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李渔是生活于明清之际才华横溢的作家,他妙笔生花,创造出很 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内容广泛,涉及到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除了在 小说、戏曲方面有着过人一等的才能,在家居生活方面,李渔也有着 独到的一面。他对生活艺术把握的细致以及他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思 想,使他的生活显得与众不同。 研究李渔的家居美学思想,主要是探讨他在家居生活中的吃、住、 玩、乐、颐养、人际交往等曰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和指导他 的这些活动的审美观念。研究李渔的家居美学思想不仅能够反映出李 渔的生活面貌,而且通过对李渔家居生活的研究,可以认识他所生活 的年代的整体审美风貌,另外还可以找出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一个 生活在几百年前的人,何以能在相对粗陋的环境下恰然自适,其生活 方式一时间能被众人奉为楷模,争相模仿? 这值得我们思索。李渔家 居生活中的有价值的观念可以借鉴到现代生活中来,现代人掌握着高 明的科学技术,如果能有一种有效的生活观念的指导,那么现代人的 生活会变得逐渐完善起来,研究李渔的家居美学思想的目的,也在这 里。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李渔家居美学思想产生 的原因:明朝的经济的变化是形成其思想的外在原因,李渔的人生经 历则是形成其思想的直接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李渔家居美学思 想的核心,亦即“以人为本,注重和谐”,它主要从三个方面展示出 来:李渔对女性的仪容美和才艺美的重视,对人的颐养和饮食的重视, 对居室美化的重视。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李渔的家居闲情观。第四部 分主要论述李渔的技艺创造,它包括山石的建造和器具的改造两方面。 关键词:李渔,家居美学观,偶情偶寄 a b s t r a c t “y u ,ar e m a r k a b l ew r i t e rl i v i n gi n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a lp e r i o d f r o m m i n g d y n a s t y t oq i n g d y n a s t y , c r e a t e d ag r e a tm a n ye x c e l l e n tw o r k sw h i c hw a s l a t e ro ne v e r y b o d y sl i p s h i sw o r k sa b o u n d i n gi ns u b j e c t sc o v e r e da l m o s t e v e r y w a l k so fh i s s o c i e t y b e s i d e s h i s s u p e r i o r t a l e n t si nn o v e l sa n d o p e r a ,l iy u a l s oh a dap e c u l i a ra d v a n c e di nd o m e s t i cl i f e ,l iy u l i f ew a s a p p a r e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m a s s ,b e c a u s eo ft h er e f i n e m e n to fh i s m a s t e r y o fl i f e sa r ta n dh i so r i g i n a lt h o u g h t so fn e v e rs t i c k i n gt oo n e p a t t e r n s t u d y i n gl iy u sd o m e s t i ca e s t h e t i ct h o u g h t si sm a i n l yt od i s c u s sh i s a e s t h e t i ci n t e r e s t sr e f l e c t e di nh i sd a i l ya c t i v i t i e si nd o m e s t i cl i f e ,s u c ha s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 ,c o o k i n g ,t a l k i n g c a r eo f h i m s e l f ,p e r s o n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g u i d i n gh i sa c t i v i t i e s h o l d i n gar e s e a r c ho fl i y ud o m e s t i ct h o u g h t sc a nn o to n l yr e f l e c th i sf u l lv i e wo fl i f e b u ta l s oh e l p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w h o l ea e s t h e t i c s t y l eo fh i sa g e a ni n s p i r a t i o na b o u t l n o d e r nl i f ec a na l s ob ea c q u i r e dt h r o u g hh i sr e s e a r c h :w h yap e r s o n l i v i n gi ns e v e r a lh u n d r e dy e a r sa g oc o u l df e e lh a p p ya n dc o n t e n t e di nt h a t r e l a t i v e l yc o a r s ea n dc r u d ee n v i r o n m e n t ? w h yh i sl i f ec o u l db er e g a r d e d a sm o d e l sa n db ef o l l o w e ds u i t n o w a d a y s ? t h e r ea r et h eq u