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庾信作为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的评价已为 学界一致认可。而从文化的层面与视角研究庾信仍有待开拓。本文是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庾信作更为广阔的文化考察,探究庾信创作 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是非常丰富复杂的。特殊的家世仕历、 身经乱离的经历、由南入北的经历,加以丰富的文化积淀,使他的作 品包含深厚的文化内蕴,昭示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文的论 述主要从儒道兼综、雅俗互渗、南北交融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章:儒道兼综。第一节:庾信接受儒学的学术背景。第二节: 庾信创作中的儒家文化精神。表现为:一、庾信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 责任感及纵贯一生的功业意识。二、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推崇。三、儒 家思想中的“夷夏之辨”对庾信的影响。第三节:庾信崇尚道家文化 的家族好尚与时代背景。第四节:庾信思想中的道家要素。表现为: 一、强烈的生命意识。二、追求洒落自由的人格人品。三、道教对庾 信的影响。 第二章:雅俗互渗。第一节:“雅”“俗”概念的内涵。第二节: 庾信创作中的雅文化取向。表现在:一、为文之价值取向始终尚雅。 二、具有贵族士大夫的风雅情怀。三、各种体式的作品写作规范得体。 第三节:庾信创作中在雅本位前提下对俗的吸纳。表现在:一、庾信 创作中表现普通人俗世情感取向。二、庾信诗文中用典入雅出俗,雅 俗相兼。三、对南朝乐府民歌自觉学习与多方面取法,以俗入雅。 第三章:南北交融。第一节:南北文化差异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庾信入北的文化意义。一、传播南方先进文化。二、接受北方文化环 境与观念。第三节:庾信创作中南北文化交融的体现。 关键词:庾信;创作;文化价值取向 a b s t r a c t hm em s t o 巧o fc 1 1 i n a sa n c i e n tl “e r a :t u r e ,y u 妇nw a s 吼a n i i l l o u s l y r e g a r d e da st :h ec u l m i n a t i o no fs i ) ( d y n a s t i e s l i t e r a t i 】r ei n 也ei m e l l e c t u a l c i l - c l e ,b u tt 1 1 es t u d yo n 删n 自o mm ec u l t u r a l1 e v e la n dt 1 1 en e wa n g l eo f v i e wi st ob ed e v e l o p e d t h i se s s a yv a s t l yi n s p e c t s 1 x i n 五旧mm ec u l t u r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d e e p l yp r o b e si m oh i sc u l t u r a l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i nc r e a t i o n o nm eb 2 l s i so fm ep r e v i o u ss t u m e s y u x i n sc u h l r a l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i 1 1 c r e a t i o ni sv e ur i c ha n dc o m p l i c a t e d :h i ss p e c i a lf i 锄i l y ss o c i a ls t 觚【i 1 1 9 a n do f | i c ep r o m o t i o n ;m se x p e r i e n c e so fb e i n gs e p a r a t e db yw a r ;m sg o 访g m r o u 曲盘i o ms o u mt on o r m a um e s ea 1 1 dm sa b u n d a n tc u l t u r a l a c c u m m a t i o nm a k eh j sw o f i 【st ob ep r o f o u n di i lc u l t l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 r e v e a l1 1 i sd i v e r s ec u l t u r a l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s t 1 1 i se s s a yf o c u s e so nm e t 1 1 r e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i t 1 1 ec o m b i l l a t i o n o fc o n 如c i a i l i s ma n dt a o i s m1 t h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b a c k 铲o u n do f l x i l l sa c c e p t a t i o n o fc o n 丘l c i a l l i s 血2 c o n m c i a n i s tc u l t u r a l s p i r i t 洫l x i n s c r e a t i o n i ml x i n ss e n s eo f h i s t o r i c 甜m i s s i o n ,r e a l i s t i cr e s p o n s i b i l 时a n d1 1 i s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l i f e t i m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i m se