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专业论文)荀子名辩思想探析.pdf_第1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荀子名辩思想探析.pdf_第2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荀子名辩思想探析.pdf_第3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荀子名辩思想探析.pdf_第4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荀子名辩思想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荀子的名辩思想是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正是由于荀子确立了从 “缘之天官 到“心有征知”的认识途径,建立了“感官薄其类而知”的唯物主义认识 论并强调要通过“虚壹而静”的求真解蔽来克服认识的浮躁、纠正成见和偏执,通过“见 端知本”而达到“知之至也”,所以,他才从儒家思想出发,立足于他的唯物主义认识 论,通过对诸子思想的批判,形成了自己的名辩思想体系。 首先,荀子结合实与名的关系对“名”的含义进行了论述,指出名是实的体现,是 对于特定事物的称谓,这就确定了“名 作为逻辑学“概念”的意义。在确定约定俗成 “稽实定数”的基础上,萄子提出了据实而定名,以求实现“名符其实”的制名原则, 对于因由诡辩论者的混淆是非的奇论怪想所造成的认识上的混乱现象进行了批评。 其次,苟子通过对于“辞”的论述,确立了辞是对名的展开,这就在原则上确立了 辞之作为今天我们所谓的“判断”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他对于辞的功用、标准和 依据进行了论说,表明了政治标准必须依靠逻辑标准的立场,显示了苟子对于逻辑判断 力量的重视。 最后,在运用名与辞的基础上,荀子确立了自己的“辩说”思想,论述了大致相当 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推理论证。可以说,荀子虽然不可能按照我们学习的逻辑学理论来提 出逻辑规律的规范术语,但是,在其思想中却大量涉及了逻辑学的一些基本的规律。 总之,正是由于荀子初步论述了名、辞、辨说的关联,指出了概念、判断、推理论 辩在认识事物论证思想中的作用和内在关系,对概念、判断和推理论证等关于形式逻辑 方面的这些各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的内在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因而,也就是形 成了其逻辑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使得荀子的名辩思想向逻辑学的转换得到了极大的 推进,对我国传统的逻辑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荀子;名:辞;辩说 a b s t r a c t t h en o m i n a l i s t i cd o c t r i n ei sa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a r t i t 、) i ,i t ht h en a m e ,s p e e c h ,a r g u i n gt h a t ,a st h e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t h ec o r ei st os a yt o d a yl o g i c 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dt h ew a n h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s o c i e t y p r o d u c e dm a j o rc h a n g e ,r e s u l t i n gi nan a m ew i t ht h ep h e n o m e n o n h oi sn o te v e nb cc o n s i d e r e ds o c i a l c h a o sa n dd on o tt r e a tt h eu n d e r l y i n gc a u s e t h ef a m o u sl a w y e ra n dl a t e rf o u n d e ro fh u is h i ha n dg o n g s u nl o n g ,t h ef o u n d e ro fc o n f u c i u s , t h ef o u n d e rm o t s ea n dt h el a t em o h i s ts c h o o ln o tn a t u r et oc a r r yo nt h ep o n d e r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觞ab a s i sf o rd e v e l o p m e n t x u n z ii si nt h ei n d i v i d u a ll e s s o n sm i n g b i a nt h o u g h tf o u n d a t i o n , c o n s c i o u s l yf r o mt h et h e o r yo fr e n o w np r o b l e mm a d eac o m p l e t es u m m a r yo fc o n c e p t ,t h eo b j e c t i v e f o u n d a t i o n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p r o c e s s ,t h ea r to fu s i n gc o n c e p t sa n dm e t h o d sa n dt os o p h i s t r ya n dc r i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a n ds oo n ,t h e r ea r em a n yo r i g i n a li d e a s x u n z ib e c a m et h ef i r s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o g i c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c