e s t i o n st h a t d e s e r v eo u rt h i n k i n g b e c a u s em o d e m p e o p l e h a v em a s t e r e da d v a n c e d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i rl i f ec a l lb eg e n e r a l l yp e r f e c t e di fg u i d e db y a n e f f e c t i v el i f e c o n c e p t i o n ,t h u s t h e g o a l o fs t u d y i n gl iy u sd o m e s t i c a e s t h e t i ct h o u g h t si st ob o r r o wh i sv a l u a b l es e n s ei n t om o d e ml i f e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o n e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 c a u s eo fl iy u s d o m e s t i ca e s t h e t i c s i ti sa t t r i b u t e d e x t e r n a l l y t ot h e e c o n o m i c c h a n g e s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d i r e c t l y t ol iy u s p e r s o n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s p a r tt w od i s c u s s e sm a i n l yt h ek e r n e lt h o u g h t so fl iy u s d o m e s t i ca e s t h e t i c t h o u g h t ,t h a ti s “h u m a n o r i e n t e d ,h a r m o n y s t r e s s e d w h i c h d i s p l a y s f r o mt h r e e a s p e c t s :l i y u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 b e a u t y o f w o m e n sa p p e a r a n c ea n do f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 ,t op e o p l e sm a i n t e n a n c ea n d d i e t ,a n d t ob e a u t i f i c a t i o no fh o u s e p a r t3d i s c u s s e sd o m e s t i cl e i s u r e t h o u g h t so f l iy u p a r t4d i s c u s s e sl iy u sc r a f t s m a n s h i pw h i c hr e s p e c tt o c o n s t r c u t i o no f p a r k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f u r n i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l iy u ,d o m e s t i c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 ,x i a n q i n go u j i 引言 李渔生活于明清之际,他颇具才气却备受争议,一方面,他妙笔 生花,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好篇章,内容广泛,涉及到当时社会的 各个层面。另一方面,李渔的人生为很多人不齿。明亡之后,李渔没 有象一些有气节的人士那样举起反清的大旗,而是告别了他先前一直 热衷的仕途,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出没于民间,流连于舞榭歌台豪门贵 族之家,领着他的戏班子四处表演,过着一种寄刚于人的生活,李渔 很满足这样的生活,并把能攀交权贵视为荣耀的事情。在与陈学i j j 少宰中李渔说道:“邀游于缙绅之门,而王公大臣无不接见恐后 者。”。人们对他的气节上的欠缺嗤之以鼻,指责之声不绝予耳,在不 少人眼里,李渔是一个龌龊不堪的人,袁于令就毫不客气的说“李渔 性龌龊,善迎逢,其形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也。予曾一遇,后 遂避之。” 但是李渔才华横溢,这一点使他也得到许多褒奖,如陈景 钟在清波三志中这样评价李渔:“李渔字笠翁,钱塘人,有慧性, 善制作,工诗文,谙音律。”囝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五文学门李 渔传对李渔的才华作了这样的品评: 李渔,字谪凡,邑下之李人。童时以五经受知学使者,补博士弟 子员。少壮擅诗古文词,著有才子称。性极巧,凡窗牖、床榻、 服饰、器具、包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倾动一 时。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皆知有李笠翁。 鲁迅的看法比较客观: 清客,还要有清客的本领的,虽然是有骨气者所不屑为,却又非 搭空架者所能企及。例如李渔的一家言,袁枚的随园诗话,就 不是帮闲都做得出来的。 李渔,牵渔全集卷一 m i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0 7 页。 李渔,李渔全集卷十九【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1 0 页 李渔,李渔全集卷十九i m i ,杭州:浙江古藉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1 4 页。 李渔,李渔全集卷十九【m j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1 6 页 鲁迅,鲁迅杂文精选【m l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9 7 页。 