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经济史专业论文)近代西方海外扩张与华茶生产贸易的兴衰.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h s t r a c t as a k i n d ofp n m a r y exp ort inc b i d e s e m o d e mh i s t o ry, c h i n es e te a export a t i on r e a c h e d itsp e akp eriodand t h e n r a p i di y d ec 1 in 记. li isal soth e epit ome ofchanges in c h j n e se s 喊e t yo ft h et 加e . t 七 caut horanal ys e st h ere a s o n sth atchi neset e a “即d a t i o nd 司inedl hi o u gh th et r e n dof p r o fit. f ir s t lv, r e p re seni in ge u r o p e an cou n trie s , th e n e t h e rl and s dep r i v edclii n e s e te a b u s i n es s e s ofth e p rofi t t b a t t e a t ra ffic 伪 n nc h i natob at avi a b r o u ght t h em b y fo rce and e c o n o m y.as a r e s u l t , th e fo re i gn b u s i nes s e s s l a rt ed toe n gage t he tea t r a d ei nchi na. s e con d l y,gre atb ri t al nu s a mu s cov y and soo n b e gi n e d t o e s t abl i s h a m o d e fo r b u y i n g te a inchi n a , p rov i d e t e a 9o w ers and t e a b u s i n e s s e s w i tha l o an, ino rd e r t o con t rol t h em, a n d b u i l d fa c t o ryto m a c h l n i ngt e a i n chi n a . b y doi n g th e m , they exte n d e d t h e ran g e th a t t h e y can con l r o l inp l ant i n g and t r a d i n g c h i n e s e t ea; m e anw h i l e , th e y i n fi u e ncedth e p rofi t s o f c h i n e s e te ab u s i nes s e sa nd gro w 仍. t h 1 rdl y,t he g r e atp r 0 fi t si np l a n t i n gandtr a d i ng t e a a l 1 u r e d e n gi i s h co1 o n i e s s u chasind 1 a a n d c e y l o n a n d j apant o t h r o wt h e m s e lv e s i n t o pl a n t i n g t ea therefo r e , c h i n es e te al0 sta p art ofitsi ntem ationalm a rk e t . hence the ouly p r o fi t 一邵 。 w 1 n g p ro fitt h a t belonge d toc hi naisal sos natched, iti s con cl u d e dt hat gl obale c 0 n o m y di dn, t b e gi natp resent. b e cau s e o f s t ri fe w it h fo r e i gn b u s i nes s e s , th e p r o fi tso f c h i n e s e te a gr a d u al l y d i s a p p o ared . wh y this si tu ation b a sh 叩pened? t 七 ea u t h o rc o n s i ders it 、should t hi n ko v e rt h e幻 即 0 com p l exi ons . b e fo r e opin m研 厄 histh e policy ofq 吨 gover n ll l ent toth l n k m u c b ofa g n c u l t u r e a n d th i nk li ttle ofc o 刃 口 功 e r c e . indongso, th e g p v e r n 幻 口 即t can ,tp rot c c t t b ep ro fi t sof chin ese b usl n e s s e sandt h u st ookpl ace m anypoli ti cal evc nt sth a t ab s 仃a c i a g g n eved th ep r 0 fi tsofc h i n e se te abus in es s es , s u c hasangkemas sa ere. a n er opin mv 白 r,c h 1 n a b ec ame a s emi cofo ul aiand s cmi 一 feu翻 count ry. llcan ,t p r o t ec t t b e p rofi tsofchl n e s e . so c h l n e s e t e a mu stbe l o s t . key