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 幸福问 题的伦理思考 y 7 0 8 4 5 2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摘 要 幸福是一个复杂的、 综合性的截 先 含 , 本文旨 在伦理学范畴内论 述幸福问 题。 首先, 明 确伦理幸福的 涵义, 认为需要是幸福的内 在驱动力量, 快乐是 幸福的一种伴随现象, 幸福与不幸的是一对辨 证统一的矛盾。 其次, 作为社 会 关 系中 的 人, 在 对 幸 福的 追求 过 程中 无 不 伴 随 着对 道 德与 幸 福的 思 考。 在 事实层面上, 它们正历经着一个不断从对峙、 扬弃而走向 统一的过程。 再次, 在对中 西方幸福伦理思想的梳理过程当中, 我们还看到我们民族千百年来传 承 下来的 美 德正 在经受 着西方所谓现 代文明的 冲击。 当 改 革开 放 的大门 面向 世界的时 候, 西方各种人生观、 价值观如同决堤的 潮水一样破门 而入。 特别 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蒸蒸日 上, 仿佛人们更有理由 来摒弃传统理 性的道德约束, 本文的内 在思想逻辑就是希冀在快乐主义、 禁欲主义、 功利 主 义 和消 费 主 义 等等 林林 总总的 幸 福 思想 和幸 福 理想中 寻找 一 个能 够体 现 人之 为 人 之 本 性 的内 在线 条。 消费 主义 在 西 方的 盛 行 和 在部 分发 展 中国 家的 渗透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期望中的 幸福, 因 此, 我们要谨防这种单向 度的 人生 幸福理想在国人中蔓延。 在防患于未然的道路中, 笔者认为我 们一定要注意 加强未成年青少年的幸福观教育。 在对未成年青少年幸福观养成的立体社 会 工程中, 社会系统和师德师爱教育是其中 尤其值得关注的问 题。 关键词:幸 福 , 道 德, 消 费 主 义, 未 成 年 人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t h i n k i n g o n h a p p i n e s s ab s t r a ct i sa c o m p l i c a t e d , i n t e g r a t iv e c o n c e p t , a n d t h i s a r t ic l e a i m s a t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 i s s u eo f h a p p i n e s s i n e t h i c s c a t e g o r y .t h i s a r t i c l e s p e c i fi e s t h e m e a n i n g o f e t h i c a l h a p p i n e s s , a n d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n e e d i s i n t e r n a l d r i v i n g s t r e n g t h o f h a p p i n e s s ,p l e a s u r e i s a c o n c o m i t a n t p h e n o m e n o n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o f h a p p i n e s s , h a p p i n e s s a n d a d v e r s i t yi s a p a i r o f w h ic h a r e d i a l e c t i c a l u n i t y . s e c o n d l y , l i v i n g i n s o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 p e o p l e n e e d t o t h in k a b o u t m o r a l i t y a n d h a p p i n e s s t h e c o u r s e o f s e e k in g f o r h a p p i n e s s , a n d t h i s c o u r s e o f t h i n k i n g i s d e v e l o p i n g fr o m o p p o n e n c y a n d s u b l a t io n t o u n i t y a c t u a l l y . t h i r d ly , w h e n h a c k l i n g h a p p m es s e t h i c s t h o u g h t s o f c h i n a a n d w e s t e rn5 ,、 v e , f i n d c h i n e s e v i r t u e s w h i c h h a v e b e e n t r a n s f e r r e d f o r t h o u s a n d s o f y e a r s b e i n g s t r i k e d b y w h a t i s c a l l e d w e s t e rn m o d e r n c iv i l i z a t i o n . wh e n t h e d o o r o f r e f o rm a n d o p e n i n g o p e n s w i d et h e w o r l d , v a r i o u s w e s t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v al u e s b r e a k i n l i k e a b i l l o w . e s p e c i a l l y i n 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 , p e o p l e s l iv i n g s t a n d a r di n a f a s t s p e e d , it s e e ms t h a t t h e y h a v e m o r er e a s o n s t o s p u m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n d r a t i o n a l m o r a l i t y r e s t r i c t i o n , a n d t