对李渔的研究也应该客观,不能因为他气节上的欠缺就忽视他艺 术上的才能,也不能因为其才华过人便对他的人品的卑劣处视而不见。 李渔是一个特别的人,纠结于他一身的是两种看上去本不该相容的特 质,这使他的思想显得比较复杂。 除了在小说,戏曲方面有者相当的造诣,李渔在家居生活方面也 由着独到的一面。他的生活充满了个性化的形式与内容,看他的关于 家居生活方面的文字,其技巧的林林种种与对生活艺术的讲究,令人 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一部闲情偶寄洋洋数万言,淋漓尽致的把 李渔的艺术化的生活表现了出来,妙语连篇,给入不少启发。李渔不 仅能把生活调理得整整有条,而且还使之充满了艺术气息。他身边的 桌一椅、一山一石、一草一花,经过他的安置管理,便呈现出另外 一一种特色来。李渔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读李渔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字, 有种言说不出的愉悦,他那种对生活把握的细致以及毫不吝惜的移情 于物的阔达,使人觉得宛如进入了另外一个境地。 不过,李渔的生活中也常常显出一些俗不可耐的东西来。这些糟 粕性的观念的形成既是受到他个人生活经历所致,又与李渔生活的年 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在评价这点时,我们不能把他们同所处 的年代所分离开来,而应该看到他们所处时代在观念上的局限性,此 外我们也不该爱屋及乌,一厢情愿的认为“红肿之处,艳若桃花”,造 成一个是非不清的盲区。李渔生活中的“雅”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俗”的成分也不能视而不见。 对李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1 9 7 9 到现在,关于李渔 德研究论文有1 0 0 多篇,论著7 、8 种,国内有湛伟恩、黄天骥、杜书 瀛,徐保卫,沈新林,愈为民,港台方面有李元贞、黄丽贞等李渔研 究专家,在国外,对李渔的研究也大有人在,比如美国的韩南、埃里 克享利和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的皮艾尔博士对李渔就有着浓厚的兴趣。 不过,他们研究的视野主要集中在李渔的小说戏曲等方面,对于李渔 家居生活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个欠缺。如果把李渔的小 说戏曲比作是突兀而出的高峰,j j g z , 他的生活艺术方面的篇章就是秀 丽浑圆的奇峰。尤桐曾这样评价李渔的闲情偶寄,“读笠翁之书, 吾惊焉家居长干,山楼水阁,药栏花窃,辄引人著胜地望着 疑为神仙中人非不醉心,仿佛梦中而已。”研究李渔的家属美学 思想,主要是探讨他在家居生活中吃,住,玩,乐,颐养,人际交往 等方而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和指导他这些活动的审美观念。研究李渔 的生活,不仅能够反映处李渔的精神面貌,而且通过对李渔家居美学 思想的研究了解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整体的审美风貌。另外,通过 研究李渔的家居生活美学,还可以找出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现代生 活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以前大不相同,人们对于生活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人们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 才能使人们的生活得到质的改善? 现代除了人应当致力于生活理念的 更新,还可以把眼光转移到古人身上,李渔的生活方式及技巧能够给 我们很多启示,一个几百年前的人,何以能在相对粗陋的环境下怡然 自适,其生活一时间能被众多人奉为楷模,争先模仿? 这值得我们思 考。我研究李渔的家居生活美学,目的不仅仅在于看他是怎样生活的, 更在于把他有意义的生活观念借鉴到现代生活中来,希望这些去芜存 精的生活理念能给现代入一些启发。现代掌握着科学技术,如果能在 一种有效的生活理念的指导下,完全能够使自己不尽人意的生活变得 逐渐完善起来。我研究李渔的家居美学的目的,也在这里。 第一节社会环境及人生经历对李渔家居美学观的影响 李渔的家居美学观的出发点是他对人的欲望的肯定和对个性自由 的赞同,他的家居美学观中,“雅”与“俗”交融在一起,李渔家居 美学思想的这些特点,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崎岖坎坷的人生经 历是分不开的。 一、李渔家居美学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 一) 李渔家居美学观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明宪宗朱见深起,封建最 “尤侗序,李渔,闲情偶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页 3 高统治集团骄奢淫逸,政权每况愈下;权臣阉宦,结党营私,矛盾纷 起,仅嘉靖一朝,宰相像走马灯一样,轮番替换,漫长的中国封建社 会,缓慢地走向全面崩溃的末世。赖以这个经济基础而生存的封建制 度,以及维护这一制度的道德伦理、宗法观念,亦随之逐渐解体。另 一方面,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纺织、冶铁、制盐、造 纸、印刷等手工业的迅速成长,特别是东南沿海纺织工业中,明显地 h j 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因素,给明代社会注入了新鲜活力。 人们的生活也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变化,追求娱乐重视生 活享受的风气由官宦开始平民化,社会风尚发生激烈的变化,万历顺 天承志卷一地理志风俗记载: 风会之趋也,人情之返也,始未尝不朴茂,而后渐以漓,其变犹 江河,其流殆益甚焉。大都薄骨肉而重交游,厌老成而尚轻锐,以晏 游为佳致,以饮博为本业。 人们追求欲望的满足,生活方式迅速发生着变化。豪门权贵穷奢极欲, 士大夫放纵声色,市井平民追逐享乐的现象层出不穷,社会上掀起一 股奢侈之风。