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本文是一篇媒介分析类的文章,主要讨论了在媒介新技术充斥社会的今天,我 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和眼光去看待新技术的使用和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将可能会给人 类带来的双重未来:对于新技术的前景,乐观中又带有一些忧虑,由新技术所带来 的益处与灾难,都矛盾性地存在着,并将我们卷进了一个两难的悖论困境中,到底 我们发展媒介技术,是前途光明还是自取灭亡? 同时,本文也回顾和分析了媒介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某种关系,以 及媒介新技术的出现对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可能产生的巨大影 响。在论文创新方面,本文在前人观点和科技文献的基础上,大胆预测媒介技术发 展的新变化、新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和新概念,比如“零媒介”、“媒介人” 等。并且对这些即将出现的媒介新技术的特征和潜在影响,展开预见性的推测与分 析。 最后,本文从人文精神角度出发,提出只有以人文精神来规范媒介新技术的发 展,并加强媒介的他律与自律,才能解决好科技进步与人类健康发展之间日益存在 的矛盾,并对将来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期望和祝愿。通过本文的论述,作者希望 能够引起广大学者和相关人士对媒介新技术及其将会带来的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和 社会现象的关注,以期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更加理智和合理地使用媒介,造福人 类。 关键词:关键词:媒介新技术 悖论 后信息时代 零媒介 媒介人 人文精神 ii abstract this is a article of the medium analysis,it mainly discusses that in the medium new technology floods social today,how should we trea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y with what attitude and foresight,as well as this kind of development will be able the two kind of future which will bring to the humanity: regarding the prospect of new technical,there is the optimistic which also has some anxieties,by the profit and disaster which are brought with the new technology,they are both contradictory existence,and we are involved in a dilemma and the paradox difficult position, whether we develop the medium technology,is one kind of bright future or one kind of unwisely invite de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lso has reviewed and analyzed a certain relationship that between the medium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human social progress,and the huge influence to the present social economy, politics, the culture and so on many domain which will be possibly produced by the appearance of the medium new technology. in the aspect of paper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decessor viewpoint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boldly forecast the new changes and new direction of the medium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roposed my own new viewpoint and the new concept, such as“0 mediums” 、“medium humanity”. and for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and feature of the medium new technology that will be soon arise, carry out the predictable analysis and inference. in the end, the article proceeds from the angle of humanity spirit, put forward that only norm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um new technology with the human spirit, and strengthens the medium he-law and self-discipline, can resolve well the increasing existence contradiction which is between the human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t forward the expectation and the wish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through the exposition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hope that it can cause the solicitude of the scholar and the related personage that is about the medium new technology and the various new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phenomenon that will be brought about,and by the time in the near future,we can be more sensible and reasonable to use the medium to benefit the humanity. key words: medium new technology paradox latter information time 0 mediums medium humanity humanity spirit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绪绪 论论 近年来信息传播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全球,使得媒介分析的现实意义更加凸 显。