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通贡主要是指在传统社会,周边民族和海外政权派遣使臣向中原王朝进行 “朝贡”、“朝献”,也包括中原王朝向这些地区派遣使者的活动。在唐代时期, 通贡主要是周边民族和海外政权与唐王朝之间的通贡往来。但是,到了唐末五代 时期,由于中原纷乱,这种通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了错综复杂的状 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唐五代时期各政权之问的往来关系和贸易形态。 首先,介绍前人的对于通贡贸易概念的一些界定,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所要 探讨的通贡贸易的范围。同时还对当前学术界关于通贡贸易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其次,探讨唐代时期的通贡情况,将与唐有着通贡往来的各个政权分为三个 地带,逐一介绍其概况,从而说明唐代时期通贡贸易的几个特点:一是唐代时期 对通贡事务有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二是外族政权与唐王朝的通贡往来情况发生了 一些变化;三是从通贡双方的贡赐物品看当时的中外交流情况。 再次,将盘代时期各种复杂的通贡情况加以整理,按照不同的主体分为三种 情况:一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通贡情况;二是以南方各割据政权为主体的通贡 情况;三是以契丹为主体的通贡情况。从而总结出五代时期通贡贸易的一些特点。 最后,从对唐五代时期通贡贸易的研究中总结出,唐五代时期的通贡延续了 传统社会的通贡情况,又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出了其独特的时代特征,为宋王 朝与周边各族和海外政权之间频繁的往来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唐;五代;通贡贸易 t h et r i b u t e - t r a d ei nt h ep e r i o do f t a n ga n d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t r i b u t a r ym a i n l yr e f e r st on e i g h b o r i n gn a t i o n sa n do v e r s e a sr e g i r u e ss e n de n v o y s t o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d y n a s t yf o r t r i b u t e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 , a l s ot h e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d y n a s t ys e n te n v o y st ot h e s er e g i o n s 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t r i b u t em a i n l y r e f e r st ot h ee x c h a n g e sb e t w e e no t h e rn a t i o n sa n d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 i nt h e 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b e c a u s e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c o n f u s i o n ,t h i s t r i b u t a r ys y s t e mt o o kp l a c eg r e a tc h a n g e s ,s h o w i n gac o m p l e xs t a t e t h i sp a p e r d i s c u s s v a r i o u se x c h a n g e sa b o u tt h ec o n t a c t sa n dt r a d ep a t t e r n so nt h eb a s i sf r o mf o u r r e s p e c t si nt h et a n ga n df i v e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f i r s to fa l l ,d e f i n e dt h et r i b u t e t r a d ei nt h i s p a p e r o nt h eb a s i so fo u r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l s os u m m a r i z e da n ds u m m e du pn u m b e ro f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b yt h ec u r r e n ta c a d e m i ca b o u tt h et r i b u t e - t r a d e s e c o n d l y , d i s c u s st h et r i b u t e t r a d e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r e g i m e sw h i c h c o n t a c t e dw i t ht a n gd y n a s t y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z o n e s t h e ni n t r o d u c et h e t r i b u t e t r a d eo n eb yo n e s ow ec a nk w 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r i b u t e t r a d ei n t h a tp e r i o d :f i r s t ,t h et r i b u t a r ya f f a i r sh a v em o r es p e c i f i cr e q u i r e m e n t sd u r i n