h i s a r t i c l e s in t e rn a l t h in k in g l o g i c i s t o f in d a 关一于 幸福问 题的伦理思考 l i n e w h i c h o p e n s o u t h u m a n s in b e i n g i n v a r i o u s h a p p i n e s s a n t i lo g y a n d i d e a l i t y , s u c h a sa s c e t i c i s m, 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 a n d c o n s u m e r i s m. wh a t i s m o r e ,s m s p r e v a i l i n g i n w e s t e rn c o u n t r i e s a n d p e n e t r a t i o n i n s o m e d e v e l o p i n g n o t b r o u g h t p e o p l ee c t e d b e f o r e h a n d , t h e r e f o r e , w e b e c a u t i o u s n o t t o t h e s i n g l e - l i n ei d e a l i t y e x t e n d i n our o n t h e r o a d o f n i p p i n g i n t h e b u d ,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f o r u s t o p a y m u c h a t t e n t i o n t o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j u v e n i l e s h a p p in e s s e d u c a t i o n t h e t r i d i me n s i o n a l s o c i a l e n g me e n n go f f o r m i n g j u v e n i l e s s o c i a la n d t e a c h e r s l o v e a r e t h e k e y p r o b l e m s t h a t s p e c i a l c o n c e rns . p me s s , key h 叩m o r a l i t y , c o n s u m e r i s m , j u v e n i l e 3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引言 幸福问题一向是伦理学家们所关心的中心问题,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伦理 学的使命就是研究和回答 “ 什么是幸福” ,以及指导人们 “ 如何实现幸福”的学 问。 幸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人生多种体验和能力的总和。新华网北京 1 2月 1 3日公布的 2 0 0 5 年社会蓝皮书中 “ 2 0 0 4 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 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 这一事实更加说明,物质幸福 在幸福体系中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重要, 也就是说, 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的发 展一日 千里, 但是繁荣的经济进步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同样品格的精神幸福感。 而 人生幸福感是一个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走向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 力量! 所以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笔者选取这样的论文题目, 期望在梳理中西方思 想文化精髓的过程中, 某些想法能够对于现代社会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定位自 我人 生幸福的思索中,略有裨益,幸莫大焉。 一、幸福概念的伦理内涵 幸福是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境地, 自 从人类诞生那一刻起, 人们就为着“ 幸福” 或 “ 幸福的生活”这个理想而上下求索地奋斗着,恩格斯在 1 8 7 4 年为共产主义 者同盟写的信条草案中一语道破这个真理: “ 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 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 是无须加以证明 的 例如, 每个人都追求 幸福。 ” 2 幸 福也 是一 个复 杂 和综合 性很强的 概念, 由 于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 社会关系背景等等的不同, 形成了事实上人们对幸福的 理解的不尽相同: 有的人以富贵荣华为人生第一鹊的: 有的人以官运亨通为人世 永远的追求; 有的人以长命百岁为终生理想; 也有的人以个人自由无羁为最高目 标,同时, 也有人以自我的全面、 健康发展为人生要的。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 矛盾, 一方面是人们是如此渴望得到幸福; 而另一方面, 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又 t h ttp ;llw w w .x in h u a .c o m 2 0 0 4 年1 2 月1 3 日 z 马 克 思恩 格斯全集 第4 2 卷, 北京人民出 版社,1 9 7 9 年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引言 幸福问题一向是伦理学家们所关心的中心问题,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伦理 学的使命就是研究和回答 “ 什么是幸福” ,以及指导人们 “ 如何实现幸福”的学 问。 