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华阳国志》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华阳国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被誉为中 国方志的“初祖”,具有开创体例之功,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这本书也寄予了 作者思想高远的修史目的、谦虚谨慎的修史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涌现了一大批研究华阳国志的学者及其著作。对华阳 国志的研究著作几乎涉及到华阳国志的各个方面。要想摆脱窠臼,笔者只能另辟 蹊径,所以在内容上更侧重于华阳国志的文献学史学价值综合研究。本文包括三个 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括的介绍了常璩的生平著作及华阳国志的名称、概要和 成书时间,常璩的出身教育,生平经历,拥护统一的政治理想,以及愤作华阳国志 的原因。这部分因为学者研究较多,论述比较简略。第二部分则从文献学的角度入手, 从版本学和编纂学两个方面概述了常璩华阳国志各历史时代版本发展的历程。叙写 了在编纂学中,尤其是在新的方志体例创新起到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开创了地理志、 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的新纪年方面,用相当多的篇幅叙述,取例丰富,论述全面。第 三部分则进一步剖析了华阳国志史学价值。由于学者们对华阳国志史学方面研 究较多较为详细,本文另辟蹊径,前人论述较多的史学思想略写,而对于其民族史、社 会经济史、和民俗风情方面论述的较为详细,民族史概述了从上古时期至东晋时期西南 地区民族的特征记载、发展和政府治理的过程、经验措施;社会经济史方面介绍了华 阳国志对西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矿业等内容的记载,尤其是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 发展史。民俗风情方面则从女性文化特征、“巴有将,蜀有相”的地域文化及其原因,以 及鬼巫文化的表现和道教的发展阐述。其中较多的引用原书的记载,翔实记录了华阳 国志的史料和史学价值。 关键词:常璩,华阳国志,文献学,史学,民族研究,历史地理 o 1 l - 似 t ( , “一 a b s t r a c t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g u o z h i ”i sam a s t e r p i e c e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t oah i s t o r i a n ,b u ta l s oal o c a l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a se a r l i e s t ,k n o w na st h ec h i n e s el o c a lc h r o n i c l e so f ”a n c e s t o r ,w i t ht h ec r e d i tt oc r e a t eas t y l eb y a n c i e n ts c h o l a r sh i g h l y t h i sb o o ki sa l s op l a c e d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a u t h o rt h o u g h tt h er e p a i rh i s t o r yo f l o f t yp u r p o s e ,m o d e s ta n dp r u d e n ta n dp r a g m a t i ca t t i t u d et or e v i s e 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h o u g h t t h e8 0 sh a v ee m e r g e dal a r g en u m b e ro ft h es t u d y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s c h o l a r sa n dt h e i rw o r k s r e s e a r c hw o r k si n v o l v i n ga l m o s t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i n a l li t sa s p e c t s t ob r e a ka w a yf r o ms t e r e o t y p e s ,ic a no n l yb eas e p a r a t ef o o t p a t hp a t h s ot h em o r ef o c u s e d 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g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t h eb i b l i o g r a p h y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s t u d y t h i sa r t i c l ec o n t a i n s t h r e em a i n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b r