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学理论课程论文姓 名: 邓 琴 学 号 : 2011050103165 年 级 : 2011级 所在学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于语言符号理据性和象似性的思考摘要: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学者们对20世纪以来索绪尔提出的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其中象似性的研究以及上世纪中后期一直热议的有关语言符号理据性的探求再度成为研究语言符号的焦点。然研究的热潮并未对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理据性做出系统合理的定义以及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象似性和理据性进行整合,望对其定义的明确和关系的清晰有所裨益。关键词:任意性 理据性 象似性一 引言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是语言学的根本问题之一,自索绪尔以来,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对句法象似性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出来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而且可以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就目前语言学界关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理据性探求,一般是与任意性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在辩证统一的观点下,任意性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系统科学以及合理的存在依据,打破了自20世纪开始语言符号任意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进而得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是绝对的,理据性和象似性的存在是对语言研究的深入发展,为科学地解释语言现象开拓了新的路径。但是,尽管学者们对于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象似性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却并没有对“什么是理据性”、“什么是象似性”、“理据性与象似性的界定”、“理据性与象似性的关系”给予系统科学合理的解释,大多数学者旨在为其研究的某个方面需要引用时,只是简单笼统概括“什么理据性”、“什么是象似性”,而没有给二者“正名”,同时,在关于二者界定的问题上,笔者通过浏览中国知网相关论文整理得出以下观点:1、 象似性与理据性同属一个概念,只是说法不一。2、 理据性属于理论语言学范畴,象似性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二者不能进行对比。3、 理据性重在研究词法层面的语言现象,而象似性重在研究句法层面,二者属不同层面的研究术语,无从比较。4、 由于理据性与象似性在其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故而使用“非任意性”这一术语来涵盖二者。从以上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似乎更多的是在孤立地看待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象似性,同时有着回避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嫌疑。在普遍联系的哲学基础上我们不能逃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关系。以上的这些观点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大多是因为在关于语言符号理据性和象似性认识的过程当中,学者们更多的是将目光聚焦于语言符号本身的任意性的肯定与否定,而忽视了任意性对立面术语的科学界定以及二者关系的探求。此外,引起笔者做此篇文章的缘由是,在理论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了认知语言学当中有关象似性的语言理论,在学习中发现,认知语言学中所提及的象似性和转喻观点,同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的关系,在阅读相关论著后发现,二者确实有一定的联系,遗憾的是,并没有一篇是将二者独立成篇的,笔者的疑问便在于:为何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性,却未将其结合?既然有相同之处,为何二者分属不同的语言学研究体系,它们是否内部存在差异,这差异又是什么?如此种种,笔者在零散的文章中发现端倪,现就此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望对语言符号有关理据性和象似性的研究有所帮助:1、 现代语言学对语言符号结构系统的认识与发展。2、 语言符号理据性与象似性的定义及其界定。3、 语言符号理据性与象似性的关系。4、 语言符号理据性与象似性的研究侧重点。二 现代语言学对语言符号结构系统的认识与发展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任意性这个词还要加上一个注解。它不应该使人想起能指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一个符号在语言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 。我们的意思是说,它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索绪尔这段话的意思实际上阐述了两个重要思想:第一,所指和能指结合的初始状态是“不可论证的”;第二,但它们又都是以使用该语言的集体习惯为基础的,而不能理解为纯粹个人的任意创造。应当说“不可论证的”这一提法比“任意性”在表述上更为严密。他又加上了第二个注解,在谈到“语言的机构”时,索绪尔说:“符号任意性的基本原则并不妨碍我们在每种语言中把根本任意的,即不能论证的,同相对任意的区别开来。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地可以论证的。”这个补充性的注解今天看来既说明索绪尔对语言符号本质的论述非常严密,也说明索绪尔对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有着惊人的预见性,因为后来的语言学基本上是循着索绪尔指引的方向发展的。索绪尔所强调的绝对任意性,只是针对语言产生原初阶段的所指、能指关系而言的,并非包括语言变化的任何阶段,当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已经确立规模以后,语言的发展往往受到系统内部各种规律、要素的制约,会循着使用该语言的“集体习惯”变化,由此会表现出某些非任意性的特征。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全面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观点,不能将索绪尔的“绝对任意性”夸大到适用于语言发展的任何阶段。乔姆斯基和生成学派根本不考虑索绪尔所补充的“相对任意性”,只是一味发展索绪尔的“绝对任意性”观点并将其推向极致。后来的功能认知学派不满意于乔姆斯基的解释,他们认为语言的句法结构有一定的可论证性,即存在一定的理据性,他们将这种理据性称为句法象似性。这些有关象似性的研究不但没有否定索绪尔的“任意性”思想,相反,它们从理论上刚好补充、完善、映证、拓展了索绪尔“相对任意性”的观点。孙炜和严学军在也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中提出了现代语言学对语言符号结构系统的认识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重点回答语言的结构系统“是什么”;第二个阶段是乔姆斯基和生成学派,主要回答语言结构“怎样”生成;第三个阶段是功能认知学派,回答的是“为什么”。第一个阶段,索绪尔提出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主张;第二个阶段,乔氏把绝对任意性发展到了极致;第三个阶段,语言学家则发展了索绪尔“相对任意性”理论,提出了句法象似性等观点。