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拉斯普京.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拉斯普京.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拉斯普京.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拉斯普京.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拉斯普京.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8 t i a c t hs p u l i ll isa v ery fa m o u s fo c al, 厅 妞 erinruss i ancont e m p o r aj 叹lit er ature m o st o f hi s works call o n p e o p l e t o ch er isht h e b as i s o f o u r h u man b e i n g an d m ake eve ry e ffortto p ro t 峨 o ur pl an以 to ach i eveth i sai 风 we s h o u l dt r e a s u re t he c o nne 丽onb e 幻 刃 een p eop l e and th e ir h o me,nati v e l a n d a n d t r a d it io n aswel l . b e s i d e s t hi s , h e h asal soe x p 1 o red th e w a y s a n d m eans tocop e 初t h eco lo gi c alcrisi s - 玩my p r e fa ce, i give a brie f b a c k gr o u nd i n t r o d u 丽o n to助 lo g i cal l i t e r a ry crit i c i s m 、 孙s s i aneco l o g i c all i teral 泊 r e and the w o r kso f 玩s p u t in . t h e o 电 a n l 乙 at io n 胡 d the i m port an沈ofm y th e si s are a 1soi n c l udedi n t h e p r e 自 “ 仆e th e si s i s d i v i d e d into threec h a p t er s . t h e 石 t stc hap t e r give s a d i scus s i o n o f s 知 e s o f re l at io n s b et w e e n m e n and th e ir n at i v e 】a n d、 t r a d it i o n、 m ode r n i zat io n and n a tu re ital soana iyze s t he vi ew t ha t we humanbein gssh ould pr ot 曰 比our p l anet , w hi chise m p basiz edinlas p t in , s worki a s . n a nda g a l n . my 掀。 ndc hapt ere x p 0 u n d s las 卜 llt in 、 w a y s tocope w 汕 比 eeco logi cal pr o b l emsa n dm ake :ath oro lj g h翻 坦 】y si sof the eco l o g l c a l p r o b le m s i n l asp ut l n , 5 , 在 n l llg- the t 瓦 r d c h a p t eri s th em o sti lnpo 比 知 t one . in而s c h a p ter, lfo u s on th e e 韶 e nce ofl 月 s p u t 试s eco lo gi 司 , 厅 血 i n g- 月b e spiri tt 班 l eco lo gy, w hi 比isofgr已 at er i m port 助cet han natu r a l eco fo gy and傲 ia l 助 】。 留 inhi s wor k s , l a s put l n t ri e s to solv e the eco lo gi 司 pr obl ems b y stic ki n g toreli gi o n and “ at io na】 t r a d it io n伽u y i n 面s w a y, 咖 russ i an p e o p 肠cope w it h the 即 i ri tl la l crisis. l a 月 p u t i n 、app 司 to reli gi o u s 比l i efs h ould b e s i o gl edo utasa n 以 曲l e cu肋ral p h e n o m e non int h e l 990 , 5 助s s i a n soc i ety. t 卜 e conclusio n l d r a wis:t 比b r ik 一upoft 比balancebetw晰 h u m a n 俪ng 曲d n a t u rer 俐】t s 云 0 .the comipt i 曲ofhu. 