20 世纪最后十年和 21 世纪初,是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变化迭起、信息更新 日益加速的岁月。在传播技术领域,数码技术、光纤技术、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等 媒介新技术大放异彩,在这些新技术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世界性的因特网迅速崛起, 成为崭新的一代媒介。这是一种与传统大众媒介截然不同的新型媒介,它是一种真 正的全球性的信息传播系统,打破了时空界限;它不但能统一处理文字、声音、图 像等各种符号形式,而且能包容从人际传播到群体、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各种层 次类型并涉及各个领域的传播活动。因此,以因特网为代表,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应 用范围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影响的触角也正伸向世界各个角落及人类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这一切正在悄悄改变人们以往习以为常的传媒环境甚至是传统生活 习惯。不但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已可以聚集在一起,而且由于因特网的出现, 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之间的界限也不再分明;传媒界、电脑业、电信业之间的行业 壁垒也在逐渐模糊,从而走向整合。因此,传播媒介领域层出不穷的新变化,已将 一系列有关媒介新技术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课题摆在了眼前。 计算机、因特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媒介批评和科技哲学、科技伦理等学科 的交叉联系更加密切,由此从技术层面开始,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中,有关 媒介新技术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它给人类未来带来的将是希冀还是恐慌,现在 仍然不得而知。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曾不无忧虑地说 过,人类发明了电视,但如何使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同样,我们也可以说, 今天我们发明的电脑和网络,如何使用它们以及如何迎接新的挑战,既考验着我们 的智慧,也考验着我们的自信和耐心。对于新的传播媒介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 大机遇与挑战,国内外传播学家、信息科技人员、媒介工作者等都有着自己的意见 和看法。其中有许多著名人物及其文章观点值得注意和深思,这些对于我们研究新 技术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最突出的当然要 数麦克卢汉、伊尼斯等媒介分析大家的理论。我的论文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对麦 克卢汉、伊尼斯及其理论后继者的媒介理论,同时也对文化研究理论,科技哲学和 媒介批判理论的有所承袭与扬弃,将它们综合起来研究媒介新技术的社会意义及价 2 值。并且对托夫勒、尼葛洛庞帝等未来学家的观点加以自己的判断,大胆地把媒介 新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做了自己的定义与预测。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 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除自己查阅资料文献以外,也向专家、老师请教,并努 力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说理,有理有据,有扬弃有创新。 通过对本文所提出问题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学术界对媒介新技术发展 的高度重视,能去多注意一下媒介技术本身,而不仅仅是其内容。因为媒介就如龙 卷风,它可以席卷社会生活的一切内容,也像龙卷风一样,真正令我们恐惧的不是 它卷进了什么,而是它本身。同时,必须重新思考一下人们是否过于乐观地认为技 术只是人类的奴仆,而没有考虑到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到底是技术离不开人 类,还是人类离不开技术?;二是为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提供一份较为详尽的理论 资料;三是重新继承和发扬麦克卢汉等人的观点,加深人们对这一学说的再认识和 再理解,同时也旨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理论能力。本文有一定大胆预测成分, 某些论述可能仅仅还是我个人设想,有待商榷。但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观点与看法还 是比较新颖和有一定前瞻性的,希望至少会对这一领域将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 的参考和一种可能的方向。 总之,由于媒介新技术的发展在当今越来越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它触及到了 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不再仅仅是想象而是事实,人们已经无从回避也不容忽视,因 此对它的讨论应该更加热烈和深入。毕竟,这些令人激动的变化中包含着无数新的 挑战和机遇。 3 1 媒介技术历程和媒介分析理论的回顾媒介技术历程和媒介分析理论的回顾 在展开论述之前,我们要对媒介这一概念有所了解。其英文单词“medium”来 自拉丁语,原意是两者之间的意思。一般说来,媒介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 的中介性公共机构。具体点说,媒介就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 速度的一项科技发展。媒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说话、写作、姿态、表 情、舞蹈与表演等,都可以被视为传播媒介。每一种媒介都能通过一条信道或各种 信道传送符码;狭义上讲,就是指技术性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有时,媒介用来 指传播方式,比如叫做印刷媒介或广播媒介;但更常用于指使这些方式成为现实的 技术形式,比如印刷机、收音机、电视机、书籍、报纸、影碟、唱片等。 