w o r d s : teap rofitof p r o duc t i o nandt r a d efo se thema r k e t s h 肛e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赵亚 捕 ,/ 年犷月侈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 5 年 (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秘密*10年 ( 最长m年,可少于10年) 机密*20年 ( 最长20年,可少于20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赵亚 捕 忆 卿7年 夕月挤 日 引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 茶叶作为中国近代主要的外销产品,它的销售数量巨大,以佩克 ( 1 9 9 0) 所考察到的数据为例, 19世纪40一50年代, 英国进口的中国茶叶占进口中国商 品总量的9 0 %以上, ,同时,茶叶的价格也是起伏不定的,胡赤军( 1 9 9 4)研究提 到 1 6 57 年,当时在伦敦出售的中国茶价格每磅高达 6 10英镑,而到 1 8 34 年 就降至每磅2 先令 2 。 根据上面所论述的茶叶贸易的特点可以看出, 茶叶贸易无 论对中国还是欧美等国的对外贸易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时间上来看, 中外茶叶贸易是 1 5 1 7 年一艘葡萄牙船第一次把中国茶运到欧洲而正式拉开了序 幕的。在随后的17世纪,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先从事茶叶贸易,但随着荷兰的 海上霸主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它在茶叶贸易中的地位也被英国人所替代。而 在此期间,这些欧洲国家的茶叶购买地也从诸如巴达维亚等海外地区,直接转 入到我国的沿海城市。从 18世纪开始,西方消费市场对茶叶的旺盛需求更是进 一步刺激了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中国此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的独占地位使 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但是,时间到达 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的贸 易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数量上都大幅下降,昔日的风光已不在了。茶叶贸易这 一系列的变化,使得与茶叶贸易直接相关的中国茶商的命运也随之浮沉。这一 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展开了讨论,也得出了较为丰富 的成果。 ( 英) j. e 佩克. 国际经济关系 1 8 50年以 来国际 经济体系的 演变, 贵州: 贵州出 版社, 胡赤军.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的茶叶贸易.东北师大学报, 1 994( 1) 25一31 1 9则】 20 引言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他们的探讨因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其中很多学者提出华 茶的衰落是源于中国茶叶生产力落后。如陶德臣( 1 9 9 4)就认为小农经济是华茶 衰落的经济基础3 。 而胡赤军( 19 9 4)也分析指出华茶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生 茶水平水平落后,自 然条件的局限影响了它的质量和成本。而从国内对茶叶税 收的角度分析的学者, 诸如周海华( 1 9 9 7)就在研究江西茶业衰落的原因时指出, 厘金税收的沉重是江西茶业衰落的原因之一4 。从茶叶的经营上,有的学者也找 到了华茶衰落的原因。例如陶德臣( 1 9 9 7)就提出茶叶对外贸易的繁荣诱使某些 商人弄虚作假生产伪劣茶,而由此带来的不良 影响表现为:严重的降低了茶质, 阻碍了茶叶技术的进步;滋生了弄虚作假的投机心理和行为;败坏了 华茶声誉, 加速了茶叶的衰落5 。同时,由于我国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时 期,因此从这方面考察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其中徐方平( 1 998)认为正是由于这 个特殊的历史才导致中国贸易主权的丧失,而这才是中英茶叶贸易衰落的根本 原因,主要表现在茶叶关税,洋行与买办勾结,外国商业资本与高利贷勾结, 事实上控制了中国茶叶的出口经营权6 。苏全有( 199 8)也认为华茶出口衰落的原 因在于中国当时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化时期,而正是有鉴于此才导致生 产力发展受到了社会性质的制约7 。可以说,中国当时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 态是因,生产力发展落后是果,而它又是茶业衰落的因。还有不少学者也考察 了外国势力与茶业衰落的原因的联系。就如张海鹏和王廷元( 199 5)在分析徽州 茶商的衰落时提到的,正是外国资本的进入利用多种手段降低茶价打击徽州茶 3陶德臣.简论华茶贸易衰落的原因.镇江师专学报, 1 994(l) 5459 4周海华.近代江西茶叶生产及其贸易.古今农业, 1 9 97 ( 2) . 2635 5陶德臣.伪劣茶 j 近代中国茶叶的历史命运.中国农史, 1 的7 , v 0l. 1 6(3). 8995 6徐方平.