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从描述云南石屏彝族“海菜腔 音乐形态入手,结合“海菜 腔”的地域特征、历史渊源等因素探寻其风格形成缘由。并通过“海 菜腔”的田野考察分析现存状况,探讨“海菜腔 多元化传承模式构 建的具体措施,最后引发“海菜腔 演唱与云南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相 结合的教学式传承思考。 关键词:海菜腔现状分析多元化传承保护声乐教育 a b s t r u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s t a r t e dw i t hm u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h a c a it u n e ,o fw h i c ht h e r e a s o n so ft h es t y l ef o r m a t i o n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b yc o m b i n i n gw i t hi t s r e g i o n a lf e a t u r e s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t h ea r t i c l ea l s oi n v o l v e dt h es t u d y o ne t h n i cv o c a le d u c a t i o ni na r ti n s t i t u t eo fy u n n a nv i at h ea r g u e m e n tf o r h a i c a it u n e f i n a l l y , b a s e do nt h ec u r r e n ts t a t e so fh a i c a it u n e ,t h e m e a s u r e sf o r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m o d eo fm u l t i f a c t o rh e r i t a g ep r o t e c t w e r ed i s c u s s e di nd e t a i l k e y w o r d s :h a i c a i t u n ev o c a lm u s i ce d u c a t i o nm u l t i - f a c t o r h e r i t a g ep r o t e c t i i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 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 成果本人声明: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的或撰写过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其他人为获得南京艺术学院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否幌夕签字帆a 。移年够月矽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艺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南京艺术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博士、硕士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艺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雠文储馘屠,澎 签字日期:a p 楞年0 月2 p 日 导师签名:名多 签字日期:年月 e 1 引言 引言 “海菜腔”作为石屏地区彝族尼苏人千百年来创造的珍贵文化财富,扎根于彝族人生活 的土壤之中并k 期传唱。在历史进程中,“海菜腔”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更成为一个 蕴涵着多层文化内涵的音乐文化传统。 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通过对“海菜腔”较细致的整理与分析,探究“海菜腔”音乐的 形成缘由、风格特征及与周边音乐现象的互渗融合关系,探讨石屏彝族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互渗、融合的状况。 研究目的之二,通过对“海菜腔”现状及“海菜腔”民间艺人的考察,如实地反映“海 菜腔”民歌和“海菜腔”民阃艺人的生存及现有传承状况,并探讨“海菜腔”的多元化传承 途径。 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海菜腔”这一兼有“保留性”与“融合性”特点 的传统音乐文化,并将“海菜腔”置于彝族文化环境及石屏周边多民族文化环境中,探讨“海 菜腔”的形成发展与民族间互相融合、民族历史变迁的密切联系,同时将“海菜腔”演唱与 云南艺术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尝试相结合,具有相应的学术意义。 本文建立在笔者对“海菜腔”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在多次的调查中,笔者不仅结识了 如施万恒等民间艺人,而且对于“海菜腔”也逐渐从作为一般知识的了解到切身的体会。本 文的写作结合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针对“海菜腔”的历史史料进行学术梳理,探寻其形成 缘由,并在“海菜腔”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传承的客观思考。同时,笔者在对“海菜 腔”的传承探寻中也启发了很多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声乐教学的一系列思考,除了认识到“海 菜腔”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作用与意义外,也注意到作为民间艺术的“海菜腔”对于专业 艺术教育的多元化意义等。 