o a dc o m m o nl i f eo ft h ew o r k sa n dc h a n g q u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 o u t l i n eo ft h en a m e ,a n dab o o k t h e o r i g i no f t e nc h a n g q ue d u c a t i o n ,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 a n ds u p p o r tr e u n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v i s i o n ,a sw e l la st h ea n g e ro ft h er e a s o n sf o r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t h i sp a r t l yb e c a u s es c h o l a r st os t u d ym o r eo nab r i e f t h es e c o n dp a r tf r o mt h e b i b l i o g r a p h yo f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v e r s i o na n dc o m p i l es c h o o lt w oo u t l i n e do f t e nc h u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o f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r av e r s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s y r i a nw r o t ei nt h ec o d i f i c a t i o ns c h o o l ,i n p a r t i c u l a ri nt h en e wp a r t yc h is t r u c t u r ei n n o v a t i o ni nt h el a n d m a r k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c r e a t e da g e o g r a p h i c a lc h i ,y e a r so fh i s t o r y , p e o p l ep a s s3o ft h en e wj i n i a n t h ea r t i c l ei sa n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e n t r e l a t i v e l yc o m p l e t e t h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e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i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t h es c h o l a r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h i s t o r yo fm o r et h a nf o rt h e s t u d yd e t a i l e d ,o p e na n o t h e rp a t h w a y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m o r eo n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s l i g h t l yw r i t t e nh i s t o r yo f t h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 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h i s t o r y , a n df o l kc u s t o m s ,am o r ed e t a i l e d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 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f r o mt h ea n c i e n tp e d o do u t l i n e dt ot h e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p e r i o dt h es o u t h w e s tr e g i o n , n a t i o n a li d e n t i t yd o c u m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g o v e r n a n c e ,e x p e r i e n c o ,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h i s t o r y , 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t h es o u t h w e s t e r na r e a s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h a n d i c r a f t ,m i n i n g ,t