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释名》声训体例初探.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释名》声训体例初探.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释名》声训体例初探.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释名》声训体例初探.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释名》声训体例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释名》声训体例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抓住释名“因声求义”的核心内容,在前人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并 经过本人诸多独立的分析和研究,从“同字为训、异体字为训l 、通假字为训、 声符字释形声字、形声字释声符字、同声符字相训、字形无关之字相训、声训 释词的具体方式”等十几个方面入手,更加全面地揭示释名声训的体例、 声训的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形训和义训l 问题,并分析释名对宋代“右文 说”的影响,来阐明释名这部不朽的语言学名著对汉语语源学所做出的独 特的学术贡献。 关键词:释名;刘熙;声训体例;汉语语源学;右文洗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s c h o l a r s 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 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t ht h ea u t h o r so w ni n d e p e n d e n t a n a l y s e sa n ds t u d i e s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a t t e m p t st o “p r o b ei n t ot h eo r i g i no faw o r df r o mi t s s o u n d 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v a r i o u sa n g l e so f “t h ew o r d ,e x p l a i n e db y i t sh o m o g r a p h ;s u p p l e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d e f l e c t e dc h a r a c t e r ;s o u n ds i g n c h a r a c t e r , w h i c h e x p l a i n e dt h r o u g hp h o n o g r a m ;p h o n o g r a m e x p l a i n e db ys o u n ds i g n ;t w oc h a r a c t e r st h a ts h a r et h es a m es o u n d s i g n ,o n ee x p l a i n e db ya n o t h e r ;t w ow o r d sw h o s es t r u c t u r e sh a v en o l i n k ,o n ee x p l a i n e db ya n o t h e r ;a n dt h ed e t a i l e da c o u s t i ce x e g e t i c r u l e s ,a n ds oo n i ta i m st of i n do u tt h eg e n e r a lr u l e sa n dm e t h o d so f a c o u s t i ce x e g e t i c s ,t h er e l e v a n ti s s u e so ne x e g e s i s o ft h ew o r d m e a n i n g ,a n df u r t h e rt oa n a l y z e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s h im i n ge x e r t e d u p o n “r i g h t p a r tt h e o r y i ns o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i sw a y , w ew i l ls e e 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h a ts h i m i n g ,t h em o n u m e n t a lm o n o g r a p ho n c h i n e s el i n g u i s t i c s ,t oc h i n e s ee t y m o l o g y k e y w o r d s - s h im i n g :l i ux i ;a c o u s t i ce x e g e t i c sr u l e s r i g h t p a r tt h e o r y c h i n e s ee t y m o l o g y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参埤日期:刎p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瓣师签名:晕燃日期:之! 笪:! 二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释名声训体例初探 “因声求义”的方法在释名以前就已经有过,但都是零碎而不成系统的, 释名是第一部从汉语语音的角度出发,对汉字进行全面阐释的语言学专着。 因此,对释名的“因声求义”的声训体例进行全面的归纳,就显得十分必要 了。