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o nt h eb a s i so ff e n gs h u i ,f e n gs h u iw a ss o r to f t h ep r o p o s e ds t u d yo f f e n gs h u ii sn o t h i n gm o r e t h a nt h es u r v i v a lo fh u m a n b e i n g s w i t hb a s i ch u m a nm a t e r i a l - w i n d ( a t m o s p h e r e ) ,w a t e r , l a n d ( 1 a n d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w i n d ,w a t e r , l a n d ,i nf e n gs h u i ,w ec a l lr e a da sg a s ( a i r ) ,p u l s e ( w a t e r , r o a d s ) ,s h a p e ( t o ) a n dt r yt o g a s ”,”p u l s e ,s h a p e i na m o d e m p e r s p e c t i v e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 ”e c o f r i e n d l yc a m p u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s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 , ”f e n g s h u it h e o r yi ne c o f r i e n d l yc a m p u s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s e l e c t i o na n dd e s i g no f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u s eo p 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i v e s ,t h r o u g ht h er i g h tf e n gs h u it h e o r y , a s y s t e m a t i c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f r o mt h ei m p a c t o fc a m p u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o p t i o n , p l a n n i n ga n dd e s i g no fs e v e r a lm a j o r - p r o n g e da p p r o a c ht oa n a l y z e ,c o m p a r e , a n a l y z ef e n gs h u i i d e a so r i g i n s ,t e c h n i c a lm e a n s ,m e n t a ls t r e n g t ha n dt h e i r e c o f r i e n d l yc a m p u se n v i r o n m e n tf o r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s p e c i f i ci m p a c t ,a n ds t r i v e t om a k ef e n gs h u it h e o r yi ne c o f r i e n d l yc a m p u se n v i r o n m e n ts e l e c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 d e s i g n ,p r o p e rs c i e n t i f i cu s e a f t e ru p d a t i n gt h ec o n c e p to ff e n gs h u it h e o r yi s a p p l i e dt o t h em o d e mu n i v e r s i t yc a m p u se n v i r o n m e n t ,t os o l v et h ee c o l o g i c a l e t h i c ss h a p et h ec a m p u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sw e l la se c o l o g i c a la s p e c t so ft h et e c h n i c a l m e t h o d so f p r a c t i c a lp r o b l e m sw e a ed i s c u s s e d k e y w o d r :f e n gs h u i ;e c o l o g i c a lc a m p u s ;p l a n n i n g i i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蕉魉渲教援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 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 检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 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委 一 纸敏 签字日期:彦o 年6 月日 名:私勋隋 签字日期:萨一解多月夕日 j - _ l _ 一 1 刖吾 1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形态。它的核心是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 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一直是中 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 风水理论是关于人们在构筑都城、住宅、坟墓等建筑物时,通过观察判断 所择地点环境的自然形势、方位、水流的有无及其形态、整个局面的阴阳调和 程度等条件来寻求尽可能优良的居所环境的思想体系。在中国,从城市到乡村, 从宫殿到民居,从阳宅到阴宅,都存在天地人和的风水优选的思想,都拥有一 个共同的理念天人合一。