以 n n a tu r e and th e abse n ceofbelief t 七 e b asic w a y tosolv e this p r o b le mi s to涌 c k tor 习 s s i anna t i o nal t r a d it i on. w 七 s b oul d k ee p it i n 而n d t b a t la n d top eop l e i , 1 1 址b l o o d tow at e r b fo o d i s t hi c k ert 加 川w at e w 七 sh ould t n 沈 比 u r e t h e l an d . 场 tok ee p the b al anceb e t w een the d ev el 叩m e nta n d th e 助 】 昭让 alenro峨 , 。 吻 in而5 认 旧 y can o b e n efit 丘 o mour d ev e i 0 p m c ntand 玩对o url i fe- ( 抢 司u at e , ” d e nt 二 c h e n 书ng ( c o m p arat ivel it er al 泊 reand w b d d l i e r ator e ) d 七 。 比 司b y p rof l i d o n ghu i k e y , 。 rds:1 活 比 p ” t i n ; 朋 加 阁eco lo gy; sociale 句lo gy:sp ir i tu 目ecol o 留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 学位论 文是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昌大学 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 研究所做的 任何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手 写 ): 降 、 敬 签 字 日 期 :洲件 月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了 解 一 鱼 鱼左主 有 关 保留 、 使 用学 位 论文 的 规 定 ,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檬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手 写 ): 陌 、 祖 签 字 日 期 : 神 年 月1日 导师签名 ( 手写)= 签 字日 期:冲占 年 歹月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她价: 电话 邮编 生 态危机是目 前人 类面临的 最迫切的问 题: 自 然界中 物种灭绝、 环境污 染、 能源 危机;社会混乱、 人情冷漠、 重 索取、轻奉 献; 精神世界道德 沦丧、 情感 医乏、 信仰丧失。 这些都是人类现在必须直接面对的困 境。生 态文学家 们纷纷 通过自 己 的作品来警示人们, 要建立强烈的生态观 念以 及优患 意识,维 持人与 自 然的 和谐统一, 建立一种现代文明与自 然相协 调的发展意识。 20 世纪90 年 代中 期在 美国 和英国 勃然兴起了一 种新的批评类型 生态批 评, 它 “ 对人与 自 然、 文化与自 然的 关系进行反思” 叭 如何 认识、 看待和处理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是当 今人类对 其自 身在自 然界 中 的活 动进行理论反 思和实 践探讨的重点和热点 。面对今天严峻的 环境危机, 不管是社 会学家、哲学 家、 还是文 学家都共同关 注人与自 然的关系问 题。 文学 以 独特的方式发出自 己的声音 这就是在当今 世界文坛上越来越占 有重要地 位的 生态文学。苏联的生态文学也为世界文 坛做出了 重要的 的贡献, 尤其是当 代的 诸 如 阿 克 萨 科 夫 、 列 米 佐 夫 、 列 昂 诺 夫 、 普 里 什文 奋 艾 特 玛 托 夫 、 阿 斯 塔 菲耶夫、拉斯普京等生态文学家的创作具有非常突出的成就, 、俄罗斯的生态文学 俄罗斯文学 起步较晚, 但是 它的 早期作品中 仍然体现了 人与大自 然之间的 关系, 体现了大自 然是人类善良 朋友的 思想。翻开 俄罗斯的 文学史,我 们会发 现俄 罗斯作家个个都是描写自 然的 圣手。 茹科夫 斯基、 普希金、果戈理、莱蒙 托夫、 屠格涅夫、 费特、 丘特切夫、契 诃夫等等,几 乎所有在俄罗 斯文学长卷 中留下 名字的艺术家, 都曾尽情地为 他们无限眷恋的俄罗斯的大自 然而歌而泣。 可以说,自 古以 来,自 然就与俄罗斯人、与俄罗斯作家对祖国、民 族的 情感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 生态文学出 现了 一片 繁荣景 象, 但同 过去已 有所不同。 面 对现 代严峻的 大气污染、 植被破坏、 水源枯竭、 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生 态危机, 。