第一章“海菜腔”的形成探索 第一章“海菜腔”的形成探索 第一节“海菜腔 艺术特征 云南彝族“海菜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 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三道红聚居地区,并在以异龙湖为 中心的方圆百里内的农村、城镇广为流传,同时也流传至建水、开远、通海、个旧等地,深 受石屏及建水汉族百姓喜爱。 一、“海菜腔 现有资料整理 1 、“海菜腔”称谓探寻 对海菜腔这一称谓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海菜腔本意是在“海”上唱的腔( 石屏 当地人都把异龙湖简称为“海子”) ,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茎花可食的水生草本植 物而得名。也有传说认为彝族先民摇着桨橹在异龙湖中打鱼或采摘海菜,渔民边划船边歌唱, 歌声就象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称为“海菜腔”。以上说法经当地学者许象坤先生考 证已属无稽,但可以肯定海菜腔是产生于异龙湖上。在当地学者汪致敏的红河民间音乐 舞蹈研究一书中,引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是白章富先生的多名说。他在彝族海菜腔源流初探一文中说:“石屏人水村地 区的甜石榴闻名滇南,海菜腔又名石榴花,就是因此而命名。” 其二是海菜腔源于彝族语之说。据许象坤先生的石屏彝族与海菜腔一文介绍,海菜 腔的名称,最早出现于石屏县志艺文卷。其中石屏清初文人胡赢忆异龙湖诗日: 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冥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临 这首七绝诗句是海菜腔见诸丁文字的最早记载。但是许先生认为,文人骚客将其列入诗 文,并不是海菜腔定名的开端。于是,他从彝族语言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用汉 语读海菜,可以读成海吉。彝语的海读黑,与汉语的海声母相同音相近。彝语的对 歌是吉,用彝语说黑吉,就是海上对歌的意思。然而汉人听起黑吉来,就 是海菜。于是看见彝族男女到海上划着船对歌,就说是去唱“海菜腔”其实还应该 先有黑吉后有海菜。靠打猎捕鱼,这也许就是海菜腔产生于海上的依据。”哺1 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各有所据。笔者在陶村鸭子坝采访时,当地彝族群众多认为“海菜 腔”发源于异龙湖畔。据民间传说,在元朝末年,异龙湖畔发生了一场战争,双方打了七天 七夜才结束。打了胜仗的一方就在异龙湖畔烧篝火、摆酒席庆祝胜利,老百姓在唱歌跳舞中 就把彝族话中的白话方言排列成有规律的唱词唱了出来,随后就在湖畔彝族村子中流传起 来。在后来的演变中有人就把它规律的整理后形成了海菜腔。他们认为取名“海菜腔”的原 因是异龙湖畔的彝族人民非常喜欢唱歌跳舞,在湖中打鱼、扯海菜时也要唱,歌声声调拖得 很长且有韵味,唱的过程中使人感到就象摘海菜一样很长,顾名思义就取名为海菜腔。 也有人认为“海菜腔”一词出自于彝语“黑吉”( 海上对歌之意) 和“海吉”( 海菜之意) , 在明代以前都是用彝语演唱,又因为彝语“黑吉”和“海吉”发音相似,后来汉人根据其歌 【1 】许象坤石屏彝族与“海菜腔”【q 湖畔争鸣石屏彝族“海菜腔”论文集,云南:红河州艺术创作 研究室编,1 9 8 9 ,转引自李元庆云南省红河州新型少数民族说唱曲种志略【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 0 0 3 :4 4 5 【2 】吴志刚彝族烟盒舞与海菜腔 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 0 0 0 :7 【3 1 汪志敏红河民间音乐舞蹈研究【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 0 0 2 :6 3 6 4 3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歌特点和地域特产转译成汉语而来。u j 事实上,无论源于哪一说法,都离不开特定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等等因素。 在这个意义上,“海菜腔”不仅是异龙湖畔彝族人民曾经经历过的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同 时也是繁衍生息在石屏的祖祖辈辈思想感情与理想追求的浓缩和精华。 2 、“海菜腔”研究综述 有关“海菜腔”的研究,近代始于民国时期云南石屏当地汉族学者许象坤先生,1 9 8 5 年当地学者许象坤先生撰写的白话腔唱词浅析中首次对“海菜腔”的“白话腔”唱词作 了全面的论述。到了2 0 世纪8 0 年代,1 9 8 3 由云南省红河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群众艺术馆 编的内部出版刊物云南省红河北岸彝族曲子舞曲选( 专集) 中收录了以下有关“海菜腔” 研究:包括: 云南著名学者杨放先生撰写的关于“腔”的几种概念一文中指出彝族尼苏人“腔” 的三种含义。在彝族尼苏人的曲子及舞曲一文中首次对红河彝族尼苏人的“海菜腔”及 相关的音乐民俗、音乐形态和唱词结构,作了全面系统介绍。学者许象坤先生撰写的“火 草烟”巡礼一文中,将彝族尼苏人的“火草烟”风情做详细介绍,涉及“火草烟”民俗的 很多方面,并介绍了“海菜腔”的基本功训练及海菜腔的唱词特征,是本论文有关部分的重 要依据和资料来源。 1 9 8 9 年由民族艺术研究编辑部和红河州艺术创作研究室编的湖畔争鸣石屏 彝族海菜腔烟盒舞讨论会论文集中收录了有关“海菜腔”的研究:包括:学者许象坤先生 撰写的石屏彝族与“海菜腔”一文中对“海菜腔”的渊源、“海菜腔”的名称探索、当地 彝汉文化交融、“海菜腔”的唱词艺术等进行详细论述。当地彝族学者戈隆阿弘先生撰写的 “海菜腔”探源一文中论述了“海菜腔”源于彝族古阿哩情歌。当地学者汪志敏先生撰 写的石屏“海菜腔”与建水“海菜腔”之异同一文中比较了两地“海菜腔”的异同。当 地学者孙官生先生撰写的论“海菜腔”的“主体意识”一文中论述了“海菜腔”作为自 然形态的音乐艺术精品,已走向具有主体意识的自觉、能动时期。 近年来的研究则伴随着学术视野的扩展,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凸显于社会文化的整体效应 及海菜腔与多种文化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即如梅里亚姆所提出的:将音乐置于文化之中去研 究。