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叮, ; 分 , f - , t i t l e :l a y o u td e s i g no f r a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 m a j o r :a r td e s i g n s t u d e n t : y a n gz h e i n s t r u c t o r :l i ux i l i p r o f e c t a b s t r a c t l a y o u td e s i g ni s s c i e n c ea n da r to ft h i n k i n g i ti sn o to n l yt h ec o n c e p to f t w o d i m e n s i o n a ls p a c ew h e r et h er i g h t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v a r i o u sv i s u a le l e m e n t so f t h ec o n t r 0 1 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d e s i g na n dl a y o u to fi n f o r m a t i o ni s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 p e o p l e sl i v e s i n f l u e n c ea n d r o l eo fo u rc o m m u n i t y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e n h a n c et h e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 i n c r e a s i n gt h ec a p a c i t yo fv a r i o u sk i n d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sa l s oi n c r e a s i n g l ya c c e l e r a t e dp a c eo f ,i ns u c hal a r g e c a p a c i t ya g a i n s t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s o c i e t y e m p i r i c i s ma s i d e ,n a r r o w 。m i n d e dn a t i o n a l i s m r e g i o n a l ,s t a n di n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r a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u n d e r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t ob e c o m eat o pp r i o r i t y i nt h e t r e n dt o w a r d s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o fw o r l de c o n o m y , c a r d i n ga n dl o o kt h r o u g ho u r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y l eo f p r e s e n t a t i o ni s _ o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y l eo fp r e s e n t a t i o n i st h ew a y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a c h i e v ei nl a r g e c a p a c i t y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 ,ac l e a rm e s s a g ea c r o s sf a s t a b e t t e rs o c i a ll i f e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r a n s m i s s i o nt oi m p r o v et h ev i s u a la e s t h e t i c i nt h i sp a p e r , v i s u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d e s i g np o i n to fv i e wo ft h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 c h i n a si n f o r m a t i o nf o rr e s e a r c h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 l a y o u td e s i g n e db y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a sc o m b i n a t i o no fd i s o r d e ra n dl a c k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o ns u c hi s s u e s a sr a t i o n a l 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r a n g e m e n to fs t y l e so nt h eb a s i so fr e