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记》《战国策》对战国历史记载之比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记》《战国策》对战国历史记载之比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记》《战国策》对战国历史记载之比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记》《战国策》对战国历史记载之比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史记》《战国策》对战国历史记载之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慧6 3 5 , 7 3 5 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史记、战国策共同记载的战国时期的历史 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文献资料, 分别考辨了史记与战国策叙事不同、详略不同( 其中又细分为史记 详于战国策、战国策详于史记、史记与战国策互有详略三种情 况) 国名不同、人名不同等四个方面的得失优劣。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所考辨的四十八条相关记载中,战国策的记载比 史记更为可信的仅为少数,而史记可信的则为多数,之所以史记对 战国这段历史的记载要远胜于战国策,究其原因,史记是司马迁一人所独 立完成的著作,有着强烈的求实精神的司马迁,对所采用的史料皆做过认真的考 辨工作。而刘向作为战国策的编定者,他只是把几部内容相似的材料按国别 编辑在一起,删其重复而己,并没有做史实的考订工作,所成之书并非他的“一 家言”,因而战国策只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并不是专门的历史著作。 正是司马迁、刘向对待战国纵横家所述史事的不同态度和处理的不同方法成为决 定二书在记载战国史实方面优劣的根本性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战国策 所记是战国纵横家或所谓策士的言论,他们的说辞旨在悦其人、动其心,以使被 游说者采纳自己的策谋,至于所举事例是否符合事实并不为他们所注重,甚至许 多事例出于他们的虚拟或增饰,因此战国策中存在不少失实或错误的记载, 也就不足为奇了。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p h i l o l o g yp o i n to fv i e w , t h et h e s i sh a s m a i n l yc o m p a r e d t h ec o m m o nh i s t o r yo fw a rp e r i o di n t h eb o o ko f 如彬a n dt h a t i n z h a n g u o c e m a k i n gu s eo ft h ep h i l o l o g ym e t h o d ,b e i n gb a s e du p o nt h e a b u n d a n t d o c u m e n t ,t h e a u t h o rh a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r e s e a r c h e do n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o fn a r r a t i o n ,d e t a i la n do u t l i n e ,c o u n t r i e s n a m ea n d p e o p l e s n a m ei ns h u ia n d z h a n g u o c e i ti sf o u n dt h a ti n4 8 r e c o r d a t i o n ,o n l yaf e w o n e si nz h a n g u o c ew e r e m o r eb e l i e v a b l et h a nt h o s ei ns h i f t t h er e a s o nw a st h a t s h i f tw a s w r i t t e n o n l yb y o n e p e o p l e ,s i m a q i a n a sap e r s o nw i t hs t r o n gs p i r i to f p r a c t i c a l a n dr e a l i s t i c ,h eh a ds e r i o u s l y 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e n t i r ed o c u m e n ti nh i s b o o k ,w h i l ea st h ec o m p i l e ro f z h a n g u o c e ,l i u x i a n gh a do n l yc o l l e c t e d s o m es i m i l a rm a t e r i a lo fd i f f e r e n tn a t i o n s ,d e l e t e d r e p e t i t i o n ,s oi tw a s o n l yab o o ka b o u tt h ec o l l e c t i n gm a t e r i a la n dn o ta l l e x p e r th i s t o r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r a d i c a lr e a s o ni na p p r a i s i n gt h et w o b o o k s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sw a st h ea u t h o r s a t t i t u d ea b o u t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n a r r a t e d b y p e r s o n a t e sa tw a rp e r i o d t h em a i np u r p o s eo f z h a n g u o c ew a st or e c o r d t h ep e r s o n a t e w o r d s ,w h i l et h