1.1 媒介技术历程的回顾 1.1 媒介技术历程的回顾 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媒介分析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和大众传播事业是分不开的, 而后者又与媒介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要谈清楚媒介新技术的利弊问题,首 先简要回顾人类传播实践活动和媒介技术发展的历程,是非常必要的。 1.1.1 符号突破:从口语到文字符号突破:从口语到文字 古往今来,信息传播始终是渗透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现象,传播的重要性由来 已久。沿着历史的轨迹往回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特点之一就 是:人类在其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发明和更新传 播手段与技术,从而不断延伸传播的时空距离和扩大传播规模。 一直以来,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 合作,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为实现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有效合作,人类 必须通过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经验,达到相互了解的境界。这就要求不断进行传 播活动,而进行传播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工具。在人类诞生后的漫长 时期内,人类只能依靠原始、古老、落后的传播方式如表情、动作、吼叫等。方式 的简单,限制了复杂的信息传递内容和传递范围,也限制了人类大脑智力的发展和 4 生产劳动活动的深入进行,因此人类的进化,客观上要求必须要突破这一难关。为 此,为了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交流中更有效的传递信息与经验,人类先是发明了使自 己彻底完成“从猿到人”的转变的传播工具(口头)语言,后来在漫长的进化 过程中又发明了使信息得以离开人脑的记忆也能储存下来的传播技术文字。 (口头)语言的诞生,大约发生在距今 22.5 万年前, “口语是早的技术,凭 借这一技术,人类用一种新的方法去摆脱环境以便去掌握它。 ” 1 由于(口头)语言 能系统、抽象的表达声音和客观事物、人类行为之间的联系,使人类能把声音同它 们所指代的对象分离开来,所以它有助于人类更有效地利用信息,从事信息传播活 动,于是(口头)语言很快成为人类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手段。 然而, (口头)语言转瞬即逝,其传递的信息无法离开人的记忆而被保存下来, 而且(口头)语言将传播距离局限在声音所及的距离之内,将传播范围局限在能听得 到声音符号的若干人,于是“这种以人的生理听觉为基础的传播只能建立在人们相 互距离很小的范围内,这就决定了单纯的口语社会注定是封闭的家族部落社会,拥有 高超记忆的祭司成为比部落酋长还重要的几乎惟一的特权人物。 ” 2 因此,口语传播 的时空局限性仍然很大,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组合的规模扩大,人类接 触的频繁程度也大大提高,进一步克服传播活动的时空局限性已势在必行。 符号层面上的突破,使得口语过渡到文字作为抽象化、规范化的符号系统, 文字又于约 5000 年前应运而生。人类发明了文字和书写工具后,就能把信息记录下 来、保存下来。这为把信息传递给远方、传给更多的人以及传给后代,奠定了重要 的基础。同时也为文化的代代相传和大规模的社会管理控制,提供了可能性,最具 代表性的是最早的人类法典和戒律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 最具意义的成就之一。它弥补了口头语言时空障碍的缺陷,具有规范、便携、长期 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也由简单、容易变得复杂、繁多。 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 何以为人?”, 太平经也说:“人者,以音言语相传,书记文相推移。”可见, 语言和文字的诞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也是人类传播技术进化中的里程碑。 由于两者皆是符号系统,它们的发明与使用,都是符号层面的重大突破。 1.1.2 媒介革命:印刷术到电子媒介媒介革命:印刷术到电子媒介 出于文字传播的需要,人类渐渐发明了书写文字的纸张。公元 105 年以后,我 5 国东汉宦官蔡伦用树皮、麻、鱼网等混合造纸,是当时最先进的造纸方法,取代了 竹简和布帛等书写工具。纸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是无限的。中国的造纸术 在八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时传人欧洲,十四世纪时欧洲诸国才开始普遍用 纸。但是,用刀刻、笔写的方式记录信息耗时费事,极大地限制了记载、复制(抄 录)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光凭借这些手段,显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迅 速的社会传播。传播史上的更重大的突破,有赖于能迅速地、大规模地复制信息的 技术手段的发明与应用:所以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 碑。 在北宋毕升发明活字板印刷术之前,中国一直都是雕板印刷,这是一种较为落 后的方法,印刷效率不高,费时费力。毕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 践,终于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印 刷效率,给印刷史带来了一次重大变革。13 世纪以后传向世界各地,首先传入近邻: 由东传入朝鲜、日本;由南传入越南、菲律宾等国。尔后由西经波斯传入欧洲各国, 影响了全世界。历史学家拉施德,在 1310 年著成的名著世界史中,也曾详尽地 记述了中国的印刷术。1450 年,德国人谷登堡用铅、锑、锡合金制造活字用以印刷, 但比毕升的发明整整晚了 400 多年。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我们 的祖先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的贡献。不过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在中国并没有被用于 新闻的规模化传播,而且笔划繁多的古代汉字,用胶泥塑造字模也十分困难。德国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就此写道: “印刷术是中国早就有的;但是,只是为了付印 而且通过付印才成其为作品的那种印刷品(尤其是报纸和期刊) ,却只是在西方才得 以问世。 ” 3 印刷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进步是得益于德国人谷登堡,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 台手摇金属活字印刷机,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术,是媒介层面的重大革命。