景观的规划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人文气息 浓厚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校园规划中人、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整合功能尤 为明显,因此它决非一种单纯的“空间组合或形体罗织,而更加需要风水理 论来加以指导,赋予其清感和灵气。景观是物,风水是魂,只有形神兼具的校 园环境才能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成为真正的精品之作。 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 思想是风水的核心规划理念。人类选择、适应、 改造自然环境,要正确处理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避免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情况出现。中国有“人杰地灵”的说法,说明环境 对人的成长具有很重要作用,作为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学校,对校园环境 的要求更高。建立一个干净、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师生形成良好的 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精神风貌。因此,我们批判的继承风水理论,吸取其中 之精华,来进行指导校园规划和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2 论文研究目的和方法 1 2 1 论文研究的目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风水 一直被国人视为迷信,人们因此不敢对其进行 研究。而从2 0 世纪6 0 年代开始,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人类和周边自然环境 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同国家的学者开始从各个角度进行 研究,其中一部分学者把目光放在了有着3 0 0 0 年历史的中国“风水学。伴随 着国外风水研究的逐渐升温,国内学术界也涌现出了一批研究风水理论的学 者。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只有以自然为本,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 才能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如何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对风水学进 行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代地理学、景观学、环境学、建筑学和哲 学等专业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对风水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尝试从现代科 学角度进行解读。 在2 1 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主题,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绿化建设, 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已成为共识和追求。大学作为知识 和技术创新,发挥大基地,培养高级人才,建立一个有利于知识、技术创新和 人才培训,以及良好的环境生态状况的摇篮,已成为繁荣与大学教育的重大问 题。在今天各高校新校区建设尽管它的地理环境,学科和文化特点不同,但生 态建设友善的校园是大家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本文把对风水理论的发掘引入“生态型大学校园环境 营建思想的探讨, 是看准了二者之间在思想、方法、实践上密不可分的深厚渊源,而对这二者间 联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从大 学校园的选址、布局和大学校园环境构成要素的规划设计入手,系统分析风水 理论对它们的应用影响,为今后利用风水理论在生态型大学校园环境规划设计 上的应用提供初步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1 2 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资料收集:通过图书馆,网站等渠道,多方搜集关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 论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好记录和摘抄,进行必要的参考,分析其中与风水学相 关的内容。 分析研究:结合已有资料,分析出风水理论在对大学校园选址及布局环境 构成要素和规划设计中的理论指导和实际运用。 归纳总结:总结上面归纳研究所得出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得到风水理 论于大学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中的指导作用,为今后人们在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 科学的认识和利用风水提供理论支持。 2 1 3 研究成果和创新 在前人风水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风水进行了梳理,提出风水的研究中不外 乎就是人类同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风、水、地( 土地) 之间的相 互关系。而风、水、地,在风水中我们可以解读为气( 风) 、脉( 水、道路) 、 形( 地) 。并尝试对“气、“脉 、“形 进行现代解读。 借鉴风水学的有关观点,尝试运用风水学指导大学校园规划和布局。 2 风水学国内外研究状况 2 1 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2 1 1 西方文化圈研究中国风水研究情况 西方对风水的研究开始时间并不晚,根据其对风水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 7 世纪的欧洲传教士,大体对应着西方对华入侵和控制, 传教士和学者笔下的中国风水基本是“异域落后的迷信川他们从阴阳、五 行体系以外的角度研究风水,为了布教而记录中国的信仰、风俗,并且从宗教 的角度来评价风水,称风水是“瞎子领瞎子”( 利玛窦中国札记) 的迷信, 这些评价一般多发表于基督教方面的刊物。 