e yd i dn o t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a c c u r a t ea n d c o h e r e n t f a c t s ,t h o u g h tt o om u c ho fh o wt op l e a s e p e o p l e ,s om a n y c h a p t e r so f z h a n g u o c e w e r e d u m m y , t h i s w a st h er e a s o nw h y i tw a sm o r e f a l s ei n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 史记战国策对战国历史记载之比较 王夫之云:“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诚如王氏所言,战国时 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巨变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和 新发展,对以后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研究战国一段历史也有着重大意义。 但因为秦始皇焚烧“诗、书、百家语”与秦记以外的东方诸侯史记,而 东方六国历史的记载仅只官府藏有,一经焚毁再也无处寻觅。虽然战国七雄之 的秦囤的历史记载秦记得以保存,但不记日月并且十分简略,故而这一段历 史可靠的史料奇缺。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所能依靠的战国史料只有秦记 和战国纵横家书,司马迁虽然认识到战国纵横家书不可全信,如他在史记苏 秦列传中就曾这样评论道“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但由于史料时代所限他也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战国纵横家书乃战国纵横权 变之书的泛称,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是经刘向整理的战国策。孙钦善认为:“今 传本战国策是刘向在旧本( 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 基础上整理 编订的,故成书在司马迁之后。司马迁所见旧本面貌己不得见,但据刘向战国 策叙录除重复,得三十三篇云云,可知旧本篇章比今本只多不少,今本内 容皆为司马迁所见。故对比时可把今本战国策权作旧本看待。”。”对于 战国策和史记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司马迁作史记采用了 战国策的材料,同时有人持相反的观点。本文不拟就此问题加以展开,仅就 赵生群在论( 史记) 与( 战国策) 的关系一文中提供的史记、战国策 相关篇章的线索对二书所载战国史实加以比较和考订。史记与战国策记 载几乎完全相同的二十一例本文从略( 见文末附录) ,主要就二者叙事不同、详 略不同、国名不同、人名不同四部分分别加以考辨。 一、史记战国策叙事不同考辨 第一条:秦策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章与史记吕不韦列传叙 事多有不同( 本文所引战国策原文均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战国 。收入赵生群( 史记) 文献学从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第1 版。 策,所引史记原文均出自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史记,不再另作说明) 。 朱起凤日”:“战国策以不韦为濮阳人,史记指为阳翟人,氏族略 与史记同。濮阳、阳翟,并属河南,疑先家濮阳,后迁阳翟,故史、策互异 欤! “”秦策所载与史记吕不韦列传还有其它不同的地方,钱穆日: “史谓不韦入秦当昭王时,孝文王尚为太子,而秦策吕不韦为子楚游秦 已当孝文王时,此一异也。史谓不韦先说华阳夫人姊,而秦策不韦所说 乃秦王后弟阳泉君,此二异也。史谓子楚于邯郸之围脱亡赴秦军,而秦策 乃王后请之赵,而赵自遣之,则三异矣。果如秦策所言,不韦游秦,始皇之 生已及十年。( 始皇生昭王四十八年正月,见本纪。) 不韦安得预为钓奇如此? ” “”吕不韦究竟是濮阳人还是阳翟人,限于现有史料已很难考证。钱穆所举史 记吕不韦列传、秦策三处不同的地方,不韦游秦年代秦策所载不合情 理,钱穆己在上文论述得很清楚,虽然其余两点很难考证谁对谁错,史家多倾向 于认可史记吕不韦列传,钟风年国策勘研云圆:“此章( 指秦策五濮 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章) 之叙事及遣辞多不合,以不韦传为近理。”7 ” 第二条:齐策一成侯邹忌为齐相章、田忌为齐将章、田忌亡齐而之 楚章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载人名、时间、事件多有不同。据杨宽考证: 田世家载齐威王二十六年( 当作四年) 公孙阅谓成候忌日:“公何不谋 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 于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又载齐威王三十五年( 当作十三年) 公孙阅 又谓成侯忌日:“公何不令人操十金h 于市,日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 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 ”h 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 于王之所。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求成侯,不胜而奔。”又载宣王二年 ( 当作威王十六年) “宣王召田忌复故位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孟 尝君列传亦云:“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 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总以为将。”吴师道战国 策补注云:“忌之出奔,在战马陵后宣王之世明矣,史载其奔在前,故谓召 复位。忌既袭齐,岂得再复? 成侯又在,岂宜并列? 