s t e e mf o rc o n 舭i 砌s te “c st h o u 出 i i i 也e i m p a c to fc o n 缸c i a l l i s m “鹕u m e n tb e 觚e e n a n dx i a o n l x i n 3 砌n se s t e e mf o rt a o i s tc u l t u r e 4 m et a o i s te l e m e n t s 洫m l x j n sm o u g h t i m e 咖n ga w 2 u r e n e s so fl i f e i i t h ep u r s u i to f 丘e ea n de a s yp e r s o n a l 埘 a n dc h a r a c t e ri i i 1 a o i s m si m p a c to ny _ u x i n c h 印t e ri i t 1 1 em f i l t r a t i o no fe l e g a n c ea n dv u l g 撕够1 也ec o m l o t a t i o n lr,lrrl o f e l e g a n c e a n d v u l g 撕矿2 m ee l e g a l l tc u l t u r a lo r i e n 僦i o ni n 曲n s c r e a t i o n i t ob ee l e g a n ti 1 1 p u r s u i to fm et e x tv a l u e i i t op o s s e s sm e e l e g a n tf e e l i n g so ft h en o b l e sa u l dl i t e r a t ia n do 伍c i a l d o m i i i t op r o p e d y 、砸t ev a r i o u ss t y l e so fw o d ! ( s 3 y h sa b s o 印t i o no fv u l g 撕妙o nt h e p r e m i s eo fe l e g a n c e i y u x i l l sf e e l m go r i e n t a t i o nf o r 廿1 ew o r l d l yp e o p l ei 1 1 m sc r e a t i o n i i 】x i n sa 1 1 u s i o nt o e l e g a n c e o u to fv u l g 撕够a n d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b o mi 1 1h i sp r o s ea n dp o e 臼够i i i t om a k eu s eo ft 1 1 eb a l l a d s 仔o ms o u ma n dn o r t l ld y n a s t i e sa n dp u t 也e mi n t oe l e g a n c e 舒o m l g 撕妙 c h 印t e ri i i m ep e r f e c th 醐【i l o n yo fs o u m 锄d n o r t l l 1 也eh i s t o r i c 2 l l b a c k 蓼o u n do ft h ed i 自凫r e n c e sb e t w e e ns o u ma n dn o r m 2 m ec u l t u r a l s i g l l i f i c a n c eo fy 呶m se n 勃吖t on o r m i m ed i s s e m i n a 虹o no ft h es o u t h a d v a n c e dc u l t u r e i i t 1 1 ea c c e p t a t i o no f 也en o r mc u l t u r a le n v i r o i i l e n ta n d c o n c 印t s 3 t 1 1 ec u l t u r a lb l e n d i n ge m b o d i m e mo fs o 砒1a n dn o r mh 1 y h x i l l sc r e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y u x i n ,c r e a t i o n ,c u l n 】r a l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i i i 11 i111i, j1jj j1i1_ 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引言 “四朝十帝尽风流,建邺长安两醉游,惟有一篇杨柳曲,江南江 北为君愁”。晚唐崔途读庾信集一诗向我们描述出历四朝十帝,跨 建邺长安这样一个时空坐标上的独特文士。庾信一生历经南朝梁,北 朝西魏、北周和隋,以四十二岁( 梁元帝承圣元年5 5 4 年) 为界,前 期仕于南朝,是位望通显的萧梁皇室近臣;后期入北不遣,身经变故 文名显赫。风起云涌的动荡时局,盛衰兴亡的历史变故,使他在腥风 血雨的洗礼和秋月春风的无奈中,造就出凌云健笔,成就了溢彩华章。 的确,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庾信作品中诗赋骈文等各体 文学形式兼有,作为六朝文学集大成者的评价己为学界一致认可。二 十世纪以来,相关的论文及其论著已经明确显示出庾信文学研究方面 的丰硕成果。如关于庾信文集整理与评价,有关庾信仕宦行迹及其作 品系年的考证,围绕哀江南赋的研究与争鸣,庾信创作的艺术成 就,庾信的乡关之思与士大夫人格评价,以及庾信在整个中国文学发 展史上尤其是在南北朝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等问题,学术界都 有所探讨。现有庾信研究概而言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一、澄清庾信的家世仕历 庾信哀江南赋与宇文迪的庾开府集序中都提到庾信的远 祖庾亮,而事实上南阳新野庾氏( 庾信族籍) 与鄢陵庾氏( 庾亮族籍) 有别。林怡庾信研究澄清了以往研究者的一些误解。对庾信仕历 的研究,有鲁同群的庾信入北仕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写作年代 一文 参见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二辑载杨永( ( 2 0 世纪庾信文学研究综述 林恰庾信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年 鲁同群庾信入北仕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写作年代载文史1 9 8 3 ,8 第1 9 辑 硕士学位论文 及著作庾信传论,对庾信入北之后的主要仕历作了较为详尽的考 证。