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并未被否定,且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相对任意性在当代语言学者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深化,这就是理据性和象似性的提出,但是在上面所提及的各阶段中的发展特点,我们依稀可以发现,虽然“理据性”和“象似性”这两个术语的提出晚于索绪尔时代,但在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对于二者的预见性是值得肯定的,后来的学者们为其“正名”,却将二者杂糅在了一起,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其中,孙炜和严学军在也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中就提到,“相对任意性、相对可论证性、非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据性实际上指的都是一回事”,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是笼统的。那么又如何为二者“正名”呢,这就是笔者接下来要阐述的问题。三 语言符号理据性与象似性的定义及其界定一般习惯将词汇层面的可论证性称为理据性,而将句法层面的可论证性称为象似性。索绪尔强调“相对任意性”偏重句法结构方面,认知功能学派发展了索绪尔的这一观点,他们研究的重点也更多放在了句法象似性方面,对于词汇层面的理据性很少涉足。从这一观点上看,学者们默认了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象似性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的本质属性是可论证性,但归属于不同的语言层面。通过二者解释的层面不同而区分二者。但是,作为一个种属的概念,应该是包含其内涵和外延的,理据性和象似性应该有其相对对立性的一面。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是这样割裂开来,是违背了语言哲学观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明晰二者的定义。1、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关于语言符号理据性的研究,学者们一般集中在词汇上,且在早期将其与任意性对立起来,通过研究的不断深入,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对立统一已普遍为语言学界接受。王艾录曾提出“广义理据性”的概念,他认为,“广义的理据指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进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其涉及范围可以包括语言各级单位以及篇章、文字等各个层面。语言的子理据是广义理据中的某一层面的理据,如音位理据、语词理据、句法理据、语义理据、形态理据以及造字理据等等”,此外,李二占在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中在王艾录定义的框架中从不同的角度,为理据性分类,“从语言和文化角度看,它分为语言理据和文化理据。从语言系统内外的角度看,它分为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前者包括语音、词语和句法等理据,后者包含临摹、省力等理据。理据还可以从共时与历时、显性与隐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等角度分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在关于语言符号理据性研究中尽管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词汇的理据性探究上,但在为其定义的过程中,却包括了语言符号系统的各个层面,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相互联系制约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单就词汇层面的理据性研究,而忽视甚至有意避免对其他各组成部分的理据性研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笔者学识尚且粗疏,还无法完整为理据性科学定义,但,笔者个人认为,造成上述原因,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所致:一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定义不明确;二是语言符号理据性的外延不清晰。此外,在相关论著中,笔者发现,有的学者将理据性归属在可论证性中,提出“理据性大概相当于可论证性”,这其中又同索绪尔所提出的相对任意性联系在了一起,进而又生发了“相对任意性”与“可论证性”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了内涵和外延,同时科学把握语言学中相似术语之间的关系,才才能正本清源,从而进一步探求语言符号的属性。2、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最近几十年来在国外及国内英语学界, 掀起了象似性讨论热潮, 许多学者认为象似性在自然语言中具有遍布性, 是语言的基本特征或主要特征。提出“关系象似” “成分象似”以及“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等原则, 这把语言研究引向深入。我们认为对象似性持不同的见解是极其正常的, 但确有学者夸大语言符号与客体的象似性, 提出象似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 在语言中占有支配地位、统治地位、显赫地位, 甚至以象似性全盘否认任意性, 公开声称象似性是任意性的替代物。笔者现将语言学界有影响的几种有关象似性的定义整理如下:(1)根据皮尔斯的观点“人类符号有一个由具体临摹到抽象指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形成了三种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的记号”,他认为符号与其所指事物之间或具有约定性,或具有相似性,或具有相关性。象似性是指象似符号与其所指间的可论证的相似关系,它可被视为临摹性、拟象性、相似性、理据性、可论证性。(2)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先生在句法的象似性问题一文中对该术语这样描述,“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地体现概念结构。它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指的是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3)王寅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这一定义基本上包含了当前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但现实世界的全面介入有损于语言的系统性特点。纽迈尔说象似性指语言形式的长度、复杂性或语言成分的相互关系平行于它们所编码的概念、经验和交际策略,该定义着眼于句法结构的象似性和语言的组合与联想关系关联,较接近索绪尔的可论证性,也符合象似性研究的实际。李二占在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非任意性及其关系中整合上述三位学者的观点提出了象似性定义,即语言形式和其所表达的概念间的一种相似或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涉及句法层面的象似性就是索绪尔可论证性的进一步延伸,属于语言系统之内。并进一步提出,“涉及现实世界动因的象似性其实是理据性。一言以蔽之,象似性是动因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从以上有关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同样涵盖了语言符号系统的各个方面,并与语言社会性本质属性紧密相连,学者们更多的是将关注点集中在语法层面来探讨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同时,在象似性与理据性的两种属性的界定上是模糊的,笼统地将象似性等同于理据性,或将二者以“大致相同”、“基本一致”这样的术语涵盖是不严谨的做学问的表现。李二占则明确指出,“象似性的定义是没有一致性的,从定义的多样性看,象似性研究似乎陷入了两难处境。