第二阶段是外国学者开始研究真正触及到中国风水学,但体现着当时西方 对社会主义“新中国 的扼制,英国学者伊特尔1 8 8 3 年在风水,古代中国 神圣的景观科学一书中对风水评价到:“风水是可以被称作宗教与科学的完 全混合物的东西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迄今为止只能非常宽容地说,中国 物理科学是对自然的粗浅猜测的凝聚物,被怪诞地运用幼稚的模式而发挥了。 但也有英国李约瑟那样的学者,虽仍视风水为“伪科学 ,然尚能对风水细节 仔细调研琢磨,其中国科技与文明对风水审美文化特征的分析,已大大突 破了旧框。 第三阶段是从2 0 世纪6 0 年代开始,由于四大危机的凸现,追求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化受到注目,作为东方文化的风水学,开始在欧美国家 受到重视,他们开始从一些具体的操作上如空间艺术、景观生态、文化现象等 方面探索风水的价值,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规划师林奇虽认为风水存在“非 理性”,但已认为“它体现了前人对宇宙间能量规则的省悟,是一门前途 无量的景观学学问,应强化研究”h 3 。瑞典学者艾吉莫1 9 6 8 年著论中国东 南的风水n 3 。美国学者安得森1 9 7 3 年著风水:理想与生态n 1 。福伊希 特万在1 9 7 4 年出版的从人类学角度剖析中国风水,美国学者席文1 9 7 7 年 的东亚的科学与技术专著,英国学者斯肯尔1 9 8 2 年出版风水的大地生 活手册口3 。美国学者杜登1 9 8 3 年出版风水一地理位置选择与布局艺术 n 1 ,美国托德夫妇1 9 8 4 年的生态设计基础,德国逊兹于1 9 9 6 年著魔方: 4 中围古代的城镇。这一时期,西方学者从对风水学方面的肯定,到体会到风 水的哲学思想,认为风水是不同于西方的“另一个哲学范式 n ,这些论述体 现了欧美研究中国风水的趋势,它“指向从根本上学习风水所体现的中国人的 生态环保智慧及其天人合一的哲学 u 1 。 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查尔斯莫尔、威廉米切尔和威廉图布尔三人 在2 0 0 1 年合著的风景诗化般的园艺为人类的再造家园书中也表示出 对中国风水理论的认可:“根据中国古代风水学说,大地遍行自然灵气。人地 的外貌揭示苍龙( 阳) 白虎( 阴) 的存在,楼宇和园林的吉利构筑之地,可在 风行水动、阴阳际会之处觅得。风水艺术跟针灸术一样,都必须拿准龙脉、精 确定位。川妇英国乔莱哈格特在1 9 6 7 年发展运用模式著作的地理学中的模 式和哈维在1 9 6 9 年运用计量研究地理学的论著地理学中的解释,这些研 究运用数学模式来说明自然规律。其研究的“人地相关论”认为:“人口潜力 与重力场有共同性;经济发展曲线与人口增长曲线同数学的生物生长曲线和分 布曲线极为相似;人口移动态势可用万有引力加以说明;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 具有同型。经济系统的信息传递与物理学中的热力第二定律相关;人生地理学 的人类及其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相关的论断,证实了中国风水常把人类健康和 发财相提并论,叫做”人财两旺”的合理性 。 欧美对风水的研究,充满了好奇,就像法国汉学家雅克勒穆纳所称:“如 果说只有一个专题吸引着西方汉学家的话,那么就是风水州。但同时也倍感 头痛,由于风水是建立在东方阴阳、五行体系之上,西方科学体系中没有与之 相对应的体系,因此对于西方学者来说,要想真正认识和掌握风水是非常困难 的。在他们眼中,风水是极为复杂而神秘的,很难理解通透,也正如迈耶在中 国城镇风水中所说:“我认为我们将永远不会达到深刻理解风水的程度川。 2 1 2 东方文化圈研究中国风水研究情况 作为中国近邻,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风水也随之 传到东亚各国,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些国家的学者在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 危机中,运用中国风水学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别具深度、广度和前瞻性。 新加坡学者伊卡林李普在1 9 9 8 年的文章中认为“风水是这样一门艺术, 5 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 响。它有助十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 从而促进健康,增强活力。风水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风水术乃古 建筑理论之精华。u 。 韩裔新西兰学者尹弘基教授著有“环境循环论一中国早期的风水思想、 风水地理透视、韩国堪舆研究一风水与自然的关系口1 等。尹弘基教授 主要研究风水作为一种东方环境科学,能否在应对当今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中发 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并且认定在西方没有与之对应的“学科群”概念,而且现 代的科学体系无法完全解释,应加强研究;他在仔细分析了风水隐含的“公设 前提 ,认识到风水在哲学上对人天谐和的追求,从而认定它“虽含若干迷信 因子,但确也含有科学方面,不能被一概否定,在当代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危 机中还有大用,等等”口1 。显然,作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方人,他在对风 水的研究上和西方学者相比,更上一个层次。 日本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但日本人一般忌于研究自己的风水” 哺1 ,只研究中国风水。日本学者郭中端在1 9 5 5 年的风水是中国的环境设计 中指出:“尽管风水理论带有很浓重的迷信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建 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实用性为目的,否则它就不可能流传至今而不衰 败。 乜3 ,比如掘人宪二的风水思想和中国城市,渡边欣雄东亚的风水 思想等等。在三浦国雄等的风水与城市形象、武藏大学的风b 运势的 景观地理学中提出“风水之气可能是生物能口1 ,这是对风水核心 “气从另一角度来进行解读。这些著述的见解与西方学者的论述相似,但研 究资料却一般比西方多并且研究深度上更深入一些。 通过外国学者对风水学的论述我们会发现,外国学者对中国风水学的研究 主要是评价性的。