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 、,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子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在年二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留 论文作者签名:毯垫抱:e l 期: 导师签名: 期: 型垒堡垒图翌臼 喇乙旧 庄子哲学主要范畴研究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中又捅要 本文拟通过对庄子哲学中一些主要的基本概念( 即范畴) 的研究,来把握庄 子关于宇宙、人生的哲学思想,并分四个部分来论述笔者对于庄子哲学思想的理 解。 第一章:绪论。概论迄今为止学术界有关庄子哲学范畴研究的情况,阐明本 文选题的旨意,总论庄子哲学范畴体系的脉络,自述本文的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道论。通过对道、气、天、命四个范畴的分析,揭示庄子的天道观 和天人观。 第三章:人性论。通过对德、心、性、情、精神五个范畴的分析,揭示庄子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的异化的思想,同时探讨这些范畴和道论中相关范畴之间 的联系。 第四章:修养论。具体研究了外物、心斋、坐忘、齐物、物化、逍遥六个范 畴,把前三个归入修养工夫论、后三个归入修养境界论,通过对这两组范畴的分 析,全面揭示庄子的人生观和自由观。 第五章: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石l t l j z ,阐述庄子哲学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意 义。 关键词:庄子;哲学范畴;道 作者:张燕艳 指导老师:周可真 a b s t r a c t r e s e a r c ho f z h u a n g z i sp h i l o s o p h ym a j o rc a t e g o r i e s r e s e a r c ho fz h u a n g z i sp h i l o s o p h ym a jo rc a t e g o r i e s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r e s e a r c hs o m em a j o rf u n d a m e n t a lc o n c e p t s ( i e c a t e g o r y ) o fz h u a n g z i sp h i l o s o p h y , g r a s p sz h u a n g z ia b o u tt h eu n i v e r s e ,t h e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i c t h i n k i n g ,a n d d i v i d e sf o u rp a r t st oe l a b o r a t et h ea u t h o rr e g a r d i n g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z h u a n g z i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i n k i n g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i sc h a p t e rs u m m a r i z et h es i t u a t i o na b o u tt h e a c a d e m e ss t u d yo nz h u a n g z i sp h i l o s o p h yc a t e g o r yu n t i ln o w , e x p o u n dt h ep u r p o r t a b o u tt h ea r t i c l ew a ss e l e c t e d ,g e n e r a lc a t e g o r ys y s t e mo ft h ec o n t e x to fp h i l o s o p h yo f z h u a n g z i ,d i s c o u r s et h ei n n o v a t i o na n di n a d e q u a t ea b o u tt i f f sa r t i c l eb ya u t h o r so w n w o r d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t h e o r yo ft a o t h r o u g ht oa n a l y s e st h et a o ,q i ,t i a n ,m i n g f o u rc a t e g o r i e s ,r e v e a l st h ec o s m i cv i e wa n dt h et h e o r yo fm a na n dn a t u r eo fz h u a n g z i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t h e o r yo fh u m a n n a t u r e t h r o u g ht oa n a l y s e sd e ,m i n d ,n a t u r e , s e n t i m e n t ,s p i r i tf i v ec a t e g o r i e s ,r e v e a l st h et h o u g h to fz h u a n g z i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u m a ns o c i e t ym a dt h ea l i e n a t i o no f p e o p l e ,a n de x p l o r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s e c a t e g o r i e sa n ds o m ec or e l a t i o n a lc a t e g o r i e si nt h e o r yo f t a o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t h e o r yo