g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 ;s e c o n d ,t h et r a n s a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o t h e rr e g i m e sa n d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h a v eb e e ns o m ec h a n g e s ;t h i r d ,s e et h ee x c h a n g e s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a b r o a df r o m t h et r i b u t e sa n dt h eg r a n tg o o d s t h i r d l y , t h ec o m p l e xs i t u a t i o no ft r i b u t e - t r a d ei n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i sd i v i d e d i n t ot h r e ec o n d i t i o n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i f f e r e n tm a i nb o d y :f i r s t ,t o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d y n a s t ya st h ec e n t e r ;s e c o n d ,t h es o u t hs e p a r a t i s ma st h em a i np o w e r ;t h i r d ,i st h e k h i d a na s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es i t u a t i o n t h u ss u m m e du ps o m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 t r i b u t e t r a d ei n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f i n a l l y ,f r o mt h et r i b u t e t r a d ei nt h et a n ga n df i v e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w ek o w n t h et r i b u t e t r a d ei nt h et a n ga n df i v e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r e n e w a l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v e rt i m e ,d i s p l a yi t s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i m e s , p r e p a r e df o rf r e q u e n tc o n t a c t sb e t w e e nt h eo t h e rr e g i m e sa n d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t a n gd y n a s t y ;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t r i b u t e - t r a d e l l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j 覆辛 沙p 多年多月曰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 作者签名: 孤杂。 导师签名:a 粝 日期:汐莎年多月易日 日期:d 秀年厂角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前言 在传统社会,外族与中原王朝之间政治、经济的往来,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朝 贡往来,通过朝贡的形式将各个政权联系在一起。古人凡访人皆称“朝 ,后来 专指臣见君为朝。而贡是指“进贡方物于朝廷”。封建时期的朝贡,在一般意义 上,是指弱小国家向国力强盛的国家定期进奉,以寻求政治上军事上的庇护。 一、关于“朝贡 本文主要探讨唐和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政权之间的往来关系和贸易 形态。 首先,要对唐朝之前所形成的周边各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朝贡关系作一简 要介绍。一般认为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 世纪开始,直到1 9 世纪末期,存在于 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主要核心的政治秩序体系。朝贡 体系的雏形是古代中国的畿服制度。早在中国商朝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越 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的内外服制度,在这个制度当中,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内 外服的共主。九州之内的各地区,都负有进贡的责任。 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将这- - n 度细化,进一步发展出了五服、六服和九服的 概念。特别是在周礼秋宫大行人中,详细规定了各服的贡期和贡品的种 类,还第一次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试图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更 广阔的中原王朝尚未实际掌控的地区去。 商朝的畿服制度带有强烈的原始部落军事联盟色彩,而周朝由于确立了“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思想,将这一制度系统化和理想化,试图作为己 知世界的准则。但是,由于周朝采用分封制度,后期又陷入诸侯纷争,所以这一 制度未能全面实施。 