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老子》反义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老子》反义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老子》反义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老子》反义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老子》反义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j | i f i j i i j f i i i i | 舢f i i f 瑚f y 18 8 8 0 3 4 i i , l | r 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 包含为获得凼苤直太堂及其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 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 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型至! 三蜂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211 : 日 期: ) q ! :厶 上古先民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其辩证思维尤为突出,文中以两两相对的事物 说明万物的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现象随处可见。所以反义词是老子一 文中的突出特色。本文运用语言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的理论,采用解释与描 写相结合、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的研究 方法,对老子反义词进行语法分类、词义分析、反义词类型和语用的功 能归纳,探讨老子单音节反义词聚合的历史演变规律和原因。从而加深 了对古代汉语词汇系统性的认识。 关键词:老子,反义词,分类,原因 a b o o ko ff l u e n t l a n g u a g e ,o r d e r l ys t r u c t u r e ,p e n e t r a t i n g w o r d sa n di n c i s i v e t h o u g h t s ,t a o i s me x p r e s s e s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e o p l et ot h e u n i v e r s ea n dl i f e ,i nw h i c h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t h o u g h ti se s p e c i a l l yo u t s t a n d i n g a l w a y st a k i n gt w oo p p o s i t et h i n g s a s e x a m p l e s ,i tt e l l s u st h a tt h e r ea le p h e n o m e n o no f m u t u a l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a n d m u t u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e v e r y w h e r e , s ou s i n ga n t o n y m si sam a i nf e a t u r eo ft a o i s m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d o e st h e r e s e a r c ho na n t o n y m si nt h er e s p e c t so fg r a m m a r ,m e a n i n g ,t y p ya n df u n c t i o n b ym e a n so fc o m b i n i n g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d e s c r i p t i o n ,q u a n t i t a t i v es t a t i s t i c sa n d 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a n ds a m e - t i m es t u d ya n dt i m e - l a s t i n gr e s e a c ha sw e l l ,u n d e r t h et h e o r i e so fl i n g u s t i c s ,l e x i c o l o g ya n ds e m a n t i c s ,d i s c u s s e st h el a wo f 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a n dr e a s o n so f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o fs i n g l e s y l l a b l ea n t o n y m s , t h u si m p r o v i n gt h es y s t e m a t i ck n o w l e d g e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w o r d s k e yw o r d s :t a o i s m , a n t o n y m ,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r e a s o n l l ( 三) 老子的思想4 二、 老子单音节反义词。 ( 一) 反义词的性质、特点6 ( 二) 判定标准和方法7 1 、判定标准7 2 、判定方法7 三、 老子反义词的语法分类9 ( 一) 名词9 ( 二) 动词1 0 ( 三) 形容词12 ( 四) 代词16 四、老子反义词类型和词义分析1 7 ( - - ) 老子反义词的类型1 7 1 、互补反义一17 2 、极性反义1 7 3 、反向反义17 ( 二) 老子反义词词义分析1 9 1 、本义与本义构成反义词1 9 2 、本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2 0 3 、引申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2 0 i l l 五、 老子单音节反义词聚合的历史演变2 2 ( 一) 历史比较2 2 1 、上古反义词沿用至现代汉语,已经消失的2 2 2 、上古反义词沿用至现代汉语,意义基本不变2 2 3 、上古反义词延续至现代汉语,意义发生了变化2 3 ( 二) 演变原因2 4 1 、词义引申2 4 2 、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3 2 3 、汉语词的复音化3 3 4 、语法的影响3 3 六、 老子反义词的语用功能。 ( 一) 对照强烈,表达鲜明3 5 1 、反义对举3 5 2 、反义连文3 5 3 、其他3 5 ( 二) 对立统一,体现辩证思想3 5 ( 三) 利用反义词构成反义复合词,丰富了汉语词汇。3 6 2 论3 7 参考文献3 8 j g 【谢3 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 0 i v 引言 ( 一) 老子反义词研究现状 反义词和同义词一样,也是汉语词汇中一种特殊的类聚,只不过就属性而言,它与 同义词类聚正好相反,同义词类聚是靠“意义相同 聚合在一起的,而反义词类聚则是 靠“意义相反、相对 聚合在一起的。但从古至今,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同义词方 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古汉语反义词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对古汉语 反义词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晚,也比较少。尤其是专书、断代反义词的研究更加薄弱。 早在先秦的易经、诗经和老子,甚至甲骨文的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反 义词现象,但古人对反义词的最初只限于训诂和修辞方面的研究,没有提出反义词的理 论。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利用反义词的否定格式来注释词义,从晋代郭璞的尔雅 注指出“反训现象到宋、元、明、清这段时间,主要论述的是“反训 或“反义同 词现象”,清代论述尤为多。而对反义词的研究几乎没有,理论探讨就更谈不上了。直到 2 0 世纪5 0 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理论的发展,反义词理论也逐步发展起来,但这一时 期对反义词的研究多集中在现代汉语。如1 9 5 6 年孙常叙在汉语词汇一书中首先明确 1 论述反义现象,并对反义词的定义、特征有了一定的揭示。到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 着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古汉语反义词得到了加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专书及专 门语料的反义词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 9 8 0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何九盈和蒋绍愚合著 的古汉语词汇讲话,这是8 0 年代第一部古代汉语通论性著作,其中设立了反义词的 专题,以先秦五部著作中2 1 6 对反义词为例,详细分析了反义词的定义、语音特点、语 义特点和修辞表达作用。此后,一些代表性的古代汉语的词汇学著作也都对反义词的有 关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如蒋绍愚的古汉语词汇纲要、高守纲的古汉语词义 通论、赵克勤的古汉语词汇学等。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些学者也开始专书和专门语料的反义词的研究,如张双 隶、杨荣祥、毛远明分别对吕氏春秋、世说新语、左传中的反义词进行了研究。 同时也有一批学者对甲骨文、金文及佛教语料的反义词进行了研究,如陈伟武的甲骨 文反义词研究,分析了商代甲骨文反义词的分布规律;郭加健的金文反义词的运用 对东周和西周金文反义词做了静态和动态的考察:杨建忠的东汉佛经中的反义聚合初 探对东汉2 8 部汉译佛经中的反义聚合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老子反义词的研究很少,最主要的著作是四川大学廖扬敏的 专书反义 词研究( 博士论文,2 0 0 3 年) :王琴的 反义词研究(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5 年第三期) ;廖扬敏 反义词的显示格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六期) ( - - ) 选题意义 1 、研究老子反义词词义关系,结合词的本义考查词义在引申义列中同和异,有 助于弄清汉语词汇在先秦时期所属义场的分合情况及发展源流。 2 、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的课题,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工作。而老子反义词研究则 是专书专题研究。专书、专类词本身是一个词汇子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单个词的词义系 统。单个词的词义系统和该词所在的一组词的词义系统相互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 关系具体表现于它们义位之间的关系。 3 、通过研究老子单音节反义词的语法分类、类型、词义分析,进一步研究老 子单音节反义词聚合的历史演变及原因,有助于探求一部分反义词在先秦时期的发展 源头。 ( 三) 研究目标和方法 1 、研究目标 作为先秦经典作品,老子反义词研究是先秦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它与词 义学、词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老子单音节反义词现象,以单音 节的内部词义关系为依据,穷尽性的判定整理出老子中反义词,并对其进行词义的 分析,从而考察老子单音节反义词聚合的历史演变及原因。