历代对释名的研究成绩不菲,但也有不少缺憾,本文主要从释名众 多的声训体例入手,并对人们不太重视的释名声训所兼及的形训和义训等问 题,作必要的探讨,以试图让释名的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深入和发 展,并揭示释名声训对宋代“右文说”的影响,以求对汉语语源学的研究作 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第一章刘熙其人及释名其书 刘熙于史无传,其生平我们不易了解,而关于释名的作者,也历来有争 议,本文搜集众多史料,综合各方家观点,粗略介绍刘熙和释名如下: 一、刘熙其人 现存释名署名刘熙,然而刘熙于史无传,所以相对释名在中国语言 学史上的地位来说,其作者刘熙的生平事迹就不大为人清楚地了解,只是在一些 典籍中偶有提到,现综合归纳介绍作者如下: 刘熙,字成国,为东汉北海人( 今山东昌乐县) 人。关于他的士履,有“安 南太守”、“博士”、“征士”三说。三国志几处提到吴蜀之臣曾师事刘熙或与 刘熙有交往,可知刘熙为汉末名儒无疑;但后汉书和三国志却没有刘熙 的传记,这种情况说明刘熙是不大可能当过“太守”或“博士”的。“征士”之 说较为近是,“征士”是学行并美而不就是征辟者之称,刘熙可能即是著名于时 的隐逸征士。 刘熙曾避地交州。在那里从事讲学活动。汉之交州辖今两广地,治所在的广 信,即今广西苍梧县。三国志吴志程秉传称秉“汝南南顿人也。逮事郑玄, 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薛综传称综“沛郡竹邑人也,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蜀志许慈传称慈“师事刘熙,建安中,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许靖等自交州入蜀。”士燮传;“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瞒为交州刺史,隔到, 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许靖传称靖“既至交址,交址太守士燮厚加敬待。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建安十六年,转在餐 郡。”许靖入蜀在建安十六年( 2 1 1 年) 前,而许慈师事刘熙又在偕许靖入蜀之 前,可知早在建安十五、十六年以前,刘熙己至交州,程秉、薛综在士燮作交址 太守的时候至交州,且师事于刘熙。汉末社会动荡,战乱之中,独交州一郡“二 十余年疆场无事”,遂使“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刘熙即是这百数“中国 士人”之一。又据世说新语言语篇“伏滔论月旦人物,刘成国之名比肩与郑 康成,祢正平之伦,而不与由汉入魏的管幼宁、邮根矩、华子鱼辈并数,当可以 揣度刘熙不仅生当汉世,而且其殁或亦在汉末。 刘熙的著作除释名外,还有孟子注、谥法注、三礼图等,但都 早已亡佚。 二、释名其书 大干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 这种心理需要,我国东汉时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 然而因历史时代久远,历史上对其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没有定论,现综合各家观 点并依据史料,对其著者考释如下,并简述其编排体例和版本流传情况。 1 关于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关于释名的作者,历史上曾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刘珍所作, 或刘珍先撰过释名,后成书于刘熙;另一种则认为刘熙撰释名。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 昭) 传记载韦曜于凤凰二年( 2 7 4 年) 在狱中所 上书云:“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这是刘熙撰释名的最早 记载。隋书经籍志载释名8 卷,下注“刘熙撰”。宋陈振孙直斋书录 题解在释名下题为“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四库全书总日着录释 名8 卷,下注“汉刘熙撰”。清钱大听潜研堂文集卷2 7 跋释名据三 国志吴志中的“程秉传”和“薛综传”等考订释名“为熙撰无疑”。另外, 释名序本身已提供了重要的内证:“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这些史 料足以证明释名的作者为刘熙。当代学者周祖谟先生等都同意刘熙撰释名 较合史实。 上海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许靖等自交州入蜀。”士燮传:“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瞧为交扑l 刺史随到, 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许靖传称靖“既至交址,交址太守士燮厚加敬待。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建安十六年,转在蜀 郡。”许靖入蜀在建安十六年( 2 1 1 年) 前,而许慈师事刘熙又在偕许靖入蜀之 前可知早在建安十五、十六年以前,刘熙己至交州,程秉、薛综在士燮作交址 太守的时候至交卅l ,且师事于刘熙。汉未社会动荡,战乱之中,独交十i - n “二 十余年疆场无事”,遂使“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刘熙即是这百数“中国 士人”之一。又据世说新语言语篇“伏滔论月且人物,刘成国之名比肩与郑 康成,祢正平之伦,而不与由汉入魏的管幼宁、邴根矩、华子鱼辈并数,当可以 揣度刘熙不仅生当汉世,而且其殁或亦在汉末。 刘熙的著作除释名外,还有孟子注、谥法注、三礼图等,但都 早已亡佚。 二、释名其书 大千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 这种心理需要,我国东汉时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 然而因历史时代久远,历史上对其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没有定论,现综合各家观 点并依据史料,对其著者考释如下并简述其编排体例和版本流传情况。 