c eu p o nl a t e ra r to f d e c o r a t i o np a t t e r n s m 伽i 曲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a n dc o m p a r i s o na n dc o o n t r a s to ft h ef e a t u r e si na r to f 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p a t t e r n s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 q i nd y n a s t ya n dh a n d y k e y ,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 丘锄t h ea s p e c t ss u c h a s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 e s t h e t i c s i d e o l o g ya n d t h e i ri n f l u e n c eu p o nl a t e ra r to f d e c o o r a t i o np a t t e r n s ,t h ew r i t e rp r e s e n t st h e f e a t u r e si na r t , t h eo r i c n a ls o u r c e s ,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 ,t h ee s t h e t i c si d e o l o g ya n dt h ev a l u e o f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p a t t e r n s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 q i nd y n a s t ya n dh a r t 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t h et i l ee n d st h et i l ee n d si nc l o u dp a t t e r n sf e a t u r e si na r t o r i g m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e s t h e t i c s i d e o l o g y t h e s i s :t h e o r e t i c a lt y p e 引言 引言 秦砖汉瓦历来被人们所称颂,很多人只知道秦砖却不知道秦瓦也是艺术之精华。 瓦当是陶器这一工艺门类的组成部分,谈到瓦当就不能离开它所附着的建筑物。十 三朝古都所在地陕西,迄今为止已发掘出许多古代建筑遗址。如今,我们已经看不 到远古建筑物的本来面貌,但它所留下来的遗物瓦当,却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 瓦当装饰艺术产生了魂牵梦绕的追寻。 “瓦当,是指秦汉宫瓦,是檐头瓦的一个专有名词最初见于著述的概称宫 瓦秦汉宫瓦引起了金文学家的注意,开创了研究之风,才能确定了瓦当的定名。” 1 无论瓦当何时定名,瓦当上的装饰艺术已沉淀了上千年。如何追寻瓦当装饰纹样的 渊源,认识瓦当纹样的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这是一个很大的学术课题。在时代的 洗练中如何再现这一古老艺术的艺术魅力? 后世研究者曾经或正在以不同视角关注 着古代瓦当纹样艺术。在此笔者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从众多纷繁复杂的瓦当纹样 中抽取一小部分,作为学习和研究对象,试图做一些探索,谬误和愚见实所难免, 请见谅。 研究现状 从我目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来看,学术界对瓦当艺术的关注已非常久远,现仅就 我所见到的当代论著和论文作以下简要介绍: 1 学术专著 付嘉仪:中国瓦当艺术上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 付嘉仪:秦汉瓦当,陕西旅游出版社,1 9 9 9 年。 王培良;秦汉瓦当图论,三秦出版社,2 0 0 4 年。 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 0 0 4 年 陈永志;内蒙古出士瓦当,文物出版社,2 0 0 3 年。 