赵一凡, 张中载,李德思: 西 方文 论关 键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2 以 拓年第一 版. 第4 卯页. 引言 生 态文学 家所表现的生 态意识是自 觉的、 清晰的,是 人类深刻反省自 己 行为之 后而 获得的。 它凝聚着人 类巨 大的 精神痛苦,也蕴 藉着深厚的精神之源, 是现 代人精神与 理性之光的 折射。 早在2 0- 一 3 0 年代, 苏联作家米, 普 里什文就 表达 了 对大自 然 命运的深刻忧虑,并且预 见到高 度发展的 科技 不仅会破坏大自 然, 而且 还会导 致人们精神、 道德、 审美情感的 贫乏。 列昂 诺夫 在 1 9 5 3 年发表的长 篇小说 俄罗 斯森林中, 满怀义 愤地揭露人类破坏 森林, 掠夺资源, 破 坏生 态平衡的 严重 后果, 从而提出了保护 森林资 源的问 题,人与自 然和谐一致的问 题。 到了2 0世 纪下半期俄罗 斯生 态文学发展到了高 峰时期。70 年 代重建人与 大自 然的关系, 更成为了 一种创作思 潮,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 批的文 学作品, 也出 现了 很多 有名的 生态文学作家。主 要的 有艾特玛托夫的 白 轮船 和 断 头台 . 阿斯 塔菲耶 夫的 鱼王 , 拉 斯普京的 告别马焦拉 、 贝 加尔湖及 火灾 , 伊萨耶 夫的 长诗 猎人打 死了 仙鹤 ,沃 尔科夫的 贝 加尔湖之 歌 , 尤 雷特海乌的 当鲸鱼离去的时候 ,瓦西里耶夫的 不要射击白 天鹅 ,特 罗耶波利斯基的 白比姆黑耳朵 , 马尔科夫的 啊, 西伯利亚 和 大地精华 , 托尔斯泰雅的 斯莱尼克斯等。他们或抨击破坏生态平衡的工业文明,或预 示破坏自 然的严重后果,或 理性地思考人与大自 然的 关系, 并把人道主义、 伦 理道德的内 涵扩展到了 大自 然。 在理论界, 对这种 创作现象的 研究也渐渐 地得 到关注,出 版了 许多评论专 著,如 柳 沙塔洛娃的 当 代苏联小说中的 人与自 然 (l 男0)、 阿 教普琴 科的 70年代 俄罗 斯社会 哲理小 说中的 人与土地 ( 1 9 8 6) 等。 2 。 世纪生 态文学的繁荣发展 是作家责 任意 识的 强烈体现。 俄罗斯作 家一向 以 强烈的使命感著 称, 他们关心人类的命 运, 洞察到了困扰人类生态 危机的严 重 局势, 而且为 解决 这一问 题积极地寻找出 路。 他们是一群关心人类生 存和发 展的 有识之士,是推 动人类生态文明 进程的 一支特殊力量。 他们的文学作品反 映了 时 代的 精神和思 想要求。 这一时期俄罗 斯生 态文学发展迅速, 异彩纷呈。 其作品不 仅描绘美好的田园 风光, 表达对自 然的向 往, 还从更深层次上 探寻 科 学技术 和工 业文明 的片面发 展所引 起的自 然生态的 破坏、 社会秩序的 破坏和人 类精神信仰的 丧失等等问 题。 在如此丰富 多彩的20世纪俄罗 斯生态文学中, 拉 斯普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引言 2 、拉斯普京的生态文学创作 瓦连京 格里高利耶维奇 拉斯普京 ( 1 937 一 ) 是俄罗斯当代的著名作家。 他于 1 9 3 7年出生 在伊尔库茨克州 安卡拉河畔上 的乌斯特 乌达村的 一个 农 民 家庭。那里属于俄 罗斯偏远的西 伯利亚地区。 西伯利亚 地域辽阔,自 然资源 丰富, 是俄罗 斯的重 要经济建设基 地, 在国 家的 政治、 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 生活中占 有重要的地 位。 这种现实为拉 斯普京的 创作提供了 丰富的资料, 尤其 是那条奔腾喧嚣的安 卡拉河.这条河是拉 斯普京的 生命之源, 也是他全部创作 激情的 源泉。 安卡拉 河畔上 那迷一般的冻土带和原 始森林赋予他一颗易于感受 自 然 之美的心 灵。 他自 己也曾经说过: “ 我并不 是一下子就成功的, 但是我 最终 还是 成功了。 我认为,这是由于我在安卡拉河和原始 森林旁的乡 村度过的童 年 充溢着我的记 忆的 缘故. ” 拉斯普京的 小说大多以 西伯 利亚安卡拉河一带农 村 为背景, 描写的是 西伯利亚的农村生活。 他所塑造的是 那些朴实、善良 、富于 牺牲精神的农民 形象。 “ 作家认为 在日 常生活中, 即使 转到新的 劳动条件和日 常 生活条件下,人也绝 对不能丧失 往日 生活 重要的 和美好的道德成果, 要保持精 神上的善良 和真 诚。 ” . 拉斯普京的父亲是个农民,后来在林业局工作,母亲是个勤劳、普 良的家 庭主 妇。 拉斯普京的 祖母是一个典 型的 俄罗 斯农村妇女, 心地善良 , 吃苦耐劳, 乐于 助人。 这位慈祥的 老祖母的形象深深地印在 年幼的 拉斯普京的 脑海中, 使 他终生 难忘, 是拉斯普京塑造安娜、 达丽娅等一系列老人形象的原型。拉斯普 京的 家境并 不宽 裕,他在伊尔库茨克大学文史系学习期间,因无经济来源,就 已开始在伊尔库茨克青年报社当临时工。1 959 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克拉斯 诺雅尔斯克青年报 社工作。 之后, 作为该报的 特派记者在铁路和水电 站工作。 他的 这个经历为他以 后的 文学创作积累了 大量的素材。 拉斯普京并不是 一个多产的 作家, 但是却很 注重艺术质量。 他从60年 代初 初出 茅庐崭露头角之时 便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探索上, 并使 之成为 他的整 个创 作的中心。 