1 关于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关于释名的作者,历史上曾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刘珍所作, 或刘珍先撰过释名,后成书于刘熙:另一种则认为刘熙撰释名。 掘三国志吴志韦曜( 昭) 传记载韦曜于风凰二年( 2 7 4 年) 在狱中所 上书云:“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这是刘熙撰释名的是早 记载。隋书经籍志载释名8 卷,下注“刘熙撰”。宋陈振孙直斋书录 题解在释名下题为“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四库全书总日着录释 名8 卷,下注“汉刘熙撰”。清钱大听潜研堂文集卷2 7 跋释名据三 国志吴志中的“程秉传”和“薛综传”等考订释名“为熙撰无疑”。另外, 释名序本身已提供了重要的内证:“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这些史 料足以证明释名的作者为刘熙。当代学者周祖谟先生等都同意刘熙撰释名 料足以证明释名的作者为刘熙。当代学者周祖谟先生等都同意刘熙撰释名 较台史实。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确凿史料证实刘熙撰释名,为什么还会有人认为刘珍作释名呢? 这主要是由于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文苑传有这样的记载:“刘珍,字秋孙, 一名宝,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刘珍卒于顺帝永建元年( 1 2 6 年) ,时代早于刘熙。明郑明选秕言遂谓“( 刘珍) 撰释名三十篇,以辨 万物之称号”,首先对刘熙撰释名表示怀疑,后来,毕沅又在释名疏证序 中况:“疑此书兆于刘珍,踵成于熙,至韦昭又补官职之阙也。”现当代有部分学 者亦认为可能是刘珍撰过释名,而由刘熙加以补充成书的。 我们认为,后汉书确实有过刘珍作释名的记载,但各史志都从未着 录,唐宋类书亦未见称引,或亡佚,或同名异书,或后为刘熙补充而成为今本释 名,都由于史料不足,证据不充分,无法判断。而今本释名,各史籍叙录均 有佐证,后代类书、字书大量征引,完全可以确定释名是刘熙所作。 关于释名的成书年代,释名本身提供了一些线索。释名释州国 所释天下州名凡十三:青、徐、扬、荆、豫、凉、雍、并、幽、冀、兖、司、益。 而后汉书郡国志却有交州而无雍州。由此看来,刘氏撰释名是在雍州 建立的兴平元年之后到交州建立的建安八年之前的九年之中,亦即1 9 4 年到2 0 3 年这段时期内,此时下距魏受禅尚有二十余年的光景,在交州相对安定的环境中, 刘熙全身远祸,潜心著述,得以完成释名一书。 2 编撰目的 关于编写这部书的目的,刘熙在释名序中说: 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适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 各方名殊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着于既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其用而 不易其旧,所以崇易简,省事功也。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 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固、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 名势。 “名之于实,各有义类”,所谓“义类”,即是命名取义的规律、法则。此“类” 字并非类别之类。可见,刘熙编撰释名这部书的目的是探索事物得名的规律、 法则,即探索“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的事物和语词得名的由来。 1 i ( :j ,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版社,1 9 8 1 年版。刷大璞:训诂学丰j 碥武汉大学版社,2 0 0 2 年版。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版本流传 与汉代其它三部著作说文、尔雅、方言相比,释名很受冷落, 流布不广,流传的版本也比较少,甚至于宋代曾一度失传。释名最早的版本, 据今所知,当为南宋刊本( 己佚) ,此书首页载作者原序。现存释名最早的 版本为明刊本。明人储邦抡发现此书,始见刊布,自此,释名流布稍广2 。 释名一称逸雅。明郎奎金取是书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 雅合刻,名日五雅。以其它四书皆有“雅”名,遂改题“逸雅”以从类。 明代的主要刊本和收录情况有:明嘉靖毕效钦辑五雅( 明嘉靖新安毕氏 刊本) ,明万历胡文焕辑格致丛书( 明万历三十一年刊本) 均收释名( 八 卷) 。广汉魏丛书经翼( 明何允中辑,明万 历刊本) 收四卷,夷门广牍艺苑( 明周履靖 辑,明万历刊本) 收释名一卷。 清代朴学兴盛,释名刊本较多,主要集 中于干嘉时期,释名收录于丛书中,有钞本、 干0 本、石印本。如乾隆三十年敕辑四库全书 经部小学类文渊阁钞本收释名八卷,嘉 庆十五年( 1 8 1 0 年) 任兆麟选辑的述记( 一 名三代两汉遗书) 刊本收释名一卷,光 绪十四年( 1 8 8 8 年) 上海蜚英馆石印本古经 解汇函附小学汇函( 钟谦钧等辑) 收清吴志 明嘉靖年间翻宋本释名书影 忠校释名八卷。 释名的注本,现存的、重要的有清代的几家,即毕沅释名疏证、释 名补遗、续释名,成蓉镜的释名补正,孙诒让的释名札适和王先谦的 释名疏证补,此外,还有张金吾辑的广释名。其中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 是一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著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书末附释名疏证补附 一卷,为元和胡玉缙、海宁许克勤二家校语。另附续释名、释名补遗共一 卷。是书有光绪二十二年长沙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据是本影印,流布 较广。 