晚明文化熏陶出来的肖子们,在动乱的年代依然故我, 按其“性喜奢华,不安贫窘”的方式生活着,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消 除时代变迁中的幻灭感,李渔生活于这样一种时代和文化的转型时期, 他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会沾染上末世的颓败气息,但是李渔也有他自己 的追求,他虽然重视物质享乐,但他也讲究生活的情趣,这种人生哲 学也许最典型的体现了晚明文化余音在清初社会里的印记和影响。 ( 二) 李渔家居美学观形成的社会思想背景 晚明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 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在思想领域一向被奉之为尊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儒 家文化向来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以超尘脱俗相沿,以混同世俗为 羞。照宋明理学的意见,人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只有顺乎礼法明教 的义务,而没有追求欢乐幸福的权利。明代以后这种正统价值观念受 万历顺天府志卷一地理志风俗 东方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3 页 转引自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 m i ,北京 d 到强大的冲击。 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商人阶层开始以新的姿态出现 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不再无端被轻视。商人阶层经济上富足,他们追 求享乐、重视个人欲望。商人阶层的这种思想,对于日趋壮大的市民 阶层具有很大的影响及诱惑力。而理学家宣扬的那套“存天理,灭人 欲”的思想则相对受到冷落。就当时流行的市井小说可以看出这一点。 明代中叶以后流行的市井小说,那种宣扬封建正统道德的小说相对少 了,而鼓吹金钱至上与宣扬人欲合理观念的小说多了起来。金瓶梅 中的谣门庆,一生家资殷实,作恶多端,夺人妻妾,索人钱财,竟连 义兄花子虚的妻子李瓶儿的也不放过,把花子虚给活活气死。书中虽 然给西门庆安排的死于纵欲的结局具有一定的道德劝诫作用,但是书 中大段渲染色情及名利的文字其实无非是在迎合当时市井阶层的需 要。玉娇梨中的苏慕白毫不遮饰的说道:“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 有色无财,而与我苏慕自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也算不得我苏慕白的 佳人。”o 他们表达自己的欲望的态度十分直接,丝毫没有昔日小说中 人物惧前恐后的遮遮掩掩。孔子提倡的“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 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的观 念,似乎较少出现出现在市井小说中,代而取之的是“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般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市井阶层肯定人欲的思想,影响到当时的思想家,而思想家又著 书立文迎合大众,更是对鼓吹这种思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思想领域,王阳明“心学”的出现,动摇了朱熹学派在思想界 的统治地位。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对李渔的影响比较明显,李 渔常常不自觉的维护封建道德,他一边高唱“规正人心”的调子,一 边又耽缅于玩乐,纵情于声色,在他身上,欲望和道德的矛盾十分鲜 明。受王阳明的影响,李贽应时而发,提出著名的“童心说”,力抑道 学,藐视孔孟,倡导异端,否定传统,如平地一声春雷,震耳发睽。 以李贽学说的传播和影响为标志,晚明时期其实形成了一个震撼人心 荑秋散人编次,玉娇梨 m i ,北京: 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刚,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5 2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0 9 页 5 的思想启蒙运动。与这一思想启蒙运动紧密呼应,互相依托,文学领 域出现了以袁中郎为首的“公安派”反对复古派的文学革新运动。两 者连同它们赖以产生的哲学思想基础一道,透露出近代人文气息,对 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随着明清易代的历史事 变而消失,对那些由明入清的文人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在明末已经基 本定型,受晚明思想的影响不言而喻。李贽、袁宏道倡导的心灵自由 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是李渔的家居美学思想的形成的基础。他在家居 生活中自成一家,反对模仿,力主创新的强烈意识,都能在这种影响 中找到根源。 李贽出现在明代,仿佛一道电光划破夜空,引起封建统治者极大 的恐慌。他的书一焚于万历三十九年,再焚于天启五年,他那种离经 叛道的学说具有很强的时代穿透力。李渔生予万历三十九年,距离李 贽去世的万历三十年只有数年。李渔自幼习文,研读各种书籍,因此, 李渔受到李贽思想的影响,也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童心说”李贽影响深远的思想之一。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 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失却真心,入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心”在李贽看来,必不 能缺失,不然,人便变得异化了。李渔也推崇“童心”。他说:“人能 以孩提之乐境为乐境,则去圣人不远矣。”罾只有具备了孩提时那样的 “童心”,人才能寻觅到真正的快乐,能做到这样,那么人生的境界也 就能接近圣人了。