公元前2 2 1 年秦朝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建立起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帝 国。当时,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除了匈奴之外,并不存在可以与秦以及其 辞源第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第1 4 8 8 页。 l 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 后继的汉朝政权全面抗衡的政权。因此,除了以“敌国”身份对待匈奴之外,中 原帝国便开始将先秦时期的畿服体系推广至已知的世界中去。 在汉武帝击败匈奴,开通西域之后,由于在已知世界中不存在可以抗衡的对 手,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正式得以确立。在这时期的朝贡体系中, 中原政权和其他诸国以“册封 关系为主。即各受封政权需要主动承认中原政权 的共主地位,并凭借中央政权的册封取得统治的合法性。中央政权对各地方政权 往往直接封为“某某国王”,如“南越武王 、“疏勒国王 等。各受封国对中原 政权按照不同的标准负有进贡和提供军队等义务。 公元2 9 1 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其后中原王朝崩溃,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进 入华夏民族的中枢地带,原有的册封体系随之崩溃。直至5 8 9 年隋朝重新统一之 后,朝贡体系方得到恢复。 进入唐朝统治时期,由于国力强盛,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对 周边政权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周边各族与海外政权纷纷前来与唐修好。据文献 记载,与唐有往来的周边民族和海外政权非常之多,在唐初时有“三百余国”, 但至玄宗时仅剩“七十余蕃”,因为这时许多国家经朝贡以后,或“自相诛绝”, 或“有罪见灭”。李大龙在其著作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中将来唐的 边疆民族使者分为八种类型,依此为:朝贡使者、朝见使者、和亲使者、求请使 者、祝贺使者、告哀使者、互市使者、修好使者。李大龙的分类虽详,但实际 上有时各类使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理清。李大龙在其著作中也提到,朝贡使者是专 门为朝贡而来,在唐代史籍记载中多为“贡方物”、“献方物”或“来朝贡”等。 但是,除了朝贡使者外,其他使者来唐时也往往会带来各种方物,而唐朝统治者 亦会给予一定的赏赐。如朝见使者,史籍记载常常为“某国使者来朝”,但是我 们很难分清楚这“来朝”使者是否也带有物品。 然而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战乱纷繁,动荡不安,南方各割据政权纷 纷独立,正朔问题并不像大唐盛世时期那样清晰,有些中原王朝统治者本身就是 外族人,如建立后晋、后汉的石敬塘、刘知远都是沙陀人,只不过因其地处中原, 才习惯性地认其为正统。因此,各个独立政权之间的往来情况就显得更为复杂。 ( 唐) 李林甫:唐六典卷4 礼部主客郎中,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1 月,第1 2 9 页。( 宋) 王溥:唐会要(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 卷4 9 作“七十余蕃”,(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卷2 2 1 下两域下( 北京:中华书局,第6 2 5 2 页) 作“七十二国”。 李人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i j ;版社,2 0 0 1 年9 月,第l l o 1 5 8 页。 2 第一章绪论 传统的那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对于周边各族和 海外各国使者的到来,史籍中所用的辞令常常有些模糊。有些史家,比如说欧阳 修在修撰新五代史“本纪时,就很简单地以一个“来字概括所有的情况。 如开平元年( 9 0 7 年) 夏四月戊辰,“契丹阿保机使袍笏梅老来”,其注日:“夷狄 来,不言朝,不责其礼;不言贡,不贵其物。故书日来。五代乱世,著其屡来, 以见夷狄之来不来,不因治乱。而乱世屡来,不足贵也。 在新五代史本纪中,所有周边民族和海外政权与中原王朝的使者往来都 用“来”字。但是很有趣的是,在新五代史的四夷附录部分,又多以“贡”、 “献 、“进 等词来叙述,如奚自“同光以后,数遣使朝贡。”圆关于这个问题, 本文在第三章第一节有详细的材料说明。 除了“贡”、“献”、“进”等字眼外,唐末五代时期,各政权之间使者往来, 较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聘”。“聘”在古代表示诸侯之间的通问修好。礼曲礼 下日:“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日聘”。这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相对来说,双方 之间的地位比较平等。但是比起“来”字,又明显地带着一丝政治色彩。 唐朝时期,唐王朝给予周边民族和外国使者的礼物都称“赐”,这属于中央 王朝赏赐其附属政权的物品。而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从文献所体现的情况看,在 体现各政权之间相互关系的措辞方面已经有所改变,在其关系较为复杂的两个政 权之间,表示物品往来的字词除了“赐”外,还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中性的词, 如“馈”、“贻”、“致” 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史家对于各政权之间关系的 一种不确定。 因此总的来况,唐代时期国力强盛,政权稳定,各周边民族政权与唐王朝的 关系还是维持着传统的那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制。五代十国时期,传统 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通贡往来情况比较复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2 粱奉纪第二太祖下,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2 月,第1 3 页。 (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 4 网夷附录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2 月,第9 0 9 页。 ( 清) 吴任臣:十困备秋卷2 吴二高祖世家记:天祜十四年( 9 1 7 年) ,吴王“遣使馈猛火油 于契丹”,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4 8 页。 ( 清)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6 8 楚二文昭王世家记:后晋天福六年( 9 4 1 年) ,“蜀主贻七宝钟 为( 楚) 寿,( 楚) 于以赐岳州君山寺”。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9 5 5 页。 ( 宋) 薛居正:i l l 五代史卷7 6 晋高祖纪二记:天福二年( 9 3 7 年) 六月癸未,“契丹使夷离毕来 聘,致马二百匹,及人参、貂鼠皮、走马、木梳等物”,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年,第1 0 0 2 页。 3 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 二、现代学者对于朝贡的相关论述 关于朝贡体制的概念,最早是由费正清提出的。费正清在中国世界秩序: 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一书中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发展、面积大小或者是从财富 等方面看,古代中国都是东亚地区的中心,故称之为“中国中心主义 。他所勾 勒的古代“中国世界秩序”是等级制的,又是同中心的。他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 地带:第一,中国化地带,是由最邻近的、文化上最相似的朝贡国越南和朝鲜组 成,它们的部分地区在古代曾被纳入到中国的统治之内;琉球群岛也包括在内, 并且在有些短暂的时期内,日本也属于该地带。第二,内陆亚洲地区,由内陆亚 洲游牧民族或者半游牧民族的朝贡部落及朝贡国所组成。第三,外围地带,一般 是由“外夷”组成,处在海外或者陆地外围更远地方,包括后来的同本和东南亚、 南亚的其他国家以及欧洲的国家。 费j 下清在论述“中国世界秩序”时对朝贡所伴随的贸易活动着笔颇多,称之 为“朝贡贸易 。费氏为西方学者,其中国近代史研究始于探索近代中国沿海对 外贸易,他考察了中国古代朝贡“厚往薄来”及边疆地区的“互市”问题,将其 概括为“朝贡贸易”。 对费正清这一理论继续和深入研究的较为全面的是日本学者滨下武志,他在 其著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认为:“朝 贡体制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固因而他认 为“朝贡的前提是朝贡国以接受中国对当地国王的承认并加以册封,在国王交替 费正清的这段论述是根据许建英“中国世界秩序”脱之影响及其与中国古代边桶研究费i f 清 读后( 载中国边j ;f l l 史地研究第1 6 卷,2 0 0 6 年3 月第l 期,第 3 5 页。) 摘录而来的。从中我们町以看到f l 本n i f i i 叫时期属十- f f 叫的地带,但足具体的时期| 大l 为没法看 到费正清的原义,并不是很清楚,但是u 本在店以后就已经不属于“第一地带”。五代时期奉与中图 的交往,主要足吴越国j j h 本之间的往来,木宫泰彦在其f i 中文化交流史一书( 北京:商务印书馆, 1 9 8 0 年版) 中已自丫详细的描述。在j r 本的交往中,则很少用朗贞、册命等词。j 卜 奉的往二 乏更多 的是平等的贸易往来,其吴越二f 与日本国毛的交往书信中,更多的也是以书信的形式而不是以表章的形 式。何勇强在论吴越图的海i :外交一文( 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中也作r 充 分的论述。吴越国与l l 本的交往,并不足朝贡往来。当时来吴越的u 本人常常都是僧侣、官员和学生, 而去f 本的中国人大都足商人。在双方统治者的书信往米中更多地体现了其j 卜等性,所以当时吴越固与 日本的往来很大程度上是臼发的商业性行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北宋时期,郝祥满往其北宋与日 本之间的“国书”及国交性质的探讨一文( 载云南社会科学,2 0 0 7 年0 2 期。) 中就认为,日本与 北宋的往来更多地是通过商人和僧侣,中同之问的册封体制往北宋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我认 为,唐代时期的u 奉足属于费正清所说的“第一地带”,丽五代时期的日本则属于“第三地带”。 许建英:“中国世界秩序”观之影响及其与中国古代边弱研究费正清 读后,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 6 卷,2 0 0 6 年3 月第l 期,第4 4 页。 ( 日) 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学b 朝贞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月,第3 l 贞。 4 第一章绪论 之际以及庆慰谢恩等等之际去中国朝见;是以围绕臣服于中央政权的各种活动, 作为维系其与中国的关系的基本方式。”从而他指出“朝贡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 是以商业贸易行为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因朝贡关系而使得朝贡贸易关系为基 础的贸易网络得以形成”。因而,朝贡体制是“以朝贡一回赐这种各国和中国之 间形成的,两国关系中以中国为中心的呈放射状构成的体制”。圆 也有学者指出,朝贡体制不等于朝贡贸易。祁美琴认为“在朝贡体制成 为概述历史上中外关系和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一 种权威观点后,从这一观点延伸而来的认识则是朝贡体制下的朝贡贸易关系,是 朝贡体制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李云泉认为:“朝贡体系可以包含所有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的情况,而朝贡 贸易,主要着重于双方的交换,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贡物和回赐。