近代中英茶叶贸易衰落的原因和启示.江汉论坛, 1 9 98 ( 1 0). 54一57 ,苏全有.论十九世纪后半期华茶出口贸易 北京商学院学报, 1 9 98 ( 2). 29一34 引言 商才使他们一撅不振, 走向衰落8 。 而陶德臣 ( 1 9 9 4) 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以英, 俄,美为代表的帝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茶的垄断和掠夺,造成的华茶贸易油尽 灯枯的结果,如果说小农经济是它的经济基础, 那么外国茶叶的激烈竞争是华 茶衰落的催化剂。胡赤军 ( 1 9 9 4) 也提到过华茶的市场份额的下降很大程度上 是被印度,锡兰和日 本等国的茶叶所挤占。而印度,锡兰实际上是英国等国的 殖民地,他们的茶叶生产主要也是在这些殖民国家的授意之下开始的。由 此可 见,中国茶叶贸易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的,特别是在以上几个方面, 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而我现在所要撰写的论文则是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生产贸易链条的角 度来重新认识这段历史。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学者做过相应的研究,例如陶 德臣 ( 199 6) 就在他的文章里分析了中国茶业从 “ 专卖”到 “ 自由买卖”的过 程,这一过程如果从贸易链条的角度讲就是外国商人从沿海城市进入内地产茶 区的过程9 。不过, 他的研究只仅限于 1 8 40一1 9 20年这一阶段,而没有将这一现 象放到更长的历史时期去考虑。我则希望讲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大到 17世纪,就 像文章开始所提到的,那时欧洲商人是从海外来进口 华茶,后来逐渐转移到中 国沿海地区进口茶业,并随着这些外国势力的深入,他们收购茶业的渠道也逐 步进入产茶区内部,最终他们放弃在我国的茶叶进口,转而直接从他们的殖民 地国家进口。这一系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国茶商所占贸易链条后退的过程, 而链条上的每一段都是存在商业利益的。我国茶业商人所占贸易链条的后退的 过程,正是我国茶叶贸易利润丧失的过程。我写这篇文章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 张海鹅,王廷元. 徽商研究.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 995 . 652 6 研 陶德臣.近代中国茶业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与特点中国农史, 1 996.v 0 l 2 ( 1): 921 00 引言 方法和历史的实证方法来进行研究,而此文的意义正是在于使人们认识到一下 五点:其一,我国的某个产业的兴衰不仅仅与我国在贸易中所占的量的大小有 关,也与我们这个行业中所占的贸易链条的长短有关。一时贸易市场占 有率的 扩大并不能代表整体产业利润的提高以及这个产业形式的向好。从长远来看, 只有能力延长产业链,占领具有高利润率高回报率的产业链条才是上上之策。 其二,中国茶业的兴衰是与国际茶叶贸易紧密相连的,决不是一个国内茶业生 产的自 生行为。其三,对于中国全球化不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事实上我国早在 明清时期就以已 经与世界经济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的民族商人也正是 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实力的角逐中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了历程。其四,很多看似 孤立的历史事件其背后都蕴涵着国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角逐.其五,当时中国 政府 “ 重农轻商”的政策和后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际地位,使得中国商 人在和具有国家保护的外国商人的竞争中必定处于劣势,因而茶叶利润的丧失 也是必然的。 第四节 文章的结构安排 笔者将要以利润的流失展开对中西方茶叶生产贸易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 论,因此将本文分为三个章节加以阐述。划分这三个章节的依据是西方国家侵 蚀中国茶叶生产贸易利润的不同阶段。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的是 17 世纪末到 18 世纪中叶中西方商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以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外国势 力分三个阶段逐步侵占华茶由中国本土到海外贸易这一段所能产生的利润。第 二部分主要说明的是鸦片战争前后中西方茶叶贸易之间斗争从海外转回中国境 内,虽然在一定的时期中国商人受惠于茶叶价格的上涨和出口量的增加, 但由 于外国资本势力拥有强大经济实力,他们通过层层叠加的借贷关系,内地订购 引言 制度和直接在中国建厂等方式逐渐地扩大了他们在茶叶产业链上所能控制的范 围,削弱了中国茶商和茶农的利益。第三部分笔者的目 光回到海外市场,主要 是讨论在1 8 86年前后中国茶叶出口达到顶风并迅速衰落的原因,以及此番衰落 对于当时还唯一掌握在中国手中的茶叶生产利润所带来的影响。总的来说,全 篇文章以利润这条无形的线贯穿始终。