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论文)无铅bga封装的可靠性力学试验及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l l l i i- 指导小组成员 王家楫教授 杨兴高工 俞宏坤副教授 -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前言1 1 1 电子封装技术及其发展趋势2 1 2 电子封装的无铅化进程6 i i 电子封装的微互连技术9 2 1 裸芯片互连技术( 零级封装) 9 2 2 一级封装技术1 l 2 3 二级封装技术1 1 2 4 三级封装技术1 1 i i i b g a 封装形式的特点1 2 3 1b g a 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 2 3 2b g a 的类型1 2 3 3b g a 焊点的检测技术1 6 3 4b g a 的发展趋势1 6 i v b g a 封装可靠性的力学试验。1 8 4 1b g a 封装的可靠性力学试验方案1 8 4 2b g a 封装的可靠性力学试验原理2 0 4 3 试验仪器2 2 4 4 样品的力学试验2 5 4 5 试验结果与讨论3 0 4 6 力学试验的计算机辅助模拟3 6 v b g a 焊点的失效分析3 8 5 1 常用的失效分析技术3 8 5 2b g a 焊点的失效模式及机理4 l 5 3 提高b g a 焊点可靠性的措施5 4 v i 总结5 6 v i i 附录5 7 参考文献6 8 致谢。7 l 无铅b g a 封装的可靠性力学实验及分析 摘要 随着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电子封装业面 临着向“绿色”转变的挑战,采用无铅焊料来替代传统的6 3 s n 3 7 p b 共晶焊料是电 子封装业中焊接材料和工艺发展的大势所趋。 本文着重研究外界机械冲击或热应力对无铅b g a 封装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介绍了b g a 封装的可靠性力学试验( 跌落试验) 及其分析方法,并结合相关的 b g a 焊点高温存贮试验及电老化试验,通过对失效焊点微观结构的观察和化学 成分分析,深入研究b g a 焊点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从而找出引起这些失效 的根本原因和影响焊点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同时借助a n s y s 模拟工具的分析结 果,为开发性能更好、高可靠性的无铅材料、改进无铅工艺提供依据。 关键词 无铅焊料,b g a 封装,力学可靠性,i m c 一 m e c h a n i c a lt e s ta n d a n a l y s i so nr e l i a b i l i t yo fl e a d f r e e b g a p a c k a g i n g a b s t r a c t a se n v i r o n m e n tp o l l u t i o na n dh e a l t hp r o b l e mb e c a m em o r ea n dm o r es e r i o u s l y c o n c e m e d ,t h ee l e c t r o n i cp a c k a g i n gi n d u s t r yi sf a c i n gt h ec h a l l e n g eo fc h a n g e o v e rt o “g r e e n ”,u s i n gt h el e a d f r e es o l d e rm a t e r i a li st h et r e n do ft h ee l e c t r o n i cp a c k a g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i n s t e a d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6 3 s n 3 7 p bm a t e r i a l t 1 1 i sp a p e rw i l li n t r o d u c e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i e sf o rf r e ed r o pt e s t ,o n eo ft h e m e c h a n i c a lr e l i a b i l i t yt e s t sf o rl e a d f r e eb g a p a c k a g i n g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i m p o r t a n t e f f e c to fm e c h a n i c a ls t r e s so nt h er e l i a b i l i t yi s s u e so fb g as o l d e rj o i n t f u r t h e r m o r e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a d d i t i o n a lt h e r