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坦白制度的司法适用研究坦白制度的司法适用研究 research on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 of judicial application 作 者 姓 名: 陈香兰 指 导 教 师: 石经海 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坦白制度是坦白从宽刑事政策的具体化和法定化,对于预防和惩治犯罪,具有积极 的、 重要的意义。 1997 年的 刑法 在立法上未对坦白予以明确规定,刑法修正案 (八) 将坦白制度与自首制度并列规定为刑法第 67 条,从立法上将坦白法定化,并规定 了具体的坦白制度,是立法的一大进步,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因而,对于这个法定的 刑罚裁量制度,有必要对其加以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基本问题” 。介绍坦白的基本概念和本质,以及坦白制度的具体内容。 这部分首先采用比较研究方法, 对比关于坦白的各种理论学说, 界定出坦白的基本概念; 通过解析坦白概念的具体要求,得出坦白的本质,并分析坦白与刑事法上相关概念的关 系。在刑法第 67 条的规定下,分析坦白制度的具体内容。另外,对坦白作为一种 法定量刑情节和一种从宽处罚的量刑制度的刑法地位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 “坦白制度的理论基础” 。这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设置坦白制度的合 理依据。其一是通过历史考察和比较考察,从国内外坦白制度的立法沿革,论证坦白制 度法定化的必要性;其二是通过分析坦白制度在刑法上的价值基础,得出当前设置坦白 制度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坦白制度的司法认定” 。这部分主要是对坦白制度如何具体运用于司法 实践中展开论述。首先是对坦白的一般认定进行论述,分析坦白的构成要件。由于共同 犯罪、数罪及单位犯罪这三类案件有其特殊性,从而对认定坦白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难 点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 “坦白制度的司法完善” 。这部分主要分析坦白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 不足,对之前不符合坦白制度的相关司法解释规定进行梳理,综合前文理论上和实践中 的介绍和分析, 提出完善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坦白制度的建议, 以期更好地适用 刑法 中规定的坦白制度。 关键关键词词:坦白;坦白制度;司法认定:坦白;坦白制度;司法认定;司法完善;司法完善 3 abstract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 which is positive ang important to prevent and penalize crime,specifies and legislates the criminal policy of leniency on confession .the code of crime in 1997 didnt stipulate definitely in legislation,however,the eighth bill of amendment tied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 and voluntary surrender for first place as the six-seventh in the code,legislating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and setting specific rules,which is a great progress and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law-based society.therefor,it is necessary to reserch the legal criminal judegments system.the thesis has four sections: part one, “basic questions”.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essence,and the specific rule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for the first place,i compare different theories on confession,to make out the basic concept of confession.then i analyse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 of the concept of confession,to make out the essence of confession,and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of confession and the related concepts in the laws of crime.i analyse the specific rules under the six-seventh rule in the code of crime,mak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next