s e a r c ha n da n a l y s i s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d e s i g np r a c t i c et op r e s e n tm yl a y o u td e s i g nn e e d sa r a t i o n a lo r d e rt o t r a n s m i ti n f o r m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l a r g ea m o u n t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c h o r e o g r a p h y i n f o r m a t i o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r a t i o n a lo r d e r h 。乍 遗 , 7 缸 目录 1 绪论1 1 1 课题研究的目的1 1 2 课题研究的意义1 1 3 课题研究内容2 2 学习研讨我国传统的编排形式3 2 1 传统编排形式美的剖析4 2 1 1 初始阶段o 4 2 1 2 形成阶段5 2 1 3 成熟阶段8 2 1 4 形式美的归纳总结”1 0 2 2 我国传统编排样式的文化内涵1 2 2 2 1 传统编排样式中文化思想的形成1 2 2 2 2 “天人合一”思想与编排样式1 3 3 西方理性编排形式分析1 5 3 1 汉字和拉丁字体的区别1 5 3 1 1 形成方式15 3 1 2 阅读方式与解读方式1 5 3 2 瑞士栅格设计与斐波那契数列1 5 3 2 1 瑞士栅格设计与格式塔的相似性1 6 3 2 2 斐波那契数列17 4 信息组织与编排的理性思考1 8 4 1 我国编排设计存在的问题18 4 1 1 缺乏对人的关怀与尊重18 4 1 2 书籍设计的奢靡之风“1 9 4 2 信息的构筑1 9 4 2 1 感官与信息1 9 4 2 2 信息载体的选择2 0 4 3 编排设计中的信息逻辑化和视觉逻辑化2 1 4 3 1 信息的解读与思维的整合”2 1 1 i i , 3 4 3 2 视觉元素的逻辑性分析2 2 4 4 结合创作谈传统编排与信息设计2 4 5 结束语2 7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1 绪论 1 1 课题研究的目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各种交流和往来也越发频繁,使得原本单一细微 的信息变得繁杂而庞大,信息的传递在这样一种交错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干扰而 变得无序;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注意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对人 性关怀的设计为大众所接受。 本课题是对信息编排设计的研讨,通过对我国传统编排样式的梳理归纳、文 化内涵的分析、以及视知觉等相关理论的论述,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以设 计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和当下人们的审美习惯来探究编排设计,在为人们解读信 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国际环境 下有更为长足和稳健的发展。 1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高科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经济 活动中,不断地接受和处理信息、传播和利用信息,信息交换的频率越来越高。 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我国编排设计缺乏对人的关怀和尊重以及对传统的继承 和发展,同时对国外设计理念的理解尚有不足。 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包括视觉传达在内的各设计专业与信息的 传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面对大容量信息的整合与传播,编排设计将逐渐发 挥它潜在的能量。对信息的编排不只是获取、排列及语言的形式美展示,而是整 合、传播、与感受,更是设计者构筑的一部音乐是观者的无声指挥。由于信息编 排设计与多学科间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目f j i 我们的编排设计多偏重于形式美原 则下的排列与布局,而忽略了内在的信息传播和人文情怀。因此,通过对我国传 统编排中形式美的梳理与剖析,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现代的审美意识和科学技 术相结合,探究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传递方式,以满足文化传播的需求,来提高 社会生活中信息传递的视觉审美。 1 3 研究内容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本文从视觉传达设计角度对我国信息的编排进行研究与探索。第一部分阐述 信息编排设计的目的、意义及实际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对我国传统编排形式进行 梳理与剖析后得出结论,并阐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简要对西方理性编 排设计进行了叙述。第四章提出我国信息编排设计存在的问题后,进行理性的分 析,为本文的重点章节,即我国信息编排设计如何在保留传统编排样式中合理性 的同时又能融合了这个时代对信息传递的审美需求,从而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并 对阅读方式,比例以及我国编排所独有的气韵加以分析和阐述,将创作的体会融 入写作当中。