m a l e l e c t r i c a if a t i g u et e s t ,t h ef a i l u r e m o d e sa n df a i l u r em e c h a n i s m so fb g as o l d e rj o i n tw i l lb ei n t r o d u c e di nd e t a i l ,a n d t h er e l e v a n tr o o tc a u s e sw i l lb ed i s c u s s e dd e e p l y a n dw i t ht h eu s eo fa n s y s s i m u l a t i o n ,w ec a l lp r o v i d eaf e e d b a c kl i n kt ot h el e a d - f r e em a t e r i a ls e l e c t i o n sa n d p r o c e s s i n gp a r a m e t e r si m p r o v i n g k e y w o r d s l e a d f r e es o l d e r , b g a ,m e c h a n i c a lr e l i a b i l i t y , i m c i 前言 近年来,电子设备及系统正向轻、薄、短、小,多功能,低功耗,高可靠性, 低成本等方向迅速发展。为满足这些要求,一方面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本身正向 超微细化方向进展,特征尺寸从亚微米、0 2 5 p m 进入亚o 1 岬领域,由此引起 的低功耗、高速、高集成化以3 年4 倍的速度按摩尔定律急速推进( 表1 1 ) 。 表1 1 半导体i c 性能的发展趋势 2 0 0 32 0 0 62 0 0 92 0 1 2 d r a m 节距( r u n )l o o7 05 03 5 m p u ,a s i c 节距( n m )1 2 08 56 04 0 m p u 栅长( n m )6 54 02 82 0 d r a m ( 位芯片)4 g1 6 g6 4 g2 5 6 g 集成度 m p u ( 晶体管芯片)7 6 m2 0 0 m5 2 0 m1 4 g 金属布线层数9l l1 21 2 c u 互连的阻挡层厚度( 姗)1 2866 介质层有效介电常数( k ) 3 3 3 63 i 一3 62 7 3 02 7 0 0 硅圆片直径( n m ) 3 0 03 0 04 5 04 5 0 芯片i o 数3 0 0 04 0 0 05 4 0 07 3 0 0 封装i o 数2 2 0 03 0 04 l o o5 5 0 0 高性能1 3 01 6 01 7 01 7 5 功率( w ) 便携式 2 02 42 83 2 最低供电电压( v ) 1 2 1 5o 9 1 2o 6 一旬9o 5 旬6 封装成本( 美分月l 脚) 1 0 5 2 0 3o 9 1 7 50 7 5 1 50 6 5 1 3 另一方面,为适应已经出现的超高速、高放热、多端子、窄节距等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的要求,在确保芯片高性能的同时,实现高密度、高可靠性封装,电子 封装正向多样化方向飞速发展,先后出现了b o a ( b a l lg r i d a r r a y ,球栅阵列封 装) 、f l g a ( f i n el a n dg r i da r r a y ,细节距焊盘栅阵) 、s o n ( s m a l lo u t l i n e n o n l e a d e dp a c k a g e ,无引脚小外形封装) 、q f n ( q u a df l a tn o n - l e a dp a c k a g e , 四侧无引脚扁平封装) 等超小型c s p ( c h i ps c a l ep a c k a g e ,芯片尺寸大小封装) 封装、芯片叠层式3 d 封装、全硅圆片型封装( w a f e rl e v e lp a c k a g e ,w l p ) 等 先进的封装形式。 与此同时,实装方法及实装形态也变得复杂多样化,从传统的d i p 插入式实 装向s m t ( s u r f a c em o u n tt e c h n o l o g y ,表面贴装技术) 、h i c ( h y b r i di n t e g r a t e d c i r c u i t s ,混合集成电路) 、c o x ( c h i po nx s u b s t r a t e s ,x 基板上芯片) 、m c m ( m u l t ic h i pm o d u l e s ,多芯片组件) 、w s i ( w a f e rs c a l ei n t e g r a t i o n ,硅圆片级集 成) 、s o c ( s y s t e m o n c h i p ,芯片上系统) s i p ( s y s t e m i n p a c k a g e ,封装内系 统) 等方向发展。而为了实现上述多种实装,传统的焊料钎焊已不能满足要求, 热压焊、超声压焊、常温压焊、各向异性导电胶浆料和倒装芯片互连技术相继 产生,同时顺应环保要求的新一代绿色封装材料也正处于在开发、实用化阶段中, 无铅化封装是电子封装业发展的趋势。