林怡庾信研究一书中则对庾信在南朝的仕历作了较为细致的 考辨。 二、庾信的诗文研究 庾信的创作以入北为界,分前后两期,清倪瑶注、许逸民校点的 庾子山集注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详尽的本子。在诗文的考订方面, 鲁同群庾信入北仕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写作年代有较强的说服力。 另有读庾信的( 拟咏怀诗) 、( 哀江南赋) 著作年代问题、庾 信前期作品考辨等考辨文章。众多研究者对于庾信的诗文风格尤为 关注,并且有较为透彻的论述。一般都注意到庾信前期后期风格有区 别,认为他是融南北之长又依然保持南方的清丽基调,这类研究有庾 信前期诗歌漫议、穷缘情之绮靡:试论庾信后期诗赋的抒臂恃色 、 北方文风和庾信后期创作、庾信后期诗歌的美学风貌、庾 子山诗风格论、论庾信的骈文、论庾信后期骈文的特色1 1 、 庾信晚期文风之变1 2 等等。 三、关注庾信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代作家的影响 各类文学史从宏观的文学史发展方向充分肯定了庾信在文学史上 鲁同群( 庾信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 凌迅( ( 读庾信的 载( 文史哲1 9 8 2 ,2 王仲镛( ( 著作年代问题载( ( 中华文史论丛1 9 8 4 ,4 刘文忠( ( 庾信前期作品考辨载( ( 文史1 9 8 6 ,1 2 第2 7 辑 李艺荣庾信前期诗歌漫议载南宁师院学报1 9 8 5 ,l 周文璜穷缘情之绮靡:试论庾信后期诗赋的抒情特色载中州学刊1 9 8 8 ,5 吴先宁( ( 北方文风和庾信后期创作载厦门大学学报1 9 8 9 ,l 陈信凌( 庾信后期诗歌的美学风貌载江西大学学报1 9 9 1 ,2 叶树发、杜华平庾子山诗风格论载江西社会科学1 9 9 4 ,l l 周悦( 论庾信的骈文载( ( 中国文学研究1 9 9 5 ,2 1 l 樊运宽论庾信后期骈文的特色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6 ,l 1 2 习毅( ( 庾信晚期文风之变载( ( 河北大学学报1 9 9 7 ,2 j jljjlj1j1lj l 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史著作如南北朝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论文如论庾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 、庾 信: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文化特使 ,庾信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大多注意到他与杜甫的关系,这类论文有论杜甫的创作与庾信的关 系、庾信杜甫老成境界之比较、庾信杜甫诗歌集大成之比较 堑 寸。 总体而言,现有的庾信研究大多还是偏重于其文学创作方面。而 以更开阔的视野拓展对庾信的研究犹有较大的空间。一些学者已尝试 把他放到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如挖掘他基于独特的家 族背景,特殊的仕宦经历而形成的个体人格特征,及其在士大夫人格 类别中的典型意义,剖析他入北以后的复杂心态及心态变化的轨迹, 从而探究他身上所体现的士大夫精神等等。如刘思刚、刘长春的论文 庾信: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文化特使 9 ,姜必胜的论文庾 信对北朝文化环境的接受,以及徐宝余著作庾信研究 等等。 本人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庾信尚有待开拓。因此,本文拟在 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作更为广阔的文化考察。庾信创作中的文化取向 是非常丰富复杂的,时代氛围,家庭出身,个人资质,人生体验诸多 因素都影响到他的文化取向,在他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其文化取向又是 有区别的。如果拨开历史的云雾,跨越时空的阻隔来正视他的存在, 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1 年 袁行霈主编,( (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8 月 张锦池论庾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载文艺论丛第2 0 期,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4 年 、 刘思刚、刘长春( ( 庾信: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文化特使”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 9 9 5 ,2 加藤国安论杜甫的创作与庾信的关系载(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 9 8 5 ,1 吴相洲庾信杜甫老成境界之比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 9 9 4 ,2 杜晓勤庾信杜甫诗歌集大成之比较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6 ,3 刘思刚、刘长春庾信: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文化特使”载(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 9 9 5 ,2 姜必胜庾信对北朝文化环境的接受载文学遗产2 0 0 l ,5 徐宝余庾信研究学林出版社2 0 0 3 年 ,【、ji 硕士学位论文 走进他的心灵,我们会发现庾信不仅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且也 是前代至六朝文化吸纳的集大成者。