第五部分是对编排设计理性的思考的总结。 2 断总结,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深层次的文化观念转 化为人的无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中沉积下来的精华成为我们所独有的文化基因, 并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我国传统编排样式,不仅是古代先民在信息传达时从使用功能和形式美方面 的思索,也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是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体现。以下将从 编排形式的起源,编排形式美的分析以及思考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周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记载了结绳 记事与契刻通过绳结和契刻缺口的大小,刻口的深浅以及不同形式,将信息和思 想赋予其中,虽然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信息编排的初始形态,但这不过是记忆 的辅助,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变化就为非现实意象图画的出现提供了启示。图 符是远古人们思想交流的又一种方法,当时的人们通过图画传递信息,同时图画 也为文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承载这些图画符号的岩壁形状各不相同,其大小也 是其它载体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出土于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刻着许多类似文字的图符, 这和远古时期的图画符号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些被写或刻于陶器上的符号一般出 现在器物口的边缘以及口尊的内壁( 图一)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古代先民在组织和传达信息方式上开始思考信息的排列位置 和空间的关系,正是大脑经过这样的思考使得信息在组织和传递时已经不同于结 绳和岩画;具体来讲从信息的载体形态上看由硕大无比到方便实用,由直立的平 面转向带有弧度的立体面;从信息的排列方式上有单列下行、双行左行或右行也 有倒书;这种种思索或许就是人类大脑在面对外来信息刺激后,尝试着传达主观 意愿时的朦胧思考,而这种萌芽状的意识形念随着刻于甲骨上文字的出现,有了 更进一步的发展。 2 1 传统编排形式美的剖析 4 编排没计的理性思考 2 1 1 编排之初一甲骨、石刻 ( 1 ) 甲骨文 商代出现了书写于龟甲和兽骨之上用于记事和占卜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图 二) 自此书写的格式就开辟了我国传统行款的先河,即一般为竖写直行由右向左。 从文字内容上看甲骨卜辞的刻写顺序似乎又是一个特例,虽然有后来文字的自上 而下的排列方式,但是行列的顺序似乎还没有固定的规律,有的自右向左有的自 左向右;刻辞的位置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位于龟甲左右两侧由外向内刻写,自然 形成了左半部分的由左向右,右半部分的从右至左,另一种是由龟甲中缝向两边 刻写。这样的编排样式不单与书写习惯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卜辞所得卜兆内容有着 密切联系,对同一事情都有刻在骨甲左右相对应的位置进行正反两种卜问,这也 反映出甲骨文空间虚实的编排是当时的巫祝们对所要卜问信息的思考,再结合甲 骨造型的古拙,从而使信息的传达理性而优美。 甲骨文书中文字与空间的关系,以及排列方式得以延续下来历经千年不变, 成为中国传统编排形式;甲骨正反面都刻有卜辞或许也成为书页正反两面的最初 雏形。由于刻写文字时要避开烧灼所产生的纹路和龟甲本身的纹路相接触,所以 行与行之间自然就有疏有密、有直有斜字数也不一定视空间位置布局,古朴自然 之美令人神往。 酗艨 昼崤留 图一半坡彩陶符号 ( 2 ) 石刻文 图二甲骨文拓片 古人很早就在岩石上创作出记载各类生活事件的图形与符号,到了春秋战国 时期出现了文字信息刻在形状类似鼓状石头上的方式,被称为石鼓文( 图四) 。 石鼓文的阅读顺序是以石鼓的摆放秩序为依据,文字信e , n 在侧面,环绕着石鼓 既能连续阅读,在阅读秩序感和舒适度上要明显优于其他载体形式,石鼓文在距 4 - 一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离石体本身上下都留有明显的间距,并且下方距底部的距离明显大于上方,这说 明信息附着于空间时已有了天头地脚的概念,石鼓文字的行与列排列的均匀整 齐,整个幅面为后期的卷轴装提供了依据,石鼓文书在文字的组织上均衡疏朗、 朴实自然也体现出信息在传达对空问概念的理性思考。 同时石鼓文继承了甲骨文书的特点,竖写直行从右向左读。它的出现极具有 实用性,由于每个石鼓的字数有限,所以较长的文辞就会依次刻在用多个石鼓侧 面,之后再将这些石鼓按照秩序排列,从而达到了阅读的流畅性也使得信息的传 递充满了秩序之美。 图网刻有石鼓文的石鼓图五汉魏石碑 2 1 2 传统编排的发展一简、牍 编排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逐步进入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即以竹简木牍为承载物的时期。编排的初期形态 与文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在这一阶段则主要受材料的影响较大,与此同时 这一时期的书写形式由之前的刻写变为手工书写。 据周礼王制中记载:“太史典礼,执策记奉违恶。”其中的“策”与“册” 相通。这也就证明了传统的竖写直行,从右向左读编排书写的形式与阅读习惯在 甲骨文中首次出现到了这一时期得以确立,成为传统的编排形式。