1 钱君訇、张星逸、许明农,瓦当汇编) 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 9 8 8 年6 月第一版,瓦当名说 引言 钱君匀、张星逸、许明农: 瓦当汇编,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 9 8 8 年 徐锡台、楼宇栋、魏效祖:周秦汉瓦当,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 陕西省考古所秦汉研究室编:新编秦汉瓦当图录,三秦出版社。1 9 8 6 年。 中国古代美术巡礼秦汉瓦当,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5 年。 安立华:齐国瓦当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9 8 年。 戈父:古代瓦当,中国书店出版社,1 9 9 7 年。 韩天衡、张炜羽、郑涛:古瓦当文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 9 9 6 年。 华非: 中国古代瓦当,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3 年。 杨力民:中国古代瓦当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6 年。 赵力光:中国古代瓦当图典,文物出版社,1 9 9 8 年。 张文彬、宋新潮:新中国出土瓦当集录齐临淄卷,西北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文物出版社,2 0 0 6 年。 陈根远、朱思红:屋檐上的艺术一中国古代瓦当,四川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 村上和夫:中国古代瓦当纹样研究,从苍、晓陆译,三秦出版社,1 9 9 6 年。 李发林: 齐故城瓦当,文物出版社,1 9 9 0 年 刘庆柱、李毓芳:秦瓦当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 刘庆柱:汉长安城遗址及其出土瓦当研究,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 刘庆柱:战国秦汉瓦当研究,科学出版社,1 9 9 4 年。 吴荣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瓦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6 年。 2 论文( 题目略) 发表有关论文共计1 0 4 篇,但基本上都是偏重于考古方瑶,从图像学角度论及 瓦当艺术特色的则很少。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以往学者对瓦当的研究论著和论文为数不少j 但也存在 以下问题: 第一,少有学者从美术学角度深入研究瓦当艺术; 第二,部分学者只是概括地研究了一些纹样和相关时期的纹样特点,并未做进 一步的详细和深入探索; 第三,多数论著大多是收集了图像资料,在开头部分写了序言,简要介绍了瓦 当纹样的发展状况,并未展开详细研究,而诸多详细的研究也是以考古的角度切入; 2 引言 第四,从美术学角度,对于某一纹样的深入研究比较缺乏。王培良先生的论著 主要侧重从阴阳、五行、天文等角度,对瓦当纹样进行了分解与详细的解释说明。 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尝试探索战国、秦汉 时期云纹瓦当的艺术特色、瓦当云纹的渊源传承关系和美学思想,通过探索从而为 进一步研究云纹瓦当的装饰图案艺术尽一份绵薄之力。 1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装饰艺术的发展状况 一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装饰艺术的发展状况 l 瓦当的产生及用途 中国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瓦当是覆盖于屋顶木结构之上,用来 保护椽头免受风雨侵蚀,进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年限同时,除了实用功能 外,瓦当又充当了美化和装饰屋顶、屋檐的作用。瓦当是根据古代建筑物的建筑特 点而产生的,它不仅是建筑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更是一件艺术创作一片小小的 瓦当,却体现了古代建筑工匠们的集体智慧和伟大创造。 说到瓦当,就不能不提及我国的制陶工艺,陕西半坡出土的陶器,可以说明制 陶业在我国古代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据考古资料记载“陶制下水管在商代早期 的二里头遗址、中国盘龙城遗址以及晚期的安阳小屯遗址均有发现。”