李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这种生活观念,时 时以一颗童心去发现家居生活中寻常入容易错过的美,过着怡然自适 的生活,在闲情偶寄中李渔情趣盎然的写道: 夏不谒客,亦无客至,匪止头巾不设,并衫履而废之。或裸处乱 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洗砚石于 飞泉,试茗奴以积雪,欲食瓜而瓜生户外,思啖果而果落枝头,可谓 人世之奇闻,擅有生之至乐者矣。学 如果没有“童心”,成日执着于名利,那么便不会有“生之至乐者 李贽,焚书续焚书【m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年版,第9 8 页。 李渔,闲情偶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4 7 页。 李渔,闲情偶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5 1 页。 6 矣”。李贽跟李渔在精神内核上的比较相似,李贽凭借这颗蓄忙热情与 批判力量的“童心”不遗余力的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攻击,李渔则用“童 心”对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着讽刺与反思。与李贽不同的地方是,李 渔用这颗透彻玲珑的“童心”别出心裁的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生活之美, 从而使他的生活别具一格多姿多彩。 在文学领域,袁宏道提出“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主张,反对 “复古派”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袁宏道主张文章应该抛开既有 的陈规戒律,而敢于大胆创新。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写道:“大都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的“性 灵说”对李渔也有着相当的影响。李渔也强调创新,李渔的这种观念, 不仅见于他的文学实践中,也融会贯通于他的家居生活中。比如李渔 觉得园亭的建造应该以创新为崇,而不能以模仿别人为荣,他说“一 则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哉”,罾“人 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总之,李渔以一颗孩子般的“童心”,不失时机的寻觅着生活中各 种各样的趣味,他不甘做别人的影子,而是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挖掘 生活中的“趣味”。他写小说,戏曲,妙趣横生,引人在娱乐之余有所 感悟:十二楼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各异,曲折动人,人情人性的 刻画,入木三分,使人读后拍案称绝。他的家居生活,充满情趣生气, 别人为家居生活的繁琐所累,他却能自得其乐,过得有条不紊。探究 李渔思想形成的原因,不难发现前代或者同代的思想家的思想在他心 中投射下的影子。李渔一方面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承继着别人的思想, 一方面又在自己并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上逐步形成了有些矛盾的思想。 二、李渔的人生经历对其家居美学观影晌 李渔的人生具有一定的戏剧性的变化。他不平凡的人生从某种意 义上决定了他的思想具有某种矛盾性。朝代的更替使李渔走仕途的理 想化为泡影。性格的软弱没有使他走上类似顾炎武那样的反清之路。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 m i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8 7 页 李渔,闲情偶寄f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笫1 8 1 页。 李渔,李渔全集第一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9 页。 7 尽管他对现实心存不满,但他缺乏改变现实的能力,传统文人身上根 深蒂固的缺点使他趋向于走与现实苟合的道路。消极的意志使他隐入 民间,做起了为时人所不齿的梨园传唱的行当。本来,如果没有明亡 清继的历史变故,李渔很可能凭借他机警过人的才能而步上仕途,博 取功名。然而不测的历史动荡粉碎了他蓄之以久的梦想。自幼受先辈 教导要走仕途建功业的梦想,在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动乱年代变成了 泡影。李渔的人生经历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他人生的经历,使 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 李渔在如皋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少年时期的李渔天资聪颖,家 境的富裕使他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李渔的伯父有比较好的文学 修养。他对颇有天分的李渔宠爱有加。李渔祖上几代无人做官,所以 父辈们希望他能重振家威,出人头地。李渔小时候受父辈们的教导, 把仕途作为自己人生的一大追求,他积极攻读诗书典籍,准备科举。 李渔对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充满了自豪感,他日后回忆说:“予襁褓识字, 总角成篇,于诗书六艺之文,虽未穷其精义,然浅涉一过。”。李渔少 年时候便已经显出不平凡的才华。黄鹤山在玉搔头序中谓其:“髫 岁即著神通之称,于诗赋古文词罔不优赡。” 二十五岁那年,李渔赴 婺州参加童生试,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成为秀才。初战告捷,令 他士气大振,他在后来回忆时依然心潮难平: 侯官夫子为先朝名宦,向主两浙文衡。予出赴童予试,人有专经, 且间有止作书艺而不及经题者,予独以五经见拔人谓自嘲风啸月 之曲艺始,不知实自采芹入泮初,受知于登高一人之说项始。 明崇祯十五年,又是乡试之年,李渔参加了明朝最后一次乡试, 此时的时局已经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兵荒马乱的恶劣状况使李渔不 得不中途返还,明朝最好一次招揽人才的机会也被李渔失之交臂。