因此,这些先进封装形式、封装材料的可 靠性问题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b g a 封装是目前电子封装业的主流技术,由于其具有细节距尺寸、良好的 电学和机械特性及更高的可靠性等优势,而被广泛用于存储卡、便携式电子产品、 移动电话等诸多领域。然而,由于b g a 器件使用环境的复杂性,外界各种形式 的机械负载和热冲击都会造成b g a 焊点的力学断裂或疲劳失效,从而导致器件 的可靠性降低。因此,对b g a 焊球可靠性问题的研究已是电子封装工程研究的 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将致力于研究外界机械应力对b g a 焊点可靠性的影响,通 过可靠性力学试验( 跌落试验) 模拟b g a 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机械冲击, 研究焊点的疲劳特性,讨论无铅有铅焊料及相应工艺条件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并通过失效分析深入研究焊点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找出影响焊点可靠性的主 要因素,从而对提高无铅b g a 封装的可靠性提出应对措施。 1 1 电子封装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 1 1 电子封装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封装( p a c k a g e ,p k g ) 可定义为:利用膜技术及微细连接技术,将半 导体元器件及其它构成要素,在框架或基板上布置、固定及连接,引出接线端子, 并通过可塑性绝缘介质灌封固定,构成整体立体结构的工艺技术。广义的电子封 装则是指将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所具有的电子的、物理的功能,转变为适用于设 备或系统的形式,并使之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科技,即“将构成电子回路的半导体 元件、电子器件组合成电子设备的综合技术”。 电子封装具有机械支撑、电气连接、物理保护、外场屏蔽、应力缓和、散热 防潮、尺寸过渡、规格化和标准化等多种功能。 电子封装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工艺上讲,电子封装包括薄厚膜技术、基 板技术、微细连接技术、封接及封装技术等四大基础技术;从材料上讲,电子封 装要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材料,如焊剂焊料、焊丝框架、金属玻璃超细粉、陶瓷 粉料、表面活性剂、有机粘结剂、热硬化树脂、聚合物填充材料、聚酰亚胺薄膜、 感光性树脂等:从设计、评价、解析技术讲,涉及到膜特性、电气特性、结构特 2 i 性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分析、评价与检测。 从硅圆片制作出各类芯片开始,到大规模电子设备的组装,一般按实现功能 的不同将电子封装划分为l s i 芯片、封装、模块和系统装置四个阶段( 如图1 1 ) : 芯片的零级封装芯片表面的再布线、形成焊料凸点或金凸点和凸点下金属化 层( u n d e rb u m pm e t a l l i z a t i o n ,u b m ) ;一级封装实现芯片基板的微互连, 将裸芯片封装成单芯片或多芯片组件;二级封装将一级封装和其他元器件一 同实装到p w b ( p r i n t e dw i r i n gb o a r d ,印刷电路板) 或其他基板上;三级封装一 一将二级封装组装到母板( m o t h e rb o a r d ) 上。 图1 1 电子封装的各个阶段( 级) 1 1 2 电子封装的分类 封装的种类繁多、结构多样,其分类的方法也很多: ( 1 ) 、按芯片在基板上的装载方式( 一级封装) 分类 按芯片电极面相对基板的方向( 朝上还是朝下) 来分,有正装片和倒装片( f l i p c h i p ) :按芯片级互连方式来分,有w b ( w i r i n gb o n d i n g ,引线连接法) 、t a b ( t a p ea u t o m a t e db o n d i n g ,带载自动键合法) 、f c ( f l i pc h i p ,倒装芯片法) 和 微机械键合法之分。 ( 2 ) 、按封装基板类型分类 基板的作用是搭载、固定电子元器件,利用其表面或内部形成的电路图形进 行电路的连接,同时兼有绝缘、导热、隔离及保护元器件的作用。从材料上,可 分为有机基板和无机基板两大类:从结构上,又分单层( 包括柔性带基) 、双层、 多层和复合基板等。 ( 3 ) 、按封接或封装方式分类 封接和封装的目的是将半导体元件与外部温度、湿度、气氛等环境隔绝,起 到保护和电气绝缘的作用,同时还可实现向外散热及应力缓和,分为气密性封接 和非气密性树脂封装。 ( 4 ) 、按p k g 的外形、尺寸、结构和实装方式( - - 级封装) 分类 按外形,即根据p k g 接线端子的排布方式对其进行分类,依照p k g 的发展 顺序,先后出现了d i p 、p g a 、q f p 、b g a 、c s p 等几大类。 ( 5 ) 、按封装材料、封装器件和封装结构分类 电子封装又可分为金属封装、金属陶瓷封装、陶瓷封装和塑料封装四类。 