o m p l e t e l yt op r o p o s et h en a m ed o c t r i n et h i n k e r x u n z io nt h ec h i n e s el o g i cc o n c e p t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m a d e i t so w n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h i s t o r yo f i ti sa l s ob a s e do nx u n z i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o g i co nt h eu n i q u e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 ,t h i st h e s i s e m p l o y sx u n z im i n g h i a nt h o u g h t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o nt h ex u n z im i n g b i a nt h o u g h tt ou n d e r t a k e t h o r o u g hg r o u n di sd i s c u s s e da n da n a l y z e d ,i no r d e rt ol o g i co fx u n z it h o u g h ti sag e n e r a ls u m m a r y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i si st h et h e s i so f ”x u n z i m i n g b i a n t h o u g h t ”a st h cp u r p o s eo f t h i st h e s i si sf r o m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x u n z i st h o u g h to ft h em i n g - b i a n f i r s t l y , t h er e s e a r c ha n d a n a l y s i so ft h ea sx u n z im i n g b i a nt h o u g h tb a s i so fe p i s t e m o l o g y w et h i n ki t i sx u n z i sm a t e r i a l i s m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i sx u n z im i n g b i a nt h e o r y w i t h o u tt h i sf o u n d a t i o n ,x u n z im i n g b i a nt h o u g h tw o u l db e c o m e w a t e rw i t h o u tas o u r c e ,at r e ew i t h o u tr o o t s t h e r e f o r e ,i nx u n z i se p i s t e m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i n t h i sp a p e r h a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a ls t a t u sa n dr o l ep l a yad e c i s i v er o l e s e c o n d l y , i nt h ea n a l y s i sa sx u n z im i n g b i a n t h o u g h tf o u n d a t i o no f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t h i sp a p e rr e s p e c t i v e l yd e t a i l e dr e s e a r c h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x u n z i n a m e ,s p e e c ha n dd e b a t eo ns u c hm i n g b i a nt h o u g h t w h i c h ,w eb e l i e v e ,x u n z i st h o u g h ti s x u n z i m i n g b i a nt h o u g h tf o u n d a t i o n ,i nx u n z im i n g b i a nt h o u g h t ,s p e e c ha n dd e b a t eo nt h en a m et h a tt h i st h r e e p a r tc o n t e n ti sb a s e do nt h ep o s i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o f a g a i n ,t h ep a p e rf r o m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a n d l i m i t a t i o n so ft h o u g h tt h e s et w oa s p e c t so fx u n z i st h o u g h to fm i n g b i a nu n d e r t o o ka d ja n a l y s i s ,i no r d e rt o a c h i e v et h ef a i r , i m p a r t i a la n a l y s i sr e s u l t s f i n a l l y ,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 , b e l i e v e sx u n z im i n g b i a nt h o u g h tt h a tx u n z i sm a t e r i a l i s m p h i l o s o p h y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a sx u n z im i n g b i a nt h o u g h t f o u n d a t i o no fe p i s t e m o l o g yt om a k ef u r t h e l - e m p h a s i z e da n da f f i r m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x u n z i ;n a m e ;s p e e c h ;a r g u i n g i v 绪论 绪论 ( 一) 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 、课题的提出 名辩学是产生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门学问,它以名、辞、说、辩为研究对象,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想体系并在先秦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名辩学史上最 光辉灿烂的一个高峰。