随着 印刷媒介的诞生,机器介入人类传播活动使得人类可以大量的复制信息,从而极大 地扩展了人们分享信息的能力,使快速而大规模的信息传递成为可能。印刷技术的 进步使报纸、书籍、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开来。随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人 类发明了蒸汽机,运用蒸汽动力,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速率。19 世纪以来,从一种 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滚筒式印刷机问世开始,一系列的印刷技术革命,为促使印刷媒 介真正走向大众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 不过,印刷传媒虽然比口语传播和书写文字传播大大优越,但还是有一定的局 限性。印刷传播所必经的实物流通环节,使传播速度受到限制,也使信息跨越空间 6 受到阻碍。此外,文字代码的相对复杂性,使得识字少的人和文盲无法成为传媒的 直接受众;既没有形象又没有声音,使印刷媒介不够生动、亲切。这些缺陷,有待 随后的电子声像媒介来克服。 靠电波传送信号的电子媒介的诞生,是传播领域中意义更为重大的突破。电子 声像媒介的问世,也是以一系列的传播技术的伟大发明为基础的。19 世纪末到 20 世 纪初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曙光:1840 年美国人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开电讯传播 信息之端。1876 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人类的口头传播伸向了从未跨越到的无 限的空间。1877 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从而使人类第一次将声音记录下来, 使声音突破了时间的障碍。1895 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完成了无线电试验。1902 年无线 电横跨大西洋。1906 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节目试验播出,1910 年无线电广播初次试 验完成。1920 年世界上第一个电台 kdka 在美国的匹兹堡正式开播,同年播出了总 统竞选的消息,反响强烈,刺激了广播业的发展并带动了广告业和收音机制造业的 蓬勃。1936 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公众电视发射台, 它标志着新生媒介的诞生和媒介结构的重组。电影、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意 味着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开时,从此电子媒介更加大放异彩。 与印刷媒介相比,电子媒介在克服时空限制方面,又实现了一次飞跃,是一次 传播史上的革命。而且正是它们的出现,为后来更加神奇的媒介技术电脑技术 创造了可能。 1.2 媒介分析理论的回顾 1.2 媒介分析理论的回顾 要洞察媒介技术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除了回顾传播实践活动和媒介技术发 展历程之外,对于媒介分析代表学者及其理论的历史性梳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下 面就以这一理论卓有建树的四位学者,即伊尼斯、麦克卢汉、威廉斯和梅罗维茨为分 析对象,初步地认识和探明媒介分析理论的特点及其发展历史。 1.2.1 伊尼斯的媒介分析理论伊尼斯的媒介分析理论 伊尼斯是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麦克卢汉的老师。麦克卢汉的不少观点,都师 承伊尼斯,但麦克卢汉“走红”以后,人们才注意到伊尼斯的著作。他的媒介理论 主要集中在 1950 年后发表的帝国与传播 、 传播中的偏倚两本书中,其观点主 7 要有: (1)传播媒介能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的方式,传播技术是其 他所有技术的核心。伊尼斯确信,传播形态和信息流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传播技 术是经济系统中其他技术的基础。因而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一种 有效手段,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能打破某些人原有的垄断权。以印刷机为例,伊 尼斯认为它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教会对宗教权的垄断,使圣经成为人们都可得 到的信息材料,从而使宗教向平民化方向发展。 (2)媒介可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两类。 “偏倚时间” 的媒介是那些具有耐久性、易于保存的东西,如羊皮纸、石刻、钟鼎等,它们与传 统社会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时间上的控制。这种社会强调习俗、延续性、社区,注 重历史的、神圣的、道德的事物,具有社会秩序稳定、等级森严的特征。 “偏倚空间” 的媒介是那些不具有耐久性,但较轻便,易于传送和运输的媒介,如现代的印刷媒 介,电子媒介,这种媒介有利于帝国扩张,加强政治权威,发展科技知识,创立世 俗制度。 伊尼斯认为,无论是“偏倚时间” ,还是“偏倚空间” ,只要其中一种传播媒介 受到过分强调,垄断,便会成为社会兴衰的主要动力。 “偏倚”产生不稳定,只有“偏 倚时间”与“偏倚空间”得以通过某些机能维持平衡时,社会才能获得稳定。 同麦克卢汉一样,伊尼斯的媒介理论也具有观点新颖、别开生面的特点,对媒 介研究的影响较大。但他的研究方法多用演绎分析,而较少使用归纳法谈理论。当 代社会科学追求高层理论、数理分析,而伊尼斯在总体社会系统的情景下,以历史 观点去关照媒介,因而未受到学术界青睐. 1.2.2 麦克卢汉的媒体分析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体分析理论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 6070 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 也是争议最大的学者。 西 方传播学者称他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 。他的媒介分析及理论风格独特,给人以启 发,而且他抓住了媒介分析的根本和主题,即研究媒介本身及其社会行为。在媒介 深入社会结构各层面日益加剧的今天再看麦克卢汉的分析,会有纷争喧嚣之后的冷 静,并为他的洞察力和真知灼见而叹服。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归纳而言主要 有: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在媒介通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 8 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因此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是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 影响。