自 此李渔完全断绝了入仕的念头。在时代的更替的过程中,李渔作为传 统知识分子的特点被充分的暴露出来,传统儒学对中国士人的理想人 格进行了设计,一方面要求士人“士志于道”,作为士人要加强道德的 李渔,“闲情偶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4 1 页。 黄鹤山农,玉搔头序,李渔全集卷五嗍,杭州:浙江古辖出版社,1 9 9 2 年版,2 1 5 页。 春及堂诗跋,李渔,李渔全集卷一【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3 4 页。 8 自我完善,努力养成和达到圣贤的气息,并且竭力维护传统的基本价 值体系:令一方面又要士人以积极的入世心态参与到政治结构中去, 努力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这种谋求“道统”与“政统”合一的方法, 也就是所谓的“内圣”之道。在一个儒家传统占统治地位,大一统政 权很稳固的时代或社会里,士人的心态表现为自觉的维护“道统”和 “政统”并努力趋近这种理想的人格典范。但是这种人格范型是很脆 弱的。在一个时代进入大变动时期,政治局势,哲学思想,社会风尚 方面常常会引起士人心态的变化,从而破坏这种理想的人格范型。明 朝灭亡后,清军建立了政权。明朝的毁灭使李渔产生一种幻灭感,他 对清政府没有好感,清政府实施的一些野蛮措施使他深恶痛绝。多种 因素叠加起来,使李渔最终放弃了清政府招徕人才的机会。他既不苟 同于那些放弃名节投诚清政府的人,也没有凛然大义举起反清的旗帜, 李渔选择了退隐民间的生活道路,过上了一种没有政治风险的生活, 但是长期被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入世”思想及“媚雅”的生活格调, 并没有在他心里隐退,依然停留在他的心中,继续影响着他的生活。 他的小说中常常隐晦曲折的出现讽刺现实的文字,这其实就是他“入 f i = ”的思想仍然在影响着他。李渔的审美格调也具有矛盾性t 他同时 具有“士大夫”身上“雅”与市井大众身上“俗”的特征。放弃了入 仕的念头之后,李渔曾效仿古代的隐在伊山宗祠买了地,筑了几问 房,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但是最后因生计窘迫而使他不得不放弃了他 想在乱1 垃洁身自好的的生活。清顺治八年以后,李渔举家迁移杭州。 李渔没有其他特长,惟有在写文章与戏曲方面有些长处,为了生活, 李渔开始了卖文唱戏的日子。在创作的过程中,李渔逐渐了解到大众 的审美需求,他创作出许多投大众趣味的作品,创作使李渔的生活不 再那么窘迫,而且因为他深知市场的需求,所以其作品很受欢迎,甚 至常常出现应接不暇的情况,李渔在给他的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此剧 上半己完,可先付之孟优。自今日始,又为下场头矣。月杪必竣,竣 而后行。”嘴作使李渔声名鹊起,衣食无忧。李渔也渐渐发现此道甚 适合于他,他的心态也在逐渐富足起来的生活中变得平庸起来。他把 李渔,与某公,李渔全集* 卷一【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7 4 页。 9 卖文唱戏当作了他谋求衣食的主要途径,这时候的李渔,已经没有了 以前的锐气与儒雅。他常常显得俗不可耐,为了满足读者观众的需要, 他时常在书中弄些噱头。无声戏中的“丑娇郎怕娇偏得艳”,乙个 天生丽质的女子鬼使神差一般嫁给一个龌龊不堪的男人,虽然个个于 心不甘,最后又因他富甲一方而折服于他。这样的故事虽然容易讨好 读者观众,终究还是显得媚俗。李渔的审美格调在创作的过程中悄无 声息的发生着改变,先前士大夫身上那种高雅的精神气质,渐渐变得 庸俗起来。李渔的转变其实反映出古代文人生活道路选择的尴尬,他 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最高的理想便是入仕,当这条路不能顺通 时,文人的队伍就会发生分化,一些坚守气节的人可能会选择“独善 其身”的生活,这种生活道路的选择意味着他们终身过清贫的生活。 而另一些人可能为了生计而放弃掉以前的理想,选择寄人篱下的生活。 李渔就属于后者。李渔失掉了入仕的机会,生活使他过上了一种妥协 的道路,他为了生活与现实妥协,为了衣食富足,又放弃掉自己的审 美追求,一味的迎合市井大众。然而少年时代的教育与熏陶并不能把 他精神中的理想与高雅的成分完完全全的磨灭掉,是故,“雅”与“俗” 两种精神纠葛在一起,难解难分。在他的家居生活中,这一点时常体 现出来。李渔不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他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取悦于 别人的时候,他没有忘记为自己营造一个格调高雅的生活空间,或许 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明他也曾经是一个有过崇高追求的人,他 想借此来弥补在现实中气节亏损的遗憾。在家庭生活中,他作为一家 之主,这时候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考虑别人的需求,也只有在这样 的世界中,他才可以静下心来,心平气和的收拾起他残余的梦想,按 照他向往已久的梦想来过想过的生活。闲情偶寄是李渔“言谈”( 海 德格尔语) 其生活意义的一本书,在“言谈”中,李渔生活的意义昭 然若揭。在他相对独立的空间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有 几分颓败的人的内心中,原来还存留着一个清丽脱俗的世界。 第二节“以人为本,注重和谐”的家居美学观 哲学上对于人的生存有三个重要方面的思考,即人( 1 ) 怎么活? ( 2 ) 为 何活? r 3 ) 活得怎么样? 这三个话题是“知生”( 孔子语) 的三个基本层面, 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形而上内涵,但都基于生命的缘起与“此在”的存 在“人活着”这一绝对直接的事实,前一个问题主要关涉人生的 方式和人类生存的可能性;后个问题主要关涉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个问题关涉到人生的状态与境界。对这三个问题的思索贯穿人类 社会数千年,而在现代社会里,这一问题的思索与解答就更加重要。 现代社会人的生存方式及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工业大 规模的生产在某种意义上使人成为千篇一律的个体,马尔库塞认为: “控制性的社会管理愈是合理、愈是有效、愈是技术性强,愈是全面、 受管理的个人用以打破奴隶状态并获得自由的手段与方法愈是不可想 象。”