比如石屏县坝心区文化站千保德所撰简论彝族海菜腔心1 和许象坤云南彝族“海菜 腔”唱词赏析口1 ,侧重于“海菜腔”唱词内容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者则侧重于音乐形态 方面的研究,如梅璧“海菜腔”的音乐特征及内涵冈由h 1 ;又如白章富彝族“海菜腔” 源流初探垢1 一文则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对“海菜腔”进行了研究和论证。 二、海菜腔音乐特征概况 据收集的资料来看,“海菜腔”属于长篇结构的对唱类型山歌,其音列调式属于以五声 音阶为骨干的七声调式,以羽调式为多。曲式结构为拘腔正曲白话三个主要部分加 上空腔、舍腔、桠腔、花点等腔型组成三部分,具体为: 1 、拘腔:海菜腔的开始部分。在方言中有( 推辞、谦让) 的意思,对唱双方唱词中有 谦让、赞美或表达向对方学习的意思。拘腔对演唱者嗓音和气息有很高的要求,开腔高昂婉 转,是海菜腔演唱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见谱例1 : 【1 】李元庆云南省红河州新型少数民族说唱曲种志略 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 0 0 3 :3 9 4 囝土保德简论彝族海菜腔 j 民族艺术研究2 0 0 6 ,0 4 嘲许象坤云南彝族海菜腔唱词赏析 j ,中国音乐,1 9 8 9 ,0 2 : 3 8 3 9 吲梅壁海菜腔的音乐特征及内涵因由 j ,中国音乐,1 9 8 8 ,0 2 :7 7 7 9 + 6 4 【5 】白章富彝族“海菜腔”源流初探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7 ,0 2 :1 3 7 - 1 4 1 4 第一章“海菜腔”的形成探索 节拍自由 【拘腔】众齐唱j t “ 海菜腔( 锅台腔) ( 对唱及众人帮腔) 石屏县龙掇镇辘园村 苑万恒李钚秀等演嘱 哎啦咿唉哟 喱唉啊 罗 闲罗牧今u 喝玩哎喔哎罗露 睃啜哟 砹哟唉( 下接文锄 2 、正曲:唱词是一首七言四句白话诗,这2 8 个字里高度提炼了要表达的完整意义,演 唱时按6 、1 、5 、2 、7 、4 、3 的字数把2 8 个字分开在七腔里唱完,民间称为“点字眼”。有 时也用6 、1 、5 、2 、7 、5 、2 、的“点字眼”格局。演唱一般由男女双方一至二人领唱、对 唱,众人( 三人以上) 帮腔,也称舍腔。 3 、白话:又叫“款白话”,也是海菜腔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对唱双方各唱两句,一般 以每句五个字演唱,两句之间可用“花点”连接( 传统“花点”一般是四字句) 。白话腔内 容涉及有历史、人物、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政策知识等多方面题材。组词造词较为自由, 随意性大,讲究押韵和比兴。 海菜腔的唱词从内容上分有试曲( 彼此试探) 、抽曲( 相互称赞) 、勾曲( 挑逗吸引对方) 、 热曲( 海誓山盟) 、扫曲( 委婉拒绝) 、离曲( 依恋不舍) 、挂曲( 倾诉相思) 、怨曲( 满腹牢 骚) 、闲曲( 消愁解闷) 、怪曲( 嘲笑挖苦) 等,都是附合情绪的即兴创作,反映出男女青年 在爱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双方以统一腔调对唱,更高水平就是“山悠伴海菜, 四腔搭着卖,五山腔在外”,即四人腔联唱,对答可以用不同腔,除了能考演唱者的声音, 还能考其反应。“衬词”方面更多的是演唱者临时编创而即兴演唱的,内容涉及广泛,如: 劳动、生活、知识、爱情、自然环境等等方面。同时,它大量借用一些虚字以发出声音,如: “啊、哦、晤、衣、哟、哎、尼、妹、么、哕、安”等等。通过运用这些虚字既提高了海菜 腔的歌唱性和欣赏性,又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海菜腔的节拍多运用混合拍子,如在拘腔演唱中,节拍以八拍子为主,含有6 8 、7 8 、 8 8 、9 8 拍。小节内强弱无明显规律,给人以不稳定之感。而在正曲和白话的演唱中,则 以4 拍子为主,8 拍子为辅。演唱时,歌手会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在重点音符上自由延长, 5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使之变得更富于歌唱性、情感性和力量性。乐器伴奏以四弦为主,有时也用树叶吹响伴合。 在音乐风格上,海菜腔以其优美动听的曲调,婉转悠扬、起伏连贯的唱腔和独特的当地 语言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滇南天籁之音。 三、“海菜腔 的音乐风格探索 “海菜腔”的音乐风格探索涉及范围很广,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l 、多声部音乐现象: “海菜腔”在音乐的某些地方形成了多声部现象,多集中在众人帮腔和男女对唱承接之 间的三至五小节,像舍腔中,众人帮腔的旋律多与领唱的主旋律形成八度或五度的和声构成。 这样的多声部音乐构成与“海菜腔”的演唱形式有很密切的关系。“海菜腔”演唱以一领众 合为主,有时也为两人对唱,帮腔当地人又称为“舍”。学者许印芳( 清代石屏人) 在星 回节考中记载: 而内声继发山歌水调,一唱百合t q 可见当时“百人”( 就算不是一百个,起码几十个人帮腔是有的) 帮腔的盛况,这样,“一 领”的演唱过渡与“百合”的演唱承接之间就构成了多声部音乐现象( 见谱例2 ) 。如上文 所言,石屏当地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这个地区的旋律与和声形态,使之得以逐步形成和巩 固了尼苏“三道红”人在歌声中表达自我及情感交流,并使集体性音乐接受惯性思维在潜移 默化中扩大“海菜腔”的受众面和接受群。 2 、“点字眼”及“花点”的运用: 领唱者或主唱者在正曲部分会运用“点字眼”这一奇特的唱腔格局,主要是“海菜腔” 的结构庞大,主要唱词内容会被大量运用的虚词、衬词,或即兴编创的歌词内容所干扰,因 此用“点字眼”来强调主要的2 8 个字的唱词内容,且主词内容是在一定规律性的地方才保 几个字“点”入。而其余的唱词内容繁多不限,或事或物或景等等,因此很多不懂这样特殊 规律的听者常常听不懂。 