他说: “ 现在没有什么问 题比 造就高尚 的、 无愧于时代的、 有道德的 人 更 重 要 了 ,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讲, 子 孙 们 是 可以 从 先 辈 那 里 有 所 继 承 的. ” 。 他的 中篇小说 给玛丽娅 借钱 、 最后的期限 、 告别马 焦拉 、 活着, 可要记住 。 苏联当 代作家拉斯普 京谈创作, 。 吴国璋摘译, 外国文学动态 ,1 986 年7 月. . 拉斯普京: 人的净化, , 见 当代苏联作家谈创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 别年版,第1 17页。 . 转引自 张福生: 拉斯普 京及其小说 , 外国 文学季刊 ,1 983 年第2 期。 引言 引 起评论 界的高度重 视, 已经 成为俄罗斯文化中不可分 割的 一部分。 1 9 77年和 19 8 7 年拉斯普京先后以 活 着, 可要记住和 火灾 赢得了 两次苏 联国 家 文 学奖, 从而确立了他 在苏联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拉斯普京的 作品 被翻译成多 种文字, 搬上舞台荧幕和 列入文学史。 著名作家扎雷金说: “ 瓦 连京 拉斯普京 几乎没 有起跑, 一 下子就成为一 个真正的 语言艺 术大师进入了 我们的 文学” , 不 谈论 他的 创作, “ 已 经不能 真正的议论今 天俄罗斯的以 及全苏联的散文了 ” o 在苏 联解体前后的动荡岁月 里,国 家混乱局面日 趋严重之时,拉斯 普京出 于 社会责 任感毅然投入了 政论的 写作, 为挽救国家危 亡做出自己 的努 力。 90年 代后期拉斯普京创作的 邻里之间 、 在医院里 、 突 如其来 、 农家木 屋 等一系列短篇小说问世表明他重返文坛,也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 阶段。 文学评 论家卡金采夫 欣喜地说:u一个新的拉 斯普 京出 现了 。 ”1 9 96年一 10 月 拉 斯 普 京因 短 篇 小 说 下 葬 和 在医 院 里 获 得 “ 莫 斯 科 一 彭内 奖 飞 20 00 年 5 月又荣获首 届 “ 索尔仁尼琴”文学奖, 2 0 01 年 10月荣 获陀 思妥耶 夫斯基国 际奖金, 2 o 04 年6月因小说 伊万的女 儿, 伊万的母亲书写 人民 的 心声成为总统 奖的 获得者, 这部作品在我国2 o 03年 被评选为: “ 21世纪年度 最佳外国小说” 。 拉斯普京是 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看着历史 文物被破坏,生 态环境 被污染, 他非常地痛心。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时候, 他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 了 社会工作。 1 9 8 7 年8 月, 拉斯普京等6 位苏联作家和7 位日 本文学家在 伊尔 库茨克举行了题为 “ 生态学和文学问题”的座谈会,发起 “ 贝加尔湖运动” ,以 发挥文学在保护自 然环境中的作用。 虽然这一段时间,拉 斯普京只是创作了一 些特写和中短篇小 说, 有的作品己 经离开了 农村题材, 但是他并 没有离开作家 所热衷的道德问 题. 90年代以 来,尤 其是苏 联解体以 后, 拉斯 普京更加关注俄 罗斯当 代社会的变化, 他把自 己完全投入到对当 代社会问 题的思 考之中, 他写 了一系列的有关道德、生态、文学问 题的特写和文章。 从80年代初, 拉斯普京的 作品 开始介绍到我国 来, 他的 主要作品在我国都 己 译成中 文, 其他的在 俄罗 斯文艺 、 外国文学 , 、 苏联文学等杂 志上 亦 可以见到。因 此我国 对拉斯 普京的 研究 成果也比 较多, 但大部分都是从拉斯普 京的道德主 题、 女性形象等方面来加以论述的. 道德主 题和女性形象是拉斯普 扎香金: 瓦连 京 拉斯普经, 。 见 文 学的关 注一书,其斯科. 文学出版杜,1 9 79年, 引言 京 作品 的两大特色,一 直是 研究 者比 较感兴趣的 方面, 直到现 在大家还是饶有 兴趣地继续研究着。但是拉斯 普京作为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 家, 他的作品 包含着极其深邃的思想,我们 还要不断地从其他方 面来进行挖掘 研究。 本文从 生态 批评的 角度来对拉斯普京的作品 进行一个新的 解读, 从作家的自 然生 态、 社 会生 态和精神生态三 个方面来 加以 阐释。 笔者认为 拉斯普京创作中的自 然生 态、社 会生 态和精神生态是一个不可 分割, 相辅相成的统 一体。 在拉斯普京的 作品中, 他极 其重视人与故土、人与 传统的联系,如果丢弃了 传统, 离开了自 己 的 象 园 , 就 会 造 成 社 会 混 乱、 道 德 堕 落、 信 仰 丧 失 。 