论述了中国从拥有整个华茶利润,到后 来一步步的被外国势力不断蚕食,从唯一的茶叶出口国到落后于印度,锡兰和 日本等国沦为三流茶叶出口国的整个过程。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第二章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据中国古史记载, 一 早在神农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发 现了茶叶的价值。就曾论及茶业: “ 授,苦茶也”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同时 也是最早开始饮用茶叶的国家。到了汉代,中国茶己传入近邻朝鲜和日 本,并 由西域传入波斯,土耳其等中东国家。欧洲人知道茶比较晚, . 13 世纪, 马可. 波罗游记介绍了中国茶叶的饮用价值,随后归国的赴华葡萄牙传教士也向欧 洲人谈到了中国茶。随着中西交往的扩大和加深,欧洲入对中国茶叶有了直接 的接触,16世纪 进入中国的 传教士 加斯帕 克 路士 ( g as p ardac ru z ) 和利玛窦 ( m atth ien ricci) 就根据其自 身经历将中国饮茶习俗较等详细介绍到欧洲,到 16 世纪末,许多欧洲人写的关于东方的著作都谈及中国茶叶的知识.而当时间 来到17世纪初,中西方终于拉开了茶叶贸易活动的大幕。 在中西的茶叶贸易活动中,曾有诸如英国,美国,荷兰等多个国家参与其 中,并在不同时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而 17 世纪到 18 世纪初,欧洲几乎所有 国家出售的都是荷兰人运来的茶叶。正是有鉴于此,本文对这一时期茶叶贸易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荷之间。 总的来讲,中国和荷兰的茶叶贸易历经了多种形式。从最开始的全部由中 国帆船商人运输茶叶到巴达维亚和荷兰人交易,到荷兰人也开始直接到达中国 本土和中国商人交易与中国帆船商人将茶叶运到巴 达维亚两种方式并存,再到 最后荷兰人完全控制了从中国本土运输茶叶到巴达维亚的贸易。这意味着荷兰 人逐步的取代中国商人原来占据着的从中国本土到巴达维亚这一段的贸易。而 每一段贸易必然是有利润才会有人从事。因此,对中国商人而言,丧失了这部 分贸易必然会导致利润的损失。尽管这期间可能由于了出口茶叶数量的迅猛增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加和其价格的少量下降使得中国商人的利润在某一时期不降反升,不过从整体 来看,贩运茶叶的中国帆船商人的利润正随着贸易不断的被替代而消失殆尽。 那么这个过程究竟是如何的呢?中国商人获得利润又有几何呢?这就要从最初 的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中荷茶叶贸易开始谈起。 第一节 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中荷茶叶贸易 一利润初探 荷兰的东印 度公司最早开始从事茶叶贸易。荷兰的东印 度公司始建于 1 6 02 年, 全权负责在东方的殖民 事业。 它的建立主要是受到1 5 9 5 年, 霍德曼( c ornel is de houtman)率领荷兰远征东方的船队的影响。起初,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企图 像葡萄牙人一样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因此多次企图用武力侵犯澳门 和澎湖,并一度占领台湾,但均被击退。因此,他们改变策略,荷兰东印度公 司开始在万丹建立总办事处,以防守其他海峡。1 6 07 年,他们从澳门运茶至印 尼万丹, 然后于1 6 10年带回荷兰,从而揭开中国与荷兰茶叶贸易的序幕. 1 6 1 1 年荷东印度公司又迁往雅加达,1619 年荷兰人在此设防,并改名为巴达维亚。 从此巴达维亚便成为荷兰在亚洲的殖民统治中心,荷兰对华茶业贸易也主要通 过巴 达维亚来进行.也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巴 达维亚为中心的间接茶业贸易 形式。 事实上,早在明代荷兰没有占领印尼之前中国商船就与巴达维亚有着十分 密切的贸易密切的关系了。 “ 自 明朝始及至清顺治年间, 福建同安人多离开本地, 往葛刺巴贸易, 耕种,岁输丁票银五,六金。此后,每有厦门巨糟,载万余石, 赴葛刺巴” 1 。 。 17世纪20一30年代, 平均每年到达巴达维亚的中国帆船有5艘。 而当清朝平定了台湾的郑氏,并于次年 ( 1 6 8 3年)再次开放海禁之后,中国商 10 中国史籍中称巴达维亚为葛刺巴或吧城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船与巴达维亚的贸易更是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从 1 6 9 0 1 718 年间,平均每年 有 14艘中国帆船到巴达维亚11 。而茶业往往也是这些中国船只运送的主要货品 之一,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也是茶叶贸易发展的重要阶段。具史料记载17世 纪末,荷兰的茶叶贸易规模已 很大,1 6 85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给荷印总 督的指示中,要求供应 2 万磅新鲜上等茶叶。进入 18 世纪, 中荷茶叶贸易的 规模进一步扩大。 1 7 1 5 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要荷印当局订购6 7 万磅茶 叶,次年又要求增加到10万磅,到 1 719 年,荷兰的订茶量达20万磅。随着茶 叶贸易的发展,导致茶价下跌,1 6 98 年荷兰每磅武夷茶的售价是 7 . 75 盾,至 1701年是2 . 32盾,1 7 2 3 年跌至每磅 1 . 75盾论 。