f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 s p e c i f i cs t u d i e sw a i w ux i n z h a i z u o w a n gq i w uw u h u ax i a o y a os i xc a t e g o r i e s ,a n dc l a s s i f i e st h ef i r s t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 i n t ot h ew a yo fc u l t i v a t i o nt h e o r y , t h el a s t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i n t ot h er e a l mo fc u l t i v a t i o n t h e o r y t h r o u g ht oa n a l y s i st h e s et w og r o u po fc a t e g o r y , a l l - s i d er e v e a l sz h u a n g z i s o u t l o o ko nl i f ea n dt h ef r e ev i e w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 :s u m m a r y i ns u m r n a r i z e si nt h ef u l lt e x tf o u n d a t i o n ,e l a b o r a t e s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e n l i g h t e m n e n to fz h u a n g z i sp h i l o s o p h yt on o w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z h u a n g z i ;p h i l o s o p h yc a t e g o r y ;t a o l i w r i t t e n b y :z h a n g y a n y a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z h o uk e z h e n 目录 一、绪论l ( 一) 庄子哲学范畴体系的研究现状l ( 二) 庄子哲学主要范畴总论2 ( 三) 研究庄子哲学范畴的意义4 ( 四)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4 二、道论6 ( 一) 道6 ( 二) 气8 ( 三) 天l o ( 四) 命1 2 三、人性论15 ( 一) 德1 5 ( 二) 性1 6 ( 三) 心1 8 ( 四) 情2 0 ( 五) 精神2 2 四、修养论2 5 ( 一) 外物”2 5 ( 二) 心斋2 6 ( 三) 坐忘:”2 9 ( 四) 齐物31 ( 五) 物化3 2 ( 六) 逍遥3 5 五、结语3 8 参考文献4 0 后记4 2 i 庄子哲学主要范畴研究 一、绪论 一、绪论 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书,反映庄周及其后学的思想,但本文 把它笼统地看作表达庄子思想的著作,并据此来研究庄子哲学思想。 ( 一) 庄子哲学范畴体系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有关庄子的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有对庄子文本的注疏、 解读,有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论述,有对庄子及其作者的考证,但却鲜有专门 论述庄子哲学范畴体系的,尽管其中诸范畴均被以往论者所涉及,但其范畴之间 的联系常被忽略。 就最近3 0 年来的庄子哲学范畴研究而言,已经出版的专著主要有张岱年的中 国哲学大纲和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刘 笑敢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葛荣晋的中国哲学范畴通论、涂光社的庄子 范畴心解等。 张岱年先生的那两部著作,涉及庄子哲学中道、德、天、性、命、情、有、 无等范畴,分别对它们做了简要精当的分析,然因其为通史性论著,并未对这些 范畴间的联系加以辨析。 徐复观先生的中国人性论史,涉及庄子哲学中道、天、德,情、性、命, 形、心、精神九个与人性论有关的范畴,并对这些范畴及其关系作了论析,但所 论简要,未充分展开。 刘笑敢先生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庄子一书形成的 历史进程、发展演变以及内、外、杂篇如何区分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庄子哲学的 内涵及其演变情况,其中涉及了道、天与命、德与气以及有待与无待等主要范畴, 但并未展示出庄子的哲学范畴体系。 葛荣晋先生的中国哲学范畴通论是按照中国哲学史上单个的哲学范畴, 以及范畴发展的历史做了非常详尽和具体的分析,且总括了中国哲学史上最主要 的哲学范畴。其中涉及到庄子的也很多,比如气、道、道气关系等都做了相当具 d 一般认为庄子内七篇系庄子自撰、反映庄子本人思想,外、杂篇为他人所作、反映庄予后学的思想。 但也有不同观点,如任继愈先生就认为,内篇非庄子所撰,是反映庄子后学思想的,外、杂篇才是庄予本 人所作。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庄子内篇及外、杂篇的作者究竟是谁的情况下,只能假定庄子足 庄予所作,但其中也许掺杂了其后学的思想。 l 一、绪论 庄了哲学主要范畴i i ) 究 一 所以,对于庄子的哲 体的分析。但是,由于本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范畴通史, 学范畴的相关体系,未作出梳理。 涂光社先生的庄子范畴心解则是从第一本将庄子的范畴作为研究对象的 一本书,这本书从庄子的“心论、“天”论、“物 论、“言论四个方面探讨了 庄子的范畴体系,这其中涉及了庄子书中主要的心论的范畴。由于涂先生是写的 庄子范畴的心解,对于庄子的哲学范畴体系相对关注的较少。 至于庄子范畴研究的有关论文,近些年来也非常多,但都是从单个的范畴来 进行研究的,未有论及庄子范畴体系的,不再详述之。 ( 二) 庄子哲学主要范畴总论 庄子哲学的范畴体系主要围绕庄子的“道展开,通过对庄子哲学相关的范 畴及各范畴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探讨庄子的哲学范畴体系,理解庄子关于宇宙人 生的思维方式。 