而马陵后忌无可书之事,知 其必有误也。”梁玉绳史记志疑谓吴注有以矛刺盾之妙。并论之日:“田忌出 。本文凡引用朱起风的考证文字均转引自诸祖耿( 战国策) 集注汇考。 。本文凡引用钟风年国策勘研如不另注明出处均转引自缪文远战国策考辨。 2 奔在宣王二年战马陵之后,不在威王三十五年。无论威王贤明,成侯谗构所不能 行,而忌之战功可见者,桂陵、马陵二役,若威王时已出奔,则安得马陵之胜乎? 此与孟尝君列传同误,然其误亦由国策也。策于威王时载邹忌、田 忌不相悦一章,有田忌遂走之语,史公谬以为据,因撰出袭攻临淄事,索 隐谓齐都临淄当依孟尝君列传作袭齐边邑,而不知忌未尝袭齐耳。国策 战马陵后有田忌为齐将一章,言孙膑劝忌无解兵入齐,可正齐君而走成侯,忌不 听。以是观之,忌亦贤矣,奈何反以袭齐诬之邪? ”余考吴、梁二氏据国策 纠史记,以田忌出奔在马陵战后,甚是。梁氏以史公杜撰田忌袭齐事,亦是。 惟梁氏谓田忌之奔在宣王时不在威王时,史记之误为威王时又由国策之 误,则殊非。据纪年马陵之役在齐威王之十四五六年间,田纪出奔在马陵战 后,正当齐威王时,其时齐亦正邹忌为相而田忌为将。史公既误前威王之年,误 系马陵之役于宣王二年,又见长短书载田忌之走由于齐相邹忌谗构,遂以意移忌 奔于桂陵战后。又见马陵之役田忌为主将,遂又谓忌复位在马陵战前耳。钱穆田 忌邹忌孙膑考云:“田纪出奔即在马陵胜后,为威王之十五年,史公既误前威 王之年,疑其过早不合,乃移后二十年为威王三十五年也。其后宣王伐燕,据齐 策亦田忌之谋,盖田忌自以威王时出奔,至宣王时复召,吴、梁二氏之疑,皆 考之未详也。”( 先秦诸子系年) 钱氏因田忌参与宣王伐燕之计谋,肯定田忌至 宣王时复召之说,未必确实。田忌或作田臣思,史载田臣思先后三次参与齐救韩 出战之计谋,皆得成功。最著者即是马陵之战。齐策一第七章称魏攻韩,韩 求救于齐,田臣思参与计谋,主张“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因而大破 魏军于马陵。前此二十九年田世家载桓公五年秦、魏攻韩,韩求救于齐,田 臣思参与计谋,谓“是天以燕予齐也”,齐起兵袭燕而取桑丘。马陵之战以后二 十七年,齐策二第一章载秦、魏伐韩,齐宣王将救韩,田臣思参与计谋,谓 “是天以燕赐我也”,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前后约六十年间,韩三 次受侵向齐求救,田臣思三次参与齐之计谋。吴师道以为马陵之战以前二十余年, 忌岂得以为大臣? 马陵之战以后二十七年不应复见。并云:“使忌果在齐,则王 安得弃之而将章子? 策或误载其名也。且桓公时,秦、魏攻韩,楚、赵救之,齐 不救,因而袭燕;宣王时,秦、魏伐韩,楚、赵救之,齐不救,因而举燕,何其 事之吻合如此? 是必可疑。”由此可见,田忌因参与马陵之战的计谋而著名,至 3 于马陵之战以前二十九年桑丘之役田忌参与计谋,马陵之战以后二十七年齐宣王 伐燕之役田忌又参与计谋,皆出于后人附会,不可信据。”7 8 据上述考证可知,吴师道、梁玉绳据战国策考证出田忌出奔在马陵战后, 此处史记田世家不确。又史记田世家、战国策俱言田忌三战之事, 据杨宽考证,田忌实际只参加了马陵之役,在这一点上,史记田世家、战 国策均出现了失误。 第三条: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章与史记孟尝君列传之文也多有 不同。 梁玉绳论之日:“国策鹱作嫒所说冯事亦异。习学记言云:史 记盖别有所本,其意为胜也。然多有不合,如无家之歌,左右恶之耳,而此 ( 即史记) 以为孟尝不悦,削去给冯老母一段,则无以见孟尝待客之周,一 也。嫒矫令烧券,返齐求见,而此以为得息钱大会,不能为息者烧券,孟尝闻之 怒而召欢,情节全乖,二也。孟尝去相,嫒锐梁得复位,而此以为锐秦又靓齐, 三也。孟尝复用,欲杀齐士大夫,谭拾子有趣市之喻,而此以为客皆背孟尝,欢 为客谢语,四也。其为仿撰无疑。”“ 仔细分析梁玉绳所举齐策、史记孟尝君列传四点不向之处,二者各 有优劣,第一、二两条应以齐策为优。冯谖作无家之歌,孟尝君左右恶之还 可以理解,史记孟尝君列传作孟尝不悦显得孟尝君很没肚量。又齐策 有优待冯谖老母一段,更能显出孟尝君优待士人。冯谖矫令烧券,齐策作“返 齐求见”,史记孟尝君列传作“孟尝闻之怒而召欢”,史记孟尝君列传 此处如此处理,与孟尝君一国之相的身分不太相称,显得他目光短浅,遇事不够 沉着。至于冯谖游说何国使孟尝君复相,钱穆日:“孟尝既见废而之薛,于是乃 有冯鹱之历说。史谓其至秦,策谓其至魏。今据水经注引纪年, 魏襄王十九年,釜邱之会,适当滑王元年,孟尝本为魏相,则其见逐于齐渴,使 雅先容,而与魏为会,情事恰符。明年秦昭王八年,即齐渭5 e - - 年,泾阳君复归 秦,而田文亦入相秦。则谓冯罐入说秦王,亦非尽无因也”。“”2 虽说史记孟 尝君列传、齐策都不是空穴来风,但在没有新材料出现的情况下,是难以得 出定论的,只好暂且存疑。孟尝复用后,齐策言“孟尝欲杀齐士大夫”明显 不合情理,笔者将在下文史记、战国策人名不同章第六条作专门说明,这 4 里就不再多说。 第四条:魏策一陈轸为秦使于齐章载陈轸事,与史记张仪列传( 附 陈轸传) 不同之处也颇多。 诸祖耿云:“史记与此章同叙陈轸为犀首策谋,然有三异:策此章言 轸为秦使齐过魏,史记则谓楚使轸于秦过梁,一异也;策此章云魏王使李 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史记则谓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李从之与田需, 二异也:策此章云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史记则谓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三 异也。有此三异,而文各不同,盖一事而传闻异也。”。“”7 又据缪文远考证: 考战国时期,公孙衍( 案即犀首) 支配数国之事,惟主持“五国相王”事始 足以当之。魏惠王子马陵之战( 前三四一年) 为齐所败后,其政策凡经数度变化。 初用惠施为相,采其“合魏于齐、楚以案兵”之说,此政策由于秦取魏河西地, 证明无御秦之效,因而归于失败。继而,魏惠王又改任公孙衍为相,用其广泛争 取与国之议,约集三晋与燕、中山五国相王( 前三二三年) ,以对抗齐、秦、楚 三国之逼。孟子弟子景春谓“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 居而天下息”( 孟子滕文公下) ,即是对公孙衍此次活动赞叹之语。然此章策 文应为晚出拟作,因拟作者于五国相王事已不甚了了,但凭若干影响模糊之传说 而加以结撰。其不合者,有如次数事:如上所论,“五国相王”既系针对齐、楚、 秦三国,则不当有此策所云齐、楚二国以事属犀首之事发生。此其一。非特此也, “五国相王”后,旋即有楚、魏襄陵之战,足证于时楚、魏邦交方恶,岂有魏王 命“李从以车百乘使楚”及楚王“以事因犀首”之事乎! 此其二。于斯时也,陈 轸不论如策文所云“为秦使齐”,抑或如史记本传所云为自楚使秦,何 以必过魏求见犀首,为之画策? 