在人与自然的价值观方面,在景观生态方面,在逻辑性与实 用性方面,在风水的适用范围方面,西方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由于 中外文化的差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风水学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国 外学者的研究前进的困难是可以预见的。在国外学者体会到什么是风水说,并 以赞赏的眼光来看风水时,下一步将在对具体应用风水方面进行研究。怎样将 风水学的理念、原则和操作方法用于景观规划的问题,正是外国学者蓄势待进 6 的方向。而笔者的努力,正是希望能在这一领域尽绵薄之力,使中国传统的风 水学在校园规划中得到更实质性的运用与展示。 2 2 国内研究概况 中国的风水学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但从我国开始遭受西 方国家入侵开始,部分中国学者就根据西方当时的科学观,把“中国传统的风 水和中医等一概判为迷信川制。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以及解放后的有关法规 和文件中,都有均有禁止风水宣传和传播规定。例如辞海对风水的定义: “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 等形势能招致住着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到现在仍然把 风水视为“迷信。 从2 0 世纪6 0 年代开始,外国学者开始从正面认识中国风水,特别是他们 对中国风水科学性和审美特征的积极评价,极大激发了中国国内学者的研究风 水的热情。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长期以来对风水的全面否定进行反思。努力从 生态环境问题的角度,以现代科学理论来认识和解释风水,取得了较大进展。 由于国在文化的传承上的优势,近几年全球风水研究的重心从新又回到了国 内。 在2 0 世纪8 0 年代末,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等“以风水研究申请国家自然 科学资助项目,获得批准。这项研究的成果风水理论研究心1 在国内引起 轰动。天津大学亢亮教授等的研究中提出,“风水与天文、地理和人体科学包 括人体特异功能等均有关,他们还推出一著述力求展开中国风水学体系 阳3 。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多次召开全国性、或两岸的风水学术研讨会,对“风水 热推波助澜阳1 。不过,国内学者对风水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归结到风水学与中 国哲学的关系上,甚至有学者运用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来肯定中国哲 学高明于西方哲学,但毕竟“隔行如隔山 。如何用现代科学体系来解读中国 风水,是当代中国风水研究的最大“瓶颈。 清华大学于希贤教授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风水,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 址、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呻1 等专著,提出“中国古代风水包括三种 成分:一是符合西方环境科学的部分,二是作为东方科学而异于西方科学的部 分,三是今天东西方科学均尚不能解释的玄学部分。 涮 东南大学研究生何晓听从肯定风水学的生态环保功能出发,公开出版风 水探源一书,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甚至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注意到何晓 昕的这一研究成果。何女士此后在曼彻斯特大学进行深造,专门进行风水学研 究并获得博士学位,受联合国邀请,现在联合国从事环保工作。其老师“罗小 未教授定义风水为环境科学 n 训, 台湾学者近几年研究的代表是汉宝德的著风水与环境,“汉宝德教授风 水与环境一书在台湾风水研究著述中堪列上品。作为当代中国风水研究中的 力作之一,它立说有据,绝非目下坊间“风水俗书 可比。当然,汉先生并不 完全认同风水含科学成份说明他的“科学现与我们不同值得商榷,但他 仍过细地理解和掌握风水知识分析它,尊重它,包括通由“风水禁忌”研究 揭示了风水作为“中国建筑一景现一规划美学体系”的性质,揭示了风水景现 学首在追求景观客体要素“形式的和谐 。对中国风水审美形式化的研究具有 开拓性,在风水吏研究中也获一系列值得肯定的刨见。应引起重视 。n 幻 总体上看,在目前国内学者对风水的认识是,承认它含一定迷信因素,但 其合理性是主要的。对风水理论的研究任然欠缺,例如,当前虽然不少人认定 “气”是风水的核心,是风水学研究的哲学根基,也是风水科学性的依据,但 在对“气 的研究上并没有深入进行,所以以现代西方科学体系研究风水形成 的哲学和科学基础并不牢固,相对于国外学者来说,中国风水学的研究似乎差 不多。本文在前人风水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风水进行了梳理,提出风水的研究 就是人类同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风( 大气) 、水、地( - t - 地) 之 间的相互关系。而风、水、地,在风水中我们可以解读为气( 风) 、脉( 水、 道路) 、形( 地) 。并尝试对“气”、“脉”、“形 进行现代解读。其中对“气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风水学在校园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 讨。目前有关风水学应用于校园规划的研究十分贫乏,现时文献中仅有的一些 研究也都处于浅尝辄止的程度,单纯针对大学校园选址与布局方面的实质研究 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风水学进行解读,将其借鉴应用于生态大学校园 的选址和空间布局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8 3 风水理论及其拓展研究 风水最早提出是在葬经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连起来一 起读做。堪舆风水地理”。我们也不妨可以这样解释:堪( 观察天) 、舆( 勘察 地) 、风( 空气空间) 、水( 水文水质) 、地( 地形地质) 理( 的研究分析理论) 。 在风水的研究中,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在今天研究风水中,又分别从 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风水。