作 为 一 个 有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作家,他也不断 地通过自 己的 作品来寻求一条解决俄罗斯社 会、 精神危机的 途径,从而 解决日 益严重生态危机,因此我们全面地来研究 拉斯普京的 生态思 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第一章 拉斯普京与自 然生态 一一故土、家园的守 望者 第一章 拉斯普京与自然生态故土、家园的守望者 拉斯普京是 一个乡 土作家、地域作家, 他的作品大多是以西 伯利亚风土人 情为背景,并从自 然租社会的各个方面来揭示人性的善恶与美丑,从而广泛地 描写人与人之间、人与故乡、土地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着眼发掘农村宝贵的 精神财富,表现 农村道德传统中美好的东西:对土地、家园的爱,对传统的珍 视, 对社 会的 责任感及自 我 牺牲精神。 拉斯普京作为20世纪 俄罗 斯生态文学中一 位代表性作家, 他继 承了苏 联生 态文学和西伯利亚文学的传统。同 其他的 生态文学家一样关心人与大自 然的 和 谐关系,呼吁人类保护大自然,与大 自 然和谐相处。他的自然生态观念突出表 现在人与故土,人与传统之间的联系。反 思现代化与自 然之间的 关系, 我们是 一 味 地 追 求 现 代 化, 还 是 要 顾 及自 椰 勺 感 受, 守 护 好自 己 的 家园 。 在 拉 斯 普 京 的笔下,自 然是与人类平等的 存在,都是 具有灵性的二 人类生 存环境的 破坏会 使人性发生异化,道德堕落,正如阿斯塔菲耶夫所说: “ 无理性的人在摧毁大自 然的同时,也在 道德上摧毁了自己。 ” 0 乡土观念 “ 你本是尘土, 仍要归于 尘土 (圣 经 . 创世纪 ) ,只要 人类无法摆脱 这一宿命,那么人对土地的依恋将是永恒的,文学中,人与土地的主题也是亘 古常新的。 ” . 在俄苏文学中, 对乡 村、 土地的 眷恋, 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俄罗斯的民间 创作中 :一个俄罗 斯的勇士 要想战胜敌人必须接触大地才能 汲取 无限的力量。 相反, 他的 敌人拼命阻挡, 把勇士 抛入空中不让接触大地。 这是 一个代表民 族的 光辉形象,一千年前的俄国历史上 就提出了 俄罗 斯不能离 开土地这样一 个命题。 土地,在文学中常 常成为 一个文化符号。 人与 土地包含 了 人与母亲、 人与生 命、人与历史传统, 人与道 德伦理等多重内 涵。 土地上的 一切,故乡、 村庄、 河流、草场、树木等都展示 着人对大地母亲的眷 恋。土地 是人的依托和归宿。拉斯普京曾经说过:“ 人的生活原则还是要反映到我们的风 。 苏 ( 文 学 报 ) , 1 9 7 6 年 第1 2 期 .何云波著: 回眸 苏联文学, 。 湖南人民出 版社, 2 佣3 年,第59页。 第一章 拉斯普京与自然生态一一故土、家园的守望者 尚 之中,反 映到这片土地的态 度之中。说到底, 土地都是一样的。 迁移后的这 一片新土地也是我们自 己的。 但是,从 态度上 看, 我们不知 为什么不太认为它 是自己的, 而且也 不太珍 惜它。我想要 表现的 恰恰是, 我们的历史, 我们的过 去给了我们多 大的影响,它们是怎样体现在我 们的当 代中,又将怎 样体现 在我 们的 未来之中. ” 。20世纪 70、 80 年代,在 阿斯塔菲耶夫、 别洛夫、扎雷 金、 拉斯普京、 舒克申 等人的 创作中, “ 土地”的 概念体现的正是 俄罗 斯文学所 包含 的 传统价值内 涵,认为 “ 在土地上的劳动是生活的根 基,是人们精神上自 我肯 定的一 种手段。 . 1 甲 1 . 1人与故土 “ 土地”在拉斯普京的作品中 是一种象征,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内 涵,它是 人民 悠久历史的 象征,是母 性与生 育的 象征,因 此在文 学艺术中 人们 习惯地把大 地称作 “ 母亲” 。 没有大 地母亲便没有我 们的 一切, 可见大地 母亲对 我们来说 何其珍贵, 失去了 她 “ 比失去 手或脚更 为可怕” 。 . 大地母亲总是以 一 种宽厚、博大、温暖的胸怀接纳一切、抚慰一切。它为我们提供休养生息所必 需的一切 粮食、 水源、房屋、燃料,也是那 些生于斯、长于斯、长眠于斯 的世世代代人民的精神寄托。拉斯普京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这样说:“ 所有人都出 身于农村, 只是有的早,有的晚, 有的明白这事,有的不明白。 ” 连人类的美德, 尊敬长辈和热爱劳动也都源于农村。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土地,不热爱自己脚下 土地的人, 就像无根的浮萍一 样只能到 处飘 摇, 精神上无所寄 托, 变得人 情冷 漠,缺乏亲情。 一提起俄罗斯,我们就会想起那原野上的白 桦林、 农舍木屋、克瓦斯, 还 有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 , , , , 俄罗斯,这个直到20 世纪初,农村人口还占百 分之九十的农业国家,其文化也带有浓郁的农业社会的特点。在作品 给玛丽 娅借钱中,作 家通过 老夫妇之口 说出 ,人类的大部分美德来自 于农村, 原因 在于农村与自 然、 土地的 关系 最为密切。拉斯 普京认为, “ 俄罗 斯的形 成和发展 源于农村。 在农村 “ 传统一代代积累延续” , “ 使人们能够汲取、 继承祖国 千 年历史形 成的 恒久不变的 精神 道德 财富农村 是精神力量的源泉, 是人民的 根, 。 苏 联 当 代 作 家 拉 斯 普 京 谈 创 作 . 余 一 中 摘 译 , 外 国 文 学 动 态 , 1 98 6 年7 月 . .