有助于探求一部分反义 词在先秦时期的发展源头。为古汉语反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文献资料。 2 、研究方法 ( 1 ) 、解释与描写相结合 专书词汇研究的目的在于描写该书在特定时代的语言风貌。本文对老子一书中 的反义词进行描写,包括反义词的类型、分布、词义分析等,借此来解释反义词聚合的 演变规律及原因,找到观察语言演变的视窗。在描写中结合解释来完成此项任务。 2 ( 2 ) 、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 采用统计语言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的词频统计,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 性分析。从理论上讲,研究专书反义词要做到两个穷尽,一是对所有的单音节反义词进 行穷尽,二是对所有反义词出现的次数进行穷尽。本文采用这种方法,穷尽了老子 单音词反义词的数量和出现次数,作穷尽性定量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反义词进行词义 分析,考察老子反义词聚合的历史演变及原因。 ( 3 ) 、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 古汉语反义词的演变时间跨度大,词义变化丰富,既有横向共时的静态的研究,又 有纵向的历时的演化的研究,本文考察其语义关系时进行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辩证分析。 3 读 句式 注的 老子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又名道德经( 共八十一章) 。关于老子及 其作者历来争论很多,至今似乎没有定论。我采取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认为老子 的作者是老子。史记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 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根据史记、礼记等著作记载,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约公 元前5 7 1 年一前4 7 1 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 二) 老子的版本 老子版本有两大系一为出土文献系列,一为传世文本系列。出土文献系列有: ( 1 ) 1 9 7 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字数约五千。( 2 ) 1 9 9 3 年湖北荆门郭店楚 墓中出土的竹简本,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字数约两千。传 世本系列,版本众多,其中以严遵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王弼本最古,对后世产生巨 大影响的主要是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等传世本。我所选用的是王弼本。 ( 三) 老子的思想 老子做为一个小国贵族,面对着强大的霸主国的侵略,是存在着一种无能为力的心 理,因此他提出了安分守己,以柔弱胜刚强的应敌策略。老子的社会思想是小国寡民的 社会。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坚决反对贫富分化,提出了均平思想,强烈反对社会上已出 现的两极分化。 老子提出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认为世界上有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的本体,叫 4 5 词有几个义位,就可以有几对反义词。”杨荣祥认为“反义词聚合也和同义词聚合一样, 是因一个词的义位与另一个词的某一义位之间的关系形成的。”所以反义词必须是以义位 为单位只要一个词的某一义位与另一词的义位相反、相对,那么这两个词之间就是反义 词。 反义词的特点: 1 、反义词的形成与组合,往往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与同义词 是相同的。例如:“少”本义是数量少,它的反义词是“多 :老子“曲则全,枉则 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二十二章) “少引申为年少,又与“老 构成反义词: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又与“长 构成 反义词:韩愈进学解“少时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 2 、反义词并非只是一对一的关系,有时候,一个词可能有几个反义词。例如,“穷 的反义词可以是“通”,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也可以是“达 ;庄 子德充符“穷达贫富 。 3 、两个词只能在某一个意义上形成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因此,一般来说,如果一个 词有几个意义,那么每一个意义可能有它自己的反义词。“前”有往前走的意思,又有 次序在前的意思。第一义的反义词是“退 ;史记淮阴侯列传“彼前不得斗,退 不得还 。第二义的反义词是“后”;老子“前后相随”。 4 、有些同义词和反义词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它们的“同”与“反 是对立的统一。 在这一点上,古今汉语都是相同的。这是因为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多 是“少 的反义词,但它们在指物的数量这一点上是相同的,离丌了数量这个前提,它 们就不可能构成一对反义词。 6 ( 二) 判定标准和方法 1 、判定标准 反义词是客观现实中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事物在词汇中的反映,它是词的一种特殊的 聚合关系。是指:“在一种语言的共时范畴内,在一定的义位上,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所谓“相反是说反义词所体现的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所谓“相对 ,表示客观事 物彼此相互对峙的两端,反映在词汇中就是具有对立联想意义的词。