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摘 要 制度问题是近年来理论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制度伦理作为制度变迁和创新的积 极成果,无疑成为制度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焦点。人们都知道产生出来的制度未必就是制 度伦理。一般说来,制度伦理就是蕴含正义性、合理性等伦理精神的基本制度。要想搞 清这个问题,这就不得不从制度伦理的基础谈起。其实,制度伦理肯定有客体性基础, 本文着重探讨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只有抓住主体性基础,制度伦理中其它问题的解 答才能深入下去。 制度是通过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的规则体系。首先,从内涵上 来看,制度是作为一种权利义务分配的的规则体系,它规定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 活动范围以及基本的行为方式或模式;其次,从外延上来看,制度作为社会的规范形态, 是通过某种强制性力量来制约主体的行为和主体间关系的特定规范。尽管制度有许多功 能,但其最基本的功能则是约束与激励,其他的功能都是从这一基本功能中衍化而来。 因而,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形态而言,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行为本身,二是主 体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制度的合理性、制度的合法性和制度的现实性构成了制度的评价 标准。而伦理制度是指伦理道德要求的规则化,是以外在于个体的制度形式而存在的伦 理要求,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强制效力和作用。制度伦理是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形式,制度 伦理保障了现实社会中人的主体性,而这种保障是通过对主体权利的肯定和限制实现 的。权利作为主体对自身主体性的肯定要求,其实质是人的自主性的表现,主体的自主 性总是通过权利的方式表现出来。制度伦理是由人们在生产和交往实践中产生的,它的 产生和演化就必须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才有利于人们实践活动的推进。制度伦理是人的 发展程度的社会衡量器,制度伦理必然以人的主体性作为内在根据和基础。因此,制度 伦理的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必须从制度伦理的生成基础和发展源泉 来考察制度伦理,探讨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以此来建构制度伦理。可以说,在建构 制度伦理的过程中,实践和人性构成了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制 度伦理是交往实践的产物,实践决定制度伦理的内容并推动制度伦理的发展。从人性的 角度来说,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人性观是构建制度伦理的基础,人性是制度伦理建构的依 据,人的需要是制度伦理产生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源。所以,人是制度伦理发展的主体, 人的发展是衡量制度伦理发展的最终尺度。 关键词:制度伦理;主体性;实践;人性 2 abstract institution problems have been hot issues in theoretical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institutional ethics is positive result as institution s change and innovation. undoubtedly, institutional ethics will become a focus .people all know that the generated institution is not maybe institutional ethics.institutional ethics is basic institution that has contained justice, rationality and ethics spirit.this has to speak of from the foundation of institutional ethics.in fact, institutional ethics based on objectivity,but the paper focused on subjectivity s foundation of.institutional ethics. only to seize subjectivity s foundation of institutional ethics ,we can answer and go on to study other questions of institutional ethics deeply. institution is adopted to regulate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subjective. firstly, from the content perspective, institution is a rule as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t provides people actual scope of activities and basic behavior or pattern in real life. secondly, from the point of the extension s view, institution is specific norms as the main constrain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and subjective through some sorts of mandatory power. although institution has many features, its most basic function is bound and encouragable, other features are derived from this basic function. as a result, institution s focus has two aspects as a standard form: first, subjective itself; seco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bjective and subjective. the reasonableness of institution, the institutions legitimacy and the reality of institution constitutes an evaluation criteria. ethical institution means that eth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rules and it lies in the form of individual and the ethical requirements, it has a certain social mandatory force and effect. institutional ethics is form of recognition of subjectivity and it is social protection of the human reality, which is protected by the principal right of recogni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restrictions. for their own rights as certain requirements