拉普琴科; 苏 联七八十年代艺术散文中的 人与自 然 , 列宁 格勒,知识出 版社, 1 989 年, 第3 页,转引 自 杨素梅,闰吉青著: 俄罗 斯生态文学论人民文学出 版社,2 006 年,第2 42页。 .杨索梅,月吉青著: 俄罗斯生态文学论 ,人民文学出 版社, 2 006 年,第2 42页. 第一章 拉 斯普京与自 然生态 故土、家园的守 望者 是家园,它能让人寻找到自 我。 在这里,劳动就是美德,大自 然本身对于 人就 是一种熏陶和教育. 在这里 更接近于上帝。 ” 。 在作品 告别马 焦拉中马 焦拉 村的村民在日 复一日 、年复一 年的劳作中,与大 地母亲结下了 深厚的 感情, 亲 身体验到劳动的幸福与快乐, 感受到人与自 然相 融合的 状态。 在 “ xlj草”这一 章节中 鲜明 地体现出 人 在大自 然的怀抱中找回 本真自 我时的 状态与感受。 “ 这时 你真不知,你在哪儿,你是 何物了,你仿佛渐渐 觉得,你正 静静地、 飘飘然地 在大 地上空滑翔, 微微地颤动着翅膀,飞翔为你敞开的幸 福的 坦途, 敏锐地觉 察到身下掠过的 一切, 还有这不知从何而来的深深的隐痛,你 所痛心的是, 在 这一刹那之前, 你竟不了 解自 己,不知道 你是何 物,你,不仅是你身心中 所具 有的一切, 而且是存在于你周围,却并非总能察觉的东西,而失去 这些东西有 时比你失去手或脚更 为可怕。 ” . 还有在 最后的期限中安娜母亲在土地上为 家庭、孩子们操劳了 一生, 她从未脱离过生养自己 的土地,从未脱离过美丽的 大自 然。在大自 然的 怀抱中,日 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生活劳动,安娜母亲深深 地体悟到自己同 大自 然那种精神性的联系,感觉到人与大地母亲之间有着不可 分割的联系。她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感觉到自己与大自然的一体性。 作家认为土地不仅是人们生产活动中的一种对象和客体,还是一种生命主 体,它丰富了人 们的内 心世界, 是形成人们道德、 审美意识、 生活方 式等非 常 重要的因素。因此, 农村生活里所蕴含的 淳朴的民 风和美好的 道德传统,就成 为了 作家道德理想的 载体, 成为保留 传统道德的 最后阵 地。 在 告别马焦拉 中,作者描写了以达丽娅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的内心精神生活,更深一层地揭示 了 故乡 土地对一个人 精神成长的重 要意义,以 及个人与 群体, 与大自 然之间密 不 可 分的 联系 。 “ 对 土 地 的 背 叛 , 是 人 们的 精 神 悲 剧 和 道 德 悲 剧的 真 正 原因 。 。 拉斯普京通过作品 告别马焦拉的主人公之间的 对话,向人 们暗示:不热爱 自己脚下土地的人,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只能到处飘摇,无所寄托。 火灾描述的是与马焦拉岛同遭水淹的叶戈罗夫村的居民在离开了生养 自 己的土地迁入松树镇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 作家着重表现了 拔去根基 后人们精神的 蜕化与道德的堕落。夜间发生在森林农场的一场大火,暴露出了 新镇子中 存在的 种种社会问 题,作品 的字里行间透射出 作家对于世风日 下的深 。 俄 罗 斯 拉 斯 普 京 : ( 我的 村 庄 在 哪 里 ? , , 俄 罗 斯 文 艺 , 1 997 年 , 第3 期 . .杨素梅, 闰吉青著: 俄罗 斯生态文学论, ,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06 年,第2 41页. .马美龄: 拉斯普京小说的 思想内容 ,中 文自 学指导,2004年,第5 期。 第一章 拉斯普京与自然生态故土、家园的守望者 切忧虑, 通篇回荡着对于心灵保护与精神回归的深切呼唤。 叶戈罗夫村的居民 迁到松树镇后, 生活方式的 改变,生活环境的 变化对人们心理和思想观念都产 生了 很大的影响。人们现今居住的小镇既不整齐又 不方便, 既不像城市又不像 农村, 恰如一片宿营地。 像游牧民 族那样漂泊不定的 人们停在这里是为了躲避 恶劣的天气和喘口 气, 结果就这样滞留 下来了. 他们无心管 理房前的 花园也无 心经营屋后的 菜地, 任其杂草 丛生, 荒芜调敝, 镇子的周围几乎见 不到 树木, 呈 现出 一派 光秃秃, 冷冰冰、 毫无生 气的景象。人 们在等待继续前 进的命令, 根本没有扎根的 打算, 不准备 为子孙 后代而改善生活环境,虽然悬挂在镇苏维 埃办公室墙上的示意图上道路宽广, 商店、俱乐部、幼儿园、邮局、学校等生 活 设施一应俱 全。 但是实际上雨 天一 片泥、晴天一片土的 面貌丝毫未改, 全镇 文 化生活的中 心一 俱乐部依 然设在二十年前的公共澡堂里, 连培养下一代的 幼儿园也无人过问,名存实亡。人们对待眼前的 一切都报以 一种临时的心理, 临时仔 唠 动,临时的住所. 这 种临时的生活方式造就了 一大批特殊的临时型人 群,他们就像一批来去匆匆的过客,根本不把 自己当作是镇子的主人,生活的 主人,因此对待任何工作、 新镇子里的一切都 缺乏应有的主人 翁责 任感。 昔日 那些纯朴、 善良 在土地上辛勤耕耘, 踏实劳 动的农民,令天成了专门从事砍伐 的 伐木工人。 职业的 变换影响 到他们的 心理和思想观念 向 大自 然一味索取 的 心理。以 往传统农民 那种纯朴务实的 道德风尚与高尚 情操仿佛也随着身份的 转换而一并消失不见, 人与大自 然之间的 和谐 融洽的 关系遭到严重的 破坏。 