h e r e c o r d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i nt h ec h e n g d up l a i n ”l a n do fa b u n d a n c e ”h i s t o r y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l kc u s t o m s ,t h e f e m a l e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 , “b ah a v ea r m y g e n e r a l ,s h uh a v e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l o c a lc u l t u r ea n di t sc a u s e sa n d 1 i i g h o s t sw uc u l t u r a l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t a o i s td e v e l o p m e n te l a b o r a t e d t h em o r eu n d e rt h eo r i g i n a lr e c o r d s , d e t a i l e dr e c o r d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o f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k e yw o r d s :“h u a y a n g g u o z h i ”c h a n g q ub i b l i o g r a p h y ,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s t u d y , h i s t o r ya n dg e o g r a p h y j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目录v - j - 月u 罱1 第一章常璩与华阳国志3 1 1 常璩传略3 1 2 内容、体裁4 1 3 价值、特点5 第二章版本学编纂学价值7 2 1 版本学研究概况7 2 1 1 明清前版本7 2 1 2 明清版本8 2 1 3 近现代版本1o 2 2 编纂学价值1 2 2 2 1 新地方志体例的创造1 2 2 3 文化和人物编撰成就1 4 2 3 1 取材广博,考据严谨。1 5 2 3 2 传赞合一,褒贬有度一15 第三章史学价值17 3 1 史学思想1 7 3 1 1 精心考识,广泛采撷1 7 3 1 2 博考异同,宪章成败1 8 3 1 3 纠正谬误,治史严谨1 9 3 2 民族史的集大成者2 1 3 2 1 特征明确的民族范围2 2 3 2 2 族系完整的社会形态2 3 v 3 2 3 借鉴于世的民族治理2 6 3 3 社会经济史的宏伟画卷2 7 3 3 1 各历史时期整体开发进程2 7 3 3 2 农业和畜牧业。2 9 3 3 3 逐步开发的手工业和矿业3l 3 4 文化民俗3 3 3 4 1 深刻的女性文化特征3 3 3 4 2 巴蜀民风历史渊源与发展探究3 6 3 4 3 鬼巫文化和道教的发展3 9 j 舌记z 1 1 参考文献4 3 致谢4 7 独创性声明4 9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4 9 v i 日u鬲 1 l - j 刖吾 一、选题原因、意义 华阳国志是一部西南地区历史地理学巨著。其作者常璩是东晋著名史学家,他 所著华阳国志具有开创体例之功,自问世以来,收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华 阳国志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常璩严谨治史思想,而且通过此书,更能了解西南地 区东晋之前政治情况,地方经济,民族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华阳国志是西南历史的一面镜子。尽管学者们几乎对华阳国志史学、 政治观点、常璩生平、价值考证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在一些方面仍然研究不够系统,内 容不够全面。如在华阳国志编纂方面,在新的历史地理体例开创方面研究不是很充 分,如刘重来、刘琳等学者仅仅认为华阳国志沿袭了汉书以行政地理代替区域 地理作为方志的主要标志,但举例不够充分,内容也比较含糊。刘琳提到“从内容上说, 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上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这两 个三结合构成华阳国志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 , 但后者如何把地理志从传统的山川河流分类向以郡县区域地理转变方面论述较少;刘重 来在最新的华阳国志研究中尽管对这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但仅仅拘泥于理论上, 实例和内容不够完备,有待于进一步展开论述。在史学记载方面,对于一些内容不够详 尽的民族史,社会经济面貌,巴蜀文化源流概述上,笔者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内容,并 对前人的相关著述进行校正和补述,以求得将华阳国志研究更完备一些。这是以华 阳国志的文献学中的编纂、版本学最为论著原因和价值所在。当然,以刘琳、刘重来 陈晓华为代表的四川大学关于华阳国志研究在国内是最全面的,在资料的选取和有 关常璩史学思想论述上,仍然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主要思路。 