但总结下来,风水的研究中不外乎就是 人类同人类赖以生存的晟基本的物质凰,水、她( 土地) 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风、水、地,在风水中我们可以解读为气( 风) 、水( 脉) 、地( 形) 。所谓 风水也即是如何寻找最适合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的一门学问。 3 ,1 风水学核心“气” 3t 1 对气的从新解读 “气”,是风水学说中最普遍、最核心的概念。风水学说的理论与方法都 是围绕存在于天、地、人之间的“气”而展开的。风水理论中,“气”是精懿, “生气”是核心。 图3i 生气循环图 注:引自于涌,于希贤著中国占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 风水理论认为天地万物间的交互感应都是“气”的作用。在居住环境中, 自然、建筑、人生都会交互影响,对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活动,包括审美感受 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生气 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如图3 1 所示。风水强调 通过“气 来把握存在之象与存在之理,格外注重物质的气脉运行变化。风水 总的要求是保持环境生气不受散失。生气是万物之根本,动了生气就没有生机, 合理利用其中的奥妙才体现藏风得水的风水理论价值。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所以察气要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如果察到 气之所在,找到了阴阳冲合的地方,便是穴位。这样便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化成了和谐。所以风水理论及其实践,不断追求宅居环境应处于适合的“气” 中,取得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参天地,赞化育,荫人养物 。 总之,由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引伸而来的所谓“气 ,可以说是风水学说哲 学体系的“万物本原”。其涵义具有模糊性,也因此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既可 以表示物质存在,也反映着心理感受,有时为吉,有时为凶。 风水中的“气,追根溯源是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所谓“气 的概念上。 古人认为宇宙由“气”生成。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未形,故日太 始。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 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大意是说,天地未形成之前只是一个“暴 ,从“无 中 生出“太始元气 ,元气有轻有重,轻者上升为天,重者下降为地。这重的气 和轻的气便是阴、阳二气。管子枢言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 心也。故日: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这种认识来源于人体必需 呼吸的事实,人活气行,人死气绝。由此又推类及于万物,认为世上万物都是 “气”的生化,天上的星辰,地下的五谷和人的福寿天祸,均与“气 有极大 关系。“气”于风水学至关重要,风水的全部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着“聚气 这个问题展开的。哲人说,若能认识“气”,也就理解了风水的全部。 打开古典风水书籍经常可见到对气的论述。先哲们对气的的性质、功能、 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最有影响的论述首推郭璞葬经所云:“葬者乘生 气也。夫阴阳二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 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受气,遗体得阴,盖生者气 之聚,凝结者成为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他认 l o 为死人遗骨是生气凝结之物,选一个聚气的地方下葬,以与“地气 相通,就 能保证遗骨不朽,死者的灵魂便会得到安慰并庇护生者。“气感而应,鬼福及 人 即是阴宅风水的核心内容。缪希雍葬经翼:“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 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地有吉气,上随而化,化形之著于外者也。 气吉形必秀涧,特达端正;气凶必粗顽,欹斜破碎 。 “气不是空无想像的虚渺之物,有其实际功能。高见南相宅经纂: “凡地气,从下荫人,力源而缓;天气熙育人身,力浮而速。故阳宅下承地之 吉气,尤欲上乘天天之旺气也。青乌子葬经“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 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 管氏地理指蒙:“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越,聚其 气而施耳。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塞而不理,山为实气,水为 虚气。土愈高其气愈厚,水愈深其气愈大。土薄则气微,水浅则气弱”。古人 基于对风水上述认识,在选择居处和葬处时,必择”生气”旺盛之地。这种地方 的生气与地脉、地形有关,在长期的风水实践中模索出 藏风得水”,”藏风聚 气”的办法。清人范宜宾就风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释说:”无水则风到气散, 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 “气 是风水学的核心,在风水学古籍中被反复提到,但是只有性的探讨, 没有量的评测。不过,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正在一步步接近“气”的本质,著名 科学家何祚庥认为“中国的元气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与现代物理学的场论相通, 而且在历史的延续上也是现代物理学场论的滥觞”啪1 。