在 最后的期限中安娜的子女也因为对土地、自 然的生 疏, 产生了可怕 的 变化。对故土家园的淡漠,使他们丧失了人伦之情。 大儿子 伊利亚 在安娜的 眼里显得十分陌生, 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他在城市的生活, 但通过 他对母亲 戏弄的态度,对兄弟母亲的淡漠,就已经充分地说明了他进城后的巨大变化。 安娜的二女儿 柳夏更 是走进堕 落的 深渊,回到家里以后,见到自 己的兄弟姐妹 丝毫感觉不到和 他们 之间的 骨肉亲 情。见面不久,争吵便开始了, 而每一次争 吵几乎都是由 柳夏挑 起的。 他们多 次当着垂死的母亲面大吵大闹, 一点也不顾 及卧 病在床, 即将离世的老母亲的感受, 这使安娜老太太感到 极大的 痛苦。对 母亲语重心长的规劝,柳夏只当耳边风。她总是以 居高 临下的训 人口 吻说话, 上至八十岁的 老母, 下至五岁的侄女宁卡都挨过她的训 斥。 她总是以 “ 我” 为 中心, 心中只 有我, 没有别人。 见到儿女们的 喜悦和与小女儿见面的期望竟使 安娜老太太奇 迹般地多活了 几天, 这竟然使柳夏 感到恼 怒。她生妈妈的气,因 第一章 拉斯普京与自 然生态 故土、家园的守 望者 为她让她白 来了, 她还得在这里 等几天。 最后柳夏竟然率先离开垂 死的 母亲扬 长而去。 对故 土感 情的生 疏冷淡,是其 道德堕 落的 真正 原因, 这些 作家在描写 柳夏 在村里散步时, 对从前生活的回 忆, 就是最好的佐证。 “ 有一件事不声 不响 地,几乎从 今天一开头就以 某种沉默已 久的负 罪感折磨着她 一 实际 上, 在那 里,在城市里, 在自 己的 新生活中,柳 夏把一 切都忘了 一 她忘记了, 她曾 经 耙过 地, 耕过地 她许久以来从不曾 触动过有关 农村的 往事。” 。 2人与历史传统 人的使 命就是要传承人类历史,守护 好人类世世 代代生 存的家园。别 洛夫 在一次谈话中也说: “ 我认为,没有记 忆, 没有历史文 化传统, 也就没有个 性。 记忆形成人的 精神支柱。 ” . 拉斯普京在1 9 85年激动地 对 文 学评论杂志 记者 说: “ 未 来不是一 座我们明天将要进入的金 碧辉煌的宫殿,非 要把过 去的灰 尘擦 拭干净并随 手关上门 不可。 没有过去, 没有持 续不断的使人生气勃勃的记 忆, 我们很快就 会发疯。 ” 还说, “ 每 个时代都 会对公民提出自 己的首先 应该做 到的 要求。当前的要 求就是恢复被 破坏的与过去的 联系 一 就是参加到为保持完整 的民 族记忆而展开的 全民 运动中去” 。 每 个民 族每个国家都有自 己的 历史,自 己 的传统文化, 传统道德, 传统精神。每 代人只 有继承前 辈的 积累的 精神文 化财 富,才能把人 类的 精神道德水准提高一 步。 这些作家都非常 注重人与历史 传统 之间的关系,都试图 通过自 己的作品来号召人 们不要轻易地忘记自己 的历史, 丢弃自己的 传统。也 在自 己的作品中显 现出对 不再有记忆,不再有历史传统的 恐惧。 在一 系列农村 题材的 作品中 ,如拉 斯普京的 告别马焦拉 ,戈 卢布科夫 的 小泉村 , 博罗 德舍的 屋檐下的 太阳 ,克 里沃诺索夫的 晚间路 上 , 表 现的都是将不再有记 忆, 不再有历史传统的恐 惧。舒克申曾 竭力阻 止人们的离 土倾向,当意识到无济于事时,他又劝告人们; “ 算了,你要走就走吧,可是不 要丧失作为 一个人的尊 严、 个性和性格。 ” 。 拉斯普京也认为: “ 在转到新的 劳动 条件和日 常 生活条件时,人不能丧失昔日 生活重要的 和美好的道德 成果, 要保 持精神上的善良 和真 诚。 ” . 。 俄 罗 斯 1 瓦 拉 斯 普 京 : 拉 斯 普 京 小 说 选 。 王 乃 悼 译 , 外 国 文 学出 版 社1 952 年版 第月 叨页. . 转 引自 何 云 波 著 , 回 眸 苏 联 文 学 , 湖 南 人 民 出 版 社 , 2 00 3 年, 第66页 . 布 拉 金: 去 即 将 问 世 的 新 书 中漫游 , 见 我 们的同 时代 人杂志 ,1 , 79年第10期. . 转 引自 周 振 美 : 拉 斯 普 京 的 道 德 探 索, , 文 史 哲, 1 9 91年 第4 期 , ( 苏 ) 文 学 评论 , ig bs年 第9 期 。 .舒克申: 我出生 在农村 , 见 苏 联当 代作家谈 创作, .北京 师范 大学出 版社,19 84年 版. . 俄 罗 斯 1 瓦 拉 斯 普 京 ; 人 的 挣 化 , , 见 苏 联当 代 作 家 谈 创 作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社 , 19 “年 版 , 第 第一 章 拉斯普京与自 然生杏 故土、家园的守 望者 对于达丽娅拉来 说, 马焦拉是祖祖辈辈生活劳 动的 地方, 每一条犁沟都洒 满 了 劳动的汗 水, 这里埋葬着他们的 祖先, 保留 着他们的 传统的 生活方式和习 俗, 是 她的祖根所在。 达丽娅的父亲曾经这 样告 诫过她: “ 要活着,要 干, 好使我们 跟 人世连得更紧, 在洲 门 曾 经生活过的世界上 扎下根子。 ” 。 拉斯普京的 告别 马 焦拉中的有一 个相 j 当 感人的 场面 达丽 娅老人粉刷老屋与之告 别的 情景。 达 丽娅老人明 知明 天就要离开 这里, 可她还是到很 远的 上游的娜角附近的河 滩 上去 拣白 石头,然 后竭尽全力的 用桶提回来。 之 后这位劝岁高龄的老人颤 颤巍 巍 地爬上桌子亲手精心 地粉刷、 清洗自己的 房屋,把老 屋涂白, 把地板擦洗干 净。 