而这种购销两旺的局面从表面 上来讲说明了欧洲各国对茶叶的需求与日剧增,但归根结底还在于欧洲各国能 够从美洲大陆源源不断的获取白银,黄金以支付茶叶货款,是一种财富激增后 的必然现象。 这阶段中荷茶叶贸易的统计主要如上文所示体现在数量上而非价值上,是 和此阶段的贸易形式有很大关系“ 以货易货的间接贸易,避免使用现金,o 当时中国帆船每年运载陶瓷、丝绸、茶叶等物品到巴达维亚交换胡椒、香料等 土产。这样一来,从事帆船的中国商人在同荷兰人的贸易中获得了双重的利润。 其一从中国采购并销售给荷兰人的茶叶贸易所产生的利润;其二从荷兰人手中 购买的胡椒,香料并带回国内销售所产生的利润。这种利润十分可观,从当时 的一些文献资料的描述就可得知, “ 原来这边中国的货物,拿到那边,一倍就 有三倍价:换了 那边货物, 带到中国,也是如此。一往一回,却不便有八九倍 利息所以 人都拼死走这条路。”。 而再加之面提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的 需求从2 万磅上升到20万磅这一情况看来,中国商人们在这段时间内因 在中国 11伦 纳 德鲍 乐 史 . 荷 兰 东 印 度 公 司 时 期 中 国 对巴 达 维 亚 的 贸 易 . 南 洋资 料 译 从 , l9 84(4 ) ,67一 50 12 c j . 八 j年p 。 比伪】 幻 . and du此 以百 四针. d e. ma d i 鹤 n ij 七 。 丘19般二 20.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和巴达维亚之间贩运茶叶和胡椒,香料而获得的利润也是成倍上升的。 不过这种以巴 达维亚为中心的单一的茶叶贸易形式仅持续到 1 7 26年。 这主 要是因为茶叶贸易利润丰厚吸引欧洲国家竞相直接从中国买茶,继续通过巴达 维亚采购缺乏竞争力的陈茶已无法保护荷兰在欧洲茶市上的地位。另一方面, 荷印当局为了自 身的利益,没有按照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旨意行事,以各种藉 口 迟迟不派商船到中国买茶,双方的矛盾日 益激化。 在此之下,荷兰东印度公 司董事会决定开辟对华直接贸易。 第二节 巴达维亚到中国沿海转移的茶叶贸易一利润有增无减 据资料记载,1 7 27年10月29 日,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派2艘船直 接到中国买茶。这样,就改中国一巴达维亚一荷兰的单一的茶叶贸易形式变为 中国一荷兰和中国一巴达维亚一荷兰两种贸易形式,将和中国茶商交易的地点 由海外部分转移到中国本土。而这种变化将会给中国商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呢? 从中国一荷兰这条贸易线路来讲,首先是茶叶出口量的迅速增大,这种增 大不仅仅是数量上价值上的增大,更是茶叶所占出口到荷兰的货物的比例的增 大 ( 见表 2. 1 ) 。这种变化说明茶叶贸易在中荷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不过 也应看到由于荷兰人部分的替代了中国茶商从事的帆船贸易,使得他们单位茶 叶上的获利减少。以1729年科斯霍恩号在广州签订的武夷山茶合同为例,约定 每磅价格为0. 68盾,而同时期在巴 达维亚的售价约为1 .3盾磅 ,由此可见一单 位茶叶在中国本土和在巴达维亚的售价相差一倍之多13 。不过随着荷兰人的进 入,扩大了茶叶出口的数量,因此总体来说中国商人的利润并没有减少。 13 张应龙.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探. 置南学报. v o l . 2 0 ( 3). 巧19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表2 . 1 729 一1 7 33年阿姆斯特丹对华茶叶贸易 ( 单位:荷盾) 年代进口中国货物总值茶叶价值茶叶所占比例 1 7 2 9 2 8 4 , 9 0 22 4 2 , 4 2 0 8 5 . 1 % 1 7 3 02 3 4 , 9 3 2 2 0 3 , 6 3 0 8 6 . 7 % 1 7 3 1 5 2 4 , 9 3 33 3 0 , 9 9 6 6 3 1 % 1 7 3 2 5 6 2 , 6 2 23 9 7 , 466 7 0 . 7 % 1 7 3 3 4 4 8 , 3 4 93 3 6 , 8 8 1 7 5 . 2 % 总计2 , 0 5 5 , 7 8 3 1 , 5 1 1 , 3 9 3 7 3 5 % 资料来源: cj . a . jr y , por c e l a i na n ddut c hc h i na tra d e , 枷r t i n u s n i j h o f f , 1 9 8 2 ,p . 2 1 7 。 从荷兰人的角度来讲,这种新的贸易形式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根据 东印度公司的广州商馆,船舶载货等档案记录,可以证明在中荷这阶段的直接 贸易是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的 ( 见表 2 . 2) 来讲,这一时期 ( 1 7 29一1 7 3 4年)荷 兰东印 度公司共有9 艘船抵达中国, 运回总共1 , 3 50, 0 00荷磅(l担二125 荷磅) 的茶叶, 价值1 , 7 4 3 , 9 4 5 荷盾,占 全部货值的7 3 . 9 %, 获纯利2 , 3 3 4 , 4 5 9 荷盾。 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利润也引发了支付方式的改变1 ; 。 由于 荷兰直接派船到中国,而中国人并不需要荷兰人的商品。因而,中国和荷兰主 要的贸易支付工具就是白银,不像在巴达维亚可以用中国所需要的胡椒、香料、 铅锡等物交换。 据统计此9艘船运送到中国的货值约2 , 5 3 3 , 3 59 荷盾,白 银占 96%,而他们要所购买的茶叶占 总购买量的 80%以 上,也就是说用于购买茶叶 的白 银至少为1 , 9 45, 6 19荷盾, 大概相当于5 60, 6 97两白 银15 。 