庄子哲学是从“道 开始,以“逍遥”为归结的。“逍遥是得道的境界,也 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精神境界。庄子的范畴体系就像一个螺旋上升的圆,始于“道”, 终于“逍遥”,但“逍遥 不是“道”的自我回归,而是人的精神与“道 的冥合, 这种冥合既是回归于“道”,又是对原始状态的“道的超越。庄子的哲学范畴体 系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历程,这历程的根是“道”,终点也是“道”,但过程却是整 个人生。 首先,“道”是宇宙的本源。宇宙产生之初的状态,是一种无形无状的混沌, 既不能说它是物质,也不能说它是观念;既不能说它是某种存在,也不能说它不 是某种存在它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无特定性质的东西,这种无名的东 西就是作为宇宙本源的“道”。“道 在无意识的自我作用下产生了“气”。“气” 是“道 分化的第一个层次,是万物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气”最大的特性是变, 无时无处不在变化。“气 因变化而结聚成形体,形体在“命 的作用下分化成万 物。由“命”所定的万物之间的区分是自然的区分,万物的这种存在状态就是所 谓的“天”。此时“道 的存在是不离乎万物的,而是寓于万物之中,“德”就是 “道在万物中的体现。 其次,人作为是万物中之一物,本来也和其他存在物一样,都处在“天”的 状态,但由“气”聚变而成的万物各具不同的特性,人的特性则是人有会思考的 “心 。“心”的思考作用,使人离开“天”的状态去追求关于万物的知识,产生 庄子哲学主要范畴研究 一、绪论 了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优越感和征服利用万物的欲望。人心对于万物的各种各样的 欲望,使得人越来越远离“道 而陷于被物的奴役之中,这是人的物化或异化。 再次,人的异化造成了人类社会的黑暗,并使人处于一种生存困境之中。人 要摆脱自我的生存困境,不被物欲所奴役,就必须摈弃自然欲望之外的欲望,使 自己回到“天 的状态。人的“天”就是人的本性,即以“德 的形式寓于人自 身的“道”。人回到他的本性,就是复归于“道”。就复归于“道要求摈弃自然 欲望之外的欲望而言,庄子提出了“无情之说。庄子所谓“无情”,要求人保持 的是人的自然欲望,摈弃人的物欲。就复归于“道”从而使人摆脱物役而言,庄 子提倡精神自由。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就是精神不为外物所奴役的状态。 最后,通过一系列的修养方法使人达到与道合一的逍遥状态。由于人背离“道 是由“心 开始的,那么修养的第一步就是养心。“外物”是守着自己的“心”, 使“心”不被外界事物所困扰;“心斋”是使“心”进入到一种空的境界,使人心 能够时刻保持着清净空明的自然状态;“坐忘是经过对“心”的思考作用引起的 各种欲念的摈弃,对于依旧生活在尘世中的人,能够忘记外界事物所带来的欲望, 并进一步达到忘记自己的修养方法。此时,人与万物已经没有区分,也就进入“齐 物 的精神境界,并进一步与万物相互转化,即“物化”,“物化 更进一步,就 是“逍遥”的最终境界。“逍遥”本质上说是一种得道的状态,由最初“道”的状 态,到最终得道的状态,庄子走完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得道 和最初的人的婴儿状态是一样的,而是在历经世间种种不可预料的生存困境之后, 经历了对知识的渴望,对欲望的追逐之后,面对着逐渐丧失的人性,和逐渐被物 役的人生,得到的一种全新的关于生命的理解,并最终走向心灵的自由境界。 庄子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最终目的还是在人。庄子对于人的关注是和任何同 时代的思想家没有分别的,尽管苟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是,从根 本上来看,庄子对人以及人所处的生存境遇的思考,和任何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 都不会逊色。庄子只是把人的地位放在与万物同等的地位上,除了凸显人的生存 困境之外,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越性。但庄子并不是对人忽视,无论最初的出 发点,还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更好的生活,或者 说是,更好的活着。 m 【清】工先谦:z 葡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3 9 3 页。 3 一、绪论 _ j 三了二哲学主要范l | l 苷研究 ( 三) 研究庄子哲学范畴的意义 在理论层面上,一是庄子一书的范畴体系很少被关注到,即便有学者做 了论证,但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看法。相对于庄子一书在当今时代 的炙手可热,而庄子哲学的范畴体系却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梳理,这对于整个学术 界乃至思想学术本身具有建设意义。二是由于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有必 要对于庄子哲学的范畴体系做一个较为清晰而具体的论证。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庄子的范畴体系对于整个中国思想史界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值得 进一步探讨的。三是理解了庄子的范畴体系,对于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历史进程也 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庄子一些独创的范畴和整个的范畴体系对于后来的玄学思潮, 道教修养,佛教禅宗等思想都产生过较为重要的影响。 在现实层面上,首先,对庄子哲学相关范畴的论证对于当今的学术界具有指 导意义。当今社会正在进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整个社会也在不断的倡导 尊重个体生命,庄子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境遇的关注,对当前学术界的理论建设 具有借鉴意义。