虽是以物易物的 交换方式,但主要是君臣从属关系的物化表征,具有浓厚的政治和礼仪色彩,对 贡奉双方的物质利益微不足道。所以,朝贡贸易的主题是朝贡使臣在朝贡过程中 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有边境贸易和京师贸易两种形式。” 余英时认为“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贸易可以包含所有类型的交换,这些交 换涉及到一切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因而他认为,“就传统中国来说,皇帝的礼物 与胡族的纳贡之间的长期交换,长期以来就被称为通贡贸易”。 他这里的“通 贡贸易”也就是所谓的朝贡贸易。周伟洲在其唐朝与南海诸国通贡关系研究 一文中对“通贡”作了一个睨确的界定,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通贡,应主 要是指周边民族和外国派遣使臣向中国王朝进行朝贡、朝献,也包含有中 原王朝向这些地区派遣使者的活动。通贡可以说是经济贸易的一种政治表现形 式。 以上所概括的朝贡关系,在有着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统治时期, 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在中央集权统治比较薄弱的时期,单单以“朝贡”来概括各 ( 同) 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北京:中固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月,第3 5 页。 ( u ) 滨下武忠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i ;版社,1 9 9 9 年1 月,第3 8 页。 祁荚琴;对清朝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 6 卷,2 0 0 6 年3 月第l 期,第 4 9 页。 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 6 卷,2 0 0 6 年9 月第3 期, 第4 l 页。 余英时著,邬文玲等译:汉代贸易与扩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6 月,第1 3 页 周伟洲:唐朝与南海诸国通贡关系研究,载中国史研究,2 0 0 2 年0 3 期。 5 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 政权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有些不足。除了朝贡、通贡外,用来概括两个政权之间关 系的词主要还有“交聘 、“通聘 ,一般都用在势力较为均衡的两个政权之间, 所以在探讨中央集权统治相对薄弱时期,两个政权之间的往来情况时,通常用“交 聘 、“通聘 来概括。如王驶北齐、北周交聘探析、贾玉英宋辽交聘制度 论略、 彭艳芬契丹与吴越交聘关系探微、 李辉宋金交聘制度研究、王 友敏南北朝交聘礼仪考、 崔粲渤海与日本通聘目的及影响初探 等。应 该说相对于“朝贡”,“交聘”等词所包含的关系较为广泛,其政治色彩也较为平 淡,如吴以宁在唐蕃交聘制度考述一文中,就用“交聘”来涵盖唐蕃之间 的各种往来状况。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要探讨的各政权之间的往来关系和贸易形态,主要是指各政权之间通 过派遣使者的形式完成的各种类型的交换,是属于上层统治者之l 、日j 的贸易往来。 本文借用“通贡贸易”这个词来概括各政权之间的交换关系。正如余英时所说的 那样“贸易可以包含所有类型的交换”。固所以,本文所讨论的唐五代时期的通贡 贸易关系,与现代意义上的贸易概念有所区别,并不仅仅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来探 讨的,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军事等各个层面的交换往来。在唐代 时期,因为有着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各个政权之间的往来关系较为清晰, 所以,这个时期的“通贡贸易实际上与一般所表述的“朝贡贸易”没有太大区 别。而五代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纷乱不安,各地存在着许多独立的政权,因而 其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关系,就显得较为复杂,用“通贡贸易”来概括会比较合 适。因此探讨五代十国时期的通贡情况,主要是指各个政权之间使者的往来中与 通贡有关系的部分,既包括臣属国与其宗主国之间的朝贡往来,如南方各政权, 在唐朝时期属于唐王朝的一部分,对唐王朝的进贡是属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纳贡 关系。但是到了唐末五代时期,这些割据政权在本质上是独立的,有着自己的一 乇驶:北齐、北周交聘探析,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0 6 期。 贾苄英:宋辽交聘制度论略,载中州学刊,2 0 0 5 年0 6 期。 彭艳芬:契丹与吴越交聘关系探微,载历史教学( 高校版) ,2 0 0 7 年0 3 期。 李辉:宋会交聘制度研究( 1 1 2 7 1 2 3 4 ) ,载复口大学学报,2 0 0 5 年。 王友敏:南北朝交聘礼仪考,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9 9 5 年0 3 期。 崔粲:渤海与f 1 本通聘目的及影响初探,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 9 9 5 年0 3 期。 吴以宁:唐蕃交聘制度考述,载学术月刊,1 9 9 4 年l o 期。 余英时著,邬文玲等详:汉代贸易与扩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6 月,第1 3 页。 6 第一章绪论 整套的经济、政治体制,所以其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纳贡往来也就属于“通贡 的 一部分。除此之外,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关系又包括各个独立政权之间的通聘贸 易关系,如南方各割据政权之间的贸易。