如何确定词的反义 关系,反义词的判定标准便是学者们不断讨论的问题,虽然在个别问题上仍有争论,但 在大的原则上取得了一致的认识,仅直接列出我所采用的判定标准: ( 1 ) 构成反义词的双方必须表示同类事物或概念,它们之间必须有同一性,具有共同 的词义系统和概念系统,这一条用来确保二者的可比性,如:“寒一热 都属于温度方面 的;“长一短 都属于长度的。 ( 2 ) 构成反义词关系的双方必须在某一义位上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反义词是就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和另一词( 或另一些词) 的某义位而言的,是指它们在一定义位上( 一个 或多个) 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个词义系统讲的。反义词是以意义的矛盾对 立性为基础建立的,只有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矛盾对立关系的词,能形成反义词。 ( 3 ) 构成反义关系的双方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形成对举关系。对举是指反义词在一 定的语言环境中相对出现。经常对举是反义词的最显著的语用特点,专书反义词是言语 反义词,需借助语言环境的反衬对比作用显示反义关系。孤立的词,尽管它在语义上、 意念上有相反的一面,但如果单独运用就不能认定为反义词。 ( 4 ) 构成反义关系的双方,其词性或语法功能相同或是基本相同。 2 、判定方法 专书反义词研究除了要确立一个科学准确的判定标准,还需要有一个具体可行的判 定反义词的方法。这样才可以避免因收词过滥而导致所确定的反义关系不符合汉语实际 情况,以致给专书反义词的理论研究带来不利因素的现象发生。通过对学术界目前常用 的几种判定反义关系方法的分析,我们所采用的判定方法如下: 1 采用中国训诂学中的基本方法,利用专书中的对文、连文及一些否定式结构系联 相关的词语来确定它们的反义关系。 ( 1 ) 对文( 对举) 1 )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 十四章) 7 2 )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 3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三章) 4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十八章) 5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二十八章) ( 2 ) 连文( 连用) 1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二章) 2 )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胶作,精之至也。( 五十五章) 3 )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六十三章) ( 3 ) 利用否定式结构系连反义词 1 ) 道沸用之或不盈。( 四章) 2 )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八十一章) 2 语境求释 有些反义词并不总是出现在整齐的对立句式中,也没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和格式, 这时确定它们的反义关系就要靠最基本的方法一语境求释。 1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七十三章) “杀”和“活”是反义词,是靠“敢”和“不敢”说明前后是两种相反的情况。这 是依据否定副词进行判断 2 )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二十八章) “知”与“守”没有“做”与“不做”的对立,本例中把他们理解为“做”与“不 做”的对立,是根据老子的“守雌”、“守辱”的思想逻辑推导出来的。 3 参照相关注释来确定古汉语专书中词语间的反义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相关的注释可以帮助确定词语间的反义关系。这种注释大体上可以包 括两个方面的材料:“一是附在文献正文后面的注释,前人称为传,解,诊,疏,证,微, 话,注。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纂集编排的训话资料或训话专书”( 训话学原理王宁) 三、老子反义词的语法分类 根据以上的判定标准和判定方法,考察老子全书,符合反义条件的单音节反义词 有9 5 组,名词有1 5 组,动词有2 9 组,形容词有4 8 组,代词有3 组,下面是具体分类 情况,( 括号里是出现的次数) : ( 一) 名词 1 、天一地( 1 2 次) 天:天空:地:大地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 不自生,故能长生( 七章) 2 、前一後( 1 次) 前:受关注、尊i k ;後:不关注、忽略。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和,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二章) 3 、先一後( 3 次) 4 、 ( 1 ) 、先:时问前、次序在前;後:时间后、次序在后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其民在上也,以言下之。( 六十六章) ( 2 ) 、先:收到敬戴;後:退让、收敛例: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七章) ( 3 ) 、先:争先;後:退守例: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 六十七章) 5 、左一右( 3 次) ( 1 ) 、左:左手一边的方位,与右相对;右:右手一边的方位,与左相对。例:君子居 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三十一章) ( 2 ) 、左:左边;有:右边。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三十一章) 6 、外一存( 1 次) 外:把自己置于度外;存:保全,保存。