2 说明至少在 商代就已经开始将陶制器物用在建筑物中。 砖和瓦究竟何时出现,目前缺乏史料记载。日本学者坪井清足先生在他的书里 提出:“公元前7 世纪初,在地中海东部一带瓦作为盖房材料几乎在和东方的中国的 瓦出现一样早的时期已经发明出来。”3 公元前7 8 世纪与我国的春秋战国大致 处于同一时期。然而瓦当在我国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使用的,在过去若干年 里,人们大多以为瓦当的使用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随着日后众多的考古发现。 这种看法得到了修正。 二十世纪中期考古界在陕西发现了众多的古代建筑遗址,并从这些遗址中发掘 出较多的瓦当的实物。当时的考古报告有着相关的记录,“2 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考古 工作者们先后在长安沣河两岸的沣镐遗址和岐山、扶风的周原遗址中,多次发现西 周早期和中期有瓦的实物例证。”4 西周遗址瓦当的发现,改变了大部分人先前的看 法。现在的人们大都认为瓦当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被使用,至于是否始于周代, 目前还尚难以定论。 瓦当自产生起就兼有实用功能和美化功能,瓦当虽然只是建筑物上的一个小小 的附件,但它对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和美化功能却是不可替代的。它对建筑物的实用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5 月第一版。第2 1 7 页 日本,坪井清足;瓦的起源的东西方比较,1 9 8 8 年芈坡博物馆建馆卅周年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 1 9 5 卜1 9 5 7 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摇简报 : 考古) 1 9 5 9 年第t o 期;1 卜一1 9 6 2 年陕西长安沣东试掘 简报考古 1 9 6 3 年第3 期 4 1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装饰艺术的发展状况 功能主要是保护椽头,美化功能是装饰屋檐。出土于西周时期的瓦当制作的大小不 一,皆为半圆形瓦当而且瓦当的纹样比较简单瓦当装饰艺术是到战国、秦汉时期 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 瓦当云纹的产生、用途及装饰特点 秦汉时期在瓦当的装饰中大量使用了云纹图案,尽管如此,云纹在器物中的运 用却并不是始于瓦当的,但它独立成为一个重要表现题材却只在瓦当这种器物上最 具鲜明特色。从大量出土的古代器物中经常会找到形制类似瓦当云纹的这种装饰图 案,诸如青铜器饕餮纹中的组成纹样,古代玉器里的纹样等等。 据考古资料显示,从新石器出土的大量彩陶纹样和玉器纹样中均能找到类似瓦 当云纹的纹样。日本学者林巳奈夫在其著作中认为“汉代的云气,是由来于春秋中、 后期的羽纹因素组成的花纹,而由汉代的云气纹及春秋战国时代的羽纹所共同形成 的花纹,产生了龙溶入的题材”,该书作者林巳奈夫所说的羽纹其实就是青 铜器中的云状纹样,以及玉器中出现的涡状纹样。 林巳奈夫认为云气纹来源于羽纹,并以图像化的形式进行了举例和有关论证。 从诸多青铜器饕餮纹中,可以发现大量林巳奈夫所说的羽纹即他所说的云气。但笔 者认为,云纹的产生共非单纯继承或来源于某一单一的纹样,他的产生和使用一定 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云纹最 终以独特的方式被呈现在瓦当之上,显示出特殊的面貌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事实上云纹在瓦当中被大量使用并非偶然,从考古发现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早 在西周时就有规模较大的宫殿建筑群,而瓦当当时也仅仅在高规格的宫殿建筑中使 用,这说明当时的瓦当是以一种权力象征被运用的。周代瓦当中的装饰纹样非常简 单,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装饰。同时从已出土的周代瓦当实物中,也未见到大量使用 云纹作为装饰图案。但“将西周瓦当上的纹饰与周代铜器上的纹饰相比较,可以真 切的看出周代半瓦当上的奇怪纹饰就是气的表现形式” 。王培良先生在其论 著中将云纹称为气纹,并用天文学等知识结合图像学进行了有关论证与解释。 可见早在周代瓦当上就出现了云纹在瓦当上的最初表现形态,但抛开瓦当这一 5 原著林巳奈夫,杨美丽译:中国古玉研究 ,艺术图书公司,1 9 9 7 年第一版,第1 8 2 页 王培良。