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此篇论文的史料方面,唐代部分主要是根据两唐书的“蛮夷传 、唐会 要及册府元龟外臣部中的朝贡部分,另外还有唐六典、资治通鉴 等提供了一些补充材料。而五代时期的原始材料相对来说就比较多,除了正史如 新、旧五代史外,还有十国春秋、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另外,叙 述南方各割据政权专门的史书,如南唐书、南汉书、吴越备史等,以及 册府元龟、辽史、宋史、契丹国志等都有所涉略。 关于朝贡制度的由来及发展,李云泉在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占代对外关 系体制研究( 新华出版社,1 9 9 4 年) 一书中将朝贡制度从先秦的五服制开始进 行了全面的探讨,一直到近代朝贡制度的衰亡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创立。 马政问题是在论述边贸及民族关系的论著中常常会涉及到的。从大的范围来 说,马政也是通贡贸易问题的一部分。如在讨论唐五代时期的马政问题时,就必 然会涉及到伴随着通贡而来的马的处理问题。岑仲勉隋唐史( 中华书局,1 9 8 2 年) 中唐史部分第三十三节唐之马政中,就提及到了这一问题。张泽咸 的唐代工商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5 年) 和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上 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 第十八章唐五代时实业中也对边贸问题都进行了 详细的论述。另外还有专门的论述唐代边疆贸易中“马政”问题的论著,如马俊 民、王世平著唐代马政( 西北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 一书,专门论述了唐代 中央政府对于马的管理及马的用途,其中也涉及到了随着通贡而来的“马”。特 别是关于回纥马价绢的问题,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商务印书馆,1 9 4 7 年) 中0 1 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部分以及元白诗笺证稿( 古 典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 中关于自居易诗歌阴山道的分析中都论述了这一 问题。另外,日本学者松田寿男认为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绢与游牧民族马的交易 ( 关于绢与马交易的史料,内陆亚洲史论集l ,1 9 6 4 年) 。根本诚( 日) 指 出唐与回纥的这场绢马交易是伴随着国家政治力量强弱的强制交换( 新乐府所 7 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 见唐与回鹘的关系,内陆亚洲史论集1 ,1 9 6 4 年) 。马政问题由于研究成果 较多,本文讨论中未再过多涉及。 在边疆民族和海外各政权与中原王朝通贡的过程中,除了马绢的交易外,还 有着其它许多外来物品的流入及中原物品的外传。关于通贡过程中贡赐物品研究 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的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有美国学者谢弗所著的唐代 的外来文明( 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5 年) ,他将唐代时期传入 中国的外来的东西一一加以考证说明。而( 美) 劳费尔的中国伊朗编( 林筠 因译,商务印书馆,1 9 6 4 年) ,则从唐代与某一具体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作分析, 是根据语言学的角度,将唐代时期与波斯有关的物品一一列举,同时也将从唐代 传入波斯的一些物品加以考证论述,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 的。除此之外,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中华书局,1 9 9 8 年) 中将唐 代九姓胡的贡品作了非常严密的分析考证。周伟洲唐朝与南海诸国通贡关系研 究( 中国史研究,2 0 0 2 年0 3 期) 对南海诸国与唐朝的通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 探讨,首先,以八个表的形式,将南海诸国至唐朝贡情况,朝贡性质和特点,作 较完整、深入的论述;其次,对南海诸国贡品及其贸易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最后, 论述了唐朝遣使至南海诸国的情况等。 关于唐五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论著中亦会涉及因通贡关系而产生的物质 文化交流。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三联书店,1 9 5 7 年) ,是从西域文明 与一个城市的关系角度来论述唐代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而葛承雍的唐韵胡音与 外来文明( 中华书局,2 0 0 6 年) ,则是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来追溯唐代与西域文 化交流的历史。王仲荦唐和南海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史论丛,陕西人 民出版社,1 9 8 7 年) ,以国为单位,一一阐述了唐朝与南海各国的往来情况。陈 炎阿拉伯世界在陆海“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兼论中国同阿拉伯之间文 化交流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朱杰勤教授纪念论文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1 9 9 6 年) ,除了概述交往外,还探讨了中阿之间的科技交流和中国瓷器、阿 拉伯香药对对方的影响。 关于中西交通史方面,研究最为全面的则是张星娘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 中华书局,1 9 7 7 年) ,其中也包含了唐五代时期,海外各政权与唐王朝的往来 关系,其中通贡的情况及交通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论述。 