而在白话部分的“花点”( 或称花蝶) 的运用,也就是将一些即兴编创的、或充满调侃的 内容与主要唱词内容穿插在一起,这样的奇特演唱表达既能含蓄的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想, 又隐藏于无关的内容中,例如,在“得见哥犁田,女人不得闲”这两句唱词之间加进字数多 少不限、旬数多少不拘、与要唱的内容没有关联的唱词,比如:“得见哥犁田,女人不得闲” 这一段,加花点后即成为: 得见哥犁田一一石屏州城,十二花园朵朵开团,朵朵爱人 再通过规律性的对唱布局、节奏,使内容之间前后呼应,押韵合辙且能唱念结合,充满 雅情怡性,独具韵味。 3 、唱词套路式拓展: 由于“海菜腔”的演唱场合、演唱功能等等决定了“海菜腔”的即兴创作者、演唱者、 接受者都是同一群人。海菜腔的演唱者即兴创作歌词后就意味着成为新的创造者,同时也是 该音乐的接受者。且以对唱形式并伴有领唱、帮腔来进行演唱,这样就逐步形成创作、表演、 接受为一体的一个个群体,他们既是歌唱活动的表演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欣赏者。在集体 性的参与中,演唱“海菜腔”的过程就逐步形成以集体探讨的方式对“海菜腔”的各个部分 的提炼加工过程。其中,既包括对旋律腔调的韵味体察和梳理,又包含对唱词地域方言的反 复锤炼和斟词酌句。当演唱者的演唱被众人赞赏时,其精彩的旋律和唱词既被演唱者留存, 也会被参与者接受者记住并进行模仿,随着演唱次数的增多形成固定搭配,这样的搭配积累 愈久,就愈容易被众多演唱者熟烂于胸并能随时出口套用。在“海菜腔”流传的几百年里, 其精彩的唱腔和唱词得到当地无数群众千百次地琢磨和认同,也被翻来覆去的运用且屡用屡 ( 1 1 王保德彝族海菜腔腔体结构及演唱规律阴,民族音乐,2 0 0 7 ,0 5 :3 6 6 第一章“海菜腔”的形成探索 新。 笔者曾比对过“海菜腔”的唱词,发现其中每一首虽含有即兴创作的成分,但往往是即 兴性质的套用,如爱听小妹好声音: 爱听爱听真爱听,爱听小妹好声音早知小妹唱得好,不吃晚饭就来听 又如一夜不睡妹来听: 爱听爱听真爱听,爱听哥哥百样音早知哥哥样样会,一夜不睡妹来听 不难发现二者都是循着一个套路进行即兴创作改编的。因此,此种经历史洗涤后积淀的 集体智慧的唱词积累,形成了相对套路化、模式化唱词的使用。 4 ,、拘腔旋律的拓展: “海菜腔”的主题音乐拘腔,“常常包含四至六个乐句,由此组成变化一段体,随后在 各腔中反复出现或变化出现的拘腔旋律,亦多是一段体结构的变化,在白话旋律中虽有新的 材料出现,但不论节奏、音型均有拘腔的痕迹。”比反复再现的拘腔旋律,事实上是分属男 女对唱双方的不同旋律之间的反复吟唱。拘腔一开始,男女歌手们均以辽阔高亢的呼唤性腔 调开头,按先男后女的顺序对答式往前推进,后面的男女双方演唱中,在对答交替间隙,还 是各自沿用开头腔调的变体形式再引入具体唱段。因此,“海菜腔”演唱中在叙述性的表达 思想感情基础上由于拘腔旋律的延展而有了较强的歌唱性,使“海菜腔”整体音乐推进充满 对比和变化,让“海菜腔”在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倾述上都有极为生动的体现,这是“海菜 腔”音乐风格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第二节“海菜腔 风格形成缘由初探 “海菜腔”以其音域宽广,高亢委婉、优美动听,居于滇南“四人腔”( “海菜腔”、 “沙悠腔”、“四腔”、“五山腔”) 之首。在历史上曾以“大攀桨”、“倒扳桨”、“石屏腔”、“挣 命腔”等名目存在,其中有的是学术界的通称,有的是民间的俗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 出其流传地域或本体特征。目前的“海菜腔”音乐发展与2 0 世纪初叶相比,已有所变异, 据世代居住在石屏的当地老人介绍,以前曾听过祖辈唱的“海菜腔”是用彝语演唱的,而不 是现在的彝腔汉词。冈此,透过对“海菜腔”发源地石屏县城及周边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 管窥“海菜腔”在不断加入新的外来因素与内在思维的变迁以及呈现出来的融合趋势与音乐 风格的形成之关系是较有价值的。 一、地域环境及生活方式 石屏县地处哀牢山南隅,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东邻建水,南 接红河,西连新平、元江,北交通海、峨山等县,是一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 区农业县。其地貌始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山间断陷盆地。地势沟谷深切,以山多地少、 山河相间、岭谷并列、高差悬殊、垂直明显为特点。清朝康熙十二年纂修的石屏州志记 载: 云南去中国万里,石屏地在极南,五帝以前书契未立,貌不可稽已 云南著名学者袁嘉谷在所著滇绎一书中,推断古时建水坝子与石屏坝子都曾经是互 相连通的两个海子,就像葫芦形状,靠山间的沟谷相连通。如今在石屏异龙湖畔很多老一辈 人仍把异龙湖叫“海子”。而“大攀桨”、“倒扳桨”等古时海菜腔的称谓,就凸显海菜腔发 源的特定地域环境。“石屏坝子系典型的湖积平坝,西起宝秀,东至坝心,南北两端高,中 i l l 李雄飞文化视野下的山歌认同与差异【m 】四川:民族 l 版社,2 0 0 5 = 1 4 9 卜一1 5 4 【2 1 汪致敏红河民间音乐舞蹈研究【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 0 0 2 :8 8 7 南京艺术学院碰e 毕n 论文 部低平,微向东南的异龙潮倾斜。地势较为平| l 1 。异龙湖是占时石屏坝子水位不断下降 的沧桑变化留存f 米的高原淡水湖之一被誉为0 屏县的“母亲湖”。“海菜腔”就是孕育在 这样地形复杂、山石峥蝾的高原湖泊周边地域环境里,海菜腔枉形成上就秉承“高山醴旌的 旋律风格突出个性、特别一由、祖旷,显示了原始古朴清新之气息其典型样式为宽、大 声韵的歌腔结构,跳进和连跳旋法,起伏较人的波峰型和瀑布型旋线。“ “海菜脏”的形成和演唱一方面深受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还受到当地传统 生活方式的制约。笔者在考察海菜脏的发展时就缘有体会,当地尼苏人的民间生活方式与“海 菜腔”的起张发展不仅是密切联系,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当地尼苏人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 和高度提炼。