1 1 3 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电子设备迅速的轻、薄、短、小化及集成电路芯片性能的飞速提高是促进电 子封装也急速发展的两个车轮。从1 9 0 0 年真空三极管的发明到如今的特大规模 集成电路( u l s i ) ,电子封装技术已先后经历了电子管安装时期( 1 9 0 0 - 1 9 5 0 年) 、 晶体管封装时期( 1 9 5 0 1 9 6 0 年) 、元器件插装( t h r o u g hh o l et e c h n o l o g y ,t h t ) 时期( 1 9 6 0 1 9 7 5 年) 、表面贴装( s m t ) 时期( 1 9 7 5 年) 和高密度封装时期( 2 0 世纪9 0 年代) ,并出现了两次重大的变革叫o 世纪7 0 年代前半期,电子封装 从插入式安装到表面贴装的转变: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电子封装从四边引脚的 q f p 到平面阵列表面贴装( b g a ) 的转变。 进入2 l 世纪,电子封装技术正酝 酿着第三次重大变革( 如图1 2 ) ,向超 小型、超多端子、多芯片的高密度封装 时期迈进,并出现了更多先进的封装形 式,如高性能的c s p 封装、以芯片叠 层式为代表的3 d 封装、硅圆片级封装 4 一一一 图1 3 电子封装总的发展趋势 瞄瓷封麓 魏辩封装 封蓑携格l i 期t l , 氍债格 奄境豺韩 鸭耵 布绶槽辑:锯( 幽 璐【的蠢逮化 蔫甓篼瓣豺辑;置! 譬凳矗l i 钿日嚣瓣篼稚豺辑- l 。l :。t l l t m i 磨锌 啦l a o 图1 4 陶瓷封装向塑料封装的发展趋势 从封装结构形式的发展来看,随着电子元件集成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封装高密 度、多引脚、超小型化的进展,b g a 已代替部分q f p ,并向c s p 等更先进的封 装结构形式发展: b g a 向e b g a ( e n h a n c e db g a ,增强型b g a ) 、f c b g a ( 倒装芯片b g a ) 、 积层式多层基板b g a 方向发展,实现多引脚( 1 0 0 0 ) ,高密度封装。 b g a 向m c m 、叠层式存储器模块发展,实现封装层次的3 d 封装。 b g a 向更窄节距引脚的c s p 发展,实现更高封装密度、更多引脚数和 更高性能的小型化封装。 b g a 向f c c s p 、2 芯片叠层、3 芯片叠层方向发展,实现芯片层次的 3 d 封装。 b g a 向硅圆片级c s p 、存储器模块发展,通过硅圆片的封装技术,提高 封装密度、降低成本。 5 一一 各类先进封装形式的先后问世,对封装工艺和封装材料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涉及到薄厚膜技术、多层基板技术、微互连技术、封接与封装技术等各领域。 目前,人们正在大力研究开发的新工艺、新材料主要包括倒装芯片技术,可控塌 陷芯片互连技术( c o n t r o l l e dc o l l a p s ec o m p o n e n tc o n n e c t i o n ,c 4 ) ,芯片直接搭 载技术( d i r e c tc h i pa t t a c h i n g ,d c a ) ,钉头凸点键合技术( s t u db u m pb o n d i n g , s b b ) ,下填充技术( u n d e r - f i l l ) 与材料,耐高温有机基板材料,b g a 及c s p 的 表面贴装技术、检查与返修,各向异性导电膜浆料( a n i s o t r o p i cc o n d u c t i v e f i l m p a s t e ,a c f a c p ) ,无铅焊料,积层式( b u i l d u p ) 多层基板制作,激光法 制作埋孔,导体埋孔工艺等。 1 2 电子封装的无铅化进程 由于铅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延展性、低熔点和耐腐蚀性,长期以来一直被广 泛应用于电子封装业的微互连工艺。研究表明,p b 在铅锡焊料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减小焊料表面张力,提高浸润性;阻止b s n 向仪s n 的相变( 发生在1 3 以下,并会引起2 6 的体积膨胀) :促进焊料与被焊件之间快速形成键合。然而, 铅本身是有毒金属,大量的使用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也极大地危害 到人体健康。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在追求电子产品高性能的同时, 更注重它的无毒、绿色、环保等特点,限制或禁止使用铅的呼声日渐高涨,许多 国家已先后制定了对铅的限制法规,电子封装业的“无铅化”已成为今后发展的 必然趋势,因此寻找、开发绿色无铅封装材料以及实施无铅工艺制程已成为当今 电子工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焊料的无铅化是无铅封装的关键,开发新型无铅焊料,要求其在熔点、强度、 耐热疲劳及蠕变特性等性能方面与传统的s n p b 共晶焊料具有可比性,目前对无 铅焊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几类以s n 为基体金属的合金体系( 见表1 2 ) :s n a g c u 系、s n z n 系、s n b i 系。 