parts. part two,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it argues the reasonable basi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 from two sides.on the one hand,it argu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institution,by means of comparing with the provisions both in history and the modern which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 at home and abroad.on the other hand,it comes up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by means of analysing the theoretical meanings of the institution in the code of criminal law. part there, “the judicial confirm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this part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 in judicial practice.in the first,i discuss how to confirm the confession in general,analyse the component of confession.for the fellowship in crime,several offences and unit crime are special,i analyse the difficulties which may exist in confirming confession on them. part four, “the judicial improvements in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this part mainly 4 analyses the defect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 which used in judicial practises,reorganizes the telate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rules which are inconformity with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according to the upper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orises and judicial practises,i make some suggestions of improvement on 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 that legislated in the code of crime of peoples republice of china,which is better to apply to the judicial practises. key words:confession;the institution of confession;the judical determination ;the inprovement of the judicial 1 目录目录 引引 言言 1 一、坦白制度的基本问题一、坦白制度的基本问题 2 (一)坦白与坦白制度的界定 2 (二)坦白与相关概念的界分 7 (三)坦白制度的刑法地位 12 二、坦白制度的理论依据二、坦白制度的理论依据 14 (一)坦白制度的历史溯源 14 (二)坦白制度的价值基础 16 三、坦白制度的司法认定三、坦白制度的司法认定 19 (一)一般坦白的认定 19 (二)特殊坦白的认定 24 四、坦白制度的司法完善四、坦白制度的司法完善 31 (一)坦白制度的司法问题 31 (二)坦白制度的司法完善 32 结结 语语 3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8 坦白制度的司法适用研究 1 引引 言言 坦白不仅是一种从宽处罚的法定量刑情节,也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 制度。研究刑法意义上的坦白,有助于对坦白制度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坦白作为一项 法定的刑罚裁量制度,明确规定于刑法中,对于鼓励犯罪人悔过自新和减少司法成本具 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刑罚目的。 在坦白法定化之前,司法实践中,坦白一直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运用,但由于各地司 法机关把握的尺度不一, 部分司法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任意性较大, 坦白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刑法中设置坦白制度, 既完善了刑罚裁量体系,树立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标准,发挥了刑法的统一性、规范 性、严肃性和稳定性的作用;同时,正确理解坦白制度在司法中如何适用,有助于司法 人员更好地贯彻执行坦白制度。