比如,“海菜腔”源十异龙湖周边的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异龙湖畔的尼苏先 民靠船而居,以打鱼和捞取海菜市宴而生存,生活条什较为艰苦。一些当地老人至今n 中还 传唱著下列歌词: 一条小船漂大海,鱼不上岸米不来。 枉母近一次田野调告中,就海菜腔正曲部分的2 8 个字为何穿插镶嵌在七腔这一问题, 红河彝族著名民问艺人施万恒老师就很形象地说:在异龙湖l 捕鱼风浪较人捕鱼间隙开口 演唱时无法完牾唱完每一q 冈此分敞开米,形成了这样独特的歌词演绎法。这说明,海菜 腔正曲的七肓四旬2 8 字这一演唱模式灶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再有笔者曾将“屏公扦发行的海菜腕唱段用j 自己录制的海菜脏唱段进行比对,发现海 菜腔风格特点就在于将演唱巧妙地融合到生活化的即兴聊天中去,句子可长可短。看似漫不 经心的相互谦让、娓娓道米的七言四句2 8 个字、众人看似随意的随卢附平,就像是一群劳 作后休息并开怀畅聊的乡亲,住休闲之地土要n l 两人展升话题,其余人众加以呼应,以约定 f 成的凼定旋律脯调,加入或嵌入的内容随当时演口目时的场景、心情等任意取舍,构成了其 特异的艮短不均,白山穿插的演唱特色。”外,自然环境所赋予石屏地区口给自足、小寓即 安的小农思维模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m 海蕖肺的演l 魁风格在定科胜r 也折射小当地 人的闻适生活山式。 冈此打面“屏的地珲王f 境使当地尼苏人造就r 海菜脖这样周罔环境相协凋的音乐 文化,而此传统音乐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专地特定的人文环境氛围。 民族文化构成因素 从岵旅杠j 成来看,“彝放灶以从旄牛撇外南f 的 汉语为居住在山林水边的民族。t l 屏彝旅占歌口g 道: 日欣尼本皋,尼本i 木真。道木道借确,借确异波莫 嚣:鬻;:戮,龇嵩訾髭z 掣k 篡:鬻;:簸i :熄。j 臻曩赞甓2 “7 第一章“海菜腔”的形成探索 其火意是古旧欣族人穿过大森林,来到大海边( 异龙湖) 定居下来。随时间推移石屏地 区的彝族逐步分化尼苏、山苏、朴喇三个支系( 据当地县文化馆研究员张明老师介绍,后 笔者考察有文献将尼苏颇和尼苏泼分为两个支系的记录,今仍按前者) 其中以尼苏支系为主, 分为尼苏颇( 汉人以其妇女发髻特征称之为“三道红”) 和尼苏泼( 汉人以其妇女服饰特征 称之为“花腰”) 两类。( 以下均称“三道红”) 尼苏“三道红”主要聚居住在石屏异龙镇、 坝心镇、陶村鸭子坝、龙朋镇,牛街镇等地,现在人口约l l 余万人,占石屏彝族人口的7 6 以上。 自元朝时期石屏设立省、实行十司制度、接受汉文化后,当地风气逐步开化。明初实行 屯田,并移江南大姓充实,给这一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在石屏县宝秀镇“十二营盘” 均为明军屯垦扎营之处,无论营或寨,都以其统军头目姓氏命名,后来军籍衍变为民籍,先 前的营寨变为村名,像如今被列为云南第一村的宝秀镇郑营村就是明洪武十五年( 1 3 8 2 年) 明军郑从留守此地更名所致,其地名一直延续至今。清代当地著名学者袁嘉谷在异龙湖歌 里描述的: 穷荒谁开垦,丁口朝中税华风谁渐披,戊癸日中市n 1 说明当时的田赋、课税和市场已应运而生。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所写的盘 江考和滇游日记二中提到: 迤东之县,通海为最盛,迤东之州,石屏为最盛;迤东之堡聚,宝秀为最盛1 2 1 移民大多为江南地区所来,又与当地居民错杂而居,生活习俗逐渐趋同,相互影响,衣 着穿戴、行为举止渐与中原相对齐,读书蔚然成风,妇女们系女红、勤纺织,石屏渐成高原 鱼米之乡。 尽管石屏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但由于与临近建水、红河等地的天然地缘联系,使得这 一区域在久远的古代就有了频繁往来。建水古称临安,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文化、交 通中心,有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文庙等众多古历史文化遗留的烙印,而红河是 亚洲最早产生稻作文化的创始地之一。石屏地处建水文化辐射区和红河经济辐射区位置之 间,以致石屏本地彝族文化和建水、红河区域内汉文化紧紧联系起来。从明代开始,汉族文 化在石屏已占统治地位,即使是在哨冲镇这样的山区,巫师占i - 时所请诸神中就有“周公神”、 “孔庙神”等,汉文化影响的痕迹十分显著。在坝区则因重教兴文而人才济济。明清时期有 书院l o 座,私塾、义学上百处,被誉为“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而民间所传 “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处处有”则为石屏县明清两代文人辈出的真实 写照。 明清以来有关海菜腔的描述被当地文人写入了诗歌典籍中。如:明代石屏人袁润曾在当 地军队中供职,后隐居故里,他常进山游玩,听樵夫唱海菜腔,写下五律礼社渔歌: 礼社渔家乐,风清晚泊舟歌怜喉舌巧,出爱水天秋欲乃波纹碎,轻肠月影浮鱼 羹常一饱,不似把人忧。 石屏彝汉文化交流的结果,是迎来了石屏地区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的文化兴盛时期。受一 代代汉文化的诗风熏陶,海菜腔由以前的彝语演唱逐步衍变成以汉语演唱的唱词,成为石屏 彝汉文化交融的一大特色。并且其演唱的内容均是一首押韵的七言白话诗,内容浅显易懂但 含有寓意。如好酒一杯又一杯 好酒一杯又一杯,酒到面前你莫推,小妹亲自来倒酒,阿哥舍命也来陪。【3 】 这样看来,“海菜腔”在形成和发展中都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 并在不断的民族文化融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1 】石屏揽秀【m 】云南:中国云南石屏第- - - - n f f 腐节组委会编印:2 2 2 1 石屏揽秀【m 】云南:中国云南石屏第二届豆腐节组委会编印:3 0 【3 1 孙官生心肝妹心肝郎石屏”海菜腔”情歌总汇【m 】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0 5 :2 5 9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三、语言及社会功能因素 “海菜腔”是石屏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本土艺术,演唱时通过本民族的语言韵味的充 分展现,其民族个性得到极尽的彰显,使之较易于在该民族聚居地区流行。