表1 2无铅焊锡材料特性表 熔点( ) 性能 合金系统具体的组成体统与6 3 s n 3 7 p b 焊料相比 ( 6 3 s n 3 7 p b :1 8 3 ( 2 ) 强度浸润性疲劳特性 s n - 3 5 a g 2 2 1 添加c u s n - 3 5 a g - 0 7 5 c u 2 1 6 2 2 0 s n - a g 系 s n 3 0 a g - 0 5 c u 2 1 7好良好 s n 1a g - 2 b i2 0 0 2 1 4 添加b i s n - 3 4 a g - 4 8 b i 1 8 0 2 0 0 6 s n - 9 z n1 9 9 s n - z n 系好差好 s n - 8 z n - 5 l n - 0 1a g1 8 5 1 9 9 s n 5 8 b i 1 3 8 s n b i 系 良良 差 s n - 7 5 b i 一2 a g 0 5 c u 1 8 7 1 9 9 s n a g 系焊料( 合金共晶成分s r d 5 a g ,熔点2 2 1 ) :在蠕变特性、强度、 耐热疲劳等力学性能方面要优于传统的s n p b 共晶焊料,但浸润性稍差,这与 a g 的表面张力较高有关( a g 、s n 、p b 的表面张力分别为0 9 3 、0 5 5 、0 4 3 n m ) 。 s n a g 系焊料的缺点在于其熔点较高,且在c u 焊盘上的浸润性较差,使用该焊 料需要更高的回流焊温度( 2 6 0 ) ,这对待焊器件及p c b 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对该焊料的研究不仅需要开发低熔点、浸润性好的合金系统,还应考虑提高电子 器件及p c b 的耐热性。目前研究表明,s n a g 系无铅焊料中添加少量b i 、c u 、 i n 可降低合金熔点,其中s n a g c u 系焊料最接近实用化,具有良好的强度、抗疲 劳特性和塑性等优点。 s n z n 系焊料( 合金共晶成分s n 9 z n ,熔点1 9 8 ) :具有与s n p b 共晶焊料 最接近的熔点,力学性能良好且成本较低,有望达到实用化。但z n 是强反应性 金属,易氧化致使焊料浸润性变差,且焊料的保存性较差,长期放置会引起结合 强度变低。为克服易氧化问题,s n z n 系焊料须在氮气等非活性气氛中进行回流 焊,确保良好的浸润性。另外,可添加能破坏氧化膜的合金元素,通过合金化抑 制z n 的氧化。目前,添加3 b i 的s n z n 系合金已达到实用化。 s n b i 系焊料( 合金共晶成分s 1 1 2 8 b i ,熔点1 3 9 ) :具有低熔点,可降低对 电子器件及p c b 耐热性的过高要求,且不存在经时变化及浸润性变差等问题, 拉伸强度等抗疲劳性能也较好。但该焊料一旦发生塑性变形,由于延伸率低而表 现为脆性:而且存在因偏析引起的熔融现象,导致耐热性变差;此外,b i 系焊 料晶粒的粗大化发生在8 0 - 1 2 5 ,会造成焊料强度下降。因此,使用该焊料需 提高b i 本身的延性,同时严格控制回流焊的冷却速度,使b i 晶粒微细化。研究 发现,在s n b i 合金焊料中添加适量的s n a g 合金,可减少焊点中空洞的出现, 改善焊料的焊接性能。一般而言,合金中b i 元素质量分数的增加,焊料的熔点 降低,但耐热疲劳性和延展性也下降,j n - r 性也变差。 总体上无铅焊料应满足:熔点适中、浸润性优良、力学性能合格、抗疲劳性 能优良、电阻率低等性能要求,才能大规模使用,而目前开发出的无铅焊料往往 顾此失彼,要全部满足这五个基本要求还有一定难度,这是无铅合金焊料研究的 难点。 要彻底实现无铅封装,还需解决其他辅助材料的相关问题,如待焊的电子器 件材质不能含铅,即其p n s n 电镀层也要改成无铅镀层( s n a g 、s n c u 、s n b i 等) : 7 需要研制特别的助焊剂,以提高无铅焊料的浸润性:开发新型绿色环氧塑封材料, 能经受无铅焊料回流焊所要求的较高温度。可见,要使无铅封装从研发走向工业 生产、从小批量生产转向大批量生产,在电子工业领域彻底取代铅锡焊接,需要 考虑各方面的相容性问题,包括材料相容性( 焊料及其它辅助材料) 、工艺相容 性( r e n o w 、检测、返修工艺) 、设计相容性、可靠性相容性( 热疲劳、机械应 力) 、设备相容性及成本问题。综合考虑各因素,处理好各方面的相容性,才能 实现电子封装向无铅化的顺利转变。 8 i i 微电子封装的微互连技术 在电子封装工程的四大基础技术,即薄厚膜技术、微互连技术、基板技术、 封接与封装技术中,微互连技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是芯片装连在载体上, 还是封装实体在基板上,都要用到微互连技术。6 3 p b 3 7 s n 共晶焊料的钎焊是早 期广泛应用的微互连技术,但随着互连部位的不断微细化,钎焊变得困难,为满 足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要求,先后出现了w b 、t a b 、c 4 、f c 等先进的微互 连技术( 表2 1 ) 。 