例: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七章) 7 、古一今( 2 次) 古:古时,从前的;今:当今的,眼下的。例:执古之道,以御今之 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四章) 8 、主一客( 1 次) 主:挑战者、主动发起战争的;客:防守应战者。例:用兵者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六十九章) 9 、雄一雌( 1 次) 雌:雌性特征;雄:雄性特征。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二 十八章) 9 9 、阴- - i e 1 ( 1 次) 阴:阴性的东西或力量;阳:阳性的东西或力量。例:万物负阴而报 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 1o 、母一子( 2 次) 母:道体,本:万物、末。例: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 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五十二章) 1 1 、音一声( 1 次) 音:人声或单音调;声:乐器声或多个音部的配合例: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二章) 1 2 、福一祸( 2 次) 福:幸福;祸:灾祸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十八 章) 13 、德一贼( 1 次) 德:德政;贼:灾祸例: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以不智治国,国 之德( 六十五章) 1 4 、牝牡( 1 次) 牝:鸟兽的雌性,此指女,陛;牡:鸟兽的雄性,此指男性,例:骨 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也( 五十五章) ( 二) 动词 1 、张一翕( 1 次) 张:张开;翕:合上。例:将欲翕之,必故张之。( 三十六章) 2 、生一死( 8 次) ( 1 ) 、生:出生;死:死亡、失去生命。( 2 次) 例:出生入死( 五十章) ( 2 ) 、生:生长、死亡;死:死亡。( 4 次) 例: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五十章) ( 3 ) 、生:生命;死:死亡( 1 次) 例: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五十章) ( 4 ) 、生:养生、延年益寿;死:死亡。( 1 次) 。例: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 以轻死。( 七十五章) 3 、生一灭( 1 次) 生:生殖、繁殖;灭:灭绝。例: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 将恐蹶。( 三十九章) 4 、得一失( 1 次) 得:获得利益、得到;失:失去、丢失。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十三章) 5 、得一亡( 1 次) 得:获得、得到;失:失去、丢失。例: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 四十四章) l o 6 、进一退( 2 次) 进:前进;退:后退例: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罄 颏( 四十一章) 7 、始一终( 1 次) 始:开始;终:结束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六十四章) 8 、成一败( 1 次) 成:成功;败:失败例:民之提事,常于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具然败事( 六十四章) 9 ,治一乱( 1 次) 治:大治,社含安定、政治清明;乱:社会混乱例: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六十四章) 1 0 、亲一疏( 1 次) 亲:亲近;疏:疏远。例: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五十六章) 1 1 、行一随( 1 次) 行:前行、先行;随:跟随、随后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 或强或赢,或挫或隳( 二十九章) 1 2 、辩一纳( 1 次) 辩:能言善辩、雄辩;纳:迟钝、口齿笨拙例:大直若屈,大巧 若拙、大辩若讷( 四十五章) 13 、张一翕( 1 次) 张:张开、打开、分散;翕:闭合、收敛、聚拢。例:将欲翕之, 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三十六章) 1 4 、启一塞( 1 次) 启:开启、开通打通;塞:堵塞、关闭。例:塞其兑,闭其门,终 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五十二章) 1 5 、杀一活( 1 次) 杀:被杀死,走向死亡;活:生存下来例:勇于敢则杀,勇于不 敢则活。( 七十三章) 1 6 、抑一举( 1 次) 抑:往下按;举:往上抬。例: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七十七章) 1 7 、补一损( 1 次) 补:辅助、补充、增益;损:消灭、剥夺、削减。例:天之道,损 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七十七章) 1 8 、奉一损( 1 次) 奉:奉送、进献;损:剥夺。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 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七十七章) 1 9 、益一损( 1 次) 益:增多;损:减少。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四十八章) 2 0 、出一入( 1 次) 出:开始:入:结束。例:出生入死。( 五十章) 2 1 、去一取( 3 次) 去:去掉;取:选取、做。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十二章) 2 2 、存一亡( 1 次) 存:存在、存念;亡:不存在、忘记。