of subjectivity, its essence is the autonomy of the performance of subjectivity . institutional ethics is production by people and practice of exchang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must b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nature of human,it can help people promot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stitutional ethics is measured by degree of human s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ethics is bound to be the inherent subjectivity as the basis and foundation. therefore, institutional ethics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in order to build institutional ethics, we must generate from its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 ethics to examine the source of institutional ethics. it can be said that in building institutional ethics, practice and nature of human constitute subjectivity of institutional ethics . in the point of practice, institutional ethics is the product of interaction practice and 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 ethics . from the point in nature of human, the marxist theory about nature of human is the basis for building institutional ethics, nature of human is the basis for building institutional ethics, the need of human is the internal cause in institutional ethics. therefore, human is subjec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 ethics .human s development is ultimate standards in institutional ethics. key words:institutional ethics;subjectivity;practice ;nature of human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 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5 引 言 制度问题是近几年来理论界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都在 各自的领域内研究制度问题,积累了许多观点和经验。制度伦理作为制度变迁和创新的 积极成果,无疑成为了制度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焦点。 我国理论界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研究制度伦理的,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首先 是明确地提出了制度伦理这一概念。其次,把制度、伦理与制度伦理之间的差异进行了 比较。最后,对制度伦理问题提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是对制度伦理作为整体研究的 著作不是很多。在西方社会,制度伦理问题的研究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尤其是社会契 约论成为西方制度伦理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和逻辑基础。美国当代学者罗尔斯发表的 正义论 实际上是一部制度伦理的巨著, 他是将制度伦理问题归结为制度的正义问题, 从而奠定了制度伦理研究的框架范围。但是他将制度合理性的根据是建立在纯粹的理性 证明上,忽视了深刻的历史基础。 对于主体性这个问题,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现在:首先理论界认可这一定义,即主 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在其实践交往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立的自主 性、能动的自觉性和自为性。主体的自主性主要指主体对于影响和制约他存在和发展的 各种主客观因素的认识、把握和控制能力。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主要根据,它使人与 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主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使个人在社会关系领域内摆脱了人 身依附和从属性的地位。能动的自觉性作为主体性的构成要素,对于表征人的发展程度 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的自为性的本质,在于他能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并在社会中掌握 和实现自身,从而能使个人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的一个前提条件和根据。 其次,学者们同意这种观点,即马克思把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自由个性全面发展阶段。人 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主体性也必然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人作为 主体的主体性只能从人的变化的历史活动中去理解。 对于制度伦理与主体性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现在:首先学者们提出了自由 是主体性的表现,是构成现代社会制度伦理的目的性价值,是构成社会制度伦理的基本 内容。其次,大多数学者认为制度伦理的发展与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紧密 相联,制度伦理实质上是一种合理的权利规范。最后,理论界普遍认为制度伦理是人的 发展程度的社会衡量器,制度伦理必然以人的主体性为其内在根据和基础。但是从实践 和人性的角度去深入探讨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的文章不是很多。 制度伦理肯定有客体性基础,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只有抓住 这个基础,制度伦理中其它问题的解答才能深入下去。没有对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进 6 行深入探讨,怎样建构制度伦理就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可以说,在制度伦理的建构 当中,对制度伦理主体性基础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制度伦理是什么,是我们探讨制度 伦理的前提;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是核心;制度伦理的建构过程是关键。