在尼采“上帝已经死了”的咒语中,信仰缺失,人的精神内核 变得越来越空洞,对物质的顶礼膜拜使人们的生活意义变得越来越单 薄,生活降格,海德格尔认为“安居是凡人在大地生存的方式”,固然 而这种“凡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现在来看,也变得遥远和不可触 摸。人在生存中物我的位置颠倒了过来,物成和技术为时代的主宰, 而人成为物和技术的随从。海德格尔道:“不管什么物,只有当它被揽 入人的生命并且被归于人的生命,也就是说,只有当它和人一道运动 起来,从属于人的生命体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存在物的存在才被 考虑到。”锄是人使物有意义,而不是物使人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而在 “现代人引以为豪的技术”的撺掇下,物在统摄着人们的生活。马尔 库塞批判这种现象:“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 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 日 本章凡未加标注的引文均出自江臣荣等校注的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 马尔库塞,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j l ,哲学译聪,1 9 7 8 年第6 期 随】海撼格尔著,部元宝译,人,诗意德安居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9 4 页 【德j 海德格尔著,部元宝译,人,诗意德安居f m j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9 4 页。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转引自袁责仁,对人的哲学理解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 社,1 9 9 5 年版,第3 3 5 页。 1 1 益丰盛的物没有给人们预先期待的那种幸福和满足,相反,人在日常 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刻板和墨守成规,“现代性”在异化着人和人性,人 在生活中对于美的触觉越来越迟钝,情感越来越枯涸。在这样的时代, 人应该怎么生活就显得特别重要。存在主义把研究人的存在、解决人 的生存问题明确放到了哲学的中心位置,萨特说:“无论如何,我在开 始,可以这样说,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学说。” 呲雅斯贝尔斯指出,人应该成为他自己,生活得有特色,他说人道主义 不是最终目标,他只创造一种精神世界,让每个人能够,而且必须在 这种精神世界里争取他自己得独立生存。罾李渔的生活艺术在如何生存 这一点上,显出它独特的价值。他虽然没有现代人所享有的优厚条件, 然而他却能把握住自己的生活,使日常生活显得有生气,海德格尔说: “此在总使就他的生存领会自己,生存问题总是只能通过生存活 动本身来澄清。”固李渔在家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热情与兴致,表明他 领会到了生活的意义。李渔生活的艺术,不是在予他对物质的占有和 满足,而更多的是在物质的占有之外,见出精神的面貌,见出他对生 活的要求与讲究,恰是这种颇有个人色彩的精神追求,使李渔的生活 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体现出晚明士人生活的特点,即在物质 欲望的满足之外,也崇尚感性的精神生活。 家居生活中的李渔,是一个面貌截然不同的李渔,这时候的李渔, 少有花天酒地,胁肩谄笑时的粗俗,而令人觉得他匠心独具,品格高 雅。李渔的家居生活透露出非常丰富的美学趣味和观念,在这些观念 趣味中,我以为“以人为本,追求和谐”是其核心所在,这一观念主 要表现在他对女性的仪容美和才艺美两方面的重视上,对行乐养生, 饮食养生的重视,这表现出他对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视和对人的生存意 义的肯定,他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到了人的价值。在居室美化方面, 体现出李渔的和谐的审美观。在美国,社会学家把人的“生活质量”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转引自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 i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 9 9 5 年版,第3 4 5 页 雅斯贝尔斯,新人道主义的条件与可能转引自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2 9 页。 瞄】海德榕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德安居【m j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页。 l2 分为八个门类,其中,人的保健、居室的选择和人心理上的无虑是其 中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这说明李渔的家居美学观是有一定的历史超 越性的。 一“秀外慧中”的女性审美观 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女性处于被压迫奴役的境地。女 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李渔难能可贵的一 面,就是他尊重女性爱美的天性,认为女性具有妙不可言之美,他根 据自己日常对女性生活的观察而得来的经验,积累成书,言传身教, 以使天下女性都能尽其美而去其丑。这在过去可能是件遭人讥笑的事 情,而李渔对此不以为然,这的确非常可贵。李渔的思想自然也会受 到时代的局限,把女人视为自己的附属物,他并不如袁枚,袁枚对女 性的态度,抛开时代的拘泥因素,现在看来,不乏真挚与坦率,一如 祭妹文韩生哀辞之类至情至性文字的流露,随园对于他生命 中的女子,即使是萍水相逢之缘,也多表现为纯真的热情投入与相当 的宽容达观,而李渔相比之下就显得逊色一些。 在李渔看来,女性的美包括外在和内在之美。 ( 一) 女性的外在美及修饰: 李渔认为女性的外在美包括先天之美和后天的修饰之美。