庾信的特殊家世仕历,身经乱离 的经历,由南入北的经历,加以丰富的文化积淀,使他的作品包含有 深厚的文化内蕴,昭示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化史上, 庾信在纵向的文化传承与横向的文化融合的演进中具有独特作用。本 文即是立足于这样的视域,试图从儒道兼综、雅俗互渗、南北交融几 个方面探究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第一章儒道兼综弟一早i 嵩坦兼琢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指出:“魏晋南北朝之士大夫尤多儒 道兼综者,则其人大抵为遵群体之纲纪而无妨于自我之逍遥,或重个 体之自由而不危及人伦之秩序也。”事实上,儒道兼综固然表现在士 大夫们的立身处世方面,同时也渗透到文士们的创作之中。庾信也是 如此。 第一节庾信接受儒学的学术背景 与两汉儒学大盛形成极大反差的是,魏晋六朝则是佛道盛而儒学 衰。然而,在梁武帝统治的五十年中,儒学却在衰微中呈复兴之势。南 史儒林传说: 洎魏正始以后,更尚玄虚,公卿士庶,罕通经业。自是中原横 溃,衣冠道尽。逮江左草创,日不暇给,以迄宋、齐,国学时或开 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能十年,盖取文具而已。是时乡里莫或开 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 而无所讲习,大道之郁也久矣乎。至梁武创业,深愍其弊,天监四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3 9 8 3 9 9 页 ijl 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年,乃诏开五馆,建立国学,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于是以平原明山宾、吴郡陆琏、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场 补博士,经负笈者云会矣。又选学生遣就会稽云门山,受业于庐江 何胤,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七年,又诏皇太子,宗室, 王侯始就学受业,武帝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中之以燕语, 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 从这段史实的叙述中可知,梁武帝即位之初的几年时间中就颁布政令, 提出措施,并且身体力行,以促使儒学复兴。皮锡瑞经学历史中 也说:“南朝以文学自矜,而不重经术;宋齐及陈,皆无足观。惟梁武 起白诸生,知崇经术;崔、严、何、伏之徒,前后并见升宠,四方学 者靡然向风;斯盖崇儒之效。” 不仅南朝崇尚儒学,北朝也一直推崇儒学,但北学务实与南学的求 新有别。由于北朝孝文帝元宏即位以后加紧汉化进程 ,到北周时, 儒学已逐渐提到治国制度的层面上。周书儒林传称: 太祖( 宇文泰) 受命,雅好经术,求阙文于三古,得至理于千 载,黜魏晋之制度,复姬旦之茂典。卢景宣学通群艺,修五礼之缺; 长孙绍远才称洽闻,正六乐之坏。由是朝章渐备,学者向风。世宗 纂历,敦尚学艺。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 抑亦近代之美也。 由此可见宇文泰崇奉儒学,是从建立礼乐制度着手来实施以儒治国的 方略。庾信处于南北均重视儒学、儒学面临复兴的时世,其深受儒学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 0 0 4 年,第1 2 5 页 ( ( 隋书儒林传序对此有简明准确的概括:“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 易则王辅嗣,尚书) ) 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袋尚书) ) ,周 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 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这里所提出的南人约简 与北学深芜之别,是学术风尚中提要钩玄和穷源溯本的不同。得英华与穷枝叶之别,其实是 南学求新与北学务实的不同。 参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一书中( ( 拓拔族的汉化过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 第5 8 7 页起) 硕士学位论文 影响自在情理之中。具体而言,在五经的研究中,春秋、左传的 研究很为学者看重。梁代刘之遴的春秋左传研究深得梁武帝称赏。 还有崔灵恩、沈峻、沈文阿父子及沈宏等,于春秋、左传皆有 精研。北朝从事春秋学研究的人,甚至多于南朝。即以北周而言, 就有沈重、樊深、熊安生、乐逊、窦炽等人精通春秋、左传之 学。在梁时,庾信即对春秋左氏传情有独钟;入周以后,成为与 沈重、乐逊齐名的左传研究大家。北史庾信传云:“信幼而 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据统计,哀江南 赋中庾信用左传的典故达八十六次之多,占据整个哀江南赋 用典总量的五分之一强。儒家经典对他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如果我 们进一步考察,则会发现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非常广泛而深刻。 第二节庾信创作中的儒家文化精神 一:庾信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及纵贯一生的功业意识 对于江山社稷国运兴衰的深切关注,是儒家士大夫普遍存在的入 世精神的具体体现。责无旁贷地承担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建立泽被 后世的不朽功业,则成为儒家士大夫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庾信自然 也不例外。