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坦白制度的一、坦白制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 (一)坦白与坦白制度的界定 1.关于坦白的概念 在刑法理论上,既有广义的坦白概念,也有狭义的坦白概念。广义的坦白概念中包 括自首,自首是坦白的表现形式之一,且是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狭义的坦白将自首排 除在外。根据刑法的规定,自首与坦白是两种并列的刑罚裁量制度,因此,刑法意 义上的坦白仅指狭义的坦白,本文研究的坦白制度中的坦白即是狭义的坦白。关于坦白 的定义,刑法学界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坦白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其犯罪行为被发觉之后,如实交代 其所犯罪行的行为。1该观点认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侦查、检察、审判阶段,均 可成立坦白。 第二种观点认为:坦白是犯罪分子被动归案后,向司法机关如实供认自己被指控的 犯罪事实,并接受国家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判的行为。2该观点参照自首的主体的规定, 将坦白的主体规定为“犯罪分子” ,同时还要求其具有接受审判的心理动机。 第三种观点认为:坦白是犯罪人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3该观点 强调“被动归案” ,如被司法人员当场抓获,被群众扭送至司法机关等不具有自动投案 情节的情形。 以上对坦白定义的观点, 相互之间存在分歧, 主要是侧重点不同。 第一种观点认为, 坦白的主体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这种观点不可取。根据刑法修正案(八) 的规 定,坦白的主体是被指控有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坦白的主体仅限于犯罪嫌疑人,而 “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诉讼法上对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犯罪人的特定称谓,而审判阶 段对犯罪人的特定称谓是“被告人” 。因此,审判阶段的自愿认罪行为不属于刑法意义 上的坦白。从坦白的内容上看,坦白的内容是已被发觉的犯罪行为,不包括行政违法行 1 马克昌主编: 刑罚通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85 页。 2 赵秉志等: 刑法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361 页。 3 张明楷: 刑法学 (第四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第 523 页。 坦白制度的司法适用研究 3 为和合法行为,且该犯罪行为已为司法机关所发觉,不包括司法机关尚未发觉的犯罪行 为。同时,犯罪人供述的是自己的犯罪事实,若是共同犯罪的,供述的犯罪事实包括同 案犯的犯罪事实。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包括主要“犯罪事实” ,犯罪行为及其结果; 影响定罪量刑的“犯罪人因素” ,如: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犯罪人的情况。 因坦白“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 ,指避免人身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结果,比如使人 质及时获得解救、使赃物及时追回、使国家珍贵文物及时追回避免流失毁损等。4 第二种观点将“并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纳入坦白的概念,笔者认为不妥。 因“并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要求犯罪人与之前如实交代的行为具有相同的主观 意志,而坦白是在犯罪人被动归案之后发生,且犯罪人的主要犯罪事实已为司法机关所 发觉,无论犯罪人主观上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不受犯罪人主观意志 的影响。如果将“并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纳入坦白的概念,则是要求犯罪人必 须在主观上具有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意志,这样就人为地限制了坦白的范围,与立法 专门设立坦白制度的精神不符,不利于坦白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要求接受国家审查 和裁判,在司法实践中的界限不易准确把握,容易把犯罪人的辩护、辩解及上诉等符合 常理的行为视为不接受审查和裁判,不利于保护坦白人的合法权益。另外,该种观点并 未限定犯罪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主动性, 容易将坦白与供认混淆。 坦白成立的情况下, 须犯罪人具有主动性,且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犯罪事实必须属实。所谓“主动” ,强调的 是在司法机关尚未出示任何证据时,犯罪人就供述犯罪事实的自动性。5 第三种观点没有强调坦白的对象,笔者认为,在坦白的概念中应该将其明确。从坦 白的对象上看,坦白只是犯罪人向司法机关供述,不包括向司法机关以外的单位、组织 和个人供述。 