在闲 情偶寄中,李渔条分缕析了女性的先天之美,他主要是从女性的皮 肤,面貌,手足三方面加以描述: 皮肤要自,“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诗不云乎素以 为绚兮素者,媚也”皮肤白了,女性才有媚态; 眼要细,长,善动:“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粗而大者,居心 必悍;目善动而黑自分明者,必多聪慧;目常定而黑多白少,或白少 黑多者,必近愚蒙”; 眉要清秀,“眉之秀与不秀,亦复关系性情,当与耳目同视”眉的 秀气与否,关系到入的性情的好坏; 手要纤巧,柔嫩,手能够体现出人的聪慧和命运,“无论手嫩者必 聪。指尖者多慧,臂丰而腕厚者,必享珠围翠绕之荣;即以现在所需 而论之,手以挥弦,使其指节累累,几类弯弓之决拾;手以品箫,如 1 1 其臂形攮攮,几同伐竹之斧斤”; 足要小巧,灵活,“直而正者,非止美观便走,亦少秽气”; 女性的美丽,除了先天的因素很重要,后天的修饰也功不可没, 李渔说:“妇人惟仙姿国色,无俟修容矣;稍去天工者,即能不免于人 力矣。”后天的修饰,李渔从修容,服饰,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经验。 1 修容之美。面容的修饰,洁净是基本的前提,洁净面部务必做 到细致,李渔细致入微的阐述他的经验,他说:“盥面之法,无他奇巧, 止是濯垢务净”。面部如果不能洗净分泌的油脂,那么化妆的效果就会 受到影响,“从来上粉着色之地,最怕有油,有即不能上色”。要使面 部洁净,使用的物具必须做到干净,洁面用的巾帕因为不只是用于修 面,因此不免会沾上一些油腻,“则巾帕之不洁也久矣”,长期用这样 的巾帕来拭暖,可能使面部因为为油腻所附而影响化妆的效果,故此, 李渔告诫道:“拭面之巾,止供拭面之用,又须用过即浣,勿使稍带油 痕,此务本穷源之发也”。 面容的修饰,李渔主张顺应自然,而不能刻意跟随潮流,否则会 变得不伦不类。李渔说:“可见古人之妆,全用自然,毫无造作”对 于那些故弄玄虚,刻意标新立异的人,李渔持否定态度,“窃怪今之所 煽“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种种新式,非不穷新极异,令人 改观,然于当然应有,形色相类之义,则一无取焉”李渔虽然反对盲 目跟随潮流但他并不僵化呆板。就发型一事,李渔道:“然龙乃善变之 物,发无一定之形,使其相传至今,物而不化,则龙非蟠龙,乃死龙 矣;发非佳人之发,乃死人之发矣。”比如当时世人偏信唐诗“淡扫峨 眉朝至尊”,以不施粉墨为时尚,李渔就表示不赞同,李渔认为并不是 所有的人都不该施脂粉,他建议道:“惟美色可施脂粉,其余可以不设。 何也? 美者用之可以愈增其美,陋者加之更增其丑。” 适当的点缀,也能增加女性的魅力。李渔说道:“珠翠宝玉,妇人 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有此等奇珍异宝覆于其上,则 光芒四射,能令肌发改观,与玉蕴于山而l 【j 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 理也”除了珠宝金银之外,花一样也可当作首饰之用,“晨起簪花, 听其自择,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心插戴,自然合宜,所谓两相欢 也”此外,香气也有点缀的效果,在剃发二首其二,李渔写道: “晓起初闻茉莉香,指拈几朵缀芬芳。”。这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把花香 作为装饰的一种手段,李渔认为花香和肥皂等物对女性美都能起到点 缀的效用,李渔道:“有国色而有天香,与无国色而有天香,皆是千 中遇一:其余则熏染之力,不可少也其力维何? 富贵之家,则需花 露其次则用香皂浴身,香茶沁口,皆应是闺中应有之事” 2 服饰之美。服饰对于女性的美化效用可谓“善莫大焉”,李渔 花费了一定的篇幅阐述他在这方面的经验,他从服装的穿着得体、效 果以及服饰的制作方面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说明: 服饰的穿着得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服饰的穿着应该与人的身份相称。李渔认为人穿衣服应该 考虑自己的身份,贵人有贵人的穿着,穷人有穷人的穿着,李渔的穿 着带有明显的门户之见,“贵人之妇,宜批文采,寒俭之家,当衣缟素, 所谓与人相称也。”穿衣如果合乎自己的身份,就会越显其美,不合乎 自己的身份气质,往往会适得其反,自揭其丑,“同一衣也,富者服之 章其富,贫者服之益章其贫:贵者服之章其贵,贱者服之益章其贱。 有德行之贤者,与无品无才之不肖者,其为章身也亦然” 其次,穿衣不独要考虑身份,衣服的颜色与皮肤也要相称,“面颜 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 黑矣。”皮肤细腻的人,则不管服饰是精致还是粗糙都适合穿,皮肤比 较粗糙的人,则只适合穿精致的服饰,穿粗糙的服饰就“愈形其糙也。” 第三,服饰的穿着,还应该考虑人的年龄,“二八佳人,如欲华美其服, 则青上撒线,青上堆花,较之他色更显。” 服饰穿着的效果,体现在: 首先,李渔认为服饰的搭配如果得当,那么就会呈现出特别的风 貌,“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于内,风飘袂起,无色灿然, 使一衣胜似一衣,非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口卡车出售合同范例
- ktv酒水购销合同范例
- 保健品购销合同范例
- 出售废钢合同范例
- 伙计投资合同范例
- 个人分期合同范例
- 亲子超人加盟合同范例
- 出租早餐合同范例
- 养殖小区买卖合同范例
- 出口代理记账合同范例
- 初中防电信诈骗课件
- 2022长大桥梁养护指南 第 2 部分:机电系统维护管理指南
-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课件【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1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保安证考试题及答案南京
- 办公室管理-形考任务四(第五章)-国开-参考资料
- 机械维修的实习周记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含有教学反思
- 《ANN神经网络》课件
- 《血清蛋白电泳》课件
- 全球科研伦理的国际共识-深度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