幸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人生多种体验和能力的总和。新华网北京 1 2月 1 3日公布的 2 0 0 5 年社会蓝皮书中 “ 2 0 0 4 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 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 这一事实更加说明,物质幸福 在幸福体系中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重要, 也就是说, 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的发 展一日 千里, 但是繁荣的经济进步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同样品格的精神幸福感。 而 人生幸福感是一个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走向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 力量! 所以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笔者选取这样的论文题目, 期望在梳理中西方思 想文化精髓的过程中, 某些想法能够对于现代社会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定位自 我人 生幸福的思索中,略有裨益,幸莫大焉。 一、幸福概念的伦理内涵 幸福是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境地, 自 从人类诞生那一刻起, 人们就为着“ 幸福” 或 “ 幸福的生活”这个理想而上下求索地奋斗着,恩格斯在 1 8 7 4 年为共产主义 者同盟写的信条草案中一语道破这个真理: “ 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 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 是无须加以证明 的 例如, 每个人都追求 幸福。 ” 2 幸 福也 是一 个复 杂 和综合 性很强的 概念, 由 于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 社会关系背景等等的不同, 形成了事实上人们对幸福的 理解的不尽相同: 有的人以富贵荣华为人生第一鹊的: 有的人以官运亨通为人世 永远的追求; 有的人以长命百岁为终生理想; 也有的人以个人自由无羁为最高目 标,同时, 也有人以自我的全面、 健康发展为人生要的。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 矛盾, 一方面是人们是如此渴望得到幸福; 而另一方面, 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又 t h ttp ;llw w w .x in h u a .c o m 2 0 0 4 年1 2 月1 3 日 z 马 克 思恩 格斯全集 第4 2 卷, 北京人民出 版社,1 9 7 9 年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是如此千差万别。 那么, 人人都渴求的 幸福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所有对于普遍意 义的幸福涵义的解说都未能尽如人意。因此,康德不无沮丧地说: “ 幸福的概念 是如此不确定,以致尽管每一个人都希望达到幸福, 但他从来都无法明确地、 前 后一贯地说出 他真正希望和意愿的是什么。 ” 3 如此看来, 幸福好像真的就是一个 人台 人殊的命题了。 但是,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在对幸福的相对理解过程中, 我 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存在着绝对的幸福。 也就是我们可以利用归纳法, 从具 体的、构成幸福必不可少的要素的分析入手来寻找相对真理中的绝对真理。 ( 一)幸福的构成要素 对于幸福的构成要素问题, 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所涉猎, 很早以前, 中 国古代典籍 尚书中“ 向 用五福” 的阐释和古希腊时期梭伦关于幸福的五个基 本构成要素的思想便遥相呼应。 “ 向 用五福” 中的“ 五福” : 一曰寿, 二曰富, 三日 康宁, 四曰恢好德, 五曰考终命。 ”而梭伦认为幸福应该具备的五个要素是: 中等 财富;身体无残疾、没有疾病;一生顺利,总是心情舒畅;有好儿孙;能善终, 光彩而安乐地死去。 4 中西方对于幸福的 基本构成要素问 题上有异曲同 工之处, 但是, 人生并不是都尽如我们所希望和想象的那样, 并不是所有的幸福都会汇集 到 一 个人的身上, 当不能把所有的幸福都尽收囊中的时候, 是爱好美德, 祈望心 情舒畅, 一生顺利的精神心理体验的幸福更重要, 还是安居乐业, 健康长寿的物 质获得更可取呢?为论述方便, 在不严格的意义上, 我们还可以这样概括地发难: 是主观的幸福重要还是客观的幸福更值得向往呢?围绕着这个问题标准的争论, 又形成了两派: 幸福是主观的和幸福是客观的。 主观论认为, 幸福就是快乐的主 观心理体验。 穆勒说: “ 幸福就是快乐和免除痛苦, 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愉快。 ” , 然而, 依据现实生活体验, 我们可以 发现,单纯从个体主观的心理体验上来定 义幸福则难免陷入要么浅薄, 要么唯心主义的尴尬中。 那么, 客观论是不是就是 可取的了呢? 假如有这样一个人, 他一生富裕安宁、丰衣足食,但是没有喜怒、 没有欲望和理想, 这样的幸福恐怕又不能称其为“ 人” 的意义上的幸福了。 所以, 调和这两种观点, 有人将幸福以另外一种标准来界定, 将幸福分为物质幸福、 社 3 周 辅 成 编 西 方 伦 理 学 名 著 选 辑 下 卷 , 商 务 印 书 馆1 9 8 7 年 版, 第3 6 6 页 4 周 辅 成 西 方 伦 理 学 名 著 选 辑 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1 9 8 7 年 版第3 1 - 3 7 页 5 穆 勒: 功 利主 义 北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5 7 年 版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是如此千差万别。 