表2 1微电子封装及微互连技术的发展情况 年份1 9 7 01 9 8 01 9 9 02 0 0 02 0 0 5 低成本、高 芯片互连 、粕、粕w bf c i o 的f c 封装形式 d i p q f p b g ac s p 裸芯片 组装方式 p i h s m tb g a s m tb g a s m t c 4 、d c a 无源元件分立分立分立分立组合集成 基板 有机 有机有机d c a 板s l i m 封装层次3333 l1 元件类型5 1 05 1 05 l o5 l o1 s i 效率( 芯片基板) 271 02 5 7 5 2 1 裸芯片互连技术( 零级封装) 裸芯片互连技术用于实现芯片与多层基板的微互连,将i c 芯片支撑固定,并 与多层基板进行电气、机械连接。常见的芯片互连技术有引线连接技术( w b ) 、 带载自动键合技术( t a b ) 、倒装芯片技术( f c ) 。 ( 1 ) w b 技术 w b ,即将芯片电极面朝上安装固定在多层布线板上,再用a u 、a i 等微细金 属丝( 0 2 0 - - 5 0 1 a m ) 连接i c 芯片的输入输出电极( i n n e rl e a db o n d i n gp a d :内引 线端子i l b ) 和p c b 上的导体布线电极( o u t e rl e a db o n d i n gp a d :外引线端子 o l b ) ,实现电气连接。 w b 是一种传统的、适用性广泛且工艺最成熟的芯片互连技术,可分为热压 焊、超声焊和热压超声焊( 亦称金丝球焊) 三种方式。其焊接灵活方便,焊点强 度高,通常能满足7 0 1 m a 以上芯片焊区尺寸和节距的焊接需要,但引线长,测试 性盖 ( 2 ) t a b 技术 9 一一一一。 t a b ,挠性覆c u 箔有机薄带( 聚酰亚胺p i ) 经蚀刻形成带有i l b 和o l b 的引线图形,且两边设有送带孔,可实现自动送进、定位。经热压或钎焊使芯片 凸点与i l b 相连,冲压、成形切断后,再经热压或钎焊使o l b 与布线板上对应 的焊盘相连接。t a b 技术主要包括载带形成工程、芯片凸点形成工程、内引线 键合工程和外引线键合工程。 t a b 适合自动流水线操作、效率高,易实现大批量生产,且引线电阻、电容 和电感比w b 小得多,具有优良的高速、高频电性能和更高的封装密度。 ( 3 ) f c 技术 在芯片表面按栅阵形状布置i o 端子,芯片直接以倒扣方式安装到布线板上, 实现i o 端子与布线板对应电极焊盘的电气连接。常用的f c 微互连方法有c 4 法、a c p 和a c f 、s b b 和机械接触互连法。 c 4 法是将芯片电极上制作的p b s n 焊料凸点再回流f c 连接到基板焊盘上。 a c p a c f 法将含有不连续导电粒子球的各向异性导电胶涂敷到基板上,再 由加热、加压使f c 芯片凸点通过导电粒子压在基板焊盘上。 s b b 法是将a u 丝打球在芯片电极面上形成的钉头凸点,外敷导电胶或焊料, 再f c 连接到涂有导电胶或焊料的基板焊盘上。 机械接触互连法是在基板焊盘上涂敷可光固化的环氧树脂,将f c 芯片放置 到基板上,加压并u v 光固化,产生收缩应力使芯片凸点与基板焊盘达到可靠的 机械接触互连。 f c 技术不再需要从芯片向四周边引出i o 端子,互连的长度大大缩短,减小 了r c 延迟,有效地提高了电性能;芯片i o 端子按面阵布局,适用于高i o 数 芯片的互连,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此外,利用s m t 可同时完成贴装和互连,大 为简化了安装互连工艺。 w b 、t a b 、f c 三种芯片互连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表2 2 ) ,目前w b 技术仍是最常用的互连方法,但在高i o 数芯片的互连中,t a b 和f c 技术正逐 步取代w b 互连,特别是c 4 技术将成为各高密度封装互连的主流技术。 表2 2 芯片互连技术的比较 互连技术w bt a b f c 可焊区域 芯片周围芯片周围整个芯片 需制作a u 或c 4 硅片 i c 芯片附加工艺不需要需制作( 2 4 硅片i o 凸点 i o 凸点 互连材料 a u 或a l 幺幺 a u 或焊料凸点焊料凸点 芯片载带t a b , 焊接工艺热压、超声、热声 焊料凸点再回流焊 i l b o l b 群焊 1 0 最小焊区节距( 1 zm )1 3 08 01 0 最多引脚数( i o m m 2 )3 0 05 0 01 6 0 0 引线电阻( mq )1 0 02 0妈 引线电容( p f ) 2 51 0 4 0 0 ) 封装,提高了封装密度。 焊球的回流焊过程中,由于熔融焊料的表面张力作用,具有自对准效应, 因此可实现多端子一次回流焊的表面实装,且安装、焊接的失效率低。 b g a 焊球引脚很短,使信号路径减短,从而降低了引脚间电感和电容, 改善了电性能。 b g a 焊点的节距一般为1 2 7 r a m 和0 8 m m ,且实装操作简单,可使用现 有的s m t 工艺设备。 b g a 封装的可靠性高,可返修性高,且成本低。 3 2b g a 的类型 按封装基板材料来分,b g a 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p b g a 、c b g a 、c c g a 和t b g a 。同时,为了满足多引脚、高散热能力、高频、低损耗、小型、薄形等 特殊要求,每种b g a 有派生出许多新的形式。 3 2 1p b g a ( p l a s t i cb g a ) 塑封b g a p b g a 是最普通的b g a 封装类型( 如图3 1 ) ,其载体( c a r r i e r ) 或封装基板 ( s u b s t r a t e ) 是普通的印刷板基材,如f r - 4 、b t 树脂等,芯片通过金属丝压焊 方式连接到基板的上表面,然后用塑料模注成形,在基板的下表面连接着焊球阵 钾辩饿蟓 图3 1p b g a 的典型结构 1 2 列( 如共晶p b s n 焊球) 。