从庾信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感受到他那种对于社会 现实的强烈责任感,对于社会历史的神圣使命感,它尤为具体的表现 为一种忧时伤国的深重情怀。而这种情怀是与他亲身见证的萧梁王朝 由盛而衰一朝败亡的现实悲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非常集中而典型 钱穆先生依据( ( 隋书经籍志,统计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学著作,指出:“若以著作 数量作为当时对经学中某一部分重视与否之衡量标准,则此时代之经学最重礼,次春秋, ( 易居第三位。见( 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刊于香港( ( 新亚学报 第五卷第二期1 9 6 3 年 梁书刘之遴传中说:“是时( 周易、尚书、( ( 礼记、毛诗并有高祖义疏,惟 左氏传尚阙,之遵乃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 悦,诏答之日: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 俱见( 周书儒林传 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地体现在庾信入北之初的近十年创作中。透过那些血泪浸染的文字, 我们可以看到庾信对于他前半生优游期间的那个繁盛承平的萧梁王朝 的深情眷念,对于梁王朝五十年江表无事而竟至于一朝倾覆的沧桑巨 变的沉痛反思。如拟咏怀其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 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 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从其沉哀悲怨的情调中可以看到对于江陵陷落君臣被戮的凄惨情状的 无比痛惜。其二十一: 倏忽市朝变,苍茫人事非。避谗犹采葛,忘情遂食薇。怀愁正 摇落,中心怆有违。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 对于自己在变乱中莫可奈何无所作为的屈辱处境深为愧疚,哀叹不已。 拟连珠其九: 盖闻彼黍离离,大夫有丧乱之感;麦秀渐渐,君子有去国之悲。 是以建章低昂,不得犹瞻灞岸;德阳沦没,非复能临偃师。 其十四: 盖闻死别长城,生离函谷,辽东寡妇之悲,代郡霜妻之哭。是 以流恸所感,还崩杞梁之城;洒泪所沾,终变湘陵之竹。 这其中倾泻出来的是对于国破家亡百姓流离的深重慨叹。而尤其富有 惊世骇俗的震撼力量的则是哀江南赋。 作为以赋述史的鸿篇巨制,哀江南赋以哀江南命题,取意于楚 辞。宋玉招魂:“目极千里兮伤心悲,魂兮归来哀江南。 屈原招 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是庾信对于他早年生 活的江南盛世萧梁王朝,盛极而衰一朝败亡那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所 作的全面观照与深刻反思。是庾信在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现实 责任感驱使之下构造出来的饮声泣血之作。我们看到,赋中充满着对 硕士学位论文 那一去不返的江南盛世萧梁王朝深深的眷念,如: 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连茂苑于 海陵,跨横塘于江浦。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橘则 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愉越吟,荆 艳楚舞。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五十年中,江表无事。 从一系列的铺陈中再现出一派繁盛承平景象。同时倾泻出对于侯景之 乱,江陵之祸那样惨痛的历史灾难的极度悲恸。如描写江陵陷落百姓 流离的凄苦情状: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 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 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 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况复君在交河,妾在 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才人之忆代郡,公主之去 清河。栩阳亭有离别之赋,临江王有愁思之歌。别有飘摇武威, 羁旅金微。班超生而望返,温序死而思归。李陵之双凫永去,苏 武之一雁空飞。 赋中借助于萧条昏暗荒芜苍凉之景,又罗列出众多的典故,渲染出 股浓重的去故离乡之悲。而对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国败亡历史悲剧 原由,赋中也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天子方删诗书,定礼乐,设重云之讲,开士林之学。谈劫烬 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地平鱼齿,城危兽角。卧刁斗于荥阳, 绊龙媒于平乐。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 如此一派文恬武嬉气象,可见其中对于梁武帝的“忘情干戚,溺于释 教,弛于刑典,履霜弗戒”( 南史) 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也对那些临 难苟免不负责任的百官大臣给予了无情的指责。可以说,哀江南赋 非常集中而典型的显示出庾信作为儒家士大夫注目于国运兴衰的入世 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情结,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于社会历史的神圣的使命 感,表现为一种探究历史反思现实的理性精神。 与此同时,庾信又始终将自我融入现实之中,在现实的生存境遇 中尤为看重自我价值,具有强烈的儒家功业意识。“若夫立德立言,谟 明寅亮。声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可见儒家的“三不朽”理念在 他心目中的影响。