那么, 人人都渴求的 幸福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所有对于普遍意 义的幸福涵义的解说都未能尽如人意。因此,康德不无沮丧地说: “ 幸福的概念 是如此不确定,以致尽管每一个人都希望达到幸福, 但他从来都无法明确地、 前 后一贯地说出 他真正希望和意愿的是什么。 ” 3 如此看来, 幸福好像真的就是一个 人台 人殊的命题了。 但是,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在对幸福的相对理解过程中, 我 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存在着绝对的幸福。 也就是我们可以利用归纳法, 从具 体的、构成幸福必不可少的要素的分析入手来寻找相对真理中的绝对真理。 ( 一)幸福的构成要素 对于幸福的构成要素问题, 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所涉猎, 很早以前, 中 国古代典籍 尚书中“ 向 用五福” 的阐释和古希腊时期梭伦关于幸福的五个基 本构成要素的思想便遥相呼应。 “ 向 用五福” 中的“ 五福” : 一曰寿, 二曰富, 三日 康宁, 四曰恢好德, 五曰考终命。 ”而梭伦认为幸福应该具备的五个要素是: 中等 财富;身体无残疾、没有疾病;一生顺利,总是心情舒畅;有好儿孙;能善终, 光彩而安乐地死去。 4 中西方对于幸福的 基本构成要素问 题上有异曲同 工之处, 但是, 人生并不是都尽如我们所希望和想象的那样, 并不是所有的幸福都会汇集 到 一 个人的身上, 当不能把所有的幸福都尽收囊中的时候, 是爱好美德, 祈望心 情舒畅, 一生顺利的精神心理体验的幸福更重要, 还是安居乐业, 健康长寿的物 质获得更可取呢?为论述方便, 在不严格的意义上, 我们还可以这样概括地发难: 是主观的幸福重要还是客观的幸福更值得向往呢?围绕着这个问题标准的争论, 又形成了两派: 幸福是主观的和幸福是客观的。 主观论认为, 幸福就是快乐的主 观心理体验。 穆勒说: “ 幸福就是快乐和免除痛苦, 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愉快。 ” , 然而, 依据现实生活体验, 我们可以 发现,单纯从个体主观的心理体验上来定 义幸福则难免陷入要么浅薄, 要么唯心主义的尴尬中。 那么, 客观论是不是就是 可取的了呢? 假如有这样一个人, 他一生富裕安宁、丰衣足食,但是没有喜怒、 没有欲望和理想, 这样的幸福恐怕又不能称其为“ 人” 的意义上的幸福了。 所以, 调和这两种观点, 有人将幸福以另外一种标准来界定, 将幸福分为物质幸福、 社 3 周 辅 成 编 西 方 伦 理 学 名 著 选 辑 下 卷 , 商 务 印 书 馆1 9 8 7 年 版, 第3 6 6 页 4 周 辅 成 西 方 伦 理 学 名 著 选 辑 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1 9 8 7 年 版第3 1 - 3 7 页 5 穆 勒: 功 利主 义 北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5 7 年 版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但是这三个要素的划分并不能经得住科学的严密推 敲。 因为, 幸福的精神维度总是以物质条件为前提的, 而社会维度本身又包含了 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6 我们虽然不能采纳这种观点, 但是,它却为我们分析幸 福的构成要素提供了一种思考方法。 所以, 从价值尺度的角度来分析什么是幸福 的客观标准, 幸福是一个实然和应然相统一的概念, 所谓实然是说幸福包含人的 当下主观心理体验和客观利益既得,所谓应然是指幸福更具有价值尺度的含义, 主要指人生目的和理想的实现, 特别是人的自 我完善的实现。 也可以用一句话来 概括: 幸福是一个个人欲望和社会欲望的统一。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社会欲望 是指“ 一个生命体这样的素质: 它可以使别的生命体观念中的欢乐和痛苦的心态 成为它自己的一种快乐和痛苦的体验。 这种趋向的结果当然就是, 它的承载 者把别人的欢乐心态确立为行为的目 标。 在目 标一旦达到时, 他也享受到效果快 乐。 ” 7 真正的 幸福就是既包含个体生命体物质存在欲望的 满足, 又包含人的 社会 需要得以实现的一种状态。 因此, 进一步理解幸福的概念, 我们就需要对需要和 欲望与幸福的关系进行再论述了。 ( 二)需要和欲望是幸福的内驱力 人们人生幸福的获得和产生快乐体验的人的需要、 欲望的满足分不开的。 所 谓 “ 需要” 是 “ 事物对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条件 ( 包括主观和客观的条件) 的依赖 j性, 也就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 包含有两层含义: 那些 对于有利其存在和发展的东西的依赖性叫做正常的或健康的需要; 那些对于有害 其存在和发展的东西的依赖性则叫做反常的或病态的需要。 ”所谓 “ 欲望”是有 大脑的动物 ( 特别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对需要的心理体验、对需要的意识、 觉知,是意识到的需要, 是需要在大脑中的反映。 8 需要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本 能, 而只有欲望才是人所特有的。 我们说人的幸福的实现不能离开人基本需要和 欲望的满足, 不证自明的道理在于“ 需要” 是人存在的基本物质前提, 如果没有 了生存的基本保障, 那么,人不为人了, 人所谓的 “ 幸福” 等等一切也就无从谈 6 参 见 周 中 之 主 编 伦 理 学 人民 出 版 社2 0 0 4 年6 月 第1 版, 第3 2 0 页 7 莫 里 茨 石 里 克 伦 理 学问 题 , 华 夏 出 版 社2 0 0 1 年 版 , 第1 4 3 页 s 朴英: 幸 福的 伦理学解读 , 思 想战线 , 2 0 0 3 年第2 期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但是这三个要素的划分并不能经得住科学的严密推 敲。 