一种比较权威的观点认 为,“气”的本质是超微粒子及其场。不管这种说法是不是科学严密,但只要 在理上说的通就可拿来为我甩。 “场是现代物理学概念,自然科学已经十分明确地揭示,同一物质表现 为两种最基本的现象形态,一种是实物、粒子形态;一种是场、波的形态。人 们最早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继而又提出物质波的思想,认为切物质粒子, 如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有实物和波两种现象形态。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 否定以太的存在,但在广义相对论中,我们能看出爱因斯坦思想的明显转变。 他指出: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场论 ,“如果用常数代替那些描述广义相对论以 太的函数,同时不考虑任何决定以太的原因,那么广义相对论以太就可以在想 象中变为洛仑兹以太。豳3 爱因斯坦试图运用一种理论把各种场统一起来。场 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 现代物理学的场可以用一些定义在全空间的量描述。以电磁场为例:电磁场的 性质可以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或用一个三维矢量势a ( x ,t ) 和一个标量势 b ( x ,t ) 描述。这些场量是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描述场的 运动。空间不同点的场量可以看作是互相独立的动力学变量,因此场是具有连 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在量子场论看来,场是一种基本的、普遍的物质,是 相应的时空连续体,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这些物质此起彼伏、时散时 聚,散之伏之表现为场,聚之起之表现为粒子。场是波,粒子则是可以叫作“波 包 的东西。波与“波包 显然是对立的统一,波随时随处形成“波包”,“波 包 随时随处汇入波。把波比喻为海洋,物体、粒子就象海洋中大大小小的浪 花。海洋随时随处产生浪花,浪花随时随处汇入海洋。在矛盾运动观看来,这 就表明场与实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中。在这里,场与实体都是一种存在,是同 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理论与 中国古人所说的“聚则成形,散则化气”的见解颇为相似。只是由于风水中所 说“气 涉及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我们至今无法用一种数学模式来表示 出来。 国内学者提出“场气导引观 是符合唯物主义。风水之气不是无中生有, 而有客观物质。风水之气,是宇宙场气、地球场气、地域场气、建筑组群场气、 植物场气和人体场气的统一场气中的气。宇宙、地球、地域的场气,为大场气。 大场气,虚处来,实处止。阳宅多选在类似盆地、半盆地( 山环、山湾) 中, 这种地域,土肥水上,宜于民生,利于接纳大场气。场气的性状,是螺旋式运 动的,任何局部某一层次的螺旋式运动的场气,都是宇宙大环境的一部分。 中外科学家通过观察天体的运行、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理结构以及人体 的生命特征等发现,有一种螺旋式的宇宙场影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而这种 螺旋式的、旋转的场性观察,我们似乎能从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找到端倪。比如, 中国的吉祥图案广泛应用云卷、万字、鱼肠、回文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人对“曲 屈有情 、“曲则生吉”、“吉气走曲,煞气走直 的感知和认同。相应地,在风 水学上也就有了“山环水抱必有气 的认知,其中“环 、“抱”就是山与川的 1 2 曲。 中国风水的最大命题是天地人合一。“藏风得水是风水的理想模式。换 而言之,通过准确地排布天运、地运、人运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因生气的分 布和平衡而产生不同的风水效应。其实,天运、地运、人运就是三个大气场。 所谓天运,就是宇宙气场,宇宙星空天体运转的周期变化特性,必然会影响地 球上万物盛衰之变。所谓地运,也就是地球气场,因为地球受日月之影响,其 地质、地貌、物理场,随地理位置而千差万别,在地球表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小 气候。在风水学上将地运概括为“龙穴,砂水说”。由于风水学认为“气是 生发万事万物的根基,“有气”的地方才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吉地 , 所以,风水学中的生气理论指导风水师在实践中全力以赴发现生气旺的阴宅和 阳宅的方位,也就是寻找能够聚集或生发“气”的那个地点。风水学认为,大 地的生气就是从祖山向少祖山等依次传递过来的,越靠近起点生气越老,越靠 近海边生气越嫩,因此吉地应当在少祖山寻。当然,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虽 然不如山地龙脉那么明显,但仍然有迹可寻,那就是微地形和水流:“高一寸 为山,低一寸为水”。 由此可见,“觅龙”就是去寻找能够传递“生气 的山脉,那些来龙深远、 去脉奔腾的山脉才是好的,风水学对此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细致的规则。杨救贫 风水精髓就是看地先取龙气,龙气旺则人丁兴旺。 风水学的五大要素龙、穴、砂、水、向,其本质也是气。寻龙,捉穴,察 砂,觅水,定向,是在于察寻适于人体的吉气,避开不利于人体的煞气,趋吉 避煞,在于对气的趋、避。这里的气用现代科学来解读即包括磁场环境、声环 境、风环境。 3 1 2 风水学的理想环境聚气 风水学认为“气 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根基,“有气 的地方才有希望,有 希望的地方就是“吉地 ,所以,风水学中的生气理论指导风水师在实践中全 力以赴发现生气旺的阴宅和阳宅的方位,也就是寻找能够聚集或生发“气”的 那个地点。 3 1 2 1 “藏风” 风水史籍中对“藏风的具体论述很少,但“藏风的功能在风水中却极 为重要,藏风是为了达到“聚气 ,为了保持小环境( 或气场) 的生气不散失。 风水学强调要避开强风,求得微风,就是所谓的“藏风 。“藏风 的具体 要求根据地理状况差异而有所不同。