其次,庄子对于人类本身的认识,人生修养问题的关注,对当今 大多数,沉迷于这个纸醉金迷的社会上的人,具有鞭策意义。庄子对文明的态度, 对自然的态度,对科技的态度,对今天的社会,尤其是这样高速发展的社会有着 殊为不同的警示意义。最后,庄子对于人类生存处境的探讨,人被异化的过程的 揭示,对于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环境日益恶化,人类逐渐物化,及整个人类的精 神信仰出现危机的社会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庄子倡导的人性自然,反对物役和异 化,反对伤身残性,包括对文明的反思,对今天几乎完全丧失了人本来面目的人 类本身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 四)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庄子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理清庄子哲学范畴体 系的脉络,并进一步分析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范畴的角度更深入的了 解庄子的哲学体系,也为我们从范畴入手来研究庄子打下了基础。 研究的缺陷和不足首先主要在于对于庄子的文本的理解可能会不够透彻,庄 子的语言风格本身就是恣意汪洋的,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文字功底不够深厚,文化 底蕴也相对贫乏,古汉语知识更是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其 次,关于庄子的哲学范畴虽然历来很受人关注,但是对范畴体系却鲜有人研究, 4 庄子哲学主要范畴研究二! ! 丝 所以资料相对贫乏,尤其是在庄学史上,更是少之又少,而当前学术界对于庄子 哲学范畴体系的研究也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各种观点林立,研究起来相当困难。 二、道论 二、道论 一、坦p 乙 道论在庄子书中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天道观的范畴,主要选择 了庄子书中关于宇宙生化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道和“气 两个范畴。第二部分 主要分析庄子有关天人观的相关范畴,主要研究了“天”、“命”两个范畴。 ( 一) 道 “道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范畴使用,并不是庄子的独创,早在庄子之前的老 子,把最初作为道路意义而使用的“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道”具备了宇 宙本源的意义,开创了盛极一时的道家,并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史的进程。 老子的“道 在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意义,在庄子这里则开始兼具形而 上学的本体论,和生命境界论两重意义。庄子对于“道”的发展,固然是因为当 时社会由对宇宙大化的关注,转向对人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认识和关注,更 是由于庄子本身对生命的特别关注,导致了对于“道”的形而上学宇宙论的相对 忽略。但是,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道家对于“道”本身的关注,依然是整个道 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哲学思想都是围绕着“道 而展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不同的哲学家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老子关注的除了宇 宙大化之外,更多的是“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舍弃了老子哲学中有关权术方面 的思想,更进一步关注的,是对个体生命生存境遇的思考,以及对精神自由渴求。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 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 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有情有信 说明“道 是客观存在的,虬隋”指的是实,而“信 是真的意 思;“无为无形 指“道没有作为和行迹;“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指 的是“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授,可以心得而不可以目见”。,这说明“道”是可以 被领悟的,但领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具体经验,而是需要用心来体悟;“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则说明“道”是以自己为本根, 没有谁可以产生它,但它却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并且超越时空的限制。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8 1 页。 圆陈鼓应:庄了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8 l 页。 6 庄了哲学生要范畴研究 二、道论 首先,“道”具有本源性的特点。天地万物人鬼神都是由“道 产生,“道” 是它们得以存在的根源,而“道”本身则是一种自我存在,是超越一切存在的最 终存在。“道 并不直接产生万物,“道”化生万物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这个过 程不仅仅与“道”相关,更涉及到庄子的整个哲学范畴体系,比如“德”、“气”、 “天”、“命”、“性 等等一些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无论是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 “道”,还是在“道”之下的,所有哲学意义上的范畴,都与整个生命的产生和存 在息息相关。 