因为, 幸福的精神维度总是以物质条件为前提的, 而社会维度本身又包含了 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6 我们虽然不能采纳这种观点, 但是,它却为我们分析幸 福的构成要素提供了一种思考方法。 所以, 从价值尺度的角度来分析什么是幸福 的客观标准, 幸福是一个实然和应然相统一的概念, 所谓实然是说幸福包含人的 当下主观心理体验和客观利益既得,所谓应然是指幸福更具有价值尺度的含义, 主要指人生目的和理想的实现, 特别是人的自 我完善的实现。 也可以用一句话来 概括: 幸福是一个个人欲望和社会欲望的统一。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社会欲望 是指“ 一个生命体这样的素质: 它可以使别的生命体观念中的欢乐和痛苦的心态 成为它自己的一种快乐和痛苦的体验。 这种趋向的结果当然就是, 它的承载 者把别人的欢乐心态确立为行为的目 标。 在目 标一旦达到时, 他也享受到效果快 乐。 ” 7 真正的 幸福就是既包含个体生命体物质存在欲望的 满足, 又包含人的 社会 需要得以实现的一种状态。 因此, 进一步理解幸福的概念, 我们就需要对需要和 欲望与幸福的关系进行再论述了。 ( 二)需要和欲望是幸福的内驱力 人们人生幸福的获得和产生快乐体验的人的需要、 欲望的满足分不开的。 所 谓 “ 需要” 是 “ 事物对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条件 ( 包括主观和客观的条件) 的依赖 j性, 也就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 包含有两层含义: 那些 对于有利其存在和发展的东西的依赖性叫做正常的或健康的需要; 那些对于有害 其存在和发展的东西的依赖性则叫做反常的或病态的需要。 ”所谓 “ 欲望”是有 大脑的动物 ( 特别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对需要的心理体验、对需要的意识、 觉知,是意识到的需要, 是需要在大脑中的反映。 8 需要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本 能, 而只有欲望才是人所特有的。 我们说人的幸福的实现不能离开人基本需要和 欲望的满足, 不证自明的道理在于“ 需要” 是人存在的基本物质前提, 如果没有 了生存的基本保障, 那么,人不为人了, 人所谓的 “ 幸福” 等等一切也就无从谈 6 参 见 周 中 之 主 编 伦 理 学 人民 出 版 社2 0 0 4 年6 月 第1 版, 第3 2 0 页 7 莫 里 茨 石 里 克 伦 理 学问 题 , 华 夏 出 版 社2 0 0 1 年 版 , 第1 4 3 页 s 朴英: 幸 福的 伦理学解读 , 思 想战线 , 2 0 0 3 年第2 期 关于幸福问 题的伦理思考 起了。 所以, 恰如罗素所言 : “ 我们的 冲动与欲望是创造我们幸福的要素” 9 格雷 也认为, “ 幸福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 的在我们的自 然需要没有得到满 足以 前, 是无法达到的。 ” “ “ 作为一种内 驱力, 人的 欲望是一团生命的活火。 这生命的活火追逐着幸福。 ” ” 由 此我们可以 看出, 幸福和欲望、 需要须臾不离, 没有欲望和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就没有人生的幸福。 但是, 人与人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方式不一样, 人的存在方式也就不一样, 其结果就是人们对外界世界的需 求和欲望自 然就不同。 并且如前所述, 人的需要和欲望也有健康、 正确与否之分。 因此, 把这两方面意思归结为一点,那就是: 欲望和需要是应该有差别的,不是 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应当欲求的。 结合人自身的自 然和社会属性来分析, 我们可 以把人的需要和欲望作一简单分析。伊壁鸡鲁认为欲望这个东西可以分为三类: “ 有些欲望是自然的和必要的, 有些是自 然的而不是必要的, 又有些是既非自 然 而又非必要的。 ” 2 他举例说, 面包和水属于第一类;牛奶和奶酪是第二类; 第 三类是那些虚妄的权势欲、 财富欲等等。 这种区分可谓经典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对于我们理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在需求欲望的区分上, 今人和古 人有“ 英雄所见略同” 之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 动机和人格 一书中, 明确地提出了金字塔式的需要层次: i 、 是生理的需要, 即饮食男女; 2 、 安全的需要,指安全、稳定和经济生活的保障;3 、社交的需要,即相属关系和 爱; 4 、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 尊和社会、 他人对自 我的尊重;5 、认知的需要; 6 、 审美的需要;7 、自 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 智。 可以说马斯洛对人的需要、 欲望的区分比伊壁鸡鲁更细化和更深入, 生理的 需要和自 然的需要是处于一个水平线上的, 这一点两位思想家有相同和相通之 处, 所不同的是马斯洛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比伊壁鸿鲁更深刻和更丰富一些, 他 不仅看到了人的低层次的社会需要还看到了人的较高级的认知和审美以及最高 的自 我实现的需要。 物质需要和欲望的满足是人们获得人生幸福的第一步骤, 幸 福就是这种需要和欲望得以满足时的心理体验。 但是, 这种快乐体验还处于较低 水平, 这种一时的口腹之欲获得满足时的快乐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幸福, 首 先, 这种满意可能是短暂的; 其次, 假如这种满足是恒长的,那么, 这种快乐还 9 罗 素 : 为 什 么 我 不 是 基 督 教 徒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8 2 年 版, 第7 4 页 10格 雷 : 人 类 幸 福 论 , 商 务 印 书 馆1 9 6 3 年 版, 第1 1 页 i n 陈 根 法 、 吴 仁 杰 著 幸 福 论 。 