道路是人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电话是人耳朵的延伸,广播、电视 是人耳、眼、手的延伸,电影的力量似乎无与伦比,它能将人的感觉带入另一世界 等。他认为: “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 ”因此, “一切 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 4 (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亦即 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对延 伸(或曰任何一种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 ,传统上人们将媒介 与讯息区分开,是十分勉强的。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本身 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例如,报纸的内容是文字表达,书籍的内容是 言语,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他认为,人们在使用媒介时,特别注重内容,反而忽略 了形式,他曾说媒介的“内容”只是破门而入的盗贼拿来分散看家狗注意力的鲜肉。 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一种新技 术媒介本身所包含的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大于对它的实际应用:电视机的存在比起 电视节目的内容,意义更为重大。 (3)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是能够“高 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感官的媒介,所谓高清晰度就是指媒介所提供的讯息充分、 完善的程度。照片、广播、电影等均为热媒介,它没有留下很多的空白让受众去补 充和完成,因此、热媒介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而冷媒介正好与之相反,它 提供给受众的讯息,不充分,需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 电话、电视等。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 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地球村。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 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 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 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 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地球村 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 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9 1.2.3 威廉斯的媒介分析理论威廉斯的媒介分析理论 几乎与麦克卢汉同时,在欧洲,著名英国学者、西方批判学派中的社会文化学 派理论先锋、文化批评家威廉斯,则在孜孜不倦的考察大众传媒同社会文化(制度) 的联系,主张从这一角度透视大众传播。在威廉斯看来,即便是当时技术手段先进 的电视,也不仅是科技的产物,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形式的表现。不论是科技事物的 诞生还是文化形式的出现,都植根于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威廉斯的主要贡献在于文 化研究,但对于媒介分析也有不少功绩。他的研究聚焦于科技、社会制度与文化之 间联系的探索,重视科技发展与应用的社会历史分析,而不是单单关注媒介技术的 作用。对于媒介技术本身,他的观点是与麦克卢汉大相径庭的,以至于威廉斯关于 媒介分析的论述也主要是在反驳麦克卢汉,并称他为“媒介决定论者” ,这些在他的 论著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中可以看出。 威廉斯对麦克卢汉的批评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威廉斯认为,在麦氏的媒介理论中,实际上见不到社会的踪影,它丝毫不 能解释不同媒介的特征与特定历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间的相互关联,其中包括麦氏把 媒介的本质仅仅说成是“人体的延伸” ,而不是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中产生;武断 地定义“媒介即讯息” ,无视媒介内容等。 (2)威廉斯尖锐地指出,麦氏的理论不但认可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现状,而且尤 其认可这种社会文化状况的内在倾向。换言之,在威廉斯看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 论缺乏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向的理性批判。因为,该理论既然把媒介 (技术)本身说成是原因,那么,所有的其他原因,所有通常被人们视为历史现象 的事物,在这种理论中就都化成了效果。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是一种有关社会 文化的决定论,这种决定论显然对西方文化毫无批判态度。 (3)威廉斯在两个方面指出麦克卢汉理论中逻辑混乱的缺陷。首先,在威廉斯 看来,麦氏的整个理论及其缺乏历史感,缺乏社会意识,但麦氏却居然在这样的理 论框架中牵强附会的设想出一系列社会阶段的形象,预言人类将经由“电子传媒时 代”重新回归部落文化生活,整个社会将紧缩为“地球村” ,这是荒唐的。 其次,威廉斯指出麦氏在阐述作为技术上可能性的讯息瞬时传递时,毫无批判 的接受这一“物理上的事实” ,将之说成是“社会的事实”而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些讯 息的传递, “既是由现有的社会权力当局所筛选的,也是由他们所控制的” 。他认为 麦克卢汉脱离社会实际,只在乎媒介本身,而忘了社会其他因素对其的制约作用, 10 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抛在脑后。 在威廉斯看来,媒介分析应该考虑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媒介不 是单纯、孤立的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相反它是随着社 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然,他对麦克卢汉的一些批判,有失公允。