二、选题重点、创新点 华阳国志载历史编纂上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华阳国志发展了新的行政地 理志体例,显现郡县建置沿革和分合变化情况;改造丰富行政地理志体例,尤为重要的 是,常璩还进行了承上启下的西南区域民族地理划分。这些是此次选题的重点,也是本 篇文章的创新点。此外,在关于西南地区民族研究、区域经济地理概述上,对于西南一 华刚国志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 些少数民族分布及形态描述,以及在农业、矿业、渔业记录和描述,其中关于南中地区 ( 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 农业、畜牧业、采矿业的研究均是学者们所缺失的。这些方 面的概述对研究历代这一地区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无疑有一定的帮助。因为当代学者著述 中已有所描述,这些力图补充前人描述之不足,在尽管创新价值不足,但经过对这些 内容的补充叙述,力求使华阳国志研究更完备。史学方面中的民族史也是研究西南 区域地理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选题的重点之一。在论述上,较为系统的描述西南诸古 代少数民族载区域分布,部属类别,风俗习惯等,尤其是一些较为缺失的小的民族部落, 这些对丰富民族内容,补充民族起源无疑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此次选题在内容上涉及较多,在华阳国志在文献、编纂、民族史、思想史、社 会经济史几个方面均有涉猎,由于旨在补阙前人研究之不足,内容上稍显条理不足,一 些语言也显得有些稚嫩和生硬,希望老师和学者们多给予指正。 2 第一章常璩与华礴l 国:占 1 1 常璩传略 第一章常璩与华阳国志 常璩是我国两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小亭乡 ( 今崇州市三江镇) 人。大约生于西晋惠帝初年( 2 9 1 年) ,卒于穆帝末年( 3 6 1 年) 。 常璩出生于常家大族,青少年时期广读典籍,掌握了极其渊博的知识,这为以后 他献身史学具备了良好的条件。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后,注意网罗旧家大族, 任命常璩为散骑常侍,掌握着规谏奏事的职责,能参与朝政。并且曾经短暂的担 任过史官,并用正史著写汉之书十卷,作为李氏巴蜀割据政权人物纪传。大 部内容选入崔鸿十六国春秋,不过均已亡佚。3 4 7 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军 至成都,皇帝李势听取王嘏、常璩的建议,开城投降,成汉灭亡。桓温在四川停 留了三年之久,期间招募贤才,器重常璩,称他为“蜀之良也”,授以参军之职,“百 姓咸悦”。这充分说明常璩这一举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而受到巴蜀百姓的 拥护。常璩为统一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和称颂的。但常璩降晋后不久, 与常璩一起降晋并被任命为参军的原成汉官员王誓,邓定等又起而反叛,桓温迅 速平定了这次叛乱。常璩虽未参与这次叛乱,但也许因此受到猜忌,没有获得像 晋武帝对待谯周那样的待遇。入晋后,常璩居东晋都城建康。东晋朝廷重中原故 族,轻蜀人。时常璩已老,政治上不得志,精神十分苦闷。于是怀愤写成华阳 国志,旨在赞誉巴蜀文化悠远,人才济济,以反抗建康士流对蜀人的轻藐。因资 料新颖可靠,叙述得法,文词典雅,而成为名闻中外、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是 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和现存最早的以“志”为名的 地方志。任乃强认为常璩之所以撰写华阳国志,其主旨在于“夸诩巴蜀文化悠远, 记述其历史人物,以颉颃中原,压倒扬越,以反抗江左士流之诮藐。徊常璩不仅在书 中高扬“大一统”思想,而且还身体力行,为促使国家统一,作出了实际贡献;又在 门第森严之际,倡扬“以民为本”,呼吁“选贤任能”。这些无疑超越了时代的拘囿, o ( 唐) 房玄龄等晋书桓温传,第2 5 6 9 页。 o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第2 页。 华刚国忠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 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华阳国志,一作华阳国记,书十二卷。晋常璩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 的一部地方志。 此书记载地域范围为晋代梁、益、宁三州,当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陕西、甘 肃、湖北三省部分地区。书称“华阳”者,晋代梁、益、宁三州牧尚书禹贡梁州之域, 谓“华阳黑水惟梁州”,当为滥觞。又是蜀志云:“撰日蜀之为邦,天文,( 则) 井络 辉其上。地理,( 则) 岷、蟠镇其域华山表其阳。”又日:“其东接于巴,南接于越, 北与秦分,西奄峨蟠。囝由此可见,华阳因取自然地形,以地居华山之阳得名,亦即以 即华阳国志名目之来历。 华阳国志共十二卷,包括巴、汉中、蜀、南中、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刘后 主、大同、李特雄期寿势各志、先贤仕女总赞论、后贤志,卷末为序志并益、梁、宁三 州先汉以来士女名录。