6对于“双规”期间交代的犯罪事实,不属于坦白,因为被“双规”的人员尚未 进入司法程序,审查的主体是纪检监察部门,不属于司法部门,其所为的一切行为均不 是司法行为,笔者倾向于将“双规”期主动交代犯罪事实的行为认定为自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坦白的准确定义是:犯罪嫌疑人被动归案后,向司法机关 主动、如实供述自己已被发觉的犯罪事实的行为。 4 阮齐林: 刑法学 (第三版)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295297 页。 5 参见周振想: 自首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88 年版,第 130 页。 6对此,杨新京教授认为: 刑法第 67 条第 3 款的确立,职务犯罪嫌疑人无论是在“双规”期间的如实供述,还是 在检察机关侦查期间的如实供述,都将被视为自首,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参见杨新京: “对刑法第 67 条第 3 款“坦白从宽”纳入自首的理解与适用” , 中国检察官 ,2011 年第 8 期。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2坦白的本质 坦白的本质寓于坦白的概念之中,正确认识坦白的本质,才能深刻领悟坦白的概 念,从而更准确地将其运用于司法实践。关于坦白的本质,有学者认为, “坦白的本质 是犯罪分子自身的认罪和悔罪,以及为司法机关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 ”7有学 者认为,坦白的本质在于犯罪人“如实交待已被司法机关掌握的犯罪事实,并有认罪、 悔罪的诚意。 ”8 作为坦白的本质,必须是坦白显著区别于其他诸如自首、立功等行为的基本属性, 同时,还必须体现坦白的内在联系,而非单纯的外在表现。另外,坦白的本质还必须是 具有普遍性的,是所有坦白行为都具有的属性。上述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均将悔罪 作为坦白的本质,第一种观点还认为为司法机关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也是坦白 的本质,笔者认为不妥。理由如下: 首先,悔罪并非是坦白独有的属性,自首和立功行为都是不同程度的悔罪表现。悔 罪并不能使坦白与其他从宽处罚量刑情节区分开,因而也没有理由把它作为坦白的本 质。其次,悔罪并非是每一个坦白者都具有的心理态度。在实践中,有的是为了争取宽 大处理而坦白,有的是为了避免被刑讯而坦白,有的是心理防线被攻破而坦白,有的是 受良心的谴责而坦白等,因此,如果把悔罪作为坦白的本质特征,有可能会人为地缩小 坦白的范围。尽管存在坦白情节时,很多犯罪人都有悔罪的表现,但不能一概而论,因 此不能将悔罪作为坦白的本质。而“为司法机关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则更不 是坦白独有的属性,不具备特殊性。的确,坦白具有为司法机关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办 案效率的作用和功能,但自首和立功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和功能,将其作为坦白的本质是 不合适的。 依笔者愚见,坦白的本质在于犯罪人被动归案后的主动认罪。这一界定符合坦白的 本质的特征: (1)归案不是出于犯罪人意志以内,是外力强制的结果,是被动的,与犯 罪人的意志不符。 (2)被动归案后,无论动机如何,主动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 均是犯罪人的认罪行为,符合坦白本质的普遍性要求。 (3)犯罪人的主动认罪均发生在 被动归案之后,二者之间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是其内在联系的表现。 7 张昱泉: “坦白若干问题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八) 为背景” ,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年 3 月, 第 27 卷第 2 期,第 32 页。 8许发民、 王明星: “坦白和自首的界限” , 2012年7月9日, 坦白制度的司法适用研究 5 3坦白制度的具体规定 根据刑法第 61 条的规定,9对坦白的犯罪人是否从宽处罚,需由审判人员根据 全案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本案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所表现 出的所有量刑情节作出整体评价。对于坦白的犯罪人, 刑法并没有规定一律可以减 轻处罚,这种规定是合理的,否则,区别自首制度和坦白制度就无实质意义了。而对于 因坦白“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 ,处罚区别于一般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情形,对鼓 励犯罪人尽早悔罪具有积极作用。 “因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 ,说明这二者之间要具有因 果联系。是由于犯罪嫌疑人的如实供述行为,才因此而避免了特别严重的后果发生。若 并非由于犯罪嫌疑人的如实供述行为, 而是由于其他行为或者是其他人的行为才避免特 别严重后果发生的,比如犯罪嫌疑人故意歪曲事实,侦查人员歪打正着,或者其他人及 时发现,采取了避险措施的,不能适用坦白的规定。 所谓“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 ,主要是指有一些重大的或特殊的刑事犯罪,如 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犯罪人已经实施犯罪,但犯罪后果还没有发生,就被捉拿 归案。由于其坦白交代犯罪事实,使司法机关对即将发生的特别严重的后果能够及时采 取措施处置,从而避免了严重后果发生的情形。