画策而使犀首“主天下之事”,此与陈轸及其使 命何涉? 具略无理致可说。此其三。本章策文伪迹昭然,殊难信据。1 ( p 2 1 1 5 - - 2 1 7 ) 。 据上述诸祖耿、缪文远考证可知,魏策此章实为策士拟托之辞,史记张 仪列传较为可信。 第五条:韩策二韩傀相韩章、史记刺客列传载聂政事多有不同。 诸祖耿云:“此章( 按:指韩策二韩傀相韩) 具见史记刺客列传, 词更详各。此作韩傀,史作侠累;此云东盂之会,史云方坐府上;此云兼 中哀侯,而史则无之。此其异也。又,此无政姊之名而史记有之;政姊 之言,此劲简有力,而史记纡徐详备风格亦不相同。“”“”“又缪文远引 述徐仲舒先生考证:史记六国年表、韩世家列盗杀韩相侠累于周安 王五年( 前三九七) ,实误。侠累即韩傀,侠累连言为傀,傀、累古同在脂部, 故得相通。韩非子内储说下、国策韩策二韩傀相韩章、韩策三东孟之 会章皆谓韩傀被刺兼及哀侯。其事应在韩哀侯六年即周烈王五年。”。 史记六国年表及史记韩世家所以误列盗杀韩相侠累于周安王五 年者,因在是年前后适为郑杀其相驷子阳及郑相子阳之徒杀其君编公。( 事见史 记六国年表、史记韩世家、史记郑世家。) 战国时,韩灭郑后,迁都 于郑,于是韩也称郑,作史者因见郑相、郑君先后被杀,误记作韩相侠累之事。 缪文远云:“聂政刺韩傀,兼中哀侯,策文所载与韩子之说合,本无 可疑。韩傀即韩相侠累,聂政为严遂刺杀之,事在韩哀侯六年,即周烈王五 年。” 综合上述考证可知,侠累、韩傀为同一人,史记韩世家盗杀韩相侠累 事系年不确。其余二者不同之处哪家为确已不可考。 二、史记战国策详略不同考辨 ( 一) 史记详于战国策 第一条:秦策三谓应侯日章记说辞不及结果,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以下有“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日:秦兵劳,请许韩、赵之 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 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一段凡4 1 字。二者所载说辞大体相同,战国策 以记载策士谋略为主,因而有时记说辞不及结果,但史记是史书自然要记载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条: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章共1 5 1 2 字,史记范雎蔡 泽列传有2 2 8 3 字。 ( 蔡泽) 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 皆负重罪于秦,应侯内惭,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日:“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 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秦策“困君”作“相之”) 应侯闻,日: “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困我而夺 我位乎? ”目( 本文凡用k 目所括起来的均为秦策所无,不再另作说明) 使人 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候。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日:“子 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对日:“然。”应侯日:“请闻其说。”蔡泽日: “吁,君何见之晚也! 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百体坚强,手足便利( 秦 策作“夫人生手足坚强,”) ,耳目聪明而心圣智( 秦策无“而心”二字) , 岂非士之愿与? ”应侯日:“然。”蔡泽日:“质仁秉义,行道施德,得志于天下, 天下怀乐敬爱而尊慕之( 秦策无“而尊慕之”四字) ,皆愿以为君王,岂不辩 智之期与? ”应侯日:“然。”蔡泽复曰:“富贵显荣,成理万物,使各得其所( 秦 策“使”作“万物”) ;性命寿长( 秦策“性”作“生”) ,终其天年而不夭伤 ( 秦策无“天”字) ;天下继其统,守其业,传之无穷;名实纯粹,泽流千里 ( 秦策“里”作“世”) ,世世称之而无绝( 秦策无“世世”二字) ,与天地 终始:岂道德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者与( 秦策“道德”作“道”) ? ”应 侯日:“然。” 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 ”应 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日( 秦策无“谬”字) :“何为不可? 夫公孙鞅 之事孝公也,极身无贰虑,尽公而不顾私( 秦策“顾”作“还”) ;k 设刀锯以 禁奸邪目,信赏罚以致治;披腹心( 秦策作“竭智能”) ,示情素,蒙怨咎,欺 旧友( 秦策“友”作“交”) ,夺魏公子印( 秦策“夺”作“虏”) ,k 安秦社 稷,利百姓l ,卒为秦禽将破敌,攘地千里。吴起之事悼王也,使私不得害公, 谗不得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匝不为危易行卫,行义不辟难( 秦策 “不辟难”作“不固毁誉”) ,然为霸主强国,不辞祸凶。大夫种之事越王也,主 虽困辱( 秦策“虽”作“离”) ,悉忠而不解,主虽绝亡,尽能而弗离,成功而 弗矜( 秦策“成”作“多”) ,贵富而不骄怠。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也,忠之 节也。是故君予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 秦 策“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 仅作“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一句) ,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 蔡泽日:“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 秦策无“盛”字) ;君明臣直( 秦 7 策“直”作“忠”) ,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而 不能存殷,子胥智而不能完吴( 秦策“完”作“存”) ,申生孝而晋国乱( 秦 策“国”作“惑”) 。