高山之地是靠环境形势而来“藏风 ,而 平洋之地靠水来聚气。葬书中对“藏风理想环境的要求是:“宛委自复, 回环重复。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比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 茂林。 这段话所描述的环境其实就是一个群山依依,流水弯弯,山岭回环, 草茂林盛的生气之地。 中国地处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部,东部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 背靠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巨大的海陆差异形成了中国典型的季风气候 类型,在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向; 在冬季,风从陆地吹响海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形成北风或西北风。所以在中 国北方建房都选择面南背北,营造良好的御寒避风场所。而在中国南方地区由 于雨水多,人们认识到山坡台地才是较安全的场所,形成了具有防风、防潮、 防洪涝的建筑模式。在不同的地域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达到“藏风 的生态理念最求。 3 1 2 2 “得水” 中国风水学认为:山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养万物。葬经 内篇有:“风水之法,得水仁之,藏风次之。 亦有“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 之流者也。 中国古代的村落和城市几乎都是临水而建,现代的城市大多也如 此,这都是从水的交通、设险、景观审美等作用的综合考虑。 中国自古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中国风水学对山水的选择, 糜不“以人之意逆山水之意,以人之情逆山水之情。风水学对自然山水的赞 美寄托着“天地人合一 的理想追求。 山脉能“迎气生气 ,山环能“藏气聚气 ,水能“载气纳气 。“得水 的 风水学要求是“弯环绕抱 ,讲究“曲则有情。弯曲的河流是以河曲之内为吉 地,河曲外侧为凶地。风水学中强调的“得水在水质上也要求色碧、味甘、 气香,这样才有助于优美自然环境的形成。 山风水阴阳学说来看,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当人面对水流去的方向时, 1 4 左为阳,右为阴。城市选址应在水北为利,如洛阳、咸阳、沈阳等城市。如果 在水南岸,则应有水曲环抱,凭高山峻岭,河口海岸等特殊地理地质环境,如 重庆、南京、武汉、上海、天津等。由此,也可看出中国风水学对“得水理 念研究及应用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3 2 脉 脉,在传统风水常指龙脉,龙脉实际即山形。“称山为龙者,乃形势之奔 腾活跃 。借龙之体状,以喻山之形态。山之屈曲蜿蜒、轻细走向又谓之脉, 如“人体之脉络,乃气血所由之管道”。脉字是会意。合起来表示身体里的一 种支脉。脉的本意是指血管,故我认为脉指风水中的水更合适,并且水在风水 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圳的说法。这 里把“脉 归结在“形中更准确些。 水是生命之本,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优美的自然环境的组成也离不 开水,在中国古代出现的大地有机说中,始终把水看作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 分。宅经中说:住宅所处的环境应该是“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 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 ,他们把大地之“水 比作是人体之血脉, 可见水对大地的重要性。这就是风水中所说“得水为上 。 “有水则灵”,在风水中,水是生气的体现。发微论中指出“气随土而 起,故脉行必有脊。气随水而比,故送脉必有水。人们常常通过水来看气的 大小。风水中水的要求般有三个方面:一是水形,讲究弯曲环抱;二是水质; 三是水流速度。 风水中的水讲究弯曲环抱,最忌直去无收,这在几乎所有风水书中都很强 调。风水认为河曲之内为吉,河曲# t , t 贝l j 为凶。从地理的角度看,河内侧为沉积 河岸,地基不断增宽;河外侧为侵蚀河岸,地基因冲刷而崩塌。故内侧更适合 人类居住。 在风水中,水质的好坏常常指示着生气的好坏,进而决定着环境的好坏。 水质的选择主要是尝水。博山篇一论水中说:“寻龙认气,认气尝水。水, 其色碧,其昧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 淡,气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 显然,色碧、味甘、 气香的水则说明水环境最好;酸涩、发馊的水必定是劣质环境的表现。水质的 好坏除了水源保护的好坏之外,还与“地气 相关。即与水的深浅,矿物质种 类与含量等等有关 风水崇尚婉转缓流之水,最忌咆哮湍急之水。博山篇一论水中说:水 为朱雀,亦有贵局。有声为凶,无声为吉。”主要营造一种优雅宁静的环境氛 围,这与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环境气氛是一致的。医学研究表明,要使大脑 处于完全的休息状态,外界的声、光刺激越小越好。 另外,水还具有交通的作用,在古今中外、凡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都具有 良好的水利交通条件。在城市中,道路也被风水家们当作水来看待,从历史上 看,各个城市的发展无不与交通的发达程度相关。 3 3 形 物质是运动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是通过运动构成的,由于其运 动形式不同及其它客观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事物也不完全相同。于是形成了 不同的地形地貌,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古希腊学者提出,世间万 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物质“原子”所组成,虽然我们现在把“原子 可以再 分,但我们已经认识到,所有物质的都是由最基本的物质所组成,这些组成的 基本物质根据它们组织形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外形。