通常的焊球直径在o 7 5 0 8 9 r a m 范围内,焊球中心距 有o 8 m m 、1 o m m 、1 5 m m 等几种,最小可达0 5 m m 。 p b g a 可以用现有的s m t 、设备进行实装。首先通过丝网印刷法把焊膏印刷 到相应的p c b 焊盘上,然后把p b g a 的焊球对应置于p c b 上并进行回流焊。回 流过程中,由于器件重力和焊料的表面张力作用,焊球塌陷使器件底部与p c b 的间隙减小,焊点固化后呈椭球形。 p b g a 封装可利用现有的封装技术和原材料,生产费用相对较低,且器件电 气性能良好,不易受到机械损伤,可适用于大批量的电子封装。此外,p b g a 基 板和实装中p c b 的热膨胀系数( c t e ) 近乎相同,在回流焊过程中及完成后, 几乎不产生热应力,对焊点的可靠性影响也较小。 目前,p b g a 技术的主要挑战在于减少对湿气的敏感性和防止“p o p c o r n ”( 爆 米花) 现象的产生,以及解决因日趋增大的芯片尺寸引起的可靠性问题。 多引脚半导体芯片性能、元件功耗及工作频率的迅速提高,对b g a 封装提 出了更高要求。在普通p b g a 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几种新型p b g a 封装形式: ( 1 ) e b g a 嘴 即增强型b g a ( 如图3 2 ) ,芯片采用电极面朝下的方式,有利于减小封装 高度:封装结构中带有上空腔( 便于在芯片姐面附加金属散热板,以提高散热性 能) 和下空腔( 便于布置金丝引线) :采用多层基板和三维立体布线,可缩短布 线长度,并且在多层基板中设有接地层,通过阻抗匹配以降低电感。该p b g a 具有多端子( 7 0 0 ) 、低热阻( 约1 0 例) 及优良的电学特性( 2 0 0 m h z ) 等 特点。 ( 2 ) s - m c p ( s t a c k e dm u l t ic h i pp a c k a g e ) 即多芯片叠层式b g a 封装( 如图3 3 ) 。为适应存储器等大容量化的发展要 求,在同一封装内叠房2 个获2 个以上的芯片,可达到实装面积雇搏系统性能 提高的目的。 i 叔 、 扩 、 翁蟹缨 r i n d 盈 编畸堪 k 鹾 簟董熏嘲彩 攥缝麓l 翱零片。2 n 麓 聚绒袋蒂 黏结捌辫猗嚣赣 图3 2e b g a 的断面结构( 芯片电极面朝下型)图3 3s - m c p 的断面结构 i ( 3 ) f c b g a 倒装芯片b g a 如图3 4 所示,芯片与基板间的微互连端子按平面阵列布置, 节距一般为3 0 0 p m 左右,采用f c 技术( 如c 4 、a c f 、s b b 、机械压接等微互 连技术) 实现芯片基板的互连。 与其他封装形式相比,f c b g a 采用f c 方式大大缩短了布线长度,有利于 高频信号的传输,且采用窄节距基板,增加了再布线的自由度;芯片散热效果好, 可从芯片背面的盖板或通过正面的封装基板由实装母板传出;结构紧凑、厚度小, 易实现小型化,且便于实现m c m 和封装体的3 d 封装。 ( 4 ) f b g a ( f i n ep i t c hb g a ) 即窄节距b g a 封装,特指i o 端子节距小于0 8 m m 的超小型封装( 如图3 5 ) 。 f b g a 可利用原有生产线和设备进行生产,成本低;i o 端子的布置可采用扇入 式( f a n i n ) 或扇出式( f a n o u t ) ,方便灵活;同时,采用聚酰亚胺载带作为芯片 载体,可实现窄节距。 节瓣竞黼z 嚣凸趱 l 飘;蕃糟垮露槛拳盏囊 i t t t t m ;上= 生一忍疆_ = 譬妊二晶赫;强忍盔 目, 1 1 r 彩留1 哪v 百虿虿百耵矿 锚伽i k 事履麓 俐埘 竣控辩籀 图3 4f c p b g a 的断面结构图3 5f b g a 的断面结构 3 2 2c b g a ( c e r a m i cb g a ) 陶瓷b g a c b g a 的芯片连接在多层陶瓷载体的上表面,通过金属丝压焊或f c 方式实 现芯片载体的连接。芯片连接固定后,采用环氧树脂等塑封材料进行封装,以 提高可靠性并提供机械防护。陶瓷载体下表面连接高熔点焊球阵列( 如9 0 p b 1 0 s n 焊球) ,直径通常为0 8 9 m m 左右,常见节距有1 0 m m 、1 2 7 m m 。 c b g a 器件也可用现有的设备和工艺进行实装,但其焊球与p b g a 的焊球组 分不同,熔化温度较高,使得整个实装过程与p b g a 有所不同。 c b g a 具有良好的气密 性、电气性能和热特性:由 于c b g a 的芯片与陶瓷载体 的连接可采用f c 方式,具有 更高的互连密度,且不易受 机械损伤,共面性好,焊点 形成容易,适用于i o 数大 于2 5 0 的电子封装。 a c c y i aa 婚 图3 6c b g a 和c c g a 的结构比较 1 4 c b g a 的应用并不广泛,主要是由于c b g a 实装中存在p c b 和多层陶瓷载 体间c t e 不匹配的问题,从而在热循环过程中易产生较大内应力,造成c b g a 焊点失效。 3 2 3c c g a ( c e r a m i cc o l u m ng r i da r r a y ) 陶瓷柱栅平面阵列 c c g a 是c b g a 在陶瓷载体面积大于3 2 m m x 3 2 m m 是的另一种形式( t u 图 3 6 ) 。