“依赖于地方方 言音调夸张加工的民歌音调,不仅为本土文化贴上了地域的标签,还是不同地域文化传播、 交融以及生活变迁的历史写照n 1 因此“海菜腔”的风格形成与当地语言联系密切。由于“海 菜腔”源于当地尼苏“三道红”人的集体创作,大众化决定了“海菜腔”在形式上强调说唱 结合,在语言上注重寻求较为通俗明了的词句,使之听起来清晰可辨。因此使用富有地方特 色的语言音调及体现地方智慧的幽默滑稽、妙趣横生的方言,使“海菜腔”更融入地域文化 洪流,并据语言自身独具的特点、节奏、音调及方言升降语势进行夸张和强调,就会自然而 然地在音调的旋律音上增加装饰音、颤音、滑音、倚音等,唱起来就会更加动人和自然。如 今笔者听到的海菜腔中运用大量方言俚语,特别是在海菜腔的白话腔部分,均是以方言俗语 的声韵为主,易记顺口、便于演唱。同时也有大量装饰音即虚声的运用,像“哎、依、么、 哟、嘛”等等。而“海菜腔”的“节奏由于与地方语势的结合较紧,故形成以八分音符为基 础的经常变化的复合或混合拍子节奏。”馏。地方方言演唱中的恰当运用,使“海菜腔”的风 格更为生动形象,内涵表现更为贴切丰富,极大提升了“海菜腔”的艺术魅力。 如谱例2 : “海菜腔”通常被视为一种情歌,是彝族男女青年抒发恋爱感情的独特表达。其以社交 和恋爱为主要功能的演唱在吃火草烟的玩场上得以尽情的宣泄,并成了较量演唱者才艺的方 式。为获得心上人的青睐和旁人的认可,男女双方都会力求做到技艺娴熟、对答如流。在这 样群情高涨的氛围之中,男女双方的对唱及众人的帮腔就将“海菜腔”从一两个核心主旋律, 通过各种反复出现和变体出现的演唱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长篇结构、且有固定腔调和唱 词表达的艺术形式。因此,将“海菜腔”放入当地尼苏“三道红”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中去审 视其演唱的复杂性,就不难看出其独特艺术风格的合理性。 四、彝族古“阿哩”的拓展 在对海菜腔的来源探究的众多论述中,笔者较认同当地的彝族学者戈隆阿弘提出的“源 于彝族的古阿哩”的论述。“阿哩”是滇南彝族青年男女抒发感情、表达心声、歌唱爱情的 i t 臧一冰关注原生态民歌对当今中国的意义叨艺术评论,2 0 0 4 ,1 0 :2 4 - 2 5 【2 1 汪志敏红河民间音乐舞蹈研究【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8 8 1 0 第一章“海菜腔”的形成探索 情歌,是旧时彝族男女青年社交活动所必备才能,不会唱“阿哩”就不算男女青年社交场所 的合格成员。u 1 在龙武、哨冲四万彝族尼苏支系中流传着一种感情浓郁、情节生动曲折,言 辞琅琅上口,篇目多达1 5 0 多部的叙事长诗“阿哩”,这些“阿哩”中有“创世史诗”、“英 雄史诗”、“爱情史诗”,也有日常情歌对唱,作为彝族口传文学的阿哩在尼苏民间已根深 蒂固,老一辈几乎人人会哼唱几句。因此,在当地有这样几句口头禅: 阿哩不撒种,处处唱阿哩;小调不育苗,个个哼小调。 戈隆阿弘在他的论述中认为,彝族古阿哩在没有分支前是统一的,分支后迁徙隔离,在 不同的地方逐步发展成不同的歌舞形式,海菜腔是在石屏的彝族支系尼苏三道红文化区形成 的,它与其他三腔( “沙悠腔”、“四腔”、“五三腔”) 源于这一地区的彝族古阿哩,只 是各自地域不同,受汉文化影响不一。经长期历史发展,各自的音乐曲调、唱腔结构都凸显 出各自的特色。按此看来,海菜腔源于彝族古阿哩是有一定依据的。 以上从地域环境及生活方式、民族文化构成、语言和功能因素及滇南彝族古阿哩的拓展 等几个方面,对海菜腔旋律风格的形成作了初步探讨,从而强调“海菜腔”存在、流传至 今的内在因素,表现出彝族尼苏人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 极为顽强的意志。事实上,海菜腔的形成,或许比有具体时间年限记载还要早;在流传初期, 也许并非如今天这般结构庞大,而是仅仅儿句组合而成。在历经众多石屏彝族先民数代人的 集体智慧的编创、扩充、提炼并融合彝汉文化的漫长过程后,既能从其衬词衬腔和音调结构 中分辨出彝族古老音乐的痕迹,又可以从唱词句式和唱词表达方式中找出汉文化的因素,才 得以呈现如今音乐旋律和唱词内容都日臻完善的的大型声乐曲。 【1 】戈隆阿弘,宋自华编彝族阿哩【m 】北京:民族出版社,1 9 9 8 :1 0 l l 第二章“海菜腔”现状分析 第二章“海菜腔现状分析 第一节“海菜腔”与周边音乐现象构成 由前一章对“海菜腔”音乐风格探寻中可知,石屏彝族尼苏“三道红”的音乐文化在其 历史演进中,与汉族文化发生了各种形式、规模不等的交流和接触。因此“海菜腔”在逐步 向石屏周边伸延传播的同时,一方面抵御住汉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选择性的吸收 汉文化元素,逐步形成“海菜腔”音乐结构庞大,内容复杂多变的音乐格局。 在注重对“海菜腔”研究的历时性音乐踪迹追溯的同时,与“海菜腔”同时期衍生的 周边音乐现象也在各自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中不断发展,比如,与“海菜腔”并称为“滇 南四大腔”的其余三腔:与“海菜腔”一起被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的“烟盒舞”;石屏 地区的尼苏小调及“建水花灯”这几个相关音乐事象,也值得并入与“海菜腔”共时性衍生 的音乐现象来进行关照和分析探讨。 一、“海菜腔”与其它三种腔的关系: 滇南彝族四大名腔,在彝族民间音乐体系里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四大腔”,它包括 五山腔、沙莜腔、海菜腔和四腔,分别流传于彝族尼苏人居住的四个地域,是四种不同的声 腔和套曲形式,具有篇幅浩博、结构严谨、曲调深沉、演唱技巧较高、难度较大等特点。四 大腔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和一唱众和,或在同一首歌曲中几种演唱形式 兼而有之。从历史传承上看,四大腔中的沙莜腔、四腔、五山腔源于建水,海菜腔源于石屏 异龙湖一带,但后来也成为建水彝族的传统唱腔。建水方言称红薯为沙莜,沙莜腔、四腔在 南庄、李浩寨、曲江甸鲁坝一带很有特色;利民乡一带原称五山十八寨,是五山腔的发源地。 后因五山腔有“唱五种腔口,侃三句白话”之说,也叫五三腔。 从音乐形态上看,滇南彝族尼苏支系“四大腔”,“其主题乐句的音调材料,存在着较为 密切的内在联系和地区性变异。