2 仳揶抡塞4 序、吕+ 1 耳重刻( 释名 序四部丛刊初编( 十三) 上海书店,1 9 8 9 年3 月。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编排体例 今本释名共8 卷,2 7 篇,其分类略同尔雅。其内容为( 后面的数字 为每篇所释名物数) : 卷一:释天9 7释她1 6释山2 4 释水2 9释丘2 4释道1 5 卷二:释州国5 9 释形体1 0 2 卷三:释姿容9 0 释长幼2 0释亲属6 6 卷四:释言语1 7 1 释饮食8 3释采帛4 0释首饰5 0 卷五:释衣服6 8 释宫室8 7 卷六:释床帐3 2 释书契3 6释典艺3 3 卷七:释用器2 8 释乐器2 7 释兵6 0释车i8 2释船1 9 卷八:释疾病5 8 释丧制8 6 计释名物1 5 0 2 条。在编排上仿效尔雅,按事类分篇。形成了一个完整有 序的体系: 天地人生 天地山水丘道国体窖幼属语食帛饰物室帐獒艺器器兵车船瘸制 首先,从篇目看,作者先列天地、后序人世,按丌天辟地造人的顺序编排。 人生中,先生计后病死,按人生的自然发展过程的顺序排列。生计中,先外在的 形貌称媚,再内在的言语行动,按对人的认识过程的l 顷序排列。行动中,食衣住 用行,又是按其对民生的重要性的顺序排列。其分类及再分类之严密、排序之严 格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释名每一篇下的词目排列都有规律可寻。纵观释名全书的词 序排列,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惯例原则,即按照已成惯例的顺序排列。如释名释天( 以下简写 为释天,余此类同) 中的“春夏秋冬”,“予”“丑”“寅”“卯辰”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巳”“午未”“申”“酉戌”“亥”;“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释典艺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等。这一原 则运用最广,按照人们普遍存在的思维定势,较大地提高了检索的速度和准确率。 二是总分原则,即先释范围大的词目,再释蕴含在这一大词目内的子词目。 如释天先释“五行”,再释“金”“木”“水”“火”“土”;释姿容先释“姿” 和“容”,再释具体的“妍”“蚩”等;释言语先释“道”和“德”,再释“文” “武”, “仁”“谊”“礼智信”等。 三是配对原则,其列词凡义之相类者或相反者则比而次之。仍以释天为 例,目一月、光一景、晷一曜、星一宿、气一风、阴一阳、寒一暑等都是两两配 对。释言语中的语词排列是最难排的一类,刘熙也处理的相当好。他除了把 意义相近的词,如“言语说”“序”以及“骂”“詈”“祝”“诅”“盟誓” 之类相次外,还把一些意义相反的词比次在一起,如厚一薄,善一恶,好一丑, 迟一疾,缓一急,巧一拙,燥一湿,强一弱,能一否,躁一静,逆一顺,清一浊, 贵一贱,荣一辱,祸一福,进一退,赢一健,哀一乐,停一起,疏一密,文一武, 甘一苦,安一危,成一败,乱一治,烦一省,贞一淫,沉一浮,贪一廉,洁一污, 公一私,勇一怯等等两两相对,管锡华先生经过统计,释言语中共训释词1 7 1 个,反义对立的有4 2 对,均为连续排列,由此可以看出刘熙对词汇系统的理解 和词义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四是常见优先的原则。按当时的用字频率,常见的放在前面。如释用器 的“斧”“镰”在前,“钹”“锤”“撕”黄后。释兵“弓”“弩”在前,“戚”“戌” 在后。 另外,释名同一义类中又十分注意语义群的排列,试析释天:天和四 时( 天、春、夏、秋、冬) ,日月( 日、月) ,光( 光、景、晷、曜) ,星( 星、 宿) ,气( 气、风) ,阴阳变化( 阴、阳、寒、暑、热、雨、春、夏、秋、冬、四 时、岁、年) ,五行( 金、木、水、火、士)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 , 自然现象( 霜、露、雪、霰) ,灾异( 厉、疫、札、灾、害、异等) 。语义群落中 不仅有同义、近义、相同范畴和相近范畴的排列,还有反义排列,如释言语 中的反义排列( 见上) 。语义类别一一语义群落一一语义排列,是释名的三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级语义层次。这对研究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汉语语义场理论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同义和反义排列不仅对研究汉语词汇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的 哲学范畴、范畴间的联系、系联的思路,古人的思想方法、思维特征,均有极重 要的意义。 三、释名研究状况简介 从释名成书至今,对其的研究由冷落、否定到现在的繁荣、肯定,释 名的研究一波三折,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程,下面作简要的历史回顾。 1 清代之前对释名的研究 从现存文献看。最早对释名作出评价的是韦昭。据三国志吴志韦曜 传,昭在狱中上辞有云:“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 难得详究,故时有得失,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愚以官爵今之所急,不宜乖误, 囚自忘至微,又作宫职训及辨释名各一卷,欲表上之。”这是我们迄今 为止所见的最早的同时又较客观的对释名一书的评价,而官职训和辨 释名又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的对释名作补充的研究性著作。官职 训已佚。 从两晋到明代,释名的研究基本上处于沉寂的状态,对释名研究的 资料几乎没有,只是在一些典籍中零星提到刘熙和他的释名,如世况新语 刘孝标注引东晋伏滔论“青士有才德者”,刘成国( 熙) 名列其中。隋书经籍 志着录:“释名八卷,刘熙撰。”这是考证释名作者及其时代的重要资 料。宋中兴馆阁书目称释名:“推揆事源,释名号,致意精微。”指出了 释名一书的性质,并对它作了肯定的评价。 明嘉靖三年( 公元1 5 2 4 年) 吕枘翻刻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铡本释名,这 是我们能看到的最古的本子。