在哀江南赋中说:“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 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 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训子见于纯 深,事君彰于义烈。 在追述其家世时,尤为称道家族的世功忠孝,可 见在庾信是极力推崇儒家信念的。“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始 含香于建礼,仍矫翼于崇贤。”“侍戎韬于武帐,听雅曲于文弦。乃解 悬而通籍,遂崇文而会武。”在回顾自己的仕历时,一方面炫耀自己的 笔墨谈吐,尤为标榜的则是自己任兼文武立功立言的光荣历史。“护军 慷慨,忠能死节。三世为将,终于此灭。济阳忠壮,身参末将;兄弟 三人,义声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丧。”叙述抗击侯景战争中的将领 韦粲、羊侃、江子一兄弟三人,尤其赞赏他们的智勇忠节,对他们的 m 嚎慨”“忠壮”表示由衷的敬佩,字里行间可见庾信尤为推崇儒家的 建功立业。“信生世等于龙门,辞亲同于河洛,奉立身之遗训,受成书 之顾托。昔三世而无惭,今七叶而始落。 叹息先世之德降及己身而至 于衰落,其实是对自己出使西魏不达使命反而屈仕敌国的痛悔与隗疚。 儒家要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见庾信正是以这种儒家准则来深 刻地检讨自己,不仅无功可言,反而铸成遗恨终身的过错。因而感慨 “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继而叹息:虬准忠且为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深感人事既尽,身存名灭。因此,“壮情 己消歇,雄图不复申。 而事实上,入北以后,庾信既不曾闭门匿智, ( ( 哀江南赋 拟咏怀其二十 拟咏怀其五 硕士学位论文 也没能归隐园田,在二十八年的仕北生涯中,在其强烈的功业意识支 撑下,始终谋求在现实的境遇中有所作为。从其入北之初韵一些作品 来看,人们普遍关注到的亡国之痛、乡关之思、羁旅之苦并没有消解 庾信的功业意识。在入北之初的近十年时间,庾信创作丰富。据鲁同 群庾信入北仕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写作年代考证,5 5 4 年冬作奉和 永丰殿下言志十首,5 5 5 年或5 5 6 年作小园赋,5 5 7 年作哀江南 赋、伤心赋,5 5 5 年到5 5 7 年之间作和张侍中述怀,5 5 8 年作思 旧铭,5 6 0 年作枯树赋、拟连珠四十四首,5 6 3 年作竹杖赋、 拟咏怀二十七首中若干。由此可见庾信集中一些情感尤为激荡, 人们认为乡关之思特浓的作品,基本上作于这一期间。它们突出地反 映出庾信的真实心声,是其心志的集中体现,其中流露出来的儒家功 业意识非常明显。如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是与梁故永丰侯萧搠 的唱和,诗中反复表白的是崇尚建功立业显身扬名的强烈愿望。如“立 德齐今古,资仁一毁誉 ( 其一) ,“帐幕参三顾,风流盛七舆”( 其二) , “大夫伤鲁道,君子念殷墟 ( 其三) 。尤其是其八:“弱龄参顾问,畴 昔滥吹嘘。绿槐垂学市,长杨映直庐。连盟翻灭郑,仁义反亡徐。还 思建邺水,终忆武昌鱼。”诗中追忆早年出入禁闼,享誉承恩,虽然身 经离乱,仍旧系念江南。结尾两句,透过乡关之思,可以体会到在梁 元帝父子生死未卜之际,作为一介使臣,他依然渴盼尤有可为。在六 十句的言志抒怀长诗和张侍中述怀中,我们固然看到梁朝太清、 承圣之乱后,屈仕敌国的庾信悲凉与自责的心态意绪:“操乐楚琴悲, 忘忧鲁酒薄。”“惟有丘明耻,无复荣期乐。”然而诗的结尾几句却流露 出对未来的热切期望:“生涯实有始,天道终虚橐。且悦善入交,无疑 朋友数。何时得云雨,复见翔寥廓。”对有朝一日重新风云际会,翱翔 于寥廓蓝天充满了真切的向往。其用世之志坦然表露无遗。 其实作为一介文士,从庾信的仕宦经历来看,既谈不上有何为政 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的才干,也缺乏统军的方略,但是在庾信入北之初的作品中,却一再 突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如哀江南赋中说:“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 而会武。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论兵于江汉之君,拭玉于西 河之主。川谬掌卫于中军,滥尸丞于御史。”而且在诗文中总以将军自 称,如“岂知灞陵夜猎,犹是故时将军;咸阳布衣,非独思归王子。” 拟咏怀中:“空营卫青冢,徒听田横歌, 叹息自己不能如卫青征 战,起冢庐山;又不能学田横五百壮士俱死海岛。从这些情感抒发中 皆可透视到庾信强烈的功业意识。“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这 表面上是在于消解功业意识,实际上恰恰说明在国难当头之际没能建 功立业的恨憾萦系于心,难以解脱。 庾信的功业意识也从他大量的墓志碑铭中表现出来。从他给齐王 宇文宪、周大将军司马裔、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纥干弘等所写的碑 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庾信对墓主生前功业的仰慕,而这正是他向往 功业的潜意识流露。在一些边塞诗中也表现出对功业的渴盼与期许, 如“燕山犹有石,须勒几人名。”在一些表赞中亦可见其对功业的嘉 许和称颂,如“贤臣揽辔,可谓忠贞。”“身摧栏槛,义烈风云。 等 危盘 专于。 二、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推崇 庾信创作中的儒家文化取向还表现在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推崇,以 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伦理观念作为评价人物的标准。尤可注意的是拟 连珠四十四首,历历贯珠,假喻达旨,以这种方式评论人事物理, 其中特别标榜的是儒家之忠信仁义。如“盖闻十室之邑,忠信在焉; 五步之内,芬芳可录。 ( 其三十一) “盖闻虚舟不忤,令德无虞,忠信 为琴瑟,仁义为庖厨。”