在这样的理论思潮中,荀子更是在吸取各家名辩思想的基础上, 自觉地从理论上对正名问题做了完整地概括和总结,对概念产生的客观基础和认识过 程、对运用概念的艺术和方法和对诡辩论的分析和批判等等问题,都提出了很多独创性 的见解,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但是,由于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在隋唐至明末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相关的研究几近沉寂,加之进入现代社 会以来,西方的逻辑学传统一直占据了研究的主流。因而,作为有着自己特殊体系的名 辩学思想一度受到了并不公正的认识,甚至中国古代有无逻辑学都成为了一个问题。进 入2 0 世纪以后,学界虽然对于先秦的名辩学逐步展开了一些必要的研究,但是,由于 种种原因,许多研究一直更多地集中于惠施和公孙龙和墨子名辩的研究;而对于苟子名 辩思想的研究却相对沉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影响到人们对于我国名辩学思想的 整体认识。惟其如此,以苟子的名辩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对苟子的名辩思想进行深入地 探讨和分析,不仅能够通过对荀子的逻辑学思想的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而且,也可望能够对一些相关的讨论达成新的认识。 2 、研究意义 如前所述,既然荀子是在吸取各家名辩思想的基础上,对于名辩思想的各个方面都 提出了自己独创性的见解,因而,集中对萄子名辩思想加以梳理和研究,显然不仅能够 通过对苟子的逻辑学思想的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有利于人们对于我国名 辩学思想形成新的整体认识,进一步丰富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内容;而且,通过对于荀子 名辩思想体系的分析,也可望能够对学界的一些相关的讨论达成新的认识,推动我国名 辩学的研究。 荀子名辩思想探析 ( 二) 研究现状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始于2 0 世纪初。一开始,学界就运用西方逻辑理论 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发掘,在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学者们更是依据自己的逻辑史观, 从各个角度,按照不同的方法,不断对中国逻辑史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具体到对于先秦时期的名辩学研究,学界却一直更多地集中于惠施和公 孙龙和墨子名辩的研究;而对于荀子名辩思想的研究却相对沉寂,而在这相对沉寂的研 究中,较早的研究又更多地关注了苟子名辩思想的政治意义。如胡适的先秦名学史 就认为荀子逻辑就是在后来非儒家学派的影响下,作了重大修改的儒家逻辑;郭湛波的 先秦辩学史也强调孔子的正名学说是讲伦理的,荀子的正名学说是讲思想的。另 外,一些学者虽然没有专门讨论荀子名辩思想的政治意义,但是,他们强调了“中国古 代逻辑始终没有从政治、哲学思想中独立出来 。如崔清田强调:由于种种原因,“我国 的逻辑学,始终没有在哲学思想之外被独立地提出来充分地加以研究,而是紧紧地依附 于中国哲学思想之上且深受其影响。逻辑受哲学的影响,因而也具有相当深厚的政治伦 理色彩。”而周云之、刘培育则更是强调:“光说先秦逻辑中包含有政治伦理内容,是 为治国正政服务的,不足以说明这就是先秦逻辑的特点。因为在古希腊,逻辑学中也含 有许多政治伦理内容:印度因明更是同佛教难解难分。它们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论证某 种政治伦理主张或宗教观点服务的。关键的问题是,先秦逻辑的许多理论学说是在讨论 具体政治伦理问题中阐述出来的。这说明名辩学在先秦虽然开始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 问,却没有最后从政治伦理之中彻底分化出来。 固 赵纪彬对于荀子名辩思想的研究比较系统,他不仅强调了荀子的逻辑思想是站在儒 家的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综合发展的结果,指出了其正名思想构成的主观的因 素和社会的因素,固而且还专门指出了苟子名辩思想中的“类”、“故 两概念与墨家的 关系, 指出了“故”、“类”在儒家思想中特殊的含义,探讨了儒家特殊的逻辑理论。 另外,赵纪彬还论述了荀子在概念理论上的成就 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中,汪奠基认为苟子的逻辑思想都是关于思维形式和思维规 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现代卷( 下) ,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第1 6 0 页 。崔清田: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载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 。