在这种特殊情形下,虽然不是犯罪人本 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但犯罪人的坦白行为使司法人员 能够及时解除危急情形,确实避免了特别严重危害后果的发生,对其处罚比一般的坦白 再从宽一些也合情合理,因而法律规定对具有此种情形的犯罪人,可以减轻处罚。10需 要注意的是,“特别严重后果”不能理解为“特别重大损失”,因为“特别严重后果” 是有可能严重危害社会的具体表现,而“特别重大损失”是利益的损失,既包括人身利 益,又包括财产利益及财产性利益,可以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 既可以是一种具体的利益表现,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利益表现,如果将“避免特别重大 损失”认为是“避免了特别严重后果”,很可能会引起歧义甚至引发违背立法者本意的 法律适用。例如,在贪污贿赂案件中,退赃行为避免了对国家利益的特别重大损失,而 退赃本是犯罪人的义务, 如果将这种行为理解为“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 则是对 9该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 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10 参见黄太云: “ 刑法修正案解读(一) ” , 人民检察 ,2011 年第 6 期。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退赃行为的重复评价,对于打击腐败也是十分不利的。有学者认为,对于“特别严重后 果”已经发生之后,犯罪嫌疑人采取其他方式“使之得以消除的,应当予以同等评价。” 11对此,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另外,消除已经发生了的“特别严 重后果”,是对已经发生的特别严重后果采取的“补救”措施,而非对特别严重后果发 生之前采取的“抢救”措施,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同等评价为坦白制度中的“避 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情形,但可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予以考虑。有学者对“避免特别 严重后果发生”的范围进行了具体的概括:“一是因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 免人员重伤、死亡的;二是避免或挽回特别巨大经济损失;或者使司法机关因此而侦破 重大案件,抓捕重案、要案的犯罪嫌疑人的。”12上述第二种情形,不能片面地“唯财 产论”,还应考虑其犯罪行为对法益的侵害程度,如贪污贿赂案件中,即使因犯罪嫌疑 人的坦白行为,避免了特别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其犯罪行为严重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职 务行为的廉洁性,削弱了职权部门行使职权的公信力,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该犯罪 行为产生的特别严重后果并没有避免,因此,不能减轻处罚。 从坦白制度的规定来看,我国对坦白从宽处罚的原则采取得减主义。归案以后坦白 的,只是“可以”从宽处罚,而不是“应当”从宽处罚。因为有些犯罪的罪行特别严重, 犯罪情节特别恶劣,是否从宽处罚必须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 “可以从宽” ,意味 着从宽是一般原则,不予从宽是例外,须结合具体案件进行分析。对于具有坦白情节的 被告人,是否从宽处罚及从宽处罚的幅度,应当结合犯罪人的犯罪事实、犯罪手段、犯 罪情节、犯罪结果及其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和坦白的时间、坦白的程度、坦白的 价值等方面确定。一人犯数罪时,犯罪人仅对其中部分犯罪坦白的,坦白的法律效果仅 适用于其中坦白的犯罪,对于没有坦白的犯罪,不得以坦白为由从宽处罚。二人以上共 同犯罪的, 坦白的法律效果仅适用于坦白的共犯人, 不能适用于没有坦白的其他共犯人。 我国刑法对坦白设立从轻和减轻两个从宽幅度,既是公正司法的客观需要,也 符合法定情节的立法惯例。坦白制度作为与自首制度、立功制度一脉相承的从宽处罚的 刑法裁量制度,在制度设计上须与自首制度、立功制度相协调。自首制度和立功制度都 设定了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三个从宽幅度,而坦白制度只设立了从轻和减轻两个从宽 幅度。这是因为,一方面,自首所反映出的犯罪人的悔罪程度要大于坦白,自首理应得 11 余丹: “适用坦白情节减轻处罚应符合一定条件” , 人民法院报 ,2012 年 8 月 2 日。 12 参见张军: 刑法修正案(八)条文及配套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87 页。 坦白制度的司法适用研究 7 到比坦白更加宽缓的刑罚处遇,因而坦白的从宽幅度就不能等于或者大于自首,否则就 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另一方面,坦白的从宽幅度又不能太过于狭窄,否则就无法体现 坦白从宽的刑法价值。由此认为, 刑法修正案(八) 对坦白设定从轻和减轻两个从宽 幅度的规定是适当的。