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1 l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四十一章) 2 3 、有一无( 9 次) ( 1 ) ,有:常有;无:常无。( 3 次) 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 ( 2 ) 、有:存在;无:不存在( 3 次) 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二章) ( 3 ) 、有:拥有;无:不拥有( 2 次) 例: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 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 十三章) ( 4 ) ,有:发生;无:未发生。( 1 次) 例: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四十八章) 2 4 、战一守( 1 次) 战:征战;守:守卫。例: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六十七章) 2 5 、塞一开( 1 次) 塞:堵住;开:打开。例:塞其兑,闲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 济其事,终身不救( 五十二章) 2 6 废一举( 1 次) 废:废弃;举:举用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将与 之。( 三十六章) 2 7 取一与( 1 次) 取:剥夺;与:给予。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将与 之( 三十六章) 2 8 、启一闭( 1 次) 启:开门;闭:关门例: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启。( 二十七章) 2 9 、静一动( 1 次) 静:静止;动:运动例: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十五章) ( 三) 形容词 1 、美一恶( 2 次) ( 1 ) 、美:美好;丑:丑陋。( 1 次) 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二章) ( 2 ) 、美:赞美、美誉;丑:厌恶、嫌弃。( 1 次) 例: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二十章) 2 、难一易( 4 次) 难:困难、艰难;易:平易、容易。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二章) 3 、长一短( 1 次) 长:指在空间的两端之间距离大;短:指在空间两端的距离小。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二章) 4 、高一下( 3 次) 1 2 ( 3 ) 上:等级地位高、品质良好;下:等级地位低、品质低下例:上德不德,是以有 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 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三十八章) 6 、多一少( 2 次) 多:贪婪、贪多;少:守本或知足。例: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二十二章) 7 、大一小( 4 次) 大:伟大;小:渺小例: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 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三十四章) 8 、大一细( 2 次) 大:与小相对,形容体积,面积、数量等方面超过所比较的对象;细: 微小,与大相对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为大于其细。( 六十三章) 9 、轻一重( 1 次) 轻:轻率、轻浮;重:稳重、厚重。例: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二 十六章) 10 、正一奇( 2 次) 正:正直;奇:邪恶。例: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五十八 章) 1 1 、明一愚( 1 次) 明:奸猾;使巧炸;愚:使人质朴、真诚。例:古之善为道者,非 以明民,将以愚之。( 六十五章) 1 2 、静一躁( 2 次) 静:娴静、静处;躁:躁动、奔走。例: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 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二十六章) 13 、刚一柔( 1 次) 刚:坚硬、刚直、倔强;柔:软、弱、灵活。例:强之胜刚,柔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七十八章) 1 4 、坚一柔( 1 次) 柔:柔软、灵活、不坚强;坚:坚硬、死板。例:天下之至柔,驰 骋天下之至坚。( 四十三章) 1 5 、巧一拙( 1 次) 巧:灵巧、巧妙;拙:笨拙。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四十五章) 1 3 2 4 、强一赢( 1 次) 强:强壮;赢:赢弱、衰弱。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 或赢,或载或隳。( 二十九章) 2 5 、强一弱( 1 次) 弱:弱小;强:强大。例: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志,强其骨。( 三章) 2 6 、曲一全( 2 次) 曲:局部;全:全体、全局。例: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 新,少则得,多则惑。( 二十二章) 2 7 、敞一新( 1 次) 敝:败旧;新:崭新。例: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 则得,多则惑。( 二十二章) 2 8 、敝一成( 1 次) 敝:破损、破败;成:完整。例: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敞而新成。( 十五章) 2 9 、白一黑( 1 次) 白:明亮、明察秋毫;黑:混沌不清。