其次,正是由于“道”的根源性,超越于宇宙一切的存在,使“道”具有超 越性和神秘性的特点。超越性表现在“道”的不可言,不可闻,不可见,不可学。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形形之 不形乎! 道不当名。”神秘性是对于人而言的,因为只有人才会有这些认知活动, 同时“道”对于人又具有指导意义。“道”自身的无为特征,“道法自然”等观念, 要求人依照“道”的特性来建设人的特性。“道”所具备的自然无为特性在“道 化生万物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随着物和人的产生,而使物和人都具备来自“道” 的自然无为的特性。这也是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最终原因。 但这种不可见不可闻的超越之“道”,却是可以通过神秘的体验来达到的。庄 子书中写到了很多的真人神人至人,这些人往往就是通过一种不为人所知的修行 方式得道的。这说明“道”是可以被认识的,但并不通过人的眼耳口鼻舌等感觉 器官去认识,而是要通过“心 ,只有“心”的神秘体验才可以认识“道”。“心” 的作用,在认识“道”的过程中会使个体生命达到生命本真的另一种超越的境界, 从而使生命在这种超越的境界中达到精神的自由。 最后,“道 具有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东郭子问于庄子日:“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日:“无所不在。”东郭子日: “期而后可。”庄子日:“在蝼蚁。”曰:“何其下邪? ”曰:“在秭稗。”曰:“何其 愈下邪? ”日:“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 ”日:“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 子日:“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狒也,每下愈况。汝唯莫 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成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 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 尝相与无为乎! 澹澹而静乎! 漠而清 乎! 调而闲乎! ” 函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5 8 0 页。 国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5 7 4 、5 7 5 页。 7 二、道论 庄予哲学主要范畴研究 “道”无所不在,同时又具有“周 、“遍”、“成”的特点,“周”、“遍”、“成” 是一个意思,指的都是全。“道 寓于每一个事物之中,不论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还是无生命的自然界物质,只要是存在,都是“道”的所在。这种普遍性同时也 指,整个自然界都有“道”的存在,“道 就是自然,自然是“道 自然而然的化 生万物后的原初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万物都是自我存在的,没有任何人为的强加 的认识,所以这里所谓的自然,并不是现在所说的这个能够被人类认识和改造的 物质世界,而是特指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 庄子的“道”是具有本源性、超越性和普遍性的哲学范畴,本源性是万物存 在的最终根源;超越性是“道 的不可知性,超时空性;普遍性是“道”的无所 不在性。“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自然无为的,亦决定了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包 括人的属性都是自然无为的,所以,“道”是人最终也是最根本的来源。但是,庄 子的“道”既然是不可知,不可见,不可闻的,又是如何形成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的呢? 这就要涉及“气 范畴了。 ( 二) 气 “气 的观念也是很早就产生了。在中国古代,据国语记载,至少西周 末年已有“气 的观念。周幽王二年,伯阳父讲地震的原因时说“夫天地之气, 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已经开始试图用“气”的观念来解释地震了。 在庄子书中,“气 有着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逍遥游开篇提到的“绝云 气,负青天”,“乘云气,御飞龙”,“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中的“气 , 指的是自然之气,也是阴阳之气,是自然界一切气体状态的存在。二是至乐 篇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 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 冬夏四时行也”。中的“气”,指的是万物形成的物质基础。 宇宙的最初不仅是没有生命的,也是没有形体的,甚至连“气”也是没有的, “气”是在“杂乎芒芴之间变出来的,“杂乎芒芴之间 的状态可以看做“混沌 的状态,其实就是“道”的状态。在“道 化生万物的过程中,“气”是其中必不 。国语用语( 卷一)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7 年版,第9 页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l l 、1 4 页。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4 5 0 页。 8 庄了哲学主要范畴研究 二、道论 可少的环节,因为不管是“道”、“德”、“性”、“命”,都是无形无状的,最终构 成生命存在的始基,只能是“气”。“道 是形而上的概念,其抽象性和超越性决 定“道”不能直接产生万物,但“气 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可以被看做 是一种物质,有了“气这种物质的存在,才会使万物在“道”的作用之下,具 备了各自的形体和样态,进而产生万物。