( 其四十三) 同时也表达了对许多历史人物的 行赞 门帝赞北文槛怀蓟谏折、咪自盎云拟出袁朱 硕士学位论文 评价,如称颂孔子和伯夷叔齐的安贫有节,守死善道:“盖闻悬鹑百结, 知命不忧;十日一炊,无时何耻。是以素王之业,乃东门之贫民;孤 竹之君,实西山之饿士。”( 其二十九) 又如“盖闻君子无其道,则不 能有其财;忘其贫,则不能耻其食。是以颜回瓢饮,贤庆丰之玉杯; 子思银佩,美虞公之垂棘。”( 其四十) 以颜回之乐道而贫对比庆封虞 公之不义而富,明确的赞扬君子好道。在一些传、碑等文体里,对当 代人物的评价中,亦可见庾信持有同样的评判标准。如周使持节大 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中称颂:“崇清净为政,廉明为法,人 不忍背,吏不忍欺。 “仁义礼节,是所用心,缇帙缃素,爱玩无已。” 特别是墓志碑铭一类文体,更集中体现了庾信评价人物取法儒家伦理 标准的深衷。 如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中评价毗贺突:“用之作宰,则万方 协和;用之抚军,则四表慑伏。岂直皋繇为士,国无不仁;随会为卿, 民无群盗。爱玩书籍,敦崇礼乐。” 周太子太保步陆呈神道碑评陆季明:“公仪表外明,风神内照, 器量深沉,阶基不测。事君惟忠,事亲惟孝,言为世范,行为士则。” 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称:“生事以礼,死葬以礼,爱亲有王祥 之孝,同气有姜肱之睦。百行之本,于斯备焉。”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称颂“公资忠履孝,蕴义怀仁,直干千 寻,澄波万顷。 标榜“孝家忠国,扬名显亲。”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中说:“公以五常蕴智,六气资 德,直心于物,水火恬然;无负于天,雷霆不惧。”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述贺氏家世:“七叶佐汉,五世相 韩,忠臣入仕,孝友当官。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称道:“公经德秉哲,体 道居贞,履贵思冲,居盈念损。 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评价:“公资忠履孝, 蕴义怀仁,直干百寻,澄波千顷,留心职事,爱玩图籍。” 由上可知庾信评价人物的价值标准无不遵循儒家伦理规范。 庾信还有不少为女性撰写的墓志,如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 铭、周赵国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 等,那些女性有些是汉人,有些是少数民族,而庾信在评价她们时, 全部是采用儒家确立起来的价值标准。 庾信的墓志碑铭一类文体均作于入北后期。自周武帝保定三年 ( 5 6 3 年) 出为弘农郡守以后,自保定五年( 5 6 5 年) 始,文名日盛的 庾信创作了大量的墓志碑铭。倪注庾集碑志共3 4 篇。由以上例举可知, 庾信用以评价人物的标准几乎不离儒家的伦理准则,其中虽不乏谀墓 之辞,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出儒家的价值观在他心目中是何等根深蒂固, 可以说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贯穿一生,尽管历经变故南北异处,也一 直没有改变。 就庾信自身而言,儒家伦理观念深深影响到其出处行止,也制约 着其情感取向。 首先是儒家的忠节观念对他的影响。梁元帝承圣元年( 5 5 4 年) 四 月,庾信以使者身份出使西魏,奉萧绎之命向宇文泰讨回梁、益、襄 阳故土,却进一步激怒本来衔恨于心的宇文泰。十月西魏大军攻梁, 江陵陷落,梁元帝被杀,梁朝败亡。这使他遭遇君亡父丧子殁之痛, 以及蒙受临阵怯逃之耻以后,又要承受更为惨重的亡国之痛和不达使 命之辱。他不得已羁留北方,转瞬之间由萧梁使臣沦为北周羁臣,屈 仕敌国。昔日的风流倜傥志得意满荡然无存,这种处境身份地位的顿 然改变是庾信不得已的痛苦选择。在“事主则忧亲,求生则虑祸”忠 孝难全的两难困境面前,效忠于梁室的节义观念最终让位基于孝道的 保家护亲情结。而这一无奈的选择带给庾信的是萦系于心挥之不去的 恨憾。他长时间为自身不达使命且屈仕敌国的失节行为痛悔愧疚,毫 ;l i l【, kll,k l 硕士学位论文 不留情地将自己的灵魂送进传统的儒家道德法庭作无情的拷问。在哀 江南赋中他念念不忘自己“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 遂餐周粟。”拟咏怀中反复叹息:“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一朝 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其五)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 性,遂有不能安。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 其二十) 拟连珠中 通过假喻沉痛地表述:“盖闻卷施不死,谁必有心;甘蔗自长,故知无 节。”( 其三十八) “盖闻执圭事楚,博士留秦;晋阳思归之客,临淄羁 旅之臣。是以亲友会同,不妨怀抚凄怆:山河离异,不妨风月关人。 ( 其二十六) 失身于异族的悔恨愧疚与念旧思归的深重情怀倾泄于字 里行间。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十三所说:“北朝羁迹,实 有难堪;襄汉沦亡,殊深悲恸。子山惊才盖代,身堕殊方,恨恨如忘, 忽忽自失。生平歌咏,要皆激楚之音,悲凉之调。”其悲凉痛苦的情感 流露,根源之一乃是儒家的忠节观念。 其次是维系家族荣誉的孝道观念对他的影响。看重家族荣誉,保 亲护家的情结,渗透到创作之中,让我们看到庾信在哀江南赋中 特别对其显赫家世的追述,对先辈道德操守的赞颂。序言中说: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 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 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可见悲身世与念王室共同构成哀江南赋的两大主题。