一方面,它借助语言系统外的证据来反对任意性,如所指客体对象和施指间的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它也涉及语言系统内的组合关系、句法结构等要素。笔者认为,象似性杂乱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不具备完全成为任意性对立面的内在品质,因为真正和任意性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的是非任意性,包括理据性”。笔者看来,目前学界研究的象似性主要体现在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层面,也就是符号的组合关系,若单就这样的一种研究趋势,我们似乎可以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做出一个既有内涵又有外延的合理的定义,但在研究的文献资料中,象似性与其他相关术语的杂糅也陷入了同理据性相同的尴尬境遇。笔者在此部分中,并未对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象似性给予合理明确的定义和界定,而是较为全面地将近些年来学界的有关论述整合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一定的启示,我们的学者在定义这两个术语时,是否可以不再囿于学科之间的差异,而是将二者置于一个宏观的角度进行理解阐释,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进行对比分析,同相类似的语言学术语,譬如:相似性、可论证性、相对任意性等等区别对待。这样以来就不会存在术语与术语之间的纠缠不清的现象了。四 语言符号理据性与象似性的关系上述关于语言符号理据性和象似性的定义中,已有相关的内容涉及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然学者们各执一词,观点不一。1、理据性等于象似性。持该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通过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将二者同属于非任意性或可论证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任意性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挑战之一来自对索绪尔非任意性(可论证性)的重新解释,进而引入了洪堡特有关语言符号理据性的观点。挑战之二来自认知和功能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家提出了诸多反传统的概念,如象似性、范畴化、隐喻、语法概念化等,其中,象似性研究对任意性的冲击最大。任意性的两大对立面即象似性和理据性确立了自身地位。然学者们只是想通过分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否来确定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而没有考虑象似性和理据性在其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点,象似性与理据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地位也只是非任意性的附属,大多数学者便将“非任意性”涵盖了二者。故而,在笔者看来,笼统地将理据性和象似性归属于非任意性或是可论证性的做法是欠妥的,既然用不同的语词来阐释语言符号的性质,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可以说明理据性和象似性必是两种有着联系和区别的语言符号属性。2、理据性不等于象似性。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有关象似性的研究不仅数量颇丰,且研究地也更为透彻,那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理据性和象似性的联系与区别的探求提供了有力的契机。学者们也逐渐地发现两者的关系。王艾录在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中就较为科学地区别了理据性和象似性,他指出, “象似性”是英语iconicity 的汉语对译, 有学者称“临摹性”、“拟象性”、“相似性”等, 亦有学者就叫做“理据性”。象似性和理据性未尝不可被同时用来作为任意性的对立物, 强调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可论证性。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 理据性的作用范围大于象似性, 这是因为, 理据性重在指出一切类型的语言符号发生、发展的自组织动因, 而象似性重在指出语言的句段结构同人所经验的外部世界或人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因此象似性的研究成果都可成为支持理据性的证据。到目前为止, 象似性研究基本限于句法平面,个别文章也注意到词平面, 但只限于句段词(合成符号) , 其实质仍然属于句法平面。对于揭示单纯符号的理据, 象似说就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郭建芳,他在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据性的哲学思考中提到,“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 主要指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 象似性是关于语言与现实、思维之间关系的思考, 反映的是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 而理据性( motivation)是对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的进一步解释”。王艾录认为理据性的作用大于象似性,这就说明理据性的解释能力更加深于象似性,那么在解释语言符号的深层属性时则更具有说服力和可论证性。郭建芳则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即“理据性是对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的进一步解释”,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非任意性与任意性对立统一,是一个全集的概念,而理据性和象似性是子集的概念,属于非任意性概念中其中的两种属性,理据性和象似性包含于非任意性,同时,象似性与理据性又构成一个集合,即象似性包含于理据性,凡可用象似性来解释的语言现象均可以用理据性来深入分析,就非任意性、理据性和象似性可以形成一个集合,如图所示:非任意性理据性象似性理据是语言符号产生、发展的动因。理据和内部形式呈现因果关系,理据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人力资源师专业能力提升模拟题集及解析
- 2025年初级网络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模拟题集及参考答案
- 拉拔试验课件
- 2025年垃圾中转站装备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便携式数字地震仪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付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硼酸铯锂晶体(CLBD)项目发展计划
- 抗美援朝课件
- 2025年系列高效脱氧剂项目建议书
-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广东省安装工程综合定额(2018)Excel版
- 棋牌室员工管理制度
- 新课标(水平三)体育与健康《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建筑工人临时用工协议书
-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_3~6年级_单词表(带有音标)
- 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北京17号线)
- 织造工艺设计指导书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综合练习题
- 鲫鱼的外形与内部解剖
- CPS21F变频恒压供水调节器使用说明书1
- 600MW发电机组海水脱硫工艺特点及调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