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国家灭乱者,何也? 无明君贤父以昕 之,故天下以其君父为修辱而怜其臣子。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 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 日夫待死而后可 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k r 人之立功,岂不 期于成全邪? 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修辱而身全 者,下也。”a 于是应侯称善。 蔡泽少得间,因日:“夫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 闳夭事文王,周公辅成王也,岂不亦忠圣乎( 秦策无“圣”字) ? 以君臣论 之,商君、吴起、大夫种其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 ”应侯日:“商君、吴起、 大夫种弗若也。”蔡泽日:“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悖厚旧故( 秦策“悖厚”作 “不欺”) ,k 其贤智与有道之士为胶漆,义不倍功臣,日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 王乎? ”应侯日:“未知何如也。”蔡泽日:“今主亲忠臣,不过秦孝公、楚悼王、 越王,君之设智,能为主安危修政,治乱强兵,批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 强主,尊社稷,显宗庙,天下莫敢欺犯其主,主之威盖震海内,功彰万里之外, 声名光辉传于千世,君孰与商君、吴起、大夫种? ”应侯日:“不若。”蔡泽日: “今主之亲忠臣不忘旧故不若孝公、悼王、旬践,而君之功绩爱信亲幸又不若商 君、吴起、大夫种,然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者,恐患 之甚于三予,窃为君危之( 以上两处蔡泽所言,秦策作“主固亲忠臣,不过 秦孝、越王、楚悼。君之为主,正乱、批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 主,威盖海内,功彰万里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 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 。语日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 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 秦策无“地”字) 。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 道也。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圣人日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 君不取也。且夫翠、鹄、犀、象,其处势非不远死也,而所以死者,惑于饵也。 苏秦、智伯之智,非不足以辟辱远死也,而所以死者,惑于贪利不止也。是以圣 人制礼节欲,取于民有度,使之以时,用之有止,故志不溢,行不骄,常与道俱 而不失,故天下承而不绝。日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至于葵丘之会, 有骄矜之志( 秦策“志”作“色”) ,畔者九国。吴王夫差兵无敌于天下( 秦 策无“兵”字) ,勇强以轻诸侯( 秦策无“勇强以”三字) ,陵齐晋,故遂 以杀身亡国。夏育、太史嗷叱呼骇三军( 秦策“太史嗷”作“太史启”下同) , 然而身死于庸夫。然太史嗷未知为谁所杀,恐非齐襄王时太史也。此皆乘至盛而 不返道理( 秦策“返”作“及”) ,不居卑退处俭约之患也。卫夫商君为秦孝公 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 以静生民之业而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稽积,习战陈之事( 秦 策“明法令习战陈之事”作“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 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臣成秦国 之业。目功己成矣,而遂以车裂。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 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 秦策“以”作“再战”) ,再战南并蜀汉( 秦 策无“再战”二字) 。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院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 尽之于长平之下,目流血成j l i ,沸声若雷,遂入围邯郸,目使秦有帝业( 秦策 “有帝业”作“业帝”) 。k 楚、赵天下之强国而秦之仇敌也,习自是之后,楚、赵 皆鼹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身所服者七十余城,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 杜邮( 秦策“遂赐剑死”作“赐死”) 。吴起为楚悼王匝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目 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 战之士,日南收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匠禁朋党 以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i 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 为越王深谋远计,免会稽之危,以亡为存,因辱为荣,日垦草入邑( 秦策“入” 作“创”) ,辟地殖谷,率四方之士,专上下之力,辅旬践之贤,报夫差之仇,目 卒擒劲吴( 秦策“卒”作“以”) 。令越成霸( 秦策作“成霸功”) 。