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地方特产和历史人物。 华阳国志叙述蜀汉史实较陈寿三国志为详。如诸葛亮平定南中,三国志蜀 志仅寥寥数语,而华阳国志却有长篇论述。晋代蜀中史事也较他书为详。南朝宋 范哗撰后汉书,对西南地区史多取材于它。可以这样认为,他是研究古代西南各族 人民历史、地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 1 2 内容、体裁 华阳国志十二卷,本文约十一万字。按照次序各卷分别是:第一巴志,第二汉 中志( 梁州) ,第三蜀志( 益州) ,第四南中志( 宁州) ,第五公孙述刘二牧志,第六刘先主志, 第七刘后主志,第八大同志( 记汉晋平蜀之后事) ,第九李特雄期寿势志,第十光贤士女 总赞( 晋前人物) ,第十一后贤志( 晋代人物) ,第十二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光后以来士 女目录。 华阳国志记事范围,从时间上说,始于上古开辟,终于晋永和三年;从地域上 包括梁、益、宁三州三十三郡一百八十县。全书包括三部分:一至四备写西南地区历史、 地理,以地理为主,类似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叔述公孙述、刘 焉以及蜀汉、成汉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略似正史中的本纪,十至十二卷, 记载自西汉迄东晋初年的“贤士贞女”,相当正史中的列传。大多数学者仍认为华阳国 国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蜀志,第7 4 页。 口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蜀志,第1 7 5 页。 4 第一章常璩与华阿f 国志 志是一部方志。但是对于这种写法,刘琳概括有自己独特见解。他认为“从内容来说, 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的三结合。这两 个三结合构成了华阳国志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中国方志编纂史上一个创举。” 这是符合是书实际情况的。 1 3 价值、特点 我国方志起源可溯之于先秦周礼中所提到的外史掌“四方之志”,汉魏六朝以后, 以图文并重之图经体方志,或者脱离图形单独载言纪事的方志,应运而兴。先于华阳 国志的各类方志历史也比较悠久,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即达上百种,可惜由于各种历史 原因或早已亡佚或只能小部分地散见于其他史书中。唯独华阳国志在历史的长河中 经历风雨,流传至今,成为今日传世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方志。当然这绝不是偶然的, 应归于它的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独具特色的编纂内容。 从历史地理价值上说,前四卷是全书的精华之所在。正如刘琳先生所归纳的,记载 着州部的历史,郡县的变革,治城的所在,著名的山川,重要的道路,一方的物产,各 地的风俗,主要的民族,各县的大姓,等等。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边疆地理、 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特别是:在古代西南地理方面有补于汉 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在政治史方面,有补于三国志,在 经济史方面,有补于史记河渠书、汉书沟砌志,以及史记平淮书、汉书食 货志、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贷殖传在民族史方面它对于西南三十几个少数民 族和部落特别是其中主要者的历史及其同汉族、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所作记载,比史 记、汉书等所辖西南夷列传详尽得多,更备许多为正史所缺失。上述足见此书 博大精深,史料价值是很高的。它的内容上的三结合和体裁上的三结合对后世地理志从 唐宋时期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直至元明清时期的一统志和各地方各类 方志,似乎都不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华阳国志问世以来,受到历代学者高度评价。 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评论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 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而能传诸不朽,见 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囝北宋学者吕大防在华阳国志后序中也说:“蜀记之可观, 回刘琳 , l 1 ) i l 大学学报1 9 7 9 年第2 期。 。刘知几史通卷十,杂述第三十四。 5 华陬i 国:基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 未有过于此者。 而当代著名学者任乃强的评价上升到一个历史高度: 我国史部书籍,公私图录所具,有数万种。今天人所习之的只几百种。其 中正史数十种,人莫不推司马迁史记为典型。编年史数十种,莫不推司马 光资治通鉴为典型。地方史几百种,莫不推华志为典型。就地方史来 说,自周代列国有史到现代的方志,一万种不止,但几千年来陆续在产生,陆 续在淘汰。唯独华志这部书,至今人人爱好,广泛流行。