例:知其白,守其黑,为天 下式。( 二十八章) 3 0 、白一辱( 1 次) 白:清白、洁白;辱:污垢、黑垢。例: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 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四十一章) 3 1 、荣一辱( 1 次) 荣:富贵、荣耀;辱:卑贱、耻辱。例: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1 4 谷( 二十八章) 3 2 、清一裂( 1 次) 清:清朗、清明;裂:崩裂、破裂例: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 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 三十九章) 3 3 、灵一歇( 1 次) 灵:灵验,灵妙;歇:不灵验、灵妙消失例:其致之也,谓天无 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 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三十九章) 3 4 、正一蹶( 1 次) 正:清静;蹶:颠覆。例: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 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 以正将恐蹶( 三十九章) 3 5 、贵一贱( 1 次) 贵:高贵、地位高、显荣;贱:低贱,卑贱。例: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卫谓孤、寡、不毂( 三十九章) 3 6 、明一昧( 1 次) 明:明白;昧:不明白例: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四 十一章) 3 7 、嗷一昧( 1 次) 嗷:明亮;没:黑暗。例: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十四章) 3 8 、直一屈( 1 次) 直:正直、平直;屈:弯曲、游刃有余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四十五章) 3 9 、寒一热( 1 次) 寒:寒冷;热:燥热。例: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 五章) 4 0 、吉一凶( 1 次) 吉:吉祥、吉利;凶:不吉利。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三十一章) 4 1 、正一反( 1 次) 正:正确、正面、合道;反:错误、反面、离道。例: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4 2 、枉正( 1 次) 枉:邪恶;正:正直。例: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 则得,多则惑。( 二十二章) 4 3 、善一妖( 1 次) 善:吉利;妖:不吉利。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五十八章) 4 4 、美一信( 1 次) 美:华美,不真实;信:真诚,真实。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八 十一章) 4 5 、利一害( 3 次) 利:有利;害:有害、损害。( i 次) 例: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 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七十三章) 4 6 、妙一徼( 1 次) 妙:奥妙、深微;徼:端倪。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 一章) 4 7 、成一缺( 1 次) 成:事功圆满有成;缺“有缺陷、遗憾例: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四十五章) 4 8 、宠一辱( 4 次) 宠:宠幸、受宠;辱:耻辱、受辱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 十三章) ( 四) 代词 l 、彼一此( 1 次) 彼:不该做的事情;此:应当做的事情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 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八章) 2 、人一我( 7 次) 人:众人,俗人;我:圣人例: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二十章) 3 、人一己( 2 次) 人:俗人;己:圣人例: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 愈多。( 八十一章) 1 6 四、老子反义词类型和词义分析 ( 一) 老子反义词的类型 词的反义关系是一种聚合关系。反义关系有两项构成,一般认为有以下三种类型: 1 、互补反义 互补反义指反义词的意义之间具有互补关系,构成反义关系的两项非此即彼,否定 此一方即意味着肯定彼一方,它们不存在中间状态。例如: 名词:古一今;福一祸;雌一雄;阴一阳;牝牡;正一反等。 动词:生一死;存一亡;有一无;得一失;成一败;乱一治等。 形容词:动一静;虚一实等。 2 、极性反义 极性反义指就两项的所指看,有一个中间状态。对中间状态而言,构成反义的两项处 于两极,两极是相对而言,无确定不变的界限。换言之,这种词聚最大的特点便是左右 项词义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 名词:左一右;先一後等 动词:去一取等 形容词:高一下;多一少;轻一重;巧一拙;贵一贱等 3 、反向反义 反向反义指两项之间没有中间状态,一项之中蕴含着另一项。如买一卖,买的行为蕴 含着另一方卖的行为。例如: 名词:天一地;母一子等 动词:进一退;出一入;取一与等 以上三种类型有共同的一面:在一个语义范围中,两次处在这个范围中的两端构成 对立关系,但三种类型的性质有所不同,在互补关系中,一个语义范围中只有a 、b 两项, 1 7 不是a 就是b ,一项意义的正文就是另一项意义的反义。在极性关系中,对立的两项处 在语义范围的两极,两极之间有一个中间状态,合起来表现为种数量的增减或过渡变 化。从词汇意义看,反向关系表现为名物的意义和行为的意义。