秦汉瓦当图论 t 三秦出版社,2 0 0 4 年第一版,第2 页。 1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装饰艺术的发展状况 载体,笔者以为云纹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期。林巳奈夫在其书中运用了若干 论据对他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有关论证,但笔者与林已奈夫的看法略有不同,本 文将在后面章节进行论述 瓦当云纹是用来装饰瓦当当面进而美化瓦当的,云纹在瓦当中使用伊始主要还 有传达统治阶级思想意志的作用,因为只有最高统治者才可以使用它,它似乎充当 了一种神圣的象征。因此,云纹瓦当使用之初就必然蒙上了权力色彩。随着时代的 不断前进,瓦当云纹逐渐被更多的使用,它的意义也就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它 所包含的权力色彩渐渐被淡化,从而体现出更多的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云纹瓦当大多是圆形瓦当,半圆形云纹瓦当的出土数量相对较少。瓦当当面由 半圆形变为圆形增大了云纹图案的设计和展示空间。瓦当云纹主要是以线来构图的, 整个图形呈对称状分布,有的有圆形瓦心,有的四周以圆点纹作为装饰:整个瓦当 当面以点、线、面等多种手法构成,构图生动自然,虚实相间,整个纹样显得饱满 均衡,富有节奏与韵律感。 3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的装饰纹样 3 1 战国、秦汉瓦当云纹样的发展状况 西周时期出土的瓦当数量很少,且均为半瓦当。周代半瓦当的纹样也比较简单, 主要有素面纹和重环纹两种。而重环纹实际上就是云纹在瓦当上的最初使用形态。 关于重环纹就是云纹( 即王培良先生称之为的气纹) 这一点,王培良先生已在 其书中进行了有关论证,笔者就此不展开讨论。重环纹半瓦当有以下四种变化方式: 图1 1 重环纹瓦当 图1 3 重环纹瓦当 6 图1 2 重环纹瓦当 图1 4 重环纹瓦当 1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装饰艺术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期云纹瓦当的纹样构图虽然比较单纯,但变化却很丰富,云纹瓦当也并 未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的瓦当云纹大多为半圆形纹样,而且大部分云纹是和动 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纹样混合交互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形成了诸多富于变化的 组合云纹样,云纹样的表现题材比较多样化,同时这个时期也出土有少量的圆形云 纹瓦当。 图1 5 战国云纹 图1 6 战国云纹图1 7 战国云纹 图1 8 战国云纹图1 9 战国云纹 图1 1 0 战国云纹 图1 1 1 战国云纹图1 1 2 战国云纹 图1 1 3 战国云纹 秦代云纹瓦当中的纹样变化也很丰富,但瓦当当面大多已由半圆形转变为圆形, 装饰纹样的表现空间增大。秦时期的瓦当云纹样组合型也很多,经常将动物纹、植 物纹与云纹三种纹样混合在一起构成新的纹样,或将云纹与植物纹或动物纹结合在 一起组成新的纹样。秦代云纹瓦当的纹样变化非常丰富,并在战国的基础上出现了 以昆虫纹和云纹组合作为表现题材的纹样。而且秦代在瓦当的装饰图案中使用了数 7 i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装饰艺术的发展状况 量较多的云纹图案。 图1 2 0 秦代云纹图1 2 l 秦叶云纹囤1 2 2 秦四蝉纹 瓦当云纹样发展至汉代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动物纹、植物纹与云纹的组合纹样 仍然在运用,而云纹则在汉代瓦当中被更大量的使用。云纹虽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 在瓦当中使用,但它单独在战国瓦当中的使用数量相对秦汉时代则少的多。汉代与 战国和秦代相比,更多的在瓦当中使用了云纹作为装饰图案,而且云纹图案的装饰 变化非常丰富,构图更加多样化。汉代瓦当的纹样主要是以云纹来单独构图作为最 大量的瓦当表现题材之一,而且云纹瓦当在出土数量上也远远大于秦代。 8 l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装饰艺术的发展状况 图1 2 9 汉马字瓦当图1 3 0 汉代云纹 图l - 3 l 汉代云纹 3 2 战国、秦汉瓦当云纹样的装饰特点 西周时期的瓦当以素面纹和重环纹作为当面装饰纹样,基本纹样很简单。