解决好了制 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这个问题,制度伦理的客观根据、目标指向与价值取向就统一了起 来。 因此对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的探讨意义重大。制度伦理本身是事实和价值的统 一,以人为本是建构制度伦理的最终价值旨归。本文对制度伦理的研究是采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方法来分析的,从实践和人性的角度出发,从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入手,旨在 探讨制度伦理的建构何以可能。我们认为制度伦理是人们在生产和交往实践中的产物, 它的产生和演化本身导源于人性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本文从制度伦理的生成基础和发展 源泉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制度伦理,目的在于为制度伦理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综合分析的视 角,以此来构建比较合理的制度伦理框架,从而推进制度伦理建设。 本文写作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首先,从制度的定义及其特征、 制度的功能和评价标准出发,使人们对制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从制度引发出制 度伦理的涵义,并与伦理制度作了比较,这样对制度伦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说明 了在当今社会,建构制度伦理的必要性。如何才能建构制度伦理呢?这就必须从制度伦 理的主体性基础来分析。由于制度伦理与主体性紧密相关,在分析了制度伦理与主体性 的关系之后,就可以看出实践和人性是制度伦理的主体性基础。实践和人性决定了制度 伦理的产生、内容和发展。 7 第 1 章 制度与制度伦理的概述 1 . 1 制度 由于制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使得学术界对于制度问题的研 究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都在各自的领域内研究制度问题。其 实,只有加强制度本身的哲学理性认识和反思,并且在哲学的指导和反思下研究制度, 它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将制度纳入哲学层面的研究, 其关注重点是对象本身的反思。 正如布坎南所说的“制度研究的全部意义都在于确保各种约束,制度和机构能降低自私 的政治行为的重要性” 。因此,哲学视野中的制度研究是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 类型的制度中,抽象出一个“制度”本体,对制度之所以是制度、制度之所以要存在、 制度之所以能存在等这些哲学提问做出解释。更进一步讲,哲学视野中的制度所研究的 是对制度存在及其意义的必然性的探询,是对人、社会与制度的相互关系在自己时代水 平上的根本认识和理解。 从哲学角度来研究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度的定义及其本质,制度的功 能和制度的评价标准。 1 . 1 . 1 制度的定义及其本质 对制度的定义较为普遍的一种理解是:人们认为制度是约束人的行为规则体系或行 为模式。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 。这 一定义为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所接受。如拉坦认为: “制度通常被认为一套行为规则, 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 ” 诺思对这一定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 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 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 将制度看成是行为的规则或模式,其积极的方 面是从纵向上把具体制度与宏观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加以区别,但另一方面横向上却模糊 了制度与道德规范的界线。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系统。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阐发他们关于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时,常常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运用制度这一概念。同时,他们把制度 完全等同于社会形态或社会宏观结构,容易忽视制度本身在社会现实中所具有的层次 性。当代西方社会家吉登斯基本上是把制度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社会体系和社会宏观结 构,但他认为制度是在社会系统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或者说制度就是一个互动过 程。吉登斯说:在社会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其为制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285 2 8 6 . 科思、阿尔钦、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53. 科思、阿尔钦、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29.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25 2 2 6 . 8 度” 。 在此,他强调了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制约性。 这些对制度的不同解释只说明了制度的某一特性,为全面理解制度提供了基础。概 括起来,我们给制度下这样的定义:制度是通过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 间的规则体系。首先,从内涵上来看,制度是作为一种权利义务分配的的规则体系,它 规定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活动范围以及基本的行为方式或模式;其次,从外延上 来看,制度作为社会的规范形态,是通过某种强制性力量来制约主体的行为和主体间关 系的特定规范。 对制度的研究离不开对制度本质的分析与揭示,这是制度研究的基础。哲学视野中 制度本质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制度的历史形成、基本特征和根本性质等。对于制度本质 的理解,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而是要从它根 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理解。制度不仅仅是人的观念、意志、思维、要求的表现,而且 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制度在本质上是一个历史范畴,根源于社会经济基础。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化,制度也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制度有着不同的表现。任何 制度模式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不会有永恒的制度。同时,制度又是一个具有中介作 用和整合功能的关系范畴,作为整合社会主体和客体的存在,使得相关对象之间真正联 系起来,并且发生相互作用。