第一章绪论 以上都是关于唐代时期通贡情况的研究。应该说,学术界关于五代时期通贡 情况的研究成果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5 年) 第十八章唐五代时实业中对于五代的通贡情况有所涉及,但并未 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于五代时期的通贡情况,大多是具体的以某个政权为中心,讨论其与周边 政权的往来关系。如以契丹为中心的通贡贸易关系。陈述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 ( 三联书店,1 9 6 3 年) 中,将契丹与周边各族的贸易关系,及其与中原王朝和 五代时期南方各割据政权的贸易关系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论述。何勇强的论吴 越国的海上外交(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中,论述了吴越与契 丹、与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割据政权及其与海外各政权的关系。卢向前在吴越 国与后百济关系略论( 浙江学刊,2 0 0 5 年第2 期) 一文中,就吴越国与后百 济的往来关系作了简单的论述。彭艳芬五代时期契丹辽朝与吴越、南唐的交聘 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6 年) 论述了契丹与吴越、南唐之间的交聘 往来,对于契丹与吴越、南唐之间使者的往来情况进行了分析。而学术界并没有 将五代十国时期的通贡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和五代时期,各个政权之间的通 贡往来情况进行概括和分析。更多的关注作为整体而言的唐王朝、五代各政权与 周边各族的通贡往来情况。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 通贡贸易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与往的特点。本文将五代十国时期区分成三种情 况,即: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通贡贸易关系;以南方各割据政权为中心的通贡贸 易关系;以契丹为中心的通贡贸易关系,力图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概括五代十国通 贡贸易的特点和规律。 9 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 第二章唐代时期的通贡贸易 第一节唐代时期通贡贸易的概况 唐代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有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所以,周 边各族和海外各政权与唐王朝之间的往来相当频繁。唐六典日:“凡四蕃之国 经朝贡已后,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盖三百余国,今所在者七十余蕃”。按照 费正清三个地带的观点,可以将两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中所记之与 唐有着通贡往来的政权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同地带的政权与唐之间的通贡关系, 有着不同的特点。( 限于篇幅和结构,本文将所搜集整理的各个政权与唐朝贡的 具体资料以附表的形式,附在全文之后,请参看。) 一、中国化地带 在唐朝,中国化地带的国家主要是指新罗、百济、高丽、渤海及同本等国, 这些国家与唐的文化体制最为相似。由于李唐承袋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 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所以,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与东北方方面采维持 现状之消极政略。固这类国家基本上属于唐朝的藩属国。因此,在整个唐代,与 朝鲜半岛的国家之问战事相对较少,除了唐初,太宗、高宗征伐高丽外,后期仍 以和平往来为主,经济上文化上的往来也相对来说比较频繁。 第一地带的这些政权,由于距离唐王朝较近,与唐王朝的联系相对来 兑较为 密切,且与唐朝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些政权与唐王朝之间的往来,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仰慕唐王朝先进的文化,贞观二十二年( 6 4 8 年) ,太宗赐 新罗使者“以所制温汤及晋祠碑并新撰晋书”。又垂拱二年( 6 8 6 年) ,新罗“遣使来朝,因上表请唐礼一部并杂文章,则天令所司写吉凶要礼, 并于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以赐之。”甚至有日本使者还将 “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而同时这些民族发达的艺术也流传进入唐 ( 唐) 李林甫:唐六典卷4 礼部主客郎中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1 月,第1 2 9 页。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石家庄:河北教育 f ;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第2 8 8 页。 ( 后晋) 刘h f ! i :旧唐书卷1 9 9 上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5 3 3 5 页。 ( 后晋) 刘啕:l l 唐书卷1 9 9 上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5 3 3 6 页。 ( 后晋) 刘晌:j 日唐书卷1 9 9 上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5 3 4 1 页。 1 0 第二章唐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 王朝,如又大中七年( 8 5 3 年) ,日本“献宝器音乐 。