主要 体现了瓦当的实用功能,突出了这二时期瓦当的实用性。装饰纹样的构成方式还是 非常简洁的,美化功能尚处于尝试阶段。同时,由于瓦当最初主要是半圆形,所以, 从空间上也使美化这一功能变的较为局限,这可能是后来瓦当由半圆形转变为圆形 的原因之一。西周瓦当重环纹为连续构图图案,并且环纹从圆心逐渐向外呈环状扩 展,至外圈环绕为一圈较大的重环纹样,纹样简洁大方,富有动感。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利日渐衰微,各诸侯国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出现了 诸侯国相互争雄的局面。这时期的社会虽然战乱频繁,但在思想领域却呈现出前所 1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装饰艺术的发展状况 未有的繁荣。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同样会表现在艺术领域里,云纹瓦当也不例外 从发掘出的古代遗址的瓦当遗留物来看,这时期圆形云纹瓦当相对少于半圆形云纹 瓦当。并且瓦当云纹在装饰形式上交化丰富多彩,纹样大多较对称,布局主次得当。 云纹或与树木纹组合在一起,或与几何纹、山纹等组合在一起。云纹在排列方式上 也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从这一时期的瓦当云纹样来看,尤其是和动植物纹组合的纹样,不仅绘画感很 强,动物形象刻画生动,而且云纹和植物纹组合在一起看起来还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创意上,还是在技术上都非常高超,足以表明古人对天空中的云 彩、动物、植物等事物观察的准确和精细。战国瓦当云纹样刻画自由,雕刻精妙。 春秋战国是思想集大成时期,艺术领域里的作品自然也就毫不逊色,从此时的瓦当 云纹样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较多表现自由,活泼而富有生气 的以天空中的云彩为题材的装饰纹样,而且人文关怀的色彩渐渐浓厚起来。 秦始皇于公元前2 2 1 年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修筑了很多豪华庞大的宫殿。 如今,这些宫殿早已不复存在,也难以看到当时宫殿的恢宏壮丽,但它的遗存物瓦 当却成了时代的见证物。从各宫苑遗址上的残存瓦当看来,当时在各大建筑物上, 大多饰置专用瓦当,瓦当当面上饰有图形、文字,瓦当装饰纹样种类繁多,构思新 颖,造型优美。”7 ,足见当时瓦当装饰艺术的繁荣。秦代瓦当云纹样在装饰风格和 题材上传承了战国时秦国的某些风格特征,并吸收了其他诸侯国的云纹瓦当的装饰 特点,同时又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形成了秦代特有的表现风格。秦代云纹瓦当构图 粗犷,云纹风格多样,云纹样或与其他纹样组合构图,或单独构图,变化自由简约。 秦代云纹瓦当雕刻手法奔放,概括简洁,强调态势而省略了细节描绘,质朴之中渗 透着厚重之感。虽然秦代较短暂,但秦代云纹瓦当的装饰手法却对汉代云纹瓦当的 装饰艺术风格有着直接而且深厚的影响。 发展至汉代,社会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已处在稳定发展阶段。汉初为了消除 秦末战乱的影响,文景两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随着汉政权的进一步稳固和国 家的逐渐强大,汉武帝时期修筑了多处大型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中的大部分建筑已 经随着时间消失了,它的遗物被深埋地下随着一个个考古的发现,汉代建筑遗物 瓦当又重现于世人眼前,汉代云纹瓦当印迹了汉代装饰图案艺术的繁荣,瓦当云纹 这一装饰图案艺术发展至汉代终于达到了县盛阶段。汉代的云纹瓦当在艺术风格上 7 杨力民,中国古代瓦当艺术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杜,1 9 8 6 年第一版,第1 页 1 0 1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装饰艺术的发展状况 表达出了它的时代精神,汉代是大气的朝代,艺术作品中充满了阳刚之美。从很多 发掘出的汉代云纹瓦当中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艺术精神:自由奔放、庄严神圣、理性 浪漫、大气雄宏,同时又有一种风驰电掣的速度美。汉代云纹瓦当构图规整,雕刻 手法精巧而且很有秩序,云纹图案风格稳定而又富有变化。汉代云纹瓦当吸收了战 国和秦代的精华,同时又结合了自身的时代特点。 