制度作为一般性的存在,是社会的组织方式,反映了社会 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本质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制度还是一个规范范畴,通过一 种强制性的约束,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确立特定的社会秩序。因此,前苏联 学者莫伊谢耶夫指出“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和有目的的集体行为的必要性,这是解决整 个人类形成历史进程中所要彻底研究的矛盾。 ” 1 . 1 . 2 制度的功能 制度一旦形成, 在实际生活中就会发生一定的作用, 制度的作用体现着制度的功能。 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 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尽管制度有许多功能,但其最基本的功能则是约束 与激励,其他的功能都是从这一基本功能中衍化而来。制度是通过权利与义务规定主体 行为和主体间的规则体系。因而,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形态而言,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 一是主体行为本身,二是主体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作为规定主体行为的规则,制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约束作用。约束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限制;一是保障。限制就是明确规定主体行为的活动界限,或者说确定主体选择的 范围。保障是指防止主体的权利受到侵犯和损害,以保证主体在履行其义务的同时享有 其应有的权利。限制与保障是统一在约束功能之中的,限制本身意味着保障,而保障实 际上也就是限制。 只有如此理解制度的约束功能, 才能够使制度具有其确定性和明晰性, 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m . 北京: 北京三联书店,1998:80. 莫伊谢耶夫.人和控制论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7: 179.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33. 9 才能够使生活在制度中的主体产生预期和安全,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制度的利 益基础内在地决定了制度的约束功能。戈森认为,之所以需要约束是因为“一方面,个 人的力量不足以保护自己不受侵袭或损害;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看来难以确定每个 人可以达到而又不损害他人的界限。这两方面的情况必然使社会创造出一种权力,支持 受到损害威胁的个人的力量,并在可疑的情况下确定个人权利的界限。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体的需要、动机和目的不同,因而利益也就不同,在交往的 过程中利益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冲突的发生。现代社会的分化和分层的加速,使利益冲 突更有扩大的趋势,不仅存在着个体主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而且存在着个体与社会之间 的利益冲突。制度作为调整主体间利益关系的规则体系,目的在于解决主体交往过程中 所发生的利益冲突,这是通过制度的激励功能来实现的。 “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 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往的激励结构。 ”制度的激励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合作与竞争。竞 争是鼓励主体的利己、求利的行为活动,以激发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和潜能;合作则 是引导和促进主体之间形成和保持良性的互助关系,以推动社会利益的实现。竞争与合 作对制度的激励功能来说缺一不可,合作是竞争中的合作,竞争是合作中的竞争。只有 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制度才能成为主体之间良性交往关系的模式, 既保持个体的积极性、 创造性和潜能,又能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制度对权利的界定以及权利和义务的 平衡,使主体间产生一种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使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减至最低程度。 1 . 1 . 3 制度的评价标准 制度作为一种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客观存在物,也存在一个 被评价的问题。评价首先要确立标准,评价标准是进行评价的逻辑前提。由于社会主体 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主体需要、利益的差别,使得不同主体的价值尺度是不同的,自 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标准。但就制度本身而言,尤其是从哲学层面审视制度的时候,只 有那些既体现制度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有助于制度 持续演进和发展的标准,才是合理、可取的。在这个意义上,就只能有这样三个标准进 入我们的视野:制度的合理性、制度的合法性和制度的现实性。 制度的合理性,主要是指制度的内容要符合制度的内在规律,如制度是否具有逻 辑一致性,是否能体现制度的本性与目的,是否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完成其目 标上是否有效率等。 归根到底就是制度是否能完成其保证社会发展、 保证社会与人协调、 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制度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制度在社会层面存在的法 理与价值基础。制度合理性关心的是制度系统如何有效运行,制度合法性关心的是选择 某一制度的理由是什么。由于“制度非中性”是制度不可避免的问题,不同制度主体在 制度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一制度所带来的效益在不同制度主体中是截然不同的, 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制度合法性实质上是制度的价值选择与目标定位。制度的现实 戈森.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2.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 10 性,主要是指制度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而言。一种制度即使在理论上很完美,但如果 缺少自我实现的能力,那么它还是不具备现实性。 1 . 2 制度伦理 1 . 2 . 1 制度伦理的涵义 目前,有的学者认为: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制度伦理就是指制度中的伦理,它 包含制度的内在伦理蕴涵制度的价值诉求和制度的外在伦理效应对制度的伦 理评价,制度伦理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即“制度伦理就是指制度包含什么样的 价值和依据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价 值或价值追求;二是对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进行的评价。这两个方面统一并联结于制 度伦理这一范畴之中的,是制度伦理不可分割的内容。 ”布罗日克认为:评价是价值的 实现和价值实在化的方式。