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附录一,第7 4 1 页。 华阳国志简介,历史知识1 9 8 0 年第二期。 第二章版本学编纂学价值 2 1 版本学研究概况 第二章版本学编纂学价值 华阳国志问世以后,从宋朝至今约有五十多种版本。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漫长 时间的流传,通过历代文人对其版本著录,不同的版本体现了不同时期对华阳国志 刊刻、收藏的状况,也体现了其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华阳国志版本学研究在现代众多学者研究考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琳 华阳国志校注前言,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都介绍了华阳国志的版 本流传情况。现笔者对学者们研究略作梳理,即以明清为界限,对明清之前,明清时期, 现代三个时期版本研究状况进行综合论述。 2 1 1 明清前版本 根据文献记载,宋神宗元丰元年( 1 0 7 8 ) ,成都地方官吕大防曾经刊印过此书。但 是吕氏刊本早已经失传了,仅仅吕做的序还保存下来。南宋李概在宁宗嘉泰四年任( 1 2 0 4 年) 又刊印此书于丹棱,通常称为嘉泰本。李概是著名史学家李焘的儿子,曾经做过邛 州知州,因看到吕大防刻本有错乱,就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益 部耆旧传参订,通顺文理,重新进行刻板印行。这是华阳国志最早刊行的整理本, 较吕大防成都刻本较完整和通畅。以至于明清时期诸多华阳国志刻本都以李概嘉泰 本为祖本。但令人遗憾的是,几乎嘉泰本刚问世,蒙古铁骑就侵占了巴蜀,历代文物书 籍破坏殆尽,华阳国志李概刻本亦不能幸免遇难,流传至旧世者很少。今天仅能从 明代诸刻本知道其大体面目。 李概版本固然有改对地方,也有妄加篡改而有失原貌之处。比如按史记汉书 将原文顷襄王时庄子伐夜郎改为庄子伐滇,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两种版本最大残缺在 于原书卷三汶山郡的大部,汉嘉郡的全部以及越宿郡的一部,卷九的李势志以及卷十 ( 上) 的巴郡士女赞注,均已脱去。李概仅发现卷九的阙佚并予以续补。 今天流传下来华阳国志多是十卷或十二卷本,而明之前卷数记载却有四种:三 卷、十二卷、十三卷、二十卷。如旧唐书经籍志为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十三卷 通考宋史艺文志十二卷。在实际流传过程中这几类都不见属实。如隋志、- - 1 瞎 7 华阳国志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 录解题、通志俱作十二卷,旧唐志作三卷,唐志作十三卷,宋史甥0 史类 作十二卷,大都作十二卷,可能是传写之误。从以上内容上,所涉华阳国志版本极 少,其材料是散碎的,记载是不完整的,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版本论述,故不能称之为 版本研究。这一特点也符合我国版本学发展规律。尽管在宋代,华阳国志还有完本, 不仅李概本之前的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多有记载。为李概本所缺失,即使与其 同时的王象之舆地纪胜也引用华阳国志巴郡士女传的好几段文字,可惜这些南 宋的祖本李概未能见,也早亡佚。李概的原刻本毕竟是明清诸多书本之祖本,有较高的 版本学价值。宋代版本学进一步发展,但仍不成熟。真正完善的版本应是明清之际,清 乾隆嘉庆时达到顶峰,明清的版本学以其独立形态展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版本学问。 2 1 2 明清版本 明清时期版本首先提到铜梁张佳胤版本( 明嘉靖甲子1 5 6 4 年) 是现存最早的一个 第二章版本学编纂学价值 行之华阳国志一部,即用此本翻刻。 相反,在蜀地成都,一位“学术浅陋的俗吏”刘大昌却有新刻本问世。刘大昌在刘 大昌后序记载:“璩仕晋为散骑侍郎,平生著作有汉之书、平蜀记、蜀汉故事; 三书散逸,所传仅此,藏书家亦不多得。兹编旧录间有脱误。尝参互考订,稽之范史 列传并注中所引,幸获什一。阙者仍旧。久藏笥中。献之郡斋,受命校正。爰命梓人。” 仅仅刘大昌校勘华阳国志仅以参稽范史一种,但文字的准确,校勘的审慎,却强于 张刻本,即使与之后的廖题襟馆本比较,也多有优胜之处,堪称善本。但刘本传世较少, 内容也多有讹误。 天启丙寅( 一六二六) 李一公成都刻本问世。( 以下简称李本) 。尽管李一公初衷是 为刘本校勘文字,调整文序,使李氏误移序志于书首,改称凡例,价值逊于刘 刻本。时距刘刻仅六十三年,非由版片敝败,盖不满刘本字体庸俗与段落谬乱,略作调 整而重刻之。 李本原刻已佚失,但从函海校注中知其文全据刘本,仅有极少异字。所录宋人 校语,移在书头如眉批,提行分段则与刘本差异较大。又移序志于巴志之前, 是为特点。刊行未二十年而蜀大乱,故流行亦不甚广。 影写永乐大典本。永乐大典中收有华阳国志,系依李概校刻本缮正。清 武英殿聚珍版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卷三十八之华阳国志考证,即对永乐大典 辑出本之校勘文也。原辑本未经刊行,今永乐大典已散佚不可得。 除了刻本之外,明代亦有大量的手抄本问世。其传世之最早最精者当属嘉靖中钱谷 手钞本( 以下省称钱本) 。钱谷字叔宝,号罄室,出身孤贫,好读书。每得善本,手自 钞写,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游文徵明门,师其书画。明史卷二百八十七,附文 徵明传。查文徵明生于成化六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 一四七0 一五五九) ,钱氏 游其门下,当在中年,即正德、嘉靖之间。