这个组织 方式就是道家所说的“玄 “、道等概念,即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但是组成 物体的最基本物质我们肉眼看不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只能是由“气 转化而来 的“形 ,至于“气 是怎么转化为不同的“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根据经 验推断和设想,然后论证。 形是指结穴之山的形状,是融势聚气的关键。生气因势而行,又因形而止。 葬经云:“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因此,形是对势的总结。 我国古人通过对“形 的观察进行探索、推断“气 的性质,但由于种种 条件的限制,这种解释往往隐晦难以理解,给“气 与“形”带来一定的神秘 感。当我们揭开面纱,露出的是我们祖先们对大自然探索的科学总结和经验结 晶。 1 6 3 3 1 形的外在表象 3 3 1 1 龙 “龙者何? 山脉也。山脉何以龙为? 盖因龙妖娇活泼,而山脉亦 然,”周易阴阳宅。因为山脉在形态上与龙相似,故中国风水学将山脉 比喻作龙。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通常为气脉流贯的山体。觅龙,就是对龙 脉的观察选择。山之延绵走向谓之“脉 ,中国风水学有“来龙去脉”、“寻龙 捉脉 、“寻龙望势 之说。 龙脉有走向和起伏变化、有分支、有大小长短,故谓“龙犹树,有大干, 有小干,有大枝,有小枝 。龙分阴阳龙。如果山脉由起点按顺时针方向盘旋, 则为阳龙;山脉逆时针运行,为阴龙。龙脉如树形,依此又可将龙脉分成顺、 逆两种。当干龙与支龙方向一致时,称为顺龙,反之则称为逆龙。风水宝地通 常是位于顺、逆龙保持平衡状态的地方。 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起 伏的群峰,一形是单座的山头。根据我国的地理地质特点和位置,风水学的形 势法将我国的山脉走向分为五势。正势:山北向南;侧势:由西向东:逆势: 逆水朝上;顺势:顷水朝下;回势:山首回顾于山尾。有山就有气,所以觅龙 实际上是对“气 的追求,寻找能够“迎气生气 的地域。觅龙的本质就是在 选择来龙深远,奔腾赴远的山脉。 在平原地区,没有山体,但也是有“龙 的,虽脉落平洋,可微辨体势: “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 。这时的“龙 是指岩土层,地下岩土层也是有走 向的。“龙”也分吉凶,吉龙应当是山脉( 龙脉) 光肥圆润,尖利秀美,雄伟 磅礴,形神厚重,群山如珠滚动,气脉贯注,绿树掩映,气象万千。这样的龙 称为“真龙 ,能够迎气生气。凶龙是山脉无势,崩石破碎,歪斜瘦小,树木 不生。这样的龙称为“老龙 “、死龙,迎接到的气也是不好的凶气。从地理 学的角度看,吉龙即是要求山体厚重,坡度缓和,植被茂盛,水质清澈,地址 结构稳定的地区。而凶龙则相反,经常出现山体出现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不 利的现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这样的环境就不适 合人类居住。 风水还讲究“龙”不能断,“龙 断则“气 断。从现代地质学的角度来 1 7 看“龙”断处也就是岩石层断裂的地方,其实就是指地震断裂带、地裂缝等不 良的地质状况,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更深层次上看,地下岩土层的稳定与否, 直接关系到地基承载力的情况,关系到人居环境的稳定性。所谓“龙”,就是 指我们在建设中所提到的工程地质条件,风水学中对“龙”的研究其实就是现 代科学中地质科学的一部分。 3 3 1 2 砂 “砂者,穴之前后、左右山也( 周易阴阳宅) 。 砂、沙相通。在风水格 局中,砂乃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居所的群山,泛指穴周围的环卫之山,隶属来龙 之主山。中国风水学将砂比作龙的环护山丘,龙的帐幕,龙的仆从。风水学中 以代表四方的四兽来命名穴场周围的砂山: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其中, 朱雀代表南,玄武表示北,青龙代表东,白虎为西。并配以五行学说对砂山所 构成的环境做出逻辑的分析判断。中国风水学不仅注意山脉是否能“迎气生 气,而且力求能“聚气藏气”。察砂实际上就是探寻能够“聚气藏气”的地 理环境。 一般来说,察砂有两个要求:一是砂山的位置,在主山脉的周围要有环护 山,风水学常以“四象”或“五行”喻意理想中的砂山配置;二是砂山的形态 以端装方正、秀丽为吉,而认为破碎、奇形怪状的形态即是凶,这便是风水学 中所说的“砂要秀”。 四象在察砂中被称作“四神砂”,故“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 朱雀翔舞 成为风水学中关于砂的描述。围绕“四神砂 之外还有“罗城”之 说。罗城,指前后盘绕“四神砂”的小山。罗城的目的是补缺障空,要求重叠 高耸、“状若城墙之垛 。 应该说,上述砂的察法是应用于大区域规划的选址标准。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仪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课件
-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春天的朋友》
- 甲状腺癌CT诊断课件
- 甲状腺疾病课件
-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乌鸦喝水写字教学课件
- 用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学校
- 新解读《GB-T 20899.7-2022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铁量的测定》
- 《ABB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技术》(1+X) 课件 2.3 涂胶路径创建
- 抖音本地生活服务方案
- 2025高一英语备课组课时安排计划
- 吸氧过程中中心吸氧装置出现故障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 骨科植入物在手术中的管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件
- 手术前备皮课件
- 病案管理法律法规培训
- 村支部书记申请书
- 2025年度充电桩充电设施安全检测与维修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级综合英语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中医药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