周云之、刘培育:先秦逻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3 1 3 3 1 4 页 9 赵纪彬文集1 3 )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第3 0 3 页 9 ( 赵纪彬文集( 3 )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第3 儿一3 1 2 页 5 赵纪彬文集( 3 )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第3 2 0 - - 3 2 1 页 绪论 律的,并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了这一认识:第一个方面,讨论了“虚壹而静”的思维认 识作用,并主要讨论了“同则同之,异则异之 或“是谓是,非谓非的同一律思想和 “类不可两也,故智者择一而壹”的矛盾律和排中律思想。第二个方面,全面论述了荀 子关于名、辞、辩说的基本形式,认为正名篇提出了名、辞、辩说三个基本定义, 正好相当于普通逻辑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第三个方面,讨论了关于思维方法和论证形 式及定义问题。 在先秦逻辑史( 温公颐著) 中,温公颐将苟子的逻辑思想分为“概念论( 名) ”,“判 断论( 辞) 和“推理和论证( 辩说) ”三方面,并讨论了荀子所论“故”、“理”、“类等 基本概念和逻辑的基本规则。 在先秦逻辑史( 周云之、刘培育著) 中,强调“荀子明确提出了名、辞、辩说 三种思维形式”,并在第六节讨论了“以类度类的推理思想,包括“知类 的推理认 知意义;“类不可两 的矛盾律思想和“是谓是,非谓非的同一律和矛盾律原则;“以 类度类”的演绎类比式和一般的演绎推理等。 在中国逻辑史先秦卷中,作者也肯定荀子提出了关于名、辞、辩说的逻辑体 系,还强调苟子提出了“故 、“理”、“类”三范畴和逻辑规律,其中包括同一律、矛盾 律和排中律的思想原则,作者明确提出“辞 是判断,“说”相当于推理,“辩 相当 于论述。在论及辩说的方式时,作者强调了“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的演绎方法和“求 统其类 的归纳方法。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通过对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查询,我们发现,虽然在 2 0 世纪以后的许多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史的著作对于苟子的名辩思想都有所涉及,但是, 在中国知网以“荀子名辩 为题名包含词段却仅有苟子的名辩思想及其与文学思想的 关联和政治视野下荀子的名辩思想二文,而且,在两篇文章都比较倾向于肯定荀 子名辩思想的政治意义,如前者强调了“考察苟子言辩和正名观点,可以看出 他的名辩思想并不具备纯粹的名理思辨特征,而主要是要给言说强加一种礼学规范;言 辩的核心是正道辩奸,但邪正尺度不是由言语活动及其历史自然导出,而是由外在政 治礼义话语预先规定的。荀子名辩思想主要是一种伦理规范,而不是逻辑学。”后者则强 调了“前人关于先秦名辩思想的研究,多偏向于对其逻辑学方面的解释,这种掏空了价 值内容仅具形式意义的名学研究,与荀子文本中名辩思想的原意相去甚远。事实上, 周云之、刘培育著:先秦逻辑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 荀子名辩思想探析 荀子的名辩学说不仅是逻辑的,更是伦理的。在其名辩学说背后,蕴育着更深层次的价 值意义和政治追求。社会伦理秩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荀子名辩学说的意旨所在。另 外,祁长见的解读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一文也强调了“苟子的正名逻辑思想是以名 为核心的,是先秦名辩思潮的产物,同时也是为正政服务的,因此,苟子特别强调正名 的政治作用和意义。而张长明苟子辩学思想探析则直言“不能把荀子的辩学等 同于形式逻辑 。另一方面,按照苟况这一词语为主题词查询到的试论荀况的“名辩 思想,则虽然对苟子的“名辩”思想的论述分为“名 、“辞”和“辩说体系”三个环 节,但是,其论述的重点却是“名实关系 、名的来源、对当时名实关系的辨析以及学 术偏见和逻辑错误。 另外,曾鹃刘永湘的荀子名实观探微则强调了“荀子的名实 观主要是对孔子正名主义的继承,同时也受到名辩学派的影响。 形成了“依实定名 的唯物主义名实观。回论荀子学说中的逻辑学及其认识论意义则强调了“荀子对逻 辑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名辩思潮中实现了正名问题由政治范畴向逻辑学和认识 论的转换;构建了以正名为轴心的名、辞、辨说及其关联的逻辑体系;提 出了许多具有认识论意义的重要思想。 正是如此,通过对我国的这些逻辑史专著和论文的分析可知,尽管我国学界对苟子 的名辩思想较为重视,研究的也较为深入,但是无论是从研究的程度、广度和深度来看, 都还有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的必要,而也正是吸收了学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在研究的过程 中,本课题有望形成更加系统与深入的认识。 ( 三)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 、研究内容 既然苟子是在吸取各家名辩思想的基础上,对于名辩思想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自己 独创性的见解,因而,本选题的研究内容主要通过对苟子相关文本的解读,在吸收学界 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中对其名辩思想加以梳理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力图 通过对其各个具体环节的解读,找到其思想内部的逻辑关联,构建其名辩思想体系。然 后,在此基础上,力争对荀子的逻辑学思想形成新的整体认识,给予公允的评价。 宋著立:政治视野下荀子的名辩思想,华南师范大学2 0 0 7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露祁长见:解读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8 年1 0 期 尊翟晓佩:试论荀况的“名辩”思想,西南大学2 0 0 9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皤= 曾鹃刘永湘:苟子名实观探微,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4 绪论 2 、创新之处 针对学界“中国古代逻辑始终没有从政治、哲学思想中独立出来 的思想认识,通 过对于荀子名辩思想的分析,强调了始于孔子的“正名”思想的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内更多地是政治伦理意义上对名实关系的看法,但是,就苟子的“名辩”思想而言, 显然已经更多地具有了逻辑学意义。