上 海 人民 出 版 社1 9 8 8 年 版 , 第6 页 1 2 周 辅 成 西 方 伦 理 学名 著 选 辑 上 卷, 商 务印 书 馆1 9 6 4 年 版, 第%页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是处在低层次的,因此,还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 三)快乐是幸福的一种伴随现象 之所以说口 腹之乐还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点我们可以以史为证, 早在原始 社会, 人们在斗天、斗地、 斗自 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存需求的某种满足是最原 始和朴素的快乐。 阶级社会出现以后,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始祖泰勒斯, 提出 “ 成 功最快乐” 的命题, 赋予幸福以人文社会的内 涵,即要求在自 然性的欲望和社会 性事业成功中获得快乐、 幸福。 此后的思想家不断丰富着对于幸福的理解, 提出 了 不少具有深刻意义的真知灼见。如伊壁坞鲁认为快乐就是指身体上 “ 无痛苦” 和灵魂中“ 无纷扰” ; 托马斯 阿奎那说: “ 人类的幸福, 决不在身休上的快乐” : 康德则认为, 从感官是否得到满足引出苦乐不具有普遍性。 这一点和中国古代哲 人一样,更多地强调以精神需要满足与否作为苦与乐的标准,如儒家把 “ 为仁” “ 行义”作为人生理想,能为此努力,虽“ 饭疏食而饮水,曲胧而枕之” 但 “ 乐 亦在其中矣” 。道家把精神上超脱是非、利害、生死等矛盾视为快乐,甚至以死 亡为 “ 至乐” 认为死亡不仅可以解脱 “ 生人之累, 、 “ 人间之劳” ,且 “ 无君于上, 无臣 于上, 亦无四时之事” , “ 虽南面王乐, 不能过也。 ” 3 。 魏晋时 稚康主张“ 意 足”为乐,认为 “ 借外物而乐之,外物虽丰。哀亦备矣” ,而精神上的自 我满足 “ 虽无钟鼓, 乐已 具矣 1 4 , 体现了 一种对精神快乐的追求。因 此, 我们说幸福 不是一个纯粹心理学上的概念,除了对于一定社会生活实际的某种愉快的 感受, 幸 福 还 在 乌 对 生 活 的 意 义 的 认 识 与 评 价 。 所 以 , 这 也 是 我 们 之 所 以 说 幸 福 与 愉 快 是两个不同级别境界的原因之一。 快乐与幸福这两个范畴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如同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样, 本 质通过现象来表现, 但现象不等同于本质。 比 较接近实际的说法是, 俄国教育家 乌申斯基所讲的, 愉快只是幸福的伴随现象。 人由于需要的满足而做出的愉悦反 映, 是生命道路上的一种局部的、 暂时的感觉形象, 它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也 不是对人生的一种整体性评价。 这就是说, 快乐与幸福可以 有联系, 但幸福并不 能简单地归结为快乐。 还有亚里士多德也认为, 快乐属于幸福, 但幸福不能归结 为快乐。 快乐是只是感性欲求, 而幸福则需要理性指导。 所以, 我们可以用德漠 1 3 庄 子 至 乐 1 4 答 难 养 生 论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是处在低层次的,因此,还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 三)快乐是幸福的一种伴随现象 之所以说口 腹之乐还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点我们可以以史为证, 早在原始 社会, 人们在斗天、斗地、 斗自 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存需求的某种满足是最原 始和朴素的快乐。 阶级社会出现以后,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始祖泰勒斯, 提出 “ 成 功最快乐” 的命题, 赋予幸福以人文社会的内 涵,即要求在自 然性的欲望和社会 性事业成功中获得快乐、 幸福。 此后的思想家不断丰富着对于幸福的理解, 提出 了 不少具有深刻意义的真知灼见。如伊壁坞鲁认为快乐就是指身体上 “ 无痛苦” 和灵魂中“ 无纷扰” ; 托马斯 阿奎那说: “ 人类的幸福, 决不在身休上的快乐” : 康德则认为, 从感官是否得到满足引出苦乐不具有普遍性。 这一点和中国古代哲 人一样,更多地强调以精神需要满足与否作为苦与乐的标准,如儒家把 “ 为仁” “ 行义”作为人生理想,能为此努力,虽“ 饭疏食而饮水,曲胧而枕之” 但 “ 乐 亦在其中矣” 。道家把精神上超脱是非、利害、生死等矛盾视为快乐,甚至以死 亡为 “ 至乐” 认为死亡不仅可以解脱 “ 生人之累, 、 “ 人间之劳” ,且 “ 无君于上, 无臣 于上, 亦无四时之事” , “ 虽南面王乐, 不能过也。 ” 3 。 魏晋时 稚康主张“ 意 足”为乐,认为 “ 借外物而乐之,外物虽丰。哀亦备矣” ,而精神上的自 我满足 “ 虽无钟鼓, 乐已 具矣 1 4 , 体现了 一种对精神快乐的追求。因 此, 我们说幸福 不是一个纯粹心理学上的概念,除了对于一定社会生活实际的某种愉快的 感受, 幸 福 还 在 乌 对 生 活 的 意 义 的 认 识 与 评 价 。 所 以 , 这 也 是 我 们 之 所 以 说 幸 福 与 愉 快 是两个不同级别境界的原因之一。 快乐与幸福这两个范畴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如同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样, 本 质通过现象来表现, 但现象不等同于本质。 比 较接近实际的说法是, 俄国教育家 乌申斯基所讲的, 愉快只是幸福的伴随现象。 人由于需要的满足而做出的愉悦反 映, 是生命道路上的一种局部的、 暂时的感觉形象, 它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也 不是对人生的一种整体性评价。 这就是说, 快乐与幸福可以 有联系, 但幸福并不 能简单地归结为快乐。 还有亚里士多德也认为, 快乐属于幸福, 但幸福不能归结 为快乐。 快乐是只是感性欲求, 而幸福则需要理性指导。 所以, 我们可以用德漠 1 3 庄 子 至 乐 1 4 答 难 养 生 论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克利特的话来总结, 就是: “ 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 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 乐。 , , , ( 四)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不幸和幸福是一对辨证统一的矛盾 现实生活并不是尽如人意的。 我们要想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上, 周遭一切 并不会恰如我们所愿那样发展下去, 苦痛和不幸是难免要相伴我们左右的。 所以, 当遭遇痛苦和不幸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又是考验我们是否会获得真幸福的又一 “ 试金石” 。幸福是人人都趋之若鹜的一种美好感觉,然而,一旦论及不幸、祸 凶, ) l 乎每一个人都会顿生抵触情绪。 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在我国古代思想 家那里虽然没有马克思“ 辩证法” 的概念, 但是, 他们以自己 朴素的方式论说了 幸福与祸凶这对矛盾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代代中国人。具体表现在: 1 、有福必有祸,没有祸凶显不出幸福。 老子言: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皆 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 1 6 也就 是说, 因为有丑恶所以才有美善,如果没有美善那么就也没有所谓的丑恶了。 幸 福和祸凶也是同样的道理。 “ 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 举 事 有是 有非” ” 任何事物 和事 情都 是有是 有非, 都是由 矛 盾对立的两 方面构 成的, 有晴圆就有阴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有幸福就有祸 患是自古就无法更改的事实, 所以同样道理: 没有祸患就没有幸福。 恰如没有分 别的苦痛就没有相逢的喜悦。 人生的一切变化, 一切魅力, 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 阴影构成的。有光亮的地方就有阴影,有幸福的地方就一定伴随着不幸和祸患, 只是看矛盾的哪一方力量更强大, 事物和事情就显现出哪一方的品质。 总之, 福 祸是永远连结在一起存在的。 2 、 福与祸是时刻处于动态转化过程当中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变动不居的, 福祸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子 在川 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 舍昼夜。 ” 8 “ 社梭无常 奉, 君臣 无常 位” 所反 应的 就是事物永恒运动变化的道理。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 超过了度的限制, 就会走 向反面。 所以 物极必反。中国古典文献里有“ 乐极生悲” , “ 因祸得福” , “ 否极泰 , , 周 辅 成 : 西 方 轮 流 学 名 著 选 辑 上 卷 卜 第8 3 页 1 6 蔡 元 培 : 中 国 伦 理 学史 , 商 务 印 书 馆2 0 0 0 年 版, 第2 皆 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 1 6 也就 是说, 因为有丑恶所以才有美善,如果没有美善那么就也没有所谓的丑恶了。 幸 福和祸凶也是同样的道理。 “ 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 举 事 有是 有非” ” 任何事物 和事 情都 是有是 有非, 都是由 矛 盾对立的两 方面构 成的, 有晴圆就有阴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有幸福就有祸 患是自古就无法更改的事实, 所以同样道理: 没有祸患就没有幸福。 恰如没有分 别的苦痛就没有相逢的喜悦。 人生的一切变化, 一切魅力, 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 阴影构成的。有光亮的地方就有阴影,有幸福的地方就一定伴随着不幸和祸患, 只是看矛盾的哪一方力量更强大, 事物和事情就显现出哪一方的品质。 总之, 福 祸是永远连结在一起存在的。 2 、 福与祸是时刻处于动态转化过程当中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变动不居的, 福祸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子 在川 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 舍昼夜。 ” 8 “ 社梭无常 奉, 君臣 无常 位” 所反 应的 就是事物永恒运动变化的道理。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 超过了度的限制, 就会走 向反面。 所以 物极必反。中国古典文献里有“ 乐极生悲” , “ 因祸得福” , “ 否极泰 , , 周 辅 成 : 西 方 轮 流 学 名 著 选 辑 上 卷 卜 第8 3 页 1 6 蔡 元 培 : 中 国 伦 理 学史 , 商 务 印 书 馆2 0 0 0 年 版, 第2 不是幸福离开我们,就是我们离开幸福。福与祸的对立转化是没有穷尽的。 所以, 无论是祸福都是暂时的, 只要我们有一颗宁静平常之心, 就会获得理性的 幸福。 3 、幸福还在于为伟大理想而奋斗所历经的苦痛过程之中。 史记载: “ 文王拘而演 周易 ;仲尼厄而作 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 ; 处之腐刑。 左丘失明, 厥有 国语 ” 而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本人则是幽之图圈, 而发愤写作 史记 。这是古人与苦痛忧患斗争而争取幸福的最典型 的写照, 而这过程当中所历经的不幸并没有令他们觉得是不幸, 相反在伟大目 标 的鼓舞下, 这种苦痛不幸在彼时当事者看来反倒是极大的幸福。 