这些白 银绝大部 分不是荷兰原产的,而是像李隆生描述的那样从西属美洲经西班牙塞维尔再到 1 4d e h u l l u : ove r d e n c h i n a s c h en h and e i d e r o o st in d 眺 h e com p a n ie i n d e d e rt io aar v a 们 d el 加 eeu 丫. i n ” b 幼 d r a g e n to t d e t 合 a l一 , 比n d 一n voi 肋n u n d e van n ede ri and schl n d ie ( 日 下 日 门 , v o l . 734 2 一 43 巧 按 1 两白银=3 . 47荷盾换算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荷兰最后到达中国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荷之间的茶叶贸易不仅仅是这两 个国家间的经济交往,而更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货币流通的环节之一,中国 也因此部分的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不过这种以白银流入中国,货物流向欧洲 的贸易形式也造成荷兰人从美洲获得的白银又大量地流入中国,造成荷兰东印 度公司银库空虚,出现信用危机进而损害其垄断地位,也促使他进一步的改变 贸易形式。 表22 中国直接贸易利润表 年份船名购置返程 货费用 返程 货销 售收入 毛利装 备船 只 费用 纯利 1 7 2 9c o x h o r n 2 8 4 , 9 0 27 0 8 , 9 6 84 2 4 , 0 6 67 7 , 0 4 43 2 4 , 4 7 3 1 7 3 0 d u i f j e2 3 4 , 9 2 35 4 5 , 8 3 93 1 0 , 9 0 77 6 , 2 6 92 1 2 , 1 7 6 1 7 31c o x h o r n 5 2 4 , 9 3 31 , 1 4 3 , 4 4 2 6 1 8 , 5 0 91 4 9 , 8 0 54 2 3 , 1 1 5 1 7 3 2 k n a p p e n h o f 5 6 2 , 6 2 21 , 2 3 7 , 5 1 5 6 7 4 , 8 9 31 8 5 , 7 6 94 4 2 , 5 3 4 1 7 3 3v o o r d u i n 4 4 8 , 3 4 91 , 2 3 9 , 0 3 77 9 0 , 6 8 81 9 7 , 4 9 95 6 5 , 5 5 0 1 7 3 4n 0 0 r d o w l f s h e r g e n 3 0 4 , 4 5 07 5 2 , 6 9 34 4 8 , 2 4 39 0 , 7 9 63 5 7 , 4 4 8 注:荷兰东印度公司 在广州购进返程货的大多数是茶叶,一般情况茶叶约占 货价总值的 80 %以上 资料来源:吴建雍 清前期中国和巴达维亚的帆船贸易 从中国一巴达维亚一荷兰这条贸易线路来看,在中荷直接通商时期,中 国和巴达维亚的帆船贸易不但没有停止,而且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这一 时期闽广地区经济发展,出海经商的船只也有所增加。根据资料记载 “ 雍正五 年 ( 172 7) 年十月以 后, 六年 ( 1728年) 三月以前, 共船二十一只由厦门出口” 。 到下一 个贸易季度, 雍正 六年 ( 17 28年) 十二月 至七年 ( 17 29年) 三月, 从厦 1 1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门贩洋的船又增加到25只。 同时, 粤海关的“ 本港船” 下洋的次数也不断增加。 根据资料,雍正九年 ( 1 9 31年) 共有20余只船从外洋回来。 上述这些船中又很 大一部分是前往巴达维亚的。他们开往巴达维亚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茶叶 贸易利润的吸引。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资料,以1 7 3 0 年为例,东印度公司就 购买ti , 2 0 0 , 0 0 0 磅茶叶,而在 1 7 2 5 年仅为 1 3 0 , 0 0 0 磅,约是 1 7 3 0 年的九分 之一。当然,随着茶叶数量的增加,茶叶的价格也相应减少。1 7 2 3年,武夷茶 每磅35斯梯弗16 , 到1 7 30年间, 每磅下降至24一28斯梯弗1 7 。 但是与大幅增加 的茶叶数量相比,价格的降低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从总体上说从事中巴之间帆 船贸易的中国商人在茶叶贸易上的利润是增加了的。至于这些茶叶的去向,据 推测当地只需要其中的五分之一,其余将被运往欧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 时欧洲人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加。 根据上文,我们了解到中国商人的利润还和他们运回国内的当地的热带作 物有关。根据时任荷兰东印度公司评政院议员的威泽布兰德 布洛姆的统计, 每年荷兰东印 度公司 和中国交易的货物总计5 , 5 50, 0 00磅。 其中胡椒3 , 0 00, 0 00 磅,苏木1 , 0 00, 0 00磅,紫胶50, 0 00磅。由此可见,在热带作物的销售上所得 来的利润也巨大的180 综上所述, 这种变化从贸易链条的角度上来讲,是一种缩短,因为原来由中 国商人承担的从中国本土到巴达维亚的这部分贸易活动部分被荷兰人所替代。 不过,由于当时中国茶叶的出口量是在扩大,同时在巴达维亚和中国之间进行 的茶叶与香料,胡椒的贸易量也在增大,因而中国商人的整体利润不减反增。 然而,由于上面所提到白银外流,船员走私现象严重以 及航运成本据高不下, 这种新的贸易形式仅仅维持了6 年 ( 1 7 29一173 4) 就被新的贸易形式取代了。 