“若以“海菜腔”为基本腔,“沙莜腔”即是“海菜腔”的下 二二度变异;“四腔”是“海菜腔”的下三度变异;“五山腔”是“海菜腔”上三度变异。最后 合尾统一。各腔的第二句多为本腔首句的移位重复,或加减音式的变化重复。”1 二、对“烟盒舞”的“依托”关系 与“海菜腔”并为“姐妹”篇的“烟盒舞”也是凝聚石屏彝族尼苏“三道红”人智慧的 传统民间舞蹈。从乾隆石屏州志有关记录: ( 州内) 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 从中可知数百年来,“烟盒舞”与“海菜腔”一直相互依存,就像当地流传的口头禅: 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有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 其乐舞主要分为“正弦”和“杂弦”。舞而不唱称“正弦”,且舞且唱称“杂弦”。杂 弦是根据正弦而来的,故义称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起舞时由领头者弹响四弦琴 引头和伴奏,其余的男女青年起舞者双手持烟盒,以肩耸动带手臂前后摆动。从“烟盒舞” 的社会性看,其不受时间限制,是彝族青年男女交际联谊的一种形式。一般四弦在强拍上弹 奏双音,增强乐舞的气氛,弱拍上加装饰音,使乐舞更为欢快跳跃。舞者在每小节强拍上弹 响烟盒。在音乐上,烟盒舞的音调优美,节拍强弱分明,节奏欢快跳跃,音程流动较有规律。 比如杂弦调六穿花,只是一个典型彝族音乐的片段的不间断反复,有明显的旋律八度大 【1 】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 0 0 3 :4 5 1 3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跳及跳跃性节奏歌词用汉语唱出等特点,也受到当地汉族群众的喜爱。“烟盒舞”和“海菜 腔”作为尼苏“三道红”音乐文化的两翼,在当地的“尼苏三道红”的“玩场”和“吃火草 烟”习俗中紧密联系,文化生活上密切呼应,本质上应属于同一个音乐文化体系的两个不同 的分支。 三、与石屏尼苏花腰歌舞的共生 石屏彝族尼苏“花腰”人有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的花腰歌舞,大体上分为三大类:杂调、 大团乐、祭祀。其中,杂调有固定调式,每一种调式都配有固定的舞蹈,唱词分固定和即兴 两种。内容多描述男女爱情及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曲调以一个乐句为基础,不断延伸变化, 集中地体现一种情绪或感觉。大团乐,是由一人领唱大家合唱的方式,唱跳起来气势恢宏。 祭祀,则是一种特殊的歌舞,也叫“踩桥”,歌舞的风格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唱跳,场 面严肃,用于送葬场合,歌词多是描写送灵魂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不过,总的看来一般的 花腰歌舞是欢快的,如“赛哩洛”就是边唱边跳,感染力很强的歌舞调子。此外尼苏“花腰” 歌曲演唱的除去一些即兴歌唱外,还有一些固定的叙事诗歌曲。按长短分,有叙事长诗、中 篇诗歌和短篇诗歌。花腰彝的叙事长诗有2 0 多首,每一首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够唱 完。 四、“建水花灯 构成的影响 花灯是云南汉族地区的地方音乐属种,建水花灯是云南花灯中的一个分支。它不同于现 今在云南各地流行的汉族花灯,是滇南地区特有的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和彝族风格的民 间艺术。学界称它为“彝族花灯”,本地俗称“老花灯”。由于吸收了彝族民歌“沙莜腔”、 “海菜腔”及“杂弦调”等曲调,及附近乡村的“四平腔”、“河边腔”等曲调,彝族花灯 艺人在演唱中就将彝族曲子融入花灯中,而形成有别于汉族花灯的特点,如吸收彝族四弦、 树叶等乐器作为伴奏,并将汉语唱词用彝语虚词米装饰等等。这种被“彝化”的老灯调,音 域宽广,旋律清晰,悠扬的行腔与朗朗上口的白话糅合在一起,讲唱相间。有的调子近似彝 族山歌的散曲,有的调子又是一种半整半散的结构。演唱时,伴奏的乐器以四弦、竹笛、二 胡为主。在城镇及乡村演唱时还会吹树叶伴奏,更显出花灯中的彝族山歌风味;演唱者的演 唱风格,往往是真假声结合,大小嗓换唱,行腔散唱,讲唱结合。这些都是充分借鉴了“海 菜腔”等彝族腔调的风格特色,而发展成为典型的彝族花灯,从音乐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 汉族花灯与当地传唱的彝族民歌相互感染,水乳交融,逐步形成了“彝歌带灯味,汉灯夹彝 歌”的艺术风格,使老花灯音乐染上一层浓厚地方色彩。 总之,“海菜腔”的逐步形成发展到目前的日臻完善,离不开尼苏人构筑的区域文化环 境。无论石屏还是石屏周边的建水等地,目前看来都是是以汉、彝为主的多元文化交融地带。 丰富的尼苏歌舞资源、汉彝音乐文化的互溶互渗都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海菜腔”音乐风 格的形成。与“海菜腔”在同一地缘文化上繁衍生息的众多音乐素材互为影响、互为牵制, 充实和丰富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使当地尼苏人与石屏周边彝族其它支系及汉族之间 构建了以歌代言、以歌传情的共生性音乐环境,直接推动了石屏整体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的构建和发展。 1 4 第二章“海菜腔”现状分析 第二节“海菜腔 现状调查 笔者先后于2 0 0 7 年5 月、7 月以及2 0 0 8 年2 月先后对石屏县城、异龙湖畔、龙朋镇桃 冈乡和异龙镇鸭子坝乡部分演唱“海菜腔”的老艺人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当地“海菜腔” 传承状况。现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海菜腔”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 一、石屏周边地区“海菜腔”现状调查 l 、异龙湖畔“海菜腔”现状调查 由于近几年的旅游开发和央视“青歌赛”的大力宣传,很多外地游客专程到石屏异龙湖 上欣赏“海菜腔”。