13 (二)坦白与相关概念的界分 坦白、 自首、 立功同属刑罚适用中的从宽处罚情节, 相互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 同时,坦白作为刑事诉讼法中侦查、检察、审判阶段均有可能涉及的内容,为更加准确、 全面地理解和运用坦白制度,必须正确理解坦白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坦白与自首的关系 坦白与自首的联系表现在: (1)二者均以行为人自己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如果 行为人并未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便既谈不上自首,也谈不 上坦白; (2)二者都体现犯罪人人身危险性有所减轻,同时也都是犯罪人认罪悔罪的表 现; (3)二者无论是如何归案的,在归案后都能如实交代自己实施的主要犯罪事实,并 协助司法机关查证案件真实情况; (4)二者法律性质相同,都是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 都能使犯罪人得到一定的从宽处置。 坦白与自首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 归案方式不同, 这是坦白与自首最本质的区别。 坦白的犯罪人是被动归案,而自首的犯罪人是自动投案。 (2)交代的罪行不同。坦白的 犯罪人交代的是已经被司法机关所发觉、掌握的罪行,而自首的犯罪人交代的罪行无论 被发觉与否、无论是否正在被指控均可。 14(3)犯罪人认罪的时间及悔罪程度不同。由 于自首的犯罪人是自动投案, 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很有可能是不为法律所容许的行 为,并愿意将自己交予国家制裁;而坦白的犯罪人是被动归案,其认罪时间是在归案之 后,这就决定了坦白的犯罪人的认罪时间明显晚于自首的犯罪人的认罪时间。同时,自 首的犯罪人在自动投案前,无论其投案的动机如何,犯罪人必定是经过一番思想挣扎, 从而做出将自己交付司法机关制裁的决定,而坦白的犯罪人是在被动归案后,其对悔罪 13 高铭暄、陈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与思考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58 页。 14 此处的自首仅限于一般自首的情形,不包括特殊自首。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的认识没有自首的犯罪人认识深刻,从而悔罪程度没有自首的犯罪人大。 (4)犯罪人的 人身危险性减弱程度不同。人身危险性包含了行为人对规范意识不同程度的否定性态 度,评估的是行为人的犯罪可能性。犯罪后阶段,集中体现为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变动 情形。15自首的犯罪人自动投案,体现了犯罪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而坦白的犯罪 人犯罪后归案的被动性,体现了犯罪人归案的抵触性和抗拒性。二者归案的动机、阶段 的不同,反映了二者的人身危险性的减弱程度不同,因此,自首更能说明犯罪人的再犯 可能性减小。16这也是坦白与自首法律效果不同的原因所在。 (5)法律效果不同。对坦 白的犯罪人的处罚通常比自首的犯罪人的处罚重。根据刑法的规定,坦白的犯罪人, 有从轻和减轻两个从宽处罚幅度。而对于有自首情节的犯罪人而言,则有从轻、减轻和 免除处罚三个从宽幅度。自首从宽处罚的幅度明显大于坦白从宽处罚的幅度。坦白从宽 的幅度能不能与自首从宽的幅度相同呢?笔者认为, 若坦白从宽的幅度与自首从宽的幅 度相同, 无异于鼓励犯罪人犯罪后不要自动投案, 待到被动归案后, 再如实交代也不迟, 这不符合设立自首制度鼓励犯罪人自动投案的目的。因此,坦白从宽的幅度区别于自首 从宽的幅度是情理之中的。 2.坦白与立功的关系17 立功是刑法中一项重要的从宽处罚的刑罚裁量制度。根据刑法第 68 条的 规定,立功是指犯罪人犯罪后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 使其他案件得以侦破的行为。立功与坦白一样,都发生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后,都 反映了犯罪人对自己罪行的悛悔,都体现了犯罪人人身危险性有所减轻,均为其犯罪后 向善的表现,其痛改前非的行为均可以得到肯定性的法律评价。 “在坦白和立功这两种 量刑情节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本着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可以同时适用,作为两个从轻、 减轻处罚的事实看待。 ”18 坦白与立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发生的具体时间不同。坦白发生在犯罪人的犯 15 陈伟: 人身危险性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90 页。 16 张明楷: 刑法学 (第四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第 523 页。 17 一般认为,在我国刑法上,立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立功是指刑法第 68 条所规定的立功,它是与自首、 累犯等相并列的一项独立的刑罚裁量制度,而广义的立功除包括狭义的立功外,还包括作为刑罚执行制度的立功, 如第 50 条规定的死缓犯的立功、第 78 条规定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以及管制犯可以或应当获得减轻的立功 以及第 449 条规定的犯罪军人戴罪立功。此处所要探讨的是坦白与狭义立功的关系。 18周光权: “协助抓捕同案犯型立功的认定”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坦白制度的司法适用研究 9 罪行为已被发觉,司法机关已对犯罪人进行传讯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后;而立功则既可以 发生在犯罪事实被发觉前,也可以发生在犯罪事实被发觉后的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 段。犯罪人立功后又脱逃的行为,也应认定成立立功,因为立功行为是一个独立的完整 的行为,应进行单独评价。立功之后的脱逃行为,并不能影响立功的成立。 (2)犯罪人 供述的内容不同。成立坦白的情形下,坦白的犯罪人交代的是“自己”的犯罪行为,而 立功的犯罪人交代的是“他人”的犯罪行为,与其已然犯罪没有关系。对于协助抓捕同 案犯型立功的情形,应具体案件具体分析。若犯罪嫌疑人如实交代的是同案犯的犯罪事 实,则属于坦白;若交代的与案件本身无关的事实,提供同案犯藏匿地点的重要线索, 协助抓捕同案犯的,则属于立功。如在梁延兵等贩卖、运输毒品案19中, “同案犯陈光虎 藏匿这一事实, 并非共同贩毒的事实, 而是陈光虎的下落, 即便梁延兵不提供这一线索, 也应认定其如实供述同案犯的罪行,可认定为坦白。其提供的同案犯藏匿地点精确、具 体,司法机关据此抓捕同案犯的,应该认为为立功。 ”20(3)程度区分不同。坦白要求 犯罪人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只有成立与否的认定,而无轻重程度之区分;而根据犯 罪人所做的“贡献”的不同,立功可以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立功程度不同,获得 从宽处罚的幅度也不同。 (4)供述详尽程度要求不同。立功的犯罪人由于交代的是他人 的犯罪行为,其并没有参与该犯罪,不可能对此犯罪事实了解得十分详细,因此,只要 犯罪人的检举、揭发行为属实或提供重要线索的行为为侦破其他案件确实起到作用的, 就可以成立立功,而不要求犯罪人交代的是他人犯罪行为的主要犯罪事实。坦白的犯罪 人供述的是自己参与的犯罪行为,就要求其对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不能有所隐瞒,包庇 同伙揽责或者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的行为都不能成立坦白。 (5)法律效果不同。对立功的 犯罪人的从宽幅度通常比坦白的犯罪人的从宽幅度要大一些。根据刑法的规定,对 于立功的犯罪人,有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三个从宽幅度。而对于坦白的犯罪人,仅有 从轻和减轻处罚两个从宽幅度。立功从宽处罚的幅度明显大于坦白从宽处罚的幅度。 3.坦白与辩诉交易的关系 辩诉交易是20世纪以来最早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刑事诉讼模式, 之后西方国家相 19被告人梁延兵因毒品犯罪被抓获后,如实供述同案犯陈光虎共同贩卖毒品的犯罪事实,并提供陈光虎可能藏匿在其 姐姐家的线索,公安机关据此将陈光虎抓获。 20 参见周光权: “协助抓捕同案犯型立功的认定”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继建立辩诉交易制度。尽管各国规定的辩诉交易制度不同,辩诉交易的内容大致可分为 控诉交易和量刑交易。控诉交易又可分为罪名交易和罪数交易。由于辩诉交易有利于分 化瓦解共同犯罪,可以在提高司法效率和惩罚犯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兼顾惩罚 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大诉讼价值,社会效益显著,解决案件双赢21等积极、重要作用, 辩诉交易广为我国学者提倡。 我国虽然没有规定辩诉交易制度,但在坦白法定化之前,坦白在刑事诉讼法中一直 作为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运用,有学者认为,坦白从宽是“具有中国特色雏形的辩诉交 易”。 22在司法实践中,随着量刑规范化的推广,法官在判处刑罚时一般会考虑检察官 的量刑建议,同时,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23和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的相 关规定24确定应当判处的刑罚。坦白之所以要从宽,固然因为犯罪人犯罪后的态度较好, 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表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较小,但从实践来看,坦白从宽似乎主要 不是基于人身危险性因素,而是基于“量刑交易” 。就办案机关而言,为了获取侦破案 件信息,甚至为了获取重要证据,为了提高办案效率;而就犯罪人而言,为了换取从宽 的刑事责任追究(包括量刑从宽甚至免责) ,向公检法机关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这并 不排除贯彻了人身危险性因素,但同时也主要是为了获取各自的“利益” ,为了实现各 自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种“量刑交易” 。当然,这种“量刑交易”是一种对国家和个 人均有利的“双赢”措施。25 刑法对坦白制度的具体规定,表明国家为了减轻司法压力和负担,鼓励犯罪人与司 法机关积极配合,在法律上给予充分的肯定,这种法制理念和辩诉交易在本质上是一致 的。同时,坦白与辩诉交易的目的和作用都是节约司法资源、减轻司法负担、提高司法 21 陈卫东教授认为,这也是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具有巨大吸引力并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直接原因。参见陈卫东: 刑事审 前程序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73 页。 22 申小红: “论坦白从宽借鉴辩诉交易的途径”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7 月。 23 2009 年 3 月 20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 的意见第 3 条:犯罪分子依法不成立自首,但如实交代犯罪事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1)办 案机关掌握部分犯罪事实,犯罪分子交代了同种其他犯罪事实的;(2)办案机关掌握的证据不充分,犯罪分子如实交 代有助于收集定案证据的。