i 6s t u i v e r ,等于1 / 2 0 盾 i 7c j 流j 详p 此 e celai n a 幻 d duteh 伪加 a ta d e . marti n u s : n ij ho丘 1 9 8 2 . 2 2 0 18 b 】 u 姗 l 为 仙r d , s l r a n g e 臼m p a . y 书 加 加 . “s e tue rs , m e s l iz o v 叭 , m cnand 耽 加tcb inv.o.ce 泊 ta , i a l 3 5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第三节 中荷巴三角茶叶贸易 被荷东印度公司取代 新的贸易形式从1 7 3 5 年起至1 7 56年止, 共存在21年。 1 7 34年荷兰东印度 公司决定每年从巴 达维亚向中国派遣3 一4 只船,在广州贸易结束后,直接返回 荷兰。第二年。再从荷兰出发,每船载有3 00, 0 00盾银元,其他的装载欧洲货。 他们先驶往巴达维亚,将欧洲货物卸下,代之以印尼出产的胡椒,苏木,锡和 其他热带作物。然后前往广州用销售这些货物的所得,购置茶叶等货物。此外, 巴达维亚当局也可以派一艘船驶华,专门购买他们所需货物。这就变中国 荷兰以及中国巴达维亚荷兰两条线的贸易形式为中国,巴达维亚,荷 兰之间的三角贸易体系,是过去间接贸易与直接贸易的混合物。而这种新的贸 易方式将会给中国商人带来何等影响呢? 其实从中国商人的角度来讲,上面所提到的变化只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单方 面的决定,起初并没有影响中国商活动,他们仍然从事着中国巴达维亚的 茶叶贸易。根据资料记载 1 7 3 1 一1 7 40年,有中国帆船商人运往巴达维亚的茶叶 年均价值为 1 49, 0 23 荷盾,而有何兰东印度公司直接从广州出口的茶叶的年均 价值在135 , 3 35荷盾19 。由此可见,二者基本持平而且前者还略高于后者。 但这 种情况只维持到1740年,荷兰殖民当局就在巴 达维亚制造了骇人听闻的 “ 红溪 惨案” ,杀害了一万余名中国人。这一恶性事件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荷 兰东印度公司采取的这种新的贸易形式使得它同中国商人一样要依靠巴 达维亚 的热带作物作为购买茶叶的资金来源,成为热带作物市场上的买方竞争者,因 而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很多政治事件是与经济利益的 大背景直接相连的。 “ 红溪事件”的一个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使很多在巴 达维亚从 19吴建雍清前期中国与巴 达维亚的帆船贸易. 清史研究,1 9 9 旧 (3).55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事帆船贸易的中国商人被残杀, 在巴达维亚的中国商人组织也被破坏殆尽。荷 兰东印度公司用这种方式铲除了他们的竟争对手, “ 红溪惨案”也因此成为中荷 茶叶贸易的转折点。自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彻底代替了中国帆船商人这部分的茶 叶贸易口 中国商人的利润如前文所说,来源于中国和巴达维亚间的茶叶销售和热带 作物销售两个方面。 在这种新的贸易形式之下,以17 41一1 7 50年为例,荷兰东 印度公司直接经营的茶叶年均价值为 2 49, 7 02 盾,是此前的两倍;而中国帆船 商人经营的茶叶数量年均为 16, 2 47 盾,只是相当于原来九分之一20 。由中国商 人经营的茶叶数量巨减,同时茶价也因荷兰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数量增加而 相应减少,因此中国商人在茶叶贸易中可获得利润也是大幅下降。而中国商人 的利润的另一个来源从巴达维亚运送热带作物到中国数量也逐步减少。根 据资料显示, 最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每年运销广东的胡椒仅约为50万磅, 而在1 7 40 年间,每年增加到 巧0 一2 00万磅,到1 7 5 0 年,就猛增到3 00万磅。3 00万荷磅 的胡椒货值约为180 , 0 00两, 相当于荷兰人在广州购买的茶叶的价值2 1 。 值得注 意的是,这些商品原来都是有中国帆船商人负责运输到广州的。也就是说,收 到这种新的贸易形式的影响,原来有中国商人获取的很多利润都逐步被荷兰东 印度公司所取代。 这种变化也使巴达维亚当局对中国帆船贸易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导致它对 中国帆船所征税也不断提高。 特别是1749 年就把原来的进口税提高了一倍之多, 进一步剥夺了中国商人的利润, 使他们在中国和巴达维亚之间的茶叶贸易变得 无利可图,从而无法经营下去. 此时,巴达维亚的中国商人己不再是欧洲茶叶 的供应者。这段由中国本土到巴达维亚的贸易利润也就彻底的被荷兰东印度公 20 吴 建雍.清前期中国 与巴 达维亚的 帆船贸易.清史 研究, 1 9 9 6 (3 ) 名 8 21 cj ,a jryp 0 re沈 l a i n a n d d u t c 卜 q认 a ta d e . m a l t in u s n ij h o ff ,19822 4 2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司所替代了,往来于中国和巴达维亚的船只也日 渐稀少了。1 7 76 年,荷兰殖民 地当局就曾抱怨道,已 有好几年未见到中国帆船了。根据荷兰学者鲍乐史博士 (l blusse)载其专著中所做的统计,( 见表格 2 . 3 ) ,可以看出中国船只数量 上的变化趋势。这种从少到多再由多变少变化正说明了中国帆船商人茶叶的海 外贸易链条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取代,从而引起了他们利润的浮沉以及他们获得 利润途径的转变。