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课件.ppt_第1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课件.ppt_第2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课件.ppt_第3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课件.ppt_第4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汇报人:元永金,2019/12/13,概念,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表现,餐后饱胀:食物长时间存留于胃内引起的不适感早饱感:进食少许食物即感胃部饱满,不能继续进餐上腹痛: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两侧锁骨中线之间区人域疼痛烧灼感:局部的灼热感(与烧心不同;烧心是指胸骨后的烧灼样疼痛或不适),可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内容,2019/12/13,最新罗马诊断标准,1.包括以下1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不适感c.中上腹痛d.中上腹烧灼不适2.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腹部彩超等),排除有可能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恶性肿瘤、胰胆疾病、药物因素等。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持续。,2019/12/13,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2019/12/13,上腹痛综合征(EPS)的诊断,1.中上腹痛2.中上腹烧灼不适常规检查(包括胃镜检查)未发现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证据支持诊断的条件:1.疼痛可因进餐诱发或缓解2.也可存在餐后中上腹的胀气、嗳气和恶心3.持续呕吐考虑其他疾病4.烧心不是FD的症状,但常与本病并存5.疼痛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6.症状在排气、排便后减轻不属于FD范畴,2019/12/13,2019/12/13,FD为一排除性诊断“报警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必须进行彻底检査直至找到病因。45岁以下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实验室、胃镜检查、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与继发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鉴别,“继发性消化不良”指患者有明确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通过传统诊断方法可以确定。继发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会随着原发病的改善或控制,症状会随之好转(例如HP的根除、溃疡的愈合等)。通过传统诊断方法不能明确可解释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归为功能性消化不良。,2019/12/13,FD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的重叠,1.FD常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重叠,尤其是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重叠最常见。2.FD常与IBS重叠。相比单一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有重叠症状患者的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更高,2019/12/13,病因病机,2019/12/13,第一类属于HP相关消化不良,不在列入FD诊断标准,后两类者仍然列入FD。(罗马)我国现阶段中医共识关于诊断FD,不区分是否有HP感染(2017中医共识),幽门螺杆菌(HP)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根除HP后基于症状变化情况可分为3类,2019/12/13,1,症状得到长期缓解,2,症状无改善,3,短时间改善后又复发,治疗,西医,对症治疗(抑酸、促胃肠动力、助消化、根除HP、联合抗抑郁药等)+调整生活方式,中医,对证治疗(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意见共识2017),2019/12/13,(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012亚洲共识),15,可编辑,(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012亚洲共识),功能性消化不良2017中医共识意见解读,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胃痞上腹痛综合征(EPS)胃脘痛病因: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先天禀赋多种因素共同做用的结果。病位: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机转化:初起寒凝、食积、气滞、痰湿为主(实证)久病邪气伤正,虚实夹杂、郁而化热,表现为寒热互见,久病入络变生瘀阻。基本病机:脾虚湿滞,胃失合降。,2019/12/13,辩证分型,1,脾虚气滞证,2,肝胃不和证,3,脾胃湿热证,4,脾胃虚寒(弱)证,5,寒热错杂证,2019/12/13,一.脾虚气滞证主症: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次症:嗳气,疲乏,便溏。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加减:饱胀不适明显者,加枳壳、大腹皮、厚朴等。二.肝胃不和证主症: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次症: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主方: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加减:嗳气频作者,加半夏、旋覆花、沉香等。,2019/12/13,三.脾胃湿热证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次症: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脉: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上腹烧灼感明显者,加乌贼骨、凤凰衣、煅瓦楞子等;大便不畅者,加瓜蒌、枳实等。四.脾胃虚寒(弱)证主症: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次症: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主方:理中丸(伤寒论)。加减:上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荜菝、蒲黄等;纳呆明显者,加焦三仙、神曲、莱菔子等。,2019/12/13,五.寒热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