他没有看到麦克卢 汉将科学技术作为动因解释社会变迁的观点有合理之处,其理论符合生产力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力量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也与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原理异曲同工。对于未来的预测麦克卢汉也较有远见, “地球村”的提法已经初现 端倪。麦克卢汉在唤起人们对于传媒技术重要性的关注上,是功不可没的。当然, 威廉斯对麦克卢汉理论中对于技术进步过于乐观的态度和缺少批判精神的批评倒是 很中肯的,提醒了我们应该多角度地来思考媒介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媒 介分析拓宽了视角。 1.2.4 梅罗维茨的媒介分析理论梅罗维茨的媒介分析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 美国传播学者乔舒亚梅罗维茨提出了新的媒介理论情境 论,这一理论有两个来源:一是麦克卢汉(包括伊尼斯)的部分观点;一是美国社 会学家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梅罗维茨将两者加以综合、取舍,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媒介的变化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决定人们的行为。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巨大影 响力,在于它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并削弱了物质场所(自然场所)及社会“场所” 之间素来很密切的联系。其主要论点如下: (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传统的情境决定论在确定情境的界限时关注的是人 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 (物质) 环境 (场所) ,即具体的地点如卧室、礼堂、 公园等。梅罗维茨对此持不同意见。他指出,由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同样重要。 在确定情境界限时,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当作关键因素。在探讨情境界限中应以人 们接触信息的机会为焦点,拓宽情境的概念。信息不但在自然环境中流通,而且也 通过媒介流通。 (2)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人们对于每一社会情境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 限,因为他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 发生重叠现象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会混淆不清,令人困惑,使人不知所措。在这一 点上,梅罗维茨强调应该用动态的观点分析问题。他认为,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 是一可变因素而非个人或社会存在的一个静态方面;制约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的 11 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决策和社会对媒介的运用。媒介的运用可以混淆区分不同情 境的界线;不同情境的区分界限一旦混淆,就会导致新的情境产生;新的情境要求 人们采取新的行为,因为行为得适应具体的情境。 (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许多日常情境的变化与整合。与以往的媒介相比,电 视的电子信号展示日常生活的视听形象,观看电视的技巧极易掌握,无需专门学习, 且不必经过固定的程序和阶段。因此,电视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其受众是极为庞杂的: 电子媒介所用代码的简单性,使之能把来自不同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 同的受众群,从而冲破昔日由印刷媒介所造成的不同受众群的界线,使不同阶层的 受众群得以在更大程度上分享信息,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 此外,由于电子媒介的传播具体生动且能体现事件进展,公共经历和私人经历 的界线有时也变得难以界定:通过电视人们可以观察到别人的私人行为,而发达的 监视、监听系统则可能使每个人成为他人或公众的窥视对象。梅罗维茨把这一现象 称为原来的“私人情境”合并人“公共情境” 。这种不同情境的合并与混淆、导致了 与此相应而且特点分明的不同社会角色的界线被混淆,如领导与部下、成年人与孩 子的角色之界线的混淆。总之,电子传媒所造成的信息环境变化正在引发人们社会 角色形式的变化。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把媒介研究纳入到社会环境的分析中,揭示了可从较广的 角度分析研究媒介及其社会影响。该理论较好地处理了受众和媒介的社会关系,指 出受众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媒介,他们的选择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媒介对社会 又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动态地分析情境与行为的关系,强调媒介引起新情境, 行为要适应新的情境。但他对媒介的力量充分肯定,几乎将媒介说成是解释社会变 化的唯一原因,撇开了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关系这和受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 影响是分不开的。 12 2 媒介新技术形式媒介新技术形式 在回顾和梳理了媒介技术发展历程和媒介分析理论历史之后,下面我们要把眼 光放到现在和未来。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的兴起和发展,是近 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传播活动中媒介层面的新突破,并且在全球信息传播中显示出越 来越大的优势。尽管在上世纪 50 年代早期,电脑的出现还是“科学奇迹” ,但是这 种人工智能的数字化机器,很快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而实现了微型化,从而 为电脑能走进千家万户提供了可能。同时,这项技术已经达到了能用于综合进行各 种媒介信息的存储、处理、检索、发送和接收的境界,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现在最 强大、最新型的多媒体媒介技术互联网。 互联网,这种媒介新技术,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影响,甚至是 在逐步改变我们以往的一些生活方式。