名物的意义是,一方名 义的存在以另一方名义的存在为前提,或者说双方互为前提。比如“客”的防守应战者 以“主”的主动挑战者为前提,反之亦然。行为的意义是,一方的行为的存在以另一方 行为的存在为前提,比如“嫁 的存在以“娶 为前提;“终 的存在以“始”为前提。 ( 二) 、老子反义词词义分析 汉语词汇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断的变化,大量的词汇经历 着产生、消亡、淘汰、发展丰富的过程,这期间体现着历史和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一般 来说,反义词的聚合是共时的,是逐对出现的,但是反义聚合的过程却是一种历时现象, 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原来不是反义词,后来发展成反义词,也有的本身是反义词,却因 词义系统的调整和变化,又变得不是反义词。 1 、本义与本义构成反义词 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相互矛盾与对立,是反义词构成的基础。反义词就是客观事物矛 盾运动与对立在语言上的具体反映。客观事物有矛盾对立,语言中就会有反义词。因此, 有一部分词生来就是反义的。老子反义词中也有这方面的反义词。例如: 名词:福一祸、古一今、牝一牡等 福一祸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十八章) 说文示部“福,佑也,神灵佑助 “祸,害也,神不福也。 福、祸本义相反。 古一今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四章) 说文古部“古,故也,与“今”相对,指古代;“今,是时也。 指现在。二 者意义相反。 牝牡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也。( 五十五章) 说文牛部“牝,畜母也,从牛,匕声。 段玉裁注:“牝为凡母畜之称。”又“牡, 畜父也。”所以“牝 本义是母牛;“牡 的本义是公牛。二者意义相反。 动词:出一入、有一无等 出一入 出生入死。( 五十章) 说文入部“入,内也,从上俱下也。 古人凿洞而居,从上到下进入( 居住地) , 也就是“入”。“出”。裘锡圭先生认为“古人穴居,象坎穴,整个字形以 。二者意义相 1 9 反。 有一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 有:说文有部:“有,不宜有也。 本义是拥有,保有。无:说文:“无,亡也” 本义指没有。二者意义相反。 形容词:大一小、高一下等 大一小: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三十四章) 大,说文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小:说文小部:“小,物之微也。 像细小的颗粒。 “大和“小 本义相反。 高一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二章) 高:说文高部:“高,崇也,象高台观高之形。 本义指高处;下:底也,指低 处。二者意义相反。 本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 在一对反义词中,一个词的本义与另一个词的引申义中相应的义位构成反义词,这是 反义词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老子反义词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反义词。例如: 荣一辱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二十八) “荣”,说文木部:“荣,桐木也。”尔雅释木:“荣,桐木。 本义是指像草 木的花,楚辞九章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后引申为光荣、荣耀之义。 “辱 指耻辱,说文辰部:“辱,耻也。 荀子仲尼:“任重则必废,擅宠则 必辱” “辱 的本义和“荣”的引申义构成反义词。 3 、引申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 进一退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颓。( 四十一章) 2 0 “进”和“退本义是反义词,但其引申义晋升和黜退仍然是反义词。 贵一贱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卫谓孤、寡、不毅( 三十九章) “贵 本指价格高。说文贝部:“贵,物不贱也。 。“贱 指价格低。说文:“贱, 价少也。本义即是反义关系。又引申为分别指社会地位的高和低,仍是反义关系。 损一益 为学日益,为者日损( 四十八章) “损:说文手部:“损,减也。 ;“益 :说文:“饶也,从水从1 9 1 ;皿,益之意也。 本义为水满溢出、流出。甲骨文的“益 就是水从器皿中溢出来,是“溢 的本字,后 来,“益 的含义就慢慢变成“满、“增加”,从而与“损变成反义词。 2 1 老子是春秋 的发展源头, 典籍对词语的 关于反义词聚,杨荣祥在 中的反义词聚合及其历史演变一文中说,“所 谓词义的反义干系,是指词义系统中相反相成和具有对立比较特征、联想特征的词义义 位之间的关系 ,“有义位构成反义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就构成了反义聚合。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单音节反义词聚合。从反义词的历时比较来看反义聚合。 1 、上古反义词沿用至现代汉语,已经消失的 反义聚合是由相对或相反的a 项和b 项构成的,当a 项或b 项不再与对方具有反义关 系,那么这一聚合便解体消失,退出反义义场。 在老子中有些反义词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退出了使用范围。如:宁一废、清一裂、 灵一歇等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找不到它们的影子了,这也是符合词汇发展规律的。 2 、上古反义词沿用至现代汉语,意义基本不变 由于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节反义词基本上都是沿用先秦的反 义词。如:天一地、多一少、上一下、出一入、福一祸、大- - d , 、左一右、生一死、存 亡、进一退、厚一薄、荣一辱、古一今、强一弱、母一子、损一益、雌一雄、刚一柔、 清一浊、有一无、前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