汉代云纹瓦当的装饰手法已经不是散线式的,它形成了固定化的风格和系列, 在云纹的刻画上大气而不烦琐,同时在思想性的表达上又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汉 代云纹瓦当已不仅仅是宫殿上的专用物件,在其它很多行宫和大型建筑物上也使用 了云纹瓦当,这可能是汉代云纹瓦当的装饰纹样极大丰富和数量具大的原因之一 2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艺术特色的比较 二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艺术特色的比较 1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艺术特色的异同 1 1 形制的异与同 战国、秦汉由于所处时代不同瓦当云纹也略有差异。战国云纹瓦当只出土了少 量,而且大多是左右对称纹样,在构图上与秦汉时代的云纹有一定区别。战国云纹 瓦当瓦心几乎无圆形装饰,其次是在战国的少量圆形云纹瓦当中,云纹的形状多为图 2 1 形,图2 2 形、图2 3 形和图2 4 形。半圆形云纹瓦当中的云纹样与其它纹样大多 以较平均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并且云纹在瓦当当面所占比例不大。 图2 1 战国瓦当图2 z 战国瓦当图2 3 战国瓦当 图2 4 战国瓦当图2 5 战国瓦当图2 6 战国瓦当 战国云纹瓦当主要呈半圆形,圆形瓦当出土较少。瓦当云纹主要有:山云纹、 树木乳丁云纹、树木卷云纹、三角云纹、乳丁云纹、树木兽云纹、树木乌云纹、水 云纹。 饿盛 图2 7 战国山云纹图2 8 树木乳丁云纹图2 9 三角形云纹 1 2 2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艺术特色的比较 图2 1 0 战国水云纹图2 1 1 战国乳丁云纹图2 1 2 战国树木云纹 战国山云纹瓦当以山纹作为中心纹样,云纹则排列在山脊两侧,云纹形状共有 三种:第一种为分叉对称型,云纹线条向外翻卷( 见附录图1 ) 。第二种是单线卷曲 型,云纹线条呈螺旋状( 见附录图2 ) 。第三种呈桃型,云纹线条向内翻卷( 见附录 图3 ) 。树木云纹有两种构图方式,画面中心位置都刻有树木纹,云纹排列于树木纹 的下方。其中一种云纹为双卷并向上对称翻卷,( 见附录图4 ) 。另一种则为单卷并向 内卷曲,( 见附录图5 ) 。树木卷云纹中的云纹看起来相当规整和对称,云纹处于半瓦 当下方的两角处( 见附录图6 ) 。乳丁云纹则主要用对称形式来构图,它的中间上下 方排列有圆点状纹( 见附录图7 ) 。树木鸟云纹以树和鸟作为主体,云纹则排列在其 中一侧,不呈对称构图( 见附录图8 ) 。三角形云纹构图非常独特,云纹形状为波浪 线形并半环绕着三角形( 见附录图9 ) 。水云纹是唯一出现的混合纹全瓦当,它的中 心有旋涡状水纹,四周环绕了一圈卷云纹,水云纹瓦当外线较细,内线较宽,瓦当 内共分布有三圈周线( 见图2 1 0 ) 。 秦代云纹瓦当大多呈圆形,瓦当在形状上的改变,使秦代云纹在瓦当当面上的 构图和前代相比发生了较多变化,云纹所占比例更大。但这个时期也有一定数量的 水云纹、叶云纹、山云纹、树木云纹、雁云纹、云鹤纹、风云纹瓦当被使用。 图2 1 3 秦山云纹图2 1 4 秦水云纹 图2 1 5 秦叶云纹 2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艺术特色的比较 图2 1 6 秦雁云纹图2 ,1 7 秦叶云纹图2 1 8 秦云纹 图2 1 9 秦云纹图2 2 0 秦云纹 图2 2 1 秦树木云纹 秦代的山云纹与水云纹和战国时期的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秦代的山云纹 瓦当呈圆形,中心也装饰有圆形瓦心,山纹和战国时相比无多少差异,而云纹战国 时的样式多于秦代,两代都有羊角形云纹。它们的差别主要是战国出现羊角形云纹 和山脊相连的瓦当,而秦代的羊角形云纹则只排列在瓦当当面外周内侧,并且秦代 羊角形云纹的排列方向与战国羊角形云纹的排列方向不同,秦代羊角形云纹是对称 翻卷排列的,战国羊角形云纹的排列样式则较多( 见附录图1 、图2 1 3 ) 。战国水云 纹瓦当外周线较细,秦代的外周线较粗,瓦当的内部都装饰有水纹。秦代水云纹瓦 当中的云纹形状和战国水云纹瓦当中的云纹相比有如下区剐:秦代水云纹以双线形 式出现,而且排列数量也发生了变化,秦代多为单数,战国则多为双数( 见图2 1 0 、 图2 1 4 ) 。 秦代瓦当云纹和战国的相比也出现了很多其他新变化,秦代云纹瓦当中出现了 更多由动物纹和云纹组合使用的组合纹样。而战国云纹瓦当中虽然也有云纹和动物 纹的组合纹样,但在动物纹与云纹的组合纹样中加入了树木纹。在众多组合纹样中, 战国组合云纹瓦当主要以树木纹为中心构图对象,而秦代组合云纹瓦当则主要以云 纹为主要构图对象( 见附录图1 1 、3 5 ) 。 