此种意义上的“气”,是作为哲学意义上 而使用的,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构成一切感觉对象的客观存在,相当 于西方所谓的物质。” “气 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始基。因为有“气,“气”的聚合变化才使形体 产生,形体的产生进一步使生命得以产生。在这一过程中,“气”是由于“道”的 无意识的自我运动产生的,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道”的。“气已经是一种无形 无状的具体存在,并已经能够聚变成为有形有状的万物了。这是“道”在化生过 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若没有“气”的存在,而“道”的超越性又决定了“道 不可能直接产生万物,那么整个世界就会缺乏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所以正是由 于有了“气”的存在,才有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 “气”的最大特性是变,整个自然界的变化都是来源于“气 自身的变化, 而“气 的变化则是来源于“道”自身的变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 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日: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 一。 圆“气”聚为生,“气”散为死,死生都是“气”的作用,所以,生死存亡才 不足为患,纵观天下,不过一“气”而己。无论生死、彼此,以及“神奇 和“臭 腐”之间的转化,都是“气”自身运动变化的一种结果,而决定这种运动变化的, 是“道”。“道”不仅产生万物,“道”本身的自我运动也使万物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体现了万物之间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就是万物的生死存亡变化无常,都只不过 是“气”的聚变而已,正是变的特性决定了“气”是最基本的存在物,是整个宇 宙的生命得以存在的一种最终的物质基础。 “气 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永恒的。“气”来源于“道 的一种无意识的自 我运动的结果,所以运动是“气 的最大特点。无论是形成生命之初的一种无形 无状的存在,还是已经聚变成形体之后的“气”,抑或是己经有了生命的自然界, 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在生死、由此至彼、由彼至此的转化,都是“气” 国张岱年:中周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周社会科学f j ;版社,】9 8 9 年版,第1 6 页。 西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5 5 9 页。 9 二、道论 庄r 哲学主要范i i f 夺研究 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气”无时不在变化、无处不在变化。由于这种变化是来源 于“道”本身的自我运动,所以“气 的变化是绝对的、是永恒的,不因任何条 件而改变的。因为自然万物乃至整个人类都由“气 构成,大至天地日月星辰, 小至动物植物微生物无一不是由“气产生的,所以它们也永远处于生死成毁的 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说是“气”的自我变化,从根源上说是 “道”的自我作用。 但宇宙的最终本源,仍旧只能是“道”。“气 是由“道 的自我作用才产生 的,虽然“气”是宇宙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但只有“道”才是最根本的宇宙之 源。“气的观念在庄子书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由于整个宇宙中的形体是由 “气”聚变而成的,更重要的是“气”的聚散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存亡。所以,关 于“气 的范畴的论述,在庄子书中是非常之多的,“气”,不仅是万物产生的物 质基础,更是这个世界之所以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 三) 天 庄子书中关于“天 的论述是非常多的,具体的含义也是非常清晰的。“天 一般来说具有两种含义:一为自然之天,指整个自然界:一为自然而然的存在状 态。相对于上文“道”、“气 的观念来说,“天”已经和以上两个范畴有了区分, “道”、“气”在万物化生的过程中,都没有与人相对立的区分,但在“天的观 念形成过程中,常常是与人相对而言的。不管是自然界,还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在意义的使用上都是和人为相对而言的,在对“天”的认识中已经形成了“天人 相分 的概念。此时,庄子已经意识到“天 和人是有区分的,这种区分不是说 对“天”的重视,对人的轻视,而是在借用“天”与人的关系,来表达一种庄子 认为的人最好的存在状态。 庄子侧重于把“天 当作与人为相对而言的自然而然的存在。养生主说: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日:是何人也? 恶乎介也? 天与? 其人与? 日:天也, 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可以看出, 此种意义上的“天”,与“道 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道 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无 为,这种自然无为在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天然的状态,亦即“天 其实是“道”的 一种本质状态。“天”的这种自然性正是“道 原初状态的一种表现,所以,“天” 往往会成为“道 的代名词。“道”转化为“天”其实是“道”本身自然状态的一 。陈鼓应:庄了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0 0 页。 l o l 】1 1 j 1 一 庄子哲学主要范畴研究 二、道论 种流露,这是由于“道”的超越性决定“道”不可能自我表现,也不能被人的认 知能力直接认识到,只能通过“天”来表现。