在评价以前和评价之外,价值仅仅作为一种客观的可能性而 存在着。所谓评价,即是主体对他所认识的某种客体表现的价值的一种认识。价值和评 价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着的概念。它们的分离只能在抽象的思维中存在。制度所包 含的价值为评价制度的标准奠定了基础,是主体对制度进行评价的伦理依据。而对制度 的评价则说明了制度所包含的价值,为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制度包含的价值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可以根据实然和应然的关系把 制度中的价值分为实然性价值和应然性价值。制度中的实然性价值是指制度功能所发挥 的对主体的作用,由制度内在的分配权利与义务的规则体现出来。制度中的应然性价值 是指主体对制度的期望,以达到主体想要达到的社会共同目的,这种应然性价值具有现 实的可能性,或者说它是制度未来的实然性价值。 也可以根据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将制度包含的价值区分为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 手段和目的是相辅相成的,目的“就是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终点” ,是“活动的 客观结果以主观观念的形式超前的存在于人脑之中,成为人如此活动的原因” 。手 段是“实现目的的工具和运用工具的活动方式或操作方式、方法等,”手段受目 的的支配和制约,但是只有与手段相联系并通过手段,目的才有其真实的意义。制度中 的目的性价值与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直接相联系,制度中的手段价值又称之为工具性价 值,在一定的关系中或条件下它也是制度的目的性价值的构成部分,它通过制度的程序 和具体运作过程表现出来,为制度的目的性价值的实现而服务。制度的目的性价值与制 度的工具性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制度的工具性价值会转 化为目的性价值,而目的性价值又会转化为工具性价值,它们之间的互换性,是由特定 施惠玲. 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 施惠玲. 制度伦理研究论纲 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3 : 2 5 . 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195.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77 1 8 0 . 11 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决定的。 制度包含的价值是一个丰富的价值体系,其中,各种价值并非同等重要。有基本价 值与次属价值之分。此外,基本价值的性质不同,以及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价值 具有优先地位,处于相对优先地位的价值又可以称之为核心价值。总之,关于制度包含 的价值类型区分,对制度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度的价值评价,也就是对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的伦理评价。制度的价值评价具 有复杂性,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于制度的价值评价的标准。制度的 价值评价标准有公正标准、社会生产力标准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准。制度的价值评 价标准具有相对性、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制度的价值评价标准是一个历史相对性的 标准,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评价标准并不适合于任何时代,随着历史的发展,制度的 价值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制度的价值评价标准具有普遍性,制度的价值评价标准的 普遍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制度的价值评价标准具有 客观性,制度的价值评价标准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大多数人的需要和产生这种需要 的历史条件。 笔者认为制度伦理就是由蕴含正义性、合理性等伦理精神的基本制度。概括地说, 制度伦理是指符合伦理价值要求的制度,或者说是合理的制度。制度伦理所针对、约束 的对象是基本制度及各种制度安排,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而,制 度伦理的功能和作用是使制度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 . 2 . 2 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的联系、区别 伦理制度是指伦理道德要求的规则化,是以外在于个体的制度形式而存在的伦理要 求,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强制效力和作用。伦理制度针对和约束的对象是社会个体或某一 社会群体,它通过外在的具有强制效力的道德规则对个体或群体在各部门的行为严格的 管理,或从外部激励个体做出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因而,伦理制度为社会的规范化、 秩序化提供了一种有力的保证。 伦理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 “由于伦理制度的约束对象是个体及 个体的行为,个体在刚性的伦理制度的严厉约束之下,会失去其丰富的个性,封闭其创 新精神。 ” 而制度伦理不仅是制度变革的条件,是诱发制度创新的基础,而且它是制度 变革、创新的内生变量,它能够促进制度变革的完成。伦理制度则只是约束个体道德行 为的一种手段,它是明示的、外部的伦理道德要求,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它通过一系 列具体的制度安排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行为,给予个体以道德强制,它本身直接就是个体 行为道德与否的评价尺度,它对个体行为的合道德性具有直接的意义。伦理制度一经建 立, 它就有着任何制度所共有的它律性, 但绝不能把它当作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的制度。 因为它所带来的弊端是 “以绝对的伦理道德要求干扰、 破坏正常的非道德化的制度运作; 施惠玲. 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9. 12 以过度膨胀的伦理制度窒息人的道德主体性,使人成为外在的伦理制度约束中的被动的 奴隶。 ” 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相互区别,但却紧密联结。从制度方面来看,在现代社会制度 本身就有着不同的类型,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既有伦理化的制度存在,伦理道德 也有制度化的倾向,这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从道德方面来看,制度伦理是个体道德 的基础,伦理制度则是个体道德的起点,可以说二者是个体道德建设的初始环节。作为 一种制度,伦理制度必然有与之相应的制度措施,这些制度性措施对于那些不具备足够 的道德自觉性的个体来说,伦理制度的外在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观的道德效 果,因为个体总有一个从不自觉的道德到自觉的道德的发展过程。其次,制度伦理与伦 理制度之间的联系还表现在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在社会基本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任何 一项伦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制度伦理的价值为基本依据。