在屋角 和窗 户 顶上放上冷杉 树枝,并且 还通宵祷告不止, 依依 不舍地跟房 子告别。“ 这是准确反映了基督教为死者涂圣油 ( 临死前求得精神解脱和接受不 可避免的 死亡) 、 洗身、唱圣歌和出 殡的一套 仪式。 ” . 同样感人的另一 个情节是 在告别即将没入 水库中 的老屋时,女主人公纳 斯塔霞 像诀别老友一样对这房 子 不断地絮叨,看着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的老屋,她实在于心不忍,于 是 把已 经摘下的窗 帘又重新挂好, 拿出旧 的粗地毯在门口按原 样铺好, 还在临 走之前 最后一次生了 炉子, 她要让房子暖暖和和地留下来。 临走之时, 吩咐达 丽 娅把大门 关上,免 得牲畜进 来把屋子弄脏。 达丽娅答应天 天过 来看望, 让纳 斯 塔霞 放心。 他们俨然 像在托付最心爱的东 西, 那么殷切,那么珍 重。 在乘船 离开 村子的时 候,叶戈尔大叔朝岸 边转过脸去, 对着马焦拉这片生 养自 己的 土 地向 右、左、中 三面深深地鞠了 三个躬,以表 达自 己 对故土的感恩之情。显然, 他们把老屋当作 一件珍贵的圣 物来看待,故乡的一 切都是神圣的, 尽管它们将 永远不复存在, 但在马 焦拉村民的 心目 中, 它们成为 永恒的 记忆。 这是主人公 们对故土的 不舍,它同时也折 射出了 拉斯普京这位作家面 对作为 生存环境和精 神归宿的俄罗斯自然的深深依恋。 岛 上的树木、 老式木屋即将被 烧毁, 祖先的 墓碑、 十字架 被清理, 整个 马焦 拉和与之相连的 一切都将沉入河底,不复存在。 代表了 一种历史、 一种文化、 一种道德观念的 故土、旧 居将不复存在。人与记 忆、 人与 历史传统的关系也就 将被无情的 斩断。 对于马 焦拉村的 村民 来说,从他 们的 祖先经过长途跋涉、 迁 移到这个岛 上来那一 天起, 一代一代的人便在岛上留下了 他们的印 记。 他们的 1 1 7页。 。 俄罗斯1 瓦 拉斯普京若: 告别马 焦拉, , 蓝立武 等译, 外国文学出版社,1 9 卯年版。 . 俄罗 斯1 符 维 阿格诺索夫: 20世纪俄罗斯文学 ,凌建候等 译,中国 人民 大学出版社, 2 001 年版。 第一章 拉斯普京与自 然生 态 故土、 家园的守望 者 先辈不仅长眠在那 坟墓里,而且 早已 化作岛 上的一山 一石,一草 一木。也 许, 就在那每家每户的院 子里,那俄式炉 炕和茶炊中, 都在不断地 写下马焦拉 人的 历史。 而今,这一 切行将消失, 老人 们一个个心碎欲裂。在达 丽娅一伙 老人 看 来, 这土地, 这 整个马焦拉岛 不仅是 属于他们这一代的, 也是属于 子孙后 代。 “ 这 块土地是大家的 咱 们的祖先 在这儿 呆过, 咱们的 子孙还要到 这里来 老 一辈把它交给你们,使让你们活一辈子,然后把它交给晚辈” 。然而正是在达丽 娅这一辈上,土 地将被淹没,祖 根要被冲走, 因此她既愧对前 辈, 又悔对晚 辈。 对于达丽娅来说,一 旦马焦拉被 淹, 她与生活的 最后联系就被割断了。 她感到 对明 天己 经一无所 求, 不抱任何 幻想, 任何希望了. 他们将如 无根的 浮萍浪迹 他乡, “ 我还是 我吗 , 我 在哪里?” 他们将发出 这样的疑问。 在城市 的无牵无 挂的 安 逸生活中, “ 同时不 知怎的 感到自 己 身子 轻飘飘的, 不安稳、不 牢靠, 仿佛任 何一阵恶风都可以不费 吹灰之力 地把你掀起来刮走。 ” 他们将不再 有历史,不再 有记忆。 只有马焦拉岛 上的 “ 树王” , 那 “ 肩负着古老的 守卫 职责的 牧羊人”一 样守卫着马焦拉岛的“ 树王” ,象征了 那永难在人 心中 磨灭的历史 和记忆. 拉斯普京的 全部作品都证明了 这一点:如果一个人丧失了 历史的记 忆, 忘 记了 过去, 就会变得 精神空虚, 无 情无义, 甚至会成为 罪人。阿列克 赛、 柳夏、 达丽娅的孙子安德烈等的道德堕落固然与繁华的城市生活有关。她们进了城, 在城市的花花世界里晕了头, 致使传统的美德逐渐消 亡。 拉斯普京的 告别马 焦拉中 的彼德鲁哈,为了 早些得到钱,不惜烧掉了 被定 为文物的 具有西伯利 亚建 筑风格的木房子。 然而最 根本的原因在于丧失了 历史 的记忆, 在于忘本, 忘了自我之本、养育之本。在 火灾中,那些告别了马焦拉村来到松林小镇 的 人 们, 不负 有“ 历 史 ” 、 “ 记 忆” , 也 就 逐 渐 丧 失了 传 统 的 美 德 、 善良 的 天 侄, 代之而起的 是贪欲、 利己、 冷漠、堕落,终于酿成了一场 精神上 道德上的毁灭 性的 “ 火灾气 2现代化的 侵蚀 从 30 年代到50 年代, 苏联 文学中出 现了 大批反映人 们改 造大自 然的壮举 作品。大量的文学作品 赞扬 机声隆隆的工 地,歌颂压倒一切的社会建设成就。 拉斯普京对这类作品的 看法是: “ 在对大自 然的 态度中, 文学直到 不久前还在提 供多 元论的论证。当时 有的人 在为平原上的 水电站、 为野蛮砍伐森林、为让河 第一章 拉斯普京与自然生态故土、家园的守望者 流改道而奋斗;另一些人则在文明的笼火旁捞取生 活的经 验, 直到 深入到原子 内 部,在那里燃烧的火焰丝毫不比宗教裁判所的火焰暗淡, 那火是 用地球是站 在什么样的 鲸鱼背上, 围绕什么样的东西旋转之类的 真理 作燃料的。相同的技 术速成班连同他的语言和无畏忙碌深入到了文学之中。将来总有一天,这肯定 会有助于揭 示我们当代典型 现象的道理, 这 道理在人民当中 被称 为了 漂亮话, 不怜惜亲娘力 . 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