原本人在产生之初也是这种自然的 状态,但后来在人心的作用下,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渐渐的由“天人合一 转向“天人分离”。 在“天”人关系上,庄子提倡自然,反对人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 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 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天之所为”是自然而然的,“人之 所为”则是有意为之的,有意,即是已经用“心”思考了。庄子同时还主张“不 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来反对人为,因任自然,“天 就是最自然的状态,而人 则是涉及到了对自然的改造,即涉及到伪。所以,庄子在秋水篇论述天人关 系时曾说:“故日: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 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日:“何谓天? 何谓人? 北海若日:“牛马四足,是 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日: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锄在“天”的层次上,“天”是“道”的代名词,因 为“道”是无形无状和不可捉摸的,相对于“道的高度抽象,“天”则是很具体 的指的是自然界和自然而然的状态。虽然,在庄子书中,“天”出现的次数是非常 之多的,但在自然之“天”这个意义上是没有二至的,所以,往往“天”是与人 相对而言的,人为不仅仅是对“天”的反对,更是对“道”的反对。 由“道”、“气”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自然界的最初的状态就是“天”。在万 物生化的过程中人作为万物之一也产生了,庄子哲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人,“天” 的范畴的运用不仅是代表了“道”的自然无为,更是为了突出人的存在,人为的 存在。这是庄子在对人生的种种生存境遇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所作出的区分,人由 于具有了与自然界其他物类不一样的能思考的“心”,从而决定了人的个体生命走 向了痛苦的深渊。它同时也代表了人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由“道”那里分到的 “德”,内在于人本身,只是由于人心对于外物的欲望,导致了人的生存境遇的困 境。要摆脱这种困境,使人复归于道化生万物的最初的状态,才是庄子的最终目 的。在人产生之初,和整个自然界的关系是和谐的,和人类本身的存在也是和谐 的,和任何的仁义是非没有关系,个体生命只是一种纯粹自然而然的存在。人产 生的物质条件,是“道 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气”,内在于人本身的本质属性,是 函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6 8 页。 陈数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笫4 2 7 、4 2 8 、4 2 9 页。 1 1 rtri,r 二、道论庄予哲学主要范畴研究 “道 分化过程中的“德 ,外在表现为人的本性,本性是自然无为的,所以,庄 子才强烈的反对人为,认为人为是有损于人性本身,进而会损及“德”,并最终影 响“道。 所以,“天 的存在决定了万物和人的区分。作为自然界而使用的“天”,是 相对于整个人类而言,人也是自然界的一员,和自然界存在的其他事物没有高低 贵贱之分,但是由于人具备了知识,而知识使人产生了除了生存以外的其他欲望, 尤其表现为人类对于整个自然界的征服欲,更表现为人类认为自身是优越于自然 界其他物种的优越感,这种征服欲和优越感导致了人与“天 的最终分离。而作 为自然状态而使用的“天”,则是人类最终要达到的一种状态,一种自然而然摆脱 物役的状态,亦即与人为相对的状态。庄子认为任何有意识的作为都是对于人自 身本性的一种伤害,是对于人的“天”的状态的一种伤害,所以,庄子反对人为, 提倡自然,也就是提倡“天人合一”,即与道合一,同时也意味着庄子的最终指向 是“逍遥。 ( 四) 命 “命”是庄子道论中又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正是由于“命”的存在,才使 整个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了不确定的变化。“气本身也是变化的,但其变化是无 秩序的变化,而“命 则使这种变化具备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 定性使个体生命安于这种不确定变化的状态,在命运面前,无论是怎样的生命存 在,都是无能为力的;同时“命”的不确定性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一种困境,人 类不得不随时面对着命运的变化无常,迫使人对于人类自身的命运做出深刻的反 思。 “命”是“道”在化生万事万物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某种不可确定的条件。 就庄子对“命”的基本规定而言,还是和“道”相关的。根据天地篇中说到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 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命”是一种先天性的条件,其决定着万物的存在状 态,这种存在状态是来源于“道 的。“泰初有无,无有无名”,“泰初”、“无”指 的都是“道”;“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指的是万物在生化的过程中分得“道 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还未有形状,是指“德”,即“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 囝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0 9 页。 