可以说,正是由于荀子改造扬弃了孔子以来的名实 问题、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名辩思想体系,才使得这种“正名”思想向逻辑学的转换得到 了极大的推进,对我国传统的逻辑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这种逻辑学向度才是荀 子名辩思想的核心成分并决定了荀子名辩思想的学科性质。 而也正是如此,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本课题重新审视了荀子的名辩思想,对于其 中的许多内容作出了新的解释并在新的解释的基础上构建了苟子名辩思想的逻辑学体 系,对于苟子的逻辑学思想给予了新的认识。 s 一、苟子名辩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一、苟子名辩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荀子的名辩思想是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名辩思想。荀子在解蔽 篇中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意即人往往因其认识的偏狭性、片面 性而暗昧于“大理 。这就表明了,在荀子看来,个体以及个体的群体既有因具体历史 条件的限制而无法逃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又有因人的主观性认识而受到自我的主观 态度、心性禀性、认识能力等一己之见的制约。正是如此,荀子在论述自己的名辩思想 的同时,也对于其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了在当时看来完全算得上是比较深入而系统的 论述。 ( 一) 从“缘之天官”到“心有征知”的认识途径 现代唯物主义认为人的首先是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达到理性 认识,而2 0 0 0 多年前的荀子对此也形成了自己比较正确的认识。 依荀子所论,制名必先辩“实”,只有先区分事物的异同,然后才能够依“实”而 制名,但是,如何才能够辩“实”呢? “所缘以同异,不可不察也。 既然如此,“然 则何缘而以同异? 日: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 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竿奇声,以耳异;甘、 苦、酣、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夹、芬、修、腥、膝、洒、酸、奇夹以鼻异; 疾、养、沦、热、滑、被、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 心异。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 当薄其类然后可也。五官薄之而不知,心征知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此所缘 而以同异也。 回 这里,所谓的“缘天官,显然就是依靠人的感觉器官,而通过“天官”所得的诸 如“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竿奇声,以耳异;甘、苦、酣、淡、辛、酸、 奇味以口异;香、夹、芬、修、腥、膝、洒、酸、奇夹以鼻异;疾、养、沦、热、滑、 龙汉宸编:苟子解蔽,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第2 5 8 页 口龙汉宸编:荀子正名北京:燕l i j 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第2 7 2 页 e 龙汉宸编:荀子正名,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第2 7 3 页 7 苟子名辩思想探析 被、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 则无疑就是我们 今天所谓的“感性认识;而“心有征知,则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达到新的认识,也 即我们今天所谓的“理性认识,“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则充分说 明了通过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识的途径。 由此,苟子进一步表述了以下的认识论思想。 其一,荀子认为,人的认识能力能够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同客观对象相接触,就产生了认识,“所以知 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其二,苟子分两步探讨了由客观事物的“实”形成“名的认识过程:第一步是感 性认识,即“感官薄其类而知”。在荀子看来,“名从客观事物的“实”中产生,需要 人的耳、目、鼻、口、体等感觉器官的参与,即同客观事物的接触。人的这些感觉器官, 苟子称之为天官。然而,不同的感觉器官即人的各个天官因其认识功能和认识对象各不 相同,使得它们彼此的认识功能和作用不能相互代替,致使各个天官彼此认识事物的不 同方面的属性而相互“异在”。眼之天官只能认识事物的色、形、纹等,只能认识事物 的色之浓妆淡抹和黑白分明、形之高下小大和方正圆扁、纹之细粗曲直等。耳之天官只 能闻听世间万音,辩声之五音浊清、音调之优雅与否等。口之天官只能遍尝世间万味, 辨别酸、甜、苦辣、涩诸味。鼻之天官只能去闻嗅气味之诸种,察知腥、臭、香、擅等。 体之天官只能触摸事物表面,感受物之冷暖热寒、干燥滑湿等。质言之,人之各个天官 能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即“天官意物”。然而,天官何以能够 在“天官意物 的基础上能够“约名 呢? 荀子对此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凡同类同情 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 但是,“名 之副“实 不仅仅是依赖人 之天官就能够实现的。究其因就在于各个天官各有司职。