功己彰 而信矣,l 句践终负而杀之( 秦策“负”作“倍”) 。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 至于此。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返者也。范蠡知之,超然辟世,长为陶朱 公( 秦策无“公”字) 。君独不观夫博者乎? 或欲大投,或欲分功,此皆君之 所明知也。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 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 秦策“道”作“口”) ,又斩范、中行之涂,六国 不得合从,卫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 9 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如是而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吾闻 之,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书日成功之下,不可久处。 四子之祸,君何居焉? 目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日 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日乔松之寿, 孰与以祸终哉? 即君何居焉? k 忍不能自离,疑不能自决,必有四子之祸矣。易 日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也。原君孰计 之! ”b 应侯日:“善。吾闻欲而不知,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失其所以有。 先生幸教,睢敬受命。目于是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日:“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辩士,明 于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秦国之政。臣之见人甚众,莫及, 臣不如也。k 臣敢以闻。l ”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 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 秦策无“病”字) 。范睢免相,昭 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 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 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此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与秦策虽然文字相差7 0 0 多字,但整体结 构则相差无几,人名、说辞均大体相同,只不过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所载说 辞多出一些精彩的议论和语句。二者字词不同之处多为同义词或近义词,不影响 文意。由于上文中所列很清楚,这里就不再举例。战国策所载纵横家说辞为 多人所作,而且多有仿作,所以记载同一事情也会有不同版本。同时,在传抄中 也可能出现扩充和省略的现象。司马迁在写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时,要么根 据几个版本综合而成,要么他见到的版本正好比刘向整理的版本更为完备,但司 马迁、刘向所见为同一类材料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条: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章载甘罗事,史记樗里子甘 茂列传明确指出张唐因“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 按臣即指张唐) ”而不愿 奉文信侯之命。战国策无此句则使人不解下文为何“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 地”。又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多“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日”一段凡7 9 字,交代文信侯向秦始皇进言,秦始皇召见甘罗遣之使赵的经过,战国策虽 无此段文字,但并不影响文意的连贯。除此两点及个别字词不同之外,史记樗 1 0 里子甘茂列传、秦策所载大体相同,但均有违史实,缪文远云: 此章( 指秦策) 疑依托。策言“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 史记作“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梁氏志疑卷二十九云:“此( 指史记) 仍秦策,然妄也。燕太子丹自秦逃归,非秦归之。秦连岁攻赵,救亡不暇, 安能攻燕。始皇十九年,赵灭,后代王与燕合兵军上谷,是时为始皇二十五年, 何云得上谷三十城? 皆非事实。”又:此章言秦归燕太子丹,据六国表,太子 丹自秦逃归在始皇十五年,而吕不韦已死于始皇十二年,策文处处抵牾,当 系出自依托之故“1 ( p 7 3 7 4 ) 。虽然缪文远主要考证秦策之伪,但因史记樗 里子甘茂列传、秦策二者大体相同,所以也可证明史记之伪。 第四条:齐策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章载燕将得书后的反映及结果总共 1 4 字,但云“燕将曰敬闻命矣! 因罢兵到读而去。”史记鲁仲连列传则 详载燕将见书后直到自杀的心理活动过程,并载田单屠聊城及鲁仲连逃隐海上之 事,共9 6 字。钱穆日: 史云:“田单围聊城”,又云:“遂屠聊城。”吴师道皆辨之,谓非事实。 其言日:“考之单传自复齐之后,无可书之事。齐襄王十九年,当赵孝成王 元年,赵割地求单为将,次年遂相赵,必不复返齐矣。距聊城之役凡十六年,单 岂得复为齐将哉? 此因岁余不下之言,聊莒即墨之混,而误指以为单也。”又云: “燕将被谗惧诛,( 鲁仲) 连书亦无此意,此因乐毅而讹也。史又称燕将得书 自杀,单遂屠聊城,尤非事实。齐所杀燕将惟骑劫耳,不闻其他,此因骑劫而讹 也。”梁氏志疑亦引孙侍御云:“聊城齐地,田单齐将,何以反屠聊乎? ( 钱 按:纵非田单,要为齐将可知。) ”此论史记之误也。而策文亦有误。