首先,从书写 的材料来看,是以竹木经“杀青 工艺处理后制成有一定规格的条或片,再用墨 进行手工书写,为了达到书写的方便,右手执笔左手执简,每写完一根即放置在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前一根的左边排列,以此类推待写完后按顺序编连成册,就形成了竖写直行从右 向左的编排序列( 图六、七) 。其次我国的传统观念崇尚以右为上,左为下的位 次秩序,所以从上到下即从右向左阅读成为自然。这也就使得我国传统编排样式 在二千多年里循环往复,扎根于中国人的思想深处。 图六东汉武威长简 剖析考察结果: ( 1 ) 先秦两汉时期 6 削l 反嚣物删 髑hu雕n“h臣hii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0 o a b c d e f 图十图十一 注:图十一到十四均为两汉中晚期记载时令节日、占卜、社会信仰方面的木牍规格:2 3 0n n x 7 0 1 通过调研发现:图九我们得出列的比值约为1 0 ,1 0 ,1 8 ,3 0 ,5 1 与斐波 那契数列相似;左侧行的数值问距小格为7 衄大格为8 锄;两侧7 6 红线处比 值为0 5 9 5 近似黄金分割0 6 1 8 ,且红线上方为最佳阅读区域;左侧为n ( 0 ,1 ,2 比4 ) 其中n 为无限循环自然数。由图十得出文字位于黄金分割线上方文字列 与行距比近似为根号2 比值由图十一得出标示红线处为黄金分割处;b = d a - c = f 2 ( e - c ) = a - c 汉代简策的尺寸已有明确规定,“依古籍中记载,分为汉尺二尺四寸,一尺 二寸和八寸三种规格。重要的儒家经典易、诗、礼等皆用二尺四寸的长 简大册;次之如孝经等用一尺二寸简,论语则写八寸简。二尺四寸大册 古人尊称典。当然也有特殊尺寸的简策,在这里不做过多讨论,这种现象就 像现在我们的纸张除了通常的1 6 开、3 2 开的标准尺寸,还有1 个别8 开、2 4 开等 其他一些特殊开本。 汉代简策的宽度在古籍中并无明确记载,根据调研实测其宽度为0 8 厘米至 1 中国书的渊源昌彼得 7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4 2 厘米不等,其中大多数为i 厘米。内蒙古居延出土的兵物册每简宽为1 3 厘米。 汉代木牍的长度从5 寸至2 尺不等,用作诏令的木牍为2 尺或1 尺,自汉以 后木牍的标准定为1 尺,所以被称为“尺牍”。根据木牍所记内容的不同,长度 亦异。2 尺为命令,1 尺半为公文,1 尺为信件,半尺则为身份证明。通过这些数 字可以看出汉代木牍皆为5 寸的倍数,通过先后时期的对比战国简为2 尺4 寸的 分数。“剖其原因,应该是六及其倍数为周晚期和秦代的标准,而五则 为汉制。2 ”由于简的宽度有限,每简只能书写一行,古籍中书写两行以上文字的 简,是公牍而不是书籍。另外每支简所书字数并不一定少则个别多则近百载尚 书每简3 0 字。木牍可三面都书写文字,敦煌出土的急就章被制成棱柱形, 称为“觚”每面2 1 字,据推测可直立与桌上为启蒙教学之用,这种信息传递的 方便性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注意n j l 童接受信息的特点。武威简牍仪礼每支 简载文6 0 至8 0 字不等。可见文字信息的多少,除了依据简的长短字的大小而定 还与所著文集的内容与题材有关。 简策中的每一根简,就如同现代书中的页与行,简与简之间自然形成了问隔, 整体上看简策的边痕使竖写的文字变的规整且具有空间感,而边痕逐步演化成后 来卷轴装中的乌丝栏,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时成为了书中的栏线。为了便于阅读和 信息的传达简策中常留有空字的位置,古文无标点于是中间空字位表示语句的完 结,除了空字位还可以用圆圈来表示另起一行,常用于并列各段文字的开始,此 外还有li 等形式的标界号,表示句读和段落。这也充分体现出信息的传播在经 历了甲骨,和石刻之后在简牍这种载体上的编排有了更成熟的表现,文化经过沉 积后人类将信息的传达由感性的认识逐渐升华为理性思考。 2 1 3 传统编排的成熟册页 经过甲骨,石刻,简牍之后,我国传统的编排形式进入了以纸为载体雕版印 刷为手段的成熟阶段,在这一时期印刷方式、各种装帧形式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决 定了信息编排方式在情感和功能上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本节将以宋版书中信 息编排样式为例着重加以论述。 宋版书是信息编排方式成熟后的集中体现,在宋版书出现之前有各种对书籍 2 中固古代书史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编排形式的探索,其中经折装是通过连续的j 下反折叠而成,在数次阅读之后折缝 处很容易磨损而断裂,其次由于经折装底纸较厚受体积局限所以无法承载大容量 的信息,故多用于珍藏典籍;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发明并应用在了卷轴装和经 折装上,可这两种装帧方式对于相对便捷的雕版印刷来讲并不实用,与此同时这 一时期的另一种装帧形态一梵荚装,因为页面有易分离,丢失的缺陷。所以在这 样一种环境下出现了在印刷和阅读上更为便捷的宋版书即以蝴蝶装、包背装、线 装等装帧形式的书籍样式。宋版书中的版框,鱼尾等传统元素都具备极强的功能 性和实用性,如各种样式鱼尾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对版的需求,这都是对之前信 息传达和阅读信息方式的思考,也为今后人们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 础。( 图十二、十三) 毽 厢 水l ! l 睾 寰罩; 碱六j 南十i 七毫 t 一 图t 。_ 二御制资政要览图十三明僧弘夯集 随着宋版书理性编排的样式的确定,后来的每个朝代不、同的出版单位又各 有一些变化。正如中国古代印刷史中记载:宋版书有大字、中字、小字三类, 即使同为大字本版心的尺寸也各不相同,半版的行数和字数也不统一,其中版心 最宽的为1 9 5 厘米( 半版) 3 例如嘉定四年刻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版心 宽为3 9 厘米,高2 4 厘米,半版1 2 行每行2 1 字。