明郎奎金将释名易名逸雅辑入五雅丛书。 明储良材在刻释名序中把释名看成翼雅之书,应与尔雅一视同仁。 2 清代至今对释名的研究 清代是释名研究的繁盛期,这一时期干嘉学派学者主要对释名做了 辑佚补正、校勘疏证、考证名物、阐明体例和辨明音读等工作( 参看李传书消人 对c 群名,的粘理与研究) 重要的研究成果有:释名疏证( 毕沅) 、释名补正 上海尢学硕士学位论文 ( 成蓉镜) 、释名疏证补( 王先谦) 。其中,对释名的整理、补充最为全面、 完善的是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它集众家之说于一身,是清代释名整理 研究之大成,代表了清人研究整理释名的主要成就,成为后代研究释名 的蓝本。 自清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释名研究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主要研究成 果有:释名之内容及其条例( 胡朴安) ,释名新略例( 杨树达) 。建国以来特 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释名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考证其人其书的,如 刘熙和他的 ( 孙德宣,1 9 5 6 ) , 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考( 宦荣 卿,1 9 8 5 ) :有从体例方面进行研究的,如( 释名 声训的诠释方法与训释条例 ( 刘兴均,1 9 9 5 ) ,释名训释条例略说( 吴辛丑,1 9 9 8 ) ;有探讨其语言学和文 化学价值的,如 语言学价值新论( 卢烈红,1 9 9 1 ) ;有从词源学角度进 行论述的,如从 看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和局限( 张希峰,1 9 9 2 ) ;有 展示其音韵学价值的,如( 释名 声训所反映的古声母现象( 张清常,1 9 8 1 ) , 声训与汉代音系( 祝敏彻,1 9 8 8 ) ;有总论的,如李开的 论 等。 “五四”以后的释名的研究成果,还体现在一些语言学史和训诂学的 著作上,特别是有关释名研究的论着上。语言学史著作,如王力的中国语 言学史、胡奇光的中国小学史等,对释名都有专门论述:训诂学著作, 如周大璞的( ( 9 1 1 诂学初稿、路广正的训诂学通论等著作,都对释名作 了介绍性研究。专门研究释名的论着也出现了不少,如徐复据段玉裁所分古 韵十七部对释名训释词归类整理,作释名音证,方俊吉撰音训与刘熙 ,对声训的起源、释名的作者、内容、体例、版本和有关著述作了全 面的考察。另外还有台湾李维桑的释名研究,说文与释名声训比较研究( 林 尹,台北中央研究院,1 9 8 1 ) 等,也是释名研究的重要著作。 本文释名原文主要依据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同时参照四库全书 影印本,两书均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出版。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历代声训简介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简单地说,就是从被释词的语 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 或音同,或音近,或因转。”3 古人对声训是非常重视的。王引之在经义述闻 中说:“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黄佩先生也说:“详考吾国文字,多 以声音相训,其不以声音相训者,百分之中不及五六。故凡以声音相训者,为真 正之训诂:反是,即非真正之训诘。”( 制言第七期) 一、声训盛行的历史背景及发展阶段 声训萌芽于先秦,盛行于两汉,和形训、义训并列成为训诂的重要手段。历 代训诂学家在著述、注解中多用声训来考释词义、探求语源,声训之所以能取得 如此迅猛的发展,得到大力的应用,除其自身的特点外,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 的原因的,兹浅析如下: 1 声训盛行的历史背景 早在先秦时代,声训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声训材料见于周易。如: “干,健也;坤,顺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 “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周易叫f ) “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周易离)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使用了不少声训材料。如: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论语颜渊) “彻者,彻也;助者,藉也;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孟子滕文公 章句上) “礼者,人之所履也”( 荀子大略 ) “庸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庄子齐物论) 但这些声训并不具备自己的体例,只能说是声训的萌芽阶段。声训的真正成 熟和盛行是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以下简写作说文) ,特别是刘熙的释 名开始的。说文书中已有不少地方使用了声训,在解字释义中明显以音为 纽带。如: c t 妇,服也。从女从帚,洒扫也”( 说文女部) 段注日:“亦以叠韵为训妇,主 川火璞主编训诂学初稿,武汉犬学出版社,2 0 0 2 年,销1 9 6 页。 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服事人者也” “庸,用也。从用庚庚,更事也。”( 说文用部) 段注日:“庸( 用) 叠韵。”又日 “庚更同音” “翱,翱翔也。”( 说文,羽部* ) 此为同字为训。 说文中的声训虽然数量不少,但它的主体毕竟以形训为主,晚于它百 多年的释名则是训诘学史上的第一部声训专着。