云: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惟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燕将惧诛, 遂保守聊城不敢归,”误并聊城事于滔襄昭惠之际,其误尤甚于史记。吴师 道已详辨之。而云:“论此事者,一考之仲连之书,则史策之舛讹混 淆,皆可得而明矣。”余谓鲁连此书,史公或亦采诸鲁连子十四篇中。 鲁连子十四篇如田巴之辨,不帝秦之议,语出后人文饰,皆非当时信史。至 此书虽无破绽,亦未能定其果为鲁连手笔与否。惟史、策之误说,则彰灼 甚显也。 又按:今策文记聊城事,又有“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十一字。据吴 师道说,为他本所无,当是后人又据史记羼入。而史记燕世家有齐城 之不下者,独惟聊莒即墨一语,志疑云:“考史乐毅田单传及齐 策燕策,并无聊,惟燕策又有三城未下之语,史或因此增加以实之。 盖牵合燕将守聊城不下事而与莒即墨乱也。”( 钱按:本为燕守聊城不下于齐,今 讹为齐守聊城不下于燕,其误甚显。) 然后书李通传论注,引史此文无聊 字,与今本异,则见今本有聊字又系后人据燕策羼入。盖策因史误, 史又因策误,其迹可见有如此“1 ( p s 0 8 - ”9 ) 。 第五条:魏策一魏公叔痤病章仅1 3 6 字,史记商君列传共2 0 0 多字,有公叔座先君后臣召鞅令去之言,为魏策所无。 会座病( 魏策作“魏公叔痤病”) ,魏惠王亲往问病,日:“公叔病有如不 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 魏策“中庶子”作“御 庶子”) ,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日: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魏策无“必杀之”三字,仅作“无令 出境”) 。”王许诺而去。e 公叔座召鞅谢日:“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 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 见禽。”鞅日:“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目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日:“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 哉!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 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魏策“公叔既死求见孝公” 作“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 以下评论为商 君列传所无) ( 本文凡用( ) 括起来的均为史记所不载,不再另作说明) ( 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 者为悖。) ( 史记商君列传) 史记商君列传为“公叔座”,魏策作“公叔痤”,诸祖耿云:又按 痤,吕览作座。毕沅云:旧作痤,与魏策同。据御览四百四十四, 又六百三十二两引皆作座,与史记商君传合,今从之o ”。由是观之, 当以“座”为是。 史记商君列传谓公孙鞅为公叔座之中庶子,而魏策作御庶子,杨 宽日:“考战国时君候卿相之家有御庶子、中庶子、少庶子等。吕氏春秋长见 高诱注:御庶子,爵也。商君列传索隐云:中庶子,官名也。秦策五 第六章少庶予甘罗高诱注:少庶子,官名。甘罗,文信家臣也。庶子乃随 从侍侯听使唤之家臣称呼,非官爵之名。如韩非子内储说上记商太宰使少 庶子之市。卜皮为县令,使少庶子佯爱御使。内储说下记济阳君有少庶子不 见知。”7 ”杨宽也只能考证出庶子非官爵,而不能明断中庶子、御庶子那一 种说法为是。 又史记商君列传有公叔座先君后臣召鞅令去之言,战国策吴师道 注云:“史载鞅之言日: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由是观之,公叔知鞅而不能进,将死之言,上不能量其君之听否,下不能测鞅之 去就,非悖而何? ”湍二十3 ( 二) 战国策详于史记 第一条:史记穰侯列传、秦策二陉山之事章中之苏代遗穰侯书几 乎完全相同。但秦策二陉山之事章开头有齐令田章割地入质合于赵、赵告 秦、秦使公子他之赵的情节及对话,史记穰侯列传没有记载。 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于华阳下,斩首十万, 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 史记穰 侯列传) 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赵 王喜,乃案兵告于秦日:“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秦 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日:“齐与大国救魏而背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 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 所知也。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 秦策二陉山之事章) 据杨宽考证:楚世家载威王十年魏伐楚取陉山,正义引括地志云: “陉山在郑州新郑县西南三十里。”苏秦列传记苏秦说韩王:“南有陉山”,集 解徐广日:“召陵有陉亭,密县有陉山。”鲍彪因谓“陉山在密。后汉书地 理志注云:史记秦破魏华阳,地亦在县。则此策书陉山,史书华阳,一 役也。事在( 秦昭) 三十四年。”其说是。徐广谓“召陵有陉亭,密县有陉山”。 盖称陉山者非一地,除密县有陉山外,楚与韩、魏之间尚有陉山,即召陵之陉山。 策言“夫齐,罢( 疲) 国也,以天下击之( 穰侯列传“击之”作“攻齐”) , 譬犹以千钧之弩决溃痈也,”盖齐已为乐毅所破而后经田单复国者。若将此事定 在公元前二八五年,当齐滑王十六年,乐毅方率五国之兵攻齐,齐尚未攻破,兵 力尚强,岂得“譬犹以千钧之弩决溃痈也”? 策言“赵且与秦伐齐”,赵因 齐献地而案兵,秦又欲益甲四万伐齐,齐因使苏代献书穰侯,请不益甲伐齐,此 与乐毅方合五国之兵攻齐之形势亦不合”3 ( p 8 9 5 ) 。 由上观之,虽然秦策作“陉山之事”,史记穰侯列传作“华阳”之 役,其实为同一事也。又秦策所多之记载,齐令田章割地入质合于赵、赵告 秦、秦使公子他之赵云云,据杨宽先生所考不可信据。 