作家魏巍在 谁 是最可爱的人 中记叙和雪吃炒面的志愿军战士不觉得苦, 反而认为志愿军的光 荣和伟大也恰在这里的故事,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很多人每临不幸都以 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 拂乱其 所为, 所以 动心忍 性, 增益 其所不能。 ” 2 。 的 话做鼓励, 可见 其影响 之 深远。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幸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因此, 我们要 对幸福概念有一个全面的权衡和理解就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首先, 最重 要的就是,不能因为幸福本身的复杂性就 “ 拈简就浅” 、 “ 掩耳盗铃” ,也就是, 不能避开复杂的问题, 专门挑简单的,浅显的来研究,以自 欺欺人。 我们要结合 人自身需要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多变性, 以 及伦理学科以外的相关学科如社会 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 “ 幸福”问 题。其次,要明晰幸福在于现世应该是 不争的事实。 幸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伦理意识和追求。 在所谓的“ 来世” “ 天国” 这些莫须有的世界无所谓 “ 幸”与 “ 不幸” , “ 福”与 “ 不福” 。因为人只生活于 现世,所以寄幸福于来世的思想是一种盲目 和自 欺的思想。 最后,要认识到幸 老了 孟 子 五十 八章 告子 下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福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范畴, 无论是对于主体的自 我感受, 还是对于主体的实际 生活境遇, 幸福都不仅仅是存在于某一时刻的状态。 “ 如果以存在的完善为视闽 , 则可以进一步看到, 幸福本质上展开于主体的价值创造及与之相关的自 我实现的 过程。 , 2 , 在社会类的发展和主体个体完善过程中, 价值创造具有不同的内容, 那么幸福的形态和意义也具有不同的内容。 这就是幸福的历史性。 这种历史性表 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们的幸福体验随着社会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展, 没有一 成不变的幸福。 所以,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还在于, 要学会结合自身实际, 纵向比 较获得幸福的满足感, 同时也不能裹步不前, 也要在同他人和社会的横向比较中 积极进取获得更大的幸福和满足; 另一方面, 这种历史性还在于幸福是一个恒长 的历史性体验, 不是短暂、 及时性的感性感受, 恰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 一天或短 促的时间并不能使人幸福” , 幸福乃是“ 涉及人的 整个一生” 。 2 2 因此, 可以 看出, 幸福的时间历史性纬度, 是联系个体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一个完整过程, 特别是 未来时间向度所给予我们的幸福希望则是鼓舞我们前进的无尽的动力。 杨国荣: 作为 伦理问题的幸福,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 n i c o m a c h e a n e t h i c s , 1 0 9 8 2 1 6 , 1 1 0 1 a 5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二、幸福与道德关系的中西比较 ( 一 ) 幸 福 与 道 德 是 一 个 不 断 从 对 峙 、 扬 弃 而 走 向 统 一 的 过 程 2 3 作为对伦理学范围内的幸福问题,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的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回 避的课题。 伦理是使人幸福的学问, 道德对于幸福是一种必要的恶, 是与幸福具 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还是水火不相容?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伦理学家的难 题。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 深入的思考, 提出了比较有说服 力的论断:“ 善的追求总是内 含着对幸福的向 往, 当理性从实践的层面关注整个 人生时, 便不能不涉及幸福的问题。以追求存在的完善为指向, 道德与幸福的关 系展开为一个不断扬弃对峙而走向 统一的 过程。” 2 4 也就是说善、 道德的追求与 幸福的关系是在一种矛盾对立和统一中存在的。所以,要理清这种复杂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 “ 什么是道德?” 在中国古代文辞里, 道、 德这两个字最初是分开使用、 各有其意义的,“ 道” 字在先秦诸子那里的意思有三: 或为天地万物之理; 或为宇宙人生之相; 或为人 生行动之法。 易中有 “ 反复其道”“ 履道坦坦” 的表述, 这又反映了中国人 的“ 道”与当时人们的科学观有着直接的联系。“ 德”与“ 得” 意义在西周人的 眼中 基本相同, 意思是人之内在之所得, 即在成其为人的必然要求方面之所“ 得” 就叫 “ 德”。中国最早将 “ 道”与 “ 德”合起来做 “ 道德”用的是管子和荀子, 管子说:“ 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也。” 2 5 荀子说:“ 故学至乎礼, 夫是之 谓道 德之极。 ” 2 6 由 此可 见, 中国 人的“ 道 德” 一 方面 是按照“ 上 天” 、自 然的 规律行为;另一方面,要求通过学习懂得礼义、获得道德。 在西语中的 “ 道德 ( m o r a l i t y )” 一词源于拉丁文“ m o r e s , 本意为风俗、 习 惯等。 道德、德性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根据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