释名几乎全部采用了声 训的方式,是汉代用声训最多的一部书( 释名共释词1 5 0 2 条,其中仅声训释 词就达到1 3 3 5 条4 ) 。书中自觉地用语音来训释词义,以语源学的观点研究训诂, 意在寻求事物命名的“所以之意”。可以说,汉代的声训至此才算真正的定型。 并逐步发展到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和清代王念孙训诂学派的“声义同源”、 “声近义通”理论。 声训萌芽于先秦,盛行于两汉,那么声训盛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这要放 在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 首先,先秦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我国有史以来王室对 文化知识的垄断被打破,形成了处士横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论是 政治家还是学者,往往喜欢用音同音近之字来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主张。 这就为声训的萌芽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其次,汉代是一个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交替斗争的时期,为适应当时的政治 需要,今文经学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以本质论为其哲学基础,力倡“名生于真” ( 即名实相应具有本质联系。而“名之为言真”又是圣人所为,天意使然) ,主 张“深察名号”,他撰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指出: 古之圣人躺( 音x ia0 ,大声叫喊) 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 命也,号之为言稿而效也,黼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 达天意者也。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名则圣人所发天意。 今文经学以阐释名之“天意”为己任声训就成为其沟通“名”与“天意” 的最佳途径。诸如:“王者,往也。神所向往,人所乐归。”( 春秋文耀钩) “民 者,瞑也以暝言者,弗扶将则颠陷猖狂,安能善! ”( 春秋繁露) 乃至“君 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权也;君者,温也:君者,群也”。( 同上) 在这 4 释名书中有很多一例阿条或多条的声训在统计时分别算作不h 的声p i 。 1 0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里,声训实质上成了声教,使用的完全是政治话语。班固白虎通德论亦多采 用声训,反映了一代风气。由此可以看出,声训成为声教,是为了适应政治的需 要而产生和盛行的。 再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活动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声训i 盛行的另一个历 史原因。 经过秦火焚书、楚汉战争,汉初图书残存无几。惠帝、文帝、武帝、成帝采 取各种措施、复兴文化。在汉代振兴文化事业之初,一些宿儒依靠以往反复讲习 和背记的功夫还能忆超一些典籍的篇章,人们再据以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 来,这就是今文经。口授耳治是汉代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既是口授耳治, 便免不了声训。另一方面,汉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官学,有私学。无论 官学还是私学,经师讲课均是口授。像董仲舒、班固、许慎、郑玄、刘熙这些擅 长用声训着书的名家,可以想见亦会用声训来给学生传道授业。王筠在说文释 例中云:“汉儒口授,故重耳学,郑君而外鲜不偏主音者,而刘熙释名为 最。”此乃一语破的。 当然,政治需要与整理古籍、传道授业只是声训盛行的外因;其内因则是上 古汉语单音词多、同音词多。故而极易以音同音近之字为训。 2 声训发展阶段 声训萌芽于先秦,到汉代开始大量使用,并大致定型,经由宋代“右文说” 的半理性阶段,最终发展到清代王念孙学派的“声义同源”、“声近义通”理论, 历经两千余年而愈臻完善。纵观两千年来的声训的发展历史,我们认为大致可以 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 萌芽期一一先秦时代,以周易为起端:( 二) 定型 期一一两汉时代,以说文、释名为标志;( 三) 发展期一一宋代,以王圣 美等人的“右文说”为代表;( 四) 兴盛期,以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声义同 源”、“声近义通”理论为代表5 。 二、释名声训较之前声训之异同 先秦时代的声训,具有偶发性,人们还没有自觉地、普遍地使用这种方法, 只是一些个别的、零散的使用,所以不具备什么条例。两汉是声训发展的极盛时 期,声训的方法被大量地用来解释词的意义和来源。但在刘熙的释名以前, 5 * 宇鸿,说文与释名声训比较础f 究,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 9 9 6 ,2 。 l l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声训的对象还主要限于天文、地理、政治、人事、名物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声训 的目的是宣扬封建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的既得地位和利益的合理性寻找词源上 的解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刘熙的释名不仅探求政治、礼教性词 语的来源,也探讨日常的、普通的词语的来源。这就比前人往前跨进了一大步, 迈入了全面研究所有词语来源的词源学天地,而且刘熙在释名中对声训进行 限制,提出了训释条例,这无疑是对前人的超越,也是对声训i 的规范。