这无疑就造成依赖感觉天官所 形成的感性认识具有认识的表象性和片面性,在认识眼界上也具有一叶障目的认识局限 性,极易造成认识错觉和认识幻象。对此,苟子在其解蔽篇中进行了深刻地阐述: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 虎也,见植林以为立人也,冥冥蔽其名也。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颐步之洽也;俯而 出城门,以为小之闺也,酒乱其神也。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 而以为峋峋,势乱其官也。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 回龙汉宸编:苟子解蔽,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第2 6 0 页 盘龙汉宸编:苟子正名,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第2 7 4 页 8 一、苟子名辩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山下望木者,十初之木若著,而求著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长也。水动而景摇,人不以定 美恶,水势玄也。警者仰视而不见星,人不以定有无,用精惑也。有人焉,以此时定物, 则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 第二步是理性认识,即“心有征知。在苟子看来,“心居中虚,能治五官,夫是之 谓天君。”。心作为统帅各个感觉天官的天君,能够对由感觉天官所认识的感性材料再予 以分门别类、再认识和再创造,从而形成心之天君的理性认识。这就是心作为“天君” 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可称之为心有征知的能力。 荀子十分重视“心之天君”所具有的理性思维能力在人之认识活动过程中的理性思 维作用。正是因为“心之天君”能够对各个感觉天官从理性思维能力上的统帅作用,才 使得人的认识从天官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天君的理性认识。天君对天官的统帅作用表 现在心之天君对天官的感性认识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主观能动性的的思虑功夫, 使得人的认识从认识的表象层面上升到认识的本质层面。因此,在苟子看来,心之天君 “自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圆。唯有心之征知,才能够“缘 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才能够“是之则受,非之则辞 囝,才能够“明是非, 决嫌疑 。这充分说明苟子的认识论是建立在“感官薄其类而知”的唯物论基础之上的 唯物主义认识论。尽管萄子十分重视“心有征知”的理性认识,但是,在荀子看来,“感 官薄其类而知 是认识论的第一认识原则,“心有征知”是第二认识原则。 ( 二) “虚壹而静的求真解蔽 “心有征知”所获得的认识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因为认识经常“蔽于一曲而暗于 大理 。 或者说,人们往往蒙蔽于各种成见、偏见而暗昧于大理。荀子批判了这种认识 上的通病。认为“蔽于一曲”的人多半具有自以为是的态度,既唯恐别人批判之,也唯 恐听到赞美别人的话。总而言之,“蔽于一曲的人既看不到自己已经背离真理的事实, 又嫉妒他人掌握真理的事实,终至于“蔽于一曲而失求正”。 可见,“蔽于一曲”是造成片面性认识的根源。为此,荀子分析了各种“蔽”:“故 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 龙汉宸编 露龙汉宸编 龙汉宸编 龙汉宸编 露龙汉宸编 龙汉宸编 苟子 苟子 荀子 苟子 苟子 荀子 解蔽 天论 解蔽 正名 解蔽 解蔽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燕山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1 9 9 6 定 1 9 9 6 焦 1 9 9 6 笠 1 9 9 6 生 1 9 9 6 笠 1 9 9 6 芷 第2 6 0 页 第1 9 9 页 第2 6 1 页 第2 7 4 页 第2 6 2 页 第2 6 2 页 9 苟子名辩思想探析 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苟子最终将“蔽”归结为万物异 而矛盾的致因上来。认为人们在矛盾的事物中只看到事物矛盾的一个方面而看不到事物 矛盾的另一个方面。 显然,在苟子的认识论中,万事万物皆是复杂多变的,不存在纯粹单一的东西。被 人们用来满足生活需要的东西既有其好的方面,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因此,“凡人之取 也,所欲未尝粹而来也;其去也,所恶未尝粹而往也。 固这无疑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 应该全面认识事物,不应该“蔽于一曲。因此,荀子认为,“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 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 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 显然,人们如果想要避免“蔽于 一曲”,就应该“兼权之和“孰计之”,“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回。然而,“何谓衡? e l : 道。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可见,荀子强调全面认识事物的“道 , 认为把握了“道”,也就把握了事物的运行规律,也就能够认识事物的真理。 在荀子看来,人们若想把握“道”,就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做到“虚壹而静”。其实, “虚”、“壹、“静用语,本出自于是宋、尹学派。在宋、尹学派看来,“心 为“精 或“神停驻的“馆舍 ,认为心作为精或神之馆舍,其“不洁则神不处,意即只有心 保持“虚壹而静”的状态,才能够去除一切非分的欲念对心的干扰,精或神才能够以之 作为停驻的馆舍。这样,才能够称之为“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虚其欲,神将入舍 。 