咸淳本周易本义版心宽3 2 厘米高2 2 5 厘米,半版6 行每行1 5 字,以上大字本多为官方刻本,而民间刻本 受财力所限多用中字或小字本,如绍熙二年的春秋公羊经传解版宽2 5 厘米 高1 7 厘米,半版1 1 行每行1 7 字,注释为双行小字每行2 7 字,小字本版心同中 字本,只是行数偏多字小些。宋版书中采用了书耳和分栏的信息组织样式,这也 使得其样式延续到明清。 元代的雕版印书起初基本在沿用宋本的编排格局,字大行宽,醒目疏朗,到 3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 9 点央匏城街博戎菁山迪肇堰疆干茨蕞氛矗荒截褥军熏爵位天于由匪计不醉鬻死喜僵儇生 男少 傀吝疗 i;生重誊墨患复绩尚秋拔舒怨凰叽上焉行覆 呻弦学彘波古巨固一醴!一 饱靛饱_研庭堂堂屯雷珞突上黍工程置人嚣钮府回身讫何鳄血渍莉肇薄救持一片心霹君稽五岳五啬印可继此心轻不厌胁浸咒女千完 曹畴泉璺 见舟出镐溴凄是抱山棒茂采天客花串亭心玳童心井培上托咀凰生舒巷但弭红芳建何醉廒 午囊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了中后期信息的行款逐渐紧密,重要信息出现在醒目位置以及版心上。之后明代 的印书在前朝的基础上将正文和批注用不同的字体进行区分,从而带给人一种错 落有致,信息层级突出的感觉。而随着单纯的文字类书籍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精 神需求的同时,插图本书籍就应运而生。发展到清代,官本刻书字大栏宽,字与 栏线的关系也调整的极为适中,解读信息的同时能够感觉到秩序感所带来的赏心 悦目,且格调雅气质端庄。( 图十四) 明永乐大典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 霎 图十四红拂记 图f 五印本书版面小恿图 清代以前的刻版往往没有统一的规定,都依照出版人的经济能力和喜好自行 设置,这也就使得编排的样式在遵循整体格调的同时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创 新,而在乾隆时期出现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这也是第一次由官方 正式颁布的行为标准。具体如下:“( 1 ) 活字大号活字厚二分八厘,宽三分,高 七分。小号活字宽二分,厚高皆与大号活字相同。( 2 ) 字行加中缝每版十九行, 行宽四分,版宽七寸六分,行高二十一字合五寸八分八厘,注释为双排。( 3 ) 版 心上部居中排书名,鱼尾下位章、节名,双行排布,下部有横隔线,线上为页 码。自此,清官方印本多依此标准编排,我国传统编排形式也达到了一个高度秩 序化的巅峰时期,同时民间在编排形式上仍采用多种样式富于变化,这也在一定 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受众接受信息的需要。 2 1 4 形式美的归纳与总结 大容量信息下各种讯息繁杂交错,从设计的本质上说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而我国传统编排形式在注重信息整合、理性与秩序的同时也是情感的附着,从这 些经典的审美样式中,我们需要汲取符合这一时代特征的合理性要素与内涵为我 l o 土寨,t麓晦。人童痞她妇照露嚣摹惫蓐辱暮 化小地蔫定嚣拳覆圭钌接盘曼腰砭彝彝暑=_ 錾硝意遂舶筻茂觏桔榭坎止簿付履有疑点 謦霄心肇事一翦瞳垮辨 点嶝,m谚”渖恢一,博。撤渔旧。懈嚼嗄 厶i蓐t旃0私孳乏叁矗c建拳再f 曩蘑咫肇鲤磊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们所继承和发扬,在理性秩序传达信息的同时让受众静静感受东方审美所传达出 的儒雅气息。 ( 1 ) 传统竖式编排的科学性 传统编排中文字的竖排还是横排,由左向右还是由右向左? 这些现在人看来 都习以为常的方式在形成之初确并非偶然,在这里将从阅读、心理、继承、革新 方面来加以阐述;我们都知道无论何种载体汉字都是直行书写、从上到下从右到 左的阅读,对这一行为的分析与推断在前文已有论述,而且这种书写阅读方式并 没有落伍。从信息与传达的生理角度来看,面对文字信息时我们并不是逐字阅读, 而是通过眼球在文字上的移动与凝视达到覆盖的目的,从而获取信息,为此美国 芝加哥大学威廉格雷教授曾对世界通用的各种文字阅读效率进行过试验比较, 证明竖排阅读效率优于横排阅读。因为单体汉字表意所占面积相对较小视觉阅读 范围较大,所以信息传播速度快。心理学家解释到汉字的竖式排列符合眼皮上下 开合的生理现象。这些事实证明,汉字竖排在大信息容量的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 生命力和潜力。 近些年来同处亚洲文化圈的同本、韩国已对编排的样式进行了调整,台湾地 区大多仍就自右向左,之所以延循旧制还是受传统竹简排列的影响,相信随着人 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递终究是要更加方便快捷,这样才更符合现代人 接受信息的习惯和信息交流沟通的国际性。 ( 2 ) 东西方对美的感知是相通的 通过对简牍,书册中比例和数列的秩序之美的调研,数字的理性推理更为后 世奠定了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传统编排样式的剖析与萃取,发现西方是以0 6 1 8 黄金比例为分割依据,而我国在编排上对图文位置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永乐 大典的版心分割则是以0 6 2 6 为基准,审美极具科学性。文字的编排,行距字 距的设定相互问的关系暗含着秩序感与逻辑性,在大信息量设计的今天灵活的运 用这一传统元素,就可以使信息在理性的空间中传递,这种信息流动不仅是科学 的也是美的。 ( 3 ) 独具的气韵之美 从甲骨、石刻等我国初期传统的编排形式可以看出( 图十六) ,充满智慧的 古代先民已经对图形文字等信息在传播时做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的思考,整 个过程是漫长的,这些探索不单从形式上也从内容本身以及载体上,使信息编排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的传播更加有效,为今后同趋完善的编排形式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从简册 中文字信息的排布上来看一般简策被绳结分为三栏,有时书写从上编绳开始写到 下编绳止只占一栏,而有时又过下编绳,还有的紧顶着顶部开始书写直到最下部 占三栏,当然也有中间空一支简不做书写,这样就使得信息在个整体里被组织 的错落有致古朴雅洁,整个气息在其中流畅,这种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秩序排列, 构成了简牍这种载体编排的独特魅力。我国传统古籍讲究编排形式与书籍内容的 统一,讲究理性秩序的整体设计与审美文化的统一,这也就使得传统古籍崇尚古 雅,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f 堑霹妻7 骚勰 l 瞪l 圈 lk :澶l 煳 骧 霞避霞 紫, 嚣蒸璧 ;喇,4 i 臣 净孽j 差 ;秘曩云 ;鼍,殁叠 蛩蓬 图十六刻有卜兆q i 骨及手绘的墓志、碑刎 2 2 传统编排形式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编排形式美不仅仅是一种样式,而是人们将信息理性与秩序传递后 的沟通与思考,更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各个时期内思想意识形态、文化状态, 经济状况等方面的集中体现。 2 2 1 传统编排样式中文化的形成 传统编排形式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这罩引与先 哲对话一书中对传统和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以便深刻阐释这一思想;“传统是 由历史传承下来的、体现人共同体特殊本质的基本价值体系,传统渗透在一定民 族或区域的思想、道德、风俗、审美、制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 字中具有极其宽泛的含义。传统具有潜意识性,群体认同性等特征,它是人们在 漫长社会活动中逐渐沉积下来的东西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 文化。”我国传统编排形式与中国本源文化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传统文化中“天 1 2 日 ;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人合一”这一核心思想对编排形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2 2 2 “天人合一”思想与编排形式的发展 我国编排形式之初的甲骨文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意识的极大影响,尚 书云:“有夏服天命”自古中国就有知天命一说,这表明当时已有了天为上的 观念,同样天子的称号也代表着万人之上的地位,为此从上至下连续竖排刻写就 有了由天到地的,由上至下顺承延续的含义。从功能实用性来看由于甲骨文卜辞 为直接刻写或先写后刻,从右向左刻不易擦除所写笔画,在这种刻写习惯的影响 下书写和阅读的习惯自然就受n t 影响,与此同时古代以右为上左为下,从上至 下也就形成了由右至左,这也为使得书籍的翻阅方式为由右到左,直到横排方式 出现后才发生了改变,现在一些传达传统内容书籍依旧采用这种传统的翻阅方 法。甲骨文竖行刻写向由右向左的方式在出土实物中都有发现,这也为后来的传 统编排样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传统编排发展到简策时期即是对甲骨文等之前直行竖写、从右向左形式的继 承,也是对同后信息编排的启迪,以简策为载体兴盛于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也是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阶段,出于竹简这样竖长的形制,每根简竖写完后被依 次摆放最终编连成册,也就自然形成了上下直行自右而左的形式。简策中很多字 都是齐着上下两端书写或是按编连时自然形成的编线按栏书写,这样接天连地的 竖行形式可能也成为后来印本书籍中“天头地角 概念的雏形。随着汉代“天人 合一”思想的成熟,上下直行、栏线等传统编排样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规范。 简策中字数的多少、空字或画圈、不同的尺寸等,都形成了朴实的秩序美,这一 切在当时是以功能性为前提考虑的而审美情趣又隐含在其中,正如俄国文艺理论 家普列汉诺夫所言“审美能力是随着各种能力的存在而存在,是随着各种能力的 发展而流变的。 随着纸这种载体的发明,信息的交流变的更为方便与实效,与此同时也带来 了印刷术的革新,从而摆脱了手抄本的时期进入了印本时代,这使得信息的编排 形式焕然一新,版面各种要素也有了相对成熟与正规的格式。宋版书的编排样式 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编排形式,由图可知其竖写直行保持了甲骨文的书写方式,天 头地脚这样高度概括的“天“地 观念得以明确,竹简之间的间隔演变成为黑 红两色的界格,这也是美学观念与实用性结合的产物,左右有格上下有界,文字 1 3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被整齐的收纳在了一个固定的空间内。通过( 图十五) 我们不难发现,印本版面的 设计就好似一张人的面容,有耳有口有鼻,版面左上端为耳,用于保存和获取信 息,版面中间部分被两鱼尾包裹部分即版口,版口用于记录书名,版心中上下两 鱼尾到板框之间的距离称为鼻,是为折叠书页而设,可见印版书的编排样式并非 简单的形式法则,而是与人的五感相对,用易经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以人为本哲学思想来解释的文化行为。 