甚至从某种 意义上说,前者在庾信心目中更为看重,因为促成他作哀江南赋 以赋述史的最为直接的起因是纠正萧韶太清纪的诸多失实,为自 己辩误正名以不辱家门。当然,这也是尤重门阀的南北朝士人祖述家 南史梁宗室上萧韶传( 卷四十一) :“太清初为舍人,城陷奉诏西奔。及至江陵, 人士多往寻觅,令韶说城内事,韶不能人人为说,乃疏为一卷,客问者便示之。湘东王萧绎 闻而取看,谓日:昔王韶之为( ( 隆安纪十卷,说晋末之乱离。今之萧韶亦可为太清纪 十卷矣。韶乃更为太清纪其诸议论,多谢吴为之。韶既承旨撰录,多非实录,湘东王 德之,改超继宣武王,封长沙王,遂至郢州刺史。韶昔为幼童,庾信爱之,有断袖之欢,衣 食所资,皆信所给。遇客,韶亦为信传酒。后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经江夏,韶接信甚薄, 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别榻,有自矜色。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径上韶床,践踏肴馔, 直视韶面,谓日:官今日形容大异近日。时宾客满坐,韶甚惭耻。”这段叙述中可注意的是: 萧韶的述史多非实录,以及庾信与萧韶的公开过节。在侯景乱梁台城陷落时,湘东王萧绎也 是萧氏诸子中拥兵观望坐视不救之一员,从他“德之”的态度可以想见太清纪可能确有 为他粉饰回护的失实之处,而与庾信直接关涉的史实,太清纪则可能多有细节描写。 、,j1,11 庾信创作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世光耀家门的普遍风气对他的影响。事实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儒学,在南北朝时期明显表现出以家族为本位的突出特征,孝悌家馨 成为士大夫伦理上的最高追求。体现在庾信身上,一方面遵循儒家的 伦理价值准则,怀有尽忠报国之心;一方面又出于维系孝道和家族利 益目的,其出处行止之取舍最终还是以家族利益为旨归。 对于庾信在忠节和孝道间的取舍,我们应该把他放到南朝这样一 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给予评判。事实上,南朝门阀世族的政治体 制导致先父后君,先家后国,孝然后忠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确立。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自晋以后,门阀制度的确立,促 使孝道的实践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与政治上的作用,因此亲先于 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得以形成。同时,现实的政治也加强了并且发展 了这种观点。”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孝道先于节义的观念得以普 遍崇尚。在忠君孝亲之间,齐梁时人明显将孝道看得重于忠义,如颜 之推的颜氏家训终制说:“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 壤,以取湮没也。”显然在他看来,光宗耀祖扬名显世要重于国土故乡。 陈书徐孝克传载:“侯景寇乱,京邑大饥。饿死者十八九。孝克 养母,嬗粥不能给。妻东莞臧氏,领军将军臧盾之女也,甚有容色。 孝克乃谓之日:“今饥荒如此,供养交阙,欲嫁卿于富人,望彼此俱济, 于卿意如何? ”臧氏弗之许也。时有孔景行者,为侯景将,富于财。 孝克密因媒者陈意。景行多从左右,逼而迎之。臧氏涕泣而去,所得 谷帛,悉以供养。孝克又剃发为沙门,改名法整,兼乞食以充给焉。” 于此可见徐孝克之所作所为全然因为尽孝。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 说:“齐梁以来,视易君如弈棋,士鲜知节义。 清人赵翼陔余丛考 卷十七有“六朝忠臣无殉节者”一条,说:“自汉魏易姓以来,胜国之 臣,既为兴朝佐命,久已习为固然。其视国家禅代,一若无与于己, 且转藉为迁官受赏之资。故偶有一二耆旧,不忍遽背故君者,即已啧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2 3 8 页 厂i,l i,!,ll ,:l, 硕士学位论文 啧人口,不必其以身殉也。”这些评论概括了整个南朝士大夫的节义观 念和处世准则。客观事实是,西魏攻梁江陵陷落以后,梁朝官员悉数 入关,而为故君以身殉节者则闻所未闻,庾信当然也难以超越这种社 会文化背景。他的屈节仕周,实际上是维护家族利益的需要。庾信在 侯景之乱中痛失二男一女,父亲撒手人寰,入关以后子赢孙瘠,加以 母亲年迈,因而为了维持家庭生计,维护家族位望而屈体仕周。这在 当时并不悖世理人情,也没有受到不忠的指责。宇文迪的庾开府集 序中甚至还称道他:“笃信天伦,孝实人师。 而明清之际一些尤其张 扬气节的士大夫,离开南朝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执着于儒家的 最高人伦道德准则,痛斥庾信失节为无耻,让他背负过于沉重的历史 骂名,其实是不够理性的评判。 三、儒家思想中的“夷夏之辨”对庾信的影响 春秋学的重要精神之一,是所谓“夷夏之辨”,即所谓“内诸夏而 外夷狄”诸夏与夷狄之辨,本是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问题。华 夏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故华夏族人也常有一种明显的 文化优越感。孟子所谓“吾闻以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因而 春秋夷夏有别尊王攘夷观念,确立华夏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正统 地位。汉代大一统的局面,由汉族人掌握政权,民族问题并不突出。 但到西晋时,北方的各少数民族日益强大,这个问题也随之变得复杂 起来。傅玄在傅子中遂提出“徙戎 的策略,西晋末以后,进入 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至刘宋,南方人尚称北方人为“夷狄”。如宋颜延 全祖望:“甚矣,庾信之无耻也。失身宇文,而犹指鹑首赐秦为天醉,信则已先天而醉矣, 何以怨天! 后世有裂冠毁冕之余,蒙面而谈,不难于斥新朝颂故国以自文者,皆本之天醉之 说者也。”( ( 鲒崎亭集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