苟子在宋、尹学派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虚壹而静”作出了新的解释和发挥:“心 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 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藏害所将受谓之 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 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 我们从苟子对“虚 壹而静所作出的阐释中认识到苟子意义上的“虚”、“壹 和“静 的具体含义: 虚:在荀子的阐释中,“不以所藏害所将受”谓之“虚”。“虚相对于“藏 而言的, “藏”也是相对于“虚而言的,“藏 与“虚 的对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作 龙汉宸编 。龙汉宸编 霉龙汉宸编 龙汉宸编 龙汉宸编 龙汉宸编 1 0 苟子 苟子 苟子 荀子 荀子 萄子 正名 不苟 解蔽 解蔽 解蔽 解蔽 尿 尿 京 京 京 京 燕山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燕山出版社 1 9 9 6 年 1 9 9 6 芷 1 9 9 6 笠 1 9 9 6 笠 1 9 9 6 芷 1 9 9 6 年 第2 7 5 页 第2 9 页 第2 6 3 页 第2 6 4 页 第2 6 4 页 第2 6 5 页 一、苟子名辩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为互为对立面的“藏 与“虚”统一于认识事物的心之中而成为心之两个对立面。由于 心的认识能力和认识作用,使得“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从而能够把因心之认识能 力和认识作用所获得的知识作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藏 之,此即谓之“藏。 然而,随着人们在心之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的不断累积,会使得原有的知识构成不 断地固定化、模式化,以至于造成对新知识的本能性排斥,最终造成“以所藏害所将受” 的不良后果,于是,知识之“蔽”也就出现了。因此,荀子提出了“虚,意在使心合 于道,以便能够接受新知识,克服固有的知识成见。在此意义上,荀子所强调的“虚” 与宋、尹学派的“虚”具有意义上的差异性。 壹:“不以夫一害此一 ,被荀子解读为“壹”。在荀子的意义上,“一 和“两 的对立不是绝对的。一方面,同时认识多种事物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有的,苟子称之为 “两”;另一方面,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了解一个事、认识种物,苟子称之为“壹”。 因为苟子认为“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类不可两也,故智者择一而壹 焉”,也就是说,一旦不集中精力,不专心致志,即使是粗浅的道理也可能认识不清楚。 与道家的去“知 和欲”不同,荀子较为注重认识的精专于一的集中性。 夏甄陶教授对苟子的“壹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壹 就是集中心智来掌握 一种专门技能,精通- - f - 专业知识。其实,这种认识并不符合苟子的思想。在荀子那里, “壹于道”才是“壹”的真实意思。在此意义上,荀子对“精于物 与“精于道”作了 区分:“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 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日: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 物,精于道者兼物物。”于其中,我们看到,“农精于田 、“贾精于市 和“工精于器” 皆归于“精于物之范畴,农夫、商贾和工匠只能各精于田、市和器,而不能兼治其他。 唯有“精于道”之人才能够“兼物物”,把握住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成为知晓各个行 业的通才。也因此苟子认为唯有君子、圣人才能够“兼物物”,因为“君子壹于道而以 赞稽物”,与“君子不器”的孔子思想相一致。 静:在苟子看来,“不以梦剧乱知 为“静”。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动”和与“静” 构成“心”的两种彼此对立的情绪状态。从心的动的一面来看,心经常处于能动性的活 动之中,或深思遐想,或殚精竭虑,或梦中神游,的的确确是“心未尝不动也”。从心 的静的一面来看,静是心在保持思维活动的同时,也保持心的清醒冷静,将无尽的尘世 。龙汉宸编:荀子解蔽,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第2 6 6 页 苟子名辩思想探析 烦恼和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排斥于“静”之外。可见,相对于心之动的静,不同于宋、 尹学派的清静无为,而是为了达到“兼物物 的全面认识之目的,需要剔除因心之动所 造成的杂念、干扰和偏见。 因此,苟子所坚持的“虚壹而静 的心法是对付产生于认识活动中的诸种“蔽”端 的妙方和运思。荀子正是通过“虚 来消除成见性认识,以“壹来消解偏执性认识, 以“静”来克服认识的浮躁。纠正成见、偏执和浮躁之时,正是实现把握大“道”之际。 ( 三) “见端知本 而达于至知 “见端知本 之“知本 ,在荀子看来就是“知之至也”。或者用大学的解释就 是:“自天子以至龄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 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董仲舒进一步阐释为:“天道施, 地道化,人道义,圣人见端而知本,精之至也,得一而应万类之治也。”因此,“知本 在荀子看来就是全面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性,也可视之为知“道”。苟子认为,“观于道之 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正是在认识上产生“蔽”之原因。若想知“道”,就应“虚壹而 静”而去蔽,才能够真正领略“大清明 的神清气爽,才能够全面认识事物,掌握认识 的真理,即知“道”。