对一些人群来说,每天打开电脑操作,成为 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当然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在本节我们先不谈其效果如 何,而是主要从这种媒介的本身特性入手,来了解它为何有如此的魅力。 2.1 数字化传播 2.1 数字化传播 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断言: “数是万物的本源” ,这句话听起来大有深意, 似乎在两千年前,这位智者就预言了数字化传播的可能。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在数字化的世界里, “比特是最基本的元素,它就好比人 体内的 dna 一样,是信息的最小单位。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 比特是一种存在的(being)状态:开或关,真或伪,上或下,入或出,黑或白。出 于实用目的,我们把比特想成1或0 。” 5比特这一概念的存在,是实现互联 网数字化传播以及实现多媒体的物理基础。尼葛洛庞帝就把电脑网络时代直接称为 “比特时代”。 “因为比特会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和组合,可以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 ” 6 所以,所谓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 字信号, 或把语音、 文字、 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 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 “声 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 (mu1timedia) ,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复杂, 13 但实际上,也就是指混合的比特(commingled bits)罢了。 ” 7与非数字信号(信息) 相比,数字信号(编码)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放大时不失真,抗干扰能力强, 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 互联网的数字化传播的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内容的数字化。数字化 是互联网传播存在的前提,这一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由于数 字化技术的优势,使网络传播不仅便于复制和传输,而且便于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 转化,可以在文字、声音和图像之间方便地相互转换。数字化又赋予网络海量信息。 由于互联网特有超文本和超链接的特征,网络信息不仅量大无穷,而且形式丰富多 样,网民不仅在网上可以看到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还可以搜索相关报道、相关资 料乃至相关网站。由于数字化传播的领先优势,时效性成了网络区分于其他媒体无 可比拟的特征,特别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因为,由于数字化传播的特点,网络集中具备了报纸、 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的综合优势,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手段的有机结 合。时下流行的“流媒体”技术,更是把广播、电视节目完整地搬上了网络,以“数 字流”的方式向受众传输,接收便捷,选择自由度高。这种多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还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 变化面对面的亲身传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虚拟化个人传播”方式的盛 行。 2.2 交互式传播 2.2 交互式传播 互联网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新型媒介,其传受关系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在于传 受关系的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围绕新闻事件,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传 输,反映着受众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互联网使新闻的传受双方互动交流 真正成为了现实。交互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之一。尼葛洛庞帝 曾对网络作过形象的描绘:“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ushing)送 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改变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 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的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过滤 之后, 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 再抛给不同的 受众 。 ” 8 与其他媒体相比,匿名化所带来的平等性特征使得交互性在网上大放异彩,交 互性给网络媒体注入了不少的活力,使其在编读往来方面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有了 14 新的发展和突破。互联网的强大的互动功能还催生了互动性新闻。在互联网上,受 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的“制造者” 。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不仅提高了新 闻的社会关注度,而且丰富了新闻的内涵。网络传播改变了传播者、受众与传播工 具之间的关系,使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 2.3 “人体延伸”到“人机结合” 2.3 “人体延伸”到“人机结合” 麦克卢汉在他 1964 年出版的媒介通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 是人的延伸”的理论。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 他甚至把技术直接称之为“经过多种延伸的人体” ,而对媒介的称呼,他常常用 “人的延伸”,“人感知的延伸”等代称。