传统编排设计在文化观念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由开始的零散经过 理性的分析与整合,信息的秩序美被有条不紊的传达出来,内在的不和谐因素也 逐渐消失,连续性增强,直到最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从而达到了传统 审美的极致,其功能性和审美内涵同步发展不断完善,渐渐的达到了和谐完美的 程度,即我国传统编排的核心观念“雅”。 1 4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3 西方理性编排形式分析 3 1 汉字和拉丁字体的区别 3 1 1 形成方式 汉字与拉丁字母根本的的区别在于,字母是一种纯粹发音符号,每个字母本 身并没有意义,单词的意义来自于这些字母之间的横向串式组合,而汉字的组字 方式是以象形为原始基础,也就是每个字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一个简单的字可能 在远古时代就代表了一个复杂的生活场景,因而它也是世界上最形象的文字之 一。两者之间的阅读方式和解读方式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汉字的编排不能照 搬英文的编排方式,它们两者之间在编排上有一些客观的区别。 3 1 2 阅读与解读方式 拉丁字体相对更具几何的特性,在方形主宰的平面设计媒体中,几何性的简 洁明快的有时比信息量大、形象结构复杂的汉字更有组合造型、编排上的优势故 此英文编排容易成”段”,因为英文每个单词都有相当的横向长度,有时一个单 词就相当于中文一句话的长度,单词之间是以空格作为区分,所以英文在排版时, 哪怕是一句话,也大多作为”段”来考虑编排;而这点中文就完全不同,中文的 每个字占的字符空间一样,非常规整,一句话的长度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拆成” 段”来处理,所以中文在排版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上比不上英文,各种限制严格得 多。虽然现代设计中有大量的对汉字进行解构的实验性作品,但总体来说,还是 不能大量推广与使用,毕竟这种视觉实验牺牲的是人们习惯对汉字阅读的方便性 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汉字的整体编排容易成句、成行,视觉效果更接近一个个 规则的几何点和条块,而英文的整体编排容易成段、成篇,视觉效果比较自由活 泼,有更强的不连续的线条感,容易产生节奏和韵律感。另外标点在传统编排中 作为句读本来是不占字数的,而在现代编排设计中标点这种结构形态与汉字截然 不同的符号却占了一个字位,这也给汉字编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2 瑞士栅格设计与斐波那契数列 3 2 1 瑞士栅格设计与格式塔的相似性 基于以上对汉字和拉丁字体的理性分析,下面我们将初步研讨西方理性编排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做过哪些卓有成效和指导意义的尝试。 1 9 1 9 年德国著名建筑家沃尔特格洛皮乌斯( w a l tg r o p i u s ) 在魏玛建立国 立包豪斯学院。包豪斯的平面设计教育基本是在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 义,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一时期也j 下值工业革命之后,因此,具有高度理性、功 能性、减少主义化和几何化的特点。2 0 世纪5 0 年代,栅格设计系统在前西德与 瑞士得到完善。通过瑞士平面设计杂志的宣传,将瑞士苏黎士和巴塞尔两个城市 的设计家从2 0 世纪4 0 年代探索的成果全面展示,影响世界,因此被称为“瑞士 平面设计风格”( s w i s sd e s i g n ) 。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而 很快得到普遍认可风行世界各国,成为战后影响最大的一种平面设计风格,因此 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y p o g r a p h i cs t y l e ) ii :一:。: ,一:2 ,一:,二: : 二:。 自。t 图十七几何算法得i l j 的框架比例 图i 八现代主义的嗍格划分 瑞士栅格设计是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的代表,是运用固定的格子设计版面布 局,让画面上的各个元素之间都能隐约形成序列感,以达到观者在一个整体中观 看元素时明确接受信息的目的,尤其是对相互关联的元素,通过栅格的秩序性排 列暗示它们之间的联系,成组的排列则强调同其他元素的对比。栅格设计最大的 价值就在于其相似的排列,这一点恰好又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相似性原理( 格式塔 一是一个德语词汇,译为“构成”是2 0 世纪初的心理学研究流派,创始人考夫 卡将感知的观念运用于人类的视觉感知) ,相似性原理强调人类的视知觉倾向于 将相似的元素组合成为一个感知的单元,为了能够组合这些相似性元素在信息设 计中我们引入了栅格这一方法。简而言之栅格就是一个由暗线构成的框架,通过 在相应位置放置文字图像达到信息快速传达的目的,并且保证整体视觉流动的连 续性,完善的栅格系统能够适应设计项目中元素的需要,使信息充满理性与秩序 之美,从而帮助观者快速得到信息,反之没有使用栅格的设计将使信息在传达时 1 6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失去秩序感,会迫使观者从繁杂中提取所需信息,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或许观 者知道有麻烦了但却不知道麻烦是什么。这就是理性的栅格设计,个能让信息 充满秩序之美被全世界人所感知和接受的信条。 