犯罪分子如实交代犯罪事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1)办案机关仅掌 握小部分犯罪事实,犯罪分子交代了大部分未被掌握的同种犯罪事实的;(2)如实交代对于定案证据的收集有重要作 用的。 24 具体规定如下:三、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6、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 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根据坦 白罪行的轻重以及悔罪表现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 20%以下。7、对于当庭自愿认罪的,根据犯罪的性 质、罪行的轻重、认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 10%以下,依法认定自首、坦白的除 外。 25 石经海: 量刑个别化的基本原理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02 页。 坦白制度的司法适用研究 11 效率。犯罪人以坦白来换取从宽处罚,符合辩诉交易的精神。辩诉交易有利于将坦白制 度真正贯彻执行,坦白制度有利于促使犯罪人认罪和悔罪,有利于犯罪人回归社会,实 现辩诉交易的目的,二者精神核心一致,相辅相成。坦白制度在我国刑法中的建立,有 利于呼应刑事诉讼法中广为学者呼吁的辩诉交易制度,促进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 4.坦白与沉默权的关系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 对于司法机关的提问拒绝 回答,或者完全保持沉默的权利。在存在沉默权的国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拒绝回 答和沉默时,原则上均不作为不利于嫌疑人和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如果是以精神强制或 者物理强制等方法侵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沉默权而获得的陈述, 不得作为指控犯罪 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使用。26沉默权是刑事诉讼法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制度,是平 衡刑事诉讼中的政府权力与个人权利、维持程序公正的一项重要条件,有助于防止无罪 的人受到刑事追究,保证准确地起诉和定罪;有助于防止官方权力的滥用,维持刑事程 序的公信力,27沉默权广泛运用于西方法治国家,也为国际准则所推崇。 然而, 尽管我国政府已经认同或者签署的国际公约或国际规范性文件中也明确规定 有沉默权,或者可以从中必然推导出沉默权,28但现行刑事诉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335-2-113:2025 EXV EN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113: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beauty care appliances incorporating lasers and in
- GB/T 46450-2025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导则
- GB/T 46320-2025影像材料反射彩色摄影照片低湿度条件下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 洗衣机制造工成果考核试卷含答案
- 中国柴油机模型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布制家居日用品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凸轮组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网络用插头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防火袖口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X-射线实时检测系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伸展增强运动后恢复-洞察及研究
- 大学生(英语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适用于职业规划模板1
-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必背知识点清单
- 社工个案管理课件
- 2025江苏苏州常熟市基层公共服务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供应链现场质量审核通知函范本
- 俄语对外二级考试考题及答案
- 2025年时政热点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
- 2025黑龙江伊春市铁力市司法局招聘司法协理员10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广东金太阳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联考数学试卷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重点难点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