而异龙湖周边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带动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 化趋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原本穿着民族服 饰的尼苏人现在的穿戴已完全汉族化。笔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异龙湖畔几乎没几个渔民会唱 “海菜腔”,会唱曲的只会随口哼唱了几句尼苏花腰的阿哩或新近几年创作的民间小调。在 异龙湖里捕鱼的彝家人已经很少,相反这几年湖中出了很多“食船”,据统计整个异龙湖大 概有五十余这样的餐馆式“食船”,以异龙湖里捕来的鲜鱼和湖里产的海菜为主要食源招揽 游客生意,用餐其间若有人问及“海菜腔”,船家会立即用手机召集附近异龙镇上的尼苏姑 娘小伙上船,穿戴漂亮“花腰”服饰的尼苏姑娘小伙会在船头一字排开,唱起悠扬美妙的滇 南彝族小调,众食客一边欣赏歌声一边品尝美味,现已成为异龙湖的特色旅游之一。 经过笔者仔细询问,船家才告知这附近唱歌的姑娘小伙几乎都只是会尼苏花腰的阿哩 调,“海菜腔”则基本不会,一般是穿着花腰的服饰、唱花腰调,冒充“海菜腔”,普通游客 大都不会对此持有疑议。据船家介绍,这类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异龙湖周围的海菜腔传承 已濒临灭绝且因为难度较人没人会唱。 2 、龙朋、鸭子坝“海菜腔”的现状调查 在龙朋镇的桃园乡,笔者以施万恒老师及所教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桃园乡是施万恒自 幼至今一直生活的地方,这方水土孕育的特有音乐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施老师的记忆中,他不 仅精通滇南四大腔、花腰歌舞及四弦演奏,还把滇南四大腔及烟盒舞整理成册。早在2 0 世 纪8 0 年代,施万恒就在自己的家里办班,传授烟盒舞及四大腔。石屏县龙朋镇桃园的传统 “烟盒舞”、“海菜腔”能保存得如此完整,跟他的坚持分不开。著名作曲家田丰先生1 9 9 3 年在云南创办“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时,施万恒被聘请为教员,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 来抢救濒临失传的民族非物质文化,田丰先生去逝后,他和几个民间艺人还坚守在传习馆继 续他们的事业,直至传习馆冈无力筹措资金而宣告解散。后来受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女十邀请 到“杨丽萍舞蹈学校”任教,世人皆知的云南映象其中的彝族歌舞就有他传授的“海菜 腔”、“烟盒舞”及花腰歌舞。2 0 0 3 年同到家乡至今,施老师继续开办自己的“海菜腔”、“烟 盒舞”传承班,走过大江南北后,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豪以曰剧增。目前在施老 师班上学习的学生有十多个,均来自附近村寨,年纪从十几岁到二十岁不等,也曾有过从建 水等地慕名来学习的,但均因路途遥远,坚持不下来而告终。这些学员有的还在上学,有两 三个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大都是父母为其报名来学习,想通过学习表演当地民族歌舞改变 各自目前生活境况。由于家里经济不宽裕,读完初中就去帮家里做些农活,但由于自己喜 欢也就跟着施老师学习。施老师的教学是以学习当地语言为基础,凭借个人嗓子条件和悟性, 先学语言,口传心授式的一句旬慢慢教,另外还要学弹龙头四弦琴,学跳“烟盒舞”。这样 才算得了海菜腔的真传。现在他最大心愿是想在政府的帮助下,把他们村建成民族文化的传 承村。施老师还提起巴窝村的后宝云老师,他也带起了4o 余名本村和附近村寨的学生教授 本地民间歌舞,其他的当地艺人也都力所能及地在自己的家乡传授着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汛抢险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语文19记念刘和珍君
- 防控疫情知识培训会课件
- 股权回购协议(公司回购股东股权)2篇
- 防处邪教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无偿装修学校书法室协议书6篇
- 实时市场动态监测-洞察及研究
- 天津市南开区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含笔试答案无听力答案、原文及音频)
- 河南省周口市等2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收银技能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1.1 常见的植物(教学课件)科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新教材)
- 2025污水处理综合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学习二十届全会精神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福建漳州闽投华阳发电有限公司招聘52人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初一启新程扬帆再出发-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初一)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课件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办法
- GB/T 37507-2025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项目管理指南
- 2025年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 土石方土方开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企业能源管理制度管理办法7794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