与c b g a 不同的是,c c g a 在陶瓷载体下表面连接的不是焊球而是焊料柱, 直径约0 5 m m ,高度约2 2 1 r a m ,柱阵列节距典型的为1 2 7 m m 。c c g a 有两种 形式:焊料柱与陶瓷载体采用焊料连接或采用浇注式固定结构。 c c g a 的焊料柱可承受因p c b 与陶瓷载体的c t e 不匹配而产生的应力,但 在实装过程中较易受到机械损伤,封装体略高。 3 2 4t b g a ( t a p eb g a ) 带载b g a t b g a 是b g a 的一种相对较新的封装类型,芯片载体是聚酰亚胺带,并覆 以单层铜箔( 图3 7 ) 或上、下双层铜箔( 图3 8 ) 。带状载体上的过孔起着连同 两个表面、实现信号传输的作用,其顶面连接的加固层用于给封装体提供刚性并 保证封装体的共面性,而芯片背面连接的散热板可提高散热性。t b g a 采用t a b 技术来实现芯片载体的互连,典型的焊球阵列节距有1 0 m m 、1 2 7 m m 、1 5 m m 几种,焊球直径约0 6 5 m m 。 t b g a 的载体为薄带,且 采用倒装片形式进行芯片一 载体的连接,封装易于薄型 化、轻量化;t a b 的内引线 键合技术可实现焊盘节距的 微细化( 4 0 - - 6 0 r t r n ) ,且带载 可进行微细布线,适合于多 端子化( 1 0 0 0 ) ;芯片载体、 加固层与p c b 间的c t e 基本 匹配,对焊点可靠性影响不 大。然而,t b g a 对湿气、 热敏感,对工作条件要求高, 且成本比p b g a 较高,目前 主要用于高性能、高i o 数 的电子产品的封装。 图3 7t b g a 的典型结构及特征 由f 辩漓经蝰噬戡聃搬擎避优貔 玎餐现默抗西鼍 甄蹇申啦谚 馋譬l 蠡臼于疆遣德畸燃辩麓 t a b 譬 盘ef 蛞聋 i 【茂t i 瓤托静 群档随 搏疆蕊麓 ! - - 缁瑷 f - 奢瞧爰游 l 糖缝艟 图3 8 双金属层载带t b g a 的典型结构 蹶蘩翟燃鳅燃州i 基鞫删勰皇绗 3 3b g a 焊点的检测技术 对b g a 器件来讲,由于焊球在芯片的下面,完成s m t 实装后就很难对焊点 进行检测。通常,可先对焊接后的b g a 器件进行目视检查,观察b g a 最外面 一圈焊点的焊接情况,再将芯片对着光看,如果每一排每- n 都能透过光,那么 可以断定没有连焊。然而,要对b o a 里面的焊点进行观察,就需要使用x 射线 焊点检测技术,透过器件的封装材料、芯片和基板材料,直接提供所有焊点的扫 描图形。 传统的二维x 射线检测技术可观察焊点的桥连、未对准、开焊、焊球丢失等 缺陷,对焊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检测。但该技术只能将p c b 两面所有的焊点同 时显影在同一图片上,若在同一位置p c b 两面都有组件,这些焊锡形成的图像 就会重叠起来而无法辨认,甚至有可能会遮盖某些缺陷,无法精确地确定各焊点 的情况。 另一种x 射线断层检测技术利用x 射线断层成像原理( 如图3 9 ) ,对焊点 互连结构进行分层,产生断层照相的效 果,可对p c b 两面所有组件的所有焊点 进行精确的对比分析。该技术不仅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互联网理财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支部工作条例培训课件
-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课件
- 擦玻璃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河北省医疗三严三基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全国消防监督管理安全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竞赛试题库(附含答案)
- 法律合同法条解析题库(附答案)
- 撇写法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职业技能“汽车装调工”专业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2025年煤炭生产经营单位(一通三防安全管理人员)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 ECRS原则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辽源市应急管理局招聘应急管理专员笔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庆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配电架空线路施工验收规范手册
- 口腔医疗废物处理规范
- 学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及管理规程(2025年修订)
- N-苯基马来酰亚胺
- 自控仪表安装工程施工方案52919
- 激光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 易氧化有机碳的测定
- 压力性尿失禁专题宣讲PPT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