由此可知,制度伦理是伦理制 度的基础。 吕耀怀.道德建设:从制度伦理、伦理制度到德性伦理j.学习与探索,2000,(1). 13 第 2 章 制度伦理与主体性 2 . 1 主体性的内容及其发展过程 2 . 1 . 1 主体性的内容 “主体性既是主体之为主体的特性,又是主体之为主体的根据和条件。即人只因具 有了主体性他才成为主体。 ” 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人化的世界,人是一种主体性的 存在,主体性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赋予外部世界以合目的性形式的创造性活动。主体只 是主体性活动的人格体现,不是主体决定主体性,相反是主体性活动的展开的广度和深 度决定了主体的历史形式。也就是说,主体必须在主体性活动中生成、发展和进化,离 开了主体性活动,主体也就成为了抽象的人。 作为主体的人,要进行活动。在人的现实交往活动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是自由的平等关系,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自由。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并非仅限于此,主 体间的关系在实际中表现为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之所以能以主体的 形式参加交往,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主体和客体二重性规定,每一个人是手段与目的的 统一。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是否真正被作为主体,以主体的方式来对待主体,而不 仅仅是被当作客体来对待,于是就产生了主体的权利要求。所以,权利可看做是主体的 社会地位。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特性。 ”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 主体在其实践交往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立的自主性、能动的自觉性和自为性。从一般的意 义上来说,主体的自主性主要指主体对于影响和制约他存在和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 认识、把握和控制能力。因此,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主要根据,它使人与自然之间建 立了一种主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使个人在社会关系领域内摆脱了人身依附和从 属性的地位。能动的自觉性作为主体性的构成要素,对于表征人的发展程度具有重要的 意义。 主体的自为性的本质, 在于他能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并在社会中掌握和实现自身, 从而能使个人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的一个前提条件和根据。总之,主体性是合规律性 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升华.。 2 . 1 . 2 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主体性也必然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只能从人的变化的历史活动中去理解。马克思把作为主体的人的发 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自 李楠明.价值主体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59 李楠明.价值主体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59 14 由个性全面发展阶段。 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从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来看,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很小的, 人们之间的交往只限于自然形成的血缘部落之间。人们之间的这种交往关系,体现着分 工不发展的状况,分工仅限于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在这种分工中,人们的活动具有 自发的特征,因而这时的人们被束缚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自发性质的分工状况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以共同体为基础的特 征。这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处于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之中,以群体的力量来实现 对自然的主体关系。由于分工的不发达,使人们生存、活动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这 就使人必须以共同体为媒介,才能发生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可以说,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关系就是自然发生的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的政治关系。而统治服从 的政治关系是天然血缘关系的放大,是个体依赖群体,群体统治个体的体现。这样,这 种带有自然关系特征的群体主体的社会活动形式,就转变为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社会 压迫形式,从而使个人丧失了作为主体必须具有的自由人格。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只是人作为主体的的潜在阶段,人虽然完成了与自然的分化,在 自然界中把自己提升出来,作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物的可能的主体而存在,他创造的历史 的活动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是通过群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就个体而言, 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 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发展着。在这个阶段中,人的主体性还是处 于萌芽的状态。 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阶段来看,这一阶段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个体和类得到了分化。伴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不同的劳动部门之间、不同的行业之间采 取了分工、协作的形式,由此那种自然形成的社会、个体的劳动形式和血缘、地域的交 往形式都被分工和协作所代替。这意味着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自觉分工和社会化劳动 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上,个人开始独立,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摆脱出来,成 为一个自主的社会存在。