其手钞华阳国志,今有四部丛刊影 印本。就其笔力与印章推测,又当是钱氏晚岁所作,大约钞于嘉靖末年,或隆庆之世。 在刘、张二刻之后,或与同时。其板本与刘、张二本又不同,是其所钞为李概刻本。审 其内容,有为钞自李概刻本之证据数端: ( 1 ) 仅有李概重刊 序。 ( 2 ) 各篇文字,殆与刘本相同,但多古字,无俗字。 o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同前书刘大昌后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7 4 3 页。 9 华阿1 国志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 ( 3 ) 提行空格,皆有法度。每有无文空格,其格数与校得宋刻原阙或作黑疤之字 数相当。( 并详本书校注) ( 4 ) 文中小字夹注,经考订可知全属宋刻已有之校语。 ( 5 ) 多有避宋庙讳,如恒作之类,至敦字缺笔为避光宗讳,故知为依南宋刊本。 ( 6 ) 提行处与刘本大异,则非据刘本。蜀郡士女志後无“佳胤日”按语,亦不附 江原常氏士女志,则非据张刻。第三卷越南郡及第九卷李势志后,李概按 语皆作大字低格钞入,亦李刻本之证据。 清朝时期对华志的版本更多,且成就也最高。乾隆甲辰( 1 7 8 4 年) ,通州李调 元辑刻函海本( 下面简称函海) 。李调元进士出身,一生为官,官场生活也给他 搜集古籍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他戊戌年( 1 7 7 8 年) 在直隶永道为官时,搜集了一百五十 九种蜀人著述著成丛书四十函,成为函海,为当时三大丛书之一。( 另两部丛书为王 谟汉魏,鲍廷傅知不足斋。而函海在丛书内容上以华阳国志为首,在版 本的校正上也是最精的。它的底本是惠栋红豆斋旧书,同样可能有钱谷所钞的底本,内 容较两书为精。而当时校勘大家如卢文昭,程瑶田,陈鳢等推重,或认为其乃据李概邛 州刻本。李调元从丁杰处购得。并且将搜集到的刘大昌,李一公,吴倌何允中本,亲自 校勘,注其异同。此便于对勘阅读。此本卷不分上中下,文字则与钱氏手抄本大同,是 十八世纪内最完善的足本。之后的嘉庆甲戌年,另一本极重要的廖本也诞生了。廖本全 称廖寅南京刻本。廖寅字亮工,号复堂,四川邻水县人,乾隆乙亥年( 1 7 7 9 年) 乡试中 举,借抄的孙星衍家藏宋本华阳国志,先后邀请元和顾广圻,江宁顾槐三为之校勘, 雇名刻工刘文奎兄弟就所居题襟馆镌刻,甲戌年刻成。世称题襟馆本。顾广圻是当时极 富盛名的校勘家。他广取有关史籍与华阳国志参考校正,尤其对前四卷中各郡属县 名称、数目、置废、迁移等记载,整理成表,还附有补华阳国志三州郡县目录。题 襟馆本成了诸本之冠。之后的大多数版本都是据以上两刻本为底本完成的。如同治甲子 年( 1 8 6 4 ) 绵竹常本,光绪戊寅( 1 8 7 8 年) 成都的酉本,陶本,甲午年间湖南艺文书局 的湘本,1 9 1 7 年,上海隐修堂的郑本。这些均是以题襟馆本为底本完成的,数量多,流 传也非常广泛。 2 1 3 近现代版本 近现代以来对华阳国志版本研究著述和好的版本主要有三本。分别是朱士嘉的 华阳国志版本考略,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任乃强撰写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l 第二章版本学编纂学价值 朱士嘉主要是论述历来关于华阳国志版本学研究。此书见载于燕京大学图书 馆报民国二十三年( 1 9 3 4 年) 1 1 月1 日及1 2 月1 同。文章首述华阳国志作者、 内容和华阳国志版本总体情况。其次是分期记各时代的版本:宋本、明本、清本、 民国刊本。末附源流图。 此片论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首先,这是首篇论述华阳国志版本比较清晰的专 篇论文。其所附版本源流图,把二十七种版本加以分别联系,形成版本源流脉络的整体 知识。其次,充分利用前人著述,列举华阳国志版本,参考文后所列2 2 种书目, 评价各种版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线索,其运用题跋、经籍、书志的材料论述 版本的方法也值得借鉴。最后,文章侧重于版本传承管理上的考述,缺点是对于各种版 本特点则少有论及,且所论版本不够全面。 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是以廖寅刻题襟馆本作为底本,并广泛参考搜集到的历代不 同刻本与抄本,如前面提到的张佳胤刻本、刘大昌刻本,吴、何本,李一公刻本、李调 元函海本、钱本,取得的成绩是最大的,也是公认成就最高的。刘琳在校注上以史 实的注释和考证为主,同时也适当注意文字的训诂解释。更难得的是,刘琳在书中补充 了五幅地图,并在书末附有华阳国志轶文华阳国志梁益宁三州地名族名索引和 校注辑佚引用书目及简称,给各方面的读者带来阅读便利。在内容的考证上,结合 校刻者的生平事迹,对版本加以评说。这种方法是以前论华阳国志版本者没有采纳 的,推论有理有据,弥足可信。另外,刘琳的考证态度是严谨的。他分析各刻本特点, 考订版本优劣,从内容到形式一一对比勘校,分析优劣,并使用此书在去取方面提供借 鉴。总之,华阳国志校注在校勘文字、训诂字义、疏通文意、考订史实、钩沉辑佚、 征引文献、广备异说,使其微言大义豁然贯通上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在不少问题上发前 人之未发,作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可以说,华阳国志校注是古籍整理与古籍研究融 为一炉,是近年来古籍整理出版的众书中质量较高,颇具特色的一部校注书。 任乃强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是华阳国志问世以来对其整理研究集大成之作, 体现了校注者博大精深的学术功力。此书最大特色,在于具文绘图,图文并茂,相得益 彰。