第二条: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日章前半章为史记赵世家所无, 自“冯亭守三十日”以下事,史记赵世家亦载之,但文不全同。 秦王谓公子他日:“昔岁崤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 壤界,其地不能千里,辗转不可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 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 如? ”公子他日:“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日:“善。” 乃起兵,一军i 临荥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 为和。令韩告上党之守靳踅日:“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韩兴兵以 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趣日:“人有言:挈瓶之知, 不失守器。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 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日:“吾始已诺于秦矣,今不予,是欺之也。” 乃使冯亭代靳j 蓉( 以上为史记赵世家所不载) 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谓赵王日( 赵世家作“后三日,韩氏上党守冯亭 使者至”) :“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 赵世家“且以”作“入之”) 。其民皆 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 赵世家 作“财王所以赐吏民”) 。”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日:“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 秦,( 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 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 赵世家 作“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 ? ”赵豹对日:“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王日:“人怀吾义( 赵世家“义”作“德”) ,何谓无故乎? ”对日:“秦蚕食 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 赵世 家作“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 ,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 1 4 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 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 ( 赵世家 此句作“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 ”)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k 蚕食,目其死士皆列 之于上地,( 赵世家作“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 ,令严政行( 赵世家 作“其政行”) ,不可与战( 赵世家作“不可与为难”) 。王其图之( 赵世家 作“必勿受也”) 。”王( 大怒) 日:“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 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 赵世家作“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 也”) ? ”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日:“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 有城市之邑十七”。 二人) 对日:“发百万之军而攻,日用兵逾年,未得一城, 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不可失也。目”匠王日:“善。”日乃令赵胜往受地。赵胜 至日( 赵世家作“告冯亭日”) :“弊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 日( 赵世家作“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 :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 守,千户封县令( 赵世家作“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 ,k 皆 世世为侯,目诸吏皆益爵三级( 赵世家“诸吏”作“吏民”) ,民能相集者( 赵 世家作“吏民能相安”) ,赐家六金( 赵世家作“皆赐之六金”) 。”冯亭垂 涕而勉日( 赵世家作“冯亭垂涕不见使者”) :“是吾处三不义也( 赵世家 作“吾不处三不义也”) :为主守地而不能死( 赵世家“而不能死”作“不能死 固”) ,( 而以与人,) 不义一也;主内之秦( 赵世家作“入之秦”) ,不顺主命 ( 赵世家作“不听主令”) ,不义= 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辞封 而入韩,谓韩王日:“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日:“赵起兵取 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龋以兵遇赵于长平。) e 赵遂发兵取上党。目( 赵 策一秦王谓公子他日章) 杨宽认为:以上两则( 按:指赵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