又大历十二年( 7 7 7 年) 正月,渤海国“遣使献日本国舞女十一人及方物。唐王朝与这些政权之间的 文化艺术交流,给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另外,贞观五年( 6 3 1 年) ,新罗 “遣使献女乐二人”, 但是因为太宗怜悯其远离故土,没有接受。 二、内陆亚洲地区 一些强大的周边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回纥、南诏,这些政权的实力常 常可以与唐王朝相抗衡,其盛衰与唐王朝的盛衰变迁有着直接的关系。“夷狄为 中国患,尚矣。在前世者,史家类能言之。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 有四: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方其时,群臣献议盈廷,或听或置,班然 可睹也。”唐时,“突厥、吐蕃、回鹘以盛衰先后为次;东夷、西戎又次之,迹 用兵之轻重也;终之以南蛮,记唐所系亡云。” 终唐世,这四个政权先后与唐王 朝抗衡,有人认为最终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却是南诏。新唐书赞日:“唐之治不 能过两汉,而地广于三代,劳民费财,祸所系生。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 林。 唐王朝与这些国家之间常常是恩威并用,战争与朝贡并存,时战时和,交 互而存。因而这些政权与唐王朝之问的通贡往来常常受到两个政权之问政治关系 的变化的影响。 其它内陆亚洲民族政权还有:铁勒诸部,东北方的契丹、奚、室韦,锡尔河 以南至阿母河地区的昭武九姓政权、拔汗那,阿母河以南地区的厕宾、吐火罗, 帕米尔高原地区的识匿、俱蜜、护蜜,西北的“安西四镇 即高昌、龟兹、疏勒、 于阗,及南方的肝柯蛮等。这些政权与唐王朝之间常保持通贡往来,其地理位置 十分重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枢纽地区。如帕米尔高原地区的识匿、俱蜜、护蜜 地处葱岭内外的交通要道,吐蕃、大食都想夺取,但诸国倾向唐朝,愿受唐保护。 而著名的“安西四镇”,是古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西域各政权与唐 王朝之间的交通要塞。因此,周边各强大的民族政权如吐蕃、突厥、回鹘等都陆 续与唐王朝争夺这四国的控制权。随着周边民族盛衰变化及唐王朝自身的政局变 ( 宋)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 7 2 外臣部朝贡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1 1 4 1 6 、1 1 4 1 9 页。 ( 后晋) 刘啕:i l 唐书卷1 9 9 下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5 3 6 2 页。 ( 后晋) 刘啕:l u 唐书卷1 9 9 上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5 3 3 5 页。 ( 宋) 欧阳修、来祁:新唐书卷2 1 5 上突厥上,北京:中华书局,第6 0 2 3 页。 (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 1 5 上突厥e ,北京:中华书局,第6 0 2 7 页。 (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 2 2 中南蛮中,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6 2 9 5 页。 唐五代时期的通贡贸易研究 化,“安西四镇”的控制权也不断地变化,时而属于周边民族政权管辖,时而臣 服于唐王朝,又时而自身独立地存在。因此,“安西四镇 地区战乱不断,与唐 王朝的朝贡关系也时断时续,史书对于其向唐王朝朝贡的记载也就不常见。 三、外围地带 唐代时期,有许多处于外围地带的政权曾来唐朝贡。常见的有:大食、波斯、 天竺、林邑、真腊、勃律、师子、诃陵、骠国、扶南、尸利佛室等。还有许多弱 小政权,在唐时只来朝贡一两次,有的甚至不再见于后世。又太宗时,北狄能自 通者,“又有乌罗浑、鞠、俞折、驳马、大汉,此皆古所未宾者,当贞观逮永徽, 奉貂马入朝,或一再至。”贞观后,“远小国君遣使者来朝献,有司未尝参考本 末者 ,有“火辞弥,与波斯接。贞观十八年( 6 4 4 年) ,与摩罗游使者偕朝。二 十一年( 6 4 7 年) ,有健达王献佛土菜,茎五叶,赤华紫须。龙朔元年,多福王难 婆修强宜说遣使者来朝。总章元年,有末陀提王,开元五年,有习阿萨般王安杀, 并遣使者朝贡。七年,诃昆施王捺塞因吐火罗大酋罗摩献师子、五色鹦鹉。”由 此可见,这些政权在唐之前未尝与中原有着往来,此后亦不见于中国史著。 这些政权常通过由海路而来,如殊奈国,“去交趾海行三月余绝远未尝 朝中国。贞观十二年十月,遣使至朝贡”。盘盘,从“交州船行四十同乃至”, 因此“以路远不与中国通。梁大同时来朝贡。贞观九年,朝贡使至”。 这些政权本身又极不稳定,常常被迫受制于其它强大的周边政权,当其时, 也就不再独立地向唐王朝进行朝贡。如拂秣,“自大食强盛,渐陵诸国,遣将伐 其都,乃岁输金帛,臣属大食焉”。 “僧高等国永徽后为真腊所并”。这样的例 子屡见不鲜。 由于这些远小政权,路途遥远,本身又不稳定,与唐王朝的往来并不频繁, 不常见于史著,所以史书对于其记载亦不详细,后世也很难考证其具体的所在。 因此,这些远方弱小政权与唐王朝之间的通贡贸易情况,很难一一考证。 (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 1 7 下【口| 鹘下。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6 1 4 6 页。 (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 2 1 下西域下,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6 2 5 9 - - 6 2 6 0 页。 ( 宋) 王溥:唐会要卷9 8 “殊奈固”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7 5 4 - 贞。 ( 后晋) 刘啕:l | i 唐书卷1 9 7 南蛮两南蛮,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5 2 7 1 页。 ( 宋) 王溥:唐会要卷9 9 “盘盘国”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7 7 5 页。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