图注有图1 9 副,主要在前4 卷的地志之中,为注明地理位置起了很大作用。并 且,图注“参考了大量有关书籍,进行校勘、标点、辑补、注释,附加论述及绘图。 其校正、标点和补注均反复斟酌,极见功力有不少独特的见解”,特别是“纠正了汉 。陈晓华历来整理与研究 综述,古籍研究2 0 0 1 年第四期,7 4 页。 华刚国j 占文献学价值及史学探析 书及其颜注、后汉书及其李注、刘昭注、三国志及其裴注、水经注、晋书、 资治通鉴及其胡注的若干谬误”。因此,图注一出版,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 评,认为此书“不仅用了校勘、标点、辑补、详注、专题讨论及据书绘图等多种手段, 而且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称其为整理古籍上的上乘之作,信非虚誉古籍整理做 到如此深入全面的地步,当代已鲜有其比”。 应该说,华阳国志校注和华阳国志 校补图注都是2 0 世纪华阳国志整理研究的杰作。华阳国志校注简明扼要,其 读者群既有专业研究工作者,也有一般的读者。诚如刘琳所言:”本书校注的意图是为 研究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简明的中级读物,因此在校注中力求避繁就简”。而 从华阳国志校注本书上看,是达到了这一目的的。而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则以其 全面、深入、翔实、探讨等特色,更适合专业研究工作者,也诚如任乃强在前言中所说, 此书宗旨在于“探索常氏原著之精神实质,寻求原文本旨,纠正传抄与刻板以讹化讹之 部,通正其隐晦之意。 可见,此书更适合于专门研究工作者之用。 2 2 编纂学价值 2 2 1 新地方志体例的创造 华阳国志在方志学与编纂学成就巨大,刘琳认为华阳国志开地方志历史地 理人物结合的编纂先河。“从内容上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上来说, 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这两个三结合构成华阳国志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也是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刘琳给予华阳国志以高度评价,之后的高 殿懋,杨文华等学者以不同事例从人物部类的赞注体、传略体、国录体,及篇幅长短论 证了华阳国志的人物部类编纂学成就。 尽管华阳国志在历史文献学和方志学享有很高成就,声誉斐然,但对这部书的 性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隋书- 经籍志、通志、文献通考等认为其是霸史;旧唐 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郡摘读书志将其列为伪史类,四库全书数目将 其列为载记类;而近现代历史学家多认为属于地方志,如朱士嘉的中国地方志统计表, 李泰方志学,张舜徽中国地方志总论;而任乃强则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明 确认为华阳国志既是地方史,又是地方志。从上可以看出,历代学者们的不同观点,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出版说明,第2 页 李伟国整理古籍的卜乘之作 ,文化读书周报1 9 9 4 年2 月5 日 国刘琳华阳国忐校注前言,第1 2 页。 o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第3 7 页。 1 2 第二章版本学编纂学价值 正是反映华阳国志在内容上没有严格反映史和志的区别。 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等,都是以山川为主体,将地理现象 分列于作者所拟的地理区域中,忽视了疆域政区的现实状态。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 是将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2 年) 的行政地理( 政区地理) 为框架,将相关的政区中的各 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分析归纳,重视从政区而不是自然现象去了解各种地理现象 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这种编写体例,我们可称之为行政地理志,从而使人文地理的观念 逐步取代自然地理的观念。这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所以,班固的创新的行政地理 志体例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的汉书地理志中县以上行政区 域划建制的作为被以后大多数正史所遵循,二十四史中有十六部地理志为行政地理体 例。无疑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将地方区域划入行政地理的框架上,之后以各部分郡 县国道之下为主要分类范围,娓娓而谈,条列清楚,使西汉地理景观完整呈现在读者面 前。但是这种行政地理志毕竟是有缺陷的,以汉书地理志为例,由于将地理现象分 系于各有关郡县之下,造成各地地理破碎不完整,失去了系统性和完整性。更重要的是, 这种体例本身与年代密切相关,而班固所采用的资料是不同年限的,分别是元始二年和 成帝延绥年间的情况,郡国一级和所辖县城城邑不在一个年代,而行政区划却不太稳定, 造成描述上的历史不符的混乱。而陈寿的益部耆旧传尽管人物写的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