刘熙在释 名序中明确指出,语词的产生和发展非关天意,而出于社会的约定俗成。“自 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于民庶,名号雅俗,各 方名殊。圣人于是就而弗改,以成其器,着于既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 其用而不易其旧,所以崇易简,省事功也。”所谓“崇易简,省事功”,是由语言 的社会本质决定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媒介,即使是圣人也只能“就 而弗改”,更不用浇。“哲夫巧士不易其旧”。这就使刘熙站在一种较为客观的 符号论立场上,从词源学的领域来探求事物得名的“所以之意”,使声训摆脱政 治说教而进入较为客观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概括来说,释名声训和以前之声 训有两点不同: 第一,在数量上,过去只是偶尔用之,而释名则几乎全部采用声训; 第二,在目的上,过去是用声训来宣扬儒家思想和封建意识,释名则是 从语言学上来研究词源,是要突破文字形体的束缚,从声音来探求语源。 三、释名对之前声训的继承和发展 何九盈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说:“经过几百年的创造、积累,到东汉 末年,声训资料已经相当丰富了,产生一部总结性的声训著作的条件已经完全成 熟了,于是释名这样的著作就应运而生了。”6 释名是集先秦两汉声训之 大成者,汇聚了这一时期探源声训的精华。书中训释充分汇集既有的声训材料, 内容多采用经学大师的训诂材料,在继承中又有所发明和创新。如: 1 土,主吐万物,土之为言吐也。( 白虎通五行篇) 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释名释天* ) 2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 白虎通三教篇) 教,上所施下所效力。 ( 说文支部) 6 何,l _ f 吐中闫古代语苦学史,广东教育 l j 版社,2 0 0 0 年版,第7 7 页。 1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效也,下所法效也( 释名 3 霜,丧也。( 说丈 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 释名一 4 帐,张也。( 说文- 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 释名 5 山夹水,涧。( 尔雅 山夹水日涧。( “释名 6 祥,善也。( 尔雅 羊车,羊,祥也:祥,善也。( 释名 7 交龙为旗诸侯所建旃( 周礼 交龙为旗,诸侯所建也。( 释名 8 大夫乘墨车( 周礼 墨车,大夫所乘也。( 释名 9 百年曰期颐。( 礼记 百年日期颐。( 释名 1o 老而无子者谓之独。 ( 礼记 老而无子曰独。( 释名 1 i 大夫日卒,士日不禄。( 礼记 士曰不禄,不复食禄也;大夫日卒,言卒竞也。( 释名 l2 麓,山足也 ( “大雅 山足曰麓。( g 释名 13 庚之言更也,辛之言新也。 ( 札记 庚犹更也,辛。新也,( 释名 14 甸之言乘也,读如衷甸之甸。 ( 周礼 四丘为甸。句,乘也,出兵车一乘( 释名 l5 编,编列发为之 ( 周礼 编,编发为之也。( 释名 l6 墓,冢莹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也。 ( 周礼 墓,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 l7 嫂者,尊严之称。嫂犹叟也,叟,老人称也。 ( 礼仪 1 3 释言语) 雨部b ) 释天* ) 巾部* ) 释床帐) 释水) 释水) 释诂) 释车* ) 司常) 释兵) 巾车) 释车 ) 曲礼上) 释长幼) 王制* ) 释亲属) 曲礼下) 释丧制) 旱麓) 释山) 月令) 释天) 小司徒) 释州国) 追师) 释首饰) 叙官墓大夫) 释丧制) 丧服传)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嫂,叟也叟,老者称也。( 释名释亲属) 18 游环,在背上无常处,贯骖之外辔,以禁其出。( 诗秦风小戎) 游环,在服马背上,参马外辔贯之,游移前却无定处也。( 释名释车) 1 9 甲者万物剖孚甲而出也。 甲,孚甲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 ( 史记律书) ( 释名- 释天) 20 昴毕散为冀州,分为赵国,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别冀强,荒则 冀丰。 ( 春秋元命苞) 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 ( 释名释州国 ) 据郭文超7 考察,释名声训( 包括义训) 对先秦两汉典籍材料的借鉴吸收 条目具体统计如下表 书名 着( 注) 者声训l 条目义训条目 白虎通班同 3 5 9 5 说文解字许慎 7 72 9 毛传毛亨 2 2l l 札记注 3 22 9 三礼注 周礼注 4 - 21 0 61 9 郑笺 仪札注2 44 高诱注高诱5 史记律l5 司马迁 6 释秋元命苞董什舒 6 据王闰吉8 统计,释名和先秦两汉典籍训释相同、相近、相关、相及者如 下表所示( 见下页) : 7 孛l f 文趟湖南师人汉语苦文字学坝i :毕业生,1 e 毕业论立刘熙 训诘研究瓠樽优秀顶士论文。 8 i :l 嘲古浙江舸水师专讲师,他对释名的研究侧重予理捌方面。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本相同相近相关相及合计包括二 5 目 经典3 288 21 2 21 2 说文 6 92 71 7 36 32 6 9 1 尔雅 95 4 21 4 62 0 2l 诸子 3 91 93 08 8 8 传注7 41 51 3 12 2 08 纬粥31593 史二卜 2 243 66 24 方言 3 73 71 字“旧 2 6 83 其它 3 23 2 总计2 5 07 95 9 02 0 9 1 1 6 94 1 ( 接:相同是指声训完全相同,如说文与释名都训“目”为“实”。相近是指 声训不同,但二声训义相近,如说文* 训“亥”为“菱”,释名训“亥”为“核”。相 关是指释名的声训从他书的训释申发而来。如说文云:“乙,象草木冤曲而来。”释 名:“乙,轧也。”即由此中发而来。相及指释名理据与他书无关,而意义取自他书。 