汉代云纹瓦当呈圆形,但在齐故城等地也出土了少量的云纹半瓦当。在汉代遗 1 4 2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艺术特色的比较 址中曾出土了一定数量的云鸟纹、叶云纹、马字云纹、树木云纹、树木乳丁云纹、 云鹤纹、风乌云纹、龟蛇云纹、兽云纹等瓦当。与秦代相比不仅纹样种类更加繁多, 而且构图变化方式也更加丰富。 图2 2 8 汉兽云纹图2 2 9 汉云鹤纹图2 3 0 汉风云鸟纹 汉代瓦当最明显的特点是云纹瓦当的出土数量比秦代更加巨大虽然秦代云纹 瓦当数量较大并显示了秦代所特有的风格特点,但在秦代瓦当云纹中单卷形云纹、双 卷形云纹和单双卷交叉卷云纹的使用大都比较平均。而汉代与之相比则更多的使用 了双卷形云纹和单双卷交叉卷云纹。汉代云纹瓦当与秦代时相比不仅数量更加庞大, 而且云纹已成为汉代瓦当的主要装饰纹样。部分与动物纹和植物纹组合使用的组合 云纹仍然在汉代使用,但与秦代相比汉代瓦当云纹中出现了秦代未曾有过的构成方 式。如马字云纹、龟蛇云纹等。而秦代瓦当中的水云纹在汉代则很少见。 2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艺术特色的比较 汉代与秦代所共有的纹样在构图方式上也略有差异,以鹤云纹与叶云纹为例。 这两种瓦当纹样是秦汉两代都共有的一种瓦当纹样,秦代的鹤云纹鹤处于其中一个 四分之一直角扇面上或者位于圆心区域内,而在汉代的鹤云纹中鹤则处于圆心区域 内或者在各个扇面区域内均装饰有鹤。秦汉两代的鹤云纹瓦当外圈圆周线都比较粗 厚,中间圆周线则都较细并且瓦当上都环绕了三圈圆周线( 见附录图3 6 、1 2 1 、1 2 6 ) 。 秦代叶云纹瓦当中心有一叶子纹样,周围排列有一圈面积较大的单卷云纹或单双卷 组合型云纹,也有直接使用树叶的形状与云纹组合构图的瓦当出现。汉代叶云纹瓦 当的中心部位是一个大圆点,圆点四周则用云纹组合成叶子的形状,在叶子的四周 又围绕了一圈双卷形云纹( 见附录图2 9 、3 0 、3 1 、3 2 、3 4 、1 1 9 、1 3 2 ) ,构图比秦代 显的更复杂。 云纹瓦当不仅在汉代时期数量最多,而且云纹是汉代最流行的瓦当纹样之一。 秦初的瓦当云纹还尚未形成统一和固定的风格,我们从秦代都城出土的云纹瓦当中, 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秦初的云纹瓦当瓦心区域内大多没有装饰纹样,瓦心外部的 纹样主要是环绕有两圈大小不一的单卷云纹或一圈单卷云纹。随着时间的推移,秦 代开始出现在瓦心区域内装饰有其他纹样的云纹瓦当。有的纹样呈射线状分布,有 的为网格状分布,还有的在瓦心区域内装饰有水纹,点状纹、叶纹、云纹、网点混 合纹、十字圆点纹、十字交叉纹、十字三角纹、水点混合纹( 见附录图2 5 、3 6 、3 2 、 6 2 、6 7 、5 6 、4 8 、8 1 、2 6 ) 。 汉代云纹瓦当瓦心区域内的纹样主要有:点状纹、网格状纹、网点交叉纹、放 射状纹、十字三角纹、十字绞、环点纹、十字圆点纹、十字圆环纹、圆环纹、三角 圆点纹、云纹、树状纹、叶状纹( 见附录图1 4 0 、1 3 6 、1 9 1 、1 3 7 、1 5 9 、1 6 0 、2 4 9 、 2 0 0 、2 2 5 、1 6 1 、1 4 7 、1 7 4 、1 7 6 、1 9 4 ) 。通过对秦代云纹瓦当与汉代云纹瓦当瓦心 区域内纹样的比较,我们发现秦代云纹瓦当的瓦心较多的使用了网状纹、十字三角 纹和点状纹,汉代则比秦代更多的使用了环状纹样、网状纹、十字三角纹、圆点状 纹等,而且汉代云纹瓦当的瓦心纹样种类更加多样丰富。 汉代出土了大量云纹瓦当,并且汉代云纹瓦当的风格也很多样,特别是齐故城 的瓦当云纹风格和其它地方的瓦当云纹风格相比有较大区别。齐故城的瓦当云纹风 格变化颇具特点,齐故城云纹瓦当瓦心区域面积增大或无瓦心,瓦当上也无十字交 叉线,瓦当外轮廓线比其它地区的更细一些,而且齐故城还出土了较少量的云纹半 瓦当。 1 6 2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艺术特色的比较 与秦代瓦当云纹相比,汉代瓦当云纹普遍使用了双卷形云纹,单卷形云纹与双 卷形云纹组合在一起使用也较多见,但汉代单卷形云纹的使用明显少于双卷形云纹。 而两代瓦当云纹的共同点就是在瓦当当面上大多数都使用了十字交叉线,将整个瓦 当分成四个相等的直角扇形,这种特点在汉代的瓦当之上更加明显突出。云纹则排 列在这四个直角扇形区域内,而且数目均为双数。秦代与汉代的瓦当云纹在构图上 大都呈上下对称、左右对称与对角对称。 1 2 艺术特色的异同 战国时期的云纹瓦当风格多样,不同诸侯国的瓦当云纹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根据考古资料,雍城曾出土了一枚战国时期的水云纹瓦当( 雍城是春秋至战国初秦 国的都城) ,该枚瓦当是已出土的战国云纹瓦当中难一一枚水云纹瓦当。秦代水云绞 瓦当与之相比,在艺术构成风格上具有许多相似性两个时期的水云纹瓦当在构图 上都无十字交叉线,瓦心都绘有水纹,云纹在装饰风格上都是以单线来构成。