3 2 2 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 说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不能不提及另一个被人类更早感知到的原则,它 让我们在视觉上获得愉悦,心理上感到舒适,它就是“黄金比例 ( 约为0 6 1 8 或2 :3 ) 个最早你能从埃及金字塔、史前建筑以及自然界中发现的比例尺寸, 这个东西方人类认同的数字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学家柯布西耶把在人体 上黄金比例的测量体系应用于建筑和平面设计,同样这一比例在信息设计的今天 依旧可以灵活使用。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对黄金比例进行了补充,这个想法之 初是要对兔子的繁殖模式进行预测,斐波那契数列的特点是每位数均有前面两位 数相加而来,这个数列在2 以后两个相邻数字相除,其结果接近于0 6 1 8 的黄金 比。这一规律可以指导我们在一个不规则页面分栏和进行信息的编排,这种理性 的规律带来的是视觉赏心悦目的感知。 通过对瑞士栅格设计和数字之美的阐述,不难发现西方设计注重的是理性与 科学,在他们的设计意识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理性的思维推理的过程,这一点在 我的导师刘西莉教授编著的现代图形设计一书中以及德国哈根拜格教授课题 组学习时都感受颇深;欧洲设计的理性与简洁在当时出现了造型哲学,之后这种 哲学思想成为欧洲设计基本理念,这种思想也一直指导着栅格编排设计的发展。 在论文写作期间,通过对我国传统编排样式的调研和形式美的总结,在之f j 的研 究基础上得出,东方文化下我国传统编排设计有更多的人文的关怀,在传统文化 的作用下传统编排设计彰显出对信息传达的理性思考。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4 信息的组织与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4 1 我国编排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编排经过近些年的变革和发展,从过去的平凡单调转到图文并茂,最初 编排设计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供知识,现在在获取信息的同时,编排也带给 人们舒适的阅读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一对信息解读后的整体编排,赋予了信息新 的生命力,信息的传达在流动与交互的过程中打动观者。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 醒的认识到当下视觉信息的传播环境。 4 1 1 缺乏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随着技术的进步,消费文化的兴起,我们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载体的表面, 放在了工艺和纸张的堆砌上,却对最需要和值得去阅读的信息缺乏斟酌与推敲, 甚至潦草了事,导致视觉信息组合的紊乱,脱离了我国传统编排审美中的古朴秩 序之美,丧失了信息与空间所形成的书卷气息。 文字信息的编排照搬我国传统编排形式( 图十九) ,书籍封面是经过思考的 形式而内文却是编排的毫无道理,精美的外形与臃散的文字,标注与符号都影响 了现代人阅读习惯;( 图二十) 是某通信业的平面广告,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缺 乏对信息条理化的视觉引导,传达不够清晰明确容易产生误导性信息,莫名其妙 的黑白布局,诸如此类的设计问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似乎你很难找到一些为了 让信息充满生息之地和有效传达的表现方式,而进行整体性考虑的作品。 图十九 1 8 图一二十 _旺南鬏警。 二-,_詹序 。:懈n妒酆幢垃nn道的刹厉胡也是如此。 一 ,:,p蕾捌煎融的散田通道焉法师牵参ef。 一_“:r,i i坩钱齄一,跏01i。 、一“。,一一一一一一坩一躺讹:岳一 一一罐一糍鼷 编排设计的理性思考 4 1 2 书籍设计的奢靡之风 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说,艺术的起源与“奢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 “奢华 不是“奢靡”,对作品的精神源泉的追问以及原点的思考,才是真正的 价值核心。曾经的“过度包装”为我们所摒弃,而现在一些镶金贴银,鼓吹文化 内涵的“黄金屋 日益增多( 图二十一) ,过眼云烟之后人们似乎都忘记了他们 的本体,留下的只有经不起时光打磨的形式。随着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在吸收国 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审美表达和 形式表现,将成为时代的主题。 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 4 2 信息的构筑 编排设计就是对信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整合后生成传递的过程。在这罩 我将这一过程引入了“信息的构筑”这一概念进行阐述。信息的构筑活动在我看 来既是设计者将感觉和收集到的信息编码的过程,也是接受者在面对这一信息刺 激时的再解码过程,整套流程就是人之五感接受信息的过程;视、听、触、嗅、 味组合起来将原本的印象再现,从而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 人体的中枢器官一大脑( 图二十二4 ) 。 4 2 1 感官与信息 感官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它带给人的是一种抽象难以形容意识形态一感觉。 正是这样一种难以形容的意念,使各种信息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虽然感觉有时 4 图二十二摘自设计中的设计 1 9 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