1 2 庄子哲学主要范畴研究二、道论 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未形者 指的是物还未成形时的状态,即“气 ,“气” 是“道”自我运动的结果;“且然无间谓之命”,在这种流动而化生为万物的过程 中,“命”决定了“气 聚变成为某一物具体的形,亦即“气”聚变成为某种物是 由“命”决定的,“命”就是决定个体生命之为个体生命的先天性的不确定条件。 但在物形成之后,“命”就演变成为了不确定的决定性的条件。由于“道 是 超越于宇宙之上的存在,“道”产生万物之后已经寓于万物之中,自然界和人类都 是在“道”的自我作用下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就这种变化而言,表现出来的时候 就是“命”。“道”具有的超越性,决定了“道”不可能直接决定万物的生死存亡, 就像“道”不会直接产生万物而通过“气 的环节一样,“道”决定宇宙一切存在 物的生死存亡、富贵显达的变化,是通过“命”来决定的。“命”在一定程度上代 表“道”,决定着宇宙一切个体生命及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所以,庄子 认为对“命”的反对,就是对于“道 的反对,对“命 的反抗,就是对“道” 的反抗,而反抗是人有意识的行为,即人为,人为是有损于“道”的。正是由于 “命”的变化就是“道”的变化的表现,所以庄子提倡安“命”的观点,其实也 是安于“道”的观点。 “命”是变化无常的,不可捉摸的。“命”使自然界万物按照自然界的规律生 存或死亡,以及再次化生为物,决定了生命的变化无常。自然界万事万物生死存 亡的变化都是“命”的作用,在物产生之后,它们的生存状态都是自然而然的。“命” 是决定了万物的存在状态的变化,“命”是变化无常的,不可捉摸的,究其原因, 在于“道 的不可捉摸,在“道 化生万物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条件,就化生出 什么样的存在,而就这一过程本身来说,则是不可易改的“命”。 庄子提倡安命的思想。对于物来说,由于物没有会思考的“心”,物本身就是 安于命运的,所以“命”对自然界万物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而“命”在庄子书中 受到如此的重视,更主要的原因是“命”和人的生死存亡,富贵显达息息相关。“死 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 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不论是“死 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 ,还是“毁誉”、“饥渴”、“寒暑”, 人生的各种迹象,还是整个自然界的运行,都是“命”的作用。在无常的命运面 前,整个自然界都是无能为力的,也都是安于“命”的变化的,但人则不同,人 。陈数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5 7 页。 1 3 二、道论庄了哲学主要范畴研究 具有会思考的“心”,“心”使人不能安于“命”这种无常的变化。但因为命运本 身是不可捉摸的,所以人应该顺应“命 ,顺应“道”,这使庄子书中一直弥漫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的安命悲观情绪,但是庄子认为这却是最大的“德”。 这是一种很悲观的生活态度。命运的不可预料,使人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境 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种不安的境遇必定带来对于未来 及死亡的恐惧,庄子以为,人在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能为力,决定了人只能安“命。 “命 成为人生的最大无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安于这种 变化无常的命运的,大多数的人选择与命运抗争。而抗争便是对于“道 的背离, 抗争同时也会导致人自身本性的丧失,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动乱、残忍、黑暗。 庄子是因为认识到整个社会的人类,都已经丧失了人最初的自然本性,所以才会 要求人修心返性。 在庄子的生命化生理论中,“命”是其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也是由于“命”是 决定了万物之为万物的先天条件,是万物之为万物的前提。庄子哲学的范畴体系 中,“道”是最根本的存在,“气 是万物产生的物质基础,“德 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桥梁梁板运输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与供应合同
- 纪念白求恩图文课件
- 语音管理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专卖店装修租赁经营合同
- 语言文件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合同履行规定
- 2025年解除汽车租赁合同范例
- 2025科技公司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 营销团队激励计划设计模板
-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策划及实施跟踪工具
- 服装厂质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潍坊市中考物理真题卷(含答案)
- 酒管专业导论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单词表(带音标)
- 2025至2030中国体育赛事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报告
- 重点金融政策解读
- 工贸行业安全管理和企业现场常见隐患排查解读(1)精
- 2025年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核安全专业实务·核技术)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养老规划师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燃气综合考试题及答案
- 应急预案评估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