但秦 代水云纹瓦当中的云纹数目有单数也有双数( 多为单数) ,而雍城出土的该枚战国水 云纹瓦当云纹数目则为双数。战国水云纹瓦当构图比较均匀,云纹刻画简单,稍显 缺少一丝干练之气,而多一分敦厚之感。秦水云纹瓦当雕刻更加细致明快,云纹排 列简洁清晰,而且云纹样式也比较丰富。 由于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因而各地的瓦当云纹呈现出不 同的地域特色。战国时期的云纹瓦当主要以秦国和齐国为集中地,从雍城、西安三 桥、福潼和齐故城出土的战国云纹瓦当来看,秦国瓦当云纹以山水纹构成瓦心,云 纹或排列在山脊上或排列在外轮廓内侧上纹样构图简洁有力,线面结合疏密有致, 整个纹样虽然显的稚拙但却透出一种朴素豪放之美。齐国故城临淄出土的瓦当云纹 主要以树木纹作为中心纹样,云纹或排列在树木纹的左右两侧或排列在其中一侧。 齐国瓦当云纹构图非常简单明了,纹样均为左右对称,整个纹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 人的脸颊,给人以某种神秘之感。 秦汉云纹与战国云纹相比,首先是纹样外型上存在很大差异。战国瓦当云纹主 要是半圆形纹样,因此战国云纹构图基本上是左右对称。而秦汉瓦当云纹主要是圆 形纹样,所以云纹为左右、上下或对角对称。秦代瓦当云纹构图粗犷豪放,大气而 且浑厚。秦汉瓦当云纹布局疏密得当,点线面互相呼应,构图均衡稳定,云纹线条 为单曲线,云纹的数目大多为双数,有时也以不对称的单数来构图。秦瓦当云纹与 1 7 2 战国、秦汉云纹瓦当艺术特色的比较 汉瓦当云纹相比显得更为老辣大气,汉代的云纹则比秦代的稍显细腻,并且雕琢的 更加精细,但在整体上却不失大气之感。汉代瓦当云纹的布局与秦代同样疏密得当, 构图均衡稳定,只是云纹在造型上大多以双曲线,或以单双曲线交叉来组合构图, 汉代云纹在构图形式上与秦代云纹相比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 秦汉时代的瓦当云纹一般都按照云纹为主,其它装饰纹样为辅的方式来构成瓦 当的整体纹样,构图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而且轮廓清晰,云纹在排列上对称而且均 衡,并呈现出一种正在运动着的状态感。它或向内卷曲,或向外卷曲,或者是二者 交织在一起,显得相得益彰活泼多样,朴素自然之中又显的变化莫测,具有非常强 烈的流动翻腾之感,而在战国云纹瓦当中几乎感觉不到那种强烈的运动与速度感。 秦汉瓦当云纹主要是以线进行构图,它是线的自由,充分的艺术展示。但云纹 中的线已经不是某种感性的线,它已经被注入了更多的时代精神,是升华了的线的 艺术。运动着的奔放的线,具有速度感的线,让观者看到了千变万化,正在空中运 动翻腾着的云彩。同时,秦汉云纹瓦当在云纹周围又组合了其它形式的线面结构, 增强了云纹图案的完整性和节奏变化感。汉代瓦当云纹的图案纹路比秦代显得细腻 精致,线条在布局上细密而且具有秩序,纹样雕琢的比秦代更加规整,但仍不失秦 代云纹瓦当中的大气感和运动感。汉代瓦当云纹中的线比秦代瓦当云纹中的线更加 丰富、充实、丰满、流动感也更强烈,而且云纹线条上的那种风驰电掣之感甚至已 经完全超越了秦代。云纹瓦当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在汉代中期步入了高 峰阶段。 1 3 纹样变化的原因 瓦当云纹从战国发展至汉代产生了诸多的变化,在战国遗址中只出土了少量的 云纹瓦当,并且已出土的战国云纹瓦当大多和山纹、树纹、鸟纹、兽纹等纹样组合 使用。从政治上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事频繁,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完整的国家 版图在周代走向没落阶段后被分成若干个独立小国,呈现出诸侯纷争的政治局面, 瓦当装饰纹样难以形成统一的风格。从思想文化上说,由于每个国家所处地域不同, 在思想文化观念上也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也无法形成比较统一的风格。从纹样发展 的角度上讲,战国时期在瓦当中使用云纹这种装饰纹样还处于起步和打基础阶段。 而且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从战国宫殿遗址中出土的少量云纹瓦当大多出土于战国 时的秦国遗址。 1 8 2 战国、秦汉云绞瓦当艺术特色的比较 瓦当云纹属于装饰图案艺术,装饰图案艺术题材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是人 们对所见到和所想到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艺术构思和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