在他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 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比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 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甚至木棍,也是一种最简单的技术, 是人体手脚的延伸,斯芬克斯之谜当中不就是把人称为“老年时,三条腿的动物” 吗?而到了今天,更先进的媒介互联网,几乎可以实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的 功能,它不仅仅延伸了人的机体,更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通过它,我们能听、能 看、能互动交流,甚至利用互联网传输气味在技术上已经可能实现,电子味觉技术 也已经得到突破。在这种情况下,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媒介新技术飞速发展,甚至 已经要超越麦克卢汉定义的范畴,即不再仅仅满足“人体延伸” ,而要发展到“人机 结合”的境界。而且这一切已经在悄然发生,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笔者为此查阅了一些报刊资料和文件记录,找寻媒介技术的最新应用,其中有 一些科技报道介绍了“可穿戴计算机”和“人体芯片”等新技术,都是“人机结合” 很有力的现实论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人体芯片”技术,与“可穿戴计算机”相 比,这项技术的出现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更为新颖的道路,因为将电脑芯片与人体直 接结合,才是人机结合的最高境界。 可能实现智能芯片植入人体这篇科技报道, 为我们生动描述了人体植入芯片的功能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多维度的探讨: “你还可 以通过芯片知道你的孩子是否摔倒了,是否需要急救。当医务人员赶到时,芯片还 能够告诉他们受伤的孩子对哪种药物过敏。在医院,芯片能够告诉医生小患者的医 药史。当然,当你赶到医院去接孩子的时候,用健康保险单结算医院账单的过程将 简化为摆动一下你植入了芯片的手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事情听上去似乎有些 不可思议。但是这种芯片已不再只是出现在科幻小说里虚构的内容了。并且在不久 15 的将来,这种芯片除了帮助人们寻找走失的孩子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之外,它还将给 人类带来许多其他的帮助。蒙大拿州大瀑布大学从事科学技术人文研究的克里 斯哈布莱斯格雷教授说: 事实上,这种芯片可以具有信用卡或者类似的功能。 人们将不用再随身带着钱包了。这就意味着,从长远看,这项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 广大 。” 9 当然这项技术还暂时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人体芯片”目前只能主要用来对 人体活动进行跟踪定位。但也有的更高级,可以做得更多,比如通过芯片与电脑连 接,人体可以简单地控制机械运动,就像高科技打造“电子人” 这篇报道中所 讲到的:“2002 年 10 月 22 日下午,英国顶尖科学家在上海开讲科学与探索系列 讲座。有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cyborg) 之称的凯文沃威克(kevin warwick) 教授走上了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楼的讲坛,以诙谐的语言谈起了他在体内植入人体 芯片的传奇经历。沃威克举起左手说:你们看到了我手腕上的伤疤了吗?芯片就是 从这里进入我的身体,直通我的手背末端,我大脑中的电子脉冲传到手背,芯片能 读懂它们,电极会传输它们,4000 英里之外的电脑因此会控制。我只要意念一动, 就能遥控智能大楼中照明的开关沃威克左翻右找拿出了一个酷似气门芯的 小东西,然后把它放在眼前调皮地说:很遗憾,大家看到的是第一次植入我体内的芯 片的复制品,原件正在英国科学博物馆中。就是它让我成为第一个人机合一的 电子人。 ” 10可见,人体植入芯片的发展前途和速度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值得注意的是,这几篇报道,都详细的介绍了当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研 发与应用成果,并且都印证了最新的媒介技术正是朝着“人机结合”的方向发展着, 而且其进展速度很可能会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2.4 “零媒介”传播猜想 2.4 “零媒介”传播猜想 不过,无论是“人体延伸”还是“人机结合” ,其实也都还只是人与媒介关系的 不完全状态,笔者在此基础上作了大胆的猜想,即人与媒介技术的真正最终状态的 一种猜想“零媒介” 。 “零媒介” ,即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最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火灾消防安全考试题集及答案
- 2025年xx医院导管相关感染监测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质量意识提升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食堂食品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考电工证考试练习题题库电工证考试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 2025年保监会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危化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试题及答案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 工业真空泵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 2025安全生产月主题宣讲课件十:主要负责人安全公开课
- 解约合同协议书范本
- 起重吊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方案
- 2025东航招聘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基层卫生岗位(社区护理组)练兵和能竞赛试题
- 2025年浙江省数字安全证书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两个女儿离婚协议书模板
- 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制度
- 【图文】个人简历模板大全-可直接下载使用
- 2025广西百色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事业单位招聘拟聘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跨境运输问题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