因此,萄子在解蔽篇论述道:“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 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 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 孰知其极? 睾睾广广,孰知其德? 洽馆纷纷,孰知其形? 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 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这意即诸如圣人、君子等“大人”才能够在“大清明中知“道 , 才能够真正做到“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 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既然圣人、君子等“大人”能够在“大清明 中知“道”,那么又该如何保持“大 清明”呢? 荀子以“粱水 之喻回答了这一问题:“道经日: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危微之几,唯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粱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 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 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 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 圆显而易见,荀子强调以人的内 龙汉宸编:苟子解蔽,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第2 6 7 页 g 龙汉宸编:苟子解蔽,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第2 6 7 页 1 2 一、苟子名辩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在自我修养来保持识“道 的“大清明”。君子唯有心如架水,正错而勿动,才能够见 须眉而察理。因此,导之以理,养之以清,如粱水之心就能够足以定是非而决嫌疑。这 样,才能够去“蔽 而在“大清明 之中知“道 。 在此基础上,荀子随之又提出了“见端知本 的操术:“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 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 则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 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 若端拜而议。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 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 然也。 显然,在苟子看来,只要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总天下之要,治 海内之众,就能够达到不下室堂而“见端知本”了。 龙汉宸编:苟子不苟,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第3 0 页 二、苟子的正名学说 苟子的正名学说 荀子从儒家思想出发,立足于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批判地吸收墨家逻辑思想的 基础上,通过对诸子思想的批判,特别是对名辩思潮和道家诡辩方法的批判,形成了自 己的“名辩”思想体系,推动了古代逻辑理论的发展。 ( 一) 名的概念 “名是中国古代名辩学的最重要的一个专用术语。逻辑学家主要从语言符号和逻 辑概念这两个方面来对名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语言符号和逻辑概念来说,“名”等同于 语词、概念。荀子结合实与名的关系对“名”的含义予以阐释: 1 、名是实的体现 “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在荀子看来,“期累实”为“名 。其中,“期 之内涵 引起的争议较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朝杨谅注之为:“累实当为异实,言名者所 以期于使实各异也。”在他看来,“累”字可能是“具 字的误写。如此一来,“期”字 则成为名与实相区别的手段。那么,“期累实”当意指以名对各种客观事物进行辨别、 区别。梁启雄在荀子简释中认为:“期即成俗曲期,共日名以相期的期, 谓要约。累实,指许多的实 。此种简释与说文中的“期之本义相符合。说文 将“期”解释为:“期,会也。”段玉裁对此解释的注释是:“会者,合也。期者,要约 之意。所以为会合也”。这样一来,“期字就成为约定意义上的要约,具有符号学上意 义上的约定俗成之义。从这种意义上讲,名与实就成为约定俗成意义上的能指与所指之 间的要约关系。 因此,荀子认为“名固无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 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圆可见,名是对各种客观事物之实所进行的 概括和抽象而成的。是对事物共类的约定俗成,是对各种具体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 一种要约。因此,名与实之间的能指与所指的要约关系,切合中国古代据实制名的史实, 也与我国的“依类象形”的造字特征相吻合。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库著: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4 页 雹龙汉宸编:荀子正名,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第2 7 6 页 苟子名辩思想探析 2 、名是实的称谓 “制名以指实”是荀子对名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其中,“指”意即指称、称谓, 与公孙龙在公孙龙子中所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