如:尔雅* :“再成锐上日融丘。”释名:“锐上日融丘。融,明也;明,阳也,凡上锐高 而近阳者也。”) 以上两表尽管统计数字稍有出入,但均可以看出,刘熙撰写释名,其训 释多有所本,并非“随心所欲地随便找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来解释”9 释名 o t i 诂有所掘依,无疑大大增强了其内容的可信度,进一步提升了其学术品位,而 且,刘熙在撰写释名时能兼收并蓄,转益多师,在广阔的范围内超越了今古 经学的门户之见,体现出了作为学者应有的恢宏气度,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硕儒的 朴学的精神。 当然,刘熙的释名并不是以前声训的汇编,而是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独立 见解,其中有很多训释是和以前的典籍训释不同的,如: “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礼记) “冬,终也,物终成也”( 释名释天) - - l :) j ,中国语育学史,山两人民版社1 9 8 1 年版,笫5 0 。 1 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熙对“冬”的解释是正确的。“冬”是“终”的古字,甲金文“冬”字均 用为“终”,不作冬季解。终是冬的后起字,冬终同源。 先秦两汉学者的声训良莠不齐,糟粕精华杂陈,释名充分汲取了其中的 积极因素,同时摒弃了其谶纬神学的荒谬成分,对荒诞无稽的声训l 亦多有匡正, 我们以其对“天”的解释为例: “天之为言镇也,陈也,珍也施生为本,运转精神、功效列陈,其道可珍重也。”( 贺 述礼统) “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经纬,故其是从一大以镇之。”( “春秋说题辞) 上述声训与其说是探源,不如说是说教,宣扬“奉天子”、“顺王命”的思想 而已,而释名的训释则截然不同: “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夭,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 然高而远也;春回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也;夏日昊天,其气布散颢颢也;秋曰曼天,曼, 闵也,物就枯落可闳伤也;冬日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 释名释天) 释名纯然是以“天”的自然特色和发音特征为依据,丝毫没有像纬书那 样夹以伦理观念、封建说教。又如: t c 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 应劭风俗通声音* ) “健,涤也,其声涤涤然也 ( 释名一释乐器* ) “篷”是“笛”的异体字。同训为“涤”,前者取义以说教,后者取声,正 确解释乐器“笛”命名的“所以之意”。再如: “雾,阴阳之气也,阴阳怒而为风,乱而为雾,气蒙冒覆地之物也。”( 春秋元命苞* ) “雾,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 ( 释名释天) 释名此训直接采自春秋元命苞,但剔除了其谶纬之说。 当然,生活在谶纬和礼教禁锢的时代,刘熙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当时思想的影 n m 所以在书中也夹杂了一些谶纬的错误训释和儒家伦理的说教,这在后面“释 名的训诂阙失”章节中有具体的论述。 总之,释名作者刘熙完全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广泛地阅读前人的著作, 训释多有所本,同时又不拘泥于所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反复的比照求证, 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竭力找出每一条语词得名的“所以之意”,其功底之 扎实,涉猎之广泛,治学态度之严谨,堪称汉儒之中一个佼佼者。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释名与说文声训比较 声训虽然萌芽于先秦,但真正做到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的声训是从许慎 的说文和刘熙的释名开始的。说文虽是一部以形训为特点盼书,但 全书也明显地贯穿着声训这一线索,王念孙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说文之 为书,以文字兼声音训诂者也。”例如,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段注:“此以同部叠韵为训也。凡门,闻也;户,护也;尾,微也;发,拔也, 皆此例。”酏文中的声训,已经逐渐突破了经学附庸的局限,成为一种有意识 的词义研究。 刘熙在总结前人的声训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声 训理论,并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声训探源专着一一释名。 释名和说文同是汉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两书均自觉利用声训来 训释词义,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意在推求事物命名的由来。两书之声训必定 有某些相同的地方,当然,也必定存在一些差异,这章我们就通过比较来探讨两 书之声训之异同。 一、两书声训相同之处 纵观释名、说文两书之声训,概括出以下两方面相同之处: 1 声训具有一致性 释名成书比浇文晚将近一百年,是我国第一部声训专着。据史书记 载,刘熙师从郑玄,郑玄在作注时有很多地方采用说文的既法,这必然会影 响到其弟子刘熙,因而在刘熙的释名中,有很多声训是和说文相一致的。 如实之训蜀,阙之训月,冒之训木、训卵,准之训水,吐之训土,纽之训丑,孳 之训子,微之训尾,中之训仲,依之训衣,苏之训朔,扪之训门,护之训户,毁 之训火,服之训妇,澌之训死,丧之训霜等,两书声训都相同。仅以释天为 例,释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