( 见1 . 1) 表格2. 3 到巴达维亚的外国商船一览表 ( 每年平均数) 时间中国船葡萄牙船总数 1 68 1 一1 6 9 097 1 . 81 1 5 1 6 9 1 一1 7 0()l l j1 一 61 3 . 1 1 7 0 1 一1 7 1 01 1291 3 , 9 1 7 1 1 一1 7 201 3 石5 . 91 9 5 1 7 2 1 一1 7301 6 一 492 54 1 73 1 一1 740 1 7 74 一 82 2 一 5 1 74 1 一1 7 5 01 0 . 941l 5 1 7 5 1 一1 7 6d9 . 11 . 81 0 一 9 1 7 6 1 一 1 77 07 一 42 . 498 1 7 7 1 一1 7 80 5 . 138 . 1 资 料 来 源于 : 1 刃 o n ard bi 呼 ,stra n g e com p a n y,p1 23 从上面的论述中, 我们也隐隐感到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由荷兰东印度公司 决策的变化所引起的。中国商人只是被动的接受新的变化而调整他们的活动方 式。这就注定了中国商人们的利润流失的必然性。因为当利润变化的趋势不利 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时,他们就会朝更有利于他们的方向进行调整。这种情况的 发生并不能说明比起中国商人荷兰人更具有经营技巧。只不过是受中荷双方贸 易状况所致,荷兰交易者只有荷兰东印度公司,而中国的交易者则是很多互不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联系的中小商人。这种多头对寡头的形式对中国商人是极不利的。同时,荷兰 东印度公司的背后是荷兰政府,当他们面临来自中国商人在热带作物上的竞争 时, 可以 利用政府的力量诉诸武力, “ 红溪惨案” 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而中国商 人的经营更像是散兵游勇,虽然当时中国正历经着最辉煌的一段时期,但重农 轻商的国策决定了他不可能给中国商人有效的支持与保护。这又从另一个方面 说明了中国商人在与荷兰人争夺贸易利润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图l l 中国帆船商人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利润来源途径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第四节 海上猫主移位茶叶贸易迎来新篇章 荷兰人替代中国商人取得整个海外茶叶贸易的利润是一个旧时代的中止, 但也是一个在中国本土争夺茶叶贸易利润的新的时代的开始。而不同的是此时 的主角不仅仅是中国商人和荷兰东印度公司,更多国家也参与其中,英国,丹 麦,法国和瑞典纷至沓来,而且大有取荷兰而代之势,但荷兰人最强进的对手 要数英国了。英国作为一个新的海上强国,正在酝酿一场新的世界格局的变革, 在中西茶叶贸易上也是如此。但英国究竟是怎样从荷兰这个老牌海上霸主的手 中夺得了中西茶叶贸易的控制权的呢? 在当时这个国际局势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一国的贸易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 他的军事政治的影响。1 7 5 6 一1763 年英法七年战争为荷兰提供天赐良 机,荷兰 趁机大量运载茶叶,大发战争财。1 7 58 年荷兰茶叶贸易的利润率高达 1 %, 达到 18 世纪荷兰茶叶贸易最高点。荷兰从广州购买的茶叶价值在 1 7 5 8年是 7 7 7 , 4 0 9 荷盾,到1 7 6 5 年增加至2 , 1 9 9 , 0 9 7 荷盾,增长幅度几达3 倍.反观此 时的英国, 176 0 1 7 6 9年,东印度公司的华茶输出已达到 519 , 4 95 担,而在 1 7 7 0 年一1 7 7 9 年,却下降到4 4 0 , 6 3 5 担。原因在于国际局势的变化:1 7 7 5 年, 北美的英国殖民 地以反对茶税为导火索爆发了长达 8年的独立战争 ( 1775 17 83) :随 后, 法国,西班牙, 荷兰为支持北美独立, 相继对英国宣战,使得英 国陷入孤立,被排挤在新大陆大白银供给之外,从而造成英国购茶资金短缺。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新大陆的财富是英国购茶资金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这些 财富,靠英国人自己的产品取得的收入根本无力购买来自中国的各种产品。加 之连年战争,导致英国的财政负担加重。为了 解决财政苦难,英国 政府一再提 高茶税:1 7 6 8 1 7 7 2 年为6 4 %;1 7 7 3 一1 7 7 7 年为1 0 6 %;1 7 7 8 年后为1 0 0 %, 从海外到本土中荷茶叶贸易之路 1 7 8 3 年又提到到1 14% 2 2 。 这样消弱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竞争力, 减少了 他的茶 叶的购买量;高昂的茶税也造成了英国茶价比其他国家要高这个现象。大量茶 叶走私偷运入英国销售。1 7 721780年,中国年均出口 茶叶为1 8 , 8 38, 140 磅, 其中, 5 , 6 39, 9 38磅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运往英国, 约有5 , 5 00, 0 00磅由欧洲其他 国家消费,而剩下的 7 , 698 , 2 02 磅几乎都通过走私途径输入进英国和他的附属 地23 。 荷兰的茶叶也大量流入英国,但是荷兰不肯出好价购买质优的茶叶,所售 的茶叶大都是质次陈茶或在欧洲茶市上属于档次较低的茶种,所以荷兰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