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自然形成的那种没有充分发展的人的交往关系,都被物的交往 关系所取代,人与人的自然关系变为物的社会联系,这就使社会全面物化,但是以物为 媒介的这种联系,使人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联系了起来,这就使人加入到社会分工体系 中,形成了全面的社会联系,成为一个社会的存在物。当人摆脱了自然形成的依赖关系 而成为一个社会的存在之后,人也就自主独立,同群体分化开来。这种自主独立,这种 自我决定,就是近代以来自由和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内涵。 但是,商品经济对人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因为分工、交换和以商品为媒介的人与 人之间的联系使人的社会关系完全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取代,这就使主体从血缘关 系、地域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下解脱出来,但同时又把自己处于物的关系的支配下,造 成了主体在更高发展阶段上和更深层次上屈从于物的统治的异化形式。所以,商品经济 15 造成的独立主体其实是市民社会的“私人” ,主体创造能动性的发挥其背后的支柱也是 致富的贪欲。因此,马克思才把这个阶段上人的发展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 立性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的主体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是很完善的。 人的独立性阶段为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虽然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 性并非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存在着固定化的分工。 在这种状况下, 一方面,人积极地进行着创造活动,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另一方面,人的有限生命又使 主体必然以追求幸福和物质利益为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感官和肉体需要。正是 这种商品经济的物与物的联系和交换活动,冲破了民族和地域的局限,使世界市场成为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而当商品经济的物的联系使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之后, 人的活动空间日益扩大,从而为人全面发展自身创造了条件。 社会分工、交往的这种由自然向自愿的转变,也意味着生产力不再是与人分离的外 在力量,不再是脱离人的物的形式,人也不再是必须以私人的身份才能同这种力量相结 合,而是作为真正的个人来全面占有生产力的总和。在社会历史发展方面,就是使社会 分工、交往、生产力等因素由外在于人的、独立运动的客观性转向人自身的主体性,成 为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和形式,被人所自觉地支配。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社会才不会是同 个人相对立并统治人的自在运动的力量,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人的全面性最根 本的就是要超越谋生性的生活方式,摆脱功利、私人利益、自然必然性对人的束缚,把 人本身作为目的,使活动能够为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服务。 作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总体的人,指的是个体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是他对自然 必然性束缚的超越,以实现本身的价值和全面发展自身为目的的活动。作为自由自觉的 活动的本质是具体的,是包含全部历史发展成果和把客观物质生活条件转变为自主活动 形式的总体。只有作为这样总体的个人,才是真正意义的自由个性,也才是真正意义的 主体。到了这一阶段,人的主体性就获得了全面、充分的发展。 2 . 2 制度伦理与主体权利意识 制度伦理的发展与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紧密相联。尽管“在社会发展 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 共同规则约束起来, 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 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 不久便成了法律。 ”但这时的共同规则是以“前制度”的形式出现的的社会规范。在人 类进入文明时期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权利意识也在发展着,它是人的自我意识 的发展的产物,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权利是主体的权利,权利表征着人的发展即个人作为独立自主的人而存在。只有主 体才具有权利,权利意识是主体性的集中表现。主体是现实的人,是在社会中活动的人。 就现实的个体而言,人和主体并非完全等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主客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 16 关系的建立,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既取决于客体的性质,也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就是 说,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并现实地具有主体性的时候,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 以主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制度伦理是主体权利意识的客观化结果,权利是主体对自身 主体性的肯定要求。人是历史性的生成,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的不断生成而得到发展 的。权利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历史性必然,权利意识是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 而产生的主体意识。 2 . 2 . 1 制度伦理是主体权利意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现代意义上的制度伦理形式是伴随着人的权利意识的产生而形成的,是人与社会共 同发展的产物。 它通过对权利和义务的分配规范主体的行为, 调整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人的初始阶段,每一个体的人都意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单一性。他把自己隶属于部落 的群体,看成是群体的一部分。因此,他对周围事物不能那么自由地形成自己的独立的 观念,科恩认为: “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 自我没有独立自在的意义和价值,因为 个体与公社之结为一体,不是作为公社的独立成员,而是作为有机整体的一个粒子,个 体同整体分开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是说,在人类的最初阶段,个体的人还缺乏自我意 识,这时的人的自我意识还是一种潜在。 “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 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区别开来。 ” 这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